我认为甄氏之死是多方面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她和曹植的暧昧关系暴露,而甄氏本就已经失宠,曹植又已经成为曹丕政治上难以处理的存在,二者相加,以曹丕的气量,处死甄氏并不奇怪。
关于曹植和甄氏,现在主流意见认为二者无关,我与主流相左,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真的是因为主流的所有意见还不足以完全说服我。确实,曹植和甄氏的关系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但这种事本来也难以留下所谓的直接证据,官方史书不可能留下记录,民间的则会被说是完全虚构,且民间传闻往往有许多与事实不同的地方,影响可信度。
【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黄初二年,甄氏被赐死,同年,曹植被构罪贬爵安乡侯
黄初三年,曹植入京归途作《洛神赋》,“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如果有人居然真的认为洛神赋和政治有关,建议把《洛神赋》原文读十遍
【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欢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馀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叡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建安十六年,大军西讨马超,太子留监国,植时从焉。意有忆恋,遂作《离思赋》】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
甄氏两次不同的情绪区别是因为什么?
以上三条史料结合起来看 我已近脑补了一个故事的轮廓了
以下大段是我对甄氏早年情况的推测,与问题关系不大,不感兴趣请跳。
我来写点我个人的推理,都是根据史料的可能性推测,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甄家是开始有些没落的地方豪强,从史料看,除了父亲甄逸是上蔡县令,祖上三代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人物,甄邯是西汉人物,实在没什么厉害人物,所以把这么早之前的都拿出来了。
甄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估计夫妻恩爱,甄逸死于甄氏三岁时,按【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算,甄逸约死于光和七年(古人算虚岁)也就是中平元年,也就是黄巾之乱爆发那一年,甄逸又担任过上蔡令,考虑甄氏出生不久,甄逸的年龄也不会大到告老还乡的地步,上蔡属汝南郡,正是黄巾爆发的重点区域,甄逸很可能死于黄巾之乱。
长男豫,早终,次男甄俨的履历值得注意一下,【举孝廉,大将军掾、曲梁长】,汉末大将军首先想到是何进,184-189年为大将军,甄俨举孝廉时至少得是20岁了,甄俨约死于兴平二年或建安元年(195-196)【后年十四,丧中兄俨】而甄俨有一个遗孤,说甄氏【拊养俨子】以及甄俨妻子【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可以推测,甄俨死得时候也很年轻,儿子最多只有几岁。如果甄俨真的担任过何进的大将军掾,担任时年龄只在20岁左右,过于年轻,也不像他能够担任的职务,(注意甄俨的父亲死于184年左右仅是县令),因为此时何进正是用人之际,大将军府征召的都是名人名士,甄俨毫无名气,又这么年轻,实在难以想象他能在大将军府任职。
于是我有了大胆的想法:
甄俨会不会是另一个大将军的大将军掾?谁?袁绍。
不过这个推测也有一个问题,因为袁绍正式被册封为大将军是建安二年三月【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甄俨最晚死于建安元年,是赶不上了。这里,又是我的一个推测,其实袁绍为大将军是建安元年十一月,因为曹操被封为大将军引起袁绍不满,所以曹操将大将军让给了袁绍,曹操为司空,曹操为司空时,袁绍的职务已经是大将军了,只是没有正式的册封仪式。
【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
【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
【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如此,甄俨建安元年担任大将军掾,并不久死去。不急,甄俨死前还担任过曲梁长,这影响我的推理吗,不,曲梁在哪?曲梁属魏郡,在邺城东北方向,两地是挨着的。邺城是袁绍的主要据点,将亲信安插到附近的县拱卫中央是正常操作。可惜甄俨即将受到重用,却不久死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人看呢?写这么多关于甄氏父兄情况的推测是想要引出我对甄氏的一个推测。
甄氏如何嫁给了袁熙?【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短短一段话,信息量不小:
1.甄氏没有在建安元年结婚
2.甄氏可能不是袁熙正妻(纳之)
3.袁熙娶甄氏是袁绍指定的
4.甄氏结婚后与袁熙分居,和婆婆住在一起在邺城,袁熙则在幽州。
以下是我根据以上信息推测的情况:
袁熙娶甄氏是属于袁绍拉拢人心的政治联姻,他即将重用甄俨,在建安元年,袁绍将甄俨拉入自己的大将军府,并不久命其担任曲梁长,袁熙和甄氏的婚姻也是这一时期定下的,如果结婚,甄俨是袁绍的姻侄,两人就多了一层亲戚关系。但意外发生,甄俨突然病死,这样,两家联姻的意义也就没有了,所以婚事也就拖着,婚事拖着有一个现成的借口,长兄如父,为父守丧,不过守丧究竟是袁氏的意思还是甄氏的意思不能确定【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悲伤的超过了礼制,按守丧三年算,建安四年到五年,甄氏才和袁熙完婚,而袁绍破公孙瓒在建安四年,此后袁绍分封四州,以袁熙为幽州,袁熙在建安四年随袁绍讨伐公孙瓒,之后长期担任幽州刺史。至此,袁熙和甄氏在生命中再没有交集。
甄氏和袁熙的婚姻只是名义,两人甚至可能没见过面,甄氏就被送到袁绍府中,成了袁绍的儿媳。
我个人是倾向于希望曹植和甄氏有过一段柏拉图式的恋情的,因为这是甄氏在历史上可以唯一展现出自我的时刻。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但愿自己真诚的心意能先于别人陈达,我解下玉佩向她发出邀请。可叹佳人实在美好,既明礼义又善言辞,她举着琼玉向我作出回答,并指着深深的水流以为期待。我怀着眷眷之诚,又恐受这位神女的欺骗。因有感于郑交甫曾遇神女背弃诺言之事,心中不觉惆怅、犹豫和迟疑,于是敛容定神,以礼义自持。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哀念欢乐的相会就此永绝,如今一别身处两地,不曾以细微的柔情来表达爱慕之心,只能赠以明珰作为永久的纪念。自己虽然深处太阴,却时时怀念着君王。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