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纸坊 说的开头,感觉完全是北方视角来解读江南小镇,个人认为非常片面。
风景区和厂矿集中的地方,靠近城区的地方。
这句话三个点,都是不对的。
江南小镇大多有历史积淀,多因商品经济形成的集市而形成市镇,改开后,很多镇又开始开拓民营工业,中间各有兴衰。说“工厂集中”是没错的,但“矿”真的是没有。所谓“工矿小镇”,明显是描述北方因为矿产而兴起配套国有企业的小镇,和江南以民营制造业为主的小镇完全不是一回事。
江南小镇纯粹因为风景区而起的,也基本只有所谓的“江南六大名镇”,依靠古镇景区红火,但这些镇很多在明清就是大镇,比如南浔、乌镇、同里,都是明清巨镇,并不能说是纯粹依靠古镇景点发家的。
当然,古镇景区是人文自然风光的结合,那么纯粹自然风光的风景而起的小镇呢?这很少,因为这儿大多为平原,没有什么特别纯粹的自然风光。自然风光小镇只有在周边丘陵地区可以得见,比如莫干山景区所在的德清县莫干山镇,但这些一般以前都是乡村,底子很薄,今天的莫干山镇也不大。
综上,江南的当代大镇,主流都是因工业而兴,皆为“工业强镇”。这些当代大镇,多数也为明清商业巨镇,也有以前是小镇,改开后崛起的,比例大概是七三开。
“离城区近的人口多”也不对,恰恰是说反了。
实际上,明清只有距离府城,县城比较远的地方才能出现大镇,因为距离太近,人口便会无法集聚,所以明清江南巨镇大量出现的地方恰恰是两府,两县交界之处,是距离所谓“城区”最远的地方。
以杭嘉湖苏晚清几个大镇举例:
1、濮院镇,位于桐乡县与秀水县交界,今天也是桐乡市人口最多的镇,经济也最发达,是中国羊毛衫经济的中心。
2、硖石镇,位于桐乡、海盐、秀水三县交界,因商业发达,在民国时期即成为海宁第一富镇,建国后取代盐官镇成为海宁县治所在。
3、王江泾镇,位于嘉兴府(嘉兴县)、苏州府(吴江县)两府交界,今天也是嘉兴市本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镇。
4、盛泽镇,毗邻王江泾镇,也处于两府交界,今天也是吴江区最发达,人口最多的镇,是中国丝绸之都。
5、南浔镇,位于湖州府(乌程县)、苏州府(吴江县)两府交界,今天是湖州市南浔区区治所在地。
6、乌镇/青镇,位于湖州府(乌程县)、嘉兴府(桐乡县)两府交界,今天是最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文创旅游产业非常发达。
7、塘栖镇,位于杭州府(仁和县)、湖州府(德清县)两府交界,今天也是杭州市余杭区最大的镇。
附:长三角十市2010年六普,总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非城关镇(即非区治、县治)的普通建制镇(与今天区划有所不同,表中许多大镇已经撤镇设街,另外,许多人口较多的镇是原来的几个镇重新撤并形成的):
可以看看这些大镇是不是一定“毗邻”县或者地级市城区,还是依然有不少在两县,两市之间的边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