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关注过外国地毯,不清楚那个国家地毯最有名,在中国最有名的手工编织地毯是和田地毯。古代和田地毯在中亚南亚和伊朗都很有名,新中国之前和田地毯大部分都是出口到这些地方的。
地毯质量的关键不是工艺而是原料,也就是使用的毛绒和染料决定地毯的品质。由于干燥气候和农牧民注重羊圈环境,而且当地水资源普遍偏咸等客观原因,和田地毯最大的特点就是质地精良,富有弹性,具有耐拉、耐压和光泽好等优点,这为和田人织各种地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羊毛先后经过十数道复杂的工序,经过图案设计,采用手工打结、编织,毯面织工精致细密。
和田地毯另一个优势,擅长用各种自然染料把毛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和田地毯非常注重使用天然颜料,利用矿物质和植物制作染料,以致于不少地毯历经百年,色彩仍然鲜艳如故。这种独特的色彩也是和田地毯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代新疆和田地毯的颜色就有十到二十种。
由于和田地毯使用了优质的毛绒和天然染料,因此和田地毯十分的耐用,再加上采用了织线密度极高的高水准工艺,从而和田地毯很结实,不容易撕破,不掉颜色,不掉毛,四边不会卷起来,地毯的寿命很长,传了几代的地毯依然保持原貌。
和田地毯历史悠久,悠久历史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世界手工地毯的代表之一,波斯地毯并称“东方地毯”,考古发现的地毯实物历史超过两千年。虽然和田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的政权更替、民族变迁和文化与宗教演变,但是和田地毯工艺和文化从没断过,两千多年来工艺不断断精华,图案和种类不断创新多元化。
和田地毯有着底蕴浓厚、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几何图形形成多层边框,图形结合丰富而多变的纹饰,形式多样而富有生活气息,图案别致和色调鲜亮,整体结构严整而富有韵律。和田地毯上的图案大多都取材于当地日常生活中各种物象,在图案结构上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的艺术特色,彰显维吾尔族千年历史进程,保留了历代宗教和文化痕迹。
在和田关于地毯来源有个传说。古时候和田国王命令一个最有名的织工在一个月内织出一条大地毯。织工为了织工为了如期交差,夜以继日地不停赶织。小女儿古兰见父亲如此劳累,就十分懂事地在一旁帮助父亲,终于将地毯如期织完。国王看到雍容华贵、美丽异常的地毯,十分高兴,决定重赏古兰父女两人。然而古兰父女没有接受国王的赏赐,而是请求国王免除与他们一样贫苦的村民三年的赋税,国王被他们的爱心所感动,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村民们对古兰父女俩充满感激之情,和父女俩学习织毯的技艺,并将他们织出的地毯以古兰的名字命名。从那以后,和田地区的地毯就被称为“古兰姆”。
根据所用的原材料,和田地毯分为以下三大类。粗毛底地毯,和田当地人叫kigiz,所有原料为绵羊的毛线。粗毛地毯是古代游牧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毯子,保温效果最佳(适合东北大炕),和田发现了最早出现的粗毛毯。
粗布地毯,和田当地叫zilc'e gilam,用棉线制作经纬线,底子是用毛绒结扣织成。粗布地毯的底部厚实,感官相对舒适,防潮性能相对较高,耐用,形状始终不会变化,四个角和边缘部分不会卷曲,中间的部分也不会因为长期的使用而变的褶皱。丝毯,它从地面材料来分,可以分成纯丝毯和粗布底丝毯两种。前者全部使用丝线而制成,后者的底面使用粗布,绒毛使用丝线织成。无论是纯丝毯还是粗布底丝毯,它们的加工都非常精巧细致,底面非常结实。加上丝的天然性质,丝毯的表面富有光泽,非常精美。织丝毯相当的难,只有技艺超群的师傅才能编织,再加上丝的成本较高,丝毯的价格就比粗毛毯和粗布毯要贵很多。
和田地毯图形图案,多以植物的花、果、枝叶及饶有风趣的各类动物等为题材,抽象化事物形状,加以扩张变型,形成丰富的纹样基本造型来源,以有变化的几何形纹理相搭配而构成,组织形式多为格律体。
根据密度不同,目前和田手工地毯主要的类型分为360道、540道和720道三种,道数越高,工艺价值越高,档次也越高,收藏价值就越高,最高密度可达1500道,制作一张和田毯需要若干能工巧匠几个月的劳作才能完成。绒毛密度高,寿命长。和田地毯的绒毛是用绵羊毛纺线制成,蛀虫不蛀,对潮湿的承受力也比较好,再加上织线密度高,从而和田地毯很结实,不容易撕破,地毯的寿命也就很长。
和田地毯按图案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八大类:阿娜古丽(石榴花),夏姆努斯卡(蜡花式),开力肯(波浪式),伊朗努斯卡(波斯式),卡斯曼(散点排列式),艾地亚努斯卡(洋花式),拜西其切克(五枝花式)和博古式。按照使用类型有铺毯、挂毯、座垫毯、拜垫毯、褥毯等。
建国后因为贫穷和其他一系列客观原因,和田地毯产业受到了不小打击,改口后被允许生产,但物资匮乏,导致八九十年代的地毯样式简单,染料十分简陋,颜色过于鲜明很红(那年代红代表先进,其他颜色代表封建),显得很土。现在和田地毯恢复原先的活力,越来越符合人民的美观。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