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而矛盾的西昌——文化角度分析★★
从历史上看,在中华民国之前,西昌是一个几乎纯汉族文化的城市,周边是彝族聚集地,彝族和汉族经常发生冲突,地点多发于今天的北门外,北山那一段。
现在西昌市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代表的文化自然应该是以彝族文化为主。再加上西昌本身是一个值得旅游度假的小城市,民族文化(彝族)也就人为地加在了自然风景当中。(像原本泸山上,三教合一,以及各种题词,是非常传统经典的汉文化。然而后来新建奴隶博物馆,个人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强加文化”,如果奴隶博物馆建在昭觉等传统彝族县,会更协调一些)
建昌古城,也就是现在的老城区,在10年前保持着很纯粹的汉族气息和文化传统,例如在陶家祠就有着很传统的祠堂,还有三衙街,名字就代表了意义,以及老城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也是历史悠久。
在近年很大程度上由于汉族和彝族文化上的差异(比如汉族就一直称彝族为"蛮子",显然是贬义),汉族在这里从曾经的比较高傲的地位(因为在礼仪文化程度平均来看确实比彝族好),由于政策上的倾斜,现在西昌的彝族比例越来越高,很多汉族选择在成都等地买房,退休都会出去养老,所以汉族地位逐渐减弱。
所以从文化上看西昌的发展是畸形的,汉族和彝族文化根本上很难相容,我想也不应该强加相容而是相对独立的发展,否则很容易出现很多不好的地方。(比如西昌周边某乡镇明确发文不允许租房給彝族等类似的非独立事件)。但是由于政治上强加的把一个只代表少数人的文化强加给这个城市,其结果就是西昌会越来越没有文化,最终失去了其本有的传统而变为不伦不类无特色无底蕴的城市。
然而西昌为何这样,因为作为州府,虽然行政级别只有县级市水平(西昌本身足够成为地级市),但是下辖16个县,可以集中的利益可想而知。所以这样客观上能够让西昌集中资源和资金发展更快,但是逆文化的发展让西昌显得越来越畸形。比如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本来是彝族传统节日,在西昌举行,反到大多数本地汉族人像游客一样,除了知道打火把和听不懂的达体舞,还有吗?而彝族们的家族都分布在各县,对于西昌也很难建立骨子里的故乡。(2015.2)
✘✘✘✘✘✘✘ 分割线 ✘✘✘✘✘✘✘✘
回答了个评论疑问,觉得有代表性可以放在正文
1.西昌汉族为什么要融入彝族文化?
之前已说,西昌之前本身是汉族为最主流的城市,但成为彝族自治州州府,不是谁必须融入谁的问题,而是政治背景决定城市发展方向一定是彝族文化相对主流的过程,但这个相对不是高于50%而是高于其他地区。 即使西昌不是彝族自治州州府,在今天民族的相互融入也是必然结果!
这就是全球一体化的最终结果,就好比现在很多40 50岁的人也多少会几句英文而他们本身并不一定需要英文,是否为州府的差异只是谁更主流而已。
2.个体一定要融入? 当然放在个体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想法,就好比全球数量第一的基督教徒和全球数量第二发展速度最快的伊斯兰教徒在核心信仰上一定是死对头,而他们两者完全可能存在于一个城市一个小区甚至一个家庭。所以至于个体一定要去赞同或反对都无可厚非,但客观的被融入这是无法改变的。
结语: 其实大多数比较反感彝族文化的西昌的一些汉族人甚至彝族人更多是反感大家看得到的生活习惯、懒惰、偷盗、素质、毒品等客观存在的劣性,这些情况存在的原因有很多社会学的书有独立研究,比如 :
周如南 中山大学《折翅的山鹰》2015 书里大致说来有1、受跳跃性发展2、新政权融入3、东南亚毒品流入内地最主要集散地4、一刀切政策的特别地区反作用等 。
刘绍华 台湾 《我的凉山兄弟》2013 .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2011
absolutely,答主还是认为积极的面对各种文化融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一种良性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冲突时自己的想法不要走极端,客观去看事儿,或许能够活得更幸福 !(2016.4)
✘✘✘✘✘✘分✘割✘线✘✘✘✘✘✘
这个回答从最初到现在有差不多两年时间了,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质疑、讨论等,大家也都很理性。很多看法也开阔了我局限性的思维。
个人认为我们的地方媒体对一些差异性的东西不是太民族主义的捧吹就是过度解读其劣根的地方,很少有不求深度但求理性客观一点儿的分析。当然,这些并不是说媒体记者的水平就一定不够,而是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各家也都得去争取点击量而去迎合大众的消遣罢了。
总而言之,每个城市,每个人,有光鲜的一面,也定有灰色的一面。正能量主旋律是国家制度的价值手段,客观存在的必然矛盾、劣根性才绝对不能忽略。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