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的帽子扣在现代人身上,是中医黑最喜欢干的事儿。
中医界,从来就没有把脏腑虚化过。
只不过是一帮别有用心的人炒作“脏腑虚化”概念,有的作为不学无术的遮羞布,有的作为攻击中医的弹药而已。
举个栗子。
中医黑喜欢拿“肾虚”来说事。“肾脏,只有过滤血浆废物,生产尿液的功能,怎么在中医眼里就肾虚还包括了腰膝酸软,面色无华?凭什么肾主恐? ”
好。某些玩脏腑虚化的人来了:噢,这是中医的肾,不是解剖上的kidney,中医的肾属水,不是解剖上的肾,是功能上的肾,它就是有这方面的功能blabla……
我之前讲过一句话:
中医,是基于实证而成立和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我们中医医生做学问,肯定是既讲功能,也讲物质基础的。
“解剖”一词出自《黄帝内经》,便是铁证。
好,我们重新来解读一下。
首先,“肾藏”系统,为什么比解剖上的肾kidney多出了这么多的功能?
很简单,因为2000年前《黄帝内经》的解剖学比较粗糙,“肾藏”系统,不仅仅包括了两个肾(kidney),还包括了肾上腺(adrenal glands)、输尿管(ureter)等一切与泌尿系统相连的结构。
尤其是肾上腺。知道它跟肾脏相连,很多疑问自然不攻自破。
为什么“肾主恐”?因为应激状态下,肾上腺释放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会迅速调动机体的功能。
为什么“肾虚”会有腰膝酸软、面色无华?因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 System)是维持正常血压的关键系统。这个系统出了问题,功能下降、面色无华不是很正常?
肾上腺会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影响生长发育,可以影响性腺,因此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阳痿不育不是很正常?
而在五行系统论模型当中,肾藏系统,由于有了这些解剖基础,所以才同时拥有主管水液、主管生殖、主管封藏的功能特性,可与“水”的模型特征相拟合,因此才有了中医的“肾藏”系统。
同样的例子,中医讲脾有两个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哎,大家就不理解了,脾(spleen)不是一个免疫器官吗?不是储血器官吗?怎么同时拥有了消化系统的功能?
看一下解剖:脾(spleen)和胰(pancreas),是从腹主动脉分出的一条动脉共同供血的。因此在2000年前的解剖当中,就根据解剖的连续性,归为同一个“脾藏”系统了。
同时,脾本身就是个最大的淋巴器官/免疫器官,因此它能影响消化道生态平衡,也是另一个方面的解读。同时脾脏也管血细胞的平衡,脾功能出现问题以后,血小板被过度清除,产生严重出血倾向,这就是正宗的“脾主统血”功能失常。
更神奇的是,2000年前的古人对脏腑功能的概括居然还很正确!
所以答案很明确了,中医的藏器,因解剖学水平所限,功能都并到一块儿去了,功能当然不一样。所以,别扯什么“功能上的脾”blabla,不需要刻意搞虚化,两帮人说的玩意儿,那物质基础本来就不一样,不需要去辩解什么。
现在解剖学精细了,很多结构细分出来了,那是好事,但并不意味着中医的藏象就一定要被否定。
历史局限性,解剖没这么精细而已;完了古代人利用有限的解剖学素材,运用系统论进行研究,这才有了几千年的中医。
虽然解剖学自然要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但不代表中医就该进博物馆。
我是一个皮肤科医生,工作中会做一些门诊手术。做手术之前,有时候会让病人伸个舌头,看看脾胃功能如何。我的经验,舌苔不太好的人,往往出血量会相对比较大,我就会事先多拆一包纱布备着。
你看,西医医生也是,脾大、脾功能亢进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外科治疗就做脾脏切除术,来恢复正常的统血功能。
我在临床上应用中医理论,挺好用的啊?
谁说中医理论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