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什么也不说,因为说了也白说。看见没?楼上又有人一喊要死刑二怪媒体深度报道的了。真不知道要多少人命才能让他们明白。
《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对广州公交车爆炸案犯的报道是否过度渲染悲情,对犯罪具有示范效应吗? - jyo gan 的回答作为一个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天天挤公交通勤的上班族,我不关心陌生人的生活有多惨,但我非常关心我和我的家人朋友过得好不好。
即使政府完全照章办事,这个社会依然会产生像马永平、陈水总这样的失意者。那些主张杀人偿命的,别人连命都不要了,即使此人伏法,能阻止下一个马永平吗?
法律、道德这类东西,归根到底是是对社会人才有用。所以我们才要保障每个人最低限度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让他们不致失去最后的尊严。所以各种社会、企业和商业的保障保险才是必须的。
我对你国舆论这种把一切社会问题搞成P民内部矛盾的做法非常失望。总之领导不会坐公交,也不会去人流密集的菜市场。下一步咱们要不要向美国学习,城市各社区按房价实行实质性的种族和收入隔离,搞几个绝对安全的区域相应留几个no go zone?
我就说说厦门公交纵火案事发后一些媒体都做了什么:
先告诉你,嫌疑人生活很窘迫,曾想办低保,办不下来就上访。你看,这个故事是不是就成了官逼民反了。
厦门老城小巷里的陈水总 曾多次上访 陈水总作案前遗书被发现 生前曾多次上访然后焦点就转移到政府到底有没有给他办过低保了。
厦门公交纵火案嫌疑人陈水总低保申请材料曝光 (组图)介绍完低保办理情况后,南方系会同大网易就开始发布评论员文章了
陈水总 “草民”的极刑最后,南方周末的评论员收官,安排毛主席背锅,成功收尾
杀儿童的韩磊与周喜军分别生于1974年与1964年,公交纵火的陈水总生于1954年,大规模杀害儿童的始作俑者郑民生生于1968年。他们生于前三十年,成长于计划经济与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在那样“无法无天”的时代,盛行斗争思维、敌我观念、你死我活模式,不仅对陌生人的信任度低,对熟人的信任度也不高,埋下了戾气的种子。南方周末 - 【方舟评论】如何化解社会戾气
==============================================================
本来一起事实清楚的故意杀人刑事案件,一些媒体不谴责杀人凶手,不同情无辜受害者及其家属,反而去深挖细查所谓的“深层次”原因,搞舆论捆绑。厦门那次是陈水总确实不符合低保条件,厦门属地政府完全照章办事无可指摘才逃过舆论大棒,最后对方无奈之下只能拉出毛爷爷背锅,才算皆大欢喜(毛:欢喜个捷豹,老子这才叫躺着也中枪)。
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些市场化媒体为了点击率,习惯于搞大新闻,博取更多的关注。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人,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趁机夹私货带节奏,尽可能把矛头指向当局,把问题引向体制。
但是,如果要说“深层次”原因,新闻工作者的这种作风,是不是让马永平之流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要解决问题,就要搞大新闻。只要新闻搞的足够大,一些有良心的报纸杂志,一些有态度的新闻网站,不就会站出来替我去审问那些与我有经济纠纷的人,去拷打当地政府了么?
你看,嫌疑人刚刚才落网,拖欠工程款问题已经讨论的热火朝天了,这不是有位前记者手捧遗书为嫌疑人请命了么。而且,按照他“冤有头债有主”的逻辑,似乎乙方火烧甲方就是合理的姿势?
结果你看好了,一个本来就不打算活的人,自杀身亡只会是债主上门要求父债子还,杀了其他一群无辜的人,反而会有媒体关注,媒体又很可能倒逼政府出面解决问题。两相比较,自杀但不祸害他人的,收益反而不如杀人垫背的,这不是鼓励想不开的人们去杀人么?
这还真是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