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语的使用频率至少在未来30年内,必然是日趋频繁的。随着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逐渐成为社会核心,外来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大范围替代固有词。
在日语中,目前对于「洗手间」叫トイレ(toire),而不是お手洗い(otearai)。
在韩语中,目前对于「牛奶」叫밀크(mierke),而不是소짖(saozeg)。
得益于1990年开始的互联网发展,以英语为主的西方文化开始在全球范围传播,这也冲击了原本保守的韩日语言体系。在英语互联网生态下,其他边缘语言必然会被渗透,从内部发生变化。
民间有使用外来语词汇的动力:大量来自西方的新词汇是无法被完美翻译的——假名、谚文本就是注音文字。一些在他们本国完全没有的东西,如何描述?即便有,涵义解释也过于复杂了。
直接音译或简写英语是最简单的方式,事实上这种方式见效最快,接受度最高,语言最重要的是实用性。目前日语有18%、韩语有15%的词汇为外来语,以使用频率而言,则远远高于这个水平。
在网络、电视、游戏、书籍等领域,不断有新的外来语被创造出来,一切新的概念都是依赖英语音译,外来语当然会蓬勃发展,否则就不正常。
到2050年应该会进入一个饱和阶段:绝大部分日常用词都完成替换,语言变化之大,跟100年前比完全是两种语言。到那时候这些老古董应该都死了,所以全社会基本都适应了「用本国语法说英语」。
现在的世界,85%的新词汇由网络用语改进而来,隔10年就会大不一样。所谓的「民族语言保护协会」只是徒劳无功,韩国在语言纯净这方面努力了30年,结果外来语已经普及的满大街都是了。
以谚文(韩语)、假名(日语)为基轴的表音文字,造词能力很差。而世界又日新月异,那么点造词能力等于没有。引入外来语至少能够完善文字缺点。
这本身并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