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从古至今的战争里,为什么总是北方军队打败南方军队呢? 第1页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是不是。

淝水之战

赤壁之战

国民政府北伐

朱元璋讨元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用这张图说,简而言之在中国地理限制,由北打南容易,南打北难。

看看图中颜色浅的地方都在哪?

中原是一大片,荆州一块,四川一块,关中一块,南京长三角那块与中原隔了道江。这些地区多是适宜农耕的大平原,且气候适中。

关中与中原在洛阳那有一条通道。但是荆州却隔了一条江,四川更是隔了一堆山。而长三角以南,大片都是丘陵地带。这些地区加起来才刚刚有中原一般大。

这就是中国的地理。

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关中与中原很容易统一为一个整体而形成一个拳头的力量。从关中河北等地调集军队到长江边上远比从广西广东江西福建调军北上容易的多。

而南京苏杭以南的地区,加上荆州,四川,力量很难整合在一起,尤其是受限制于古代的运输条件,军队想从广西广东到南京集结都能要了老命了。这些地区只适合割据政权。

因此,历朝历代所谓由南向北打,准确的描述是由长三角地区向北方打(朱八八),或从四川向北打(刘备)或从荆州向北打(岳飞)。

一根指头打一个拳头…除非你练过金刚指,好难。


user avatar   duan-hong-ji-yu-xiu-zhu-xin-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应该指出,“北方打败南方”这个概念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战役的,一个则是战略层面的。如果从战役层面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很多人都已经举出了反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但是,从战略层面,反例则十分罕见。

即使南方政权在防御战中大胜了北方,也极难反推(孙权的袭击被蒋济打败;在完颜雍即位后南宋的北伐也最终失败了),统一中国更是难上加难。几次以南统北的战争,都是发生在宋代以后,而且,都说不上是全胜:朱元璋北伐,没能抓住元顺帝,他又回到草原干了几年皇帝;辛亥革命的胜利,和袁世凯投降分不开;北伐战争的胜利也同张学良投降,加上得到了关中冯玉祥杨虎城、山西阎锡山支持有关。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自然是经济原因。农耕时代,北方具有广袤的可耕地面积,而此时的南方则气候潮湿,不适于人类生存。秦汉之前,楚国借着中原分裂的机会强势了一阵子,但在秦面前几乎不堪一击。随着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中原先进的科技被带到了南方,南方的经济才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唐代,关中在安史之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在经济上最终超过了北方。

南方在经济的领先,带来了一件新鲜事——漕运,即向北方运输南方的粮食。元代,蒙古人脑洞大开,企图利用近海搞漕运,但中国近海的海况不怎么样,死伤惨重。

在明清时期,东南沿海还能得到西方的支援。所以,近代才有两次以南统北。

其次就是地理原因。北方以平原为主,只有关中、中原、河北、山西、山东五个板块(算上辽宁和河西是七个,但这两个板块都太偏了)以关中、河北为主。板块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南方则分为四川、两湖、江西、江南、福建、两广六个板块,之间联系很少,四川更是经常同长江下游不属于一个政权。东晋一朝,庾亮、桓温先后据上游半独立,证明了南方统一之难。

地理带来的气候问题也是一个因素。中原地区可以习惯江南的暑热(岭南就算了),但江南则万难接受北方的寒冷,在古代没有棉花,南方又缺皮草,问题更加严重。

最后则是南方缺乏骑兵。古有“南船北马”的说法,南方水网密布,骑兵到了南方也难以施展,很容易在长江陷入缠斗,被有水上优势的南方军击败;而南方军队到了北方,没有了水利,也完全打不过调动迅速的骑兵。这样下去,一旦北方占据了襄阳、四川等可以造船的地方,南方的水军优势很快就会丧失,而南方没有能养马的地方,北伐基本不能成功。不断拖下去,南方只有死路一条。


user avatar   su-kai-46-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人口角度谈谈我的理解

宋代以前,北方人多,南方人少。 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会有十比一(比如隋朝和侯景之乱后的陈朝)。所以总是自北向南统一。

但是要说南人打败北人的战例,其实也不少,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钟离之战,清口之战等等。

到了两宋之交 南方人口和经济才反超北方。

而南宋本身军事疲弱。。。

元代以后

元末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明朝不说,

朱元璋之前红巾军就北伐过,有一支红巾军都打到朝鲜去了。

清末,太平军从广西起家, 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曾经打到天津附近,京师震动。

大革命时,也是从南向北北伐成功建立了武汉国民政府。


user avatar   m3xiao-mo-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把北方定义为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北,把南方定义为长江以南的话

首先,北方面积大,地形平坦,游牧民族在北方神出鬼没,中原政权难以追踪;而南方面积小,海岸线圆滑,缺乏可退守的半岛(反之中南半岛就很能守),且地势复杂,不容易跑路

其次,北方更寒冷,资源贫瘠,遇到灾荒北方更容易南下抢劫或征服来活命,但中原缺乏打北方的动机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就是人口问题吗?

南方的开发是很晚的,看看三国的地图,吴蜀那么大地盘才多少人,长江以南就是蛮荒之地,人口真正开始增多还是从晋室衣冠南渡开始,经过几百年,到了北宋,南方的人口、经济才追上北方。

从这时候开始,情况是这样的:北宋/辽、南宋/金作为生命周期差不多的政权势均力敌,上升的金灭掉衰落的辽和北宋,上升的元灭掉衰落的金和南宋,上升的明灭掉衰落的元,上升的清打败衰落的明,又在大顺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打败了它,上升的南方革命党逼死了衰落的清,上升的广东国民政府打败衰落的北洋政府,上升的tg打败腐朽的国民政府。

自从南方的开发追上北方以后,所谓“北方固有的军事优势”并不成立,每次都是新崛起的上升期政权打败人老珠黄的旧政权,如果所处生命周期差不多,就谁也搞不定对方。谁新生谁就赢,胜负和南北没什么关系。

有宋一代以前北方占优那是先发优势罢了。至于为什么北方有先发优势,那是因为早期气候相对温暖,淮河以南过于湿热,远不如黄河流域宜居,北方条件好发展早,故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长江就不是了。后来南方人变多,一来是自然而然的征服扩散,二来也是气候转冷的结果。

历史脉络是很清晰的。


user avatar   wo-shi-bin-ge-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方人武德充沛,悍不畏死的程度一点都不比北方弱。

中原人在南方吃过的亏一点都不比北方少。

但是征服这件事是七分政治加三分军事。

政治就是把人组织起来,把力量投射出去,把利益分配好的学问。南方之所以最终总是被北方统一,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南方政权始终无法完成最彻底地组织化,把所有的人统团结在统一天下的意志之下。

进一步的原因是,南方政权的统治结构中,中间商拿的太多了!

南方的割据政权在成立之初就割让了一大部分利益给地方豪强和宗族势力,因为这样可以让其快速建立统治;但也埋下了其无法动员更大规模的资源到统一天下的战争中。

那为什么南方政权会出卖更多的利益给“中间商”?答案是成本太高,在建立“一杆子戳到底”的统治秩序方面,南方天然就比北方困难(而且不是难一点)。因为南方的地理环境更加“山河破碎”,山岭众多,缺少大块的连续平原。大家想想我党当年为什么要在井冈山上起家,解放后我们湖南,广西剿匪牺牲的人比解放战争加起来还多。这还是热兵器的近代,你想想在冷兵器的古代,地方势力铁了心和中央干,能给中央填多少堵。

北方就不一样了(这里的北方指的是中原地区),自古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因为中原的大平原更适合建立这种“一杆子戳到底”的秩序。而且这个秩序的维护成本也低,三千骑兵在足可压制百万草民(得中原者得天下,但是在中原起兵造反是件很糟糕的事)。使得北方政权在统一这个目标下更团结(游牧民族也必须先占领中原,在中原建立这样的秩序才能进一步统一中国)。

我在想这可能是宋高宗和秦桧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偏安的原因,一个政治人物要卖国,敢卖国,能卖国根本原因还是有一股政治势力支持其卖国,而这个政治人物只是这股势力的具体表象。当时南宋的“中间商”们实在不想为了老赵家的北伐大业再掏钱了;宋高宗也为了这半壁江山还姓赵也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一屁股坐在“中间商”一边了。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并不是那么绝对。或者说是不对的。国外的不谈,就讲中国。

1、远古传说时期

炎黄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黄河为文明的摇篮。

黄帝大战蚩尤是典型的南北对决,最终黄帝胜出,成了中华民族的始祖。

同时要看到与黄帝相对应的北方,史记中记载的匈奴就是一个偏远的部落的后裔。

黄帝压根就没有打就搞定了它。

随后的夏商周,对于北面的军队都是切菜一样的。

2、秦汉时期

这个时期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一汉当五胡”。

整体来说,北方的军队是劫掠式的入侵。从没有入主中原的意思,直到汉朝灭亡,乃至到了三国时期,对于胡人依旧是碾压式的胜利。

当然可以看到北方的曹老板对于蜀国与东吴具有优势,更多的是人口经济实力的问题。

而曹老板的北方,那些匈奴等,其实成了雇佣兵的来源地。

3、五胡乱华

这是一个不大愿意提及的时期,此时,北方的胡人占据了中原。长江以南的地区得以开发。

而此时的一个主题是北伐。以及胡人之间的纷争。

4、唐朝

唐朝时期以李世民时代最为典型。他对北方的军队是碾压式的闪电灭国战。

李世民非常拽的说过:“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上面的意思更猛,我仅仅用1000个兵(骑兵),剁掉数万胡人的骑兵没问题。

这个比例大概是 1:20的样子。比汉朝猛。这里就有一个部队的组织方式以及武器装备与军人的职业化有关系。

5、骑兵的重要作用

纯军事角度考虑,北方的军队拥有更机动的骑兵部队。

而骑兵中有若干里程碑。

第一、马匹的数量。

第二、马镫的出现

第三、重骑兵的出现

第四、骑术

……

比如汉朝能碾压匈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马政的实施。使得汉武帝能反击匈奴。

宋朝一直被打得四处喊爸爸,一个原因是骑兵的缺失。岳飞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没多少人。

清朝能入主,主要是骑术很厉害。

6、中国两次以南伐北的案例

我国历史上有两次以南伐北成功的案例。

第一次是朱元璋。

此次成功,可以从经济中心的迁移来说明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是京杭大运河的修通。使得经济中心从西部向东部转移,从北面向南面转移。

同时,南部地区也有大量的战马与攻城武器等。

第二次是蒋介石北伐,到明面上的统一。

不过从鸦片战争以来,骑兵的重要性逐渐降低。马匹等逐渐沦为一个后勤工具,即便是后勤运输工具还不如骡子或者驴。

战争的胜败,更取决于民心向背与各自的军事实力与军事水平。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可能还真跟我一个朋友(受了全面战争等游戏的影响,以及看了一点点三国志)一句嘴炮有关:“谋士有什么用,张辽800冲爆10万,谋个屁”。

这句话显然不对,官渡之战,荀攸等谋士就起了巨大作用,甚至荀彧战前的一句嘴炮,比如颜良文丑有勇无谋一战可擒,审配专权许攸摊抚等等,最后都无不应验。真正谋士发挥不了啥作用的,还真就是南方打北方,比如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是擅长正面野战,奇谋为短,东吴北伐更是连合肥、石阳两城都打不下来,更别说啥大奇谋了(石亭之战下面解释)。

我以前有个观点,任何计谋都要以信息为基础,曹操手下拥有汝颍士人精华,而且取得胜利的战争以中原河北逐鹿为主,所以谋士如雨。谋士一大的基本功就是能结交各地英杰,拥有一个可靠的情报网。荀彧之所以对袁绍阵营和将领弱点一清二楚,因为他在袁绍手下呆过,再加上他的人望,结识的人脉可能早就把袁绍渗透得千疮百孔了。当然曹操那边也是这样,史有明文说曹操那边大量人员私通袁绍,曹操阵营的弱点可能也早就被袁绍了解的差不多了,只是曹操比袁绍更好的利用了对方的弱点,所以才惊险取得了胜利。

北方打南方,可能信息上也是不对称的。北方政权具有战略优势,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古人普遍认为占据中原的政权得天命,而中原政权军事实力也确实更强。所以北方士人、将领往往士气比较高,比如个别曹魏将领守城,经常战至最后一人也不投降。而南方需要对抗北方的时候一般已经是丢了半壁江山了才需要划江而治,士人往往人心惶惶,文臣武将中永远不乏带路党。

所以这个时候,南方军队正面硬刚反而成了比较好的选择,别说是通过北方军队里的内应来用谋,你不被别人渗透就很不错了,如果碰上的是少数民族将领,可能信息上更是两眼一抹黑。北方打南方则既可以发挥骑兵优势取胜,也可以用内应谋略取胜,所以往往主动权比较大。

东吴最有效的谋略是诈降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一直就真的有很多东吴士人渡江投魏,所以诈降才能成功。说不定周鲂诈降也早就被投魏的那些人看出来了(所以一直有人提醒曹休当心,曹休也不久就发现了周鲂是诈降),曹休仗着人多势众,一意孤行强行交战,这才为陆逊大败,此外这个计谋也只有防守反击时才好使,进攻不行。


有一则史料,当初看了就挺感慨:辛巳年(1281年)冬,元军在叛将黄华向导下,攻破十五寨,逼使许夫人与陈吊眼走千壁岭。高兴假意与其谈判,登上半山腰,许陈不知是计,毫无戒备,不幸遭擒。壬午年(1282年)三月初九,许夫人与族弟陈吊眼为宋捐躯于漳州城。真不知道这群谋士当初在蒙古人南下的时候都干啥去了?可能的确是无能为力吧。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打游戏




     

相关话题

  为什么各种电影小说故事里“上校”的出场率远远高于其他的军衔? 
  历史上有没有黑人骑士军团?如果有,战斗力如何? 
  军衔有什么用?换句话说有什么实际意义? 
  乌克兰国防部长表示已粉碎俄军计划,俄方暂无回应,战事实际情况怎么样了? 
  秦朝灭亡时,老秦人的正规军在干什么? 
  如何评价金门战役? 
  国庆即将来临,美朝会发生战争吗? 
  如何评价金门战役? 
  为什么同样是装备劣势,志愿军能刚住美军,而抗战国军和共军不能刚住日军? 
  军事打击时,报的坐标是怎么划分的?请问这坐标是如何做到精确的? 

前一个讨论
人民是谁?
下一个讨论
国台办称「台独」覆灭的宿命,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释放了什么信号?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