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套个抗日皮吧。
看看以往的例子,
裤裆藏雷,再爽一次:色情!
套个抗日剧:ok
把人撕成两半:血腥暴力
套个抗日剧:ok
我小时候,家里有一台MD的游戏VCD。其中里面有款游戏叫《腐尸之屋》。
相信一定有很多玩过它的朋友,毕竟这是一款非常经典的游戏。它本身就是一款横板通关的恐怖游戏,敌人不仅造型又丑又恐怖的怪物,而且它们还能被主角打的血肉模糊。
那个时候我还小,着实是被吓到了,加上游戏场景是屋子。一到晚上就难免胡思乱想。
哎呀,里面的怪物跑出来,可怎么办啊?还有主角戴的那个面具,真的吓死宝宝了。
于是,这款游戏就理所应当的成了我童年噩梦之一。当然,难度也是一方面。
可是当时的我怎么可能想到,自己成年以后,居然成了一名恐怖游戏的爱好者。尤其是在25岁左右的时候,晚上12点下班,打开电脑,玩上一段时间。那种紧张刺激的美妙感觉,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好。只能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至于做噩梦,开玩笑呢。早在大学时玩《求生之路》的时候,我就能一边吃着泡面,一边看着满屏的丧尸呜嗷喊叫了。丝毫不影响食欲。毕竟,这玩意儿是假的。
当然,这个毕竟分人。在我的游戏圈好友里,也是有很多不敢玩恐怖游戏,连视频都不敢看的。
因此,问我承认游戏中,该不该出现血腥暴力的内容。我觉得——该。
因为这些内容,本身就是游戏体验之一啊。
试想一下,满屏幕丧尸的场面,突然给你换成了满屏的米老鼠、唐老鸭、汤姆和杰瑞。那还有恐怖的感觉吗?
这样一下,游戏体验就会大打折扣啊。我大半夜不睡觉玩恐怖游戏,就是为了体验这种恐怖带来的刺激感的。
因为这是成人游戏。是专属于成年人的体验。我国在2020年的时候,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游戏分级制度。
不要跟我说那些恐怖暴力的画面会伤害孩子的废话。这我当然知道,我本人当年就是受害者。
因此,我会尽量避免,让家中孩子看到那些画面。我喜欢带我侄子一起打游戏。只要这个小家伙在我身边,那些恐怖暴力的游戏一概不会打开。多是会玩一些4399、《模拟人生》、《我的世界》、《星露谷物语》等等,这类画面温和,玩法轻松的游戏。
那些可能会让做噩梦的游戏,我不会让他看我玩,更不会让他去玩。有一次他看到我steam库的《辐射4》一张动力盔甲的截图,说:叔叔,我想玩玩这个。毕竟,男孩的浪漫是高达。
我说:你暂时还不能玩,等你长大一点叔叔再教你。
当他不在我家的时候,我是否有权力,享受属于我自己的游戏体验呢?
有没有暴力游戏,有。有没有血腥游戏,有。这些都有。但是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对这些进行一刀切的话。
那我觉得,这种想法多少有点low。
你不喜欢游戏,就不让我们这些喜欢游戏玩了?
你教育不了你的孩子,就觉得我们也教育不好了?
那有一天游戏真的被全面封禁了,下一个背锅的又是谁?是电视?还是小说?
我们这些做长辈的,难道不是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榜样么?
孩子也有长大的那一天,他早晚也会得到接触那些游戏的权力。他会有一个成熟的心智,知道那些东西只能在游戏中体验体验,而不能在现实中模仿。
孩子沉迷游戏,孩子被游戏内容影响。哦,合着就都是孩子和游戏的事,我们这些大人就一点责任没有了?
是谁把手机扔给孩子的?
又是谁把自己的身份证号绑定了孩子的游戏账号,导致网络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事后就双手一推,是游戏的不好,是孩子太脆弱。怎么不反思反思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职呢?
咋的?这是充话费送的还是垃圾桶捡的?
初二那年,我决定当一名外科医生。
父母听完皱起了眉头。
我爸扔给我一本辞典厚的《解剖学图谱》,让我每天有时间就翻一翻。
我妈跟医院阅览室的朋友打好招呼,让我可以拿“录像带”看。
录像带的内容和《解剖学图谱》不同,视频是动态的。破录像机放映时咯吱咯吱的响,画面不清晰且泛白,声音失真严重,但我还是坚持看了一个暑假。
从一开始的强烈不适,到后来能勉强和书中画出来的脏器对应,也算进步。
解剖够不够血腥?
解剖时尸体突然睁眼(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看错了),够不够恐怖?
用锤子往胫骨里砸钉子够不够暴力?
看这些时候,我还没到十四岁。
血腥和暴力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正视才是避免血腥和暴力最好的方法。
正视血腥和暴力,会让你有正确的认知。
“拿刀戳人,人会流血、人会死”和“拿刀戳人,人会流血、人会死?”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几天有很多朋友私信我,问我有没有适合孩子看的“某些”书籍。
非常开心宝宝们遇见这样的父母~
问的多了,一条一条回效率太低,索性我在这里加个链接吧。
可以从这里下单,也可以自己去天猫买。
有些朋友接受不了太真实的东西,可以从儿童绘本开始。
关键词:“儿童绘本 人体”、“人体绘本”
最后,《解剖学图谱》
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人权”,他本应是不允许他人来讨论“该不该”的。
比如我们来讨论“该不该让题主这种友善玩意发帖?”没啥好讨论这是你的权利。懂吗?
众所周知,在电子游戏发明前,世界上没有杀人犯。
讲真,我每次玩FPS游戏里面从三层楼上跳下来啥事没有或者只掉一丝血,都会有一种想去试试的冲动。
如果直接摔成了肉饼,反而才会心生忌惮,知道生命的脆弱。
相比于看到游戏里刀刀见血就去从事暴力犯罪,看到游戏里主角刀枪不入车撞不死更容易低估生活中的危险。
之前看新闻好像有个小朋友把另一个小朋友砍死了,被记者问到的时候一脸茫然地说:“我看游戏里这么砍没事啊”
不该。离婚都不冷静,血腥暴力内容会导致成年人模仿。
不该。
因为我们国家不存在“成人游戏”。
我以前看到一个记者采访小学生问:你看这个漫画里,刀子扎进去都出血了,多可怕哇,你不害怕吗?
当时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刀子扎进去出血了误导人,还是刀子扎进去屁事儿没有更误导人?
初中看《Another》,里面有一个女生从楼梯上摔下来被伞戳死了。我当时半夜看的,吓得半死。完全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心理阴影的片段。我害怕吗,害怕。但是之后在学校下雨天看他们在有伞的楼梯走廊打打闹闹推推搡搡我都离得远远的。确实是心理很害怕了。
小学有一个男同学学武侠电影里用嘴巴舔刀子,结果舌头舔了一嘴血,只能伸着舌头哭。你说漫画对他有影响吗,有。但是漫画要是画出来那个武林高手也舔了一嘴血可能大家都避之不及。
有一些家长的教育就仿佛小孩子可以一直什么都不懂,没见过血腥暴力没听说过黑社会就能平安成长了。然后一成年哐当一下大家都成长了,啥都懂了,完全明白怎么做一个完整的人了。这咋可能啊。
存在血腥暴力元素的文艺作品永远不会把一个好小孩变坏。小孩对文艺作品的理解永远都是来自于以前家长给的教育和指引。
拒绝暴力的小孩看有暴力的作品更加拒绝暴力,使用暴力的小孩在看之前早已无师自通。
啊?你说不是小孩的游戏,是成年人的游戏?那为啥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血腥,黑暗,国家不能一并给禁止了。都是成年人了,还不能正确面对血腥暴力色情,需要国家管控禁止。不就是小时候没人教导着正确面对,而书籍,电影,漫画,游戏等也只字不提的原因吗。
游戏里蓝天白云天下大同其乐融融,游戏外血呼啦啦一片真实。
游戏的名字已经摆明了他的定义:用来玩儿的。既然是用来玩儿的,为什么要给他一种严苛的审查,甚至要求他达到一些不需要他肩负的教育意义?好的游戏是艺术的载体。血腥也好暴力也好都是艺术的原料,不是主要内容。只是用这样的载体和原料让人体会到好的艺术。这样的血腥暴力带个人的不是血腥暴力,是感受,理解和思考。
虽然也有为暴力而暴力的游戏…但是我真心觉得在游戏里杀npc比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暴力,家暴,抢劫,虐杀等好的多的多。如果人人的暴力都能发泄在游戏里,温和面对世界,这样的暴力游戏也是天大的好事了。
以前的农村有很多老鼠,很多人家会养猫,没有猫的则会用老鼠夹、粘鼠板之类的工具抓老鼠。
但抓到的老鼠大多是活的,所以要经常要进行人道毁灭。
大多数人会选择用棍子之类的东西砸死,如果你挑的棍子不是特别粗重的话,砸下去一般能感受到另一端传来钝器冲击皮肉的特殊柔软触感,然后老鼠口角流血,一命呜呼。
我家邻居有个老太太心善,不喜见血,她一般会烧一壶开水给老鼠冲个澡,送它安详的去另一个世界。
小时候农村大多自己养猪,到过年村口支起大锅,村子有专门的杀猪匠。
那时候杀猪毫不避讳,男男女女、大人孩子闲着没事的人都会去围观,杀猪匠会用锋利的尖刀刺进猪的颈动脉,然后鲜红的血液就像打开水龙头一样涌出来。
你觉得这血腥吗?
当年哪有这些说法,大家都是等到自家猪上路的时候准备个脸盆接猪血,回去做猪血豆腐。不然美味的猪血豆腐可不会从树上长出来。
这就是真实的生产和生活,现实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或许会有人觉得血腥暴力,但我们当年的真实感受是——猪肉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