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我军现行的饭盒主要有两种,都知道的78就不说了
一种是05~07年左右研发的“单兵野炊餐具”这是一种英式方饭盒+折叠炉具的系统,在10年代有少量使用,比如第一批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就装备了这种饭盒
另一种是近几年出现的“单兵餐具”,这是一种德式腰形饭盒
原答案:其实军用饭盒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之所以题主觉得大多是腰形的,主要还是因为近现代硬质饭盒流行的时间正是以桶式饭盒为代表的的野战埋锅造饭时代。
饭盒的结构形制与军队的饮食结构息息相关。以腰形饭盒为代表的各类桶式饭盒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之间非常流行。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军队饮食以:乱炖汤+各类干粮为主。
因为炖汤的食材除了味道可能差一些,食材取用比较灵活,且热量较足,不太容易坏肚子。制作也简单一些。
图为一战时期著名罐装战壕乱炖“麦克诺基”,这玩意儿只要你不吃,看起来还凑活
而“各类硬质熟食罐头+简易明火加热炉具”的野战口粮模式还不是十分普及,集成化机械化的快速集体做饭模式还遥不可及,因此需要桶式饭盒盛装流食。
另一方面,桶式饭盒也有利于野战条件下的就地埋锅造饭,以及解决炊事兵“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问题。
在当时饭盒材料以:锡铁、锌铁、搪瓷为主,高档一些的使用铝材,在二战后期也有用钢材的。前三者比较轻便,但是强度有限。此外圆形饭桶容量大但是携带不便、方形饭盒携带方便但是容易变形。
因此腰形饭盒在容量、结构强度、携带方便度、握持等方面比较适中,因此大量使用。
除了腰形,还有:D型、椭圆形等。
图为法军的1852型饭盒
图为法军在1914年使用的椭圆形饭盒
图为英军在布尔战争时期使用的椭圆形饭盒
图为一战时期英军使用的D型饭盒与帆布包
图为一战时期沙俄军队使用过的腰形饭盒
图为苏军26型桶式饭盒
图为苏军36型腰型饭盒
比较例外的是美军,美军使用的饭盒是浅盘式的,这种饭盒的好处在于散热快,取食比较方便。可能是因为一战的时候美军后勤就已经很强了,不太需要考虑野战单兵做饭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美军伙食种类比较丰富,流食比例较少的缘故。当然美军这种更像是野战餐具,而不是饭盒
在20世纪20-30年代以后,情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首先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正规军队已经可以用各类罐装、纸包装的熟食的形式,提供给前线集成口粮或单兵应急口粮,军队不再总是需要在前线收集生食材埋锅造饭了。这样的好处是能保证前线口粮基本的卫生和口感,提高伙食效率,简化后勤,保持战斗力。
以美军为例,1925年美军初步确立了A、B、C、D四种口粮
其中A口粮为营区生鲜食材口粮、B口粮为半成品口粮、C口粮为罐装熟食口粮、D口粮为应急口粮(后来还有便携即食的K口粮),在战区条件好的时候,炊事人员会用B口粮为部队提供集体口粮,不好的时候会用C口粮要么集体做饭,要么前线加热。(当然战区条件总是不好)
美军的C口粮、德军的“铁口粮”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随着熟食比例的提高,利用固体酒精块和“埃斯贝特”折叠炉(或者不用炉直接挖坑)为代表的快速加热模式也广泛使用
在上述情况下以美军、英军为代表的浅盘类饭盒因其底面积大加热快,尺寸规整携带方便,深度浅取食清洁方便等原因,开始取代桶式饭盒
实际上此时,硬质饭盒也不再总是必需了,直接快速加热(或者不加热)罐头用后即弃,已经十分常见了,饭盒也只是在必要时,比如食用集体口粮时会使用。而某些罐装应急口粮也会自带加热装置,加热后直接食用。
图为正在使用自带加热装置加热应急食品罐头的英军
在冷战时期,虽然各国军队普遍还保留有各种形式的铝制、不锈钢质饭盒,实际上已经基本不再发展,逐渐也不再作为单兵必备装备携带。少数仍然在战地做饭的军队要么使用公用餐具,要么还会使用饭盒。实际上随着一次性餐具的普及,金属餐具也开始淘汰。
野外集体就餐的用具也就变得很随意了,只是集体就餐的基本模式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说西方军队对食材以及就餐的归类更细致一些,人家钱多。
80年代以来随着以T口粮为代表的的浅盘口粮的的普及,集体口粮已经实现了战区封闭加热,开袋即食。而MRE或者硬质罐头明火加热的单兵野战口粮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士兵在战场吃饭,已经不需要饭盒了
肾形野战饭盒是否是为了方便行军时携行?
个人认为,并不是。
陆军行军时候饭盒并不贴身携行,条件好的有皮质背包,次一点的有帆布背囊,再次一点的打背包。
这是个英军背包,里面的那个Mess Tins就是饭盒。
是不是有种莫名地亲切?
这种英式野战饭盒对我国的影响性其实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有知友可能要说,你这也不是肾形饭盒啊。
那,肾形饭盒来了。
这会不会太不高大上了呢?
你看,即使是高大上的德军,从一战到二战,陆军在行军时饭盒都是固定在背包/背袋上的。
有知友可能又要说,那这和我印象中的德军不太一样啊。
你印象中的德军来了,屁股后面杂物包、饭盒、水壶都挤一块了,要的着贴身么?
事实上,只有这种重型背带系统的列装才使得士兵有条件把一堆杂物挂腰带上。
再看上图,贴合身形饭盒通常会被塞进杂物包里,祖传的大圆筒却从来不考虑半点贴身。
大圆筒子贴身硌,肾形饭盒挤在杂物包外面。
上面说了那么多,却依然不能解释饭盒为什么要是肾形。
让我们倒回英军的扁形饭盒来,这种扁形饭盒只有一个钢丝把手,吃饭时实际上是当一个餐盘来用的。
而这种肾形饭盒它有一个提梁。
有这么个提梁就说明士兵可以拎着饭盒走一个比较长的距离,这就进一步说明有这种肾形饭盒的部队可能有专门的炊事班来做饭,士兵可以打好饭带到战位上用餐,再进一步来说就是可能每个班派一两名士兵就可以把全班的饭都拎回来。
就像上图这位大哥一样给基友带饭和热水。
这张照片恰好能说明为什么会有肾形饭盒,看左侧两个饭盒几乎完美地贴在了一起,内凹面给凸面和把手一个让位空间,这是扁圆形饭盒所不能提供的优势,也就是在运输中能够更紧密地贴合来避免互相摇动。
上图小哥弄的不太标准。
炊事班送饭小哥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正确地把三个饭盒用提梁组合在一起来快速送餐。
顺便看一下小哥左手的那个饭盒,由于肾形饭盒的不对称性,在只拎一个的时候反而不能保证垂直。
——
下面有知友 @知无不言者慎 以自身体验反对某答主,我认了。
知友认为我给的情况是理想状态,现实情况更复杂多变。在这一点上,我尊重各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尊重实际使用者依据现实情况做出的调整。
我们以英军为例,著名的P1908携具登场。
在行军状态下,饭盒是塞干粮包里挂腰带左侧,水壶挂腰带右侧,下面还垫了块东西。
作战状态下,生活背囊放下,干粮包挂后背带上,水壶下面垫的那块东西移到屁股后面。
行军状态下水壶内侧贴身垫着的东西是什么呢?
答案是镐头袋。
就是这个东西,行军的时候镐头拆下来塞镐头袋里贴身携行,作战的时候移到屁股后面方便随手取出来组装。
搞把和刺刀捆一起挂腰带左侧。
对,英军宁愿让这么个硬戳戳的镐头贴身行军都不愿让内凹的水壶贴身。
当然,欧洲玩的太复杂,我军历史上都很简单,无非就是手榴弹带、防毒面具包、水壶这几个左肩右斜、右肩左斜来回披挂,我相信早几十年当兵的对这个背的滚瓜烂熟,毕竟挂反了是要吃班长扫腿的。
知友最后举了个自身例子,来证明凹面贴身。其实,这例子根本站不住脚,知友自己也说了“我把65式军用水壶挎反了,凸面带扣子的地方贴着身体”……你这是被水壶的凸面磨破了皮啊,还是被水壶紧固带的调节扣磨破了皮啊?
这个8字扣四角方正,如果是单衣贴身跑一段时间不磨破皮就见了鬼了,你要是冬天就不至于了,最多跑久了外裤磨破。
上面说了许多,希望知友自省自查,磨破皮的痛苦确实值得记忆,但也要搞清楚该怪谁,你看英军镐头贴身也没见大家集体磨破皮。
下面说一说知友回答里的一些小瑕疵。
上图圈内背包上面的那个小副包就是装饭盒的。
美军饭盒长这样
水壶外面套的实际上是个杯子
那东西完全展开长这样,虽然比较奇葩,但人家真的只是个杯子,弄这样主要是配合喝茶/咖啡的仪式感。
插一句啊,这个折叠把手为了能够顺利打开,并不是很贴合杯壁的,配合杯沿,要是单衣行军,要不了几公里也保证皮开肉烂。所以,全须全引的军壶是有壶套的,就像镐头袋一样,就是避免擦伤。
有知友可能要问,那同文同种的英国人用的水壶还是源于游牧的马壶,他们喝茶时的仪式感怎么办?
仪式感来了,英国人用搪瓷缸子,这又是一个英国人对我们影响深远的东西。
再顺便说一下七八式水壶吧。
七八式是空降兵水壶,理论上老陆的侦察兵是没条件用的,不排除部分部队自己采购。空降兵这种特殊兵种对重量的极端要求才诞生了这种饭盒/水壶二合一的东西,这也不是我们原创,俄罗斯空降兵一样这么玩。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