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轻小说不进军中国市场? 第1页

  

user avatar   Yumemi-Hoshin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进击过,发展过,然后死于举报。

天闻角川创立于2010年,是中南集团和角川合资成立的企业。

成立之初便开始办比赛,出版“国轻”和日轻。当年10万块的比赛奖金颇为震撼,一时间人人想投角川大赏。

同时,被精品堂和珊瑚文库“培养”起的“轻小说盗版单行本市场”也被天闻角川逐步接收,读者一开始是抱着“补票”的心态去买,买了后发现角川正版的质量的确比盗版好了一大块,读者开始只认角川版。

虽然现在回头看去,纸媒市场终究会因为互联网的冲击+末端渠道(书店、书报亭)崩溃而衰落,但站在2013年的时点,青春小说/轻小说看起来还是很有前途的。

2009年创刊的《小说绘》月售杂志几十万本,《龙族》、《哑舍》等单行本卖到百万以上。天角的杂志虽然不赚钱,但引进的单行本的确能赚钱,采用的策略也是日轻单行本撑收入,杂志和比赛培育市场的稳健操作。

然后,2013年末的大洪水就来了。

据我所知,这次事件从业内互害举报开始,最终让ACG纸媒市场元气大伤,提前了ACG纸媒的终结点。

先是2013年10月,ACG纸媒杂志全面整顿,很多杂志在这波里彻底消失,还有一些杂志元气大伤,加上市场大环境不好,在事件后又撑了撑就宣布停刊(比如动新),到今天就剩下一家 @二次元狂热编辑部 了。

然后是2014年1月,从《约会大作战》开始,天闻角川的全部轻小说陆续下架整改,这一状况维持了差不多有半年(详细时间记不清了),很多书迄今为止并没有再上架过。从这次以后,天角就改变策略,不再积极投身实体市场,而是和腾讯等企业合作,卖卖版权,同时每年少量的出一些小说(比如《你的名字》)。

所以,作为边缘的亲历者(当时我在给杂志撰稿),我到现在都对“带头搞业内互害”非常厌恶。

很多东西建设起来很难很漫长,但破坏起来往往只需要一瞬间,一个动作,并且可能就再没有再建的机会了。

我想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不过嘛,人类要是能从历史中学到教训,那也就不是人类了。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进军过,现在也依然在,只是现在相对于当时归于平淡了。

浅色前辈总结的天闻角川“兴衰史”正是那个短暂巅峰的写照。

但至今仍和轻小说利益相关的自己认为,天角或者说日式轻小说在国内的“没落”,虽然和当时的种种恶意举报和制度本身有关,但或许根本性的原因并不在这里,这里想补充的也是关于天闻角川的一些事,算是从其他角度总结一下这段历史吧。

首先,以角川为代表的日轻进入国内后,其实很快就培养出了读者的正版消费习惯,之前的盗版出版(除了一些一看内容就知道基本不可能引进的敏感作品和小众作品以外)一时间基本都被天角和其他国内正版出版社取代(也有很多出版社开始试水轻小说,引进一些相对小众的日轻),剩下的(敏感小众作品)基本也因为国民消费能力在那些年的提升,而被台版和日版补充,一时间买盗版的人已经比之前少了很多。很多读者都是能买天角就买天角,天角不出等安少(或其他出版社),没有简体买台版(繁体),没有台版入日版。

因为天角早期的书真的在纸张质量、翻译和价格上都很有竞争力,宣传上也给力,通过《天漫轻小说》杂志连载涌现出的早期“国轻”基本就只有几元钱一本,即便人气日轻也就是十几元一本(正常按读者屯书的购买方式买,到手价格大多都在14元之内),甚至少数的一些日轻都可以中日同步发售,甚至线上的天角(正版)二手书市场也培育了起来,因为贴吧回血的,闲鱼的二手价日轻很可能更实惠。

此外,天角的线下活动和预售很多,加之当时网上购物开始迎来高潮,所以当时很多没有实体书店销售轻小说的三四线城市也可以买到最新的天角作品,天角的日轻销售,基本一开始就是网络优先的,对实体店和报刊亭的依赖,其实并不很大(即便是有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销售天角轻小说的一二线城市里,很多人也只是在买“绝版书”时才会高价从实体书店和报刊亭买,当时天闻角川贴吧里的很多购买指南也说明了这点,有些现在也可以查到)。

而天闻角川贴吧里,当时也经常性有编辑、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整个环境非常良性,很多天角的编辑、作者和读者都是线上甚至线下的朋友,互相以“叔”“姐”“哥”“弟”相称呼,基本零距离,作者之间也会直接在网上彼此公开吐槽和切磋。在普通主流媒体上,也会有(利益相关的)人为轻小说发声,讨论和赞美“文字之轻”,舆论形势逐渐转好,甚至连带整个二次元一度开始融入主流。

更重要的是,天角在国内当时曾经有成功定义什么是“国轻”,甚至为整个轻小说行业的未来定义标准的可能,通过《天漫轻小说》的短篇(有可能实现连载)和“闪作(几百个字的超短篇)”征稿,以及大赏(角川华文轻小说暨插画大赏)的比赛投稿,很多轻小说作者都开始按照角川的“写漫画”标准来创作,很多其他出版社的比赛也开始按类似的标准和模式进行,天角这种直接从根本入手的策略是很有效的,甚至直到现在很多轻小说作者的文风实际上还是当时的“天角投稿标准”,没有几个轻小说作者会忽视“动漫感”,虽然整个圈子对“轻小说是什么”总会争论不休,但真正写作时(不论是以后投稿到台湾、日本或者其他国家,以及国内小说网站),“身体总会很诚实”(地按天角曾经的征稿标准写),这点可以说影响深远。

如果继续如此深耕,即便在遭遇13年后的大洪水后,天角仍然可以主导整个国内轻小说市场的方向,甚至做到更好,因为作者、读者之间的“羁绊”都还在,之前的市场培养已经生根发芽,版权优势也依旧坚挺。

但在那之后,除了外部条件的恶化,天角自身的策略就开始越发的“迷”,原本的长线策略基本都被放弃,大赏和《天漫轻小说》的征稿都没有后续了,除了实体出版受外力影响短时间大幅减少以外,作品重点相对之前也开始更倾向化女性化(这里不是指更重视引进日本的少女小说或者漫画,而是作品更倾向于服务国内的女频读者),甚至出版大方向上也开始“去轻小说化”,开始“跨界合作”,除了日轻出版时继续高度与当年流行的动画相关以外(比如《你的名字》《埃尔梅罗二世事件簿》这种),出版上很多策略都改变了,因此也出现了很多只差一本就完结的“太监作”(日轻已完结,但国轻正版只差最后一卷就不出了)。而天角自身团队的变化,也导致网络上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直白露骨和“公事公办”。

至于融入互联网大潮,除了一开始便拥有的网络销售渠道,天角也是做过其他努力的,纸媒乏力时,《天漫轻小说》曾经尝试过只出电子版(去实体书化),电子版的价格也更便宜,但这并不被大多数读者买账,更不为《天漫轻小说》的作者(和潜在作者)买账,因为很多作者甚至读者买《天漫轻小说》的目的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能让自己的作品印刷在《天漫轻小说》的杂志上,所以天角当时的电子版尝试,很大程度上被读者认为是一种“背叛”。


某种角度上,事件前后的天角,基本可以被看成是两个存在。

一个是积极培育读者、作者和创作氛围,致力于定义和完善行业标准,甚至描绘“梦想”,不断努力让“二次元”出圈的纯血ACGN贵族。

另一个,则是积极融入国内小说市场,不断让自身更加“本土化”,借助版权优势,IP为王的出版商。


而很多企业,也和天角一样,开始选择“回归”,一些一度曾试水日轻的出版社也渐渐停止了这样的尝试。


影响日轻(与国轻)在国内发展的外部性因素,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出在审查、举报这些制度上,以及从那之后到如今的“文化尺度”收紧,甚至可以说,当时天角的辉煌,也与当时正处于轻改动画的高峰期有关。

但更根本的一点,或许在于轻小说本身就是一种中日之间“文化输出逆差”的代表,它的受众本就更倾向于一二线城市这样的国内发达地区和相对富裕阶层(从大多数日轻读者以及出道了的国轻作者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就能知道),而中国是一个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发展程度差距过于巨大的国家,所以轻小说在国内很难做到“不小众”,更难于“出圈”做大。

轻小说作为一个纽带,曾经一度让一些真正的年轻人(从十多岁到三十多岁)走到一起,天南海北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年轻华人通过轻小说互相认识,甚至成为朋友。

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后浪”早已和“非浪”渐行渐远,甚至远远甩开之时,文化上的羁绊,又能有多么“血浓于水”呢。

就是这种感觉吧。


以往的相关回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希望多少能有些用吧。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声优上坂堇在俄乌战争爆发后被网暴? 
  炼二次元铜应该被接受吗? 
  数码宝贝第一部的世界观中,哪个数码宝贝是体积最大的呢? 
  为什么龙珠里的贝吉塔不能拥有自在及极意功? 
  2010年发行的白色相簿2为什么在最近被人热议? 
  今年四月b站能上几部新番? 
  为什么有些人说中国网文领先日本轻小说十年? 
  你玩英雄联盟时最讨厌队友拿哪个 AD 英雄? 
  为什么入宅时间越久越喜欢RBQ、碧池、伪娘、病娇之类的?算不算是三观/性格扭曲? 
  日本文化和二次元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国加州一男子携带锤子被误认为手枪,遭警察 5 次开枪射杀一事?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爱奇艺回应「超前点播」被判违法:是为满足用户多元需求,感谢法院肯定「点播模式并无不妥」?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