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做制造装备误差和精度管控研究的,
在我们行当,有两个最核心的公理:
1.决定制造精度极限的,从来都不是制造装备本身的精度,而是测量仪器的精度;
2.在测量仪器精度范围内,制造精度并非单纯、点状的技术问题,而是综合优化问题。
(制造装备的误差可以看做是稳态误差和非稳态误差的结合,稳态误差可以用校准、标定等手法进行处理,这里所提到的精度特指非稳态误差造成的影响,即重复定位精度)
其实原理非常简单。
针对第一点:
打个比方,打靶,枪手技术不行,枪上没准心,就一定打不中靶吗?
肯定不是啊,只要靶在那儿,哪怕枪手是个瞎子满天乱打,只要枪开得出来,放无限多枪,总有那么一点点概率能够击中目标;
所以,只要你有手段能够确定一枪开出去之后到底打没打中,即测量精度达到目标精度,总是会打中的,无非是物料成本和时间成本的问题。
所以从纯理论出发,或者对于个别不计成本的行业(如军工、科研设备等),制造装备本身精度的限制并非不可突破的天堑;
同样,针对第二点:
还是以打靶作为例子,实际上战场的时候,我的枪准头不行,就一定打不了胜仗吗?
不一定吧,虽然我的枪命中率只有十分之一,但是,我用十倍的弹药量行不行?我装上开花弹,让它虽然不准,但是打中了就是十倍伤亡行不行?
(此处仅用于举例,子母弹、开花弹是现代战争中禁止使用的武器类型,请勿模仿和宣传)
加工精度也是一样,我花一百倍的成本,只能提升十倍的精度,那这项技术目前就仅有储备和探索意义,暂时没有实用价值;但如果我能从其他的地方找补,比如降低故障处理时间、优化生产排程和工艺、缩短加工时长等等,达到十倍生产效率的提升,那么虽然严格意义上说制造过程的精度没有提升,但实际上达成的效果是一样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不仅高精度机床可以用于制造更高精度的机床,甚至手工操作也可以(目前很多精密制造门类依然大规模使用手工调校和装配),只要检测仪器到位,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不过,用微米级精度的机床制造0.1微米级的零件,就必须承受良品率下降至少90%带来的额外成本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