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美国人承受能力强。
感染5000万,死亡80万,都能承受的了,区区通胀,每年才涨价6%,算个啥?能承受负面后果,自然就不用担心了。
佩洛西还能当几年、活几年?
振华还能当几年、活几年?
加一个0,就是大把大把的钱,就是太洋彼岸海量的商品一船船地运过来,这种诱惑谁能挡得住?
至于洪水滔天,谁管呢?
大不了拍拍臀部,走人呗!
超级甩锅神器------选举!
美联储从来不印钱,它只通过货币形式直观地把企业的营收和利润以钱的形态反印出来了而已,比如旗下所属的苹果微软亚马逊们赚了多少钱,它就照印了多少。简单一句话的说,就是美联储每年多印出来的钱,其实都是现实社会经济体已经实现完成了的利润兑现。那些把央行控制了发钞权就能无限制印钱的人,都是只信奉权力而不相信现实的傻子。印钱能解决问题,世上哪还有什么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
货币政策从来不是一项可以为所欲为的福利,而是一个严谨的游戏通关大规则,它有一定的可伸缩弹性,但也有绝对不能违背的硬性规律。
比如说股市里,你可以短期集中资金力量强行拉升一只股票或者抬起指数,但终归,股价或者指数到了高位要站在山顶不掉下来,还靠的是这家公司实打实的业绩兑现。乐视康美安然们为什么要造假?就是想股价往上涨,它们又为什么涨不住?就因为它们在造假。这是一个互相违背定律其实又统一的死理,反应到各国的央行上也是一样的,真正注水了的央行,就像那些造了假的公司股价一样,短期打鸡血暴涨,但它们终究无法长期扛住这虚胖的估值,必须高位坠落回归原点,为什么没人质疑苹果的市值大,伯克希尔的股价高?就因为它们实实在在的横在那随便你摸都不怕你不小心把它戳破了,这就是敢于长期站在高位不下跌的底气与实力。美联储有没有超发货币,其实根本轮不到别人去置喙,市场自会给予它恰当的估值和回应,大家都说美联储滥印钞票,它如果真不值这么多钱了,那全世界都不用美元了,它不就很快土崩瓦解了,但是大家并没有去换俄罗斯货币,尽管俄罗斯有许多石油和黄金硬通货当抵押品,但理性的市场还是更相信苹果微软们的盈利会比俄罗斯的石油黄金钻石有更强劲的回报,这些公司的创造力远比硬通货更能抵消货币贬值的压力。
所以,不要随随便便妄谈美联储大水漫灌,多回家看看自己家里的水分是不是比别人更多才是正道。如果人家实实在在的赚了那么多钱,为啥不可以光明正大的把它印出来?要是美联储今年多印了一万亿出来,那它就是在用最直观最表象的方式向全世界昭告:嘿!火鸡们,我家的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们今年又多赚了一万亿!
只有傻子才会跟在蠢货后面瞎起哄:(⊙o⊙)哇!大家快来看!大家快来瞧!美国佬又在无节操大放水收割全世界了!他们一年多印了一万亿!
不会不担心的。
中美经贸关系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如何帮助美国处理货币滥发这一问题。
发行货币可能有不同目的,但是一定会造成某种后果。
费雪公式:
货币数量*流通速度=商品总量*商品价格(MV=PT)
公式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其极其直观;复杂在于其每一个参数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导致实践中每个参数几乎都有“随机”性,但是其逻辑却总能说得通,十分有助于我们来理解一些东西。
一方面,发行并不总是造成通货膨胀。
发行就是增加货币数量,通胀就是商品价格上涨。
通过公式可以看出,两者虽然正相关,但是却并非硬相关。
主要包括两种原因,一种是,发行货币用来缓解通货紧缩,商品价格不必然上涨,通缩原因有很多,例如商品总量因为某种因素显著增加(生产力提高)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因某种原因下降(公共卫生事件),一种是,发行货币用来刺激经济产出,例如,这一般应当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货币宽松带来物价上涨趋势,用来刺激生产,增加商品总量。
除此之外,发行货币有可能就是用来弥补市场中的货币流失,所谓流失就是货币退出商品流通领域,这在金银本位时代常见,表现为大家储存金属货币,造成市面上的货币数量减少,物价降低,不利于交换,不利于生产(有学者认为明朝末期紧缩是王朝灭亡之一大因素,本质是因为白银都被大家族藏于地下,拿出来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在信用货币时代,因为银行信贷体系,理论上存量货币会充分发挥流通价值,但是因为现代金融体系下,有资本市场别于商品市场,两者是一种货币竞争关系,流通于资本市场上货币多,那么商品市场货币减少,便不会有商品通胀之忧虑,之前说房地产是货币蓄水池就是此中道理、去年疫情下资本价值升高也是如此。
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货币数量也是需要补充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美国大量新发行货币充斥于资本市场有助于减少商品价格上涨,另外美国善于借新债还旧债,旧债在历史长河中已作为一种货币形式发挥了作用,那么在总量上新发行的货币实际上等于新债减去旧债。
一方面,发行货币会改变市场财富格局,这才是美国的绝对武器。
我们可能最熟悉民国末期国民党面临政权崩溃,发行金圆券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
国民党当时大规模发行货币,本质是通过发行货币改变市场财富格局,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发行货币,而发行的货币不是按照原有财富格局等比例分配,也就是,其单方面增加了国民党及其近亲属可用于支配的货币数量,使得货币对应的可交易能力高度集中于国民党及其近亲属手中,那时候通货膨胀其实就是掠夺的手段了,用以搜刮一般民众本就不多的财富。
类比与现在,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是近亲属关系,我们这种生产性国家才是一般民众,它有什么后果需要承担?后果不是我们在承担吗?
没通胀,是因为世界范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还足以承担多发行的货币,另一方面,还有人视美元以财富不让其在商品领域流通,一旦世界范围内的美元都拿来流通,通胀立刻到来。霸权体系崩溃和政权崩溃十分类似,往往会在后期有一个裂变加速的过程,就是因为各种因素高度统一,形成共振了。
最后说一句,经济学作为科学应当很精确,却在实践中无可能做到精确,然而,其逻辑性又很强,尤其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因为各种因素已经尘埃落定,盲人摸象,解释力颇高,因此借此建立的模型虽具有一定的未来预测性,但是常常有意外产生,所以,保不齐有什么因素会改变现有格局。
所以,踏踏实实发展生产才是最正确的路。
上一次货币泛滥,导致社会变迁,历史拐弯的,是价格革命。
同志们,好戏来了,坐稳了
因为即便这样刺激,美国的通胀可能还是起不来。
美联储疯狂印钱,就是在透支美元信用。不是说他想透支,而是他只能通过透支来续命,先把疫情撑过去再说别的。
美联储把钱印出来,必须得有人向美联储借钱,这个钱才能流入市场的。
美国政府借债,通过财政手段下发到个人手上;
企业和个人借债,最终就流进资产市场,或者用来消费了嘛。
通货膨胀,是产品价格上涨。既然是价格上涨,那或者是需求增加,供给量相对不足;或者是需求没怎么变,供给萎缩了。
需求增加,怎么增加?消费者手的钱变多了,于是有需求增加嘛。
但问题是,美国消费者手里的钱变多了吗?
没错,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手段,给美国个人发钱,给失业者发放失业金。但是,这个钱是增量吗?这个钱是所谓“手里的钱变多”了吗?——没有!
简单点说,A原来每个月挣2000,消费2000;
现在,疫情来了,美国政府给他发1400,贷款利率降下来了,他又找银行再借了600块钱,一共2000,那么他的消费是不是涨到了2000+2000=4000?
答案是,不是。因为疫情来了,他失业了,工作没了,咔!他的收入断了,所以他可支配的资金仍然只有2000。
美国政府财政刺激的这一部分钱,根本就不是消费增量,而是在托底那一部分可能因为疫情原因而萎缩的消费量。没有增量,他拿什么通货膨胀?
而且这个发钱的效果,会一次比一次差。第一次发钱产生的消费金额,可能远大于发钱量;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平,至低于发钱粮。
第一次发钱,天上掉下来1400美元,人的实际消费会是多少?1400?
就不可能!人的消费会远大于1400.
他们会觉得下个月疫情就会结束了,假如疫情没结束,下个月政府就会继续给他发钱。他会假设疫情结束后他很快就能找到原来那样2000刀一个月的工作。
结果呢?他会用这1400付首期,或者甚至0元购,买电视、买电脑、买手机、买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第一次发钱,会产生超预期的刺激效果。
为什么?因为政府虽然只发了1400美元现金到个人,但个人同时增加了自己的负债,所以第一次发钱就产生了远大于投入的刺激效果。
那第二次、第三次发钱呢?——人们会把这些钱拿来还债。
所以说,这个超发货币,根本就不是增量,而是在托底那一部分可能因为疫情原因而萎缩的量,哪里去产生通货膨胀?
至于美股上涨和新高,那是投机者利用美联储的低利率借贷炒作产生的“副作用”,美联储救实体经济的动作完成之后,该加息还得加息,不会因为保美股而不加息了。
反过来,我们看中国。
中国在疫情之后,经济已经开始恢复了。美国财政刺激,维持了消费端的需求,但因为停工停产,它生产端已经下来了。
那这部分需求谁来满足呢?中国嘛,于是中国的工厂全马力开动。美国的财政刺激,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的经济恢复。中国的工厂,赚到了美国超发的这部分美元。
这里要澄清的一点是,美元虽然是美国印的纸,但它是有购买力的纸。
哪怕美元贬值了一些,这部分新赚到的美元仍然有很可观的购买力,对中国来说,这就是增量。
所以我们的外贸部门,去年收入普遍地增长。这部分收入增长,最终会辐射到每个人手上,中国人均收入会出现比较普遍的增长,只是涨多张少而已。
如果中国维持汇率,相应地增发等量货币,中国居民手里的钱就会变多;
如果中国不维持汇率,不增发等量货币,人民币单方面升值,人民币购买力就会变强;
中国人收入增长,内需增加,有了增量,所以中国反而会出现比较良性的通货膨胀。
一点不担心。特朗普、鲍威尔,两个老头子其实正盼着美国能通货膨胀呢!
疫情过后,大量超发的货币应该不会很快回收,就是说,不会很快缩表、加息。这些货币会跑哪去呢,会引起通货膨胀吗?
这个问题,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表达过困惑,2020年4月9日,他在回答为什么向市场提供2.3万亿货币时说:“通货膨胀一直是个有趣的现象。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政府推行了量化宽松政策,当时很多人担心,量化宽松导致的货币量增加会造成高通货膨胀。可是并没有发生。后来的问题反而是,通货膨胀率低于我们的目标。全球的挑战也是通货膨照率低于目标。因此,诚实地说,通货膨胀过高并不是我们近期优先考虑的事,完全不是。”
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钱到哪去了,他能搞不清楚?恰好正是由于美联储从2008年以来不负责任地“印钞”,导致了目前通缩抬头的窘境。公共债务和居民债务不断增加,经济中的新收入很大一部分都用来还债了,而不是用于消费、流通和投资,这使得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放缓。如果货币流通速度继续崩溃,通货膨胀就没有滋生的温床。
首先,金融体系中流动性紧缺的状况打压了通胀。咱们必须将美联储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的操作想象成:它们填补了冠状病毒疫情导致的巨大通缩漏洞,并防止了金融体系的崩溃,而不是在一个正常的经济体系中平白无故地输入流动性。
其二,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货币流通速度急速下降。
一、只有推高PCE(CPI)才会产生通货膨胀
咱们先看看反映美国通货膨胀率的PCE(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个人消费平减指数)指数是怎样构成的——中国通货膨胀看CPI。美国也看CPI,但从2002年起,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主要看PCE,尤其是核心PCE。
耐用品在PCE当中的比例一般占到12-13%;非耐用品,一般占到22-23%;服务,一般占到64-65%。
注意,PCE中“住房与公用事业”,“住房”并非买房、还贷款,而是“虚拟租金”。买房属于投资,不在PCE中反映。
如果上述产品和服务没有涨价,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实际上,尽管美联储在疫情之前也超发了货币,上面这些产品和服务,总体说来,确实没有涨价。2019年CPI(CPI与PCE具有高度相关性)涨幅2.3%,已经是2018年10月以来新高。
二、为抗击疫情超发的货币,会推高通货膨胀率吗?
继续腚眼看:
首先看居民部门。这次财政给居民准备了5000亿美元,成年人每人1200美元,儿童每人500美元。这笔钱会引发通货膨胀吗?估计不会。
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数据,截止2019年,美国家庭债务14.15万亿美元,按总人口3.27亿人计算,人均债务4.33万美元;根据商务部普查局公开信息,201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3.6万美元(税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18年美国居民储蓄率7.6%。疫情期间,失业率飙升,根据摩根大通测算,4月份,美国失业率可能升至20%。20%,意味着2500万美国人失业——29-33大萧条时最高失业率25%。
美国人储蓄率低,负债率高,假定一个家庭两个成年人,一个小朋友,合计可以拿到2900美元。一段时间不工作,这点钱,既要维持基本生活,又要还贷款。发的这点钱,美国老百姓在失业期间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但购买量不会高于经济正常时期;如果还能剩下一点的话,用来还债。怎么会推高PCE(CPI)呢?
再来看非金融企业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2018年已达到74.40%,超过2008年次贷危机时的杠杆率。
根据美联储数据,2009年以来,美国居民和机构(保险公司和养老金基金)分别出售了6720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的股票,共同基金和ETF则购入了1.6万亿美元的股票,而美国非金融企业通过股票回购买回了3.3万亿美元的股票。同期,美国大型公司共计发行了3万亿美元的净负债,美国公司债务总额达到13.7万亿美元历史最高点。美国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数量与回购股票的数量基本相当。
分行业看。2010-2017年,标普500的多数行业都有较大规模回购,其中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品、医疗保健等行业回购规模最大,分别回购了3453亿,1537亿、2007亿、862亿美元的股票,而电信业务、公用事业行业的回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7.5亿、157亿美元。
回购股票的本质是将财富从企业的债权人转移到股东,将杠杆从居民部门转移到企业和政府部门(减税)。不同于2008年股市泡沫,推手是居民部门,这次是上市企业承担了推手的角色。
本轮疫情,美联储和财政向企业投入的货币,企业一方面用于维持正常运营,买材料、发工资,另一方面,用于还债。如果工资发放高于正常时期水平,使居民获得更多收入用于消费,那就有可能推高通货膨胀率。问题是,疫情期间,企业有可能给员工发高工资吗?无论是救助大企业的资金还是救助中小企业的资金,只是使企业能够维持正常运行,不至于倒闭。而且,企业高杠杆率,意味着救助资金当中很大一部分要用于还本付息,还本付息是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因此,抗击疫情期间,企业获得的救助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最后看政府部门。本次为抗击疫情超发的货币,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其他各级政府并没有截留,绝大部分都会给到居民和企业,因此,政府部门没有额外的资金用于消费,推高通货膨胀率。
由上可知,抗击疫情超发的货币,是在填补冠状病毒疫情导致的巨大通缩漏洞,并防止了金融体系的崩溃,并不是在向一个正常的经济体系中平白无故地输入流动性。因此,总体来说,不会推高通货膨胀率。
如果有的大兄弟、大妹子还是觉得不好理解。举个例子吧。比如你骑自行车在前进,发现前面一个大坑,一捏闸,车子骤然停顿了。这就相当于疫情到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从前进状态骤然停顿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外力扶持,你就要从车上掉下来。我在后面用力稳住自行车,这个外力,就相当于超发的货币,超发的货币稳住了经济,使经济不至于因为陷入停顿而崩溃。这个时候,我用的力,不会使自行车跑得更快,就是说,这时候注入经济体的超发货币,不会使经济通货膨胀,只是维持住而已。
三、大量资金用于还债,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有的伙计可能会问,大量资金用于还债,怎么就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呢?正常货币流通,从央行到商业银行然后到企业、到居民,货币用于中介商品或服务,期间,周转越快,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如果变成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流通速度就会下降。这是正常货币流通。
如果货币从央行到商业银行到企业、个人,然后,这些货币没有进入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企业、个人将资金直接还回到商业银行,这些货币没有媒介任何交易,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不存在这些货币,而央行确实又发行了这些货币。咱们都知道费雪方程:MV=PQ,如果这个“M”没有进入PQ,对于PQ而言,它就是不存在。
在现实中,央行发的这些货币,部分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部分没有进入。举个例子,美联储发行了1万亿美元货币,假定这些货币全部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则:V=(PQ)/M(M:10000亿美元)。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其中70%,7000亿美元在居民、企业环节只是过过手,就直接回到商业银行,只有30%,3000亿美元进入生产、流通、消费环节。那么,只有这3000亿美元计算流通速度:V’=(PQ)/M’(M’:3000亿美元)。V’>V,相对于1万亿美元发行总量来说,货币流通速度V大幅下降了。未进入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货币越多,货币总量的流通速度越慢。
这就是货币超发的害处:如果大部分进入实际流通,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大部分不进入流通,就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如果流通速度下降过快,就是流通速度崩溃。
四、更糟糕的事情:货币或滞留在银行系统,或进入长期资产,进一步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法定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最具杠杆作用,但联储采用该工具的空间有限。而联储对准备金付息,并将利率设为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上端,此举类似于提高了法定准备金率,它与QE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银行准备金/全部存款比值从08年危机前的1.3%大幅上升,最高达27%。这使得基础货币大幅上升,同时也使得贷款和派生存款以及货币乘数下降,抑制了货币供给增长。
货币乘数主要受银行准备金和存款增幅对比关系的影响:准备金增幅领先则乘数下降,反之则反是。而美国最近货币乘数下降主要是因为准备金增幅远高于存款。
货币流速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联储在2008年危机期间将短期利率降到0,危机过后,利率提升速度缓慢、幅度不大。这促使家庭重新配置资产,将资金导向了回报率更高的长期资产,如股票、债券、房地产。随着长期资产扩张,作为交换媒介的活跃货币占比下降,货币流速进一步下降,并且导致通胀增幅远滞后于资产价格。
五、货币流通速度崩溃导致通货紧缩,摧毁整个经济
可能有的伙计还要追问,货币流通速度崩溃有什么害处呢?害处就是,明明看着央行发行了大量货币,市场却仍然在通货紧缩,因为并没有足够资金用来媒介实际交易。如果再追问下去,通货紧缩有什么害处?害处是,摧毁产品、服务市场,摧毁劳动力市场:产品、服务不断降价,还是没人买,同时大量劳动者失业。
这次股市下跌几周内,鲍威尔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大了50%、联邦基准利率降到0,美联储放水规模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第一阶段采取的所有措施总和。
如下图所示,如今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超12%,年化增长率打破已经保持了40年的纪录。
大量货币没有用来媒介交易,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美联储在快速扩表同时,应该已经预见了产品、服务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管鲍威尔印制出多少亿美元,也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反而将出现通货紧缩。
很显然,美联储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维护市场流动性,并不关心通货紧缩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但是,通货紧缩也许比通货膨胀还要糟糕。通货紧缩及其连锁反应将影响工人薪资,摧毁劳动力市场,进而摧毁整个经济。这就是现在特朗普、鲍威尔正在做的事情。两个老头子心里清楚得很,就算特朗普稍微蠢一点,鲍威尔肯定门清。
OK,各位大兄弟、大妹子明白美联储为啥不担心通货膨胀了吧。
各位伙计,在这,给我自己的讲座做个推广:
“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投资(一——五)”,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内在动力谈起,结合各个不同时期经济政策,分析中国股市“慢牛”走势与选股策略:
1、美国股市1929-1933年大崩盘前因后果
2、美国股市1950-1960年代上涨原因、哪些股票涨得好
3、美国股市1970年代“滞胀时期”股市特征、选股策略
4、美国股市1980-2000年,“黄金二十年”,大类资产轮动特征和驱动因素
5、中国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几次产业机构调整与股票市场波动内在关系
6、中国股市05-07年6124点、14-15年5178点原因,及“牛短熊长”的道理
7、中国“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与股票市场未来“慢牛”走势、选股策略
通俗易懂、干货满满,听了不后悔!
谁说美联储不怕通胀?
中国这刚刚开始升值人民币,美帝那边通胀数据起来,拜登政府不就坐不住了,又是电话,又是制裁中国企业,一同操作猛如虎,回身一看250。
如果人民币能持续升值2到3年,你看美帝内部乱不乱。
在疫情肆虐的今天,工业实力和产品才是真正的硬通货,美元就是纸。美帝纸印的越多,正面效果越来越弱,副作用倒是越来越大的。
总是说印钱,这并不科学。先大概了解一下所谓“印钱”的过程,才好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现代央行所谓的印钱,用通俗的话说更像是借贷。常见的操作比如中央政府缺钱花,以财政收入为抵押,向央行“贷款”(术语“国债”,当然这里贷款来源也包括民间和一般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本身就缴存款保证金,相当于是用保证金为抵押向央行“贷款”,这里贷款的额度是准备金的好几倍,央行降低准备金率,就可以理解为抵押物不变但是倍数提高,允许给银行更多贷款(术语“降准”);金融机构把手头流动性差的资产,比如前面买的国债券抵押给央行借钱(术语“MLF麻辣粉,SLF酸辣粉”);央行降低自己把钱贷给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然后金融机构作为货币的二道贩子,就会从央行“低吸”,向市场“高抛”,原先无利可图的投资现在变得有利可图,就会有更多投资发生(术语“降息”)。
上面就是现代央行常见的几种“印钱”手段。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从央行直接拿到钱的,无外乎中央政府和大银行金融机构,而且主要是到了金融机构手里。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不能直接把钱发到个人手里。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央行直接把货币发到个人手里,那么发多少合适呢?其次就是,央行没有一套支付系统可以对接每个公民的账户。最后,央行没有合适的名义发钱,因而央行所有的“发钱”名义上都是借贷。如果你说可以统计平均工资作为额度参考、收集每个公民的账户,但这其实已经是政府该做的工作了,央行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而以政府的名义做发钱的事情,首先要有财政资金,然后要有一套决策机制,最后要有相应的执行机构,是一个行动缓慢又约束严格的流程,这个下面还会提到。
接下来就可以直观粗略地定性分析一下“上述机构拿到钱了会干什么”这个问题。
首先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的开支无非是自己和下属机构的运营开销、主导部分投资、支付各种公共服务和政策成本。一般来说,大头都是去了国防、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接下来一大部分会用于投资科研、基建等。美帝的联邦政府是出了名的“小”,所以它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相对少很多,联邦主导的科研在减少,基建荒废了很多年。所以美帝政府支出的流向其实很窄。相对而言,其他国家政府支出范围会更广,但总体来说局限性还是很强,目前人类政府政策覆盖细致程度的极限的大概也就是我国伟大的扶贫攻坚战了,但它依旧有着各种缺陷和盲区。而上面说到中央政府直接给公民发钱这个路径,也因为其极大的政治成本,效率、强度都无法与预算内的财政支出相提并论。美帝联邦政府倾其能力,也只是在疫情这么一个及其特殊的情况下,凭借堪称全球第三武装力量的税务部门,才成功进行过一次总额并不高的全面发钱行动。至于我国那个堪称残疾,以求爷爷告奶奶为主业的税务部门,可以直接说压根就没有行政能力来完成全民发钱的操作。所以通过财政赤字方式“印”出来的钱,也只会随着政府的支出流向特定领域,对于形成全面通货膨胀作用有限。
下面就是另一个大头,金融机构了。金融机构(资本家)拿到钱会干什么,这可是知乎键政圈最爱话题,也堪称小管家诱捕器。总是就是XXXXXX省略几千字,一句话总结就是最广大人民没有受益。所以我们看到了美股在美国疫情爆炸、实体经济基本死绝、经济问题导致阶级和族裔矛盾显化、政权交接一团乱的良好基本面下连创新高。RMB和欧元在各自政府都持续开水龙头放水的情况下涨势喜人(中国叫开了个水龙头,欧洲叫开了个闸,美国那叫炸了胡佛大坝)。头部资本家资产节节攀升,不仅吃掉了舞铲的劳动剩余,更开始卷掉低层资本家。这就是美式通货膨胀啊,资产暴涨、外汇暴涨、富豪资产暴涨,但是这些都不计入通货膨胀的统计呀。而作为通胀标准的日常消费品,平民手里也没多几个子,太平洋对面的生产能力依旧,供给旺盛需求不变,哪有上涨的动力。
其实说这么多,我是想说我朝可千万别走美帝的老路,还是要树立道路自信,走真正利国利民的正途。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