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渊这个人很不好写,写李渊的难度在于要剥开层层历史迷雾,要非常废精力地去挑选史料,然后再给出一个综合判断。但是由于他儿子李世民的粉丝太多了,这就很容易引来各种争议。暂且不管那么多了,今天还是把李渊这一篇搞定吧。
论身世:唐高祖李渊,字叔德。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李渊出身于正牌关陇贵族家庭,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西魏时期太尉,联合丞相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父亲李昞,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他不仅仅是个超级官二代,他跟隋朝皇帝还是非常近的表亲。
论性格:李渊性格豁达大气,待人随和,讲义气重感情,但凡跟李渊接触过的人都很喜欢他。这样的性格作为一个一般人而言是很好的,但是作为皇帝那就有利有弊了。尤其是重感情那一点,让李渊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犯下大错,最终吃下了玄武门之变的苦果。
《旧唐书》: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论时局判断力:李渊时局判断力精准。李渊虽然贵为隋朝高官,但是他在镇压各地起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隋朝气数将尽。于是李渊决定起兵,逐鹿天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趋关中。
论战场表现:
一、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
二、大业十一年(615年)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三、大业十二年(616年)突厥侵犯边塞,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给突厥看他们闲暇时的射猎驰骋。李渊有另外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埋伏攻击,结果打败了突厥
四、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李渊奉命率兵征讨历山飞贼甄翟儿,与甄翟儿遭遇在河西郡(今山西省汾阳市)的雀鼠谷,李渊大获全胜。
五、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守霍邑(今山西省霍县)的隋鹰牙郎将宋老生、渡黄河,对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围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进。
六、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九日,李渊父子攻入长安。
李渊一生中参与的重大军事行动不算太多,但是只要参与了就能获胜,可以说他是一个不败之将。后来攻占长安后,李渊几乎不参与任何直接军事行动,打天下的任务基本上就交给李建成、李世民和其他将领了。论军事能力,李渊在隋末群雄中应该站得上第一梯队,毕竟唐朝的基本盘是李渊建立的,唐军的队伍是李渊拉起来的。不论史书如何描述李世民的能力值有多高,但我认为李渊是开头的那个1,其他人都是后面的0。
论战略眼光:李渊战略眼光深远。从起兵那一刻开始就制定了“图谋关中,以夺天下”的大战略。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起兵。当时的李渊敏锐地看到了一个战略缝隙: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于是乎李渊父子不顾一切直扑关中,最终占领了这个进可攻退可守且能制衡天下的战略要地。
论爵位与仕途:唐国公——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谯州(今安徽亳县)刺史——岐州刺史(今陕西凤翔)——陇州(今陕西陇县)刺史——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太守——楼烦太守(今山西省静乐县)——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晋阳宫监(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义宁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李渊的仕途真可谓用一帆风顺来形容,他在隋朝时就已经做到了封疆大吏,后来起兵最终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看了李渊的仕途履历,我只想说,人有时候还真得相信命运的安排。
论生活作风:李渊作为一个超级官二代和皇帝,史书未见其有不良嗜好和骄奢淫逸的记录。个人推断,李渊在生活上应该是保持了一个中规中矩的贵族范儿。
论最终结局:玄武门之变让李渊被迫观看一场子孙相互屠戮的人间惨剧,之后李渊被尊为太上皇,开始了他晚年几乎被软禁的生活。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可以说玄武门之变给李渊的精神刺激太大了,一个倜傥豁达的李渊变得有些自闭了。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六日,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时年七十岁。
玄武门之变有众多原因,从李渊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李渊的性格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生性豁达,他豁达到放任几个儿子自由发展各自势力,相互斗争。李渊又极重感情,他不忍心对李建成、李世民下手行废黜之事。或许他天真地认为,他的儿子们也像他本人一样重感情,断不至于手足相残。可惜,他想错了!!!
论后世口碑:在中国的历史上,李世民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太宗皇帝完全盖过了高祖皇帝的闪光点。在后世口碑上,李渊一直是以懦弱,言听计从,容易受人蛊惑的形象出现,这对李渊是不公平的。在这里我想引述一段《剑桥中国隋唐史》里对李渊的评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大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太原一府起兵,四个月取长安,半年后称帝,已成当时天下第一强国。论起家和称帝速度,所有大一统王朝开国无与伦比。
秦始皇嬴政,继承了大秦王国时,疆土已有半个天下,39岁扫平六国称帝,花了26年(从亲政算起是17年);
汉高祖刘邦,从起兵到成为皇帝,花了7年,然后再削平异性割据诸侯,真正统一,共14年;
汉光武帝刘秀,从起兵到称帝,花了3年,之后扫平天下群雄,一共15年;
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时,半个天下在手,攻灭南方各国,用了17年;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又花2年,除燕云外统一;
元世祖忽必烈,从他自称蒙古大汗,割据北中国,到攻灭南宋,用了19年; 从铁木真称蒙古大汗后算起,蒙古人统一中国,用了73年;
明太祖朱元璋,从起兵到称帝,用了16年,基本完成统一,用了32年;再到收复辽东;前后共38年;
满清王朝,从努尔哈赤起兵,到皇太极称帝,花了20年,攻进北京,用了28年,攻灭南明统一全国,共46年;
晋武帝司马炎和隋文帝杨坚接受禅位时,都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晋朝统一用了15年,隋朝是9年。
之后李渊足不出长安,运筹帷幄,调派李世民和李靖两大名将扫荡南北,七年时间便基本扫平天下,(不计朔方梁师都,否则再加四年),自古得天下之速无过于此。
如果说起家班底,李渊也就是太原一府,三万精兵,强于基本是白手起家的刘邦刘秀朱元璋,比其他人等于是直接继承一个根基已深的国家政权都差。
如果说称帝时的班底,李渊那会儿也就河东关中两地,大约略强于辽东皇太极,持平扫荡河北进驻洛阳的刘秀,同样比不上其他人。
至于说李渊手下人才济济,然则第一前提是君主要有相应的识人用人才能。如李靖的年龄生平,家世资历,乃至于对大隋朝的忠心,真要说起来,哪一样不是最适合杨广所用,持以平定四方战乱的最佳主帅人选?
对李渊不想多做评价,但是对所谓“李渊对李世民势力做大控制失败”这一点上想说两句。李世民之所以势力能做大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嫡子,他是有着赫赫战功的亲王,如果以他的功绩但不是嫡子的话,他的下场很难说。
李渊嫡子不多,手心手背都是肉,对于这个有勇有谋不犯错打下了大唐半壁江山的二儿子,他的决定是用特设的天策上将来安抚奖励他,不过他确实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跟秦王府成员的野心。但是李渊对李世民的猜忌并没有停止过,由于李建成李元吉集团在后宫的运作,李世民跟秦王府的人在政治斗争时期的日子并不算好过,发展到杨文干事件时其实已经白热化,到了太白金星事件时,如果不是秦王府成员有急智想了个太子齐王淫乱后宫的借口拖一拖,李世民跟秦王府集团的下场估计不会太好。
玄武门事件对秦王府集团来说,是以少胜多,不占优势的险胜,他们赢在先发制人,行动果决,他们是抱着不成功便是死的信念发动的。李渊对这个事件是完全没有料到的,因为他没有想到李世民集团处于下风还会这么大胆,毕竟当时秦王府的羽翼已被剪除大半,所以我觉得李渊有点冤,他一点不蠢,反而很精明,也并没有故意放任李世民做大。
似乎一谈到李渊就躲不过李世民,近几年隋吹某后粉某妃粉某妃儿子粉李大粉还有看了几篇网文就觉得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相自以为比人聪明了一等致力于明则翻案实则黑李世民八百年不动摇的喷子太多了,多得简直令人糟心,各大网络平台都有,知乎也不能完全避免。但我还是希望,在知乎这个不太反智的地方,大家能心平气和地讨论,多专注正史,尽量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别做无脑黑。
PS:我只是对贞观李世民感兴趣的小透明,史书读的也很少,非常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正常讨论,但对于我上面提到的那些群体,如果出现在我的评论里,我见一个拉黑一个,不废话。
学术界对于对唐高祖李渊在历史上地位的评价并不一致。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传统说法,认为李渊是个碌碌无能之辈。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认为李渊“起兵取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战功,他本人并无创业的才干。”这样的观点遭到众多学者异议。认为无论起兵晋阳,攻克长安,还是处理与突厥的关系及玄武门之变以后的让位,李渊都是一位有着重要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的决策人。
关于以上几点高赞答案说的已经很不错了,其中提到李渊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我来稍微补充一下。
一:“务在宽简”的薄赋轻租思想
《旧唐书.食货志》载“高祖发迹太原…既平京城,赏赐给用,皆有节制,征敛赋役,务在宽简,未及逾年,遂成帝业。”《唐会要》武德二年载李渊下制“每丁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在军需量巨大的情况下,适李渊选择了适量收交以得民心的政策。隋初的租调数量是粟三石,绢一匹,绵三两,隋文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尽管这是南北朝以来最低的租赋了,唐朝的租还是比隋朝少。
二:推广均田
李渊在武德七年详细颁布了田令,《旧唐书.,食货志》载“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文献通考》“武德七年,始定均田赋税…工商者,宽乡减半,狭乡不给…”诏令不仅使人民得到土地,政府也得到收入来源。对于工商者的土地授受条件却十分苛刻,宽乡减半,狭乡是不给的。由于工商业者的流动性,政府很难对其收到赋税,所以想用政策的导向限制农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说到底李渊目的是将每个农民都牢牢的固定在一小块土地上。
三:保护农业劳动力
隋末战乱导致人口急剧下降。在古代,人口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李渊在上台初期就十分注意增加劳动者数量。
《全唐文》“自武德二年十月以前,罪无轻重,皆赦除之。”由于士兵等流亡为寇很多,因此颁诏下令招复逃亡,以恢复农业经济。
武德七年,太史令上书李渊请毁佛,理由是大量的农民剃度成了僧尼就影响到劳动力的数量,而且很多人剃度为僧尼就是为了逃避赋税徭役。李渊十分赞同,武德九年,他下诏“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为了增加劳动力,“并令罢遣,各还桑梓”是最好的方式。
总之,李渊还是很有才能的,看人得看全面,可能军事能力不如他儿子,但其他方面也不差。
隋末群雄纷乱的时候,取权宜之计,大家不想腹背受敌而一股脑去称臣突厥倒也说得过去。
但你李渊还想着要和高句丽“抗礼”,未免有点太跌份了:
时高丽遣使贡方物,高祖谓群臣曰:「名实之间,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但据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可即为诏,述朕此怀也。」——《旧唐书·温彦博传》
李渊话说的挺直白,高丽当年面子上称臣大隋,最后该出兵跟杨广打的时候不也一点没含糊。这种虚伪的君臣关系我才懒得要,大家平等算了。
这并不是他脑子一热的戏言,讲完马上就要让人去拟旨了。
关键这时候已经武德八年了,大唐都一统天下了……
只听说过混一之后招揽四方来朝的,哪有不进反退的呢?
说实在的,就算隋炀帝三征高丽全失败了,但高丽不还是乖乖自贱为“辽东粪土臣元”来乞和。
可你这不但一点开拓进取的心思都没有,还想自降身份跟高丽对等,正常人谁会干这活?
彦博进曰:「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高祖乃止。
还好温彦博及时跳了出来,皇上啊,人家高丽手上的地盘,在魏晋以前可都是属于我们中华的土地!您这和高丽“抗礼”,让四方外国怎么看我们呢?
这才把李渊劝住了。
所以你说李渊水平如何呢,起码论雄心来说,很多时候他不太像一个开国君主该有的样子。
我个人喜欢先说结论。李渊,自身水平在开国皇帝中绝对不低,但是自己做的事情在开国皇帝中太少,又有明显的缺点。因此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李渊自己是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但是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多数人竟然采取中立(甚至隐隐偏向李世民)的态度。之后虽然他还活着,地方上却也没有真正大规模的暴动,打算清君侧。甚至李世民那几百个人进玄武门埋伏两个嫡亲兄弟加挟持了皇帝老爹,皇宫卫士竟然集体像不存在一样。这不是几十个金刀子收买一个看北门的将军常何能解释的。
传统史学界,将李渊塑造为一个听儿子话,爱枕边风的半废物。仿佛起兵是被儿子撺掇裹挟起来的。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过宋代以来,富有反思精神的学者史学家代代都有,对于李世民批评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却没多少人替李渊洗掉窝囊废的污名,必然有原因。
我们来看看李渊的简历:
因为父亲李眪安州总管的身份,李渊从小生活在安州(在战略要地荆襄地区,后面统一天下的时候因为这层关系,让许绍加盟)。七岁的时候,李渊继承去世的李眪的唐国公爵位,但因为母亲独孤氏身体的关系,从小在姨母独孤皇后身边长大。开皇年间,年轻的李渊在外地做官,“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两唐书空泛的记载表明李渊这个时期应该是没什么过高的军事或政治成就)大业前期(七年以前),先后成为荥阳、楼烦两郡的太守。后来平调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为卫尉少卿,并在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李渊开始负责在怀远镇做后勤督运。而杨玄感起兵之后,李渊才真正开始获得军权,走了李唐开国的最重要的第一步。大业末期,按《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记录,李渊升任“太原道安抚大使”被派到山西“黜陟讨捕”,当时他已经在节度太原兵马,其中剿灭历山飞是代表战功。大业十二年里晋升他为右骁卫将军,并继续在山西讨捕,转年大业十三年被封为太原留守。之后起兵反隋。
说说李渊的优点:
首先,李渊手腕灵活。比如大业十一年年末,对敬盘陀、柴保昌为首的叛贼,樊子盖(就是杨玄感起兵的时候守洛阳的东都留守和民部尚书,隋朝著名酷吏),用高压政策野蛮镇压,致使“百姓怨愤,益相聚为盗”,以至于杨广被迫换上表哥李渊。李渊对投降的“贼众”多“引置左右”,收编到自己身边。于是投降的人越来越多,前后有数万之众。
其次,李渊军事能力相对突出。在大业年间所谓镇压农民起义的功劳,虽然李渊比不上来整张须陀等人,但是也展现了足够的军事素质。在太原时期,李渊多次与叛军和突厥交锋,比如,按《大唐创业起居注》和《隋书王仁恭传》的描写,当时李渊和王仁恭,一个“帝与仁恭两军兵马不越五千余人”。一共大约五千人的野战军团,就敢试着和突厥对抗,不得不说有勇有谋。
第三,李渊性格老成持重且能团结上下,毕竟旧唐书写着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这些特征,让他在大业年间颇得一些支持,如在太原时期,长孙顺德等因此寻求他的庇护。再比如,二战薛举(就是李世民那场在网文圈子里十分著名的败仗)泾州守将刘感,宜禄守将常达,在局势不利且李唐当时论势力当时 李唐并没有获得绝对优势的时候,就能坚贞不屈。这不是李世民或者李建成的威信能解释的,他们效忠的对象只能是李渊。
第四,关陇门阀的世家子弟加上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让他事半功倍。女婿如柴绍段伦自然不用说,起兵的时候就是重要人物,是造反的主力。前期加盟的,比如扶风的窦璡(李渊妻子窦氏的堂兄弟),河池的萧瑀(虽然是杨广的小舅子,但是妻子是独孤氏),褚亮父子,温氏三兄弟,夷陵郡守许绍,这些人都是看着李渊的面子,而不会是李世民或者李建成才选择加入李唐。
第五,对于李世民,在关键时刻仍然保持应有的信任。这其实很重要,因为这保证了李世民在外扫平天下的基础,不至于因为莫名其妙的内斗白白浪费太多机会(但是也不是时时刻刻百分百信任,比如武德二年刘文静事件和武德六年李世民守太原抗突厥的时候,都爆发了信任危机,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多数关键时刻是信任的)
再说说李渊作为开国皇帝的功绩:
首先,作为皇帝的李渊,最重要的功劳自然是基本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只是基本完成,彻底完成要等到贞观初期柴绍灭了梁师都)。李渊在这段时间在后方做的是政治,经济,后勤等根本性的工作。
第二,李渊铸造开元通宝,是唐代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最成功的货币之一。影响力十分广泛。
第三,完成武德律。将隋朝大业时期的法律恢复到文帝开皇时期的局面上。
第四,武德二年在关中地区颁布租庸调法、实行均田。并和李建成,李世民和裴寂分别视察,检验成果。并在武德七年基本完成统一之后的同年四月正式颁布“租庸调法”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第五,设置关中十二军。这一军事建制为统一战争打下基础,李唐的动员能力因此超过了当时所有豪强。
第六,运用外交手段,在武德初期稳住突厥。为李唐扫灭群雄做了外部环境的准备。虽然曾经把云州割给突厥,又大送金帛美女,但是,在当时环境下,这是必要的,不但没什么黑点,反而体现了足够的政治能力。闷声发大财比挺直腰杆死掉其实聪明的多。同时,又不是断了脊柱的那种绥靖政策,在有实力之后,甚至主动与东突厥在边境争夺马邑。有进有退,有权衡有底线。
这些是李渊成为大唐开国皇帝的基础,没的说,各项素质都符合一个开国皇帝的基本要求。他在短短十年的时间(义宁加上武德)所做的那些大事,也为李唐一统天下甚至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应有的基础。因此作为开国皇帝,不论怎么看李渊都是名至实归。但是,李渊也是有缺点的,他的缺点也决定了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憋屈的太上皇。
首先,李渊个人缺乏正常大一统开国或者乱世奋发图强的皇帝的拼搏进取的勇气。其缺乏勇气,我并不只是在说李渊私生活问题,比如李渊武德年间一个人的生孩子战果基本上等于三个成年嫡子的总合,真是高产。严格来说,这对于李唐影响很小。但我要说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在李渊在入主关中之后,再无战功。这点其实很致命,造成的问题就是,虽然后来再建立十二卫的时候,虽然选择的大多都是李渊自己的人,少数是李世民李建成的,但是基本聊胜于无。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看其他开国皇帝或者英主。刘邦,在成为汉王之后打三秦,入彭城,多次与项羽在荥阳一线死磕。虽然韩信灭西魏,代赵,收服燕国,发兵灭齐。但是刘邦作为汉王,一直与项羽正面对决,虽然屡败,但是屡战。就算称帝之后,不论是白登之围还是收拾黥布,也是自己带兵。曹操,打徐州,打张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打汉中,不论胜败,一直前线领兵。看看宇文泰和高欢,一对冤家长期死磕。看看宇文邕,两次出兵打北齐,灭了北齐之后又打算亲自帅兵打突厥和平定陈朝,可惜天不假年。
甚至杨广这个被李渊谥号为炀的反面典型,不论是年轻的时候挂名的两平江南,北破突厥,还是成为皇帝之后打吐谷浑和三征高句丽,哪次都没拉下来。
而李渊呢,河东之战,在裴寂惨败之后,李渊本人亲临准前线,在河东城附近督战,又派出宗室李孝基打夏县。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用激将法让李世民出来带兵。作为一个隋末,军事素质还算过硬的皇帝,难道在那个时候,连自己亲自收拾入侵自己旧地盘的人的勇气都没有?整个武德年间,李渊再也没打过仗。
其次,李渊性格有时候会突然急躁激进。而且他急躁的时间点都是错误的,在某种程度上,他的激进急躁扩大了唐朝统一的复杂程度,客观上增加了李世民的军功。
写到这个,估计有些人会发笑,不论是历史上还是大家的潜意识里,李渊都是一个保守谨慎的人。这个谨慎是与他的经历和年龄息息相关的。比如父亲早死,自己长在性格强势猜忌的独孤皇后和杨坚身边。谨慎保守的性格其实一直贯穿了李渊的一生。入主关中的时候,因为雨天加上突厥入侵太原的假消息,打算退兵。打大兴之前军队两分,征讨东都在士兵疲劳的时候打算打退堂鼓,甚至后来突厥大军压境,打算迁都,这些都是证据,体现了李渊小心谨慎保守的一面。但是,这不代表李渊随时都是小心谨慎的,事实上,李渊顺风浪起来比他的小心谨慎更可怕。
武德四年,李渊试图放弃隋代建立的双中心政治结构,取消了洛阳的东都地位,并焚毁宫殿。而且还杀了窦建德并试图削弱关东地区的力量,而让关陇独大。这个举措引来关东反弹,刘黑闼、徐圆朗趁机而起。刘黑闼大败李绩罗艺李神通秦武通张士贵等人(稍微了解隋末唐初军事的就知道这个名单不少人都是名将,甚至顶级名将,此时李渊能打的牌就只剩下李靖和李世民),初步恢复窦夏旧境,又联合突厥,造成新的危机。又一次提高了李世民的功劳。更麻烦的是为了镇抚关东地区,李渊又将洛阳提升为和官职品级中央尚书省相同的陕东道大行台(以前是战时的陕东道行台,有些史书把两者搞混了,其实根据设立时间来分析,两者区别很大),变相地恢复了洛阳的地位且给了李世民来做这个大行台的尚书令,让他拥有与李唐李渊和李建成抗衡的最重要的根据地。而素有野心的李世民则开文学馆延揽士人,关东江南关陇名士纷纷加盟(一共十九人的十八学士,关中,山东,江南的比例是4:7:8,跟当时各地文化方面的繁荣情况是匹配的)。虽然之后李渊把陕东道大行台限制在河南,但是结局就是“秦王左右多是东人”。造成的后果上面有不少人已经提到过了。
在武德五年,中原已经基本统一。因此代州总管、定襄郡王的李大恩向李渊上表,言去冬今春突厥境内遭遇恶劣自然气候,在闹饥荒,建议李唐趁机主动出击苑君璋占据的马邑。于是李渊组织兵力向突厥发动了反击战役。平心而论,反击突厥解除外患怎么说都是没有错,但是此时做在时间上却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时期江南并没有平定,辅公祏这种名义上归顺的人心也不服(所以七年的时候才出现李孝恭李靖灭辅公祏)山东地区也是不稳当,更有后来刘黑闼徐圆朗的反叛以至于李唐两次平叛(杀了刘黑闼和徐圆朗要等到武德六年)。因此,李渊在武德五六年其实等于同时进行潜在的三线作战。而李渊计划在武德五年二月出兵马邑。可李世民出兵河北是四年十二月,武德五年春二月正是刚开始洺州之战,两军在洺水岸边的对峙不久(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则是在武德五年三月)也就是说,李渊动手跟突厥撕逼的时间正是河北战事最紧张的时候,又一次无意识的扩大了平刘黑闼的难度,增加了李世民的军功(因为后方军力被牵制,不可以失败,且需要速战速决)。况且,李世民就算能速战速决,也无法抽兵支援李渊的“北破突厥”。因为山东等地徐圆朗还需要清扫,且需要压服江淮势力(杜伏威因此和李世民去长安)。李世民的主力当时是南移而非北上。也就是说,如果真把突厥打毛了,就算李世民能及时消灭刘黑闼,他带领的军队也无法回撤支援李渊。这次出兵结局自然不用说,恼羞成怒的突厥甚至一年两打,秋季再次入侵。
再说说武德六年, 李渊面对罗艺杜伏威入朝,刘黑闼徐圆朗被杀的局面,又开始浪起来。这次表现是在二月撤消了“关中十二军”的建制。当然,估计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压制李世民,不过在突厥外患严重的时候,这么做仍然不是很聪明。结果就是在武德八年初,恢复了六年被取消的“关中十二军”建制。根据《册府元龟》“以太常卿窦诞为参旗将军,吏部尚书杨恭仁为鼓旗将军,淮安王神通为玄戈将军,右骁卫将军刘弘基为井钺将军,右卫大将军张瑾为羽林将军,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为骑官将军,右监门将军樊世兴为天节将军、右武候将军安修仁为招摇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杨毛为折威将军,左武候将军王长谐为天纪将军,岐州刺史柴绍为平道将军,钱九陇为苑游将军。”此后张瑾武德九年改任天纪将军,天节将军改由罗艺充任。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老李的人,少数比如罗艺和窦诞等是李建成的人,比较肯定的秦王党就李神通(而且估计面对李渊的时候也会保持中立)。可以说,李世民在新建的十二卫中,被进一步架空。可惜,因为上文提到的李渊的第一个缺点缺乏勇气和开国后的军功。事实上这些人大多数军事能力不足(张瑾甚至有全军覆灭的惨败),且大部分的人都有跟随李世民出征的经历,对李世民的牵制实在有限。果不其然,在玄武门之变前后也什么用没有。参考一下杨广的江都宫变,李渊的军队对李渊的忠诚度甚至不如带领帝国毁灭的杨广。
第三,李渊的性格护短,有时甚至缺乏大局观。比如李世民的河东之战背景就是李唐内部斗争武德二年,李渊迟迟未派善战的李世民出征,并且杀了李世民心腹之一刘文静,试图杀鸡儆猴。可他偏偏又没有其他合适的且相信的人选可用,于是派了自己的铁哥们裴寂,致使突厥支持的刘武周在武德二年年中占领了山西中部的太原。随后大将宋金刚率领下突破雀鼠谷,军势直逼河东地区甚至关中。活生生的把癣疥之疾变成膏肓重病。于是,李世民的军功中有了著名的河东之役。但是,对于李渊来说这场战争仅仅是重新稳固了关中的东门。一进一退,谁吃亏一目了然。而与此同时,对手的实力和数量则增多。最典型的是窦建德。活生生又提高了征讨东都的难度,再一次增加了李世民的军功。简直是 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些缺点,造成了李渊的悲剧。虽然是明君,但他实在是最憋屈的开国皇帝和太上皇。
=====================================
起来一看,都过五十赞了,这是第一个过五十赞的回复,受宠若惊。
=============================================
超过160了,谢谢大家。
==========================================
没想到有这么多赞,这是第一次。再次感谢大家。
其实之前看过我回复的,可能知道我有一个缺点。就是写文东西虎头蛇尾,这篇文字也是。原因是写着写着就不想再查东西继续回归自己本职工作上,因此后面的李渊的缺点我只列了三条,而且最后一条展开并不完全,事实上是很不完全。后面也有不少东西没写,我以后争取补上。
李渊的缺点其实不止三条。
至少,第四,对大臣的信任不足,比如武德年间不少人都有“被谋反”的记录,比如李孝恭,刘文静,李靖,段伦,杜伏威(甚至包括李建成这个太子,在杨文干事件被李世民借力打力,差点也被谋反。这些人中不少经过调查查无实据没有处罚)。上面这些人,有的是亲戚女婿,有的是王佐才,有的是元从,但是连这种人都不宽容。甚至作为太子的李建成都可以怀疑,造成的问题就是柏杨说的“李世民是李渊最后一张王牌”。他自己把李世民变成他能使用的最后一张牌,结果就是玄武门。
当然这也不能怪李渊,李渊在那个忠诚度很低的时代,不可能信任其他大臣甚至自己的亲戚们(看看自己,不就是杨隋的亲戚)。有一个相对好用的儿子李世民(隋末唐初第二名将,也是军功最大的将军),自然是多多依靠,结局就是被李世民反客为主。其实,在后期在迎战突厥的时候,反正当时的战略其实是外交斡旋加积极防御战略,不论是李世民在山西二线位置还是李建成在陕西二线防御,其实都是相对次要的。站在李渊的立场上,他完全可以以更大的步伐在几年间架空李世民,而不是进一步让李世民继续带兵对抗突厥主力(李世民守卫的方向一直是颉利可汗的方向,突厥主力与大可汗一致。因为突厥结构松散,主力不可能脱离大可汗控制)。
第五,李渊武德时期的封赏并不合理。这点狐狸晨曦的另一个评价李渊的文章提到过。其实,李唐武德年间,很多没有立下什么功劳的封赏都很高,有些甚至被赐姓李,甚至被封为郡王(罗艺只是其中之一,不过罗艺军事能力不差,因此还看不出来问题。但是当时这样的郡王不是一个两个,都看看就能看出问题,无什么才还占据高位)。对比一下李绩,自己是名将,也是拿着要地和李密一部分实力投诚,但是待遇还不如有些封王的胡人。作为“东人”的李绩没意见才是怪事。就能理解为什么旧唐书写他们积极参加李世民的谋划。(就算是资治通鉴等也是不肯把李世民的计划透露给李渊,采取看似中立,实际偏向李世民的态度)
第六,李渊在应对李世民上进退失据。从人性和父亲的角度,进退失据才体现出李渊也仍然是一个父亲,而不是百分之百冷血的皇帝,因此,某种意义上,我对这个历史人物有更多的一份尊重和喜爱。站在历史的立场上,李世民上位或许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最幸运的事情之一。但是,站在统治者李渊的立场上,李世民绝对需要被终结。因为李世民的势力在当时形成政治上的超级怪兽。
而李渊,一面念及爱子(李世民确实是李渊最喜欢的儿子之一,史料和碑文证据很多),一面当成政敌。一面想打击,一面想依靠。不但造成李世民在李唐地方上势力空前膨胀,成为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凉州总管和雍州牧。甚至还包括李世民逐步建立的在突厥内部中的强大关系网。虽然说李世民养寇自重或者如某些人说的一样勾结突厥为患一方是证据不足的胡说八道,但是看他武德后期的所作所为,至少说是借着整体李唐和突厥的关系大势做有利于自己的文章没什么问题。(其实李世民在东西突厥都有一堆朋友。突利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李世民认的兄弟。郁射设这个处罗可汗嫡子,根据墓志铭,不但娶的是李唐的宗室女,还是在李世民的“家内成婚”,李世民还“亲见”俩人成亲。西突厥的莫贺设武德年间来到长安,也是与李世民结盟为兄弟。如果玄武门是李建成赢了,历史上估计李世民就会被描述成结党营私、私通敌国。)甚至包括一直占领马邑,依附突厥的那个与李渊撕逼的那个苑君璋。根据贞观时期这个墙头草的表现,李世民对他投诚的封赏加上后来的在贞观年间的任职和史书对这种蝇营狗苟的人竟然有正面评价。再回想武德六年李世民坐镇太原的某些所作所为,都可以说或许有那么点私谊。对于这样的政治势力,不能迅速终结,而进退失据,站在李渊的角度大错特错。
==========================================
感谢大家,这不但是我第一个过五十的回复,更成了第一个过一千的回复。
下面知乎友李敦(抱歉,没@上你,是因为太多叫这个名字的了,又有不少没头像,实在找不出来谁是你)回复:
“刘黑闼卷土重来,本身就是李世民对河北经营不善的结果。倒是李建成平定之后对河北的一系列政策最终安定了当地。
所以说平定刘黑闼其实更应说是李建成的政治成果
而且李建成通过平定河北,也收揽了以魏征为代表的一大批河北士人。所以后来玄武门后,李世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安抚李建成一派的河北地盘”
这种说法在网文上很常见。但是,我个人不赞同这种说法。我把我以前给其他问题的回复改一改贴上来。
首先,刘黑闼卷土重来,跟李世民所谓经营不善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李世民第一次征讨刘黑闼的时候,不存在所谓经营的条件。
安抚别人需要条件,就像谈生意,你的预算要高于对方的成本才有的可谈。李世民一征刘黑闼时,虽然灭了窦建德,但是窦建德主力并没被伤害,而是返回山东河北。当时是力量上刘黑闼没太多损失,大义上要为窦建德复仇,地方局势是李渊派到山东的郑善果等激起民变,军事上说李绩,罗艺,李神通,秦武通,张士贵都被打跑,天下大势上说不光河北山东等地,甚至河南都有局势不稳的情况。这种时候,你想让李世民安抚别人说放下屠刀,立即投降,然后我饶了河北!?除非有人穿越给他送过去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人家刘黑闼面对的顺风顺水局面,考虑的只怕是我饶不饶你李世民的问题。在这种局势下,除非李唐肯同意刘黑闼事实上割据一方,否则根本不存在安抚的条件。而李建成二征则有这个条件,因为血腥至极的战争让窦建德或者说刘黑闼的主力被击溃,这个安抚的条件是李世民创造的)。
至于刘黑闼脱逃,也并不是李世民指挥或者决策上有问题。刘黑闼在洺水之战的最后,抛弃手下独自逃跑。“遂与黑闼先遁,馀众不知,犹格战。守吏决堰,洺水大至,深丈馀,黑闼众大溃,斩首万馀级,溺死数千人”。快速逃窜的他淘到突厥,李世民亲自率军追击,最后大约一直追到快到突厥地盘。
第二,李世民不负责再次征讨刘黑闼,不是因为李世民办事不力的惩罚。事实上正相反,而是李世民的势力膨胀的太厉害,因此才需要李建成。
作为李唐来说,事后对李世民的奖赏是任命为“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根据诏书来看,为了酬劳他在平定刘黑闼、徐圆朗一战中的功勋。至少从官方态度来看,不存在办事不力。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史实是,第一次平定刘黑闼叛乱后,山东道行台迅速被撤,使得陕东道大行台失去了对河北地区的控制权力。陕东道大行台初建时,曾将山东道行台(管的是河北等地)置于其下。当时的陕东道大行台一度直接管辖除了山西以外的整个关东地区。如果李渊真的希望李世民进一步安抚控制河北,完成对河北的安抚,除非脑子进水,否则不会如此安排。由此可见,李渊从来不希望由李世民平了河北。更不想李世民插手到山东地区,因此,虽然还剩下徐圆朗,但李世民被迅速调了回去,“谴淮南王神通击徐圆朗”。
第三,至于说是李建成的成果。在李建成的征讨中,刘黑闼的军队出现成建制投降的情况(事实上当时并没有什么交手)。比如攻打魏州失败六千士兵向李唐投降。 昌乐,稍微失利就投降。会出现这种景象的根本原因是刘黑闼已经没有所谓主力部队,剩下的就是流寇性质的队伍。让刘黑闼主力全军覆没的是李世民。
第四,再看看李建成收揽的所谓山东的人才。除了罗艺和魏征,还有人么!?何来所谓一大批河北人士?(其实肯定还有,只不过名望不大,可以忽略不计。如果真的李建成身边还有什么大才,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后,应该很乐意把他加入魏征王珪韦挺薛万彻等人的名单中)
魏征?这个到处改换门庭的算窦建德的势力吗?罗艺?看看历史,幽州兵是隋炀帝的空降兵,与河北等地矛盾很深,因此隋末大家到处扩张,包括萧铣甚至投降唐朝的杜伏威等,而罗艺只能待在幽州,扩不出去。收了罗艺,正说明李建成对河北山东吸收不够,甚至阻碍李建成吸收河北势力。
相反,李世民这面,看看一共十九人的十八学士,关中四个,山东七个,南方七个(实际八个)。对于山东人才的吸收,比李建成全面的多。甚至军事方面,齐善行这个窦建德的妹夫和左右手,也加入李世民的阵营,成为李世民的秦王府左二护军。谁吸收全面一目了然。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宋太祖、明太祖、唐太宗这三位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英主,不存在不能相提并论的问题。同样的,汉高隋文光武康熙也可以与这三位还有秦皇汉武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