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时候张翎老师来我们学校开讲座,有同学就问了这个问题。
张翎老师就是原著《余震》的作者,后改编成《唐山大地震》的。
书中也有这个情节。
当时张翎老师回答:很简单,就是因为重男轻女。
我想应该很多人都想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救儿子不救女儿”,其实所有人也都知道是这个答案,只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相信一个母亲会因为重男轻女而选择放弃女儿的生命,不愿意相信重男轻女真的会这么残忍。
对母亲而言,她也痛苦了一辈子。
时代的错,重男轻女是刻在老一辈人骨子里的。
何不把“放弃女儿”的执念,换个角度想,至少“留下了一个孩子”呢。
编剧和导演已经很仁慈了。
为了体现出母亲的“不得已”,不断表现女儿无法回应,增加母亲以为她已死的误判。
在这个前提下,母亲选择儿子就多了很多“合理性”。
同时又让女儿生还了,削弱了母亲不选择她造成的后果。
所以有些人才有更多为她和重男轻女辩解的余地。
其实这个剧情看似是两个孩子被放在一起选择,但女儿和儿子本来就没有被放在一个天平上。
如果剧情足够现实,足够残忍。
就会让这个母亲同时听到两个孩子的呼救,让她在真正的天平上选择。
你觉得她会选择谁呢?
有些人不敢承认,她还是会选择儿子的。
然后那个女孩,也不会等到救援。
她会一直躺在水泥板下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脑海里盘旋着母亲的选择,然后渐渐冰冷。
现实会比电影更残忍。
现实里的方登已经死在水泥板下了,凉透了。
电影里安排活下来的方登
能活生生看到母亲给自己洗西红柿的方登
拿到了那个等了32年的西红柿的方登
都不是水泥板下那个被放弃的女孩。
她只是重男轻女的母亲需要的“原谅”和“救赎”而已。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
女人会不会出轨,主要考虑几个方面:
1)有没有男人来撩;
2)有没有未满足的生理欲望;
3)出轨的风险与利益权衡。
所以,性格的内向和外向与出轨本身没有关系,但是:
外向的性格,更加容易满足第一个条件,就是吸引男人来撩。
因此,在封建社会,我们把性格外向的女人戴了几顶帽子,例如:
水性杨花、招蜂引蝶等。
---
对于女人来说,年龄是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四十几岁的女人容易遇见的几个问题:
1)性需求的波动比较大,这个年龄的女人是个宝藏,就看男性是否懂得开发了;
2)被生活琐事牵绊,更加需要倾诉;
3)更加理性,对两性情感的需求程度降低,夫妻关系的衍生物太多,出轨的风险与成本太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