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帛书老子出土快50年了,却还没有取代通行本成为共识? 第1页

     

user avatar   daobroth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道德经》,分甲乙两个版本。经整理复原后人们发现,该版本与当下流行的《道德经》,存在数百处差异,部分差异甚至是颠覆性的。

如今本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帛书版在篇中靠后的位置,而且是“道可道也,非恒道”。“常”实为“恒常”之“常”,并非“寻常”之“常”。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器晚成”,帛书版是“大器免成”。此前我们常用“大器晚成”来励志进取,帛书版一出,才知完全错会了老子之意。

如“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其实是“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大辩若讷”,帛书版是“大赢如绌”。整本帛书没有一处提到“辩”字,从未反对不同声音、不同见解之辩。

如“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帛书版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意义完全相反!很多学者认为《道德经》是复古之说,甚至是要复古到原始社会。这种荒谬言论的根源,便在于此句。

如“与善仁”,帛书版是“予善天”,传世版改“天”为“仁”,改“天道”为“人道”,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2017年,我在知乎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获得了三万多赞,一千多条评论,可见大家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因为马王堆帛书出土以后,《道德经》被后人改动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却趋于回避的态度,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依然采信被篡改过的传世版《道德经》。

读经首先要正本,我们要读的是更加贴近原本的老子著《道德经》,而不是经过篡改涂抹的编撰版《道德经》。经过我这些年的研究整理,把《道德经》八十一章两个版本(王弼通行本与帛书本)逐章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多达139处重大差异,并进行详细解读,成书《帛书老子注读》,在亚马逊、京东、微信读书、知乎电子书均已上架,欢迎查阅收藏

新增群内分享资料:

1、 帛书老子注读1-37章合集;

2、 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原图版(中华书局):

3、 帛书老子全文注音版2022.1.27.doc(诵读使用)。

欢迎加入道德经讨论群免费领取:


亚马逊:

微信读书:

知乎电子书:

第一章:

帛书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①。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②。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③,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传世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版本差异:

① 非恒道也:传世版为“非常道也”。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恒”被改成了“常”。如果把“常”字理解为“恒常”,则恒、常二字无差,但很多人把“常”理解为寻常、一般意义上的、普通、通常,这就完全失去“恒”的字义了。

② 万物之始也:传世版改成了“天地之始”,其实在《道德经》中天地与万物同属。

③ 异名同谓:传世版是“同谓之玄”。“谓”本义是“告诉”,“异名同谓”是指名称不一样,可告诉(诉说)的东西一样。而这个东西在传世版中变成了“玄”,把道学变成了玄学,由此而始。

直译:

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言说出来的道,并不是那个恒久常存的道。名是可以被定义的,但定义而来的名,并不是那个恒久常存的名。无形无名,是造生万物的起始;有形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母亲。当我们处于无欲的状态时,可以得观从无生有之妙;当我们处于有欲的状态时,可以得观万物成形之徼。有欲无欲,同出于人;有名无名,同出于道。它们虽然名称不一样,可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它们互相缠绕,来回切换,无限延伸。这种“玄”之又“玄”的形态是我们认知天下万物、认知道的无上法门,也是道生天下万物的神妙之门。

解读:

第二章:

帛书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①。有,无之相生也②。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③。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④,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传世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版本差异:

① 斯不善矣:传世版是“斯不善已”,“矣”、“已”二字虽可通用,但本章中是各自为用,意义并不相同。“已”有“太多、太过”的意思。

② 有,无之相生也:传世版句式为“有无相生”,“相”成了“相互”的意思。而帛书版句式为“有,无之相生也”,“相”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是单向的而不是相互的,比如“相劝”、“相问”。

③ 高,下之相盈也:传世版为“高下相倾”。下盈满为高,可高无法盈满成下,所以“盈”字才被改成了“倾”字,可以互相颠倒成就。

④ 万物作而弗始也:传世版为“万物作焉而不辞”。“始”作动词为“滋生”的意思,“弗始”表示“不另生事、不作干涉”,正是“处无为之事”。而“不辞”,河上公注:“不辞谢而逆止。”“辞”本义为诉讼、争讼之言;“不辞”即为不违不逆,不拂扰万物的兴起。“弗始”表达的重点在于不生事,“不辞”表达的重点在于不违逆,此处“弗始”意义更为贴切。

直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恶就已经太多了。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这里(斯)不善已经存在了。“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成就的;“长”是由“短”形成的;“高”是由“下”积满而成的;“音”是由“声”应和而起的;“先”是由“后”跟随才有的。这是一个恒定不变的规律。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设教。万物欣欣向荣而不干涉它们,化育万物而不命令它们,成就功业也不去占有。只有不去占有这成功,成功才会一直相随,而不会离去。

解读:

第三章:

帛书版: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传世版: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版本差异:

① 不上贤:传世版为“不尚贤”。“上”字本义是“高处、上面”,“不上贤”,是指不给予贤人高人一等的地位。而“尚”字本义是“推崇、注重”,虽说二字相通,但表达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道德经》是注重让人具有贤才的,所以才会讲“事善能,动善时”,讲“善人者,善人之师”,讲“善行”、“善言”、“善为道”,只是说不要“见贤”,显摆自己的贤才,更不要因为有贤才就自伐自矜,认为高人一等。而本章要表达的意思,正是不要主动拔高贤人的地位,诱使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

直译:

不拔高贤人的地位,使人民不互相争斗。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偷不盗。不展现容易诱发欲望的东西,使人民不作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让人民内心虚静,而腹内充实;意气减弱,而筋骨强健。总是让人民处于质朴自然而不妄作的状态,让那些善于使用智巧的人不敢有所行动。用无为之道治国,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解读:

第四章:

帛书版:

道盅①,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传世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版本差异:

① 道盅:传世版为“道冲”。“冲”的古字为盅,代表“空虚的容器”。“冲”字虽也同样有空虚之意,但容易让人误会为动词,解出“摇涌、冲涌”之意。

直译:

道就好像一个空虚的容器一样,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因为这个容器永远也不会盈满。它是那么的幽深啊,好像万物的宗主。它锉去万物锋锐的棱角,理顺纷扰与杂乱,把耀眼的光调节至柔和,把万物与微尘相齐一。它是那么的澄澈啊,若隐若存。我不知道它是由谁所生的,只知道在最早的有形之物出现以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解读:

第五章:

帛书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①,不若守于中。

传世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版本差异:

① 多闻数穷:传世版改为“多言数穷”。多闻是指增长见闻见知,而多言是指言谈陈述,意义相差甚远。从《道德经》中“博者不知、知者不博”、“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塞其兑,闭其门”等语句来看,“多闻数穷”更为契合。

直译:

天地没有所谓的仁爱之心,把万物当作祭祀时用的草狗来看待。圣人也没有所谓的仁爱之心,把百姓当作祭祀时用的草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是好像一个大风箱一样吗?空虚而不竭尽,鼓动而风愈出。越向外追求见闻见知,内心就会越发失去对道的把握,所以不如安守于中。

解读:

第六章:

帛书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传世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版本差异:

直译:

空虚永存,运行不止,如玄奥的生殖之门一样,造生天地万物。这个生殖之门,是天地得以产生的根源。它的运行就像丝一样细微,同时又连绵不断,无论怎么使用,都不会竭尽。

解读:

第七章:

帛书版: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传世版: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版本差异:

直译:

天地恒长恒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正是因为天地不生长自己,所以才能得以长久。因此圣人常把自身放在最后,但却能站在最前方领导众人;并不一心为自己谋取福利,却能得到天下人的保护和拥戴。这不正是因为圣人无私吗?反而成全了他自己。

解读:

第八章:

帛书版: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①,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②,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传世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版本差异:

① 有静:传世版为“不争”。此处“利而不争”则有为的意味居多,“利而有静”,则无为的意味居多,故取“有静”。

② 予善天:传世版为“与善仁”。“予”和“与”都有“给予”的意思,但“天”与“仁”相差甚远。《道德经》全文对“仁义”都并非持肯定态度,且第五章直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此处当取“予善天”,给予也要讲究顺天应时,符合对方所需。

直译:

最上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之“善”在于,有利于万物而又安然守静,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与道很接近了。居住之“善”,在于大地之上。用心之“善”,在于渊博宽广。施予之“善”,在于顺天应物。言语之“善”,在于坦诚有信。为政之“善”,在于安定无为。处事之“善”,在于发挥所长。行动之“善”,在于把握时机。正是因为不争,所以从来不会有过失。

解读:

第九章:

帛书版: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传世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版本差异:

直译:

把持住盈满,不如赶紧停下来。锻打至尖锐,无法保持长久。金玉塞满屋子,不能守护得住。富贵而骄纵,徒留祸端。功业成就了,事情做成了,就不要再牢牢把持,而是退去放下,这才是符合天道的做法。

解读:

第十章:

帛书版: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①?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②?生之畜之,生而弗有③,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传世版: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版本差异:

① 能毋以智乎:传世版为“能无知乎”。“毋以智”是“不使用智巧”的意思,与《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相呼应。而“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就显得有些不知所云了。此处应取“能毋以智乎”。

② 能毋以知乎:与前文“毋以智”格式对应,表示“不使用知见”的意思。与《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明”相呼应。传世版为“能无为乎”,用在此处缺乏逻辑关联,应取“能毋以知乎”。

③ 生而弗有:传世版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多加了一个“为而不恃”。应该是为了和《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讲“玄德”的部分相统一,五十一原文为“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不过本章突出致虚无为,并没有讲成就万物的“为”,所以取帛书版内容。

直译:

身体和魂魄合抱守一,能做到不分离吗?结聚精气而致柔和,能做到像婴儿一样吗?清洗杂念,涤荡心镜,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做到不使用智巧吗?万物生灭,同出一门,能做到柔弱安静,生之畜之吗?知晓天下,通达四方,能做到不通过见知吗?生成万物,畜养万物。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它们,统领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的德。

解读:

第十一章:

帛书版: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传世版: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版本差异:

直译:

三十根辐条共同汇集在一个车轮毂上,正因为轮毂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泥土制作器具,正因为泥土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正因为墙壁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说,有之所以可以给人便利,是因为空无在发挥作用。

解读:

第十二章:

帛书版: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①。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②,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传世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版本差异:

①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从该句开始,传世版更改了语句顺序,显得更加工整。

② 是以圣人之治也:传世版去掉了“之治”二字,意义改变很大。“圣人之治”,对应《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说圣人如何治理天下,属治国方略。而经此一改,就成了个人修养,描述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直译:

绚丽色彩,会让人视力受损,不能正确地辨识事物。纵情追逐猎物,会让人心态受损,心浮气躁,狂乱难收。一味积累财货,会妨碍人行正道。厚味佳肴,会让人味觉受损,失去品味淡然的能力。美妙乐曲,会损害人的听力,让人听而不闻,昏聩莫名。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只会注重经营民众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不会偏向于声色浮华。所以摒弃那些让人偏离正道的物欲,而是取本守根。

解读:

第十三章:

帛书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①,若可以托天下矣②;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③。

传世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版本差异:

① 贵为身于为天下:传世版为“贵以身为天下”,与帛书版意义相差甚大。“贵为身于为天下”是指“把治理身体看得比治理天下更加重要”,而“贵以身为天下”是指“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

② 若可以托天下矣:传世版为“寄天下”。“托”有“托举、承负”之意,而“寄”为“依赖、依附”的意思,二者意义完全相反。

③ 如可以寄天下矣:传世版为“托天下”。更换了“寄”与“托”二字,也就完全颠倒了本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直译:

受到恩宠或折辱都如同惊吓,重视大的忧患比得上自己的性命。什么叫“宠辱若惊”呢?受宠是因为把自身放在下位,因此得到来自上位的恩宠就会惊喜,失去了又是惊吓,这叫“宠辱若惊”。什么叫“重视大的忧患比得上自己的性命”呢?我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正是因为我有自己的身体,如果连身体都丧失了,又还有什么可忧患的呢!所以把养护自己的身体看得比治理天下更加重要,这样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了。如果喜好不顾惜身体而去治理天下,那么终也不过是天下的附庸而已。

解读:

第十四章:

帛书版: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①。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②,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传世版: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版本差异:

① 微、夷:传世版把“微”和“夷”调换了位置。包括“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也被颠倒语序。

② 执今之道:传世版改成“执古之道”,严重破坏了《道德经》文意和道家主旨。结合本章上下文来看,正是因为道“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无法看到其首尾,而只能看到其经过当下的样子,所以才要“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直译:

看也看不到,称它为“微”;听也听不见,称它为“希”;摸也摸不着,称它为“夷”。这三者的区别很难界定,所以把它们混同为一来看。这个“一”,它上面不显光明,下面也不觉暗昧,延绵不绝而莫可名状,所以只能把它归结为“无”的存在。“无”,并不是说它什么也没有,而是具备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体的形象,恍惚不明。跟随着它,看不到它的末尾;面向着它,看不到它的前端。把握住它着落在当下的样貌,用来驾驭当下的现实,由此得知其间的规律,进而窥见它本始的面貌。这就是认知“道”的纲领。

解读:

第十五章:

帛书版: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②,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③,徐清。安以重之④,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⑤。

传世版: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版本差异:

① 古之善为道者:传世版为“古之善为士者”。为“道”者和为“士”者是有差别的,善为道者必善为士,而善为士者却不一定善为道,因此有“上士闻道”一说。

② 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传世版把这两句调换了位置,或为承接下句“浊而静之”。

③ 浊而静之,徐清:传世版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这样一改,成了拥有两个主语的病句不说,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变成了对行为准则的考量。

④ 安以重之,徐生:“重”,传世版为“动”。在《道德经》中,“重”与“静”等列,而非“动”与“静”等列。对应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⑤ 敝而不成:传世版为“蔽不新成”,直接与《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敝则新”相矛盾。“新”和“成”,本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被传世版用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概念,语义不通。

直译:

古时得道之人行事,玄妙不可言,通达不可测,幽深而难以认知。正是因为难以认知,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他小心审慎的样子就好像严冬冒着寒冷履冰过河;他迟疑戒惕的样子就好像害怕四方邻国前来围攻;他庄重肃穆的样子就好像自己在作宾客;他涣散不羁的样子就好像冰凌将要消融;他敦厚朴实的样子就好像没有雕琢的素材;他浑沌天真的样子就好像江河的浑水;他静寂幽远的样子就好像空旷的山谷。奔流的浊水安静下来以后,就会徐徐澄清。万物在安稳沉静的状态下,就会有生机萌发。持守这个道理的人不会追求盈满,只有不追求盈满,才能不与母本分离,而得以守住自己的根。

解读:

第十六章:

帛书版: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①。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②。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传世版: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版本差异:

①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传世版是“致虚极,守静笃”。“至”,到达,达到。“极”,极点,最高的,不能更进一步的,不变的,引申为准则。“情”,情实,真实的呈现。“表”,表率,准则。到达虚无而至极点,恪守情实而成准则。“极”与“表”都有准则的意思,前后呼应,故取帛书“守情表也”。“守情”被改为“守静”,一方面是因为“情”多被理解成欲念,另一方面是因为“守情”之法知者甚少,故被后人妄改。

② 静,是谓复命:传世版去掉了“静”字。帛书版的表达,是“静”谓之“复命”,而传世版的表达,却是“归根”谓之“复命”。一个是状态,一个是动作,二者有区别。

直译:

到达虚无而至极点,恪守情实而成准则。万物蓬勃兴起,而我就用这个状态观察它们最终仍会返还的地方。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还它们的本根,返还本根的状态,叫做“静”。持守住了静,也就得以复归于生命之源起。复归于生命之源起,也就知道了固定不变的规律,知道了固定不变的规律,就叫做“明”,否则叫做“妄”。在不知道规律的情况下妄为,就会遭受挫败。掌握了固定不变的规律,就可以做到“能容”。一切按照规律行事,就是“至公”。“至公”者,可以为王。王行道于天下人,则具备天之博德;天行道于万物,则具备道之玄德。依托于道,则能获得长久,终身都不会有失败的危险。

解读:

第十七章:

帛书版:

太上①,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传世版: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版本差异:

① 太上:传世版为“大上”,王弼注解为“大人在上,故曰大上”,把“大上”理解为“大人”。其实这里应该是讲次递排序,“太上”是指“最好,最上”的意思,后接“其次”、“其下”。如《左传》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为次序之意。

直译:

最好的国君,民众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存在。其次的国君,民众亲近并赞誉他。再次的国君,民众畏惧他。最次的国君,民众侮辱谩骂他。信用不足,才会不被信任。审慎啊!好的国君会非常看重自己的发言。事情做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要这样的啊”。

解读:

第十八章:

帛书版: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①。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传世版: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版本差异:

① 案有仁义:有人把“案”作“安”讲,读成反问句。其实“案”字本义是指“用于安放食物的木盘”,落下而安放,表达肯定之意,在这里作“于是、就”讲。与第十七章“信不足,案有不信”用法相同。

直译:

大道被废弃,“仁义”就开始被推崇了。智慧已产生,大的伪诈就开始被赞许了。六亲不和睦,“孝慈”就开始被赞赏了。国家已昏乱,忠贞之臣就开始被赞扬了。

解读:

第十九章:

帛书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①,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②。

传世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版本差异:

① 此三言也:传世版为“此三者”。“此三者”也可理解为“此三言”,表示此前的三个说法,但还可以理解为“圣智”、“仁义”、“孝慈”这三者,这样两种理解就有差别了。

② 绝学无忧:传世版把“绝学无忧”后置到第二十章中了,不过据上下文意,应当在此章。

直译:

抛弃“圣明”的名号,放弃“智巧”的心思,人民就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抛弃“仁爱”的偏私,放弃“义理”的制约,人民就会重新恢复孝与慈。抛弃“巧诈”的行为,放弃“得利”的贪欲,盗贼就不会出现。之所以会有以上三个说法,是因为用“圣”、“智”、“仁”、“义”、“巧”、“利”来修补和装饰天下并不妥当,所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表现出本真,恪守住惇朴,减损私心和欲望。如此则无需学习治理天下的技巧,也不会再为治理天下而忧虑。

解读:

第二十章:

帛书版:

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①,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②。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纍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匮。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传世版: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版本差异:

① 美与恶:传世版为“善之与恶”。“善”、“恶”相对的话,就很容易让人把“善”理解为“善良”,但是《道德经》全文中的“善”,都并没有“善良”的意思。所以此处应为“美”、“恶”相对,与《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相应,表示美好与丑恶的意思。

② 不畏人:传世版为“不畏”, 意义相差很大。传世版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指“别人所畏惧的,我也要畏惧”,顺从流俗之意。而帛书的“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却是指“人所畏惧的,也会很畏惧人”,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

直译:

应诺与呵斥,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美好与丑恶,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远?人所畏惧的,也不能不畏惧人。看不到边际啊!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兴高采烈,好像参加盛大的筵席,又好像春天登上高台放望美景。但是我却独自停留在尚未萌动的漠然领域,好像婴儿还不会开口嘻笑。颓唐失意啊!好像无处可以归依。众人都有富余,唯独我好像还有不足。我真是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浑浑沌沌。俗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唯独我好像昏聩不明;俗人都能辨得细致入微,唯独我好像浑浑噩噩。若无所知啊,好像大海一样广漠;恍然不觉啊,好像没有止境。众人都在发挥才干有所作为,唯独我愚顽不灵,粗陋不堪。我表现的总是和俗人不一样,因为我推崇的是固守本根。

解读:

第二十一章:

帛书版: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①,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②。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③,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传世版: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版本差异:

① 道之物:传世版是“道之为物”,把“道”往“物”的方向靠。“道之物”可以直译为“道这个东西”,把道当作一个“物”来讲,而并不是说“道就是物”。但“道之为物”,却是明明白白地说“道”是“物”了。也有理解成道生物的过程,不过牵强不通。

② 中有情:传世版是“中有精”,也同样是在把“道”物化。“情”这个字,指“实情、情状、情形”,表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代表真实的存在。无论是虚的“事”,还是实的“物”,都可通用。而“精”,却是指“物的细微成份”,专用于物了。把“道”作“精微”之物来讲,以“有”来作为万物本源,并不符合道家贵“虚”,以“无”为本的一贯思想。

③ 自今及古:传世版为“自古及今”,更改了“今”、“古”的顺序,或是为了与《道德经》第十四章被篡改过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相对应。如果是原本的“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正应该是“自今及古”才是。

直译:

“德”,之所以表现出深远的样子,正是因为它遵从于道。“道”这个东西,你只有在恍然不觉、若无所知的状态下才能察知到它。忽忽恍恍的,你就会觉察到它的意象了。恍恍忽忽的,它进一步具现出形体了。它是那么的幽远,又是那么的深邃,其中存在可以让我们察知的实情。它呈现出来的情状是那么的真实,因为其中对应着固定不变的规律。从当下到远古,都存在它的名字,以指向万物的源始。我是如何知道万物的源始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通过这种方法。

解读:

第二十二章:

帛书版:

炊者不立①。自视者不彰②,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③。

传世版: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版本差异:

① 炊者不立:传世版为“企者不立”。王弼与河上公注本均把“企”理解为“尚进、进取”,表示这样的人会失去安稳的状态,故而“不立”。但《道德经》从来都没有反对人进取,让人安之若命,而只是要“知止”、“功遂身退”。因此这里取“炊者不立”。“炊”通“吹”;“立”,久站,引申为建树。吹嘘的人,不能有所建树,因为气由己出,容量有限而很容易竭尽。下文“自视者”、“自见者”、“自伐者”、“自矜者”,均为“吹者”,和吹嘘一样由自而出。《老子想尔注》和《道德真经次解》此处作“喘者不久”,一个道理。

② 自视者不彰:传世版为“自是者不彰”,“是”,自以为是的意思,以己为是。而“自视者不彰”,则是由己而视。“是”本身就包含了结果,已经自以为对,“不彰”就显得多余。因此取“视”,视之而不得显明,是一个动作造成相应的结果,更加符合此处文义。

③ 有欲者弗居:传世版为“有道者不处”。“有道者”和“有欲者”是有差别的,“有欲者”不一定是“有道者”,而“有道者”也可以处于“有欲”的状态,将要有所作为。因为有所作为,所以需要“用人”,所以不能遭“物”所恶,故此处当取“有欲者”。

直译:

吹嘘的人,不能有所建树。用自己眼光看待事物的人,看不显明。用自己成见理解事物的人,不得真相。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功业。自作高贵的人,不能得到敬重。用“道”的理念看待这些行为,就像吃饭的余弃一样是累赘,就像行走的负担一样是多余,大家都会厌恶它。因此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不会去干这样的事情。

解读:

第二十三章:

帛书版:

曲则全,枉则正①,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②。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

传世版: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版本差异:

① 枉则正:传世版为“枉则直”。有句话叫“宁向直中取,勿向曲中求”,直与曲相对,因为“直”并不一定是“正”,“曲”也不一定是“枉”。比如孔子说“以直报怨”,他说的“直”明显就不是“正”的意思。而本句的“枉”与“正”相对,有个成语叫“较枉过正”,所以此处取“正”。

②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传世版为“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抱一而为天下式,有垂拱而治的意思,但执一而为天下牧,就有使用某种法则治理天下的意思。一种是没有动作,一种是有所行动。从后文“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来看,应当是有所行动的状态,故此处取“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直译:

曲折行事,可以得到圆满的结果;屈伏不争,可以造就中正的状态。低洼可以获得盈满,老旧可以成就新颖,追求的少则容易有所得,追求的多则容易陷入迷惑。所以圣人执守这个原则,用以治理天下。不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因而道理得以彰显。不用自己的成见去认知事物,因而真相得以显明。不自我夸耀,故而有功。不自作高贵,故而为官长。正是因为不争,天下无人可与之相争。古人说的“曲全”这个道理,可不仅仅只是一句空话,而是真的能够得到至善完满。

解读:

第二十四章:

帛书版: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②。同于失者,道亦失之③。

传世版: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版本差异:

①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传世版是“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多了一个“道者”,为误入,当删。《淮南子》引用此处文本也为“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②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传世版是“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字句出入很大,意义差别也很大。首先“同于道者”本身就代表与“道”相合,“道亦乐得之”是句废话。其次“德”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不像“道”一样是独立存在,所以“德亦乐得之”无从谈起。“同于德者,道亦德之”意思是说,如果持守于“德”,那么道也不会放弃他,主语始终是“道”,因为“德”只是“道”通行于万物的呈现而已。

③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传世版是“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失”作主语并不妥当,同样因为它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并不具备明确的内涵。从上句的“失者”可以看出,这里“失”的是道与德。“德”是“道”通行于万物的呈现,把德失去了,那么道也就会失去他,与上句“道亦德之”对应,因此这里取“道亦失之”。

直译:

不发言施令,而是让万物自作自化。狂风不能刮一早上,暴雨不能下一整天,谁制造的狂风暴雨呢?天地强力施为都不能长久,又更何况是人呢?所以用道的行为方式从事,就会获得“有道”的结果;用德的行为方式从事,就会获得“有德”的结果;用失道失德的行为方式从事,就会获得“失道失德”的结果。有德之人,道也会得到他;失德之人,道也会失去他。

解读:

第二十五章:

帛书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①,可以为天地母②。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③,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传世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版本差异:

① 独立而不改:传世版为“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添加了一句“周行而不殆”。“周行”是“循环运行”的意思,把道的运行理解为周而复始,其实是错误的。天地日升日落,万物生灭枯荣,看似周而复始,然而决定这日升日落、生灭枯荣的“道”,却非是周而复始,它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独立不改”。此处去掉“周行而不殆”更合适,因为它误解了道的运作模式。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用的都是同一个道,而并不是生有个生之道,畜有个畜之道,长、育、亭、毒、养、覆,都只是一个道。王弼将“周行”解为“无所不至”,勉强可通,但是“道”有“不行而至”的意思,也不存在“殆”与“不殆”的状态。

② 可以为天地母:传世版为“可以为天下母”。天地之母,更符合“道”先天地生的定义,在天地还没有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道”了,所以“道”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母亲。而“天下母”,就欠缺了这个含义,此处当取“可以为天地母”。

③ 国中有四大:传世版改成了“域中有四大”,可能对国中有道、有天、有地、有王不太能理解,因此改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界域,希望可以容下这四大。然而再广阔的界域其实也是容不下“道”的,这里的“国”字与第五十九章的“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对应,是讲道、天、地、王都具备“莫知其极”之“大”的属性,因此都可成国。

直译:

有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这个东西空虚而又寂静,独立存在而又恒定不变,是造生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称呼它为“道”,勉强给了它一个定义叫“大”。大到不论时间如何流逝也无法消减它;大到无论空间如何延伸也无法阻止它;大到无论如何颠倒反转也无法摆脱它。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像这么大的东西有四个,王就是其中之一。人守法于地,地守法于天,天守法于道,而道守法于它自己。

解读:

第二十六章:

帛书版: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①,不离其辎重。唯有环观,燕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②?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传世版: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版本差异:

① 是以君子终日行:传世版为“是以圣人终日行”。“君子”与“圣人”并非一类,“君子”在先秦是指“君王之子”,泛指地位高贵的人,这样的人与“圣人”还是有区别的。此处讲“终日行,不离其辎重”,随从车辆众多,明显是讲贵人这个群体的,而非特指圣人,因此当取“君子”。

② 以身轻于天下:传世版为“以身轻天下”。“以身轻于天下”,和第三十章“以兵强于天下”是相同的结构,可分别读为“轻以身为天下”和“强以兵行天下”,“于”是“为、行事”的意思。因此“以身轻于天下”是指“轻率地用身体去治理天下”,而“以身轻天下”就变成了“用身体轻率地治理天下”。一个是强调身为本,不要轻率地对待它、耗费它,哪怕是治理天下这样的大事;一个却是强调治理天下的态度,不能过于轻率,看重的是治理天下这件事,正好把道家的“贵身”理念给遗漏了。这其实和第十三章的改动是一样的,第十三章把“贵为身于为天下”改成了“贵以身为天下”,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直译: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所以君子终日在外行走不离开辎重,只有辎重随身,营寨环绕,才能闲居而表现出很悠然的样子。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君王,却轻易地动用自己的身体,以单薄的力量去行治天下之事呢?过于轻浮,就会失去根本;过于躁动,就会失去依托。

解读:

第二十七章:

帛书版: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①,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②,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传世版: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版本差异:

① 物无弃材:传世版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强行与上文“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对应,其实是画蛇添足。人也归属于物,善救人而无弃人,更进一步就是“物无弃材”,从人类社会到自然万物,从个别到普遍。因此人与物是递进关系,而非平行关系,此处当取“物无弃材”。

② 善人之师:传世版改成了“不善人之师”,看上去更容易理解一些,就是贤良之人教授无知之人,然而却并不是本处要表达的意思。善人,是指有道之人,如上文所说善行者、善言者。这类善人,唯善人能识,可引为师友。因为他们行无迹,言无声,被褐而怀玉,故“不善人”不能识。所以善人若为不善人之师,岂非自寻烦恼?俗人察察昭昭,要如何才能教会他们无为大道?这种逆势努行之举,非善人之所为。

直译: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车辙马迹。善于言说的人,不会留下疏漏过失。善于计算的人,不会借助竹筹砝码。善于闭藏的人,不使用门栓插销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束缚的人,不使用绳索捆束别人也解不开。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人,而不会抛弃人。万物都能各得其用而不被遗弃,这就可以称得上是沿用了道。所以有道之人,可为有道之人的师友;无道之人,可为有道之人的资材。不珍视自己的师友,不爱惜自己的资材,终不过只是大糊涂中的小聪明而已,这是个精深微妙的道理。

解读:

第二十八章:

帛书版: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传世版: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版本差异:

① 复归于朴:从“知其荣”到“复归于朴”,传世版更改了这段话的位置,把它调到了“朴散则为器”之前,估计是为了以“朴”作为前后语义承接。可这样擅自变动原文是很不妥当的,如《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讲“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也是在描述“德”之貌,然而每一句都呈递进关系,又怎么知道在本章不是如此呢!整本《道德经》并不是只这一个地方有擅自调换语序的情况,可见后人为追求所谓对仗、承接、工整等表面精致竟不惜篡改经典,堪称病态。

直译:

深知雄强,而安守雌弱,成为天下溪流的归处。成为天下溪流的归处,恒德就不会失去。恒德不会失去,就能复归于婴儿的纯真柔和之境。深知荣华,而安守浊辱,成为畜养天下万物的空谷。成为畜养天下万物的空谷,恒德也就得以充足。恒德得以充足,就能复归于真朴的混然如一之境。深知清白,而安守暗昧,成为天下清明的范式。成为天下清明的范式,恒德也就不会差失。恒德不会差失,就能复归于无极的深远无限之境。真朴破散则成为器,圣人用朴就能成为众器之官长。所以真正完备的制度,是不会对万物进行分割裁裂的。

解读:

第二十九章:

帛书版: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①。

传世版: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版本差异:

① 去泰,去奢:传世版把“去泰”和“去奢”调换了一下位置,就和第十四章的“微”和“夷”调换位置一样。

直译:

想要通过强行施为的方式来持有天下,我看他不可能成功。天下是有自己运作规律的宏伟之器,不是我们可以强行施为的。强行施为,就会失败;强力抓取,就会失去。天下万物有的喜欢在前行走,有的喜欢在后跟随;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性情冷漠;有的心志强盛,有的心志软弱;有的善于培育,有的善于毁坏。所以圣人会去除自己过分的、放纵的、没有节制的行为。

解读:

第三十章:

帛书版:

以道佐人主①,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②。善者果而已矣③,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④。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传世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版本差异:

① 以道佐人主:传世版加了一个“者”字,那么主语就成了“辅佐人主之士”,后文讲的“不以兵强于天下”,“果而不强等等”,都变成了在说“士”的所作所为。这就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一样,传世版也是把这句话改成了“古之善为士者”。“以道佐人主”,即以道为“佐”之人主,意思是选择“道”来作为自己辅佐与倚仗的君王。

②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本句见于传世版,而帛书本中没有,为后人擅自添加,当删除。劳健说:“《汉书·严助传》淮南王安上书云:‘臣闻军旅之后,必有凶年。’又云:‘此《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按其词意,军旅凶年当别属古语,非同出《老子》。又王弼注止云:‘贼害人民,残荒田亩,故曰荆棘生焉。’亦似本无其语。”

③ 善者果而已矣:传世版为“善有果而已”,表示“善于达到目的而已”,与帛书版表达的完全是两个意思。帛书版“善者果而已矣”,意思是说有道的君王,战争只是为了解决危难,达到目的就停止了。表达的是不好战,不滥战,而不是善于利用战争达到目的。

④ 是谓果而不强:传世版删除了“是谓”二字,这样就与前文“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呈并列关系。而帛书版“是谓果而不强”,则表示前文所说“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统称为“果而不强”,并非并列关系。

直译:

选择用道来辅佐自身的君王,不会强行用兵事来横行天下,因为恶果很容易落在自己身上。大军所到之处,荆棘丛生。以道来行事的人,即使用兵也只是为了解决危难,达到目的就停止了,并不逞强。达到目的也不要骄傲,达到目的也不要自认为了不起,达到目的也不要自夸自赞,达到目的只是因为不得已,这就是使用战争达到目的而不逞强的表现。事物太过壮盛便容易困顿,这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早早消亡。

解读:

第三十一章:

帛书版: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②。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③。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④。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⑤。战胜,以丧礼处之。

传世版: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版本差异:

① 夫兵者:传世版改成了“夫佳兵者”。这个“佳”字放在这里有些莫名其妙,所以引起了很多猜测。有认为是“唯”字的,有认为是“嘉”字的,也有认为是“善、美”之意的,河上公注本认为是“修饰”的意思,而王弼本这一章是空缺,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整章都有可能是后人加的。结果帛书本出土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个字原来根本是没有的,之前还各种揣摩,结果是个乌龙。

② 故有欲者弗居:这里传世版的改动与第二十二章相同,都是把“有欲者”改成了“有道者”,好像“欲”就是洪水猛兽一般。其实《道德经》从来都不反对“有欲”,不反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一章老子就指出了“故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这里的“有欲”就是“将要有所作为”的状态。无论是“为而弗争”也好,“为而弗恃”也好,“无为而无不为”也好,老子对“有为”都不反对,他反对的是强行施加自己的意志,这种妄作之有为。同样的,对于欲,老子反对的是私欲,因此他说“少私而寡欲”,又说“欲不欲”。欲不欲本身就是有欲,只不过是以“不欲”为欲,而“不欲”的“欲”指的正是个人私欲,偏私、主观之欲。至于说“欲”通假为“裕”,“裕”再通为“道”,如此强解就完全没必要了,《道德经》全文那么多道字,又何需独此一处假借别字。

③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这句话,在帛书版中上承“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然后引出“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前后成因果关系,表达的是“就算从礼法来看,兵器也非君子之器”。而传世版把因果关系修改了,改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因为不祥而非君子之器,巧妙地避开了礼法的问题。为什么要避开呢?大概是因为当时提倡礼法的那些人,却又提倡君子佩剑吧,而老子对此是明确反对的。如第五十三章所说的“盗竽”,就有“服文采,带利剑”的描述。

④ 铦袭为上,勿美也:为什么兵器非君子之器呢?因为兵器是以锋利为美,便于杀伤为上,所以不要去喜欢它,喜欢它也就意味着喜欢杀人。而传世版把“铦袭”改成了“恬淡”,把“勿美也”改成了“胜而勿美也”,意义相去何止千里。“铦”指锋利,“袭”指重复,二字合用表示“锋利再锋利”,越锋利越好。改成“恬淡”,则与文义不合,哪有“恬淡”地使用兵器杀人的?“勿美”本来是指不要喜欢兵器,改成“胜而勿美”,就变成了用兵胜利也不要自得,同时与“恬淡”也就配合起来了,可谓用心良苦。

⑤ 以悲哀莅之:传世版改成了“以哀悲泣之”。悲哀是一种氛围,所以用莅之,表示悲哀笼罩的意思。而“哀悲泣之”,却变成了情绪,或是丧葬礼仪?事实上,“哀兵”之哀,是无声的,沉默的,只是在沉默中蕴含着爆发的力量。

直译:

兵器是不祥的器物,万物都不喜欢它,所以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不会使用它。君子日常生活中以左为尊位,而用兵打仗则以右为尊位,所以兵器不是君子日常需要的器物。兵器是不祥的器物,使用它只是不得已,它以锋利便于杀伤为上,不要去赞美它。如果赞美它,就是喜欢杀人,而喜欢杀人,是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的。所以办喜事以左边为尊位,办丧事以右边为尊位。偏将军处在左位,而上将军处在右位,说是用丧礼来对待兵事。杀人众多,用悲哀的心情来对待;打了胜仗,用丧礼的规制来处理。

解读:

第三十二章:

帛书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①,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传世版: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版本差异:

① 朴唯小:传世版是“朴虽小”。“唯”与“虽”,古时二字通用,所以在《道德经》文中也造成了部分意义不明的情况。比如第二十六章“唯有环观,燕处则超若。”这里的“唯”,传世版也作“虽”,但对文意的影响就很大。理解成“唯”,是表示只有环观才能燕处超若,而理解成“虽”,却表示就算有环观也超然处之。一字之差,意义迥然。本处的“朴唯小”,“唯”是对“小”表达肯定之意,与“唯恍唯忽”用法相同,改成“虽”字,侧重就变了。

直译:

道从来都是没有名字的,质朴虽然很低微,可是天下都不敢让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够持守于朴,万物都将自行归从。地气升腾于天而降下雨露,没有人发号施令但自行分布均匀。万物始生即有规制形成,规制既然已经有了,人也就应当知道适可而止,不违逆于它就不会遭受失败。如果把道在天下比作江海,那么万物的规制就好像小溪流,统归于江海。

解读:

第三十三章:

帛书版: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传世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版本差异:

直译:

能看清别人,说明十分聪慧;能看清自己,才是真的通明。战胜别人,说明很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的高强。知足的人,才是真的富有;行而不止的人,说明心志强盛。不失去身体的居所,方能生命长久;身体死去而精神不亡,才是真正的长寿。

解读:

第三十四章:

帛书版:

道氾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①,万物归焉而弗为主②,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③,以其不为大也④,故能成大。

传世版: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版本差异:

①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传世版把这句话改为“功成不名有”,并在前面加上一句“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和传世版在第二章中增加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相呼应。可同样的问题在于,“不辞”二字辞不达意。

②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传世版把这句话改成“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变无为成有为,不如“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契合文义。

③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这句话被传世版删除,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主语模糊的问题。本章前文的主语是道,而后文换成了“圣人”,传世版删除了“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主语就成了道,与文意不符。

④ 以其不为大也:传世版改成了“以其终不自为大”,加了一个“自”字。“不为大”这是在全文中通行的概念,如第六十三章“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四章“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所以本句的“为”字是“作为、行动”的意思,但是加个“自”字,就有人理解成“不自以为”,字意和句义都变了。

直译:

道是这样的广泛啊,可左可右无所不至。事情做成功了也不会说是自己的功劳,万物都来归附也不会做它们的主宰,这是因为从来都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很低微了。万物都来归附而不做它们的主宰,又可以说是很伟大了。所以圣人以道为法则,之所以能成就伟大,正是因为从来都没有想要成就伟大,因此最终能够成就其伟大。

解读:

第三十五章:

帛书版: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①,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传世版: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版本差异:

① 道之出言:传世版改成了“道之出口”。首先,“道”不会从口出,因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口中出的只能是言,而不是道。其次,王弼注本也同样是“道之出言”,他说:“而道之出言,淡然无味。”又在第二十三章注解中说:“听之不闻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此处当为后人妄改。

直译:

执守住大道,则天下人都会前来归附。向道而往,就会并行不悖互不相害,得以平和安宁。音乐和美食,可以让过客停留。而道说出来,却是寡淡无味。看也看不见它,听也听不到它,但是用它却用不完。

解读:

第三十六章:

帛书版: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传世版: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版本差异:

① 将欲去之,必固举之:传世版改成了“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帛书“举”字原本是“与”,按高明所说,“举”和“与”二字通用,比如古文中“选贤与能”实为“选贤举能”。又“与”字繁体“與”和“兴”字繁体“興”字体相近,后人误作“兴”,又“去”、“兴”二字义不相反,所以改“去”为“废”字,成“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其实并非老子原文。

直译:

将要收拢的,必然是它原本已经得到了扩张。将要削弱的,必然是它原本已经得到了加强。将要去除的,必然是它原本已经得到了推举。将要剥夺的,必然是它原本已经得到了给予。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道理。持守柔弱,更好过逞刚强。大鱼不能脱离深渊,国家的利器,不能随意示人逞威。

解读:

第三十七章:

帛书版:

道恒无名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②。

传世版: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版本差异:

① 道恒无名:传世版改成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义相差甚远。“道恒无名”,侯王守的是“无名”之道;而改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守的则是“无不为”之道。“无名”、“无不为”都是道的属性,但是侧重各有不同。守“无名”,是无为、无功、无言;而守“无不为”,则可能就会被理解成“为所欲为”。

② 天地将自正:传世版改成了“天下将自定”。“天地”代表整体大环境,而“天下”则侧重于“治下”,“天地正”与“天下定”,格局大小一目了然。另外,“定”字从“正”从“宀”,本也有安定、治理的意思,不过往往伴随着强力压制,比如平定、镇定。所以“正”必“定”,而“定”未必“正”。《道德经》全文多处讲“正”,比如“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均可与此处相对应。

直译:

道从来都是没有名字的,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它,万物就会自作自化。自作自化而有私欲出现,我就要用道的真朴来安定他们。用真朴安定了他们,也就不会再沾染私欲。不沾染私欲,他们就能保持真情朴实的面貌。如此,天地都将自行回归正态。

解读:

第三十八章:

帛书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①。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传世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版本差异:

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传世版在这句话后面添加了一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其实是对本章的误解。本章所讲与“上德”对应的“下德”,是个统称,包括“仁、义、礼”在内,统称为“下德”,而不是单独有一个“下德”。“下德”的共同特性便是“不失德”,都是有目标,有追求,以立“德”为目的而为之,如此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德”,所以“建德如偷”。

第三十九章:

帛书版: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①,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②。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传世版: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版本差异:

① [万物得一以生]:这句话在帛书版中没有,传世版添入。第一章的“无名,万物之始”,传世版也是修改成了“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与万物,其实同属,万物各自遵从于道而获得中正常态,单独一个“生”字不足以描述。

②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这句话也同样是传世版增添加入,当删。

第四十章:

帛书版: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②。夫唯道,善始且善成③。

传世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版本差异:

① 大器免成:“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无、希、免都是“没有”的意思,但传世版改成了“大器晚成”,“晚”用在这里就不伦不类。“大器免成”,是说最大的器,是不会落成的。因为“成”也就意味着完结,就此固定下来,失去了更进一步的可能,便不能称之为大了,和“大成若缺”一个道理。所以最大的方不会有边角,显现出边角,也就意味着不能更大了。最大的音不会以声相和,最大的象没有形状,对道最大的褒扬是无名无誉,因为任何名、任何誉都不足以加。

② 道褒无名:传世版改成了“道隐无名”,表示隐藏起来连名字都没有,与“道褒无名”刚好完全相反。对道最大的褒扬便是无名无誉,正如第三十九章所说“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像石头一样没有人称赞,才是最大的称赞,因为无所遗漏,天地万物无不沐浴其福泽之中,这才是最大的显化,又怎么能说是“道隐”呢!

③ 善始且善成:传世版改成了“善贷且成”,“贷”是“施、予”的意思,与第六十八章“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相呼应。可“道”是独立不改的,不能再多也不能再少,它是“不施”的。天地可以不自生而得长生,圣人可以不积而愈有愈多,但用于“道”就不合适了。

第四十一章:

帛书版: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传世版: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

帛书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传世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帛书版: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传世版: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帛书版: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传世版: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帛书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传世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帛书版: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传世版: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帛书版: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①,弗为而成。

传世版: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帛书版:

为学者日益①,闻道者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传世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帛书版:

圣人恒无心①,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耳目焉②,圣人皆孩之。

传世版: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帛书版: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①,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②,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传世版: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帛书版:

道生之而德畜之①,物形之而器成之②,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③、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传世版: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帛书版: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传世版: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第五十三章:

帛书版:

使我挈有知①,行于大道,唯迤是畏②。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传世版: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帛书版: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传世版: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帛书版: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传世版: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帛书版: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传世版: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帛书版: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传世版: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帛书版:

其政闷闷,其民惇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传世版: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帛书版: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传世版: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帛书版: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传世版: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帛书版: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①。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②。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传世版: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帛书版:

道者,万物之注也①,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②。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传世版: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帛书版: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传世版: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帛书版: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①。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②。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传世版: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帛书版: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传世版: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帛书版: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传世版: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帛书版: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①,使民重死而远徙②。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传世版: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六十八章:

帛书版: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①。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②,为而弗争。

传世版: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六十九章:

帛书版:

天下皆谓我大①,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②。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③。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④,如以慈垣之。

传世版: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七十章:

帛书版: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①,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传世版: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七十一章:

帛书版: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①。祸莫大于无适②,无适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传世版: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七十二章:

帛书版: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①。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传世版: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第七十三章:

帛书版: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①,病矣②。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传世版: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四章:

帛书版: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狭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①。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传世版: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五章:

帛书版: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①天之道,不战而善胜②,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传世版: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六章:

帛书版:

若民恒且不畏死①,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②,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传世版: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七章:

帛书版: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①,是以饥。百姓之不治②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③。

传世版: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八章:

帛书版: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细微者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烘①。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传世版: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九章:

帛书版: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①?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传世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八十章:

帛书版: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传世版: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八十一章:

帛书版: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右契①,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传世版: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user avatar   KungcixCjuhy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题目多次修改,下面的回答和现行题目不完全匹配了,但写的字太多了,不方便修改,只能如此了。

不知为何,很多人似乎对「学界」、「专家」有一个奇怪的心理画像,以为他们都是抱残守缺的老顽固,死抱着通行版不放,不肯接受新出土的帛书本。这个画像符合部分人对所谓「砖家」、「学阀」的心理预期,但与事实存在很大差异。你不知道这些高校的小老头看到出土《老子》有多高兴,前段时间海昏侯竹简一出来,好多人去问有没有《老子》?(现在看来应该是没有~)

下面我来回答一下题主的疑问~

一、为什么《道德经》出土快50年了,却还没有修改通行本? [1]

用「修改」这个词显得有点蛮横,换成「校订」就好多了。这种书不但有,而且可以说非常多。现在常见的《老子》整理版有几类型:

  1. 列出不同版本,择优而从,如《老子古本合校》、《老子古今》。
  2. 以出土本为底本整理。如《帛书老子校注》、《老子帛书校注》、《人往低处走》等以帛书本为底本整理;《北大汉简老子译注》以北大本为底本整理;《《老子想尔注》导读与译注》以敦煌想尔注本为底本整理。
  3. 以传世本为底本整理,如《全本全注全译老子》、《老子全译》、《老子译注》等。

我读《老子》的顺序和大家不太一样,从小读的就是山西古籍出版社的蓝皮小册子。内容主要是帛书本,征引了很多中国、日本学者的注解。所以在我的思维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比「道可道,非常道」顺畅多了。书中也有帛书本和通行本的对读,我感觉帛书本更绵柔,更有老子的风味。通行本少了些虚词,读起来就显得硬邦邦的了。

二、出土《老子》有几种?长什么样?

出土《老子》大致分为:

  1. 郭店楚简本(甲乙丙三种)
  2. 马王堆帛书本(甲乙两种)
  3. 北大汉简本
  4. 敦煌写本(数量众多,有50多种)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可以参考:

摘录其中一部分,建议阅读全文。

①郭店楚简本

【图版】

【释文】

  • 绝知弃辨。民利百倍。
  •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乎属。
  •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②马王堆帛书甲本

【图版】

【释文】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 见素抱……

③马王堆帛书乙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整理之时,已经有部分帛书文字风化,漫漶支离,幸亏有早年拍摄的黑白照片,可惜清晰度有限,下图黑白处即是。

【图版】

【释文】

  •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
  • 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④北大汉简本

【图版】

【释文】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此三言。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⑤敦煌・老子想尔注本

敦煌有五十多个版本,系统不一。其中包括老子想尔注本。第一图第一行倒数第三字起,第三图最後一行第六字止。

  •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 谓诈圣知耶文者。夫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河雒着名,然常宣真,不至受有误。耶道不信明圣人之言,故令千百岁大圣演真,涤徐耶文。今人无状,载通经艺,未贯道真,便自称圣。不因本而章篇自揆,不能得道,言先为身;不劝民真道可得仙寿,修善自勤,反言仙自有骨录;非行所臻,云无生道,道书欺人,此乃罪盈三千,为大恶人。至令后学者不复信道。元元不旋,子不念供养,民不念田,但逐耶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於穷年。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寿,佐君不能致太平,民用此不息,倍城邑虚空,是故绝诈圣耶知,不绝真圣道知也。
  •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 治国法道,听任天下仁义之人,勿得强赏也。所以者,尊大其化,广闻道心,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察必审於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今王政强赏之,民不复归天。见人可欺,便诈为仁义,欲求禄赏。旁人虽知其都交,见得官禄,便复慕之,诈为仁义,终不相及也。世人察之不审,故绝之勿赏,民悉自复慈孝矣。此义平忤俗夫心,久久自解,与道合矣。人君深当明之也。
  •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耶巧也,所得财宝也。世不用之,盗贼亦不利也。
  • 此三言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 三事天下大乱之源,欲演散之。亿文复不足,竹素不胜矣,受故令属此道文,不在外书也,揲说其大略,可知之为乱原。
  • 少私寡欲。
    • 道之所说,无私少欲于世俗耳。

⑥敦煌・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本

⑦对读

选自《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附录,为了排版美观作了修正。

通过对读可以看出:出土本和传世本的文本有差异,出土本和出土本、传世本和传世本的文本也有差异。特别是出土汉代帛书、竹简本以及後来的版本都提出「绝仁弃义」,但最早的战国楚简本却没有这句。

三、《老子》全文分享

郭店楚简本《老子》释文(友人制作)

郭店楚简本《老子》逐字截图:

敦煌多版本对勘:

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两种:

李零以马王堆帛书为底本,参考传世本和郭店楚简本校订:

陈剑或陈徽以传世本为底本,参考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北大汉简本校订:

四、《老子》版本推荐

1、裘锡圭《老子今研》

《老子今研》一书是裘锡圭先生近年来研究传世本《老子》及出土四古本老子成果的汇总,列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丛书”之一。裘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学的重建工作,尤其对传世经典《老子》一书着力颇多,成就斐然。该书既有对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郭店本、北大本等四出土古本的深入研究,又包含对传世本《老子》文本校正、成书年代、篇章分合、流传过程等的全面探讨,力图恢复《老子》文本原貌,探索老子思想本质。对于《老子》研究、出土文献整理、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2、宁镇疆、赵争《考证与释义 出土四古本《老子》综合研究》

本书《考证与释义:出土四古本<老子>综合研究》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宁镇疆和历史系讲师赵争合编的一部研究论文集,收录专业学术论文17篇,对迄今出土的四古本《老子》,即郭店楚简《老子》、帛书本《老子》、北大汉简《老子》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比较,着重研究这些《老子》“早期传本”的分章、章次、分篇、篇次等结构方面的表现形态及演变。 以《老子》一书为个案,深化了对古书形成的认识,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文献专业研究论文集成。

3、汤漳平、王朝华《全本全注全译老子》

旭按:以传世本为底本,重要异文以注释的形式补充在原文下。

4、张景、张松辉《全本全注全译道德经》

旭按:和上一版同为三全本系列,侧重不同。

5、吴文文《北大汉简老子译注》

书稿属于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从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语文学角度,对北大藏汉简《老子》中的关键字、词、句进行了校勘、考证和注释,以此为基础,对汉简《老子》义理进行探讨,对每一章的主题进行了概括。综合运用传统小学工具和现代语言学方法释读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以译注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融入其中,是书稿的一个鲜明特点。

6、陆建华《先秦诸子《老子》注研究:兼及先秦老学思想研究》

《先秦诸子《老子》注研究:兼及先秦老学思想研究》主要研究先秦诸子中的庄子、慎到、尹文子、鹖冠子、韩非子、《黄帝四经》的作者、《管子》四篇的作者、《吕氏春秋》的作者等对《老子》文本的注解、注解《老子》所使用的《老子》版本、注解《老子》所表达的老学思想以及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内在关联,同时,兼及先秦儒家、名家、墨家以及商鞅思想中的老学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子》版本的复杂性,《老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7、朱谦之《老子校释》

8、陈剑《老子译注》

此本也并非以出土文本为主,仅在非常重要的异文处加了注释。部分重要的文本根据出土文献做了修正。此书每章後的【述评】部分写得极好。

9、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繁体)/《老子道德经注》(简体)

旭按:此本主要是整理王弼的注。书中提到某些王注无法与原文完美对应,却能和帛书本吻合,这是值得注意的。

10、李若晖《老子集注汇考(第一卷)》

《老子集注汇考(第一卷)》拟厘清《老子》(第一章)的相关问题。作者搜集《老子》版本注释四百余种,旨在完成以下两项目标:
1.考辨章句。《老子集注汇考(第一卷)》不为汇校,而是致力于将异文分期别系,进行系统整理,得出《老子》文本的演变史。《老子集注汇考(第一卷)》亦不单纯堆砌旧注,而是对诸家校注加以辨析,努力恢复《老子》早期文本与注说之面貌,探求《老子》之阐释史。
2.明晰章旨。《老子集注汇考(第一卷)》仿赵岐《孟子章句》之例,在每一章之后,附以章指,对全章做一总体解说,试图打通文献考据和哲学思辨,为“老子哲学”之建构打下基础。因此《老子集注汇考(第一卷)》对于旧注之编排方式,将不同于以往集解体之按时代罗列,而是根据其内容观点,分门别类,依分章、解题、总论、逐句考辨、韵读等编排,为读者了解《老子》流传、版本等提供基本资料。
旭按:本书900多页,内容仅为《老子》第一章。

11、杨丙安、杨雯《老子古本合校》

《老子古本合校》是对《 老子》一书几种重要古本的全面校勘,以王弼注本为 底本,校以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傅奕本 、景龙本、范应元本,并参订历代重要注本及其他有 关文献资料五十余种,相互比勘,审其优劣,辨惑显 真,予以写定,以“新校”列于诸本之后,行款上逐 字逐句对应,异同毕显。并有详细校勘记,综合运用 文字音韵训诂、他书征引及义理分析,着重辨析对文 意理解有所影响的重要异文,以求疏通《老》义,最 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新校本。

12、李水海《帛书老子校笺译评》

《帛书老子校笺译评(上、下)》,本书是一部研究《老子》的专业化学术作品,作者以500余种《老子》版本、注本为参考,对帛书《老子》进行校勘、考辨、笺释、疏证、译评,揭示考古传本及道家早期传本文字之原貌及其本义,又对帛书《老子》古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加以阐述,有理有据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目前研究《老子》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巨著。

13、樊波成《老子指归校笺》

《老子指归校笺》作者此次整理,取《道藏》本所收《老子指归》为底本。《道藏》本相对于其他诸本,保留了严遵此书的原貌。从两汉时期章句体式来看,作者认为,严遵所作,当称为《老子章句》。今《道藏》本所附《老子》经文及注文,即严遵本《老子》及《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所录严遵《老子注》,及后人腰斩《章句》之"句"。《指归》即《章句》之"章指"。在整理过程中,作者参考多种《老子》经注,充分利用各类出土文献、秦汉文献流传和音韵学知识,尝试复《老子章句》之旧,将今本《老子指归》整理成为一部条例清晰的读本,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辑佚,为《老子》学史和简帛《老子》的校勘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文本。

14、张觉《老子古本探赜正解》

本书以接近于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老子》而又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的唐代太史令傅奕校定的《道德经古本》为底本,根据帛书甲乙本、郭店楚墓出土之竹简本、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严遵《道德真经指归》、王弼《道德真经注》、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等进行汇校,并取资古籍引文加以校正。每一章节既有概括阐发其主旨的提要述评,又有实事求是、通俗平易的注释、义疏。其说以信、达为原则,本着“以老解老”的精神,尽量用《老子》书中类似的文字内容去探求《老子》原文的本义,以求获得确诂而阐明《老子》之真意。

15、李若晖《老子异文总汇》

《老子》在两千余年的流传中,形成了大量异文。虽然现在已有郭店、马王堆、北大诸种早期简帛文本,可以据以探寻《老子》文本的早期面貌,但是后起异文曾在《老子》的思想效果史与文化影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思想家、学者,往往是依据后起异文来阐释老子思想的。此外,《老子》异文谱系的梳理,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中华典籍虽浩如烟海,但亡失亦甚。《老子》是唯一具有完整历代实物线索的先秦元典。因此全面系统整理历代《老子》异文,不仅在于整体把握《老子》异文谱系,更在于由此为全面把握中华典籍异文发生演变的谱系与规律提供坐标系。

16、徐志钧《老子帛书校注(修订本)》

《老子帛书校注(增订本)》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乙本为底本,以帛书甲本、郭店楚简、王弼注本等为校本,详加校注,时出新意;同时广泛征引人类学、考古学观点,对传统的误读进行驳正,是马王堆老子帛书研究又一新的成果。此次增订,对原书《引言》、《老子六》《十》、《十七》、《十八》、《三十》、《三十五》、《三十八》、《四十三》、《四十五》、《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九》、《七十四》的校注及义述部分,增加作者新的论述,补充一些新的材料,并订正个别错字。

17、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本书将《老子》竹简本、帛书本、傅奕本、河上本、王弼本按八十一章顺序逐句对照排列,通过对勘举要从字词、句式、韵式、修辞、语义、结构等方面著手分析该书两千年来的演变,揭示其中版本歧变和文本趋同、古本原貌与理想文本的辩证关系,立前所未立之例,见前所未见之实,不仅对老子研究,而且对於重新认识文献演变的规律和训诂校勘的常规策略亦有啓示意义。
析评引论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天道、人道、辅万物之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概念和命题的历史意含与现代形式、对知雄守雌、小国寡民、战胜举丧、无事取天下等命题做了新的考辩和诠释,并对老子思想与马斯洛、霍布斯、蒂利希、魁奈等人之学说的微妙关系做了新的探索,发前所未发之言,倡前所未倡之旨,所论涉及女性主义、环境保护、宗教信仰、区域冲突、科学与民主等现代议题。
本书下册是五种版本相对照的逐句逐字通检,颇便研究者使用。

18、彭裕商、吴毅强《郭店楚简老子集释》

《郭店楚简老子集释》是校释和研究郭店楚简《老子》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在广泛采纳前贤时人之说的基础上,对郭店楚简《老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释出或隶定了一些难字,对一些简文提出了新的解释,对简序也作了一些调整,并由此探讨了《老子》故书的原貌,分析了各种异文形成的原因,评述了前贤时人的工作。对研究《老子》、老学和道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19、郑良树《老子新论》

《老子新论》主要内容包括: 非常道;天地始;常无、常有;此两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故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等。《老子新论》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老子新校。是在郑良树七十年代发表于台湾《大陆杂志》的《老子新校》的基础上,参考七十年代以来两岸三地的各种《老子》新校新注加以审定改写而成的,广涉《老子》历代传本、帛书本及今人著作,对校众本,不逐句出校,遇有重要异文,方悉心校录。下编为《老子论集》,本次整理出版的《老子论集》,主要收录作者在七八十年代撰写的有关《老子》版本研究的四篇重要论文。他依据当时的条件,对马王堆帛书本、严遵《指归》本及敦煌诸写卷本《老子》的版本状况作了详尽的描述和细致的研究,有很高的校勘学价值。尤其是《敦煌〈老子〉写本考异》、《敦煌〈老子〉写卷探微》二文,在80年代初大型敦煌文献尚未集结出版、敦煌《老子》资料分散难见的情况下,搜罗、汇集了当时能够经眼的几乎所有敦煌《老子》文献,与今本进行对勘,这对于敦煌《老子》写卷的刊布、流传,方便学者的研究使用,无疑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书后所附的附录——《七十年代出土竹简帛对古籍之影响》一文,是国内外较早地对简帛文献的文献学价值加以系统性总结的文章,可与大陆裘锡圭先生一系列此类文章合观。

20、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译》

21、任继愈《老子绎读》

本书是任继愈先生对中华民族重要的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 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写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作者译注《老子》始于1956年,他曾在50年间四次翻译和注释《老子》,期间不断修订与完善,足见其治学之严谨,研究用力之深。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问世2000多年来的新研究成果。 本社和作者都力图使该书成为传统经典研究既有学术性又能走向大众化的尝试。
2015年,时值任先生诞辰99周年,为缅怀先贤,传承文化,我社决定再次出版《老子绎读》一书。本书是其最后一次译注的成果:以王弼本为底本,参以帛书本、竹简本校之,配以简明的释文,精炼的题解,寥寥数语,尽显大家风范。2006年,我社首次出版此书,距今已近1 0年。之后虽四次加印,均已销售一空。恰逢任先生之女任远教授翻译本书英文版时,发现原稿中存在些遗留问题,本次再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修订,并重新设计了封面和开本。希望新版的《老子绎读》,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也能为广大的《老子》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参考。

22、尹振环《重识老子与《老子》:其人其书其术其演变》

《重识老子与<老子>:其人其书其术其演变》具体包括了:老子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时时提醒自己的无德与不善、“可以有国”是靠重农富民还是靠吝啬精神、《老子》对《孙子兵法》的借鉴等内容。
该书是作者前作《帛书老子与老子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修订再版。书中据老子世系与楚简《老子》重写老子其人,并重释帛书《老子》,重写老子之术。共有五篇。第一篇,老子其人;第二篇,帛书《老子》考释;第三篇,老子术;第四篇老子术之源流;第五篇,老子与《老子》之演变。

23、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该书以王弼《老子注》本为主校本,另取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共计33种为参校本,考校详细,目的是依据帛书《老子》甲、乙本勘正今本讹误,澄清其中是非,以恢复《老子》经文真旨。该书按照帛书《老子》篇次,《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参照今本章次,依次按照帛书甲、帛书乙、王本的顺序分句段抄录,以便互相勘校和比较。《帛书老子校注(套装上下册)/新编诸子集成》在勘校文字之余,还对异文进行辨证,对经义进行解释。

24、国学典藏 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作,也是中国古典思想的基本经典之一。《老子》历来受到重视,在传统时代某些时候甚至超过六经。进入现代,《老子》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更进入世界经典系列,为其他文化所了解。短短五千言的《老子》,浓缩了中国人深层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个通道。此次整理,收入了汉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汉严遵的《老子指归》和三国魏王弼的《老子注》。
旭按:这个版本旨在整理三种古注,部分文字使用出土《老子》更正。

25、陈徽《老子今释新译》

本书脱胎于作者的另一部著作《老子新校释译》。《老子新校释译》以通行本即王弼本《老子》为底本,结合新近出土诸简、帛本,考订其文、辨察其字、疏通其义、演绎其理,力求准确、深入地呈现《老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运思特点。以此为根据,作者删繁就简,略去了大量的引证和考辨,撰成本书。虽然是简本,但原书的特点——对《老子》经文的校订,仍被继承了下来。而且精简篇幅之后,《老子》蕴含的义理更显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6、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

本书是一部简明而精要的《老子》新读本。《老子》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形式上、内容上、叙述逻辑上、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点。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精准而少障碍地阅读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感受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从而深入领悟和吸纳先秦子学的思想智慧。《老子》是我非常喜欢的书。我喜欢它,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特别是其消极无为,飘然出世,被庄子发挥的一面。《老子》给人神秘感。很多人迷的就是这种神秘感(包括西方读者),但我们不必把它神秘化。《老子》的另一面是帝王术。它也提倡复古,它也崇拜圣人,它也主张愚民,念念不忘天下。愚民的伎俩更狡猾,也更高明。它的“道”,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旭按:此书以帛书本为底本整理。

27、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参照简帛本最新修订】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注释、今译与引述”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老子》为道教主要经典之一,为我国重要文化遗产。本书在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多年研究心得,对《老子》作了全面介绍。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最后是引述。

28、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

《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
旭按:和《老子今注今译》区别不大。

29、范应元《宋本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征引古本及前人音训注释凡四十余家,附以范氏本人的见解,其内容体现由精气至性命,最后归结为修心的解《老》思路。此书道藏失收,焦竑《老子翼》采摭亦不及,洵为道家之佚典。此书在范氏生前曾经付梓,又,书中讳字两见,“敦”、“慎”缺笔,可证其确为宋本,或即此书之初刻本亦未可知,书中钤有“陈汝言印”、“陈惟允印”等印记,可知此本自元末即由名家收藏,今归国家图书馆。今据此本影印,以饷广大读者。

30、栾贵明《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老子集》

本集得異文19870字;新輯老子語文15970字。又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西昇經》《顯道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老君內丹經》《太上老君養生訣》等六種作為附錄,集中存錄了許多老子遺句,計達17000字。以上共計52840字,已達傳統所云五千言的10倍。此當為研讀探討大哲學家思想的重要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老子和老子的時代、老子的貢獻,不可或缺。

31、谢㑉霓《郭店楚简《老子》训诂疑难辨析(增订本)》

32、邢文《郭店老子与太一生水》

33、陈锡勇《郭店楚简老子论证》

34、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

35、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增订版)》

36、魏启鹏《楚简《老子》柬释》

37、刘信芳《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

38、张艳《帛书《老子》词汇研究》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写本《老子》。是当时所见《老子》写本中错误较少,後人改篡最少,内容最优的版本。能够帮助我们修正通行本《老子》中的许多错误。此稿即研究其中的新词新义与楚简、帛书、传世本的异文。

39、丁四新《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繁体版)》是“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之一。“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共10册,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是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即通常所说的“楚简”,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套书分地理、习俗、、文字、语言、思想和《老子》、《周易》、《缁衣》等专题展开探讨,体现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复原和内涵探究的新思考和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0、张鸿恺《先秦至汉初《老子》思想之发展与变迁》

41、朱大星《敦煌本《老子》研究》

  • 第一章 敦煌本《老子》叙录
    • 第一节 白文本
    • 第二节 注疏本
    • 第三节 其它相关写卷
  • 第二章 敦煌本《老子》的文本特征
    • 第一节 纸张行款
    • 第二节 书法字体
    • 第三节 抄写符号
  • 第三章 敦煌本《老子》的传本系统
    • 第一节 篇章
    • 第二节 字数
    • 第三节 传本系统
  • 第四章 敦煌本《老子》注疏
    • 第一节 《老子河上公注》
    • 第二节 《老子想尔注》
    • 第三节 李荣《老子注》
    • 第四节 其他《老子》注疏
  • 第五章 敦煌本《老子》的流传
    • 第一节 敦煌写卷的来源
    • 第二节 敦煌本《老子》的流传
    • 第三节 敦煌本《老子》与《十戒经》
  • 第六章 从敦煌写卷看《老子》的成书
  • 余论
  • 附录
    • 附录一 敦煌五千文本《老子》(甲本)
    • 附录二 BDl4677、BDl4738写卷录文

42、尹振环《今本《老子》五十七个章节中的模糊点—帛书《老子》今译》

43、北大《古简新知:西汉竹书《老子》与道家思想研究》

出土文献的出土丰富和推进了传世文献的研究。北大藏西汉竹书本《老子》的发现,极大的丰富了《老子》的版本,推进了《老子》相关问题及道家思想的研究。《“简帛〈老子〉与道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汇集众多名家的论述于一书,涉及的问题包括北大汉简《老子》的学术价值、《老子》文本演变过程和规律、新出简帛文献对道家思想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势必深入《老子》及道家思想的研究。

44、陆建华《先秦诸子《老子》注研究:兼及先秦老学思想研究》

《先秦诸子<老子>注研究:兼及先秦老学思想研究》主要研究先秦诸子中的庄子、慎到、尹文子、鹖冠子、韩非子、《黄帝四经》的作者、《管子》四篇的作者、《吕氏春秋》的作者等对《老子》文本的注解、注解《老子》所使用的《老子》版本、注解《老子》所表达的老学思想以及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内在关联,同时,兼及先秦儒家、名家、墨家以及商鞅思想中的老学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子》版本的复杂性,《老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45、陈梦家《老子分释》

《老子分释》是陈梦家作于1938年的一部小册子,是陈先生西南联大时期的重要著作。本书采用文字训诂的方法,从“常”“玄”“玄牝”“玄同”“混”等二十二个要点对《老子》进行分释,角度别出心裁,对前人的句读及解说皆有所取舍和辨证,可为《老子》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发。书后附录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及陈梦家先生用分释方法研究《孟子》的《孟子养气章的几点解释》一文,以供读者参考。

46、黄怀信《老子汇校新解》

本次整理以《四部丛刊》影汉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宋刻本为底本,以光绪浙江书局重刻明华亭张子象本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明正统《道藏》本傅奕校定《道德经古本》、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楚简《老子》、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5种版本为主要参校本。通过对《老子》原文的重新校勘和注训,《子海精华编:老子汇校新解》一方面尽可能的恢复其文本的旧貌,一方面很大限度的揭示其文辞的本义,从而更好地去发现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47、朱怀清《老子楚简本、帛书本和王弼本之异文研究》

48、李水海《老子新考论》

49、刘昭瑞《《老子想尔注》导读与译注》

《<老子想尔注>导读与译注》为“中国龙虎山道教文化丛书”之一。敦煌所出《老子想尔注》(S.6825)是一著名道经写卷,自该写卷面世以来,受到海内处学者及道教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常常将之与《太平经》、《周易同契》并列,视为早期道教的三大经典,而《老子想尔注》又是道家哲学到道教神学转化的关键著作。由于《老子想尔注》的写卷文字简朴而文义缴绕,向称难读。本书稿的“导读”部分,目的在于使《老子想尔注》的读者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该写卷的基本面貌;而“译注”部分,则对写卷做了详尽的注释和现代汉语翻译。为方便对该写卷的后研读之用。书末有仅附有《老子想尔注》写本图片,还附有考古发现的不同时期的《老子》白文文本及海内外研究《老子想尔注》的主要论著目录。

5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文史要籍注释选刊」系列

  • 《王安石老子注辑佚会钞》[北宋]王安石著,罗家湘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二卷[宋]范应元撰,黄曙辉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老子吕惠卿注》[北宋]吕惠卿著,张钰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老子翼》三卷[明]焦竑著,黄曙辉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老子通证》冯振著,刘桂秋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老子本义》[清]魏源著,黄曙辉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道德经解》[明]释德清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道德真经注》[宋]苏辙著,黄曙辉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老子鬳斋口义》[宋]林希逸著,黄曙辉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五、如何看待《老子》的异文?

传世本虽然不古,不代表没有价值,传世本在一代代人层累地发展中不断经典化,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古人的价值观。老子原文并不长,我的建议是能多看就多看几个版本,从《老子》的演变还可以看出古人价值取向的变化,再加上历代的老子注,都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辩证地眼光看待异文,而不是带着情绪作判官,把不合自己心意的异文视为洪水猛兽。

以前我就曾以《老子》为例,思考什么样的古籍才是真的古籍。有兴趣可以看看。

参考

  1. ^ 这是本回答针对的问题,有疑问请查询问题日志。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能另发新版,不能改。


很简单,古人看到的、评述的,本来就是通行本或其它相近版本;改了,唐宋以来诸多名家的评述就落了空,反而造成极大混乱。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新的资料订正后另刊新版。比如我invalid参考网上流传的上古版修改后搞了个发行版,就可以叫invalid版——就好像红楼梦的程甲本(1791)、程乙本(1792)、梦稿本、藤花榭本(1818)、王评本(1832)、妙评本(1881)、王姚合评本、金本(1884)以及有脂砚斋评文的甲戌本、庚辰本、靖藏本、己卯本等等版本一样。


有争论就订正刊行自己支持的版本,而不是气势汹汹的统一思想,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正确学风。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了西式科学理论体系,还要精装的道德经做撒呢?这是考古、考据要面对情况,而这一情况在上世纪初,也早就被一些文化开放人士揭露得比较透彻。

除了西学东进之用,再去注经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并不是开创性的发展投入,也就意味着投入产出比没有优势。

本问题下不少的注经回答,可以清晰的感知:它们并没有改变道德经囊括初级的相对论,信息论,宏观认知与微观认知的交互作用,因果关系,随机过程等等,而这些认知已经被西学的逻辑辩证科学完善近四百年了,在语言与传播上,西学更容易得到当代人的接受与理解。

作为人类群体的标签符号,它们是可以进行包装和立意,但是非要拿它去理解认知世界,建议多思量思量。


user avatar   guujiandongl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类词的来源不一样。英语的底层是日耳曼语,然后诺曼征服之后又被讲法语的贵族深深影响。

pig这个词来自日耳曼语。现在德语的“猪”也还是pig。饲养动物能直接接触这些活物的基本都是农民。所以他们对动物的用语也就保留下来了。

pork这个词来自法语。古时的肉食者基本非富即贵。他们见到的基本都是烹饪好的熟肉,而平民很少能吃到肉。所以对于肉类的称呼更多地来自于贵族的语言。


user avatar   zhang-zhi-87-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现在来谈赢家还为时过早,因为几个能决定战后格局的重要因素还无法确定。但有两点可以基本确定了:这场战争没三个月无法结束,北约方面不会派兵直接干涉。所以从这两点来看,欧佩克等能源输出国(除了俄罗斯)将肯定是赢家;同时国际资本将向美国回流,美联储终于有了加息的物质基础。

至于未来的国际政治秩序和金融格局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甚至俄罗斯过两年熬到懂王上台后咸鱼翻身也不是没可能。唯一可以确定被严重打击的就是现有国际秩序将会礼崩乐坏,我们又要回到霍布斯丛林了。


user avatar   chen-feng-jie-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很希望是UFO,但是现在更倾向于是投影。

这个梯形是海湾大厦的截面。ABCD四个点,如果D点没有灯,只有ABC有灯,那么三角形区域是黑的,因为光线无法进入该区。如果发挥一下空间想象,三角形区域从地面到天空(一个柱状区域)都是黑暗的。

注意:如果D点有灯,那么天空的投影将是梯形。

这是从侧面看大楼。B灯距离大楼比较近,那么经过大楼反射,将形成射向天空的光。如果灯离大楼足够近,那么反射后的灯光几乎贴着大楼(垂直于地面)射向天空。没有光的区域形成三角形的阴影。



当时的气象条件是一片比较平整的云层在大楼的上方,并且云层几乎平行于地面,这就形成了一块幕布。

为什么手机拍摄会有云挡住阴影,因为拍摄者不是在阴影的垂直下方,而是斜下方。看图就明白,一片薄薄的云朵恰好挡住了拍摄的视角,但是又没有挡住大楼投影,这样从拍摄者看,完整的三角形投影在云朵后面若隐若现。

如果有条件去大楼实地看,可以发现:

(1)D的位置没有灯。如果开灯,那么投影就是梯形,不是三角形。

(2)灯的位置非常靠近梯形大楼,这样通过墙面反射的光才会切出边缘清晰的三角形。

上海朋友可以实地去大楼看一下周边灯光布置,可以验证或者反驳本条回答。

如果D点有灯,或者灯距离大楼比较远,那么空中就是UFO了。


user avatar   wang-shi-zun-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win10自从微软内部进行了改革(比如最致命的大量使用自动化调试、撤掉测试团队)之后确实不行

(虽然题主在问题描述里有说抛开陈年旧账,但win10这么多问题必须从以前版本算起)

win10主要是从最近的新版本(时间估计得追溯到1803开始)开始就越来越差了(win10老版就没太多问题,但小bug也存在),不止1803,1803以前的也明显多多少少有点问题,而且不如win7的不止兼容性,是全方位的不如,比如:

1.bug频繁且越更新越多

先不说那些大bug比如内存泄漏、蓝屏、数据丢失等情况了,就说说小bug吧,从18年某次更新的幽灵补丁导致性能下降,到频繁卡死、右键菜单无响应等,还有更扯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win10睡眠会导致无法唤醒(真·睡死)

而以上这些bug,win7有吗?你见过win7哪次睡眠能够睡死的?你见过win7刚发售就出现这么多bug?Vista都没敢这么夸张

我曾经在2004版本遇到过一个小bug和一个大bug,注册表会莫名其妙多出一个ms-settings导致右键菜单点击设置后会直接闪退,而且过一段时间就会出来,结果在所在注册表项里随便设置了一下就出现了开始按钮打开报错或无响应以及一些内置应用无法打开的情况,具体可看我的提问:

2.游戏性能下降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篇回答,此人反映称CPU睿频越更新越低,当时这篇回答直接震撼到我了,果断放弃了更新新版win10的念想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win10,毕竟游戏优化就那样

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三年前的视频,那个视频里面,新游戏帧数要比win7高一点,老游戏win7比win10高一点

但是win10臃肿的功能(比如那个不装录制软件才用的win+G的那个工具栏)确实会导致游戏性能下降

3.臃肿的应用导致电脑卡顿

微软差不多在最近几年开始走上了流氓路线,国内有的(捆绑软件、推送应用等等),微软样样学得精通,而由于有些升级win10的是低配机(win10其实低配机也带的起来的,我G4400双核+4G内存就很少卡过),所以他们的电脑也因为一些实在没太大必要的功能导致电脑极其的卡顿

而且,微软的win10有些功能和服务由于其本身缺陷或太过落后了的原因,比如导致电脑卡顿最臭名昭著的Sysmain(之前叫superfetch)服务,其功能介绍提到了“可以改善一段时间内的电脑性能”,但实际上开了会导致硬盘占用升高从而卡顿,在Vista和win7时代倒是比较老实,但后来随着用户电脑配置的不断提高,这些功能也没什么作用了

4.微软内部管理问题

微软在win10期间撤掉了测试团队,大量使用全自动化的测试团队来调试,导致debug效率变差,因此用户三天两头甚至是刚安装完系统遇见bug简直是家常便饭,什么右键卡顿、打字卡顿、浏览器兼容性差

结果导致win10用户体验直线下降,而且在2021年更是越来越差

5.微软流氓的更新策略

硬件升级搞垄断(11代Intel处理器要求系统至少是win10 1803以后),运行库搞垄断(.NET不同版本只能安装不同的.Net版本,比如21H1就可以安装4.8,而有一些软件则需要这些,这也就导致需要该软件的用户必须更新到指定版本或更新才可以安装)

win10微软还实行强制更新的政策,而且更新服务关了还会自动开启,根本就不能阻止系统更新,有时玩着游戏还没设置好就提示好重启了,特别烦人(不要跟我说什么专注助手什么的,我要是不知道我会写这篇回答么?)

而win7则从来没搞更新垄断(win7没有SP1也能打开大部分程序,2代酷睿也没有要求要win7 SP1以后),也没有烦人的强制自动更新,就算更了也不会打扰你,可以说win7要比win10友好的多

最后,我希望微软能够越来越好,但不是钱袋越来越鼓,而是能够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有时我觉得win11的发布可能是微软为自保而想出的方案吧


user avatar   wo-bei-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win10自从微软内部进行了改革(比如最致命的大量使用自动化调试、撤掉测试团队)之后确实不行

(虽然题主在问题描述里有说抛开陈年旧账,但win10这么多问题必须从以前版本算起)

win10主要是从最近的新版本(时间估计得追溯到1803开始)开始就越来越差了(win10老版就没太多问题,但小bug也存在),不止1803,1803以前的也明显多多少少有点问题,而且不如win7的不止兼容性,是全方位的不如,比如:

1.bug频繁且越更新越多

先不说那些大bug比如内存泄漏、蓝屏、数据丢失等情况了,就说说小bug吧,从18年某次更新的幽灵补丁导致性能下降,到频繁卡死、右键菜单无响应等,还有更扯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win10睡眠会导致无法唤醒(真·睡死)

而以上这些bug,win7有吗?你见过win7哪次睡眠能够睡死的?你见过win7刚发售就出现这么多bug?Vista都没敢这么夸张

我曾经在2004版本遇到过一个小bug和一个大bug,注册表会莫名其妙多出一个ms-settings导致右键菜单点击设置后会直接闪退,而且过一段时间就会出来,结果在所在注册表项里随便设置了一下就出现了开始按钮打开报错或无响应以及一些内置应用无法打开的情况,具体可看我的提问:

2.游戏性能下降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篇回答,此人反映称CPU睿频越更新越低,当时这篇回答直接震撼到我了,果断放弃了更新新版win10的念想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win10,毕竟游戏优化就那样

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三年前的视频,那个视频里面,新游戏帧数要比win7高一点,老游戏win7比win10高一点

但是win10臃肿的功能(比如那个不装录制软件才用的win+G的那个工具栏)确实会导致游戏性能下降

3.臃肿的应用导致电脑卡顿

微软差不多在最近几年开始走上了流氓路线,国内有的(捆绑软件、推送应用等等),微软样样学得精通,而由于有些升级win10的是低配机(win10其实低配机也带的起来的,我G4400双核+4G内存就很少卡过),所以他们的电脑也因为一些实在没太大必要的功能导致电脑极其的卡顿

而且,微软的win10有些功能和服务由于其本身缺陷或太过落后了的原因,比如导致电脑卡顿最臭名昭著的Sysmain(之前叫superfetch)服务,其功能介绍提到了“可以改善一段时间内的电脑性能”,但实际上开了会导致硬盘占用升高从而卡顿,在Vista和win7时代倒是比较老实,但后来随着用户电脑配置的不断提高,这些功能也没什么作用了

4.微软内部管理问题

微软在win10期间撤掉了测试团队,大量使用全自动化的测试团队来调试,导致debug效率变差,因此用户三天两头甚至是刚安装完系统遇见bug简直是家常便饭,什么右键卡顿、打字卡顿、浏览器兼容性差

结果导致win10用户体验直线下降,而且在2021年更是越来越差

5.微软流氓的更新策略

硬件升级搞垄断(11代Intel处理器要求系统至少是win10 1803以后),运行库搞垄断(.NET不同版本只能安装不同的.Net版本,比如21H1就可以安装4.8,而有一些软件则需要这些,这也就导致需要该软件的用户必须更新到指定版本或更新才可以安装)

win10微软还实行强制更新的政策,而且更新服务关了还会自动开启,根本就不能阻止系统更新,有时玩着游戏还没设置好就提示好重启了,特别烦人(不要跟我说什么专注助手什么的,我要是不知道我会写这篇回答么?)

而win7则从来没搞更新垄断(win7没有SP1也能打开大部分程序,2代酷睿也没有要求要win7 SP1以后),也没有烦人的强制自动更新,就算更了也不会打扰你,可以说win7要比win10友好的多

最后,我希望微软能够越来越好,但不是钱袋越来越鼓,而是能够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有时我觉得win11的发布可能是微软为自保而想出的方案吧


user avatar   wu-zi-h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win10自从微软内部进行了改革(比如最致命的大量使用自动化调试、撤掉测试团队)之后确实不行

(虽然题主在问题描述里有说抛开陈年旧账,但win10这么多问题必须从以前版本算起)

win10主要是从最近的新版本(时间估计得追溯到1803开始)开始就越来越差了(win10老版就没太多问题,但小bug也存在),不止1803,1803以前的也明显多多少少有点问题,而且不如win7的不止兼容性,是全方位的不如,比如:

1.bug频繁且越更新越多

先不说那些大bug比如内存泄漏、蓝屏、数据丢失等情况了,就说说小bug吧,从18年某次更新的幽灵补丁导致性能下降,到频繁卡死、右键菜单无响应等,还有更扯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win10睡眠会导致无法唤醒(真·睡死)

而以上这些bug,win7有吗?你见过win7哪次睡眠能够睡死的?你见过win7刚发售就出现这么多bug?Vista都没敢这么夸张

我曾经在2004版本遇到过一个小bug和一个大bug,注册表会莫名其妙多出一个ms-settings导致右键菜单点击设置后会直接闪退,而且过一段时间就会出来,结果在所在注册表项里随便设置了一下就出现了开始按钮打开报错或无响应以及一些内置应用无法打开的情况,具体可看我的提问:

2.游戏性能下降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篇回答,此人反映称CPU睿频越更新越低,当时这篇回答直接震撼到我了,果断放弃了更新新版win10的念想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win10,毕竟游戏优化就那样

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三年前的视频,那个视频里面,新游戏帧数要比win7高一点,老游戏win7比win10高一点

但是win10臃肿的功能(比如那个不装录制软件才用的win+G的那个工具栏)确实会导致游戏性能下降

3.臃肿的应用导致电脑卡顿

微软差不多在最近几年开始走上了流氓路线,国内有的(捆绑软件、推送应用等等),微软样样学得精通,而由于有些升级win10的是低配机(win10其实低配机也带的起来的,我G4400双核+4G内存就很少卡过),所以他们的电脑也因为一些实在没太大必要的功能导致电脑极其的卡顿

而且,微软的win10有些功能和服务由于其本身缺陷或太过落后了的原因,比如导致电脑卡顿最臭名昭著的Sysmain(之前叫superfetch)服务,其功能介绍提到了“可以改善一段时间内的电脑性能”,但实际上开了会导致硬盘占用升高从而卡顿,在Vista和win7时代倒是比较老实,但后来随着用户电脑配置的不断提高,这些功能也没什么作用了

4.微软内部管理问题

微软在win10期间撤掉了测试团队,大量使用全自动化的测试团队来调试,导致debug效率变差,因此用户三天两头甚至是刚安装完系统遇见bug简直是家常便饭,什么右键卡顿、打字卡顿、浏览器兼容性差

结果导致win10用户体验直线下降,而且在2021年更是越来越差

5.微软流氓的更新策略

硬件升级搞垄断(11代Intel处理器要求系统至少是win10 1803以后),运行库搞垄断(.NET不同版本只能安装不同的.Net版本,比如21H1就可以安装4.8,而有一些软件则需要这些,这也就导致需要该软件的用户必须更新到指定版本或更新才可以安装)

win10微软还实行强制更新的政策,而且更新服务关了还会自动开启,根本就不能阻止系统更新,有时玩着游戏还没设置好就提示好重启了,特别烦人(不要跟我说什么专注助手什么的,我要是不知道我会写这篇回答么?)

而win7则从来没搞更新垄断(win7没有SP1也能打开大部分程序,2代酷睿也没有要求要win7 SP1以后),也没有烦人的强制自动更新,就算更了也不会打扰你,可以说win7要比win10友好的多

最后,我希望微软能够越来越好,但不是钱袋越来越鼓,而是能够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有时我觉得win11的发布可能是微软为自保而想出的方案吧




     

相关话题

  宋真宗时,澶州之战明明是宋朝赢了,为什么还要给契丹缴纳岁币呢?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是不是荒谬? 
  如何学国学? 
  百家讲坛上的刘心武、于丹为什么不受知识界欢迎? 
  怎样评价《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以及其中反映的读经教育? 
  华人中像南怀瑾一样的大师还有哪些? 
  华人中像南怀瑾一样的大师还有哪些? 
  我现在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家里现在有菜根谭,了凡四训和古文观止。求大佬告知最后是从哪本开始看? 
  古时候夏天专供给达官贵人们的冰块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说德不配位,必有灾祸? 

前一个讨论
房子抵债给姑父,卖房的时候我家能拿三成房款吗?
下一个讨论
腾讯为什么没能诞生《原神》这种游戏?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