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能否产生「赢者通吃」在线教育超级巨头,我表示怀疑。
表面上,在线教育产品可以低成本无限复制,因此只要课程做得足够好,就可以把同类课程「挤死」。毕竟,如果大家连根网线就能听清华教授讲经济学原理,那么为什么要花差不多的钱听非名校老师的呢?
但这一假设,在目前的互联网行业是不成立的。客观现实就是,当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难免遇到「拜山头」「认爸爸」的问题,腾讯、阿里、字节,总得挑一个。挑选其中任何一个,都意味着难以使用其它巨头所提供的基础设施来上课,难以借助其它巨头的用户基础进行投放,有些流量注定无法吃到,有些产品注定用不上。
一个「腾讯系」的在线教育产品,想用钉钉来上引流课,不是不能,但说不好哪天就被针对了,想在今日头条进行投放,也不是不能,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获客成本上,肯定比不上字节自己养的亲儿子。
因此,我个人认为,国内在线教育公司的增长不会无穷无尽。
打个比方,这就有点像是挖石油:一开始,个别地方随便一铲子下去就能淌原油,成本非常低,挖到后来,就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乃至需要跟油页岩较劲,成本越来越高。
在线教育获客,最后也会有啃不下来的潜在用户,有的是不能啃,有的是 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不足以覆盖成本,而这个成本,同样的潜在用户,对于不同公司来说,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活跃在字节系产品的用户,字节自己的在线教育产品可以轻松拉新,腾讯系公司就要付出更高成本去转化),因此即便存在各方面都碾压竞品的课程,行业还会存在一定的分散。
再者说了,流量也不是无限的。如果说,前两年在线教育还可以用流量打法大水漫灌的话,从今年开始,行业玩家就需要开始多去吃苍蝇腿上的肉,要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复购和转介绍、层层提升转化效果了。这一点,行业之中很难有人讲得比这个系列的课程更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分享者是前三节课教学总监高小舜):
以上说的是个别公司,然后是行业。
疫情结束的那天,有一个问题将会得到回答:在线教育,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还是「实在不行了」;在线教育,到底是教育未来应该有的样子,抑或只是特殊局限下的替代方案?
个人看来,在线教育有个天然短板:没法提供真正的「同学」。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有的人愿意花上百万元出国读商学院、法学院,同样的知识,半价放在网上卖,估计就没人愿意买了。连我兄弟都知道,想去美国镀金读个工商管理博士,要屈尊到明尼苏达这种穷乡僻壤的地方,跟其它知名企业家在酒桌上谈笑风生地学,上网课哪能交付同样的体验?
的确,有的垂类不需要同学、不需要提供人脉资源,像是考研、考证、少儿英语、少儿编程,都属于此类,扯根网线来学和坐在教室里学,核心体验差别不大。但正如厚大法考的视频不能替代法学院教育一样,在线教育不能替代传统教育在获取社交资本方面的优势。社群本来是个好东西,但往往被功利化了,被当成引流销售的工具,而没能实现人和人之间真正的联合,这显然是一种遗憾。谁能解决这个遗憾,谁或许就能重新定义在线教育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