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有个非常准确的时间点,1901年2月。
在这个月,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作价4.92亿美元,将卡内基钢铁公司出售给由美国著名金融巨头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牵头成立的钢铁行业信托联盟,在摩根主持融资下,1901年2月25日,由美国桥梁公司,美国钢板公司,美国钢箍公司,美国钢铁线材公司,美国镀锡钢板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联邦钢铁公司,苏必利尔湖联合铁矿公司,国家钢铁公司,国家管材公司合并而成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4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
此事当时在英国引发了报界的广泛报道,当时英国海军的喉舌报纸《培尔美尔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特别是把各家钢铁公司的产量进行了详细说明,指出了仅卡内基钢铁公司一家企业的年钢铁产量,就超过了英国全部钢铁产量的3倍以上,此事在当时的英国引发了轰动。
这是英国公众社会第一次充分意识自己和美国已经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了。
实际上不止是美国,1875年,由于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碱性转炉炼钢法问世,德国控制下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探明储量超过6亿吨的含磷铁矿成为了德国钢铁工业的可用资源,使德国的铁矿资源凭空增加了120%,含磷铁矿不仅可以炼制钢铁,还可以额外产出重要化工原料磷酸,在此之前,含磷铁矿被普遍认为是不可用的劣质矿产。
此事导致德国在1900年取代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机器与钢铁制品出口国,此时德国的钢铁年产量不仅超过了英国1/3,而且在加工技术上甚至略有优势,克虏伯钢铁公司能够轧制130吨重,30厘米厚的钢材,克虏伯标准装甲钢取代了哈维硬化钢成为了英国海军战舰的装甲钢制造标准。
而也是在这一年,德国的钢产量(只是钢,不是钢铁),煤炭产量,铁路里程,发电量,商船吨位达到了英国的291.6%、65.3%、171.8%、20.8%。
这事同样也被英国公众视为德国在纸面数据上超过英国的典型例子。
英国人有一个特点,他们消息非常灵通,基本不会妄自尊大或者固步自封,要说英国这个国家有什么优点,那就是心里有逼数,实际上得知这些事情后英国社会总体而言处之泰然,并没有太多表示,原因有三:
1.英国不等于英帝国,自从19世纪70年代的帝国统一运动之后,英帝国内部各部分的联系变得空前紧密,英国公众的国家认同往往是对帝国的认同而非对英国或者英格兰的认同,这与历史上不列颠那一亩三分地还要搞无限细分,以至于有“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一说的英国已经截然不同,此时英国公众看待问题的视角往往是从帝国而非英国的角度去看的,而此时的英帝国仍然一超独霸。
2.英国人从不固定把某个国家视为对手,英国历史上和自己以前的对手结盟进攻自己以前的盟友实在是多如牛毛,这导致英国人认为随时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结盟或者敌对,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在纸面实力上超过英国,英国公众都对此感到漠然,英国可以在紫石英号事件刚发生不久,就开始策划把远东舰队卖给解放军,也可以在整个冷战期间和苏联保持一种非常微妙,甚至可以说是友好的关系,从不像美国那样一根筋的与某个国家不死不休,别忘了,亚投行也是英国第一个跳出来表示支持的,而眼下英国虽然在闹脱欧,但英国也曾经是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支持者。
3.国家是一个复杂系统,而非简单的各部分之和,一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事情很常见,很多貌似庞大的国家一篓螃蟹互相扯后腿太正常了,英国历史上经历了太多次和纸面数据高于自己的对手为敌的经历,所以对此较为冷淡,实际上相对于比较筹码数量的大小,英国人更重视博弈环节,这是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沿革下思维方式的差异,谈不上谁对谁错。
简单来说,意识到自己和对手是否是同一个重量级并不影响英国与对方展开博弈,因为纸面数据在英式思维里所占的比重并不如具体博弈手段那么重要,热衷于具体手段而轻视纸面数据是英国的路径依赖,正如中国热衷于纸面数据而轻视具体手段,实际上两者同样重要。
至于苏联,苏联有一个问题是数据造假非常严重,以至于我国当年做《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的时候要在前言里加上一句“苏联公布的统计数字,先后并不一致,有些数字,尤其是粮食产量,有相当大的虚假,使用时请予注意。”的地步,而且苏联和美国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档次的对手,所以英国在对苏评估中更重视苏联的具体态势,1986年英国内阁提交给国会的报告中就明确说苏联的中枢职能事实上已经瘫痪,“已经无法被视为一个有效的政治实体”,后来果然一语成谶。
只能说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其可取之处。
后来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对美英关系有一个非常精辟的类比,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美国接替英国的事实,大概是在1942年说的。他那个时候还只是丘吉尔的内阁成员,和美国军方有比较多的来往。
“我们是栖息在美利坚帝国中的希腊人。你看美国人的方式,就像当年希腊人看罗马人一样:他们繁荣、伟大,同时又粗鲁、嘈杂。比我们健硕、同时又更懒惰。他们有比我们更加纯洁的美德,但又比我们更加腐败。”
We, my dear Crossman, are Greeks in this American empire. You will find the Americans much as the Greeks found the Romans – great big vulgar, bustling people, more vigorous than we are and also more idle, with more unspoiled virtues, but also more corrupt.
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极其重要的运河,哪怕对世界五常这种级别的强国来说都极其重要。
不仅具备极高的战略价值,还具备极高的经济价值。
这条运河位于埃及境内,亚洲和非洲的交界处,大约400米宽,在卫星图上几乎看不到水的痕迹,但这里确实是有条河。
开凿出这条运河之后,从世界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出其价值。
从波斯湾开船到西欧,如果从苏伊士运河走,一年可往返九次,如果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一年最多往返5次。
对全球经济来说,这是多大的经济价值,你自己想一想。
前几天,台湾长荣海运公司名下的一条船,长赐号货轮,在航行时突然失控,把苏伊士运河给堵了,直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太大了。
标准的台堵。
目前,全世界数百条巨型货轮都堵在苏伊士运河两端,根据专业机构劳氏测算,每小时大约会减少全世界4亿美元的贸易量,也就是少了4亿美元以上的GDP,埃及还会因此少收很多过路费。
从任何角度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长赐号货轮卡在了运河两端的土里,无法动弹,整个埃及只有7艘拖船,全部出动去拉长赐号货轮,但效果犹如蚍蜉撼树,双方的吨位差距太大了。
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埃及政府出动了挖掘机,试图先把运河两端给挖开。
但很可惜,埃及的挖掘机也不多。
目前,苏伊士运河已经堵塞足足6天了,还没有疏通,全世界都在默默的看着这台日夜奋战的挖掘机。
到29号下午6点半,长赐号货轮才移动成功,脱离了搁浅状态,但要彻底恢复运河通行至少还需要三天半,因为这六天里堵塞的船实在是太多了。
这么重要的一条运河,连加宽一点都费劲的运河,埃及当初是怎么修建的?
其实,这条运河并不是埃及修的,是法国领事馆在1858年开凿的,并于1869年正式通航。
所以,这条运河是法国的。
但1882年,英国武装占领埃及,所以这条运河又成了英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和法国结盟来对抗德国。
经过协商,这条运河又成了英法共有。
这条运河的价值之大,地位之特殊,就连普通人都能判断的出来,而且对于英法这种海洋殖民强国来说,武力控制苏伊士运河简直就像喝水一样简单。
为何这条运河现在成了埃及的国家财产,难道英法大发善心?
稍微有点头脑的政治家,都绝不可能放弃苏伊士运河,如果真这么干了,下场一定是被本国国民轰下台。
当年中国收回香港,都是和英国斗智斗勇最终才收回的,所以英法帝国是绝不可能主动放弃苏伊士运河的。
但今天,英法确实失去了苏伊士运河。
实际上,英法失去的财富很多很多,苏伊士运河只是其中之一。
在二战结束后,美苏开展了一次肢解英法的狂潮,把英法从超级强国彻底削弱成了普通强国。
苏伊士运河,就是在那次肢解狂潮中被剥离的。
二战前的英国有多强?
很多人觉得英国就是一个小岛,上面有几千万人口,完全是凭科技力量才强大起来的,本质上就是一个小国。
法国那边,也差不多吧。你说的是今天的英国和法国,但不是二战前的。
二战之前,英国控制着印度半岛、南部非洲、半个北美和整个大洋洲,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是今天中国的3倍以上。
今天的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等国家,当初都只是英国的一个自治领而已。
至今,这些国家都尊英国女王为君主。二战前的英国,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3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只有当初的蒙古帝国有。
和如此庞大领土相对应的,是高达4.4亿的领土人口,而且不是个虚数,是全部登记在册的,这个数量位居当时世界第一。
当时的英国,是真正的地大物博,自己领土内什么资源都有,即便完全不和外国贸易也能获得战争所需的全部资源。
这就是世界大战前的英国,世界第一的领土,世界第一的人口,世界第一的经济,以及遥遥领先的科技。
法国能和英国长期抗衡,在德国出现前打的死去活来,那自然实力也是同一等级的。
英国的殖民地很多,法国的殖民地也不少,两国合在一起几乎瓜分了全世界。
下面这些绿色区域,都是当初的法国势力范围。
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比法国多,但在欧洲的影响力比法国小,所以双方实力相近。
当年的英法究竟有多强,看到上面这两张殖民地图片后,你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因为有了这些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输血,英法才会如此强大。
但今天,英法失去了自己几乎全部殖民地,从超级强国成为了普通强国。
五常之中,美国、中国,以及当年的苏联,没有人会看得起失去殖民地的英法。
肢解英法的狂潮是二战后开始的,美苏联手肢解的。
但早在一战之前几十年,美国就开始使坏了。
美国崛起的很晚,等成为强国时,全世界的殖民地几乎都已经被英法瓜分完毕,美国想拿这些地就需要和英法正面对决,美国不敢。
英法名下的殖民地,自然遵循英法的规矩,也只向英法的利益负责,对此美国十分痛恨。
而美国自己,甚至也是英国的殖民地出身,所以美国十分希望英法的殖民地全部完蛋,让自己也能分一杯羹,分享这些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市场。
中国在晚清衰弱时,美国全力阻止列强瓜分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策略,维持几大强国在中国的均势,目的就是让自己能拥有和英法平等竞争的权利。
对于那些已经在英法名下的殖民地,美国全力输出平等和自由的思想,明里暗里鼓励殖民地的人民对抗英法,提升英法的统治成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惨胜德国,国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美国趁机搞事情,利用自己的国力和影响力进行大肆的思想输出,导致英法殖民地的统治成本大大提升,甚至超过了其统治收益。
为了降低统治成本,安抚殖民地的民众,英法均让渡了一些权利,允许殖民地进行部分自治。
本想等本国恢复元气后再徐徐图之,没想到一战结束后不到二十年,二战就爆发了。
这一次,英法被彻底打残了。
英国经济被打崩了,法国本土甚至都直接被占领了。
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和经济强国,第二是苏联。
英法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给美苏提鞋都不配了。
但人的名,树的影,英法雄霸世界数百年,潜力极其巨大,只要给英法一定的时间,恢复到超级强国一点都不困难,美苏只是暂时领先而已。
对于美苏来说,让英法重回世界第一第二的宝座,这是不可容忍的。
肢解英法,符合美苏的共同利益。
战后,利用英法的衰弱和美苏的强大,美苏两国都在全世界输出自己的思想,来肢解英法的殖民地。
美国宣传自由,提倡人人平等,你们不应该是殖民地,你们本可以过上和英国人一样的好日子。
苏联宣传民主,宣布要解放人类,人民应该当家作主,只有人民政府才是正义的,英法的帝国统治者都是邪恶的。
你们怕被英法打击报复?
没关系,我来给你撑腰,大胆去搞事情,出了事我来帮你兜底。
印度殖民地就这么被搞没了。
英国连香港都不愿意放弃,怎么可能自愿放弃一个和中国差不多大小,拥有3.8亿人口的印度。
脑子没进水的政客都不可能放弃的。
但英国就是放弃了。
这背后英国承受的压力,美苏的各种小手段,你想想就猜的到了。
二战后美苏确实在对抗,但是在压制英法,肢解其殖民地,确保其不可能死灰复燃这一点上,美苏双方是有共识利益的。
印度独立后,英法的很多殖民地都独立了,但还是有大量的剩余,英法还在努力维系殖民地。
殖民地模式的彻底崩盘,起源于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
1956年7月,因为英美撤销了对阿斯旺水坝的援助,愤怒的埃及决定收回对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这对于英法政府来说,是不可容忍的。
这么小的一块地,这么巨大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如果这都能放弃,那还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
英法随即对埃及政府给与了最强力的施压,要求埃及想清楚自己在干嘛。
但苏联,却表示自己会全力支持埃及政府,宣称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行为是完全正确,完全合法,完全正义的。
而美国,这个英法最大的盟友,面对盟友如此巨大的损失却保持了暧昧的沉默,闪烁其词,保持中立。
埃及和以色列是仇敌,在中东战争中打的死去活来,所以英法决定联络以色列去搞埃及。
对此,以色列当然是双手欢迎的。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先发制人,宣布了埃及的种种罪状,然后对埃及发动军事打击。
1956年10月31日,英法以埃及的罪行导致中东再次爆发战争为由,对埃及进行了大举军事入侵。
在英法以三国的联手攻击下,埃及军队自然是毫无抵抗之力,苏伊士运河瞬间就被占领了。
但埃及并没有输。
1956年11月1日,美国在联合国紧急大会上发起提案,要求中东地区立刻停战,呼吁和平。
这个提案在美苏的联手支持下,在11月2日以压倒性票数得到通过。
1956年11月5日,苏联对英法发出武力威胁,声称要对英法进行军事打击以恢复世界和平,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
美国没说要军事打击英法以恢复和平,也没说要保护英法免受苏联打击,但美国要求英法立即撤出埃及。
1956年11月6日,在苏联的直接威胁和美国的间接威胁下,英法被迫接受停火决议。
1956年11月8日,以色列宣布同意撤离埃及。
1956年12月3日,英法宣布同意撤离埃及。从此,苏伊士运河和英法再无关系,彻底属于埃及。
1960年,苏联援建的埃及阿斯旺大坝正式动工,历时十余年建成。
从苏伊士运河归埃及的这一刻开始,英法的虚弱和美苏的真实态度暴露无遗,全世界的殖民地掀起了独立狂潮。
苏联盛赞这一行为,认为穷苦的人民获得了解放。
美国也盛赞这一行为,认为穷苦的人们获得了平等。
然后美苏联手瓜分了这些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市场,以世界自由贸易的名义。
英法不傻,他们知道美苏在干什么,但面对强大的美苏,他们无能为力,只能看着这些殖民地被肢解。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国和法国政府都倒台了,被愤怒的国民给换下去了。
1958年,法国戴高乐政府上台,开始执行戴高乐主义,对美国离心离德,千方百计脱离美国的影响。
1966年,法国正式宣布退出北约,法军不再服从北约的指挥,直到2009年3月1日法国才重返。
在这期间,法国和中国的关系相当之好,很多美国坚决不肯合作的敏感军事领域,法国都愿意合作。
而英国虽然没有脱离北约,但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拒绝对美国的对外战争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和声援。
比如说越战,美国军在越南打生打死的时候,英国始终做壁上观。
合作归合作,英法一直和美国有合作,但这种合作是一种警惕性的合作,绝不是亲密无间的合作。
当年把英法从超级强国削弱到普通强国,从此无法再对美国产生威胁的过程中,美国可是出了大力的。
二战后的几十年里,英法都在被美国以各种理由去削弱,其殖民地几乎独立的干干净净。
肢解完英法后,美国又肢解了苏联。
理由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
美国有很多盟友,但从来没有一个和它实力接近的盟友,任何能对美国产生威胁的强国,最终都很惨。
所以,那些真正有强国潜力的国家,在中美的对抗中都没有无条件的帮助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俄罗斯,不管是美国的盟友还是敌人,都对中美贸易战保持了暧昧的沉默。
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顺顺利利的做,没有一个选择和美国联手。
英国一开始也是沉默的,甚至趁机加大了和中国的合作,所以后来美国选择了在香港挑事,这戳中了英国的软肋,让英国不得不对华强硬,否则英国也不会对美国有丝毫帮助和声援。
中英关系恶化,是因为香港事件,而不是中美贸易冲突,美国把底牌用尽,也就拉到这么一个强国盟友参与了对华围剿而已。
为美国摇旗呐喊的,是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种小国,永远不可能对美国产生威胁,也不担心美国会打压自己的小国,他们通过帮美国摇旗呐喊来拿好处。
中国,是最新的一个,有能力在实力上威胁到美国的国家,这必然会遭到美国的打压。
而美国是老牌世界霸主,盟友众多,看起来好像可以笼络全世界参与对华围剿,很多人担心中国是在以一己之力对抗全世界。
但实际上,中国只需要对抗美国就可以了,最多加几个不入流的狗腿子国家。
真正的强国,都对美国抱有极强的警惕之心。
虽说不会帮中国对抗美国,但也绝不会对为美国冲锋陷阵,这一点英国首相心里很清楚。
毕竟,美国是一个连英法盟友都能肢解的国家,和世界第二永远势如水火。
全世界有潜力当第二的强国,谁都不愿牺牲自己去帮美国,甚至会暗中帮中国一把,让中国和美国对抗的久一点,是符合他们国家利益的。
但以中国的潜力,没有那一大群盟友帮助的美国,有威胁,但并不是什么大威胁。
慢慢打,好戏在后头。
等将来中国当老大了,肢解美国,那也不是不可能。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时候。
1952年7月,埃及军官纳塞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1953年3月起,埃及新政府就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等问题开始跟英国进行谈判。
1954年10月双方签订协定,英国同意分批撤军,并于1956年6月之前全部撤离埃及。但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总统突然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埃及此举极大地刺激了英国的核心关切。因为苏伊士运河是从地中海到达东方最快捷的通道,纳赛尔的举动将使得西欧对亚非等地的影响陷于失控。
在重大利益的驱动下,英法联合以色列于10月29日入侵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就此爆发。
此时英国人的算计是,美国是自己的盟国,当然是己方力量,首先绝不会反对自己用兵,其次应该帮自己对峙苏联。因为纳赛尔上台后,埃及跟苏联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并在1955年开始接受苏联军援,成为苏联在中东地区的着力点。英国处理埃及自然是十拿九稳,但面对苏联的压力,还是需要美国站出来替自己这个盟友扛一道的。
于是1956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东战争在英国的计算中打响。
英国人的计算没有错,但少算了一样。冷战期间英美确属同一阵营,他们在共同对抗苏联方面存在共同语言,但这并不是美国人的全部利益。
除了对抗苏联,美国人的目标其实还有英国。原因很简单,因为战后英美霸权交棒不彻底,美国虽然已经名为西方世界的领导国家,但英国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还在欧亚保留着大量的自留地。
美国1900年经济实力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其后更是借助一战拉开了差距。但一战结束后,美国并没有从英国手中如愿获得世界的领导权。在战后分赃的巴黎和会上,英法对美国不屑一顾,只当他是个暴发户。美国为此气愤不过,干脆退出了由自己发起组建的国联,也没有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二战后又是一次类似的情况。英国实力虽然衰弱,但仍然强占着大量国际空间。尤其中东。其他地区也许就忍了,可中东却是连接亚洲、欧洲及非洲的咽喉要地,战略价值极高。
身为老大,却连世界岛的中心区域都控制不了,你真当我是个摆设吗?
所以第二次中东战争一打响,英国人就发现剧本不对了。他决定了战争的开打,但完全主导不了战争的走向。
战争对美国来说,则是把英国影响从运河区驱逐出去的绝佳契机。因此,美国根本不顾忌盟友的面子,反而同苏联一道对英法两国施压。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甚至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表达不满。
经济上,美国政府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同时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并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也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遭到英法两国否决后又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
最后,英国郁闷地发现,没有了美国的支持,英国不但失去了国际舆论上的支持,而且居然还失去了融资能力,英镑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英法不得不承认,国际政治的重心已经不在欧洲手上了。
最终在美苏的施加的强大压力下,英法不得不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同年12月便早早撤出埃及(以军撤出西奈是在次年的3月)。
英国失去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也就彻底地失去了对中东事务的最后一点主导权,进而完全丧失了对远东事务的影响力。
至此英国人终于认识到,以往的霸主辉煌终于是过眼云烟了,他们已经跟美苏不是一个台面上的玩家。
第二次中东战争影响的不仅是英国,还有欧洲(法国)。法国终于认清现实,一方面,国际政治的重心已经由欧洲转向美国,另一方面,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盟友,法国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欧洲。
与此同时,以色列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让美国看到了他的价值(以军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占领西奈半岛,以控制苏伊士运河),而以色列也清晰认识到英美已经不在同一个层次,从此更加仰仗美国。
美国和以色列各取所需。对美国来说,在中东地区有了以色列这个强势棋子,地区主导权被牢牢攥在手里,英法再无染指可能。
欢迎关注公众号“财经杂感”。
应该是麦克米伦时代。
麦克米伦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一方面苏伊士运河战争,英国惨败,英国人反美,美国人反英,麦克米伦一方面要安抚国内民众,一方面还要重新和美国拉关系,压力可想而知。
这也就罢了,为了对抗欧共体,他拉欧洲低地国家组建欧洲自由贸易区,这应该是英国最后的挣扎,最终失败。
麦克米伦在组建欧洲自由贸易区失败后,不得不转向欧共体,又被戴高乐否决,英国不得不向宿敌低头,算得上是大英最屈辱的首相了。
在麦克米伦执政的时代,在国际上几乎天天是坏消息,殖民地不断的独立,英国老百姓能够非常直接的感受到英国地位的下滑。
56年苏伊士危机;
当金·菲尔比在剑桥读书时,加入KGB的时候;
当丘吉尔见罗斯福,拿不到援助就不走的时候。
称霸世界目的是什么?
英国:占更多的殖民地,派强势的总督管理,派军队镇压不听话的原住民,抢更多的资源,倾销更多的商品。
苏联:之前没想好,反正就占住,然后大家一起拿商品换商品,谁不听话就削谁。
美国:我拿纸印钱,想买就买啥,花没了我在印。
贯穿整个二战,美国的目的就是消弱英国,直到英国快撑不住,德国深陷苏联的寒冬,美国才肯出兵。
当英国苦苦哀求美国之后,美国才以及其苛刻的条件给予英国武装支持。
1938年的时候,英国黄金与外汇储备高达40亿美元,到了1940年就只剩10亿美元了。到了10月份丘吉尔十分难过的和罗斯福讲英国的钱快花光了。
罗斯福也表示很难过,说自己的不会袖手旁观。
最好玩的事情还没结束,美国规定,一战欠美国没还的钱,那么美国将不考虑付款。英国一口老血差点没吐出来,英国一战欠了美国50亿美元,到了1940年还有35亿美元没还。
英国本来应该想把这笔赖掉,一战时的美国,表现就像一个有钱的二傻子,没想到獠牙这时候才露出来。
于是1941年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前,美国要求英国必须将一些重要公司股份转让给美国,否则美国不保证《租借法案》会通过,美国人只给72小时。
所有这些英国公司都是私人控股公司,但是美国不管,英国必须以国家力量让私人出卖公司,只有72小时,于是当时很多顶级英国公司稀里糊涂在72小时内卖给美国华尔街。
华尔街在这里大赚其钱,一家当时世界第一的人造丝公司,打理这笔生意的摩根公司,只给了英国人5400万美元,转手就在市场上卖了6200万美元。摩根一转手就赚了800万美元,而这家公司当时光账面资产就价值1.28亿美元,这样的明抢的钱,华尔街赚了无数。
而美国人等这一刻等了好久,这些英国公司是英国民族工业脊梁,美国直接打折然后拿走,这也是二战结束后英国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当时美国对所有的欠债国都极其宽容,在美国介入二战前,连轴心国的意大利都被减免一半债务,但唯独英国,一个毛都要还。
英国把民族工业卖了差不多之后,钱还是不够,美国又盯上了英国的海外基地,当时美国有个哈莫博士帮着美国列出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地与军事基地,洪都拉斯、福克兰群岛、圭亚那、纽芬兰海岸一些岛屿等的地区。
这些都被美国人盯上,英国同意出让这些基地后,美国才用五十艘新旧搭配的军舰,以及债务减免获得了这些基地。
这时候的英国工业脊梁以及全球军事霸权脊梁,彻底被英国打断,可是还没完,当时的英镑国际地位大大超过美元,美元的终极目的是代替黄金。
于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当时大家都知道二战快结束了,德国快完了。可是战争结束以后经济凋零,大家急需钱来振兴经济,于是四十多个主要国家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
英国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是怎么弄到钱,然后自己占据经济振兴计划主体。美国的计划是取代英镑地位,然后和黄金挂钩。
从一开始英国就落入美国的算计里。英国带队的是著名学者凯恩斯,美国则是老政客,美国前财政部助理部长哈里·怀特。
怀特
凯恩斯
英国提出凯恩斯计划,怀特则是一套高超的组合拳。第一拳就是美元和黄金挂钩。
那天开会,美国故意把一场对英国很重要的会议,和暗藏美元和黄金挂钩的会议同时召开。
怀特把美元与黄金挂钩那一条款,藏在复杂协议里的某一条中,学者凯恩斯根本没法发觉,这场会议整场看来和另一场会议相比,重要性不高。于是凯恩斯选择参加另一场会议,让助手参加这场美元霸权开始的会议。于是美国顺利通过决议,和当时与会40多国达成协议,代表英国参会的助手也同意协议通过,于是美元和黄金挂钩,凯恩斯知道时,已经回天无力。
从此英国彻底被美国剥夺所有大国的入场券,默默沦为二流大国。
少数人意识到是二战末(1945),普遍意识到应当是艾登组阁(1955),放弃治疗则是威尔逊当选(1964)。
二战之前,英国还是控制着印度半岛,南部非洲,半个北美和整个大洋洲,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下面这段话很好的反映了当时英国人的心理。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长期的强盛营造出唯我独尊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使高层对英国之外的国家抱有习惯性的藐视,以至于在战略和战术上不自觉地低估对手,这一点在面对非欧洲国家时尤为突出。
丘吉尔本人就是这种心态的突出代表。
丘吉尔在一战期间担任英国海军大臣,主持了协约国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加里波利战役,计划简单明了,甚至让人怀疑记录的真实性。
第一步,把50万人运到土耳其。
第二步,打下土耳其首都。
第三步,庆祝胜利。
现实是协约国死伤超过十四万,英国在中东全线崩溃,压力骤降的德奥联军得以将兵力调往东线,从而彻底击溃了俄罗斯帝国,某种意义上说,温斯顿·丘吉尔导致了协约国东线和南线的溃败。
事后丘吉尔被免职,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这种行动方式。
二战初期,法国投降,英国欧洲部队全灭,德国人的轰炸机每天都能前往英国本土观光,纳粹德国在绝对优势下给出了不割地不赔款极为宽松的停战提议,但丘吉尔的回应是著名的《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
演讲很快应验——英国陷入饥饿之中,鸡蛋限量,面粉不足,只有喂驴用的胡萝卜足量供应。
所幸美苏家底够厚,最终熬死了德国。
战争结束,虽然民众还沉迷在胜利的荣耀中,但高层很清楚发生了什么——为了熬死德国,丘吉尔把半个地球的军事基地打包卖给了美国——伦敦已经无力维持遍布世界的米字旗了。
丘吉尔是焦急的,他要求政府援助希腊,镇压印度的独立运动,把帝国崩溃的苗头在最开始按下去,衰落已经开始,但丘吉尔还不想放弃。
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如果维护帝国就必须过只有胡萝卜和土豆的日子,这样的帝国还是不要好了。就这样,二战结束后第一次大选,艾德里打着全民发钱的口号当选首相,正在国际会议上努力为英国争取利益的丘吉尔得到通知——你已经不是首相了,英国人把你踹了。
难以想象当时的丘吉尔有多消沉,他为了英国甚至被罗斯福看裸体,结果英国人为了土豆就抛弃了他。
艾德里的政策核心是发福利,但英国实际上是没钱的,于是艾德里打包出售了丘吉尔耗尽家底维护的帝国体系。他把巴尔干各国卖给斯大林,然后带着英国加入了北约,接受美国的指挥——日不落帝国失去了它控制四分之一世界的独立指挥系统。
艾德里在巴勒斯坦撤军,放弃了帝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
艾德里放任印度独立,主动放弃了帝国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
艾德里把帝国换成了黄油和午餐肉,等吃饱的英国人回忆起帝国荣光的时候,帝国已经被换成午餐肉吃完了。
心灰意冷的丘吉尔展现了他的第二身份——除了政治家,他还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顶级记者。
既然帝国的崩溃已经无可避免,那就尽量把他渲染的无感一些,用宣传和文学作品构成幻象,让英国人还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帝国。
但很快,就连幻象都维持不下去了。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
埃及新政府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英法随即出兵干涉,就在战场节节胜利的时候,英国同时接到了来自美苏的压力,其中美国是婉转的反对,苏联则是直接的威胁,但无论美苏都表明了一个态度——英国必须退出苏伊士。
时任首相艾登愤怒于美国的背叛,却又无力还击,英国看着自己的殖民地一个个独立,背后是美苏明里暗里的支持。
对美苏来说,阻止英国只需要一个电话。
世界第一的皇家海军?横扫世界的无敌舰队?
一部分船被艾德里换成黄油,剩下被工党拆了。
印度独立了,澳大利亚跟了美国,加拿大偏远难治,白人南非因为人权问题被投票踢出英联邦,在英国的组织中,英国却连自己人都保不住。祖先在全世界插下的米字旗,正在被整个世界根根拔起。
时间到了1964年,威尔逊当选英国首相。
英镑贬值?那就贬值好了。
罗德西亚独立?独立就独立吧,英伦三岛还在就行。
爱尔兰独立?1986年行不行,等我任期结束。
美国让我加入欧共体?加。
给披头士授勋,听听音乐多好,什么日不落,和我不列颠有什么关系?
爱咋咋地吧。
1976年3月16日,哈罗德·威尔逊发表辞职公开信,自称因为感到倦怠,以及计划在六十岁内退休,所以在任期内辞去首相职务。
首相累了,不想干了,找别人吧。
对美和对苏要分开来说,对美其实很早,对苏则是二战后期了。
因为在一战之后英国就不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最强了,只能说是一流大国,二战前至多保持和美、苏、德互有优势,全力单挑不一定谁最终获胜的水平。
“休斯在35分钟内击沉的主力舰比过去几个世纪世界上所有的海军上将击沉的主力舰都要多。”
这是华盛顿会议时一个英国记者说的,吐槽的对象是美国时任国务卿休斯。
在华盛顿会议前,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表示美国将在五年内建造一百三十七艘军舰,“建设一支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海军”。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回应:“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
有句话叫“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恰恰就在谈判桌上做到了,背后所依仗的就是美国的国力,因为当时美国的国力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华盛顿会议的背景就是一战后的列强军备竞赛,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除了美国,其他列强已经难以维持和平时期的军备竞赛了,英国这时已经坚持不了“双强标准”了。
而此后英国再也没有获得恢复一战前地位的喘息机会,尽管这时是英国表面上最强大的时候。
因为它还是字面意义上的日不落,不论控制的人口数量、战略要地,以及自身科技实力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准,还有国联框架保证的霸权地位,如果再能喘息、消化、转型个50年,可能现在的英国还是日不落。
可对面的美国这时单算GDP已经和整个欧洲差不多了甚至略高,这时的美国之于世界,就像19世纪的英国之于欧洲,已经是可以按自己意图影响世界的离岸平衡手了。
有这个家底支撑,美国的国务卿休斯才能在会上充分施展外交手腕,迫使其他列强签订了《五强海军协议》、《四强协定》、《九国公约》,并拆散英日同盟,为美国取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霸权地位,为美国对外扩张和登上霸主宝座铺平了道路,让世界霸权天平大幅度向美国倾斜。
英国在谈判桌上的妥协,是基于客观实际和自身认知的。
到了二战前,美国的战争潜力已经是列强里最高的了(金融地位+工业生产能力+本土人口和国家体量优势),且本土整体相连,远离战场,不像英国那样“碎了一地”,需要全世界救火,二战前美国只是军备“存量”不足,但二战前美国的军费占比也是列强里最少的,它仅仅只是缺少一支经过战火洗礼的部队,和与自身硬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罢了。
所以二战后期丘吉尔说那句“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时,真不是他谦虚了,只是承认了一个客观事实。
到了苏伊士运河战争时期,就不是意不意识到的概念,而是英国自己还想体面,但美苏帮着英国“体面”的问题了。
在苏伊士战争中,和法国一起打埃及,被美苏毫不费力压服时。
老子当年纵横四海的时候,杀的印第安人,饿死的阿三何止千万,人送外号日不落,现在占条河怎么了?这河还是老子出钱挖的呢,就不能再续签个99年租约,老子几百年的帝国主义列强,这点牌面都没有?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美苏代表在安理会会议上丝毫不避讳开战,英法互相望望,怂了。
英国在体面地退出殖民地,建立英联邦的时候,就已经敏锐的察觉到时代变了。
一战把很多人都吓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出的生产力把所有人都吓傻了。以前打一次战争两边最多也就几十万,伤亡完全在可承受范围内,哪能像马恩河一样咚咚咚跟下饺子似的,照这样打,英国离绝种也不远了。而且代价太大了,世界已经被瓜分完了,抢来的肉完全补不上留的血,亏的要死。一个一战活生生把英国打成债务国,这放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二战又打成了债务国,都是该死的美国奸商和政府。
第二个原因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将大量年轻人忽悠上战场,以前是拿钱办事,现在是为了民族而战啊,一听格调就高级了不少。
民族主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两者相加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能武装起几百万军队,并能源源不断的补充,这谁受得了啊。
东方大清国的义和团表明即使是未开化的民族依然会产生民族主义,那么以前那种对殖民地赤裸裸的剥削就必须换个法子了。英联邦给殖民地人民组个议会,让他们穷乐呵乐呵,但是剥削依然存在,英联邦国家的进出口被英国一把握住。买只能买英国的产品,卖只能卖给英国人,这不叫殖民地叫什么?
看历史觉得英国人真聪明,什么事都先知先觉,早早布局,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
就在英国过河摸石头探索帝国主义殖民剥削新形式的时候,希特勒这搞事那搞事搞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英国底裤扒了,英伦空战,南太平洋的丧失让大家看清了英国的真面目,真就是个纸老虎啊。
打完二战后,英国的处境更加危急,真是左有美国白头鹰,右有苏联北极熊,中间夹个英国小毛驴。在雅尔塔会议上,英国已经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对手和苏联美国谈价钱了,如果玩三足鼎立,凭英国的那点实力怕不是美国和苏联第一个把它清出局了。
所以刚一打完柏林,丘吉尔就急吼吼地拉着美国叫嚣向苏联开战,打是打不起来的,苏联要回家补血,美国也要消化一下胜利果实。丘吉尔在美苏之间制造不信任气氛,目的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要朝英国的殖民地流口水,英国的小身板守护那么大的殖民地压力山大啊。但是斯大林和罗斯福是多么成熟的政治家,肯定柿子先找软的捏啊,岂会因为你几句话就放过你这个肥羊。在后来的希腊内战中,美苏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从意大利没来美国人,从罗马尼亚没来苏联人,任凭英国上窜下跳甚至派兵镇压就是不为所动。
在面对殖民国家时,美苏是难得的盟友,苏伊士战争,非洲民族独立,美苏你送钱,我送武器,一步步搞垮了英法,顺带着荷兰葡萄牙这些。英国在殖民问题上都已经和法国站一块了,却还是被美苏在安理会联手压死,不听话就开战,从此英国的离岸平衡成了个笑话。反正英国也不是第一次绥靖了,就再当一次张伯伦吧,日不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别说主宰欧洲了,连煽风点火的能力都没了,还是乖乖当美国小弟吧,不管怎么说美国还是需要欧洲带路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