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北外、上外的英语专业学生,是怎么学习才能做到在4年间英语水平大幅提高的?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答主您好,我是北外英语学院的学生。 关于英语学习,我列个书单吧。

不过首先,我想说点题外话。在这个问题之下,底下好像并没有多少真正来自北外的同学。好吧,那就算我一个。我是北外英语学院的在读学生,准确地说,是翻译系。关于翻译系姑且说上两句:在北外,翻译专业既不属于外语类专业,也不属于非外语类的专业,于是乎处于不伦不类的状态。然而和英语系实别无二致。据说领导们也觉得翻译系独立出来是个鸡肋,于是乎有消息传16级起咱们这个专业算是要并入英语系,与语言学,文学,国别研究并立为其所统领之方向。在回答此问的开头讲讲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好像有点文不对题,不过,我只是想说,翻译和翻译学,语言学,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明明宛如一完人之手脚,偏偏要解其肢,分庭抗礼,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因此,我的回答也和通识学习有关。答主或许想知道北外英语学院用的是什么教材,施行的是何种教法。这不是我想说的,英院官网上,知乎上各种回答浩如烟淼,汗牛充栋,固不待赘述。既是英语学习,我大胆地列出自今年开年以来至今的阅读书单吧。鉴于问题问的是如何学习语言,因而挑出点文史类和语言专业类相关的书籍以飨读者。

以下的书,我大部分都读完了,未敢恬然列出所未读的书目。

1. 国故论衡与经史百家

虽然答主问的是如何学习英语,但是,我顽固地认为,英语和汉语虽形不同实则无大异,语言能力是相通的,熟稔汉语,英语也就不过是a piece of cake。现在学界人为地把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拆开,甚至汉语与外国语学界互相瞧不起,互相不通气,汉语言专业的不熟英语,四六级挂科,中文系的懒得读外国文学原著,英语系的不能斐然成章,不知之乎者也,更不知汉语语法几何,甚至认为汉语没有语法,此等四十年之怪状,丑莫大焉。至于我个人,初高中埋头于理工科推理演算(虽然我是个文科生),没有好好阅读文史百家,至今仍觉是人生的大遗憾。先前大二之时,襎然醒悟,遂发奋苦读。现在愈发觉得,扎实的古文基础,深厚的国学素养,是成为出色译者的必备当然,有人会说,哎呀那么多考高翻的学生不也是做做题目也就考进了嘛,何必浪费经年累月皓首穷经呢?我的回答是: 1. 高翻毕业,毕业后工作优渥,这和优秀译者能划上等号吗?什么是优秀?如何定义优秀?2. 逍遥游中说得很明白,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具备优良的国学涵养,英语素养不过是移花接木。高翻不过是水到渠成。千万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近世硕学鸿儒,如辜鸿铭林琴南胡适等,皆是中西融贯的大家。邓云乡在文化古城旧事中有写到,即便是李四光等格物致知的科学家,也是先在国内接受了完备的国文教育,然后留洋海外学得一技之长。他们中很多人写得一手好文章,甚至能赋诗。可惜,民国时小初高学生所接受的国文教育,早已是历史旧闻了(于是乎我就成了“三不像”,古文不知,今文不熟,西文不谙)

国故论衡 章太炎

目录学发微 余嘉锡

经史百家杂钞(上)

经史百家杂钞(下)(正在看)

世说新语(正在慢慢看看,个人觉得,品以上五书不能像攻克下列专著那样“争分夺秒”)

中国古代史 夏曾佑

秦汉史 吕思勉

秦汉史十五讲 翦伯赞

西洋史 陈衡哲

中国史纲 张荫麟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

明史&清史 孟森

当代中国史学 顾颉刚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陈垣

印度哲学史略 汤用彤

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 (胡适和冯友兰的我已经看过了,各有千秋)

中西交通史 方豪

中国文化史 柳诒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曹聚仁

中国古代思想史 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李泽厚 (现在正在看,接下来打算看李的现代思想史论)

流年碎影 张中行 缘缘堂随笔

朝花夕拾 且介亭杂文 鲁迅(不知道是第几遍看了,百读不厌)

楚图南文集

文化古城旧事 邓云乡

燕京乡土记 邓云乡

燕山夜话 马南邨

乐黛云散文

随想录 巴金

好吧,毕竟是文科生,至今难以割舍对史海钩沉的喜爱。虽然,作为女生,对大多数史书中充溢

的男性中心视角感到很不满(因此我极为崇拜陈衡哲,近现代中国史学界一抹斑斓的身影)不过,也没办法,我还是挺相信马恩学说的,社会历史规律的演进,非吾等卑渺众生所能言说。嘀嗒一声,你我得以降生在而今这个时代,历史洪流的浪花恰好拍打在菲勒斯的基石上。奥林匹斯山的众神恰让男性盘踞历史的要津,迫近的,遥远的未来又将会如何呢?自沃氏之世迄今,女权主义思潮的勃兴举世可鉴,其深入人心,固然大有裨益,然思想者,亦生产力之所孕育也。是故在实现男女平等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执牛耳者仍唯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吾幼时耳闻邓氏语,社会主义之本质乃促生产力之自由勃发,当时概不以为意。今审视华夏及泰西诸邦历史,吾始参悟其妙处。

------------------------------------------------------------------------------

时间久了,回过头来想补充一下,我对文史的看法。好像我在这里文不对题,提高汉语素养似乎更应饱读文学经典,而我却偏偏读了一箩筐史书。其实吧,文史哲自古是不分家的。如论语孟子庄子之属,我是很难区分谁家是文谁家是哲,即便是太史公的史记,不也被鲁迅赞为“无韵之离骚”?古来文史哲融合贯通的优良传统直至民国依旧蔚然成风,民国的大家基本上都是从扎实的国文教育里长大的,所以无论写什么教科书,大都秉承文白混搭,文笔雅致之风。以上我所阅读的史书,亦不例外。民国时期的史书,如夏曾佑何炳松向达郑天挺雷海宗张荫麟等人的著作,文史水平皆非后世史家所能及。比较一下陈衡哲《西洋史》和马克垚吴于廑齐世荣刘北成等人所编的世界史,大家不难发现,现代汉语虽然清晰易懂,然而语言文字本身却已不复当年之风韵了,不像蒋廷黻的近代史,其本身读起来就是一种曼妙的享受。如今,阅读纯粹的文言文已经是很困难,即便是清民之交严复的天演论,群己权界论,文言之丰沛已经足以使非文史哲专业的我感到彷徨。而五四以降的民国,一边文言传统尚未式微,另一边白话文广为新文化运动者所提倡,因此,从至少语言上讲,和使用现代汉语的我们更为亲近,更易于理解,同时也得以汲取古汉语的风韵雅致,不失为学习文史的极佳材料。

此外,民国的史书提供给我们以一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之外的解读方法,对于开拓视野也大有裨益。

2. 专业书籍

我在这里囊括了,我所认为,英专学生学好英语,翻译学生学好翻译,多多少少需要涉猎的汉语和英语学术书籍。我不是非外语院校的,我固然知道很多人学习英语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只是应付考试或者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关于这些,其他回答皆已具体而微,我无需赘述。我只是就专业的角度谈谈我所已经阅读的一些专业书籍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Quirk 这本书厚的惊人,从元月啃到现在,配合陆俭明老师和章振邦老师的语法教材一起读,大师面前诚惶诚恐,结果磨蹭至今。大师之作,窥一眼胜读十年张道真薄冰。窃以为,每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好都在大学四年间读一读这本书,可以不用读完,但至少要读上几章吧。外交部男神翻译孙宁大二可就读完了!再不济,好歹知道这本书吧.......现在太多英专生视语法为敝屣,而不知语法之于语言,正如筋骨之于全身。欲剔其筋骨而使唤全身,不可得也。无怪乎学英语者众,善英语者却不足盈室。同时,太多的人觉得自己知道点语法规矩,知道点搭配,说话写文章grammatically correct,专四语法题作对,好像语法就搞定过关,可以扔在一边了。语法理论,语法哲学,语法XX,这些你都知道吗?不知道,好意思大言不惭说自己是科班出生的吗?


首先是语言学概论,语言学入门之作。虽然大二时学过一学期的语言学,那时老师用的是Yule的概论,不过至今仍然觉得不扎实。索绪尔的语言学尚未有时间拜读。

论语法 韩礼德

功能语法入门 外研社的当代语言学书库

功能语法导论 同样上面这个书库

转换生成语法导论 上面这个书库

系统功能语法 胡壮麟李战子写的

新编语用学概论 何自然写的这本

现代英语词汇学 上外的外教社出版

现代汉语词汇 符淮青

现代汉语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

语音学教程 林焘 王理嘉

西方语言学史 姚小平

西方修辞学史 刘亚猛

修辞学九讲 周振甫

现代句法学 梅德明

中国语法理论

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

西方文论经典 张中载 赵国新

英国经典文论选读 同样是上面两位,赵国新教授是我的老师

当代翻译理论 根茨勒的版本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武大出的一本厚书,花去了我很多时间,不过真的学到了好多好多

同时我看完了马会娟教授编的,更薄些,简明扼要。

通天塔 翻译与语言面面观

变换术语----后殖民时代的翻译

苏联翻译理论

翻译思考录 许钧

翻译的甘苦 董乐山

文体与翻译 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刘宓庆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连淑能

汉英对比语言学 陈德彰

英汉比较与翻译 王克非 秦洪武

跨文化交际理论 戴晓东

跨文化交际 Samovar, Porter and Stefani 外研社出的当代语言学书库

3. 英美百家

我不多说了,时候不早了诶,居然一口气写到深夜了。

自从大一大二上完精读1-4(杨立民老师编的版本),再无硬性的精读课,我闲的慌,又不愿去另找教材,干脆增加小说阅读量,把小说当做精读来学习。

勃朗特三姐妹的名著终于在今年上半年看完了

狄更斯的小说,Bleak House, Great Expectations,Oliver Twist, David Copperfield

至于美国的作品,去年郭棲庆老师推荐了许多佳作,我很懒,挑三拣四,只读了喧哗与骚动 流动的盛宴 嘉莉妹妹 丧钟 永别了武器。还好我没有选课,不然又要噩梦般写论文。

现在在看the remains of the day. 以及不务正业,心血来潮借来的英文War and peace

文学代表了人类一个时代之中最高的想象力,此言不虚。闺密是西语的,在她影响之下读了不少和南美洲政治,经济,历史的书,因此得以有缘接触社科院的苏振兴等几位专家,墨西哥的帕斯,佩德罗巴拉莫,聂鲁达,炼金术士,城市与狗,以及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等。拉丁美洲血腥沧桑的百年孤独,非马氏洋洋洒洒一篇演讲所能描摹,霍恩迪亚家族的生离死别,历历在目:从殖民主义的皮鞭和考迪罗的屠刀,到皮诺切特暴虐的子弹,拉美的血泪史,被切开的血管,一汪殷红的海洋。看似微微马孔多,实则巍巍马孔多。马尔克斯的惊人想象力阐释力恐怕也是无出其右。开春以来巴西罗氏深陷于政治的勾心斗角,前途未卜,夏秋将是南美近50年来的首等盛事,吾等拭目以待。

上面高票回答里人大英语系学姐推荐的小说,窃以为极好极好,诸公不妨一阅

你最喜欢的英文原版小说是什么?为什么? - 文学

.

我是怎么看这么多书呢?

我仔细一回想,写出开年以来我读的书,乍一眼也挺多的,(其实真的来讲并不多,学校图书馆年年放出年度借阅榜单,高居榜首的牛人几乎都是三四百册的水平)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16年4月底,差不多五个月的时间,我是如何阅读完这些书的呢?

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只是每天往返于寝室食堂教室图书馆,隔三差五去趟体育馆健身房,仅此而已。 熬过了前两年,专业课数量变少,想必是个很重要的原因,以前虽人懒,然则实在没有如此多的空闲时间。除此之外,没有社团没有部门,无纷繁人事的干扰。其他的话,不喜欢看美剧,美剧虽好,不是我所要发展的方向,英语系有电影传媒研究的方向,很多同学毕业论文写这些,或许可以考虑。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千万不要觉得每天晚上抱杯奶茶看美剧就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这是低效的得不偿失的。除非你愿意每看到俚语生词熟语就停下来,记下来,像对待精读一样学习script,或许有点用,不然跟着flow看下去,充其量只能是自欺欺人的消遣。如果有同学想练口语,个人认为跟着录音,模仿录音的“怪腔怪调”背诵新概念课文3-4册是不二法门,跟美剧学口语也可以,不过也要竭力背诵,去模仿,仅仅听着看着是绝对不够的。

我除了看以上这些书还在做什么呢?

我:仍是看书。我已经看完的书不止上面这些,还有好些哲学,法律理论,政治理论,社会学,人类学的书,当然没有看的像上面这些书那么精,只是泛泛涉猎,开拓自己的兴趣吧。以上这些学科对语言专业学生来说,精通可能要求太高,但多多少少总要知道点吧。西方文论其实质和西方哲学一脉相承,没有哲学素养谈论西方文论,尤其是近现代西方文论,恐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如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论,不了解海德格尔和萨特,文论根本读不懂,像我这样哲学基础薄弱的小白,自然是晕头转向,不知东西。

我为什么要看这么多书呢?

不知道,人间万事万物皆有时,然不一定事事皆有其存在之缘由。书史淫是天生的,华佗扁鹊再世恐怕也难以治好。忧愁苦闷之时,读书写作便是最佳的解脱,好像吴鲁芹在他的随笔里引用过伍尔芙类似的话。

Knowledge is power. 这里的power不仅仅作通常的力量解,而且,自我眼中,也是权力的代名词。哈哈,大家是不是想起了福柯?好吧,我承认有点曲解福氏本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那种荡气回肠的磅礴气概,也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感受得到。不要说半山腰-----我恐怕只是半只脚踏入红门了吧。

-----------------------------------------------------------------------------------------日记增补

王畿久旱,久盼的五一假期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雾霾天中,缓缓地滑入,裹挟着你我走向未知的明天。本周遇上点烦心事,难念的经萦回于心,老腊肉的断肠愁情噬咬心房的椽柱。心中有所郁结不得抒发,洋洋洒洒写了点诌语聊以慰藉,不曾想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以思来者。要说炫耀优越的心理,多多少少有一点。因此本来不打算写,畏清议的指摘,人言可畏。后来又觉得心中放不下。设若我的文字能让更多的同仁渐染书史的熏陶,我心中一颗传教士的使命心便能有所宽慰了。现在的中学教育体系不培养学人读书之嗜好,大学亦无所增色,读书的重担便结结实实地落在了我们自己的肩上。我们是否挑起它,维系着国家民族之命运昌亡。世纪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玉渊潭的花,想必已经谢了许多吧。惜未能葬汝于春泥,来年更育姹紫嫣红。

------------------------------------------------------------------------------------------日记增补

读书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思想熏陶,文字激扬的快感。阅读萧氏皇皇政治思想史,你的辛勤努力以一砖一瓦构筑国家民族之大厦,修齐治平不再惟王谢门阀所独事,出身编伍,居于府学便可纵横四海。世事白云苍狗,云谲波诡,然若探赜索微,便能窥测历史运动规律之雪泥鸿爪。放翁有诗言,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谁言读书人遗世独立,自我驱逐于红尘之外?不,恰恰是读书人最牵挂社稷安危,只是形式各异,姿态万千,异代俗人尚未能参透,故以为其游离于世界之外,殊知放翁尾句便是“消磨未尽胸中事,梁甫时时尚一吟”。胸中事是什么呢?驱除鞑虏,匡扶汉室矣。阅读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回首往溯二十多个世纪,青灯黄卷下的宿儒集周秦汉魏学术之大成,熔古铸今,遨游天人之际,你的魂魄脱离现实世界有我之境的藩篱,得以遨游于另一个与之平行的无我之境。青灯古佛,阅史治学,确是构建自我精神家园的旅程,在这个精神家园中,栖息着古往今来震古烁今的伟大灵魂。这场旅程是孤独的,四目漆黑惨寂。我擎起肋骨作我的火把,在古墓的斑驳的墙壁上,搜寻那一丝丝指引我通向未来之境的图腾,暗示与符咒。掘地三尺,九泉之下,便是古来贤哲睿智的遗骸,得以管窥乃三生有幸。

我素来对家园有种渴望。翻译固然是我自愿选择的专业,不曾后悔,然区区译学不足遗我以精神归宿,对家园的渴望最终使我找到了语言这个家。蜗居于七寸之室,心却是寥廓而满足。

语言是存在的家,余皆身外之物。余深以为然。

末了,贴一个北大南亚研究学长曾经的回答,其于身毒之热情,且精且诚且久,余崇之为余之楷模在北大南亚学系就读是怎样一种体验? - X 是种怎样的体验


user avatar   arina-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谬言、没有妄言、没有谎言

我2008-2012年北外英院本科,2012-2014年北外英院MTI硕士,已经工作五年。

“北外、上外等英语专业学生在短短四年之间水平大幅提高”,这并不是一个100%的事实。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这样的(比如我);对于很多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或者没有很大的提高,或者入学时就已经超乎想象的厉害了。

虽然我感激我的学校,但是不得不说,北外毕业生给人外语厉害的印象,超过一半是因为生源,少于一半是因为学校培养。

说白了,学校教育质量有差别,北外的外语教学确实好,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的学习。

大体看了其他同学的回答,学弟学妹真多,对于北外的教学方法和特色都提到了。尤其是精读课将语言学习和人文、思辨结合起来,也是让我受益最多的。

精读课是北外英院英语学习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其他的听力、泛读、口语、辩论、写作等课程,也都是为提高英语而设。这些课程是为了让大家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提高语言能力,同时学习人文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批判性思考。比如辩论——每辩论一个题目都要深入了解一个话题,比如写作——每写一篇文章都要深入了解一个领域。

这些是大一大二集中学习的英语课程,这是真正提高英语的核心时期。到了大三大四,课程少了,而且不再带你抠语言本身,也有更多同学忙于实习等。

大三大四,设笔译课和口译课(老师不会再带你学习语法和词汇),同时开始学一些一般英语专业都要学的语言学入门、英语语言文学导论、基础翻译理论等课程,都只有一学期的课,只是初步了解。

当时北外英语学院分英语系、翻译系、国际新闻系,除了以上大家都要学的课程,英语系还设文学方面课程,翻译系设翻译理论方面课程,新闻系设采写、编辑等新闻课程(现在新闻系已经独立为新闻学院)。

晒一下我的成绩单,可以看到四年都上了什么课。


现在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就连小城镇的都很少,而其中北外似乎还更“贵族化”一些。我入学的时候,老师问有没有农村的,我们班上只有两个人举手,而且我和那个同学都知道自己只是出生在农村,后来已经搬到县城了。而其他同学都是二三线城市、更多是省会城市来的。

年级中绝对不乏入学时英语水平已经好过大四时的我的(不单是口条好,是真的语言功底好)。很多同学是外语中学保送的,这其他回答也都说了——出身好不是人家的错,而且我们把他们的优秀归结于出身和成长环境,对他们也不公平。

我入学时的情况:山东某地小县城,纯高考,因为爱英语报考北外。英语语法基础好(高考146),发音和口语为0(没夸张)。

本科期间精读、泛读、写作等都是班上很不错的。发音问题大、口语差,开口就错。各种不懈努力,口语课和辩论课积极磨炼,到了大三下的时候,发音基本没问题了,口语也好了。(见下文关于发音部分)

英语学院的学生手册前面有个文学作品书单,我会找看上去有意思的去图书馆借,每学期读一些,而且每个寒假或者暑假都会借五六本带回家读完。那个时候读的比较痛苦,但还是硬着头皮读。(书单见文末)

记得大二整年,我每天中午不午休,听一个小时的听力,做听写等,因为中学的时候这个也比较缺。

精读课文大声朗读,每篇都背诵。(见下文关于精读部分)

还有就是经常和老师讨论各种问题,每个疑问都不放过。

此外想不出还有什么特别努力之处了,真的是很久远之前的事儿了。

大二专四优秀,大四专八优秀(时间没安排好,作文没写完就仓促结尾了,字数不够)。

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开的辩论课,记不清了。当时有一团美国的学生来我们学校参加辩论交流赛,每班选出一名同学和美国同学配组。我和班上另一同学报了名,分别抽取老师给的题目做陈述,然后班上同学打分决定谁可以和美国同学配组。另一名报名的同学是北京的,非常优秀,口语特别好,准备的也很充分,但是辩论的时候刚好把题目说反了,可能是因为这个,虽然我发音不好,但是也逻辑清楚、观点明确,因此分数多了一点点。这是我想起来比专四专八都觉得自豪的一个小成就,因为口语是我的最短板。

大三有了口笔译课,开始热爱翻译。保送了英院MTI,保送考试成绩第一。研一去考了CATTI二级的口译和笔译。口译发挥的很烂,竟然也过了。

现在工作中遇到外商,他们说我"speak with a nice accent",公司的老人和我一起参会,会后见到我会说“这个姑娘厉害”,说的“正宗”……他们说的可能就是本科时老师们有时开玩笑说的北外学生的非美非英的“国际标准音”吧。

有段时间去考了托福,112(阅读听力满分,写作29,口语23)。

去年第一次考CATTI一级笔译,成绩68。目前正在翻译副高级职称评审中。

今年第一次考CATTI一级口译,成绩54。


少跟我说天赋和聪明。

常有人对我说:你没出过国?那英语说这么好很有语言天赋。

我回一句MMP。

我初中去姥姥家过年还拿着教辅书在院子里做题,大一大二每天中午不午休、听一个小时的听力从不间断,整个大一只要开口说英语就请老师同学纠正我发音错误,大学期间每个寒暑假逼迫自己读完三五本英文原版书,本科期间记了二三十个笔记本的词汇和表达法,现在依然每天听新闻、读英文书——我费的这些劲,让你一句天赋抹杀?

学外语,需要系统的、长时间的投入;而且需要琢磨,光花时间是不行的。

要有意识地搞明白自己不懂的所有问题。光是花时间泛泛地听和读,提高的效率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多年可能和刚去的时候水平一样。

怎么学?读、背、听、记。读不懂就先和译文对照读,不会的词去查,不会的语法去问,然后再回来读,直到理解透彻并且背过;听不懂就找文本看,其中不会的词去查,不会的语法去问,然后再回来听,直到全部听懂并且能够复述。一篇难度适合的五六百字的材料,够你学习两三个小时。

不仅要学,而且要“学到”。

可参阅如下旧文:关于说和写——“哑巴英语”也要学好关于背单词和单词书关于发音和口语练习(一)今天谈英语精读和精听的量

至于那些培训,比如针对企业人员的口语培训,一星期去一两次跟老外侃一会儿,没用。

敲黑板、记金句:不花钱的方法比花钱的方法有用;自己啃来的比别人兜售的有效;难的道路比容易的道路回报大。

所以:选你能去的最好的大学、学你想学的最难的专业、留你想留的最难留的城市、做你想做的最难的工作,培养一门你能但是别人不能或者很少有人能的本事。


我本科就做翻译兼职,研一考了CATTI二级口笔,但是研二才对中译英和英文写作开了窍。所谓开窍——就是在中译英和英文写作时可做到99%心中有谱——保证没有错(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其实并不容易,我想把这种感觉叫做“软语法”——很多人的写作虽说在“硬语法”上没错,但是其实是错的)、别人问我任何一句为什么这么写我都可以说出理由。那之前,虽然写过很多英语作文、新闻稿、论文,做过不少中译英,但是其实心里都蒙着一层含糊的东西,不太敢说自己笔下的都是对的,相信大家也有这种感受。

自己竟然本科的时候就跑去做翻译,想想也是不应该。专八过了,哪怕优秀,也不代表能正儿八经用英语写点好东西。

最感谢潘XX老师把我们折磨死的议论文写作:您说的都对,文章就是要那么写,每两句间都要有逻辑衔接,每个观点都要有出处——那不是变态的要求,我们当时是蜗牛,所以不理解马儿为什么那么跑。

笔译、口译不说了,语言功力到了,水到渠成。

PS:我不是那种不跟同学交流只知道学习的自卑暗黑系——当班干部、参加学校活动、极为热心的一个人儿~——点没有为自己的发音和口语感到自卑,同学们也都会帮我纠音,不明白有什么好自卑的,可能我自带自信基因吧。


写给本科学弟学妹

想对和我一样出身小城镇普通家庭、没多少钱的学弟学妹们讲一点感想。

先声明:我不是理想主义疯子,也不是现实主义油子,介于两者之间。

之前有人天真发问“不出国如何练就一口流利口语”,我傲慢回答,“您出国就一定能练就流利口语么”。

借用李长栓老师曾经的一句调侃:“多少留学生在国外待几年,回来桌上放着《英语口语九百句》。”(书名大致如此,不知道有没有这书,但总之是这意思。)

现在,帮在国外念书的中国留学生写作业、写论文,在国内已经形成产业

对出国留学的同学没有偏见,我自己就认识很多在国外省吃俭用、非常努力的同学,而且这种代写作业、代写论文,在国内也常见得很。

我经常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品质是理性的乐观和强大的行动力。这是我个人最标榜的品质。我们要理性、不要自认傻叉;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要平和、不要动辄冒火;要包容、不要动辄鄙视。

但是可以鄙视那些自以为是和歧视别人的人。心中默默一笑即可。

因此,不是鄙视留学生群体,只是说确实有这种现象存在。我个人就多次遇到有人推荐这种活儿。我心胸不够开阔,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因此会对对方说:“我不帮人写作业,以后别推荐这种工作。”

那个时候我在上学,总想着法子打点工、做点兼职,可我从感情上不愿意给人写作业,原因很简单:“你爸妈花钱让你出去读书,你作业都不自己写,对得起你爸妈的辛苦钱么。”所以一篇作业给一万我也不会写。

但是现在一想,这违背了我理性的原则。

1. 本来知识就是可以贩卖的,何况写个作业拼凑个东西,可能根本没太多创造性成分,你只是花了功夫,又不是卖给他一个专利或者把相对论卖给他。

2. 他是个成年人,和你素昧谋面,他对不对得起爸妈的辛苦钱用不着你来管。

3. 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做出了这个决定,他雇你干活、你赚你的钱,符合我所标榜的“体面地赚钱是最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4. 这样的孩子,出国大都为了混个学位、镀层金,家里应该不差,可能啊,我只是说可能,爸妈是同意并且赞许他们这么做的——咱家有钱让你上学,能拿到学位就行,学习不要累着,以后也不愁生活。

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那么多人非常自然地、心里一点鼓都没打,就投身了这个生产作业和论文的产业,并且每天若无其事地招揽人才加入其中,一篇作业得A多少钱,得B多少钱,价格分明。

可是我还是觉得不对劲、觉得别扭。想想为什么,因为这里面有欺骗的成分?你帮他写了作业,他毕了业、拿了学位,但是他其实不值得拿那个学位。可是,这样的学生去的应该是只要花钱就能去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可能学位也不太值钱。而且你不帮他写,总有别人帮他写,甚至没人帮他写,他也能毕业拿到学位。

现在我已经不是学生了,也明白了这所有的道理,可我还是觉得心里别扭,还是觉得不愿帮人写作业。为什么?

如果你们大学期间,想做兼职赚点钱,发现代写作业比自己做翻译或者当家教更赚钱,会投身这个工作么?

有的人会——这么早就比我更适应社会了,给你一个赞。

有的人不会。通常这个时候,会有人脸上挂一副看到了真理的样子告诉你:“哎呀你太天真了,这社会就是这样,有什么办法。”

你会心慌,会觉得:“我是不是太书呆了。”

我也心慌过,可我现在不心慌了,我会对那人说:“我就是很天真,这是我的选择,你想代写作业还没那水平呢。”

你要相信,很多人以为自己看到了100,其实他只看到了1,他嘲笑面露疑惑的另一个人“这么简单都不懂”,却不知道那个人看到了99,只是在思考还不知道的那个1。希望你做第二个人。

而且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不愿意给他们写作业(这里我100%真诚了,which必然带来一些黑暗话语和负面情绪):我这么努力可是没钱去留学,凭什么你们有钱去留学还不自己写作业!

哈哈。高考完的同学们,在你们着急挑学校、报志愿的时候,会有很多“过来人”在你旁边憋着这样一些话,但可能不会说出来:其实不管你上什么学、学的好不好,以后都是那样,和有钱、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没法比。

他们说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现在的大学,农村和小城镇学生越来越少(最起码感觉北京的大学如此),大多学生是省会城市或者二三线城市来的(这在小城镇和农村学生看来已经很fancy了)。但是在学校期间,大家都是一样学习、一样讨论问题,没有太大差别。等到找工作、谋生活的时候,你就看到现实:你得什么都尽全力、什么都做到第一、辛苦努力20年,或许才能得到别人一出生就有的东西,而还有一些别人一出生就有的东西,你辛苦努力50年也没有。

可你若信了这个、并放弃努力,那就太悲哀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只能跟和自己一样出身的人去比,拿一个努力的自己的将来和一个不努力的自己的将来去比。不说什么打破阶级壁垒这样的大词儿,只是在自己原来基础上尽力做到更好,给自己更好的生活而已;而别人生在有钱家庭,和自己没关系。

往往说那些丧气话的人,他们没有什么都尽全力,他们没有什么都做到第一,所以他们连本来可以得到的一些东西也没有得到,他们看到自己不如意的生活,看到你前方还有无限可能,就给你泼些冷水,告诉你这社会的不公,好让自己心里好过。

所以,不要相信他们。也不要让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彻底摧毁你学习的动力。很多同学大学四年稀里糊涂就晃荡过去了,真是可惜,可能很多人入学的时候就没把大学当作学习的地方。

提醒:现在硕士、博士一抓一大把,不要觉得自己有个学历就如何,上了大学就如何。不好好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历毛都不是,管你这个华那个大,这个硕那个博。

相信大学期间的可能性,不要浪费那些日子。无论你学什么专业,大学四年都是你进入社会前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机会。具体如何打造有机会再论。当然,我说了,这篇文儿写给除了爱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天分一无所有的弟弟妹妹们,不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可以生活无忧的人另论。

我们追求的是啥?当你不愿意给人写作业,你就可以不去写,因为你有这个选择的能力——你可以做自己愿意做的、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还能有好的生活,这就是了不起。你可以不听那些“女生嫁人才有生活保障”的论调,因为你会明白,她们不是因为相信这个论调而去嫁人,而是多半因为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嫁人然后这么说;而你,既可以选择一个人活得很好,也可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并且不必把自己的幸福全部赌在一个男人的任何品质或能力上。

提升自己的能力,自己想得到的尽力去得到,别人牺牲了一些你不愿意牺牲的东西、做了你不愿意做的选择而得到的,你也不羡慕,你就自由并快乐了。

自由就是自己做出选择,自己承担后果。你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有选择权,让自己自由。多么cliché的一句话,但是还是要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哪二者来着……)。


关于说和写——“哑巴英语”也要学好

大家都非常关注口语这回事,似乎对于学英语来说能流利地说才是最酷的,同时也是最难的。

先声明,此文不是从语言的实用角度来说的,而是从一个语言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出发做的探讨。也可以说有实用的考虑——现实生活中读英语文本或者处理英文邮件靠猜反而经常谈哑巴英语之害的人不在少数,想对他们说:“且慢!书面英语您能处理好,就算一句说不出来,咱也服啊”。

抱怨哑巴英语的时候,停下来问一下自己,一般英文报刊杂志,你能看懂多少?写一篇英文小文,能真正做到语法正确、逻辑严谨、语意连贯么?甚至换成汉语你能做到后者么?难道这些真比开口说英语简单?

这么说不算较真,在通过模仿习得语言的过程中,也就是自然的母语学习状态下,读写比听说要难,所谓需要“学习”的部分其实就是读写,我们语文课不学听说吧。

英语国家的六七岁小孩看不懂报纸、写不出文章,但是说起来很流利。就像我们小时候学母语,不认字、不会写,可是会说。语言本身是只有声音的,不需要文字而存在。但语言发展到现在,大都有了文字,而且最美、最经典的语言大都固化成了文字流传。书面的比口头的似乎更“高级”一些,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普遍的感受。

现有条件下,我们学习英语没有像学习母语一样的环境。当然,如果从小就有好的外语环境或者教学方法,能说很好的口语,在此基础上学习读写、提高文字素养,也就是按照学习母语的方式来学,肯定是好的。无奈的是,我们大都没有这种条件,是按照哑巴英语的方式学的。

但我想说,只有有了好的书面功底,你才可能学着不哑巴。如果书面素养缺失,就算不哑巴,不也就是英语国家六七岁孩子说话的水平?

母语是通过模仿习得的,外语学习没有这样的环境,在这种条件下,搞明白语法是一种可行、甚至必要的学习方式,不应该一味排斥。没有人模仿,就总得有个系统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怕是口语也要语法正确,不然人家听不懂。

我总是听到“人家能听懂就行了”的说法,为错误连篇的口语开脱。说一句语法错误的话,对方根据环境加上猜测,或许能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如果大段大段地说,语法错误造成的干扰太大,光为了听懂就能累死人,所以对方会选择皱着眉头纳闷。去听一下汉语歪七倒八的外国人说汉语,就知道这种所谓的“能听懂就行”的发言简直是折磨听者。说话要让人听懂,也得让人听着舒服,听着太累对方或许根本不会听,也就无所谓听懂,而语言正确是这两者的基础。

就我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来看,书面功夫远难于口头功夫。这里的书面功夫是指写出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语意连贯、经得起论证反驳的文章,口头功夫是指说得清晰、明白、流利(“出口成章”水平的另说)。

我之前一直都是哑巴英语,山东临沂某县,高考英语146分,进了大学发现自己发音一塌糊涂,老师都听不懂,更别说口语了。但是我书面基础好,通过一段时间的纠音,加上辩论课的练习,口语就进步很快。这个时候,当有人听你说的内容,而不只是很流利的表象之后,好的书面基础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夸夸其谈但言之无物的比比皆是——口语的提高(其实书面也是)不仅在于外语本身,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思维和逻辑是否清晰。

梅仁毅老师一次开学典礼还是什么场合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得,他说:一个人的外语水平最准确的体现形式,是给他时间思考、查证之后他能写出来的文章的水平。我很认同这一点。

语言学习的目标:写出来的让人读着赏心悦目,说出来的让人听着轻松明白。这都需要不断提高。本文只想强调,在书面学习为主导的现实外语学习状况下,不要一提英语学习就大谈哑巴英语之害。练习口语很重要,但是书面英语不耽误你提高口语,哑巴英语你也未必能老老实实学好。

我没上国际学校,大学之前没有口语教学,受哑巴英语“之害”多年,知道说不出话的痛苦,但我还是认为——说只是雕虫小技,外语的“哑巴”部分才不容小觑。


关于发音

之前聊过口头英语只是雕虫小技的观点。但是雕虫小技也需要练习不是,因而专门写一篇小文谈所谓的“如何练习口语”。

首先,在你是为了交流而非播音或者表演的前提下,我不同意要么英音要么美音的说法。印度和澳大利亚也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加之现在英语成为国际语言,很多不同国家操不同母语的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他们的口音更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就算是为了与这些人交流,你也要接受并且习惯这些口音。

我个人极讨厌听到印度口音、中东口音、爱尔兰口音等就默默在心中嘲笑、似乎人家有些“土”的做法。尤其是经常听到一些人说“你不知道今天公司一客户,说的那英语呀……”如何如何,似乎人家口音特别你就有权利听不懂。请注意:语言无所谓“正统”,口音不应是判断语言好坏的准则,能否处理所有这些口音也是你英语素养和能力的一部分。

我个人的观点是,你可以对着英音或者美音去模仿、去练习,但是没有必要追求一定说成那样。模仿时最应该注重的是节奏和语调,而非单个单词的发音甚至每个元音、辅音的发音习惯——前者是让人听着舒服连贯的关键,而后者只要正确即可。

今天先说后者:单个音和单个单词的发音要正确。(受过比较像样的英语教育因而单个单词发音没有问题的请绕过此文。)

我是北外英院的学生,我们大一有一个学期的“语音课”,这门课上老师带我们把所有的元音和辅音过一遍而已。

我们发音很差的同学说这门课效果不如预期的好,还说怎么只有一个学期,但是我现在觉得就这一个学期的课其实学院都不愿意教——首先,很多同学的发音很好、没有问题,不需要这门课;其次,你是大学生了、是成年人了,发音这回事,还要老师专门课上教?

话虽如此,我们这些从小受哑巴英语之害、十个单词读错九个还不自知的同学们,压力还是很大的。

首先是看着单词不查音标“妄读”导致读错。我读错引起过误解的有green读成grain的音,noun读成none的音,等等。都是我在大一课堂上犯的错,老师同学搞半天才知道我说的啥,我也才知道自己原来一直都读错。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回到我之前说过的——你还没到看到单词就能读对的水平,那你就去查音标。我整个大一都在查音标,遇到哪个单词怀疑自己以前读错就去查音标。

更要命的是看着音标也不确定怎么读。我的问题极其严重,说起来我都不记得高中的时候到底是怎么说英语的,哗啦哗啦读半天、背半天都读的啥、背的啥,真是哭笑不得。要问以前音标学没学,也学了呀,可见这就是虽然“学了”但根本没有“学到”。就像我一直纠结有些/n/和/l/不分的南方同学小时候汉语拼音里的/l/和/n/应该学了呀,那怎么没意识到这俩不一样呢。问了很多人他们都稀里糊涂,同理,我这大学以前的音标也是稀里糊涂,教的稀里糊涂、学的稀里糊涂。

大一入学由于我们有些同学的发音错误过于严重,几个老师轮流用中午半小时的时间帮我们纠音。随便读一段课文,基本上所有的发音问题就暴露了,老师给指出来,我们回去注意练、注意改。这是很有效的方法,比自己一直模仿奏效的多,因为自己读不对,也就听不出差别和对错,因而需要有人指点,剩下的就靠自己了。

我当时的问题,严重的有单词末加[ə]、[æ] 发音不饱满、[au] 和[כ]分不清且发不饱满,等等。最最严重的是[s]和[∫]分不清楚。老师问我:那“show”这个单词你以前怎么读。我就蒙圈了,想想说“应该就是读成/səu/吧……”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高中以前真是这么读的,而且还变来变去,从来不想对错。

我的发音问题很多都是受山东方言的影响,我们那儿的话就是汉语拼音的[s]和[sh]不分,加上后鼻音严重,“干什么”会读成“gan seng me”。总之别的发音问题我意识到了之后都慢慢改正了,大二的时候还被纠过“man”里面的[æ],但[s]和[∫]不分是困扰我最久的,虽然我意识到了、也每次注意,但是还是会随口说错。我的记忆中一直到大四这才基本上摆脱了这个口误,自那之后我的发音也只能说是没什么大错了。

说这么多,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像我发音问题这么多的就能改过来,别人肯定也没问题。说发音是雕虫小技是因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是一个机械的模仿改正的过程,但是没有技术含量不代表不费时费力。

想想也是挺心酸的,为啥没从小把我教好,让我费了这么大的功夫纠正。

需要改正发音的同学,一开始还是要有一个老师或者发音好的同学帮你,因为在你自己读不对的时候你也听不出来自己的错误。要放下面子,错了就错了,那就改呗。我当时就让周围同学听到我哪个词读错了就告诉我,如此一来,长时间习惯了正确的发音之后,就改好了。

而且改好之后你就明白了这里面的缘由和门道,就知道了为什么会如此,会更明白方言对自己普通话的影响以及对英语的影响,会更有意识地把三种话都说对,甚至可以去学习、模仿别的语言和口音。

总之纠音的过程让你把发音这个无意识的自然形成的过程提升到有意识的层面,让你对自己为什么这么说话、应该怎么说地更好以及如何改正更加明白。


关于背单词和单词书

有人问“每天学英语还是学不好怎么办”这等界定不明确的Non-question。回答者纷纷列出自己读过的各路图书,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就差直接《尤利西斯》和法语原文《追忆逝水年华》了,甚至搬出小时候看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旧词典和英文版《毛泽东选集》。且不说看透了多少,这一副出身书香世家的高端路线就想让人几个耳光扇过去大吼一声:

问问题的同学得搞明白自己为什么学英语,着重想在哪方面提高,只做交流之用还是做语言工作者?这两者差别很大。“每天学”是怎么学的?学了多久?在您心中如何算“学好”?

如何学英语这个问题能说的东西太多——阅读、听力、发音、口语、写作,这些是语言技能,同时也是学习方法,每一项都可以写无数篇文章。但是拆开看就两个问题,一是学习方式、二是学习素材。 如要推荐学习素材,那可以写一车文章了,但是方法更有讨论的价值,因为素材和个人兴趣关系很大,再说只要是好的语言,什么素材都可以用,最好是学习者自己感兴趣的。 我的感觉是:用原文读物比用专门为语言培训撰写的读物好,根据自己的兴趣一点点阅读积累比功利地记、背有效。

我以下对学习方式中的词汇这一块写一点心得。

个人经验:山东高考146,大学之前哑巴英语,大一入学时发音、口语一塌糊涂。自认目前发音和口语已经不太差。除了考学、专四、专八、课业考试外,没参加过其他英语考试。

关于单词书:我个人一本没有用过。只有在考专八前翻过几页那个星火的什么,发现书中错误不少,于是没有再看。后来我从这些书编者的角度做了一下思考,他们迎合的是读者的什么需求?比如某人要考专八或者GRE或者托福,忧虑自己的词汇量不够,于是买来一本所谓专八单词、GRE词汇或者托福词汇,对着一条一条看自己认识多少,不认识的就去所谓“背”。

下面分析一下这里面扯的地方。首先,比如“专八单词”这个概念,本身就不符合基本常识和逻辑。有一群单词叫“专八单词”?真让人哭笑不得。如果,仅仅是如果,这些考试的命题者真有一个词库,规定题目不可超出这个词库,那这些所谓的“专八词汇”和“托福词汇”还有其道理。但根据常识就可以知道不太可能有这样一个具体词库存在。考试中总会出现一些很罕见的词是你不需要认识也能答对题目的,这些词是否存在于这词库中?如果有这样的词库,阅读理解命题者如何选文?一篇难度适合专八考试的文章可能因为有几个单词太罕见而不被选入?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有passive vocabulary和active vocabulary之分,前者是能够看懂、听懂的,后者是能够正确运用(口头、书面)的。考试对这两者都会考察,但考察的词汇范围大有不同,也就是说有大量的词要求考生能够认识词义、做简单处理,还有一些词要求考生能准确的运用。如果只是为了应试,对于这两种词汇也应做区分,但大部分词汇书都没有这样的区分。

我个人不知道这些考试的命题是如何运作的,但是从常识上判断,所谓的词汇书只是编者自己列出的词单,就是说根据他们的估计,掌握了这些单词(且不说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基本够能够通过那个相应的考试。如果他们的估计是准的,那这些书的参考性还是有的。

英语语言到底有多少单词几乎不可能统计。The Oxford Dictionarie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a quarter of a million distinct English words (Wikipedia)。这大约25万词汇按照被使用的频率是有梯度的,可以区分出最常用的几千词、几万词。或许可以大体估测一下要通过某个考试大体需要掌握频率最高的前多少词,而这就是这些词汇书的唯一意义,这一点他们做的准不准我无法判断。你若相信,可以用他们的词单,毕竟单词量还是越大越好,但是不推荐使用他们的解析和例句。我并不反对这些书,如果有质量高的自然是好,但是我所见过的对词的释义方式和给出的例句都不太好,因此我的建议还是对着高质量的英文素材和词典学单词、学英语。

推荐的词典:


建议全英或者双语的高阶牛津、朗文、柯林斯、美国传统词典,等等。这些都很好,越多越好,你会发现对同一个词的同一个义项他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之前推荐过灵格斯,把这些都下载下来,你可以查到同一个词在各大词典中的释义。比较有特色的是柯林斯,非常适合用于写作,因为它的释义方式是将单词或者短语放在句子中,你读了释义也就知道如何使用了:

比如对comprise这个词的释义:


comprise /kəmpr'aɪz/ (comprises comprising comprised)

1 [VERB] V n, be V-ed of n, V-ed

If you say that something comprises or is comprised of a number of things or people, you mean it has them as its parts or members. (FORMAL)
The special cabinet committee comprises Mr Brown, Mr Mandelson, and Mr Straw...

The task force is comprised of congressional leaders, cabinet heads and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A crowd comprised of the wives and children of scientists staged a demonstration.

2 [VERB] V n

The things or people that comprise something are the parts or members that form it. (FORMAL)
Women comprise 44% of hospital medical staff.
= form, make up

对于刚接触这个词的同学,可能会比较困惑,因为这个词确实很调皮——它的主语和宾语可以颠倒,它既有“由什么组成”的意思,也有“组成什么”的意思,而且表示前者的时候既可以直接接宾语,又可以用“be comprised of”。柯林斯词典对这个单词的释义把这些用法说的一目了然。这是它的一个特色。

还有一个叫做“牛津学生搭配词典”的,很适合用于写作或者翻译。

比如搜索red一词,你可以查到常和它搭配的动词、副词、形容词。

比如搜索kick一词,你可以查到kick作名词的时候,有哪些形容词、动词、介词等常和它搭配,以及kick作动词的时候,有哪些词常和它搭配。

这个词典在写作中很有用,当你不知道如何搭配或者不知道用哪个词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它常可以帮助你,如果没有找到让你满意的搭配词语,可以再搜索你要搭配的词的近义词或同类词,往往,能与其同类词搭配的也能与之搭配。例如,要表达“猛踹一脚”,想找个表示“猛”的副词,除了搜索kick,你还可以搜索punch,或许还能找到别的副词。

关于“背单词”:

我不相信要专门去“背单词”,但是如果你要背的话,以下:

“背”哪些单词

1、词典里的词汇,一页页翻过去,找那些你觉得眼熟但只是眼熟的词儿。

2、你所信奉的词汇书里的词儿。

3、你在阅读、看剧、听听力时觉得感兴趣的词儿,它可能让你觉得似乎老见到但是一直没搞明白,它可能让你觉得是这个句子的关键(不认识它就看不懂这一段),它可能是你知道其他意思但是不明白为啥用到这儿的那种,这就靠你跟单词的缘分了。

如果说我记过单词,就只根据第三种记过(课本上的单词表除外)。

“背”单词的啥

阅读中遇到新的或者不懂的词汇,通过查词典,可以确定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再学习词典里的其他例句,从而记住这个词的一个义项、掌握它的一个用法。如果有余力,可以顺便学习这个词的其他意思和用法。这样慢慢积累,才能真正提高输入(以后听到或者读到,知道是什么意思)和输出(自己能把这个词用在写作和说话中)。

发音、词形、词义、用法。仅仅一个词的后两者可能在词典上就整整半页、一页、甚至两三页,你最好着重记在你遇到它的那个地方它所使用的那个词义和用法,其他的也顺便看看。


怎么“背”

找一个小本子,把遇到的有缘词记下来,简单记一点词义以及遇见它时它所在的句子。没事儿拿出来翻翻,发现忘了的再去词典上熟悉熟悉。


要根据学英语的目的有针对性的提高:

我本身是英语专业,学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学业和交流,它是我安身立命的工具,所以要追求相对较大的active vocabulary。词汇不仅仅追求认识,要掌握如何使用、用在什么语境中。遇到生词,不仅追求搞明白,还要学习是用在哪儿、如何用的,争取自己以后在写作或者翻译的时候能用上。

此外,较好的英语让你可以直接阅读原文、观看原文影视剧,直接欣赏英语语言之美。这是学习英语最大的perk了。

学习语言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我从心底觉得,要如何学好,其实大家都明白。关键是开始学,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一本书一本书。


哪些人该学英语

之前跟人聊公众号的营销,我说我要是发点标题党或者噱头,好歹点击量还多点,要是就发实实在在学英语的内容,点击量就少。别人会说些丧气话:“哎呀,事实就是大家都不爱学英语,只爱玩。”

我哭笑不得,都不学英语我还做什么。我说:一万个人里面可能有1000个想学点英语的,这里面有100个真的会去学,有10个适合我所写内容的难度,而其中只有一个人喜欢我的风格——我就是要找到那一个。

于是问题来了:那个人会在哪儿。

群体1:工作白领

除非你的职业特别需要英语,或者你想从事很需要英语的职业,否则不建议你花大量时间去学。

原因:英语是可以自学的,但无论自学还是在校学习,都需要长时间持续输入,每天花一定时间做精读、精听。上班阶层一般没有这个时间。再者,英语若只学皮毛,达不到顺利输出(包括笔头和口头)的水平,在实战中的作用基本为零,因而对你的职业发展也没有太大作用,除非你下定了决心就是要学到能说能写的程度。插一句,花大笔钱上那种所谓口语速成班,每周去和外教瞎聊两三小时,像是一个笑话,我不认为真能有什么帮助。一门语言的习得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所以,对上班阶层的建议还是专注于自己的职业所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群是工作中要用到英语的,外贸人员、职业翻译人员、英语教育人员,但是这些人大都有了一定的英语水平,如果觉得我的公众号可以帮助提高,也欢迎关注。

群体2:大学生

这是最应该学习英语的一群。大学期间是你唯一可以自由学习同时又有大量时间的人生阶段。不要听“学英语以后没用”的论调。事实是,说这些话的人,英语没学好,因而只能选择不需要英语的工作,所以英语对他们来说肯定没用。是不是很好笑的逻辑。

是有很多工作不需要英语,但是我眼见到各种工作中会用到英语的地方越来越多。把英语学好,你在找工作的时候会多很多选择、增添很多竞争力,何乐而不为?

大学四级和六级是很简单的东西(虽然我没考过),绝不应该是英语学习的目标。要学,就要学到说能说溜、写能写对,这才是你的竞争力所在,别小看这一点,很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都做不到。

群体3:英语专业在校生

相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问“怎么准备四六级”这种问题,你们更不应该只知道问“怎么准备专四专八”,引用侯毅凌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咱们是科班出身,要有科班出身的样子

专四专八是很简单的东西,但也不是就靠所谓的专门准备就能过的。考试之前做些真题、适应下题型和时间是合理也是必须的,但是你学英语的目的不是过这两个考试。

事实:每年很多人说着如何准备专四专八、花大量时间备考,可该通过多少还是通过多少。决定你能否通过的不是你的准备,而是你整体的语言和思维能力。(金句预警)学英语其实就是在学一样东西:能够辨识何种语言为对、为好、为美,并且去吸收学习,能在输出时做到对、尽量好、追求美——这是你的实战能力。把这种能力提高了,什么考试也不成问题。


英语精读和精听的量

主要适用于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想真正花时间、下功夫学英语的非学生人群。

而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主张,要做到的不能仅限于我今天说的。之前说过:“科班出身就要有科班出身的样子”。

从一位用户的以下问题开始谈:

读英语原作材料的过程中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以小说为例,该抱什么心态去读?是了解情节,自己开心就好,还是在读的过程中记一些相关表达?但若顾及背诵语汇的话,整个阅读速度减慢,初衷也似乎会变得功利,若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变得不想阅读怎么办?

其实看英文影视剧也是这样,有些人觉得抱着学英语的目的就不想看了,与以上用户的体验类似。

阅读过程中追求的是什么应该问自己,也只有自己知道。我相信大多数人读外文作品或者看外文影视剧是带着双重目的的,一是娱乐欣赏、二是学习外语(即所谓“功利”的那部分)。

这问题其实就是问欣赏、娱乐和学习之间有没有矛盾。

关注情节、欣赏文学作品/影视剧和外语学习之间并不矛盾,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事实1:如果只是为了欣赏或者娱乐,并无外语学习需求,请去看翻译本、去看译制片或者带中文字幕的。

事实2:如果想把书或者影视剧作为外语学习材料,或者读的部分初衷就是为了学外语,那必然是功利的、枯燥的、让人难受的,因为外语学习本身就是个功利的、枯燥的、让人难受的体验(大部分时候)相比用你不感兴趣的材料来学,用你本身就感兴趣的小说或者影视剧,还能好歹减轻一下痛苦。事实就是这么让人难过。

事实3: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艺术性很多在于其语言,既然你来挑战原文作品,就是为了欣赏其原文之美、之有趣,如果不分析语言、不读透读懂,有很多精妙之处都会错过。所以你学习语汇的过程也在帮助你更深层次地欣赏原文。

事实4:在语言基础还没打好的时候,如果所有语料都只是泛泛地读一遍或者听一遍,对于自己不懂和没掌握的部分不管不顾,无论看过的总量有多大,对于语言输出水平的帮助也不会很大,因为你根本没搞懂,还谈什么吸收。语言学习需要泛读,但最主要的还是精读、精听。

但确实,如果忙着查词典或者背诵语汇,就没法阅读了。我的做法和建议:

第一遍看的时候就是去“盲目”欣赏,无论是你在乎的是情节、人物、还是幽默元素,先一口气读完、看完。(注意所读素材难度要适合自己当下英语水平,这个问题我们还会讲。)

之后找台词密集的、精彩的、自己喜欢的片段做精读、精听,也就是将其作为语言学习的材料去研究透彻,做到100%理解。

100%理解的标准:别人问你任何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和前后句什么关系、某个词为什么这么用、为什么用在这儿、各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各个动词的主语/逻辑主语是谁,你全都能够答出来。

精读的量:一部小说如果从头到尾精读,耗时巨大且不太实际。

北外本科大一、大二的精读课,一个星期也只学一篇课文而已,但是这篇课文要从里到外全方位学烂。所以我觉得,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一个星期研究透彻约1000词的文本即可,这个文本难度最好在你能看懂70%的程度(我知道这相当于没说,70%是什么难度,靠大家自己体会了),并且包含一定量的生词。

精听的量:一次研究几分钟的听力片段,一周听透两三段即可。不要以为少,我做过很长时间的字幕,知道一段五六分钟的新闻,语速不用很快,就近千词,加上这是听、不是读,够你忙活了。

能够读英文原版书籍证明已经有较好的语言基础,且有时间去做泛读,这是非常好的。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有一定的泛读量,本科期间总要完整的读至少二三十本原版书籍,这是至少。

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和已经上班的人群,我相信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做泛读的,在这种情况下,每周坚持少量的精读、精听,在提高英语实战能力方面,强于花同样的时间做泛读。这一点请相信我。

学有余力自然可以泛读,如果没有时间,那就只做精读就好。就算是有泛读,也不要企图一部小说的所有生词都去查,有我上面说的精读量就够了。

我所说的精读、精听量看起来不多,但要一直坚持下去。


别老拽复杂句,拽不好不如不拽

我回忆自己刚高中毕业时的英语水平是什么样、本科阶段英语学习中有什么困惑、以及我后来对于英语学习的几次重大领悟。

我们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注重被动应用,考题大多是选择题。单选题和完形填空要求我们识别语法错误、知道哪些用法是正确的。阅读理解考察我们能否看懂,对于输出能力的考察近乎没有。只有很少的分数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写作。而回答问题也大多都是从阅读材料中找答案。唯一真正考察输出能力的写作,对文章的要求止于“对”,即无硬性语法错误;而所谓“好”,我记得老师教给我们一句箴言——“能用词组就不用单词,能用复杂句就不用简单句”——认为这是多得分的法宝。

我当时对这法宝深信不疑,也在写作文时积极践行。老师说这样能加分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们也不能说阅卷老师不知道何为好的英语因而荒谬地将以上信条作为好文章的标准。事实是,那个时候我们掌握的语汇量少,决定了我们能用英语表达的思想很有限,能准确运用的“短语”、“复杂句”本就不多,所以有这些元素也就似乎显得高人一筹。

当时老师还强调,当不确定的时候不要乱用复杂句,如果用错了会扣分。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能100%准确判断么?

请看下例:

1、他来自美国,人很好。Coming from the US, he is a nice man.

2、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Standing in the East of the world,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语法正确么?很难说错。现在分词结构的逻辑主语确实是主句的主语。可我看到这样的句子,虽不能直接打上×,可是会觉得别扭。

现在分词结构不是一个孤立的语法成分,可以任人摆布、随便使用——不是每个“A does X and Y”都可以换算成“Doing X, A does Y”。现在分词结构的形式本身是有意义的,它蕴含着某种因果或时间关系。

例如:

3、Having slain the dragon, the knight took his rest. 终于杀死了巨龙,骑士可以休息了。

4、Seeing her son was sound and safe, she was relieved. 看到儿子无恙,她松了一口气。


而上面两句,“他来自美国”和“他人很好”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和“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使用了现在分词,句1给人的感觉是“美国人都很nice?”;句2给人的感觉是“东方的国度都很古老?”

这时你会说,我们还学过,分词结构可以表示“伴随”。 确实是,例子有很多:

4、Carrying a blue parcel, the boy crossed the street.男孩带着一蓝色包裹穿过了马路。

5、She lay in her bed, weeping bitter tears. 她躺在床上悲伤地哭泣。

6、She stood at the corner talking to her friends.她站在街角和朋友们聊天。

7、He looked everywhere in the room trying to find the piece of paper. 他找遍了房间想找到那片纸。


句1和句2不也是表示“伴随”?

不是,也不能。 以上4、5、6、7不让人觉得别扭,1、2就别扭。为什么,比较一下就知道了:当现在分词和主句都是描述一个正在发生的具体动作的时候,就不会别扭,这是严格意义上的“伴随”——同时做两个动作。但是“he is nice”和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是一种状态,不是动作。 同理,如果把句4改为“Carrying a blue parcel, the boy is tall”,就立马别扭了,你不会觉得这是伴随(即“男孩拿着包裹,同时个子很高”),你只会觉得纳闷“他拿着包裹就高了?” 总结一下:现在分词表示“伴随”,需要句子主语同时在做两个具体动作。除这种情况外,现在分词的使用要表示某种明确的逻辑关系。


一不小心说太多了。下面开始说主题。

以上只是拿现在分词举例子,同样的还有过去分词、独立主格结构等“花样儿”,他们都不是可以随便拿来用的。

但是很多学生的作文和翻译中充满了这样的句子,几乎每句话的开头都要来一个现在分词或者过去分词,独立主格更是用的铺天盖地。

其实,很多地方没有必要使用这些结构,还有很多地方使用了这些结构就……说不上错,但是别扭。说到底,你要表达的意思本无需用这些结构,用了反而不合适,所以干嘛拽这些?

其实:He is from the US and is a nice man.China is in the East of the world. It has a long history. 这就得了。本来就这么点事儿,也不是什么缜密思辨或者宏大思想,非得用复杂句作甚。用了复杂句,说的还是这么点事儿。

再其实,如果你去读一些原文书籍或者外文报道,会发现这些“花样儿”在英语中用的根本不是那么频繁。用得其所,合适、简洁,表达出想表达的逻辑关系,自然是好,但是没有必要刻意去用。

而且行文精不精彩的根本不在于是不是使用这些花样。这些花样是语法手段,本身没有太大的表现力。想想汉语中,我们会说某篇文章写得好是因为其“语法正确,句式复杂而准确”么?为什么英语写作中会强调这个?因为是外语,所以语法基础没打牢的时候喜欢炫语法,似乎写出了长难句就显示了自己语言功底好。往往结果是语法基础还是没打牢,写出的“长难句”逻辑混乱,看不出里面谁跟谁干嘛,像是堵住的水管,根本不流淌,看半天也不明白。

我没有反对长句,长句写好了很见功底。反对的是认为句式复杂、花样多就是好文章的观点。

一篇文写的好,当然要思路清晰、有思想、有新意、可以启发人,按下这些先不说,光说语言层面,关键在于用词。

一个个词汇,尤其是动词,才是文章中充满生命力、会闪光的那部分,而语法结构只是把它们粘连在一起的手段。语法手段用得好,给了文章逻辑,让它流淌起来;而词汇用得好,才让它灼灼生辉。


很多同学要我所说的书单,2017年买了房子搬了家,终于可以把以前的书从床底拉出来摆在书架上,一方面彰显自己是文化人,一方面用来存灰。

无奈找不到那本大一入学时的学生手册了。昨天发现有同学早就在网上分享过这一书单,我整理了一番,添加了中文作者名和书名,列在下面。

整理时看到这一本本书名,我想起了大一大二在这个书单中看来看去,想找自己感兴趣、又有能力读下去的,然后去图书馆借来。

其实,这里面大部分的书,我不仅大一大二时读不下去,就算现在读起来也是费尽的


大一泛读课要求读的:

  1. 《莎士比亚故事集》(很适合英语学习者阅读,比莎士比亚原剧作读起来轻松,还较好的保留了原作的风味)
  2. 《男人、女人、孩子》(相对来说语言难度最低的)
  3. 《小王子》 (个人比较喜欢,后来又读过很多遍)
  4. 《圣经故事》


我自己找来读并且喜欢的:

  1. 《爱丽丝梦游仙境》系列(其实语言不简单,除了讲故事外还有大量诗歌和文字游戏,是我喜欢的类型。喜欢看情景喜剧的人应该都喜欢该书。)
  2. 《老人与海》(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读起来不费劲,很适合用于英语学习。他的很多短篇也很精彩。
  3. 《野性的呼唤》(这两天又在读,还是很喜欢)
  4. 《飘》(读起来不费劲)
  5. Native Son《土生子》(很好看,种族问题小说,还有我喜欢的谋杀侦探悬疑元素。大二学术写作就写的有关这本书的)
  6.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冷战谍魂》(很好看)
  7. 《简·爱》(中学看过中文版,为了学英语再读一遍英文)
  8. 《傲慢与偏见》 《爱玛》(其实不太喜欢这些)
  9. 《呼啸山庄》(大三的时候读的,当时还是挺费劲的)
  10. 《鲁滨逊漂流记》(中学看过中文版,比较喜欢这书)
  11.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基本全都读完了,大三大四的时候,当时读起来已经相对轻松,也喜欢侦探故事)
  12.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大一就读了,看个大概吧,很多地方似懂非懂。现在再重新读肯定有不一样的感受)
  13. A Rose for Emily(著名短篇。英语语言文学课课本收录了这篇)
  14. 《柳林风声》《水孩子》系列(大三时读的,童话。可爱、温暖、好看)


不喜欢或者太难没读下去的:

  1. 《雾都孤儿》(2017年圣诞节刚过,拿来狄更斯的中篇《圣诞颂歌》读了一遍,以前没读过。还是不喜欢那种“君子固穷”的样儿,觉得老套乏味,用专业术语就是狄更斯作品的局限性。穷人都很善良?富佬怎么就一夜之间受感化去做善事了?穷人的崛起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富人改邪归正?大一时,尝试读《雾都孤儿》,虽然似懂非懂,但也读出了这种“君子固穷”)
  2. 《哈利波特和火焰杯》(看了十几页,实在不喜欢“魔法好神奇啊、我们好欢乐啊”的儿童感)
  3. 《红字》(大一时只看了一点,看不太懂,现在读应该就好了)
  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不喜欢那种“一看就是女人写的”的气息(绝无歧视))。


这份书单,应该是老师们挑选出的有代表性的英语语言文学作品,注意,都是文学作品。这里面的作家大都著作较多,列出的一两个书目可能是根据代表性和难度挑选的,比如James Joyce只列出了《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却没选《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太难读)。

我相信,英语语言文学的博士生甚至博士生导师也未必有把这些书读遍的。他们大都专门研究某一作家或者类型的作品。

而我们为了学习英语,更没有必要都读完。挑选的标准应该是语言难度和自己的兴趣。一般的规律是:距离现在时代越近的,相对语言越简单;美国的比英国的好读一些;原著是非英语的比本身用英语写就的好读一些;华人作家写的好读一些。

读长篇小说比较艰巨,大家可以多找中篇和短篇来读,比如马克·吐温的,欧·亨利的,海明威的短篇

我研究生之后就不再拿这个书单折磨自己。我喜欢侦探悬疑和科幻题材,就读了《达芬奇密码》和Dan Brown的其他作品,The Giver这样的书也很好看。

老师列出的书目是“经典”,经典是因为牛逼、文学地位高,但是不表示对英语学习最有利。

要提高口语和写作,更有帮助的是当代的pop fiction,也就是当代通俗文学作品。

再说一步,为了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读这些风花雪月亦或艰深莫测的文学作品,不如读非文学文本(新闻、通讯、杂文、合同文本、维基百科等)和研读影视剧

经典文学作品、通俗文学作品、影视剧、实用型文本,都是英语学习的素材,都不矛盾。


Anyway, 书单在此:

北外英院本科生推荐阅读原著书目(Literature Only):

I. British Literature 英国文学

  • Kingsley Amis, Lucky Jim 金斯利·艾米斯《幸运的吉姆》
  •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mma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爱玛》
  • Arnold Bennett, The Old Wives’ Tales 阿诺德•本涅特《老妇谭》(《老妇人的故事》)
  • Elizabeth Bowen, The Death of the Heart 伊丽莎白·鲍恩《心之死》
  • Charlotte Bronte, Jane Eye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 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 Anthony Burgess, A Clockwork Orange 安东尼·伯吉斯《带发条的桔子》
  • Samuel Butler, The Way of All Flesh 塞缪尔.巴特勒《众生之路》
  • A.S. Byatt, Possession 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占有》
  • 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梦游仙境》
  • Angela Carter, The Company of Wolves 安杰拉•卡特《与狼作伴》
  • Chaucer, The Canterbury Tales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 Agatha Christie,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
  • Ivy Compton-Burnett, A Family and a Fortune 艾维·康普顿·伯内特《家庭和财富》
  • Joseph Conrad, Heart of Darkness, Lord Jim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吉姆老爷》
  • 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 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Great Expectations, A Christmas Carol 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圣诞颂歌》
  • Sir Arthur C. Doyle, Adventure of Sherlock Holmes 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 Margaret Drabble, The Waterfall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瀑布》
  • Daphne Du Maurier, Rebecca 达夫妮·杜穆里埃《蝴蝶梦》(《吕蓓卡》/《丽贝卡》)
  • George Eliot, Middlemarch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长篇小说
  • E. M. Forster, Howards End, A Passage to India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
  • John Fowles,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 John Galsworthy, The Man of Property 约翰·高尔斯华绥《有产业的人》
  • William Golding, Lord of the Flies 威廉·戈尔丁《蝇王》
  • Graham Greene, The Human Factor 格雷厄姆·格林《人性的因素》
  •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Jude the Obscure,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远离尘嚣》
  • Aldous Huxley, Brave New World 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 Henry James, Daisy Miller 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
  • 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詹姆斯·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
  • Rudyard Kipling, Kim 拉迪亚德·吉卜林《基姆》
  • Charles Lamb, Tales from Shakespeare 查尔斯·兰姆《莎士比亚故事集》
  • D. H. 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 John Le Carre,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约翰·勒卡雷《冷战谍魂》
  • Doris Lessing, The Grass Is Singing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
  • David Lodge, Nice Work 戴维·洛奇《美好的工作》
  • W. Somerset Maugham, The Moon and Sixpence, Of Human Bondage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锁》
  • Iris Murdoch, The Black Prince 艾瑞斯·梅铎《黑王子》
  • George Orwell, Nineteen Eighty-Four, Animal Farm 乔治·奥威尔《1984》、《动物庄园》
  • J.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J.K.罗琳《哈利波特和火焰杯》
  • Salman Rushdie, Midnight Children 萨尔曼·鲁西迪《午夜之子》
  • Sir Walter Scott, Ivanhoe 沃尔特·司各特(1771 -1832)《艾凡赫》
  • William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Merchant of Venice, As You Like It, Hamlet, The Sonnets 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哈姆雷特》、《十四行诗》
  • George Bernard Shaw, Pygmalion, Mrs. Warren’s Profession 萧伯纳《卖花女》(《皮格马利翁》)、《华伦夫人的职业》
  • C.P. Snow, The Affair 查尔斯·珀西·斯诺《丑闻》
  • Muriel Spark,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缪丽尔·斯帕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 Robert Louis Stevenson, Treasure Island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金银岛》
  • Johathan Swift, Gulliver’s Travels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 William M. Thackeray, Vanity Fair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名利场》
  • J.R.R Tolkien, The Lord of the Rings 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魔戒》
  • Evelyn Waugh, A Handful of Dust 伊夫林·沃《一捧尘土》
  • H. G. Wells, The Invisible Man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隐身人》
  • 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 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To the Lighthouse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


II. 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文学

  • Louisa May Alcott, Little Women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
  • Sherwood Anderson, Winesburg Ohio 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
  • James Baldwin,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詹姆斯·鲍德温《向苍天呼吁》
  • Saul Bellow, Seize the Day, Henderson the Rain King 索尔·贝娄《只争朝夕》(《勿失良辰》)、《雨王汉德森》
  • William S. Burroughs, The Naked Lunch 威廉·巴勒斯《赤裸的午餐》
  • Willa Cather, My Antonia 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
  • Kate Chopin, The Awakening 凯特·萧邦《觉醒》
  • Stephen Crane,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
  • Theodore Dreiser, Sister Carrie, An American Tragedy 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美国悲剧》
  • Ralph Ellison, Invisible Man 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隐形人》
  • William Faulkner, Go Down, Moses, The Sound and the Fury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喧哗与骚动》、A Rose for Emily(著名短篇)
  • F.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 Alex Haley, Roots 亚历克斯·哈利《根》
  •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
  • Joseph Heller, Catch-22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 Ernest Hemingway, The Sun Also Rise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太阳照样升起》、《老人与海》
  • James Jones, From Here to Eternity 詹姆斯·琼斯《从这里到永恒》
  • Jack Kerouac, On The Road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 Maxine Hong Kingston, The Woman Warrior 汤亭亭《女勇士》
  • Harper Lee, To Kill a Mockingbird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 Sinclair Lewis, Main Street 辛克莱·刘易斯《大街》
  • Jack London, The Call of the Wild, Martin Eden 杰克·伦敦(1876-1916)《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
  • Norman Mailer, The Naked and the Dead 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
  • Carson McCullers,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
  • James A. Michener, Centennial 詹姆斯·阿尔伯特·米切纳《百年风云》
  • Margaret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乱世佳人》)
  • 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Vladimir Nabokov, Lolita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 Frank Norris, The Octopus 弗兰克·诺里斯(1870-1902)《章鱼》
  • J. D. Sa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 Erich Segal, Man, Woman and Child 埃里奇·西格尔《男人、女人、孩子》
  • Upton Sinclair, The Jungle 厄普顿·辛克莱《屠宰场》
  • John Steinbeck, The Grapes of Wrath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
  • Harriet Beecher Stowe, Uncle Tom’s Cabin 哈丽叶特·比切·斯托《汤姆叔叔的小屋》
  • William Styron, Sophie’s Choice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
  • 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 谭恩美《喜福会》
  • 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 艾丽斯·沃克《紫色》
  • Robert Penn Warren, All the King’s Men 罗伯特·佩·华伦《国王的人马》
  • Edith Wharton, The Age of Innocence 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
  • Thornton Wilder, 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桑顿•怀尔德《圣路易斯雷大桥》
  • Thomas Wolfe, Look Homeward, Angel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
  • Herman Wouk, The Winds of War 赫尔曼·沃克《战争风云》
  • Richard Wright, Native Son 理查德·赖特《土生子》


III. Canadian Literature 加拿大文学

  • Margaret Atwood, The Blind Assasin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盲刺客》
  • Morley Callaghan, That Summer in Paris 莫利·卡拉汉《在巴黎的那个夏夜》
  • Northrop Frye, The Great Code 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
  • Margaret Laurence, The Stone Angel 玛格丽特·劳伦斯《石头天使》
  • Stephen Leacock, Sunshine Sketches of a Little Town 斯蒂芬·利科克《小镇艳阳录》
  • Malcolm Lowry, Under the Volcano 马尔科姆·劳里《火山下面》
  • Hugh Maclennan, The Watch That Ends the Night 休·迈克伦南《终结夜晚的手表》
  • L. M. Montgomery, Anne of Green Gables 露西·莫德·蒙格玛丽(1874-1942)《绿山墙的安妮》
  • Alice Munro,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 艾丽斯·芒罗《女孩和女人的生活》


IV. Australian Literature 澳大利亚文学

  • Martin Boyd, Lucinda Brayford 马丁·博伊德(1893-1972)《露辛达·布雷福德》
  • Peter Carey, Oscar and Lucinda 彼得·凯里《奥斯卡和露辛达》
  • Brian Castro, Birds of Passage 布莱恩·卡斯特罗《候鸟》
  • Miles Franklin, My Brilliant Career 迈尔斯·富兰克林《我的璀璨生涯》(《我的光辉历程》)
  • Thomas Keneally, Shindler’s Ark 托马斯·肯尼利《辛德勒的方舟》
  • Colleen McCullough, The Thorn Birds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
  • Alex Miller, The Ancestor Game 亚历克斯·米勒《祖先游戏》(1993长篇小说)
  • Henry Handel Richardson, The Fortunes of Richard Mahony亨利·汉德尔·理查森《理查德•马奥尼的命运》
  • Christina Stead, The Man Who Loved Children 克里斯蒂娜•斯特德《爱孩子的人》
  • Randolph Stow, To the islands 伦道夫·斯托《归宿》
  • Patrick White, Voss, The Tree of Man 帕特里克·怀特《沃斯》、《人树》


V. World Literature 世界文学

  •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ndersen’s Fairy Tales 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 Cervantes, Don Quixote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 Dante, La Divina Commedia 但丁《神曲》
  • Fyodor Dostoevsky, Crime and Punishment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 Alexandre Dumas,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 J. Grimm & W. Grimm, Grimm’s Fairy Tales 格林兄弟《格林童话》
  • Homer, Iliad, Odyssey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 Henrik Ibsen, Doll’s House 亨利克·易卜生《玩偶之家》(挪威,戏剧作品)
  • Franz Kafka, Metamorphosis 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变形记》(中篇小说)
  • Thomas Mann, Death in Venice 托马斯·曼(德国)《死于威尼斯》(1911年中篇小说)
  •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百年孤独》
  • Luigi Pirandello, Six Characters 路伊吉·皮兰德娄(意大利,1867-1936)《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
  • Rabelais, 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弗兰西斯·拉伯雷(法)《巨人传》
  •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The Little Prince 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法)《小王子》
  • Leo Tolstoy, War and Peace, Anna Karenina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法)《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 Blanche Winder, Aesop’s Fables 布兰奇·温德尔《伊索寓言》



  

相关话题

  请问如何理解这个句子中的tips的意思? 
  我四级英语597分,雅思8.0,以我这样的基础来看,考研的话,英语大概可以多少分呢? 
  世界上存在打死都学不会英语的人么? 
  报考了英语专业,看知乎觉得就业无望,怎么办? 
  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追求native speaker 的感觉? 
  如何忘掉汉语,进入真正的英语思维? 
  留学生去美国加拿大该怎么用英语称呼大学教授? 
  a small gift means far much什么意思? 
  为什么英语中有些动词后只能接 doing,而不能接 to do? 
  CMOS、VHDL、VLIW 等英文缩写为什么一般没人用汉字表达? 

前一个讨论
如何科学有效地练字?
下一个讨论
考高中,该做鸡头还是凤尾?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