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外靠以前的底子还能支撑几年,但改变不了两个趋势。
一、外语的时代红利消失。君不见网上流传的那张各高校各省平均录取分数线2000年-2020年对比图,外语类院校是这20年间分数线下降最大的。不知北外如此,上外/外院/中传/广外/北语,甚至贸大都如此。
你看外语界这些年在强调“外语不仅是工具”,就知道要反着理解这句话:外语还真的只是工具。所以现在外语类高校都生存不易。以前拜时代所赐,掌握一门外语那简直是对外沟通的神技。现在用人单位都发现了,只掌握外语约等于没用,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越来越高,更不用提海归了。
二、现在是高校比拼科研而不是教学的时代。北外/上外/外院/中传/广外/北语的外语类专业都以教学为主,当然这是一句充满真理的废话,因为外语专业必须注重教学。但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培养人才,而是科学研究。即使是外语类高校,除了教学单位之外,也有很多科研机构。只是外国语言文学这个专业不是显学,做不出什么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无非是搞搞教学语法、出点教材,但谁管这个叫科研成果呢?至少教育部是不看的。
教育部看什么?SCI和SSCI。别说外语类的发不了SCI,举个相关的例子,大陆地区19年发了第一篇CNS的语言学论文,是复旦的张梦翰发在nature上的,用生物学的方法做汉藏语演化。他本科学数学的,博士阶段跟上师大潘悟云学方言,博后期间在复旦生命科学院跟金力院士用生物学的方法做语言研究,这才发了nature。
就凭外语专业的生源,有人能做的了这个吗?完全不行,所以只好搞搞语言教学、弄个测试、做个翻译,要么就搞点文学批评,在学术界毫无水花。
所以现在国家提倡新文科是对的,传统文科的路子在现在社会不是自娱自乐就是无人问津,从上到下没有被重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