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区富而好礼
无组织的喷子到处都有,单说有组织的地域黑,江浙沪的确相对较少。不论是被黑还是黑别人,都相对较少。
几个典型的地域黑媒体:南方都市报系统、南方周末系统、南方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只有澎湃全是长三角出身,还不是体制内的,只是坐落在长三角而已。
和占了地域黑媒体大半壁江山的某某,直接用编内单位开地图炮的某某,不一个量级,拉的仇恨少得多。
江浙沪相对缓和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
1.和珠三角同生态位,而且养的笔杆子也很多,是个硬茬,被黑的优先级靠后。
2.本身作为发达地区,吸血动力相比**和**要小的多,经济内生性好,殖民性小,侵略性小,拉的仇恨少。
3.行政区划划得好,江南省主体被一分为四,各自或多或少拖着穷兄弟,而且都成功带飞了。社会观感比较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域黑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境外势力,根本原因是税制,是钱。税制的省际割裂,必然会导致本地利益集团的出现,继而引发地域矛盾。
我们的行政区划,已经是犬牙交错把方言民系打散重编了。但几十年不到,煽动地域矛盾的群体马上又以省界为划分卷土重来。可以看出,其背后的逻辑还是经济导向的。
没体会到哪里友好了。
某些民科靠着不知道哪里看来的段子创造出一个臆想的江浙地区。
近代江浙都是买办,民国是江浙财阀搞垮的;前三十年江浙是一穷二白,只会产点生活用品,农村种种水稻,勉强糊口,改开才泥腿子发家;后三年的发家也不光彩,主要是靠走私卖假货,只会卖卖小商品,搞搞轻工业,生产不了飞机大炮……
江浙宗族文化最浓厚,重男轻女最严重,天天想生儿子……
所谓买办,我想说近代的资本家几个完全没有买办色彩?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没有强大的国家支撑,资本家搞近代工业完全靠自己能搞得下去吗?差别只是在于,有些人彻底依附,有些人艰难求生。
彻底依附的,没什么好说,然而艰难求生的,难道不应当肯定?茅盾的左翼小说《子夜》,不正是说的30年代,想要发展本土工业的江浙资本家,被依附外国的真正的买办资本家打倒的故事吗?不管怎么样,这些更多坚持民族大义的资本家,是对我国近代的工业化,做出积极贡献的。
如果近代江浙真的只是买办,从来不发展工业,请问,为什么49年tg解放上海的布告上,要说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为什么在建国后,上海长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还派出大量技术人才,援建全国?我建议那些胡说八道的人,去买一本官方编纂的《上海支援全国》好好看看。
说江浙财阀搞垮国家,更是无稽之谈。作为民间资本的江浙财阀有那能力?在蒋总裁的枪炮和武力面前,他们算什么?30年代的江浙财阀就是被国府不断勒索压榨钞票的肉鸡命运,早就没有多少权力可言。搞垮民国的,是国府到处吸血的官僚资本如孔家,不是民间资本。民间资本本身恰恰也是官僚资本搞垮的!!
说前三十年江浙一穷二白,那就不是没知识的问题了,而是连中学地理都没学好,“沪宁杭工业基地”哪版教材不会说?这是和“东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珠三角工业基地”并列的全国四大工业基地。
前三年江浙不仅不是一穷二白,而且是国有工业的重镇,特别是上海,南京,无锡,常州,宁波,并且,他也不是轻工业为主,而是轻重并举。上海至今的国有经济,依然有相当大的份额,就是前三十年遗产的延续。江浙工业落后的,是在浙中南山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对台前线。
说后三年走私假货,这是把局部当整体,把个例当典型。就因为浙东南沿海,在改开初期可能确实有走私行为,就把这三十年民营企业的成绩,全部算到走私头上;就因为温州人的假皮鞋在90年代武林广场烧了一回,就变成了这里全部是靠卖假货起家了,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论后三十年的市场经济,苏南有就地壮大村镇集体经济模式,浙北有就地发展家庭作坊到私营经济的模式,这些经济和所谓“走私”真的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除了民营、集体经济,苏州无锡上海还有就地引进外资企业的模式,上海还有不断市场化转型的国有经济,可谓百花齐放,并不是只有“卖卖小商品”的民营小作坊可以全部概括的!
江浙也不是轻工业为主,尤其是这十几年来,许多城市重工业产值一直超过轻工业。以上海为例,2011年重工业产值就是轻工业的3倍多。长三角核心几市,苏南五市与上海接近,重工业都是轻工业数倍,浙北五市中,宁波重工业比轻工业高,嘉湖相对接近,只有绍兴轻工业略高,但总之,是绝对不可能以轻工业为主体的!!
至于搞不了飞机大炮,江浙是没有煤矿铁油,没有基础资源,但不代表这里没技术,没人才,没产业。上海,南京一直是军工重镇,上海更可以说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军工生产基地,能造长征火箭,能造航空母舰……事实上,凡是重工业远远超过轻工业产值的几个市,军工产业都有相当大的份额。
说江浙宗族观念浓厚,更是哭笑不得。一些人看了历史上的什么“吴越王钱家”,就开始想当然把这种望族视为所谓的宗族,完全是望文生义,根本就不理解什么叫宗族。所谓的宗族,必须是起于乡村的,一姓结构的,覆盖全体的,而江浙这些大家族,实际上只是迁居城镇的,靠功名、商业发达的家族支脉,这能代表江浙普通人?事实上,在近代以前,无论是城乡,江浙平民都是小家庭化的,根本没有大家族,大家族,是江浙上层的专利!
江浙两省重男轻女较为显著的,一是浙中金华部分地区,二是浙东南沿海部分地区,三是江苏淮河南岸的部分地区,淮河以北的江苏部分,尽管有一部分还是说的江淮官话,但地形来说,已属于北方范畴的华北平原,此地受到黄泛历史影响,重男轻女也是较为显著的。
附:六普江浙沪皖0-4岁婴幼儿性别比。
江浙沪在全国其他地区的观感,和中国和全世界各国中的观感差不多。
稍微带一点脑子的都觉得江浙沪有钱。就和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明眼人都承认中国比较发达。
然后有的人开始嫉妒,就从别的地方污蔑来找补。江浙沪人小气啦,江浙沪男人是家庭妇男啦,江浙沪人优越感啦,等等,就和国际上许多人花式黑中国人一模一样。
有的人则有意无意的开始曲解江浙沪的文化,最经典的就是小时代系列。它的背景是上海,可它所描写的“上海”和“上海人”却几乎从未在上海出现过。说到底它只是一个遥远的外乡人想象中的纸醉金迷的理想国,却被拍在了上海的脸上。上海或者以上海为代表的江浙沪能说什么?小时代只是一系列浮躁的商业作品,较真的话就输了,然而不较真的后果就是它大肆传播,在广大的远离上海甚至江浙沪地区的少男少女的心中打下了烙印,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中国也是差不多的。古有傅满洲系列,把中国人都描绘成三角眼八字须的丑角,后来功夫好不容易打下一片天地,又有上气系列把中国人(华人)描绘成懂功夫却温驯服从的工具人。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之后的大受欢迎的卷福系列,里面和中国有关的元素不是任何现代性的玩意儿,而是阴暗的挂满莫名其妙的装饰的杂货店和宛如巫婆一般的老板娘,还有由功夫衍生出来的杂技团。谁知道它是有意还是无意,然而被曲解的现实却是完全真实的。
我在东北上学,因为习惯了AA而不是轮流请客就被针对;习惯了适度消费就被问这么有钱为什么这么抠;习惯了克制情绪就被认为冷漠。我能理解东北的同学,他们有着我没有,也永远不会了解的烦恼。在东北四年我受益良多,但是我已经没有兴趣再去享受一次了。
我没觉得舆论对江浙沪有多友好。友好的那是珠三角,新贵川渝也很受欢迎。江浙沪根本排不上。
如果把省的形象比作人。
江浙沪就是喝咖啡,坐写字楼,大平层里超大落地窗前对着《睡莲》给阔太讲莫奈梵高之区别的三十而已中的优雅精英中产,有人文素养,有世界眼光,又商业嗅觉,又财务初步自由。
广东是开饭馆儿,收租子,背心拖鞋,拎两条大草鱼晚上回家煲汤的拆迁户和专注低端产业生产贸易的中小企业主。有俩闲钱儿,但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很大,自己财务自由,却很可能还有个不争气的表弟在街上胡混,偷着电动车,做着飞车党。
山东是傻大黑粗,车间油腻,烟囱冒烟的,大工矿机械化工企业的蓝领工人。保守,服从,不折腾,不挣扎,忠孝两全,没有商业头脑,也没有时尚触觉,从不敢奢望牵头创业干一番事业,只直到辛苦遭逢,出卖时间和体力,当一个高速列车上的小螺母。
北京是一帮保温杯大背头白色衬衫扎在腰带里的体制内干部,教授,专家,科研人员和双肩包冲锋衣戴着眼镜的小码农。
东北是大金链子紧身裤,拿着皮包儿混街头的大哥小弟和黄毛锥子脸的直播小妹,是佳木斯老四的快乐生活,是天佑,是老舅,是广坤,是土嗨喊麦和慢摇,是烤串纹身和辽北第一狠人,德彪。
大家对江浙沪友好,是因为中产是一个社会中诸多群体里最守规矩,最看重教育,最追求个人形象,最看重生活状态的一帮人。也是底层人靠白手起家,双手打拼和知识改变最容易达到的阶层。
人们畏惧或者崇拜权力,却打心底里并不喜欢权贵,人们向往某些体制内人士的超国民待遇,却并不喜欢体制内混世钻营的规则,人们羡慕拆迁户,却看不起这帮天上掉馅饼,自己却接不住的蝇营狗苟无所事事的人。
只有背景相对干净,财务相对自由,人生的可能性和打开方式相对更广阔丰富的知识或商业中产,才是相对让普通人更有好感和让人向往的人群。
江浙沪在物质和知识上,生活品质,情趣上,领先大部分国民,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可能苏东坡,唐伯虎,方腊那时候就已经逼格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