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某些回答,实在忍不住,第一次在知乎上写回答
不是很能理解把这部电影一脚踩烂踩到底的人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可能觉得这部电影绝了的我是一个共情能力很强的人吧
以下唠唠叨叨写一些乱七八糟的简单影评
这部电影第一直观感受就是真实,非常的真实,细节拉满。封城前夕所有市民惊慌地去超市抢购物资那一段,有怕感染而戴着熊猫头套的人,也有用橘子皮做了简易口罩戴上的人;还有在武哥送叶老师去医院那一段,有人戴着矿泉水瓶。这些在疫情初期爆发的时候,都是有真实新闻报道的。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有感染力,像是在看灾难片,事实上疫情也确实是灾难。开头几分钟我就已经看得很揪心了,我本人也是医学生,最近在医院里实习,由衷地就会感到敬意和崇拜。
人物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都是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中。
勇哥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带着“侠气”的人物形象了,他不求回报开车送一对医生夫妇去医院上班,但是在此之前,他也并不是一个愿意无私奉献自我的人。从后面救猫和武哥那一段对话回忆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也是义字当头,但是在有了老婆,老婆怀孕之后,他也终于为了家庭明白了什么叫瞻前顾后。所以疫情期间他不敢回家,他怕自己感染了病毒,把病毒传染给家人。疫情爆发之后,他在医院大门口看到挺着大肚子的医生,或许也是想到了曾经的妻子,心中的侠义还是被燃烧了起来,毅然决然组织起志愿者的队伍。而他的妻子,前期因为丈夫的“不着调”而拒绝理解丈夫,心态大概就是“家里自己都管不过来,还想着去帮助别人”吧,但是在她听说丈夫丢了蛋白粉想自己贴钱给医生补的时候,虽然没说好话,还是让儿子把自己手中的钱转给了阿勇。这一刻,她也变成了抗疫中的一份子。其实在中国,这样会互相埋怨但在困境中依旧会相互扶持的夫妻,应该占了绝大多数。
这大概是中国人的特性,明明自己过得也不如意,却也见不得人间疾苦。
李小龙所暗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侠”字,我认为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解读。
武哥和叶老师BE是我没想到的。
武哥一开始的形象,是典型的普通打工人的形象。她不在乎疫情,她只在乎工作,在乎自己有没有钱挣,能不能养活自己,能不能给女儿一些更好的东西。所以她一开始问勇哥当志愿者有没有钱拿,在给叶老师送药的时候,她也并不在乎硬闯小区是不是破坏了防疫规定,她只在乎当下的钱和工作,把一个底层打工人的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个人物她也依旧有她自己的善良,她把脑瘤发作的叶老师送去医院,让叶老师还钱的时候没有挟恩图报,还抹了一个零头足以见她其实并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她受叶老师的熏陶,喜欢上钢琴,喜欢上诗歌,在途中送熬了三个大夜的实习小护士晓晓去吃豆皮,在晓晓的怂恿下迈出了离婚后的一步。这些代表着精神食粮的东西让原本心里只有物质的她也慢慢有了沉淀,这就是武哥这个人物形象的转变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人接触,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小声bb,朱一龙不搞笑和他真的很好笑有什么冲突吗?】
这里简单说一下晓晓,这个实习小护士其实代表了一部分医护人员。那个时候武汉医院人手该要多紧缺啊,才会让一个实习小护士也跟着一起熬三个大夜。她摘下口罩,脱掉隔离衣,大半张脸全都是长期捂在密不透风的隔离下所起的红疹。实习护士很多比我们实习医生要年轻,我猜测她可能最多也就20岁,花季的年龄,咋咋呼呼,活泼又可爱,爱吃却不会长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我遇到过的许多实习护士小姐姐很像,非常的鲜活。我好几年前看过«麻雀»,当时并不是很喜欢周冬雨在里面演的徐碧城,觉得实在没有谍战人员的感觉。但是在这一部电影里,我真的非常喜欢她演的晓晓。
以及女为悦己者容这个片段,我不是第一次听到“不仅要为悦己者容,还要为悦己容”这种观点。这部电影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女性视角。
不管是为抗疫坚守在一线的女性医护,还是坚持不裁员不减薪的女老板,都为那些在抗疫中女性力量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前面啰里啰嗦写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中年夫妇和老年黄昏恋的感想,就等以后有空了再写。】
我认为这部电影让我觉得为之动容的一点,就是每条线的环环相扣。库切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但是,人类并不是孤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我之前玩过一款游戏,小岛秀夫的«死亡搁浅»,至今仍是我非常喜欢的游戏。这是一部单机送快递(bushi)游戏,虽然是单机,但是,你却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看到其他玩家的共享建筑。或许是在山上一座歇脚的雨亭,或许是你送货路上免去了绕远的一座桥梁,或许是在怪物出现区域的一座安全屋。人们平生素昧相识,但所有人都被一条无形的线所连接在一起。我看不见你,但我知道你在。
不足之处当然是有,我能够想到的最不足的镜头就是退休返聘回去的妇产科老师的手术洗手……【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这一刻该死地发挥了作用】外科洗手的时候手臂不能向下,不能让水从手肘流向指尖,而是应该保持拱手位,让水流从指尖流向手肘。不然的话,这不还是污染了吗……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的,要我给这部电影打分的话,我会选择9.5,0.5献给主创的诚意。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部电影里当然也有不少艺术加工处理过的部分,不过有的时候现实可比电影魔幻多了……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穿过寒冬拥抱你»并不算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抗疫片,而是一部描绘了武汉疫情下的普通人的生活的一部电影。某些非要给它冠上“抗疫片”的名头拿它去和纪录片甚至某些“抗疫片”对标的人,小心思是否太过明目张胆了一点?
——————————————分割线——————————————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也是真没想到我这个回答下面的评论还有人说建议等看完直接回来骂我的……骂人那也大可不必,毕竟电影又不是我拍的,你自己先入为主看了我的感想之后看了电影又觉得不好看再来骂我叫个什么事儿啊……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单纯表达个感受也要被骂的话……算了如果你在心里骂我那我也不知道,你在评论骂我直接不看不就对了吗
诶骂不着,气不气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管
2022年贺岁档上映的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如果对比半年之前上映的另一部同样是抗疫题材,同样是群星云集、每一个配角都是知名演员的《中国医生》,
那么不得不说,《中国医生》 还算是中规中矩,合格交卷,只是不够特别出彩,惊喜不足,招致了一些人的各种吹毛求疵,批判缺点不足;
而这部《穿过寒冬拥抱你》,就是用着一流的演员阵容,各种天南地北的上好的食材,生生做了一锅大杂烩夹生饭出来。
同样是快递小哥志愿者,《在一起》雷佳音是何等生活化而自然,《中国医生》欧豪演技发挥明显逊色,当时已经被批评得不轻,
相比之下,《穿越寒冬》黄渤是谁?堂堂金马奖/金爵奖的双料影帝、多年来被影评大V们吹嘘成葛优接班人,内地中生代演技天花板的存在,
然而作为本片名义上的第一主演,一番男主角,不客气点说,这几年的黄渤,除了在《我和我的祖国/前夜》还算中规中矩,
《疯狂的外星人》被沈腾全程压制,《夺冠》被巩俐衬托得黯然无光,从《被光抓走的人》《我和我的家乡》到这部《穿越寒冬》,一部比一部更加套路化, 再无什么足以打动人心的演技弧光可言了。
同样是演护士,抗疫献礼剧《在一起》的倪妮,是真正投入用心地去演,完全不需要加一个意外牺牲的段落,也一样足够动人,虽然她此前算是走了几年的“时尚圈超模路线”的弯路,甚至被嘲为 “谋女郎之耻”,
但是从 《拆弹专家2》《流金岁月》《在一起》《功勋》这一部部影视剧下来的发挥,足以令人信服。
而作为同样被“电影国师”张艺谋选中的“谋女郎”,按年龄是师妹,按入门次序是小师姐的周冬雨,连续拿下三金影后满贯,堪称“谋女郎之光”后,这回在《寒冬》里的客串,怕是根本算不上多用心,甚至她每一颦每一笑都能让太熟悉她的影迷觉得:不出意外,果然如此。
无论黄渤还是周冬雨,当年都是从颜值到身材的全面不被看好中,凭个人努力,用心演绎不分大小的每个角色,打动了无数观众,一路披荆斩棘而有了如今的成就地位。然而,功成名就之余,可还曾记得当年落寞无闻时的初心?
如果他们今后只是交出类似《穿越寒冬》这样的作业,那观众们凭什么还拿自己的真金白银,为他们主演电影的买单?而不是去看朱一龙去看倪妮,起码颜值身材足够养眼。
没错,整部影片最有意义的,还就是贾玲和朱一龙演的这段情愫:
参演本片的那么多影帝影后、明星大咖,这两位演员是最投入最有信念感的,当真就把每个人一听就觉得离谱的「让贾玲朱一龙组cp,演爱情戏」,演得足够有说服力。
从那一碗算是“定情信物”的黄鳝面,到朱一龙饰演的“叶老师”,在城市解封前猝然倒下,未能赴与贾玲的鹦鹉洲大桥之约,
对这段感情明显不可能自信的贾玲,以为他有意失约,而在留言里故作坚韧掩饰:「我把你当哥们呢」
再到她在大结局,飞驰在大桥上,陡然听到手机广播说 “叶老师”去世,遗嘱捐赠多个器官,相信很多观众当真和她一样落泪了。
也就是这段戏,才让人相信薛晓璐,近年来被行业力捧的女导演:《北京遇上西雅图1/2》当真是她拍的,而不是只能拍出《吹哨人》。
整部《穿越寒冬》电影最大的问题,明明就是薛晓璐一个导演,居然也能搞出类似单元影片的大杂烩,实在太醉了,类似于:
高亚麟与徐帆演中年夫妇,两个人在无人街道大雨中又哭又笑,又跳又闹,互诉衷肠,五十岁女性成功老蚌怀珠,
顺便还借题发挥一下:守在家里当富婆不快乐,被子女看不起没尊严,自己开公司赚钱当女总裁才自在的女性独立精神。
84岁吴彦姝老奶奶,在失偶女婿的鼓励下,毅然返回医院接受返聘,重拿手术刀,顺便还和74岁许绍雄大爷谈起黄昏恋,结果感染了吧,上人工肺了吧。
还有黄渤贾玲给猫接生,也能凑一段时长,顺便还真就把被隔离/已感染人员的猫和小猫,带回自己家养了……
明明武汉抗疫战役,那么多感动全国的真实动人的凡人英雄事迹,搁在这位导演兼编剧的笔下,就只剩下胡编了?
因为就算不提影片是否如实反映了抗疫战役、体现了抗疫精神,在这方面远不如《在一起》,也比不上《中国医生》,
单作为一部故事影片本身的评价而言,也是完全不合格的。
如果把贾玲与朱一龙作为主线剧情,就写这位女导演最擅长的感情戏,黄渤/高亚麟/吴彦姝这三个单元都改成纯配角戏,写疫情背景下普通人的特殊感情,由小见大,完全可以做成一部相对出色的电影,非要硬生生搞成一桌大杂烩夹生饭,——面面俱到等于毫无重点,毫无必要,适得其反。
而这样一部影片,在上映一个月后,居然突破了9亿票房,只好说,多谢同档期其他影片, 《李茂扮太子》《反贪风暴5》《以年为单位的恋爱》 ,多多承让了!
这几张截图是真的惊到我了…
我没孩子,怎么教育孩子肯定谈不上专业;关于丁先生的教育理念讨论热烈,我不多掺和。
就一点:截图里表示“高中就可以睡女生了”,对未成年人性行为采取默认甚至鼓励的态度,就我看来,当父母的这么说——真是有点坏。
这话一定是男生家长说出来的,毕竟未成年人性行为,男方“不吃亏”嘛。
女方家长肯定是卧了个大槽要锤人:女孩子在性、在生育中承受的风险付出的代价,太多了。
特别是心智、机体都没有完全发育好的未成年人,性行为的风险远多过欢愉。
在妇科门诊,男朋友牵着过来人流打胎的稚嫩面孔数不胜数;急诊各种未成年人宫外孕出血手术,皮肤性病科接诊的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小患者;以及因为不懂避孕「英年早孕」搞出各种“伤痛文学”影响一辈子的事儿,这都是切切实实发生的悲剧。
所以我们医生对未成年人性行为一直持不鼓励的态度。
确实,身体是自己的,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青少年接触的性知识只会比我们想像的多;而未成年人间的性行为不犯法(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一律以强奸罪论处),也不是上纲上线的事儿要被社会舆论过分指摘。但前提是懂相关知识、清晰自愿、相互负责。
现实看来,满足这些条件的,并不多。往往都是女孩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在哄骗诱导软磨硬泡下偷尝禁果,好多都没有切实做好避孕。
这种现状下,家长明目张胆地鼓励“自家的猪多拱白菜”,甚至言语之中透着对未成年人性行为的炫耀,让我反感。
在丁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多X几个女人”似乎是人生KPI,这话季羡林可没有对孩子讲过,是不是下一步就要鼓励去约p传视频了?
丁先生的回应也是理直气壮的,咱只能你好再见拜拜了您内。
就是丁公子同班女同学的父母都要注意了,“这边有个养猪的,瞄着你家白菜了”。
这几张截图是真的惊到我了…
我没孩子,怎么教育孩子肯定谈不上专业;关于丁先生的教育理念讨论热烈,我不多掺和。
就一点:截图里表示“高中就可以睡女生了”,对未成年人性行为采取默认甚至鼓励的态度,就我看来,当父母的这么说——真是有点坏。
这话一定是男生家长说出来的,毕竟未成年人性行为,男方“不吃亏”嘛。
女方家长肯定是卧了个大槽要锤人:女孩子在性、在生育中承受的风险付出的代价,太多了。
特别是心智、机体都没有完全发育好的未成年人,性行为的风险远多过欢愉。
在妇科门诊,男朋友牵着过来人流打胎的稚嫩面孔数不胜数;急诊各种未成年人宫外孕出血手术,皮肤性病科接诊的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小患者;以及因为不懂避孕「英年早孕」搞出各种“伤痛文学”影响一辈子的事儿,这都是切切实实发生的悲剧。
所以我们医生对未成年人性行为一直持不鼓励的态度。
确实,身体是自己的,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青少年接触的性知识只会比我们想像的多;而未成年人间的性行为不犯法(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一律以强奸罪论处),也不是上纲上线的事儿要被社会舆论过分指摘。但前提是懂相关知识、清晰自愿、相互负责。
现实看来,满足这些条件的,并不多。往往都是女孩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在哄骗诱导软磨硬泡下偷尝禁果,好多都没有切实做好避孕。
这种现状下,家长明目张胆地鼓励“自家的猪多拱白菜”,甚至言语之中透着对未成年人性行为的炫耀,让我反感。
在丁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多X几个女人”似乎是人生KPI,这话季羡林可没有对孩子讲过,是不是下一步就要鼓励去约p传视频了?
丁先生的回应也是理直气壮的,咱只能你好再见拜拜了您内。
就是丁公子同班女同学的父母都要注意了,“这边有个养猪的,瞄着你家白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