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
花季少女为何一夜之间变成大妈?!
美丽女孩为何不顾一切整容成中年大叔?!
每次打开素描人像教材的时候,脑袋里总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些灵魂画师到底跟美女们有什么仇??
这种绘画手法简直残忍!
多少无知少年学画画就是为了画下自己心目中的女神。
可是现实……
这种画少女的方法是谁发明的?!
其实这背后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中国的素描到底是怎么弄出来的。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
保准各位看完之后恍然大悟,醍醐灌顶,内心惊呼:“原来如此!”
多图预警,长文警告!!!!
这篇回答来自于我的专栏文章
我会写出四个时代的素描教学体系:
分别是文艺复兴,法国学院派,苏联素描和中国素描。
想直接看到答案的,可以往下迅速下拉,跳到第四章节——中国素描教学体系。
接下来,正式开始回答:
要看明白一件事情的真相,你得从头到尾的宏观地了解他,远远地去看,而不是对着某一个技法去讨论它是对的还是错的,这没有意义。
我们站在河套平原上面,看黄河,只能看到两种结果,黄河是从南向北流,或者从北向南流的。
只有离开了黄河,甚至跳到地球的层面上,在太空上去看黄河的时候,才明白黄河是从西向东流的。
我们想问题的尺度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够看到事情的真相。
学画画也是一样的,所以这篇文章我会站在跨度几百年的历史基础上,带着同学们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看到现在中国素描教学。
看看历代大师们是怎么去教画画的。
了解了历史的背景我们才能看懂他们为什么要如此学画画。
素描教学的第一阶段——文艺复兴学徒制教学
1·时代背景
目光先来到15世纪。我们会看到一批正在蓬勃建设的哥特式教堂。
教堂是干嘛的?传教,拉人入伙的地方。
也是那个时候所有欧洲人们共同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他们的宣传对象绝大部分是文盲。(要知道德国一直到二战的时候,文盲才清除掉了。)
但是识字比看图难多了,文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贵族的特权。
所以全世界关于知识的启蒙都是从图片开始的。
为了传播宗教。他们开始请画家来画宗教故事。
也只有教会出钱请人画壁画。
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教会是所有画家的金主,是他们的爹。
因此你去看欧洲14世纪和15世纪的壁画,几乎全是画圣母和耶稣。
因为教堂只买这些作品,不画就喝西北风。
教会负责下订单,他们总会有各种要求:“你来到我这个教堂里面画幅画,我要画耶稣遇难的故事,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面的故事。我告诉你啊这耶稣要这样死,那个圣母要是这样的表情,……你理解我意思吗?”
(不理解也得理解啊!不理解的画家都上了绞刑架……)
这就是一个按要求设计宣传海报的活,和现在的广告公司差别不大。
现在开始我就要讲这些人是怎么开始学画画的了
上面这幅画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和真人是等大的。
一个人画这么一副壁画要画很久很久。
通常都是画一两年的时间,而且还不一定画的好。
所以他们会带学徒。
一个人太累,如果有十个人一起画,这个工程量的时间会不会缩短十倍?
我画中间这个耶稣,另外那几个配角,不用画得很认真,找一个技术比我稍微差一点的学生跟着一起画就行了。
这个最精彩的部分我亲自操刀,保证他画的漂漂亮亮的,反正也没什么人会在乎旁边这几个配角。
所以他清楚有些角色并不是一定要他一个人完全画完。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赶紧的教一批学生出来,跟着我一起去接单干活。
那就好像现在的水泥工师傅带徒弟一样的:
就是这么个性质,谁教的好谁带得快,谁有更多的合格徒弟,谁生产这个壁画的能力就越强,赚的钱就越多。
这是他们的教学出发点——为了更快地赚钱。
2·教学目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让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画面复制出来。
就是说这张画师傅可能已经提前用素描先画了一张草稿了,而徒弟他要做的就是把老师的草稿放大,放大到这个墙壁上。
这是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别的事情他们不用管。
所以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一个完全没学过画画的人——他可能是农民,可能是隔壁修鞋的修表的,怎样才能够才让他很快的学会把一个人画出来呢?
3·教学特色
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老师教学生从来不教静物,也不教几何体,它们第一个教的就是人,因为他们的工作只要画人,其余的不是重点。
人多复杂多难画。
我相信此刻看文章的人里有画过的。
那他们是怎么教的呢?
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丢勒在自己的铜版画里记录了这种方法——网格法
如图所示,德国画家丢勒早期其实是在网格里作画的。
不太理解是吧?这个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一个道理!
我们是如何在地球上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呢?
通过横竖两条线——经纬线来确定。
我们可以用经度和纬度准确地描述每一个点的位置。
换句话说,有了网格,位置就不难确定了。
所以如果我们去看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的草稿,会发现很多草稿都有这样的网格线。
这是非常无脑,非常高效,非常准确的一种复制图像的方法。
所以这个方法培养学生多快呢?
学得快的一个星期就可以熟练地使用这套方法画任何形状了。
如果你想马上学习画人像。
那么我今天已经告诉你们最简单的画画方法了,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的做法——网格法
具体操作过程可以看这篇教程,教程末端还有解说视频讲解具体的示范过程:
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种大型壁画,他是主要的设计师和绘画者之一,但是全部工程是他和他的一群学生一起完成的。
知道了这个教学目的。
我们就明白了一件事: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学方法还不能被称之为教学方法。
因为这一套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培养一个毫无思想,毫无独立绘画能力的模仿者。
4·文艺复兴时期的另类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如果大家都在模仿,那么谁来创造新的图像呢?
带队接下教皇订单的那个人必须同时是一个设计师才可以。
他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创作。
比如,要画上帝,可是不会真有上帝来当模特的。
因此创作上帝前必须对人体有一个了解,知道一些比例才好编造。
早期的人体比例系统,其实是把头部当成划分标准,一个人应该是6个头的高度。
在这基础上,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比例体系。
在丢勒那里,人体最多能分为600份,甚至连睫毛长度都记载明确,规定为0.3cm。
后来回顾希腊雕塑和文献时,发现希腊对英雄形象和理想美的崇拜,于是重新出现了八头身、九头身甚至十头身的概念。
但是这个比例太累赘,而且也不可靠。
一来使用者难以记下如此繁杂的比例数,而且人们也不知如何变动其中的几部分来构建外观不一的人体。
在达芬奇讨论《维特鲁威人》迷思时,他借用了古埃及的手法,将人体分为不同的体块,并用一套动态比例系统来约束各体块间的比例关系。
在《维特鲁威人》手稿上,我们发现头部、躯干、大腿等各处都有明显的分割线。
达芬奇首先定下这些分割线的位置,也就是确定各部分应有的长度比例后,再根据人体造型绘制素描。
他不像丢勒那样,精确地去记忆某一个数值。
而是用人体身上已有的肢体和部分身躯来做比较,比如头部的厚度与上臂相当;手掌之长等于腹部;大腿则为小腿与脚掌之和等等。
这么做的好处是,当我们绘制不同于的人体时,只需按该人体的特点,把相应体块依照对应的体块(如手掌对应腹部)放大或减少即可,无需任何测量,也能画出适当的人体结构。
所以那个维特鲁威人就是一个标准的人体比例模型,所有的其他人均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即可。这就是模型思维:用脑海中已有的标准或规律替换眼前所看到的事实。
达芬奇在他的笔记里不止一次地表达出他对于素描的理解:
他认为素描能力的基本结构是:观察、理解与重建
素描是观察世界,理解世界,总结其形态规律特征。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绘画,重新在画面中构建新的世界。
素描是一种理解世界的辅助工具,也是重建世界的设计图纸。他要求艺术家在视觉层面结合多种素材重建或创造新的世界图景,而非描摹现实。前者注重创新,后者固步自封。
这个理念和现在很多大学的教学理念也是几乎一致的。多么地超越时代啊!
可惜,这份手稿直到20世纪比尔盖茨买下了手稿重新排版印刷之后才得以重见天日。
也就是说,这套学习理念在当时并没有被传播出去。
素描教学的第二阶段——法国学院派
1·时代背景
达芬奇死后,时光来到了17世纪18世纪,这个时候的素描教学有进步和变化吗?
先看时代的变化。
这个时候的买主发生了变化,以前只有教皇买单。
此时欧洲,神权开始逐步让位给王权和大资本家。
有钱的大贵族大财阀也希望拥有精美的画像。
也想看点别的有意思的东西。因此画家终于不用只画耶稣圣母了。
像卡拉瓦乔的《老千》描绘的就是一群人在酒馆里打牌的场景。
荷兰小画派的作品大量地描绘市民阶层的形象。
尤其是维米尔的作品。
这个时候的模特是实实在在的人,不是以前的大师们脑海力想象出来的人物,所以画家所描绘的对象并不是一个一动不动的雕塑,更不可能每次都刚好被网格套住。
2·教学目的
顺应时代的需求,画家们需要一个更高效的绘画方法。
方便他们在现场写生时能够准确快速地记录观察对象,以此积累素材进行创作。
18世纪著名德国画家门采尔就是现场写生的高手。他许多油画创作的成品背后都有大量的素描手稿。
3·教学特色
这个时期,经过许多画家的努力,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大卫和安格尔师徒的领导下到达顶峰。
这套教学体系被之为法国学院派,其教学以现场写生为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完全按照古典主义的审美标准对观察对象进行二次提炼,抽取其中的关键特征,以此进行符合古典主义审美的绘画创作。
这套教学已经初步的和达芬奇的理念不谋而合了,有观察,有理解,有重建
我将以起形方法为例来粗略讲解法国学院派的教学特色。
法国学院派的起形方法其实我们初中数学老师就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坐标系。
我们只需要画两条线,就可以准确定位的一个点了。
事实上很多学画画的人用的就是这个十字线起形。你会发现他画画的时候莫名其妙地画了一条十字线。
18世纪法国学院派教科书《巴格尔素描教学》里使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毕加索和梵高小时候画画时使用的就是这本教材哦!
这种定位方法不是无脑的抄袭观察对象,它会促使我们不断去寻找点,寻找比例。
从而培养我们对关键位置和比例的取舍与敏感程度。
以上图这个口红为例,我们画好坐标系,接下来要定位。可是先定什么位置呢?
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画画应该先画什么?
应该先画什么其实取决于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17世纪和18世纪很多画家的日常人物就是画肖像画,那么画得像是他们最迫切的要求。
所以问题实际就是到底先画什么才会帮助我们画得像呢?
答案就是外轮廓,俗称剪影。
我们看上面这些形象,什么细节都没有,其实只有一个剪影而已。
但是丝毫不妨碍我们判断它们是什么动物。
所以画画先看剪影形,先画外轮廓会十分有效地帮助我们把东西画像。
想画画的人记住,外轮廓是比一切轮廓和细节更加重要的形状。
但是徒手直接画出外轮廓也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需要先确定范围。
并不是说随便从外轮廓中的某一点出发就可以把东西画好了。
因为外轮廓也是很复杂的。
所以我们不妨想一想,如何画的更像外轮廓?
上面三个水果都是苹果,但是外轮廓是不一样的。
我们远远看去,会不会发现它们分别像倒梯形,正方形和圆形。
这就是几何形概括法。
用几何形概括法去看物体的外轮廓,能够迅速地把握物体形象的特征。
我们平常说一个人是国字脸或者锥子脸地时候,其实就是在运用几何概括法。
在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里,老顽童教郭靖左右互搏术的时候要求郭靖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但是他没有要求郭靖左手画黄蓉右手画黄老邪。为什么?
因为简单的几何形更容易操作。
所以我们需要把外轮廓变得更加简单,简单到像几何形一样。
这个时候我们再画口红,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口红在我眼里是个四边形。外轮廓就变得简单了起来。配合坐标系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找的位置。
接下来在这之前的范围里继续几何概括。不管形状多复杂,在我眼里它们只是形状各异的七巧板。我永远画着简单的形状。
这就是在坐标系法运用到绘画之后,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种教学过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徒们学习绘画是天壤之别。
它会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提取观察对象形状特征的能力。
这就是法国学院派教学的缩影,它是一套完整的图形思考逻辑,这是一套对整个美术教学界影响深远的教学体系。
素描教学的第三阶段——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
1·时代背景
法国学院派教学体系在安格尔的带领下走向辉煌,统治了整个欧洲的美术教学。
但是好景不长,18世纪后期,印象派崛起,印象派反教条,反学院,对传统绘画教学体系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质疑。
他们不想再在室内作画,不想再按照严格的教条步骤画画,不想画得符合古典主义的审美,讨厌一切束缚。
这种态度启发了现代艺术,所以学院派绘画经历了印象派和现代艺术运动之后,基本在欧洲消失了,导致绘画这门艺术在欧洲走向了没落。
传统架上绘画衰落,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实验艺术开始统治艺术界。
大家如果现在想去欧洲学习写实绘画,基本上找不到老师。
2·教学目的
但是法国学院派的素描教学体系并没有完全消失,巴维尔·彼得洛维奇·契斯恰科夫,圣彼得堡美术学院( 列宁美术学院的前身) 教授, 曾留学意大利, 到过法国, 接触了学院派教学。
回国后,响应时代号召,要创建一个有苏联特色的,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审美价值的美术教学体系 。
所以契斯恰科夫把古典引向现实, 建立在唯物主义美学基础上的“素描写生学”理论, 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素描教学体系。
3·教学特色
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以唯物主义为依据, 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体系相通, 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
他的教学法其高明之处在于强调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
强调科学论证的态度, 强调观察、理解和表现的系统过程。
在形体教学中契斯恰科夫继承了俄罗斯素描立体观察的原则。
强调形体在素描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是在形体之中, 所以我们也便于在形体中理解一切”。
契氏的立体造型原则, 首先反对为线条而线条的画法,。
其次形成体面结构表现形体。
同时, 在教学中创造性概括、归纳、充实和完善了塑造形体的表现手段即“五个调子”———黑、白、灰、高光、反光, 既是科学规律又是艺术表现的手段, 成为表现立体感的科学法则。
现实主义原则是契氏一贯坚持的,。
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主张从现实中, 自然中获得新鲜生动的感受,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对象, 而非客观主义地临摹自然, 强调有质的东西。
契氏素描教学法从思想体系、课堂设置、教学要求、作画方法、甚至工具的运用都是堪称一个完备的体系。
契氏体系有力推动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发展, 造就了列宾、谢洛夫、波列诺夫等一批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但是这个体系和时代趋势脱节太久了,经过时间的洗礼,它更是演变成了教条主义绘画。
绘画时没有严格地按照规定程序画就是不对,不画出体块感就是不对,不立体就是不对,没有结构就是不对。
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最后深深地束缚了俄罗斯美术的发展,导致俄罗斯艺术界长久的与现在艺术发展脱节。这套素描教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是法国学院派的延续和突破。
素描教学的第四阶段——中国素描教学体系
1·时代特点
建国初期中国与苏联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上的一致,所以在绘画上也学习苏联,请了一批专家过来指导绘画教学。
1954年前苏联最终指派马克西莫夫赴中国完成美术教学援助工作。
这不是一般的班,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的。
“马训班”最后只招了21人,这21人最后都成了当今中国美术界的大佬。基本上都是各大美院教授和各省美协主席。
我就不写他们是谁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
总之马克西莫夫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真实的教学情况
但是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素描教育不伦不类,是历史阴差阳错的畸形产物
我在央美读大学时上过靳尚谊老先生的课,也和其他师生采访过先生,我想对于中国素描的发展变化,靳尚谊先生本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好的诠释
采访记录链接原文在下
接下来本文将逐条分析靳尚谊老先生的学画体验。
靳尚谊学习的第一阶段
“1949年我入学时,中央美术学院(当时称北京艺专)由徐悲鸿先生任院长。当时的素描就是徐悲鸿从西方引进的,并经过其加入中国文化的理解,经过转化后,再来教学生。”
中国素描教学源于徐悲鸿,是徐悲从法国带回来。
我在央美校史文献中后来查得,徐悲鸿当时在法国巴黎美院学习。
可回想时代,那时古典教学已经没落,当时素描教学的中心已经迁往俄罗斯。
我们常常以为徐悲鸿学到了最正统的素描和油画,其时很可能他那时已经学不到最正统的素描和油画了,因为那个时代的欧洲抽象主义绘画大行其道。
没有多少人画素描了,如果大家现在去欧美学习绘画就会发现传统架上绘画基本无人授课了(我只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徐悲鸿,我不否认徐悲鸿先生的国画成就,我把徐悲鸿先生的素描和法国学院派的作品放一起比较,大家自行感受吧。)
和徐悲鸿同时代的画家吴冠中和林风眠也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他们学习的更符合时代的潮流。
徐悲鸿在中央美院任教的时候持学国画要学素描,素描一定要画石膏。
晚一辈的吴冠中后来在央美任教时就直接否定石膏教学,他认为石膏和真实的人差别太大,没有情感……
这些八卦就此按下不表了,看看靳尚谊老先生怎么评价自己这一个阶段的学习
“徐先生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对素描的见解,比如“宁方勿圆”“宁脏勿洁”等等。这涉及艺术的格调问题,即在造型上,若为方形,格调就高,品位也高;若为圆形,则品位就低,就俗气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请注意用词,靳尚谊老先生对徐悲鸿教学方法的评价是“有意思”。
我来翻译一下,其实这就好像我们形容特别熟悉的女生很可爱一样。
具体什么感觉,大家体会。
徐悲鸿先生明显是在留学时间接地受到了印象派影响的。
各种艺术观念的冲击使得他很难专心学习学院派素描和油画。
他不像吴冠中和林风眠这些大师一样,很坦然地接受了抽象艺术的洗礼,徐悲鸿是纠结的。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下长大的人,但是西方艺术体系的确厉害,对徐悲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传统和西方两个绘画体系在他心里打架。
他的中西结合情节很重。
我私以为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犹如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二者的逻辑根源就不一样,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思维下的时代产物,结合只会不伦不类,各自妥协。
所以徐悲鸿的国画一直在业内饱受争议,认可他的觉得他踏出了历史性一步,开拓了中国画的新境界。
否定他的也否定得很侧底,认为他对国画一知半解,曲解了国画,甚至贸然用素描教学替代传统国画教学,对国画损害巨大。
他的艺术思想上的不存粹使得在素描教学时加入了太多自己的见解,已经和最开始的学院派素描相去甚远。
他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想教。
并且徐悲鸿本质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影响,表达自己的作画思路和过程时总是爱用一些定义含糊,模棱两可的词语。
为中国美术教学界留下了大量的“黑话”和“行话”
比如:你画得很飘,画得很脏,画得很乱……
但是什么是飘?什么是脏?什么是乱?从未解释。
这种教学表达使得整个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都习得了一些不明不白的概念。
靳尚谊学习的第二阶段
“后来我上了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班,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解构。这是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马克西莫夫解释说,“解构”就像盖房子,需要打地基、置梁柱,然后再添砖加瓦,它是一个物体的基本构造。但我对“解构”这种语言具体到画面上何为好、何为不好,还是不清楚。”
马克西莫夫来华时期的俄罗斯素描教学已经走入教条主义巅峰时期,很多训练早已经脱离最初的目的。
比如画一个脚掌的结构素描,每一根骨头和肌肉的位置比例必须和解剖模型一模一样,不然就是错的,就是画得不好。
已经由观察现实变成了完全地模仿现实。
而且此时苏联并没有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分享给中国,马克西莫夫教授并不是苏联最好的美术学院列宾美院的教授。
另外这个老师上课用俄语,所以当时马训班的学员和老师交流本身就存在很大障碍。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来自西方,都是经老师转手过来的。油画进入中国不过100年,有真正的美术教育也不到100年,而即使到今天我们也没有特别弄清楚素描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素描教学就是这样,没有弄清楚。
所以我们今天很多人学画画,听老师讲课时听不懂。
因为没有人懂。
全中国都在稀里糊涂地学素描。
靳尚谊学习的第三阶段
“我出国看到了很多经典的油画原作。第一次到德国,第二次到美国,看到他们博物馆内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油画作品后,我深感自己的油画水平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从画面的丰厚性、层次感上,还是造型、色彩上,我的画都远远不及。”
“我将“古典法”和“分面法”都融合在这张画中,将体积做得更彻底一点,效果便一下子发生了重大改变。回国后我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日常创作中,周围的老师、同学都觉得我的画变了,但具体怎么变的都琢磨不清,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后来我画了《塔吉克新娘》等一系列作品。这是我素描创作的第三个阶段。”
靳尚谊老先生最后回归了古典,是因为他对于素描的一切疑惑的根源都在古典主义。
但是中国的绝大部分美术老师已经一开始就被带歪了。
“我由不太全面的理解到比较全面的理解素描,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由理解了、基本做出来了,再到在油画里实现,又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已年过半百,才勉强解决了这些基础问题。”
靳尚谊先生最新的感受还没来得及传播,徐悲鸿那一套教学已经开枝散叶。
经过各种人士加工,一套畸形的中国式素描教学已经普及四海,很多老师自己不明不白,教学生时就干脆放养了。
拿着本书丢给学生就直接开始临摹,或者摆几个石膏静物直接写生。
讲解作画步骤时含含糊糊,要么干脆就不讲,来一句:“画画要靠感觉。”
其实不是这些美术老师不想讲,实在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画画的。
中国高考素描
看完了这几百年的素描教学发展过程,那么,回到中国高考素描里。
你就会明白有些现象是怎么一回事了。比如:
1·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素描教材都要求画石膏几何体呢?
因为徐悲鸿是这么教素描基础的,而画石膏几何体的做法是从法国学院派衍生出来的。
2·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高考素描都是这种黑乎乎的感觉?
因为高考的阅卷老师们看试卷是成千上万张一起看的,
而“黑乎乎”的素描黑白对比强烈,更容易被看见。这种奇怪的迷信近些年已经有所改善。
最后就是题主最疑惑的问题来了!
3·为什么高考素描里的女人都画得有点像大妈?(甚至有点像男人)
因为高考是考试,考试就需要标准。
而审美是没有绝对标准的。
所以高考不是看你画地美不美,而是像语文数学一样,学生需要证明自己学懂了。
因此,把脸上的肌肉画得强烈来证明自己知道肌肉结构,阅卷老师看到后就知道这个学生懂这个知识了,那么关于人头肌肉这部分的知识点就可以开始给分数了。
你要是不这么画,即使你画得很美,那阅卷老师们就会互相争执该不该给分,如果有那么一个老师就是要不停地说服别人给你高分,那不免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收礼了。
想通了这些,大家就应该明白市面上绝大部分美术教材写的都是什么了。
这套被中国高考加工过的畸形素描教学体系,大家真的要学吗?
如果你是真心喜欢画画,我劝大家赶紧把这些教材丢了。
因为这些教材培养不了我们系统观察世界的方法,培养不了我们的审美。
更培养不了绘画的思维方式。
中国素描是时代的眼泪,是阴差阳错的误会,是久久说不出口的尴尬。
好的,那么关于中国素描教学的讨论就到这里结束了,前面所说的内容是我大概三年前刚开始进入绘画教学史研究时所产生的一些思考。里面有些观点相对偏激,如果我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我不会这么写了。但我仍然选择保留当初最初的版本,还是把这个版本状态记录在这里。
如果你让现在的我在评价中国的绘画教学,我会说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当时那个年代里,都不一定比徐悲鸿做的更好。这些年研究其他国家的绘画教学史,我会发现徐悲鸿已经教的很不错了。美术教学,偏向玄学,说不明白,这个情况是全世界的通病,并不独属于中国。
简单来说这是有三个原因
1·职业偏好:长期绘画的人脑袋里积累的是图像素材,用文字交流的能力本来就比其他行业普遍要弱一些。很多时候的交流并不需要用文字说清楚,只要师生之间接触到的图像经验大致相似,那是一种一说就懂的事情。
2·观念之争:就像苏联即将解体时约干松所说的那样:
“各种新的流派和观念,从西方进入进来,我们引以为豪的共产主义美术被解体了,没有人再有为人民绘画信仰了。我们的绘画价值很混乱。”
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当代之中国,高校里各个老师各持己见,当代艺术有多少种流派,当代绘画教学就有多少种斗争。华中师范大学的美术系教授黄咏老师曾说:
“美术教育的基本架构已建立在完整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科学的教材体系之上,如果离开科学性的指导将无法走出现在的困境。”
3·职责混淆:烟台大学美术系老师曲绍平说:
“影响绘画教学的建设原因有很多方面脱离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美术教育的教育性质是一个主要原因,把美术活动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直接运用到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这种理论无能论使得美术教育这一边缘交叉学科走到了窒息的边缘。如果用同是美术教育的画家来表述美术教室的角色似乎更加恰当,美术教师的资格基本都定位在美术二字上,而对于教师是一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观念却进而远之……”
简单来说意思就是好的艺术家不一定是好的教育家,教育家是需要专门学习和培养的。
所幸的是上述三个原因,这些年来都在慢慢改善,许多线下的教学已经不是我当初那个时候的模样了。高考美术绘画风格虽然是畸形的,但是把考试时间,公平,等一系列因素考虑进去,也很难想出比这个更优的解。
前段时间听到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大概意思就是:历史就像一幅拼图,面对满地的碎片,你会有无数的设想,可是当你开始拼接的时候,你会发现历史只有一种可能。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考试是死的,但是怎么教是活的。
我从6岁开始学画画,从小学画画学得不明不白。大家可以看我的绘画经历,对于传统的教学,这种漫长的学习过程,我是幸运的存活着,大部分人其实是放弃了的:
希望素描教学能够更加系统清晰
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开始学素描,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回答:
另外,如果你对我的其他绘画相关内容很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刚刚弄好的私人公众号:
唯伟老师聊绘画
我会把我对于绘画的想法和内容都在公众号里沉淀。
有任何绘画问题可以知乎私信我,也可以在公众号里找到我的联系方式。
关键就在于阴影
为什么?因为画得烂啊。
先把重点放在前头:
风格不是问题,水平才是问题
很多人认为,“联考风”是一种“不好”的风格,其实不然,因为风格没有好坏之分,水平却有高低之分。很多人自己水平不高,却怪罪到风格头上。对不起,这个锅风格不背。
我们想一想,所谓“联考风”被人诟病的是什么?是因为结构过于强调?是因为画得太黑漆漆?
其实,过于强调结构和画得黑漆漆,究其原因,不就是因为画者对形体起伏的理解不足和对调子秩序安排不合理造型的吗,说到底就是水平问题。
看阿尼戈尼,亦是同理。在保留美感时,结构做得如此完备。
再看看题主放的画。就从造型来看,没一个准的。楼上这张脸直接被画大了一圈,角度都给人家改了,把整张脸都拧了过来,头颈肩关系并没有仔细观察,画得板直。简直是背上去的。
然而,一张基本造型都抓不准的画,那么多回答竟然告诉我,这叫注重基础,注重结构,这叫联考画风
这不是糊弄人吗?
可见,所谓“联考风”不是一种画风,其实是一种水平不高的画面表现。跟什么艺术,什么感受,什么灵性,什么校考联考一点关系都没有,你把型画准了,美女会像大妈?你注重转折的方圆薄厚,会把人画成钢铁侠?
还有同学说,这叫找结构,你找结构把人找的眼歪鼻子斜,然后告诉我,联考这么画高分,wtf?真当考官眼睛有问题?这不是好的不学,全学歪的去了……?
我总觉得,有些人将结构与美感完全对立起来了,仿佛有我没你,有你没我一样,这真是天大的误解。难道为了表现结构,就要把一个正常人画成歪嘴战神?画成变形金刚?脸上长石头?先不说漂亮不漂亮,大妈不大妈,咱能不能先画个正常人?长这样的人确定不用到医院挂个病号?还搁这画结构呢?
再说说这个名师,这年头名师太不值钱,名师烂大了,随便什么老师都能叫名师,不要在意这个头衔,都是虚的,你今天出去教人画画,明天画室就把你包装成名师……
所以说,为啥把姑娘画成大妈,那是因为能力不足,画得烂,型不准,不是什么画风问题。
就不能看点好的考前画面么
哪个结构不到位?哪个眼歪鼻子斜?哪个考试不高分?哪个像大妈?
————————————
补充一些画得不错的女头,有画得松动一些的,也有画得紧致一些的,面貌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点是水平都很不错。
我先回答题目这个问题(为什么把漂亮姑娘画成大妈了?),解释的直白一点——
把面部各部分结构突出了。
我看了看这个问题下大多数回答都是在讨论提问中的例图画的好不好,以及延展出对于目前艺考的一些认识之类的。好像没有特别详细的解释“为什么把漂亮姑娘画成大妈了?”
那我就先详细点解释一下这一点。
比如说下图,左边模特颧骨、咬肌和法令纹等并没有右边画面中刻画的这么明显。
如果真人脸上有素描中的这种“块面感”会是个什么效果呢?举个例子⬇️
右边的林心如很明显比左边老,为毛呢?主要原因是由于打光凸显了她面部的结构转折,或者说右图有明显的块面感。
有句话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
而好的打光会模糊掉面部结构转折等,会显得人状态更好。
因为越是年轻,面部块面感越弱——皮下胶原蛋白越充足,其实会弱化掉结构转折。比如说下图baby的咬肌在哪里?能看到明显颧骨吗?
结构刻画的越清晰,年龄感就会越重。
正因为如此,想画出“年轻感”,一定要注意“留白”啊~
说的直接点就是,像是颧骨啊、泪沟啊、眼袋啊、法令纹等这类结构能省就省
重点刻画五官,比如说:突出明眸、润泽的嘴唇这种会体现青春感都部位。
我所说的留白是指有所侧重的刻画、虚实结合,而不是“脸画的白”,面部该有的结构还是要体现的,毕竟头骨不是一个光滑的蛋
只不过,年轻感需要柔和结构的转折,再比如说下图:
某种程度上来说,面部越光洁越显年轻⬇️
题主示例中的画面,颧骨、咬肌等结构的块面感明显太强,不但没有弱化那些需要被“留白”的结构,反而还刻画的比模特还清晰…
比之真人模特,自然就有了年龄感:
换句话说,“年轻感”需要隐藏结构
歪楼港一句:在现在的整形中网红套餐离不开的全脸填充,有个很重要的效果就是——
填的圆鼓鼓的弱化了面部的块面感,骨骼和肌肉就不明显了,会显得有童稚感。
所以在美颜状态下很容易有减龄的感觉…
要注意,这些网红图都是糊了一层厚厚的滤镜的,显得肌肤尤为细腻年前
我说这句是想引出:
因此,想要画出年轻感,还需要配合细腻的调子来表现皮肤的细嫩⬇️
升阶再升阶:
其实画什么都是一个道理,细嫩的皮肤、清澈的眼睛、柔嫩的嘴唇是青春法宝:
再重返一遍:年轻感少不了肌肤的质感是塑造的
但提问中提供的这种皮肤的质感就糙了,再加上这种历经风霜一样的块面感,自然就显老:
我再说一下艺考画室老师为毛要把体块感画的这么清晰,除却一部分老师的确水平有限,重要的原因是——
这么画可以迅速培养一批冲刺综合类大学的考生,像是央美造型专业不包括在内(有专门针对美院的画室)
把得分点突出画出来、黑白分明更抢眼,监考老师瞬间就可以明白考生掌握了什么,他们甚至不会把你的画拿在手里看细节
因此,某些艺考老师也不得不清晰的把各部分画出来,因为需要一遍遍向学生展现:这里有什么结构、是什么形状的、块面需要怎么转折等
某些老师过度刻画五官也是同理。
比如说我们想要弱化颧骨,就需要清晰明确的知道知道颧骨在哪里、是什么形状等,说白了就是需要把地基打牢才能考虑建什么房子。
哪怕毕加索知名的画作会被很多人“看不懂”,但他早期画的画还是很“看得懂”的:
哪怕这种貌似信手涂鸦的寥寥数笔,也是可以很精准的抓住人物形态的,这也体现得出基本功:
毕加索的作品越来越令普通人“看不懂”的过程,其实就是他探索和突破的过程,或者说去创造新的绘画语言的过程,此时画面更能传达出出画家情绪和态度:
上面这类作品貌似并不需要什么功底,甚至更像儿童画,但并不代表画出这种效果的毕加索没有足够的基本功。
不好意思,扯远了,让我们扯回来……
其实考前班的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基本功,他们不了解面部结构的基本形态等内容,如若这个时候老师追求年轻态而弱化了块面结构,其实是不利于教学的。
而画成了这个样子,各部位转折穿插就很明晰了:
而考学时这种画法可以告诉阅卷老师你已经知道脸上有这些东西了。
很多人抨击这种画法,但考大部分学校,画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
想要有进一步的探索,那是进了大学之后的事情
而如若想要从事艺术这门行当,对艺术的学习、追求和探索会相伴终身。
就好比葛饰北斋,他认为他七十岁之前画的都不怎么样。
“说实在的,七十岁我七十岁之前所画过的东西,都不怎么样,也不值得一提。我想,我还得继续努力,才能在一百岁的时候,画出一些比较了不起的东西。”
emmm,当然除了《神奈川冲浪里》,葛饰北斋画的一些“黄图”也蛮有名的
话外一体,他画黄图的笔名叫,咳咳咳,铁棒滑滑……
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高考前能达到多高的艺术成就?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认为:
“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
靳尚谊先生说过:‘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而不是风格问题。’水平是什么?是从事任何领域者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艺术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
而徐冰在解决他自己的“水平问题”时的作品:
而慢慢的在实现自我突破后,他的作品给很多人的感觉也许又是“看不懂”、“不理解”、“小学生也能画”:
但是这种让某些吃瓜群众懵逼的、看上去很容易就画得出来的作品也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
其实艺考前能可以勉强把“水平问题”解决都很难,但是大部分人都在转变成“精致的人”的过程中。
而大部分大学找的并不是解决了“水平问题”的学生,而是受过基础训练、懂得基本工作方法的学生。
其实我写了一些貌似不想干的内容,是因为我看到有些回答diss艺考老师
我也并不觉得提问中给出的例图画的好,但是根据这些素描作品去diss考前辅导是不合适的。
话说艺考老师里面藏龙卧虎,有些老师其实是很有艺术追求的,出来上课不过是赚点钱支持自己的艺术创作(毕竟搞艺术的很多都不怎么赚钱的)…
话说别看这些老师上课时作画步骤十分明确,其实他们内心也许是很不耐烦的。
但如果让某些老师自己放开了画,也许是这种步骤(反正会让某些学生看的一脸懵逼):
对那些突击艺考学生来说有多大参考价值?
总结一下: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靠谱的艺考辅导就是负责把学生“领进门”
有多少人参加艺考是奔着成为艺术家去的?
又有多少学生是在高考前发觉单纯凭自己的成绩无法上大学、希望考艺术类专业混张本科文凭?
那些突击艺考成功进入大学的学生,又有多少在毕业后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让我们再回到提问者给出的这几张范画:
话说没有任何diss的意思
有些学生就是想有个学上,并不会去追求顶尖的艺术院校,人各有志,这无可厚非。
而艺考辅导的目的也是把这些学生送进大学。
艺考前的水准对于某些学生而言就是最高水平了,如果真想在纯艺有进一步的提升,那就是进了大学再钻研的问题了——
也因此提问中的这种画法应对绝大部分学校没问题。但是考央美造型不太适合
圈子里会说这种画是“画油了”。
央美造型需要“像”,特别彩头,人家模特脸色如果泛着高原红地狱紫,那就看到什么画什么。其实说白了央美的门槛更高,需要基本解决了“水平问题”的学生。
以上。
且不说别的,你放的这些图,连透视怕是都没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