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只是B站知识区抄袭的冰山一角而已,就我关注的科技领域,B站知识区科技板块存在不少洗稿(或者说是采编)现象。
我一般看新闻看头条多一些,因为头条有很多行业媒体的文章,介绍行业发展和现状讲得非常清楚,但是阅读量都很低,毕竟没有撕逼也没有爆点。
B站科技区就有些讲行业发展的账号,其实扫一眼就知道是洗稿行业媒体了。
因为你一个人不可能跨自己的专业领域,在两三天内搞明白一个行业,同时做出来视频剪出来,只要是高频率更新科技内容的账号100%是洗稿。
我自己就经常依靠行业媒体和研报简单地调研一个行业,这个过程起码需要三四天才能建立起一个最基本最基本的认知,需要持续大半年的关注才能对一个行业有所了解,更别提对行业进行评论了。
但洗稿就不一样了,就是找几篇行业稿子,然后拼接在一起,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行了。
这是完全两个层面的对行业信息的解读,但对于不了解的读者来说,这两者是完全一样的,甚至洗稿的缝合怪会因为了解门槛低,可以多融合一些有趣的梗进去。
特别是B站这种小朋友多的平台,天然就更喜欢缝合怪一些,增广见闻就完事儿了,看看B站大部分小朋友对巫师洗稿的态度吧。
那么如何判断洗稿和采编的区别呢?
很简单,洗稿的前后文是没有逻辑的,不同内容桥段之间有逻辑的差异,就肯定是洗稿。
而采编是有前后逻辑的,论据材料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整个逻辑是通顺的。你把很多文章读完,能有自己的见解重新去分析这些材料,那就不算是洗稿抄袭了。
其实每个内容作者做内容的时候,都会对前人的内容进行参考和改编,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你抄袭了我抄袭的所以你抄袭我,是很常见的撕逼盛况。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行业资源,进行第一手资源的采访,到实地进行考察,不能强作要求,不然就没人能做内容行业了,这就变成垄断了。
但是不注明引用的内容来源,还对原作者这个态度的,那就没有内容作者最基本的道德了。
1、「问题文案已事先获得授权」,有授权文件吗?
8 月 26 日上午 9 时,不良博士在 b 站发布声明称:
我在此声明,我并没有授权给不良博士和投创双杰,甚至没有收到过任何授权询问。
如果不良博士对此有异议,请提交授权文件。
2、为什么声明说有授权,评论又说不需要授权你能随便拿?
不良博士在声明的评论中称:
科普一个小姿势,自然人的著作权保护至死后 50 年。
拿李白和我相提并论实在是折煞我了,可能唯一比李白强的,是我还活着。
另,声明正文称「事先已获得授权」,评论称合法引用,无需授权。
前后矛盾。
3、作为博士,您是否清楚参考文献引用规范?
不良博士在长达十分钟的视频末的 1.5s 展示了参考文献如下:
参考资料
01 《失控郑爽的迷惑行为》萝严肃
02 《中国企业直播应用场景趋势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03《2020上半年明星带货报告》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04 作者:可乐软糖和薯片、鹿斑比、刘松 来源:知乎
免责声明
投研双杰视频素材即配图均来自公开免费网络,如无意侵权,请联络删除。
通常来说,参考文献分为两部分,文内引用及文末附录。文内引用即在文内加脚注,指在当页下方及时备注的引用完整信息;文末附录,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已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者都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
引用网络文献需注明作者、文献名称、文献类型、(发表地)、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电子文献获得地址
不良博士仅注明作者,并声称:
抄袭者多,但如此高傲的抄袭者,我倒是第一次见,感觉在说:抄你是给你面子,还不赶紧跪谢?
另外,说好的「如无意侵权,请联络删除」,怎么我一联络给我拉黑了?
4、面对质疑评论,为什么有时间私信解释,没时间评论区回应?
面对粉丝的疑惑,不良博士称「没时间公开回应,私信我会跟粉丝解释」
我不知道博士对「时间」的定义是什么,为何公开回应需要时间,私信解释的时候,「时间」这个概念消失了?莫非您就是薛定谔?
5、为什么恶意控评删评拉黑?
从 8 月 25 日上午开始倒现在,有几百个用户反馈,他们在不良博士、投研双杰的视频中和抄袭相关的弹幕、评论全部被秒删,账号被拉黑。操作行云流水,非常娴熟。
如博士问心无愧,本人随时在线,静候公开对质。
6、多次私信要求加微信沟通,找平台工作人员私下联系我,请问是什么事情不能公开讲?
8 月 25 日下午开始,不良博士陆续分别在 b 站、知乎发私信给我:
一边私信我,一边拉黑我的支持者们、公开 diss
两张嘴脸,让人实为作呕,因此我并未回复,也不愿接受私了。
后又收到平台工作人员的沟通,称不良博士多次找到工作人员,请求干预,希望我停止维权。
7、您认为您有多大热度?大到有自信污蔑我蹭你热度?
如题,您在 b 站 13 万粉,我在知乎 13 万粉,在我们粉丝量相同的情况下,您是如何想到我维权是无中生有为了蹭热度这个说法的?
更何况,13 万粉的我,从不敢说自己是大 V,更不曾想过我有热度可蹭。
8、请问 b 站「知识分享官(第六期)」的活动是否有失公平?
该视频投稿 b 站「知识分享官(第六期)」,奖金池 30 万元。
从 8 月 25 日上午起,上百人举报该视频涉嫌抄袭,截止 8 月 27 日晚,该抄袭视频仍位居「知识榜单 TOP16」。
请问「知识分享官」的活动规则中,是否有要求投稿视频均为「原创视频」?这个原创如何定义?是否做了相关的风险预案,出现违规情况应如何处理?
16 名之后成千上万的原创 up 主的权益,是否为 b 站所重视?对涉嫌抄袭视频的放纵,对其他原创 up 主来说是否公平?
9、 @陈睿 在 18 年的一次访谈中说道:b 站是天然抵制抄袭的。请问这个价值观现在是否还在坚持?
8 月 26 日晚,我在 b 站上传的维权视频,被公然打了标签「视频内容存在争议」。
既然是争议,我理解是至少涉及到两方,那么另一方是谁?是不是也应该打上对应的标签?而涉嫌抄袭的视频依然在流通分发中,甚至从「知识榜单TOP49」一路冲到「知识榜单TOP16」。整整 6 天了, b 站的回应一直是「正在加紧调查中」。
在我的印象里,b 站有一众有趣有料的 up 主,我几乎每天都会花上几十分钟沉浸在 b 站的恶搞配音、鬼畜视频、猛男专属萌宠、美妆视频里,经常出现在首页的反抄袭视频也让我更加确信,正是 b 站对于原创的坚定保护,才催生了良好的创作生态,优质作品源源不断。
如果 b 站继续放任抄袭行为,是否会破坏原创生态、影响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
10、请问 b 站是一个开放平台,还是打压维权,维持表面和谐?
我理解平台保护自己的创作者,帮助我对你们没有任何好处,甚至预料到你们会给我的维权视频降权限流。但公然表明态度,确实也触怒了一些 b 站的原生用户。
(原生用户的视频也被打黄标了)
幸好我还有知乎可以发声。如果,我是个没有多少关注者的原创用户,现在是不是已经被埋得彻彻底底,只能认栽,还要背上「蹭热度」的锅?
作为一个每天都会刷 b 站的用户,b 站在我心中是一个社区氛围非常友好、值得同行业学习的互联网平台,认为 b 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平台,多小众多冷门的视频 up 主,都能在 b 站找到同好。
老用户第一次作为 up 主上传视频,就遭遇 b 站的这一操作是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如果为了和谐的社区环境,把所有不同的声音都关起来,不论是无理取闹还是正当维权都一刀切,是否有失大平台风度?
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最终伤害到的,还是陪着 b 站从一个二次元小众平台成长到现在的核心用户,他们对平台是有感情有信仰寄托的,目睹平台的变化,最为痛心疾首。
有新用户来,也会有老用户离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b 站增强对以前不使用 b 站或未听说过 b 站用户的营销。根据 8 月 27 日 b 站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 b 站花在营销上的钱高达 12 亿元,占营收的 1/4。新用户的快速涌入,争议也越来越多,曾经的社区生态治理方式显然不再满足当前的需要。对于用户已达到一定量级的 b 站来说,我想是不是应该在下半年好好思考如何平衡新用户与原有社区氛围的冲突,强化对内容生态的管理,尤其是原生用户的留存问题。
更多详细过程,可参考文章:
维权难,跨平台维权更难,个人跨平台和营销团队维权难于上青天,因此抄袭之风愈演愈烈,抄袭者笃定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金钱、支持者去做这件事情,最终只能不了了之,事实也确是如此。
被抄袭,有的人不得不认栽,有的人头铁,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今天,就想撞破这堵南墙,谁知道墙后面是不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大道呢?
这一次我之所以站出来,是因为:
第一,我的权益收到了侵害;
第二,为了避免以后更多青年人被这类人欺压
如果一个时代的少年,都因为有这样的抄袭任意窃取存在,还有谁敢于创作?还有谁敢为这个时代去创造、去担当?[1]
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加入我,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让你想要的世界浮现在你眼前
再次感谢所有好人
昨天我还在跟鹿鹿说阿b特别重视原创,肯定会还你公道的。
打脸
阿b现在越来越保护大up了,但维权视频被标记.....
有亿点点恶心......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就说“插件是否能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这事。
理论上插件想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世界就是不完美的,同一个型号的两个不同设备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多少会有点微小差别,那么插件怎么可能跟硬件完全一致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像硬件一样”又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除了建模以外,我们还可以采样啊!老铁Acustica Audio了解一下呗?我直接对硬件进行采样,理论上你过硬件什么动静我就是什么动静。
不要跟我说什么“硬件基于的是模拟电路或数字驱动的实体”,在电声学领域里,采样和傅里叶变换破一切玄学,就这么简单。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