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个我经历的小故事。
从开始弹琴,到买给自己第一把心仪的吉他,大概经过了五年。我上手学琴用过Ibanez和PRS,箱琴是Takamine。然后第一把送自己的琴是马丁D45。
在当时,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暂时是用不太到这把琴的。无论是弹的风格、录音的用途,没有这琴或者用其他性价比更高的琴,完全可以胜任我当时的所有工作。买D45完全是因为个人喜好,我就喜欢这声儿,听完这声儿你再听别的觉得老差点儿意思。那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Gibson J200或者D45,价格差不太多。
然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年我弹了几年吉他,和中学的同学有个小范围聚会,大家聊起近况,有个朋友问我,“我看你发说最近买了新琴?”我特别高兴有圈外的朋友对此感兴趣,就说“是啊是啊,我想了好久,可下决心买了。”然后我的同学说了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她问我,“你这新琴得有大几千吧?”我当时一时语塞,我说,“嗯,五万吧…”
当然了,因为是好朋友,所以我一点也没感觉到被看轻或者被冒犯,我只是突然意识到,非从业的大众范围内,对乐器的价值、对学习音乐的价值可能过于低估了。然后就这个问题,我们也很认真地展开了讨论,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在我看来,为一个自己喜欢的声音付出五万块,在我看来理所应当,在同龄同学看来这么不可思议呢?
以木吉他为例,民谣箱琴,每个品牌五万块左右,大概是这个品牌流水线custom的标准音色,比如Martin D45、Gibson J200、Taylor 914,我仅以这几个大牌子为例,这个是一个品牌音色价值的实打实的标价。就是,我们想要这个“标准”的声儿,就得花到这个“标准”的钱。可能一个职业乐手用次一点儿的琴,加上好的手上功夫,能够达到一般弹奏者用一个好琴的声音动态;但是同样的演奏水平,好琴比低一档的琴,声音上的优势是无法忽视的。
然后再往上看,手工箱琴基本七八万往上也很常见。琴的用料选料、人工经验、风干成本、装饰纪念价值等等,决定了它在声音成本之上的加价。而我们先不说纯文化价值和装饰方面的加成,仅仅就“声音”这个特质来说,我觉得我们花钱追求的其实是:个性化。也就是最高级的琴,也不是某个型号,最高级的琴,都是“定制”。当以“你想要的声音、手感、图案等等”为基础,来决定购买的时候,“你想要”就成为了第一顺位,那么跟从不从业,其实没多大关系;并且别说五位数了,六位七位也是合理的。
以上我举的例子只是箱琴。电吉他也是同理,古典吉他也更贵。只是可能电吉他、古典吉他这个标准的界限上下略有浮动,比如电吉他我个人经验是四万、但同期还要考虑周边效果器和音箱等扩声设备的同步升级;古典吉他可能是标准为六万起等等。
然后我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人觉得花五位数买钢琴不合理,却觉得一把吉他几千就很贵呢?当然这和我们对每一个不同乐器的认知有极大的关系。
钢琴等古典乐,包括弦乐、管乐、打击乐,可能大家的认知中,古典乐登堂入室,需要花费很多,可能一根儿黑管儿换一个嘴儿,都要大几千小几万,吉他这种在Livehouse、露天音乐节、甚至街边演出的乐器,应该不需要那么多钱吧?
那可能是因为,在我们现有的听音乐范围内,你听到过的用吉他来演奏的,好的、经典的、动人的音乐,实在太少了。你对好音色、经典音色的敏感,还没有太被培养出来。
声音是有记忆的,音乐也是在按着它自有的历史发展着的。我们之所以被一个声音打动,和我们“长大怀念小时候的味道”道理是一样的。在声音上敏感的人,长大后听到一个声音,他的感触、感动可能一下就会被勾起,买这把琴,他就拥有了自己记忆中这个动人的音色。我们追捧复刻、追捧大师、追捧好的琴型、用料、品牌,本质上是在找那个时代的对的声音。
以此为据,其实我们也可以是买食物、买香水、买画册、买相机、买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那么,为了追求那个一瞬间的拥有,可能是花钱买琴的本质缘由吧。
我觉得,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乐器这个东西还没有完整的认知。只花五位数,就能随时听到一个好的声音,我觉得,早买早开心。
如果我的一个学生,找我学琴上来还不会弹,就用一两万的琴,我第一反应绝不会是:你的手还配不上你的琴;我大概会觉得,他在声音和音色的认知上,能少走好多的弯路啊!
我觉得对美的追求,和从不从业从来无关。从业者反而只会考虑性价比。比如,我这把琴五万,我得干几个活儿能挣出来,这些工作需不需要这些琴,甚至大部分行业内的行活儿,用行活儿标准的琴就能干了。不得不说,有时候你越用个性的琴,去完成流水线的工作,你就离职业越远。
所以,我花五位数也好,六位数也好,买琴这个事儿,其实只是千金难买我乐意,要的就是这个声响儿。听见这个动静,自己高兴,那就是值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