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 @苏沉船 老师讲的固然有道理,但有一点比较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解释先秦的“贵族”的具体范围。
……苏老师到底还是和先秦板块的朋友打交道的少,没见过一群破孩子叽叽喳喳说的那一通有的没的。有一说一,这个板块初中生比率不小,一部分朋友基础知识不是特别理想,究竟何为“贵族”着实需要说明一下。
所谓“贵族”,在先秦时期大致包括有王室、公室和士人三类人。
王室略过不谈。
这里面的公室比较好理解,就是诸侯的亲属,也就是一种由血缘决定的类奴隶主类封建主的特殊阶级。
最后的士人不太好解释,因为范围着实太广了。上到公室以外的大地主,下到有产的自耕农,都属于士人。
就在这里需要补充一句:
很多人会把“士人”等同于“中小地主”,这么想倒不为错但不大准确。现代汉语中的“地主”一词指的是雇佣其他人为其耕作、自己不从事耕作的家庭,如果按照这一标准看的话,先秦的中下层士人实际并不符合“地主”的定义。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秦,苏秦能够自周国长途远行到秦国、燕国活动,足以证明他有相当的家底——可即使像苏秦这种经济实力的家庭,一些重要的家庭成员也不能完全脱产。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就会明白一个常见的误区:
在很多读物里常把陈胜、刘邦定性为“农民”,这种说法本身没有错,因为他们本人亦或家庭都不能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但假如因此而将其与项梁、韩广、吴苪等人完全对立,那就不合理了。
总体来说,战国时期本质上仍处于贵族社会,其“贵族”的范围之广是远超过我们平时习惯的范畴的。
现在回到问题本事:
题主问楚国的“贵族”问题,但如果真以严格的贵族标准来看,战国时期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官僚体系都是由士人这一贵族阶层组成,后面的秦朝、汉朝也是如此——假如我们非要以此进行讨论,实在无甚意义。
假设换一个角度来说:
如果我们把战国时期的“贵族”限定为公室,楚国是否存在“公室”的尾大不掉呢?
但是,在这里又遇到一个问题:
实际上,战国时期的公室和士人之间的界限又非常模糊。
比如,齐国的诸田,表面上可以说是“公室”或者“宗室”,但考虑到田成子那一出再加上两个世纪的繁衍,其人口基数在齐地恐怕是十分庞大的,与其勉强将其中的绝大多数远亲说是“公室”或者“宗室”,倒不如说是士人。
韩、赵、魏、屈、景、昭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这里又要打个岔:
在网上,总有人说秦朝灭亡是因为秦始皇太“仁慈”,如果当年把不把六国的“贵族”全杀光就没事了——说这种话应该就是没弄清当时贵族和公室繁衍的人口基数有多大。
解释了这么以后,我们也就能明确:
楚国所谓的“贵族政治”,实际是一些世代为官的家族——也就是屈、景、昭三氏——基本充斥了朝廷。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就太好解释了:
因为楚廷所在地就这三个家族人口基数最大呗。
就像为什么齐廷的重臣主要由诸田组成?
因为诸田的巨大人口基数给齐廷提供了大量的本土人才。
再举个反例:
为什么秦廷的“贵族”就不显得太强?
因为秦国在战国中前期以来主要使用外籍士人,外戚、秦公子在其中也有勾结,所以秦国原本的宗室贵戚倒显得没那么“贵族”——当然,这并不妨碍秦国的封君在列国中造反的频率最高。
现在回到楚国的问题:
所谓的楚国“贵族”并非尾大不掉,而是屈、景、昭三氏的庞大人口基数以及确实出产人才,再借助本土优势,出现了上述三氏在战国前期及中期充斥楚廷的情况。
不过在这一阶段楚廷也有其他姓氏的重臣,比如陈轸、田忌、庄辛、庄橋,反倒楚公子的出镜率不高,有名的只有楚顷襄王之弟黄歇。
总之,楚国作为东周最早进行集权政治的诸侯国之一,它的制度在列国中更多是代表性而非特殊性,并没有什么十分特殊的地方。
当然,由于某小说里有一个“楚国分治而亡”的剧情,在网上衍生出了一系列历史段子,如果误信这些内容的话那可能就会认为楚国的“贵族”比较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