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蒋介石的战略水平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liao-zhao-hui-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凯申公这个层面,军事战略水平没有任何问题,对方能看到的,你也能看到。真正的差距在哪里呢?是更宏阔的政治视野,需要的是政治能力。凯申公和润公的差距差在政治能力低下。

无论润公还是凯申公,到了这个层面,主要是考验你的平台搭建能力。你要搭建政治体系,然后这个体系要具备强大的资源汲取能力和资源整合,以及社会动员能力。原本孙中山引进苏俄先进管理模式,参照苏俄体系改组国民党,大体的框架基本搭建起来,但凯申公把这个体系基本废弃。三心二意,一会学德国,一会学美国,四不像。国民党的失败,首先是党建的失败。

现代政党首要功能就是社会文宣和动员,党的理念,现代生活方式等等,都需要通过党去普及。这个工作,如果完全靠政府,会不堪重负。

党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立法权,为整个社会立法。同时也是国家转型过程中的守护神。党的纲领和意志,最终都是要通过具体的法律去实现。党的立法权,在军队,就是监军,防止军队私有化。在地方,就是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制约,防止行政权独大,形成地方藩镇。

现代政党还要做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需要党以社会团体这个角色去对接。是社会最大的NGO组织。比如对接各种协会,各种行业联盟等等,这都不是政府这个角色能去做的,必须依靠党的角色完成。

凯申公对现代政党政治的功能认识不足,然后体制内一堆留学欧美的高级废物花瓶,学美帝那种松散的政党,导致国民党整个体系千疮百孔,四处漏风。

要做好党建工作,也简单,给钱给权,就能做到。凯申公放任孙科这种弱智,在立法院通过很操蛋的方案,禁止党库通国库,国民党要自筹经费,不能动用国库。然后这些党的经费全部压到党员头上,搞得不堪重负。那时国民党的地方党部不仅没钱,还没权。所以国民党就是一个空架子,导致枪指挥党,各级行政长官凌驾于党之上。

如果我能穿越回去,我会告诉凯申公怎么玩政党政治呢?

1.肯定先解决经费问题,党的一切费用都由财政拨款。

2.党作为社团,对各领域投资,牵头投资组建各种大型现代企业。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对这些现代企业后面的股权做各种稀释,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的这些大型党办企业的股权架构肯定各有不同。最后肯定是这么一个状况,就是党隐身幕后,通过各种代持,拥有庞大的财力。在宪政时期,可以隐身幕后,成为影子政府,决定前台政治人选。在表面看上去,是多党自由竞争,但因为资源掌握的差距,其它党永远竞争不过。这种设计安排即确保了宪政框架下的一党独大,永远执政,又避免了党掌握一切,把社会管死这种弊端。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还是保持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因为能自由组织party,对执政党会形成压力和竞争,确保执政党在压力下,组织可以不断的自我演进,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不会陷入僵化退化的境地。

2.宣传职能,立法权,肯定由党部掌握。然后掌握部分司法权和执法权。什么意思呢?当年王宠惠这些法学大家学德国,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体系过于宽松,在那种特殊时期,导致什么结果呢?就是很多涉嫌内乱和国家安全的案子,当事人写一个保证书或者悔罪书就能过关,导致了太多漏网之鱼。这事应该怎么玩呢?党部必须接管一部分司法权,设立特别法庭,凡是涉及内乱,国家安全的政治案件,全部交由党的特别法庭处理。这个特别法庭,禁止请律师,禁止任何人担保说情,禁止保释,秘密审判。案子只要到了特别法庭,当事人不死也得扒层皮。而且党部还要有部分执法权,那么党必须拥有武装力量,我们可以叫党卫军也好,特别警察也好,都可以。这样遇到特别案件,就不要通过普通司法部门,直接由党卫军过去抓人带走。也就是党部掌握的这些部分司法权,执法权,要形成一个高效的杀人机器,要非常准确的识别叛乱分子,流水线作业,把可以改造的,拣选出来,不能改造的直接通往焚尸炉,练肥皂。当然为了避免整个社会太过于白色恐怖,只要不是涉及内乱和国家安全的案子,一律由普通法庭审理。普通法庭就学欧美模式好了。

党掌握立法权是啥意思呢,就是国家一切法律法规,都应该由党制定通过后,再交由政府。各级党主席同时兼任政府的各级立法机构负责人。立法权监督各级行政权。而且各级党主席还要负责党内的职能部门,比如特别法庭,党卫军,宣传部等。各级党部主席拥有这些资源和权力后,就可以对政府各级行政长官形成强大制约。避免地方藩镇化,这是以党权制约行政权。军队也是一样,设立党部,实施监军,避免军阀化。

凯申公如果这么玩,估计也能成为千古一帝,带领中国实现现代化。历史把最好的牌交到他手上,被他打成稀烂。

国民党这群人都是一些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像什么陈立夫之类,也就是能写写文章,做做学问而已,嗯,他的四书道贯写得不错。

和凯申公比起来,润公就比他高了一个档次。润公这人就是千年才能出的政治天才,他搭建平台的能力太牛了,润公后面的邓公,也是同级别的千年一遇的天才。目前中国的体制,基本就是由这两位搭建完成。放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里,两位伟人缔造的国家,属于开创型的。什么叫开创型,就是这种体制不会人亡政息,而是对历史的影响会长达千年。比如秦制,隋制,都是开创型。中国五千年历史,也就形成了三个开创型时期。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不要站在常规的道德认知体系去论断,而是要有更宏阔的历史视野,很多果粉捧凯申公,说他道德高尚,私德很好。这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宏阔的政治历史视野是什么?你要明白这个时代的任务是什么?是千年之大变局,是要让中国实现现代化。谁能让中国实现现代化,那谁就是千古伟人。至于实现现代化过程的血污,在历史的长河里都会洗净。政治是由结果证成,不是搞道德修炼,不是比拼谁的道德高尚。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略论蒋介石的军事地理水平》,作者:(中)杨永泰,(德)法肯豪森,(日)冈村宁次


user avatar   ai-zhi-shi-56-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听一听周总理的评价。

埃德加•斯诺:你对蒋介石作为一个军人,看法如何?

周恩来:不怎么样。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许好一点。

作为一个战术家,蒋介石采用拿破仑的方法。拿破仑的战术需要极大地依靠士兵的高昂士气和战斗精神,依靠必胜的意志。而蒋介石正是在这方面老犯错误,他过于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带领敢死队的突击英雄。只要他带领一个团或一个师,他总是把他们弄得一团糟。他老是把他的士兵们集中起来,试图用猛攻来夺取阵地。一九二七年的武汉战役中,蒋介石带领一个师在别人失败后进攻那个城市,把全部力量用于进攻敌人的防御工事,这个师全部被打垮。

在南昌,他又重复了那种错误。他袭击了由孙传芳防守的那个城市,并拒绝等待增援而用了他的第一师。孙传芳撤退,让蒋介石进入部分城区,然后反击,把蒋军赶入城墙和河流之间的陷阱。蒋的军队被消灭了。蒋介石拥有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二十一师三个师,但他只用了第一师。叶剑英(现在是东征的红军参谋长)那时统率第二十一师。蒋的愚蠢使叶厌恶,不久就离开了他的指挥部。

在这次陕西战役中,蒋介石命令陈诚将军派两个师进攻红军并歼灭他们。陈诚是个比较高明的战术家,他拒绝这么做,怕遭伏击。我们截取到他给蒋介石的复信。我们实在欢迎这种集中,正是在这种进攻中,我们于去年(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把张学良部队六千人解除了武装。对南京说来幸运的是,蒋介石并不经常亲自在前线指挥,原因之一,是他不会骑马。

蒋介石是一个较高明的战略家,却不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家。他的政治意识比军事意识强,这是他能争取其他军阀的原因。他常常相当熟练地制定一次战役的全面计划。

《宋史》有句话用来形容蒋介石非常合适:继体守文则有余,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user avatar   guo-ji-fei-zhi-ming-xiao-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由南向北的统一进程,一次是朱元璋北伐,一次是蒋介石北伐。

从1924年6月当上黄埔军校的校长,到1926年7月誓师北伐,再到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易帜。

短短四年时间,蒋介石在名义上统一了全中国。

如果蒋介石的生命在1928年12月31日戛然而止,那绝对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枭雄,这个曾经在国民党内第一个提出“联共”的激进左派,怎么后来就一蹶不振了呢?

01

老蒋的将星之路。

在我们的印象中,老蒋打仗不是一般的菜。

在最初领兵打仗的四年中,老蒋的表现就如同开挂一般。

1925年9月,不久前被东征军干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卷土重来、直扑广州。

国民政府只好组织第二次东征,在首次东征中率领3000黄埔学生军讨陈的蒋介石被任命为东征军总指挥。

首战惠州,蒋介石亲临前线,三路纵队全力攻城。

不到半月,号称“南方第一天险”的惠州城宣告克复,东征军以伤亡1000余人的代价全歼惠州叛军2000余人,同时俘虏1500余人。

几个月后,陈炯明残部被完全肃清。

广东统一不久后,亲共的汪精卫由于不满苏联专家对中山舰事件的处理态度,一气之下跑去了法国。

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因为廖仲恺遇刺和中山舰事件这两起扑朔迷离的突发事件,蒋介石的政敌该跑的跑了,该走的也走了。

之前的蒋介石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国民党党政军的第一把交椅,就这样奇迹般地砸到了自己的头上。

掌握大权后的蒋介石,在1926年7月9日摇身一变,成了誓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在北伐中,蒋介石的战略指挥能力是相当可以的,当时甚至有人称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

蒋介石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是对大战略大局势的把控。

蒋介石最初定下“先打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战略方针。

而具体打吴佩孚的方案是: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而后与北面的国民军会师。

但正当北伐军席卷湘鄂之际,孙传芳坐不住了。

8月25日,孙传芳决定从苏、浙、皖三省调兵10万,会同江西2万守军进攻湘鄂,同时令福建守军袭扰广东、威胁北伐军老巢。

面对孙传芳的变卦,老蒋迅速反应、改变既定战略,调兵攻赣。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老蒋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其次是对各方实力派的拉拢利用,集中力量击破。

除了吴、孙、张三股势力之外,那时候的中国各省还有大大小小的军阀数十个。

这些大小军阀搞好了可以为自己所用,搞不好就会从背后捅你一刀。

蒋介石首先联络北方的冯玉祥,让他把国民军先调往西北保存实力;然后联络川、黔两省的军阀,从而牵制滇、鄂两军;同时,蒋介石早在5月底就命令北伐军第七军从广西北上,同吴佩孚的对手唐生智会合,共同据守湘南、图谋长沙。

不要觉得分化拉拢这种做法很低级,如果很容易做到,那为何不是那些军阀统一中国呢?

再者是对军队的整编。

当时的革命军队派系庞杂,有粤军、桂军、滇军、湘军……

早在北伐一年前,蒋介石就提出了整理军队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当时军委会的一致认可。

1925年8月,各路军队统一改组为“国民革命军”。

老蒋还想把军长都撤了,各师归军委统一指挥,以消除派系之弊。

但很显然,由于各派的阻挠,老蒋这个计划不可能付诸实践。

从1926年实施北伐,到1928年统一全国,老蒋以区区两广一隅、十万之兵,面对军力、地盘数倍于己的三大割据军阀,分而破之。

这样的成绩,当然担得起“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的称号。

如果老蒋的生命在北伐成功、统一全国后就结束,后人把他这短短几年的经历编成书,那可比他写的长达57年的日记牛逼多了。

02

当北洋军阀这个外部敌人垮台后,老蒋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从1929年到1949年的这20年里,蒋介石的军事水平开始拉垮,“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但仗却越打越差,越输越惨。

这二十年里,一共打了四场大仗,每一次都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蒋介石的指挥水平和战略眼光,一次比一次差。

第一场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是老蒋和新军阀势力的一场决战。

这是老蒋第一次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他第一次尝到大兵团规模化作战的威力与甜头。

5月上旬,阎、冯、李各路军阀分四路出击。

李宗仁的兵力虽弱,但仅用半个月就占据了湖南全境。

不过很快,蒋介石组织兵力反攻长沙,命令海军代理部长陈绍宽率舰入湘,又令粤军挺蒋派攻占衡阳。

没过几天,李宗仁败逃广西。

7月底,老蒋在津浦线发动总攻,半个月后夺回济南,晋绥军受挫撤往黄河北岸。

9月上旬,老蒋对陇海线的西北军发起总攻,在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之前,西北军就已经败退豫北。

中原大战老蒋打得还不错。

主要是因为老蒋这会儿的实力大大增强了,可以指挥六十万大军进行作战,而且老蒋运气好,正好赶上陕西河南大旱,西北军穷得欲哭无泪。

然而,此时的老蒋已经无法做到北伐时那种摧枯拉朽的大胜了,他在指挥上也没有了当年北伐时的锐气。

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老蒋是靠着收买对方的将领才扭转了战局。

第二场是围剿红军,老蒋顺着下坡路越走越远。

老蒋历次围剿,投入的兵力从刚开始的十万、二十万,到后来的三十万、四十万,兵力越来越多,却每次都能被我们粉碎。

最后老蒋虽然在第五次围剿中调动了一百万军队,但这次是因为我们的左倾冒险主义才导致了失败,如果指挥得当,老蒋也不可能占到便宜。

这次失败,迫使红军开启长征。

红军的长征从老蒋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驱虎吞狼”,靠着追剿红军把西南的军阀全给收拾掉。

蒋纬国后来说,红军之所以能开启长征进行战略转移是老蒋故意放水,这种解释感觉就有点儿扯淡了。

“驱虎吞狼”更像是老蒋围剿红军失败后的将计就计,而非先前刻意布局的结果。

与我军较量不同于军阀混战,老蒋在战略和战术上的表现都变得大不如前。

第三场是抗日战争,老蒋开始大栽跟头。

全面抗战一开始,老蒋觉得没准备好、不敢打,指望国际调停,最后搞得淞沪战场几十万国军大溃败。

这种溃败毫无疑问大大激发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决心。

淞沪之后,国军一路败退,从南京退到武汉、从武汉退到长沙。

1944年豫湘桂会战,中国130万大军对阵日本41万人。

短短8个月,中国伤亡50多万,丢失4个省会、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6000万人民沦落到日寇的铁蹄之下。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的最后一个月,国军还在丢城失地,被日军接连攻克了18座县城。

整个八年抗战中,国军接二连三的溃败不断上演,致使中国付出伤亡3500万人的惨重代价。

这种人间惨剧的发生,相当程度上要归咎于老蒋的用兵失当。

第四场是解放战争,老蒋蹩脚的指挥能力被暴露的淋漓尽致。

老蒋是个极度自恋的人,他觉得自己是懂王的前身,什么都懂、什么都要管。

辽沈战役,卫立煌本打算固守沈阳,可老蒋偏让他“归复锦州”,结果……廖耀湘兵团没了;

淮海战役,老蒋派空军精准地找到杜聿明的指挥所,投下亲笔信,命令杜聿明调转矛头、去给黄维兵团解围,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杜聿明兵败被俘。

当国军在前线打得热火朝天之时,老蒋的微操技艺总能神兵天降,助我解放军一臂之力。

在老蒋这位战略战术双料大师的亲自操盘下,解放军一年防御两年反攻,三年之后,老蒋就带着数百万军民“虎踞”台湾了。

1928年之前那么风光,短短两年的时间一统中国,1928年之后的20年,老蒋就像废物点心一样,越来越烂。

03

当年那么牛逼的老蒋,怎么一下就废了呢?

这要从4·12说起。

1927年4月12日,老蒋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举起了屠刀。

老蒋清党之前,国民党普通党员达到121万人,这还不包括在军政机关和海外的党员,这其中,具有国民党身份的共产党员仅仅不过5万人。

清党一年后,国民党党员急剧减少到22万。

党员人数暴减之下,国民党的基层党组织几乎被瓦解。

到1933年,全国仅仅有17%的县建立了党部,而在老蒋的大本营浙江省,这个比例也只有69%。

这说明,国民党的根基,早就没了。

老蒋为什么要清党呢?

要知道,老蒋当年可是响当当的左派。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老蒋当年是国民党党内第一个提出“联共”的人。

我们经常讲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其实孙中山提出的不是“联共”、而是“容共”,孙中山留下的文件里,找不出“联共”这二个字。

老蒋不仅是第一个提出国民党应该“联共”的国民党党员,而且他当时还讲过两句话:“没有共产主义内容的三民主义是假三民主义”,“没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是假国民党”。

这在当年的国民党里,是相当激进的口号。

当初的老蒋能有这等觉悟,到后来为什么就开始屠杀革命群众了呢?

其实老蒋并非不懂“群众路线”,他清楚的很。

但是群众路线有一个问题。

太苦了,也太慢了。

先接触、再培养、再拉起自己的队伍,再用思想武装,这需要多长的周期?

在强敌环伺的态势下,老蒋又有多少精力和预算去做这些呢?

老蒋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想要让自己的军队能活下去、能接着去打仗,就必须有钱。

当时的中国,谁最有钱?

地主、资本家、帝国主义,还有代表帝国主义势力的买办。

人民的力量自然是无穷的,但想要动员起人民的力量,即使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也需要持续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

如果能拉拢过来一个资本家,钱马上就来了。

有了钱,军队就能去打仗,就能夺取更多的地盘和资源,老蒋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也就越稳。

而且,老蒋本身就是靠江浙财阀的支持起家的,由奢入俭难啊。

老蒋掌握了兵权之后,总不能跟这些财阀做割裂、再去和泥腿子打成一片吧?

说白了,老蒋就是在国民党的百年大计与他自己的眼前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

当时上海的虞洽卿代表江浙财阀找到蒋介石,承诺每年给蒋6000万大洋,而且他们还可以帮着老蒋联络英美势力、购买军火。

4·12之前半个月里,上海商会分两次给了老将800万银元。

要知道,老蒋跟苏联合作,每年也只能拿到这个数字,而上海这边两天就能拿出这么多。

然后,就4·12清党了。

老蒋选择与1%的地主豪绅、买办资本家站在一起,就必然与99%的无产阶级、劳苦工农做割裂。

4·12之后,国民党变成了一个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之后22年的失败,其实都与4·12这件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那一刻起,老蒋也就注定要走下坡路了。

04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老蒋是能拿着金钱炮弹去收买瓦解那些军阀的部队。

然而我军就不一样了。

我军是用先进的思想和严明的纪律武装起来的部队,金钱炮弹那一套不灵了。

所以跟我军打仗,只能是靠将去打、靠兵去打。

老蒋的问题是,既领不了将,也领不了兵。

首先说将。

国民党派系混杂,各省的军阀势力都被蒋介石收入麾下。

不仅是军阀将领,黄埔子弟也一样。

老蒋在黄埔当校长的时候,就非常注重收买人心。

他经常会接见一些他中意的高级军官,谈话中一听说对方家里有困难,马上就会批钱接济。

老蒋觉得现在用钱把这些人才笼络住,将来他们就可以在战场上为自己卖命。

老蒋手下的这些黄埔将领,要么出身地主老财、非富即贵,要么家境一般、但在黄埔发迹后跳进国民党这个大染缸,也基本上染得差不多了。

他收买来的那些军阀将领就更不用说了,那些人在地方上基本都是土豪劣绅的代言人,他们自己不祸害群众就算烧高香了。

但老蒋就是看重这些人,他曾经说过:“打仗就是打将”,这其实就是古代那套“兵贵愚、将贵智”的治兵理论的翻版。

在老蒋看来,只要用权和钱把那些将领军官给笼络住,就OK了~

然而,老蒋本身是一个孤僻多疑的人,这些被收买过来的将领自然得不到老蒋的信任,尤其是那些军阀。

如果有必要,老蒋可以把那些人全送去当炮灰。

因此,在国军内部,同级之间相互提防、上下级之间相互猜忌,还要时时刻刻担心会不会被自己的领袖抛弃。

其次说兵。

军官将领或许非富即贵,但那些底层的士兵,可都是出身贫苦大众啊。

那些军官将领可以借着打仗升官发财,但是底层士兵呢?

仿佛在老蒋看来,既然将领都能当炮灰,那底层士兵若死了,再去抓壮丁不就完事儿了么?

在那个年代,国军相比我军来说简直富得流油。

但你可能想不到,如果比两军底层士兵的实际待遇,那我军能甩国军几条街。

1935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战时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标准,按照国军层层克扣的尿性,国军普通士兵每天基本也就能分配到9两米,可能还有点儿盐,至于肉和菜基本就很少见了。

1940年,军政部又出了一个新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发给24两大米或者24两面粉。

这仍然是纸面上的,实际执行时,士兵根本拿不到这么多。

通常情况下,底层士兵吃的除了米饭,也就是盐水煮菜,而且士兵每天只能吃两顿饭。

就连被老蒋视为“天之骄子”的机械化精锐——第五军,还是老蒋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下面才改变了伙食标准。

在老蒋的领导下,下面的军官层层克扣,国军就这样一层层地烂下去。

与此同时,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一天天的好起来。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的伙食标准较之以前并没有太大改变,还是每人每天24两米面。

而按照我军当时的伙食标准,野战军的普通士兵每人每天28两小米、一斤菜、5钱油、6钱肉。

这些食物提供的热量超过3400卡,按照那个年代中国人的身体条件,3400卡的热量已经完全满足正常需求了。

吃饱了饭,才有力气打仗,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国军底层士兵,他们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他们的长官家里有宅有地,甚至还能娶几房姨太太。

但那些底层士兵,他们有什么?他们凭什么去战场上卖命?

所以老蒋输的冤吗?

老蒋脱离群众太久了。

写在最后:

老蒋既然抛弃了无产阶级,那干脆打造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不行吗?

其实也不行。

老蒋他自己说:

共产党反对私有制,我要保护私有制;

共产党搞阶级斗争,我要搞阶级合作;

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我要代表全民的利益。

你别说,老蒋还真有一些试图改变农民处境的想法和举动。

老蒋想过要在全国推广“土地银行”、用“按揭”的办法让农民拿到土地;

老蒋在1927年之后在浙江推广过“二五减租”,在1948年也在江苏搞过“试验田”……

但他纵有宏愿,这些计划也是要么仅仅停留在他的日记当中、要么因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推广失败。

然而到了台湾之后的,老蒋却能开展比较成功的和平土改,为什么呢?

因为他所领导的政党、军队在台湾没有利益的牵扯。

而在大陆,当他在4·12向革命群众举起屠刀的那一刻,这个政党的利益,就同地主、财阀、买办、资本家深刻绑定了。

老蒋从来都不是一个革命主义者,他只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改良主义者。

《共产党宣言》中讲过: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蒋介石想用温和的改良成为改写历史的那个人,但历史从来都是由人民书写的。

(完)


user avatar   fu-ci-zi-xiao-kang-xi-di-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你要看在什么时候了,在抗战之前的共军差点被打死和抗战之后,一路撤退到台湾,还有在台湾凭一岛还能苟下来,体现的战略水平都有所不同


user avatar   zi-fei-yu-75-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略水平是有的,但是蒋委员长正确的战略预判又极易流产。

1946年,杜聿明成功打通辽西走廊,占领战略要地锦州。此时蒋介石认为东北背靠苏联、左右临近朝鲜、蒙古。从军事上来说,很难在三个方向上顶住我党的军事进攻,因为蒋委员长要求杜聿明不再东进,占领锦州即可。

但1946年是什么年份呢?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由此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为了应对苏联在远东的势力扩张,美国极力要求蒋委员长增兵东北。于是与美军关系最深厚也是国军最精锐的新1军、新6军被拉到东北,最终这两只军队都没能再回来。

1948年2月,蒋介石看出四野极有可能直接南下锦州,将东北国军一锅端,于是极力要求卫立煌将主力拉到锦州,以防止被歼灭(这和辽沈战役要求西进决战是不一样的)。但是偏不凑巧,卫立煌靠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东北国军拉来了十个师的美协装备,硬是说服了蒋委员长,导致蒋委员长这这一战略预判又再一次流产。

1948年6月,蒋委员长告诉驻守锦州的范汉杰,告诉他四野将南下全力进攻锦州,要他赶紧备战。但范汉杰觉得林彪绕过长春、沈阳两座坚城不顾侧背安危进攻锦州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对蒋委员长该次战略预判没有理会,最终导致四野真的南下时锦州方向惊慌失措,没能作出妥善的兵力分配布置。

所以说蒋介石的战略预判能力有,只是一来呢容易受外部影响,战略预判不能很好的贯彻。二来呢,蒋委员长的战略预判又经常会被底下人抵制。我想原因大概是蒋委员长的战略误判太多了,臭棋太多导致底下人不太相信他。




  

相关话题

  陈独秀是中国革命的叛徒吗? 
  怎样看待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社团组织学生祭奠张灵甫? 
  蒋介石是否是极左? 
  民革内部怎么看待台湾那个国民党?在对台交往中会避开么? 
  如何评价末代皇帝溥仪? 
  中国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吗? 
  为什么拿破仑称帝就是伟人,袁世凯称帝就遭人唾弃? 
  蒋介石的晚年算不算幸福,与中国同龄人相比? 
  中华民国时期大陆普通百姓生存是否很糟糕?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局部抗战(1931-1937)中的地位和作用? 

前一个讨论
新权威主义大概是什么意思?
下一个讨论
被姐夫性骚扰,我该怎么办?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