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计算机系的问题恰恰是实践不够,很多学生高考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编程,大学四年课程要求的代码又很少,很多学校连一万行都没有。导致的结果就是毕业生的代码能力差的不忍直视,说是不会写代码都不过分。
这样的情况注重实践不是本末倒置,而是在打基础,或者说在还债。学计算机不会写代码就像作家不认字一样。除非你是搞theory的,可以写一辈子伪代码,这样学再多理论也是空中楼阁。
其实我觉得题主说的问题确实存在,尤其在一些比较好一点的大学。因为研究型大学基本上教应用技能是比较少的,实际上在学术界看,那些也是不太用教的,主要靠自己去实践学习。但是在校的大学生对未来往往是迷茫的,理论知识的回报相对是比较长期的,这种长期回报会更加重学生的迷茫心理,往往会产生“我学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中国社会的“成功论”和社会压力会使学生难以专心学习,理论也没学懂,实践也不太会实践。事实上如果能扎扎实实的学好各种理论知识,理解透了,就会明白其实所有的实践都是基于这些理论的,上手起来无非几周的事情。
即使以后只是做普通软件工程师,这种扎实的态度也是正确的工程师态度,简单的实践型技能也是不够竞争力的。
其实如果理论真的扎扎实实学进去了,学懂了,实践也不可能太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