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答问题描述里面的
1.左置舰岛。这都日经问题了,无非就是同一航空战队的飞机降落的时候可以分别处在两个方向,互不干扰。后来发现人在遭遇危险时会本能左转,会撞上舰岛。中置是因为气流原因。
2.侧舷弯曲向下的烟囱。在G-8案(苍龙原案)上它还是与垂直向上的,不过并未与舰岛合为一体,长这样:
但同时藤本在主持加贺号的改装,第一次尝试了下弯烟囱,用起来效果不错。在此之前发生友鹤事件,因此G-8案也必须做出降低重心的修改,所以烟囱也改成了和加贺相同的形式。
日本人对它其实没太多不满意的地方。现在来看,它主要缺点是水平方向(相比垂直型烟道)略大的投影面积,更容易被命中损坏。飞龙号的横剖面如下图。之后大凤型换用和舰岛整合起来的烟囱倒不是对弯曲向下的烟囱有多么不满意,只是因为大凤的干舷过低(相比翔鹤型降低两米多),继续采用这种设计的话容易进水。
3.单枚半平衡舵,我觉得这没什么可说的,也谈不上有什么特色。相比苍龙,旋回能力并无改善,后来的云龙又改回了双舵,如图。
最后是整体评价。同样觉得没太多可评价的,只能说,很有日本风格的的、性能比较对得起其吨位的一级中型航母。她身上很多缺陷是日本航母所共有的,以前写过答案,不多讲。一些具体的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她相对于苍龙改动了哪些地方、后来的云龙相对于她又改动了哪些地方来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
较苍龙有改善的地方,首先就是舰体强度和干舷高度(注意不是飞行甲板高度)。如图,干舷大致增加了一层甲板,改善了耐波性。
另外,舰岛从靠前的位置移到舯部并加高一层,前后视野都有很大的改善。加高的舰桥也被后续的日本航母继承下来。飞行甲板尺寸略有扩大,形状也更合理。还有一些细节不多说了。
另外一些不足的地方,左置舰桥已经说过了。三台(大小不一的)升降机削弱了纵向强度,因此在云龙级上面修改为两台尺寸更大的升降机。灭火系统也有改善。
攻击能力方面主要就是舰载机,以前也有写过,不多说。
防护方面,其动力舱段46mmc侧舷+25mm水平,至多挡一下5吋舰炮;弹药库段140mm侧舷+56mm水平,这是防御8吋炮的水准。这种防御思路相比约克城、皇家方舟那种全核心舱要求免疫6吋炮的指标比起来如何?我觉得也很难评价,但可以籍此管窥各国对8吋巡和6吋巡的态度。
机动性方面,照常是日本航母一贯的高速——153000马力34.5节,这个动力及航速水平冠绝条约型航空母舰,参考日本重巡的一些交战情况,有理由相信她再动力损失一半的情况下仍有维持30节航速的能力,但太平洋战场并未发生巡洋舰追击航母的情况,所以如此强劲的动力也未曾体现出什么战术价值。反倒是其较弱的续航力,差点让她被踢出攻击珍珠港的序列。
未完待续……
飞龙骑脸的时候是挺优秀的
建议题主@Damon Hill可以去买一本《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全史》
里面有所有飞龙的信息。
以及对日本航母全部评价。
除了想得太美的左置舰岛,飞龙号算得上她那个吨位下的最优设计(约1W7标排),日后的翔鹤级基本就是飞龙放大而来。
其实感觉 想下设置烟囱除了能够给飞行员提供更好的降落视野外 应该还有利于隐蔽性,这就好比你在荒芜人烟的地方突然看到有地方冒黑烟 这不就等于提示那里有人对不对?(关于舰体暂时还没多大了解,大部分都是从c知道的=_(:з」∠)_)
二战前中期不错的设计,合适的载机量,不错的速度,虽然比翔鹤瑞鹤不如,但性价比确认不错,一款适合日本的中型航空母舰,日式埃塞克斯。
民间最权威的日本二战舰船专家福井静夫镇楼。我特地去神保町旧书店陶来的
根据福井的表述,飞龙的特点有几个:主要都是因为有鹤事件的原因
舷外侧增加外板以减少大角度摇动时候船体受的应力。
下部机库甲板使用和主甲板机库一样的强度。我觉得这也是苍龙被一发穿两层机库而飞龙只穿一层的原因。
福井介绍到,半平衡舵的原因是这样的,原来要装苍龙一样的两枚式,但是因为跟苍龙比起来前干舷比较高,所以改成一个半平衡舵。
关键的是左岛舰桥,中文网络上一直流传着是因为飞行队可以分两边,过去我也深信不疑,直到买到这本书。看这段:
应该是参考了赤城的烟路布局以后,如果再把剑桥放在右舷这样会太重,所以不得已放到左边。因为这种不得已,才编了一个理由。当然,中置是航空本部的要求。是为了更多的前甲板操作空间。
左置舰桥的目的是为了两航母回收飞机互不干扰(事实证明没啥用),另外一点是设置在左侧不受烟囱位置干扰,更加靠近舰船中部,有利于改善操船视野(实际上没想通右置舰桥的日航为啥不把烟囱设置在左侧)。
向下弯曲的烟囱是为了让烟不要漂上飞行甲板影响航空作业,实际上效果可能并不好。因为烟本身是向上扩散的,还不如直接排向高空。另外如果航母受损倾斜烟囱可能没入水中,但这个问题在实战中并没有发生过,而且即是出现了烟囱顶部也有紧急排烟口
至于单片舵,纯粹是当时苍龙的双片舵效果不好换单片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