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爆发之初,由于国内防疫物资暂时没跟上,很多中国留学生自发捐赠,志愿服务,主动救援。
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疫情在国外蔓延的时候,许多报道说当地的防疫物资早已被中国人买空了。
但有句老话是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总共有多少海外救援群,总共有多少留学生参与,根本数不过来;
数得过来的,是后来发生的外企跑步女事件,要矿泉水事件,嫌盒饭难吃事件,暴力反抗检测事件。海外回来不守规矩的人,闹一个热搜一个,一件一件都能数出来。
在疫情期间,感动的事不少,最终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多是不好的。
有时办坏一件事只是某个人的一个偶然的坏事而已;但因为人总是对坏事很排斥。所以对此会印象更为深刻。这其实是一种“损失厌恶”。
所谓“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说的是人们因为得到一百元所带来的喜悦,在程度上赶不上人们因为损失一百元所带来的痛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面,有一天运气较好,捡到了一百元,而在另一天因为掏钱包的时候不小心丢了一百元,合起来他这个月还是郁闷的。因为丢了一百元所带来的郁闷程度要比捡到一百元带来的幸福程度强烈两倍。
也因为这些少数事件,“建设祖国你不在,万里投毒你最快”成了他们头上最大的一顶帽子。对于留学生这个群体,一颗偏见的种子已经在许多人心里种下了。
以现在疫情发展的情况来看,近期新增病例中,大多数为境外输入。如果控制不好,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有毁于一旦的风险。但这只是人们抵制接纳留学生归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在我看来还有两点原因。
一是阶层敌意。不排除有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海外留学,但留学生中,大多数还是中产以上阶层家庭的孩子。
有这么一句话,不嫉妒马云是首富,却看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好。
为什么呢?本来资源就这么多,“留学生”被“理所当然”的认定为“出去的”一部分。而一旦留学生回来,资源划分重新界定,“不患寡而患不均”。揭示一个道理——大多数人乐见富人倒霉,只会同情比自己更弱小者。小言而之是嫉妒,大而言之是阶层敌意。(不太正确,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对留学不归者的愤慨。改革开放以来,留学海外不归,确实成为一种现象。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重点高校的资源倾斜。国家为一个留学海外的学子,投入不可谓不大。到头来却为他人做嫁衣裳,想想确实心寒。
现在国家强盛了,科研环境好了,就业机会多了,发展道路通畅了,越来越多海外留学生回到祖国。
以前,“海归”们都很拽,眼高于顶。现在稀松平常了,在职场上并不被高看一眼。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回来的人多了。物以稀为贵,“海归”们的稀缺程度下降了。除开少数十分优秀的人才,他们回国后的工作待遇,也基本上和国内同学历的毕业生无异。
但原有的印象难以在一时更改,也就形成了现今的局面。谁都不该接受毫无理由的敌意,多了解,就会有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