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身边有了很多变和没变,回看这篇回答,感谢持续关注我的各位知友。我决定结合最近的一些时事,和大家聊聊。
首先,和大家汇报,过去了一年,我的职位依旧是科员一个,让大家见笑了。工作成绩依旧有,甚至办了一两件全国大案,不过桃子都被省局领导摘了,基层的同志们只好发挥教员的梅花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领导提职时,我在丛中笑……
看着这个题目都已经延伸到2022年去了,里面依旧是一片骂声,结合我身边越来越没心气儿的年轻人的状况。我自以为,一年前我所担忧的系统性懈怠,已经全面应验了。不过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与我有共识的人其实很多,只不过大家都早就用脚投票,另谋高就了,剩下的要么是躺平了事,要么是副业干的飞起,无暇顾及税收事业了。
就以目前的形势来说,可以总结为希望与绝望并存,领导岗位缺口是客观存在的,人员超编也是客观存在的,自己究竟是被时代牺牲的那部分人,还是有望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部分人,需要大家自己根据本单位的情况理性分析。我个人认为,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同仁,已经可以躺平了。如果你发现自己躺平了以后,领导们并没有多大反应,那就是告诉你,你就是时代所牺牲的那部分人了,没必要再纠结难过,不如去寻找新的方向。
之前看完反黑风暴,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我反而是对那个给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派出所所长有些同情。一个曾经的公安系统英模,也曾出生入死,捍卫法律,甚至是身处扫毒一线,光荣负伤。可是结果呢?如果不是攀上了资本的大腿,为其行方便,擦屁股,恐怕连这个所长都坐不住吧?
再看他削尖了脑袋去参加上级领导的晚宴,更是卑躬屈膝,一副奴才嘴脸,拌着丑相为众人献唱一首鸿雁助兴,只换得门外人一句揶揄:里面够热闹的。
很多人看到这里,想必也是嗤笑一声,对此公不屑一顾。可是,我看到这里,却猛地想起大话西游里的最后一幕,那浪人站在城墙上,对着至尊宝的背影说了句:他好像一条狗啊!
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是不是早已被迫变成了狗?唯一的区别是,有的是流浪狗,只能辛苦地在别人不要的垃圾里刨食。有的是宠物狗,学会了为人驱使,供人取乐,换回主子的施舍。
好了,不说了,再说要被删答案了。
再聊聊房地产税,不知去年斩钉截铁教育我,说未来五年房地产税都不会出台的知友,现在作何想。
咱们中国人有个优点,就是关心政治,对国家的大事小情,都有很强的参与热情。但是同时伴随着的,也有缺点,就是对所有的社科类专业,都有着人均专家的自信。但是,我不得不说,任何学科,都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学习做铺垫的。并不是凭着自己的好恶和社会经验,就能做出结论的。我看了一些跟风聊房地产税的文章,以及短视频,感觉没有一个说出点干货的。不过也有可能大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迫于政策压力,只能含糊其辞罢了。
那么我就冒险再说说,看看会不会被禁。
首先,我们要对房地产税定性,这个很重要,他可以将房地产税锚定在一个基本的税制框架中。通过对求是文章的理解和最新文件的口径,我们可以确定,房地产税将来会是一种地方税,财产税。
那么,确定了这两个要素,我们就可以用现有的类似税种进行比较,我认为可以参考现有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现在,懂行的人自然懂了,知道了税种的性质,那么推理税种的框架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大差不差,就是那几个套路。
首先,根据政策精神,试点地区的房地产税征税对象是商品房,不含小产权房和农村用地。很多门外汉不理解,为什么这么框定,其实这很好理解,农村土地在可以进入市场交易之前,肯定不会存在纳税的问题,商业用房本身就是先行房产税的征税对象。而小产权房,是需要慢慢梳理的攻坚地区,如果有了成熟的征税方法,就不需要试点了。
然后,再看税率,我认为,大概率是会参考目前的房产税,将基本税率设定为1.2%左右,然后结合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设计,区分城市乡镇给出不同区间,最终由各地方政府确认当地税率。例如深圳可能就是1.2%,而乡镇有可能最后是在0.4%-0.6%左右。
而是否会出现阶梯税率,这要看房地产税是不是真的下决心要调整贫富差距。如果的确承担了这一层设计,那么阶梯税率就会出现。我个人是倾向于阶梯税率的,不然这房产税就成了物业税,谁使用谁缴纳,对所有人毫无痛感。
再说计税依据,一种可能是按房产税的方式,即成交价的70%,这是最稳妥,最成熟的模式。但是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按当地二手房指导价征税。如果是后者的话,对二手房的市场来说,震动会很大,基本上锁死了二手房的利润空间,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最近很多做二手房中介的视频账户疯狂带房地产税节奏的原因。
最后,再说税收优惠,大概率优惠的口径会交给地方政府来决定。我感觉,应当会是结合家庭人均面积和套数来确定免征额。
比如我家有三口人,在深圳罗湖和南山各有一套房产,罗湖为70平计税价格为12万×70=840万,南山为120平计税价格为6万×120=720万。假设深圳免税面积为人均40平,免税套数为1套。那么我就可以从低选择,按人均面积120平的话,就是70×(6+12)÷2=630万,按套数的话就是6×120=720万。综上,我如果不缺心眼,肯定选择630×1.2%=7.56万交税。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真实要交多少税,还得看文件。当然,肯定还会有其他的减免,比如人才引进,赡养老人等等。
今天先说到这儿,明天聊房地产税的意义和对市场的影响。
这篇文章似乎从圈内吐槽扩散到了其他阅读用户,从留言的内容上来看,应该是许多人对我国税收制度并不太了解,所以对房地产税的抵触情绪非常大,以至于恶言相向。这种出于对未知,或者人云亦云式的恐惧或者反感,在我工作中见得太多了,也让我深感税收普法的重要性和滞后性。遗憾的是近几年纳税服务一直在走偏路,感觉似乎提倡跪式服务就能提高纳税遵从度一样,根本不提服务专业性,也从不对外界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看看高检拍的人民的名义,公安部拍的破冰行动,还有之前的湄公河行动,战狼等等影视作品,都是又能引起社会关注,又能提升系统形象的好作品,总局舆情办看着就不香吗?如果有可能有时间的话,我也会在知乎更新一部税务办案的小说,到时候也请各位同仁,各位朋友捧场,我先谢过了。
再回到大家关注的房地产税,简单说说我认为实现程度比较高的设想。
首先是征税对象,从初期来说,一定是先对具有金融投资属性的房产征税。怎么来判断金融投资属性?大概率会采用人均居住面积,或者人均套数的概念,来划出一个免税房产,将居住性住房排除在征税的对象之外。所以无论是六个钱包养一套房的刚需房,还是改善性购房,都不应当对房地产税产生忧虑。
其二是税率,大概率会采用分级税率,房产越多,税率越高。这首先是为了增加屯房者的负担,逼迫其出清空置房,其次也是阻断了房地产税向下传导的可能性。如果是单一税率的话,房地产税很容易转嫁到承租人,或者购房人身上,但是差异化税率就会产生明显的阻断作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增值税的满二唯一的政策。
最后是房地产税的税源归属,大概率是归地方留存的。既然归地方,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返还政策,和现在的个税如出一辙,从理论上来说,会进一步加快如今北京,上海的人口流出速度,增强新一线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但是这个问题不可控性太高,只能拭目以待了。
最后再说征管,这个环节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也是直接决定这个税种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因素。很多人害怕开征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其实这是多虑了,首先房地产税不会产生房价崩盘,因为房产交易不可能出现挤兑,二手房交易市场只会出现阴跌。另外,犹记得2017年央行预警房价上涨过快,会产生系统性风险,结果2018年房价又是一轮上涨,十分魔幻。那么现在房价跌了,就一定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吗?我觉得大家与其空担忧,倒不如去认真了解一下什么叫系统性风险……
今天考虑了一下,还是匿名了,虽然我自认为文章里没有胡说八道,没有妄议zy,更没有造谣生事,但是俗话讲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政治上不能幼稚,还是明哲保身比较稳妥。这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大家给与我了上千点赞,上百的评论,无疑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支持。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也没必要为了这点虚名而逞强。之所以写这篇小文,是为了和更多的同仁分享心路历程,为大家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若是哪天真被舆情办盯上了,约谈我删文,写检查,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也请大家原谅,从即刻起开启匿名,大家江湖再见。
今年是我进入税务局的第九年,很遗憾,还是科员,不过改了称呼,叫一级行政执法员……
因为国地税合并的影响,本来两年前就能提职的我,生生被摁住了,现在又得给军转大哥们让路,依然得发扬风格。不过说是发扬风格,其实就是老实本分,不懂得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已。
有些人可能觉得我是一个尸位素餐的准老油子,有什么可为自己鸣不平,能有份工作做做就不错了,还给自己加那么多戏。所以为了避免误解,我就简单地说说我的背景,本人是985 211高校本科毕业,按现在的说法叫双一流大学,英语专业,专八证书,后来进入国税局以后又考了税务师证书。一直以来从事税政工作,负责企业所得税,国际税以及反避税调查工作,包括TP和间接转让。后来国地税合并以后,又增加了个人股转审核这一块业务,基本上把资本市场涉税事项全都做齐了。
这么多年下来,经手了上百个案子,辅导企业入库税款大概有几百亿了,这个并不是吹牛,凡是懂我刚刚说的这几块业务的人都明白,资本市场的运作,以及反避税调查,和增值税查发票不一样,一旦发现问题,上亿入库是很简单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某新互联网巨头企业,转让个1%的股权就价值上亿美元,成本确认上稍作调整,增加的税款就以千万计。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不是得益于我所处的平台好,这些工作业绩也多多少少有个人努力的成分吧!如果刨去收入和待遇的问题不说,工作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毕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那么说回正题,今年工作的感受是什么呢?一是切实感受到了系统性的懈怠,这种懈怠不客气地说,是从总局开始的。很多人可能不认可,觉得总局天天布置工作,天天加班,怎么可能懈怠?但是懈怠往往就是表现在瞎忙,拍脑袋,布置工作简单粗暴这些现象中。悲观地说,如果总局不改变现在这种各省局抓壮丁的工作思路,这种懈怠只会越演越烈。毕竟后浪越来越现实了,曾经我们去打短工的时候,还多多少少有些理想抱负,有些革命热情。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早就明白了画大饼的套路,甭管对面是处长还是司长,说得演得再怎么真诚,都能做到笑而不语,不见兔子不撒鹰了。我觉得这也是好事,毕竟时代进步了,不是那个动不动就讲牺牲,讲奋斗的年代了。真正要引进人才,就首先要做到尊重人才。
二是感受到了时代的沉重感,今年的疫情对经济的打击不可谓不大,虽然二季度GDP增速回升到3.2%,但这仅仅是宏观经济形势,或者说是国家资本的力量。如果深入微观经济,去看小业主,小民营企业的状况,那简直是哀鸿遍野,撤店破产者不计其数,大家都是靠吃老本活着。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还能不为丢饭碗发愁,也算是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旱涝保收。说到这里,就忍不住聊聊业务,今年政府搞减税降费,扶持企业发展生存搞得轰轰烈烈,从大方向上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越是乱世,越需要大政府,这个时候玩小政府那一套,难道是忘了崖山之痛了吗?南宋才亡了几百年啊!以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房地产税是必须上马的,而且要快,力度要狠,一定要保住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那些鼓吹房地产税不会降低房价的专家,非坏即傻,保有税从实践上来看,是很难进行有效转移的,只能成为资产持有者的硬性成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哪套房会因为物业费,取暖费涨价而涨价的?市场价格的最终决定力量还是供需关系。而房地产税的出台,只会加速击穿炒房者的成本线,逼迫其出清空置房,增加市场供给,从而降低房价。而降低房价,则意味着房地产的资本收益率降低,投资热钱向资本市场转移,向实体经济转移,事实上向经济输血。而另一方面,房价下行,也同时会影响租赁市场的行情,挤压二房东的利润,倒逼其退出租赁市场,降低企业房租成本压力,实现企业的利润上涨。可以负责任地说,企业的房租压力,远远比税负压力要大,越小的企业这个现象越严重。因为越小的企业,租房的议价能力越低,反而税收优惠的力度越大。
税收永远要发挥杠杆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组收作用,它应当是一柄剑,劫富济贫,维持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而不是一杆秤,搞摊派,搞数字游戏……
可惜,政治永远是政治家的游戏,专家的声音,从来都是选择性地被听取,于人有利,则是国师,于人无利,便是国贼。有些人可能觉得我偏激,那么建议你去读读历史,尤其是明史。英国政治学家说过,任何政治体制,无非是其本国的历史传统整合。脱离中国的历史看社会现状,看社会发展,都是不全面的。尤其作为公职人员,更要有良好的历史知识积淀。它会告诉你,何时潜龙勿用,何时见龙于野,也会让你明白何为履霜坚冰至,何为黄裳,元吉。
2020年,希望大家努力生活,热爱生活吧!
感谢大家的点赞和评论,没想到寥寥数言竟然收到了如此多的讨论与共鸣,实在令我惶恐。
留言里有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我就不一一回复了,在这里多更新几句自己的想法,大家见仁见智吧!
关于未来的发展问题,到底是走是留,我相信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我只讲我身边的人或事,以作参考。前年参加了一个同事聚会,都是曾经在一起工作过,聊的来的朋友,大家这几年都在忙自己的事情,终于坐到了一起,自然十分高兴,天南海北一顿聊后,我忽然惊觉,一大桌子人,竟然只有我还在体制内了。一桌人,有三个同事去了四大,三个同事去了甲方,还有一个在内资所做合伙人。一共七个人,对于离开体制是否后悔这个问题,答案非常统一,那就是都遗憾离开得太晚了。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七个人,当年在体制内的时候,绝对都是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领导或者干部,有一个是第一批全国领军人才,有三个是省级领军人才,还有两个出版过行业内十分权威的业务理论书籍。即使没走,职业生涯内做到处级都是大概率事件。我并不是给大家灌鸡汤,只是说无论你身处何处,都不要辜负自己,如果真的想走,也要在体制内做到优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残酷,一个从税局出来的人,你要明确地知道你找的下家是看重你的业务还是看重你的人脉;是请你长期为企业保驾护航,还是利用你解决短期困难。被企业年薪大几十甚至上百万年薪挖走,帮企业解决问题后,第二年就被企业找各种理由挤兑走的人不在少数,心酸的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这么说,其实税务系统里的人大多数都是单纯的,很容易在跳出体制时不幸踩雷,大家务必慎而又慎。
那么如果你选择留在体制内呢?这是个很傻的决定吗?其实大家抛去情绪化的牢骚以后认真地想一想,体制内的生活也并不真的是鸡肋,至少大部分人是不用996,5+2的,也不用天天点外卖时担心自己在吃地沟油,口水油。年轻时拼一拼,等岁数大了,安心做个老油子,喷局长,讲八卦,谁也不敢把你怎么样,也不可能认为你对单位没价值了,就让你主动离职,更不可能对你上绩效考核,调监控看你是不是在办公室呆满八个小时,否则就给你开掉。最多就是让你提一职提退或者转虚,这还得好言相劝,夸你高风亮节。所以,如果是本地人,不愁车房,小富即安,在体制内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税务局。知乎里大多数是年轻人,一些厚黑的事情,社会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未来都会碰到。只能说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帮忙可以,不要触碰法律,专业的人就要做专业的事情。
以上是我对职业规划的一点浅见,并不全面,如果能对大家有些许帮助,我就心安了。
再说说税收对我国经济影响这个事情,大家讨论的热情也很高涨,不少留言都很有见地,我待会选出来加精,大家可以兼听。
其中有一种声音要加强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要向个税看齐,搞阶梯税率,这个事情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实际上问题很大。首先从国际环境上来看,企业所得税法最健全的国家无疑是美国,我们企业所得税法很多理念和精神都来源于美国的企业所得税法体系。就比如咱们在处理企业资产重组时最常用的2009 59号文,就来源于美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资本税收法案,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康奈尔大学的法学库里搜一搜相关的法案,学习一下。(不用翻墙)但是美国这几年在干嘛呢?在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搞减并档次,降低税率,搞属地征收,放弃全球征税。在这种大环境下,ZY必须把减税降费的口号喊出来,才能留住外资,才能不在全球化开倒车的年代发生大规模税源流失,这是外部形势。而内部来说,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力量不客气地说,非常薄弱,与企业财务的税务专业水平差距极大,更不要说四大,5A所的专业中介机构了。就以我所在的单位来说,每次做系统内培训,稍微讲的深一点,下面的人就一脸懵逼。至于递延所得税,合并报表,长投及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这些知识,全局上下,最多也就是和我们科长讨论讨论了。这样的征管水平,真要是想和企业过招,恐怕最后只能是蛮横执法,强行摊派才能有结果了。所以对于企业所得税,只能集中力量打大仗,日常征管很难有什么效果。更别说很多时候,税务局还没真动手,什么招商局,发改委,金融办的领导就开始纷纷过来打招呼了,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税才有开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简单,刚性的税种,去维持地方收入,调节用工用地成本。至于到底起征点怎么定,法理依据怎么解决,现行房产税是否保留,这都只是技术问题。
大背景:本市房地产泡沫巨大,制造业竞争力下滑,已经连续4年税收减收,全靠免抵调库和各种清理清算撑着。今年疫情,234月份收入几乎减半。
市zf要求:1、六稳六保zz任务,年初(疫情出现前)定的任务少一分我都不给经费。而且还不能上下半年3:7、4:6开,必须半年过半,不要给我讲道理,省里也是这么要求我的。
2、从房产商到批零餐住小摊全tm给我收,全市建筑项目、私营教育医疗等高风险行业纳税人拉出清单,一户不能漏我要看(拉完a3纸装订成册半米厚);
3、对了有个豆腐脑店我每天都吃,生意特别好,我怀疑他漏税,你们先去查查;
4、每天向zf邮箱汇报全市收入督导工作,每天都要有内容,一日一调度,一周一大总结;
5、每周(含周末)平均3次以上会议,一把手必须到场,所有业务科长及副局长全部加入工作专班,看心情召集;
6、调度完市局,让市局调度区县局。市zf再直接调度县区zf,让县区zf直接调度县区税务局。完事市委和县区委再来一次。税务局局长和书记二合一,你就天天三重开会吧。
财政部总局省局要求:1、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同志们我这个口号好听不好听!?!
2、严禁大规模清欠,严禁行业税收整治、清理、严禁采取增收措施,一份工作总结改3次,就为了去掉所有增收词语。企业困难的必须依法办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
3、g务院大督查、审计局、纪委、总局特派办轮番来,翻个底朝天,提取每条税收数据,稍有疑点(晚交了几天、数特大的、增收特多的、整数的)全部提取,一次下发几千条,每条都要写报告说明情况。最后剩下几条死活不撒手,企业都不耐烦了,合同、出库单、转账凭证都拿来了,企业自己写了个证明是自愿的正常纳税。人家还是不认账,就说你是违法收税。
4、前一阵北京电商征税那事wb、b乎都讨论过,还开玩笑说什么刷单的惨了。为啥没几天就消停了?因为全国通报了,总局不允许干这个。
5、根本不知道基层是怎么过的,6月中下旬,zf最逼命的时候。上午开zf收入调度会,被市长骂收入少;下午开总局省局视频会,被领导骂采取了增收措施。
6、六月中下旬总局、省局紧急调减了年度任务(这任务本来就不高,也就是zf任务的70%)。公文后面跟一句:要积极向zf汇报,让他们也调减任务,告诉他们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老铁们看看得了别上火,数字人事写了吗?大比武报名了嘛?理论学习笔记抄了吗?各种学习app登了嘛、时长刷了嘛?
【关于市领导说查豆腐脑小店的事,补充几句】一方面,它算是我们这一个网红店,而且老板是以诚信经营出的名,它销售额正常情况下还真的能到起征点,大家可别看不起小店,但是今年生活服务业整体免税,这个另说;另一方面,我理解的市领导的意思,其实不是跟这个店过不去,而是一种施压而已,是对整个餐饮行业,甚至扩大到批零餐住、甚至全部生活服务业。只是市领导比较外行,以这个店为切入点而已,后期我们反馈也是按整个生活服务业反馈的,着重提了那个店。我觉得这是公务员一个最基本的理解能力吧。。。他让查这个小破店,你还真揪着它查了一六八开,然后告诉领导没问题,这岂不是贻笑大方。
当然了,这个最大的槽点可能就是生活服务业免税了,市领导不知道这个、我也不知道如何评价。增值税今年起公共交通、生活服务、生活必需品快递收派服务免征增值税,还有起征点月10季30都是众所周知的东西,各位大佬也就别给我普法了。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因为珠三角有香港的特殊关系,以及面积体量等各种方面的不同,这里我主要拿京沪来举例。
第一,周边基础
首先明确一下,北京周边只看石家庄以北的城市,上海周边只看苏南浙北。于是就能发现北京周边北有燕山,西有太行。题主所谓的“还不及中西部的大中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处于这片山区(甚至北京本身就有2/3的面积处于山区),外加自古便是慷慨悲歌的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在北京没有成为首都的时候就是落后的。而上海周边则是天堂苏杭,外加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并非边疆要塞。因此,在没有上海的时候长三角便是富甲天下的地区。打个比方,北京是在贫民窟长大的,而上海是富二代。
(珠三角也是一样的,广东也是个多山的省份,于是就有了珠三与非珠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在大平原省江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两地政策
现在我们假定北京、上海发展现代经济的目标都是建成一座可以带动、反哺周边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那么北京、上海在建设核心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先“吸血”(政策获益),再“反哺”(带动周边)的现象。
因此,我们来看看的“吸血”吧。人所共知,北京是49年后受到政策倾斜最大的城市,而上海则是当仁不让的老二。但如果把时间轴的原点从49年挪到辛亥革命,那上海将是中国近代受到政策优惠最多的地方。从大上海计划到后来的工农业剪刀差,从“中国的王牌“到浦东开发,无一不说明这点。因此,上海的”吸血“比北京早了几十年。所以理论上相应的”反哺“就会早几十年。我们可以拿苏州园区的建设对比唐山曹妃甸,基本上就是这个时间差。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说当下京沪两地的政策获益还可以比较的话,那江苏与河北的获益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江时期大量的政策倾斜几乎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发展长三角(发展中部三角、打造成渝经济圈、以及振兴东北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情,比如作为中国科技中心的北京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等待卵化。而这些叫“清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之类的卵化机构居然不在河北或者天津,反而去了长三角的无锡苏州。这就越发加剧了两地的发展不均。
第三,产业结构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中心,而考虑到交通问题,北京则主要发展服务业。这样一来,上海在产业升级的时候更加适合给周边地区“反哺”。而北京则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外放了。
第四,人文思想
江南人民的商业头脑自古就是中国翘楚,并且和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河北大部分人至今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十分值得称道,而河北人民的生活相对闲适,更喜欢享受生活,比不上四川,但我看也差不多了。虽然,“奋斗”和“享受”这两种生活态度不能说有优劣之分,但必须承认不同的态度对地区发展有着实际且不同的影响。
综上,结果就是:基础好并且有优惠政策和商业头脑的江浙地区,更早的接受了上海更多的反哺; 基础相对差并且又没有政策优惠和商业头脑的河北地区,更晚的接受了北京较少的反哺。这样一来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来个私货:我认为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或者只是单纯的政治中心,那么河北可能比现在还差。毕竟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条件来看,河北几乎都是中国大陆临海省份里最差的,甚至不如一些内陆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