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匿名答案貌似已删,希望他是真心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吧。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11.13更新——————
实名更新怒而反对楼下某匿名用户答案。
什么叫“不能因为是残疾人就什么奖都留给他一份”?
这位答主如果把自己所说的那位“残疾人”的资料列出来供大家客观地评判也就罢了,自顾自地写了一大堆主观评论,仿佛这孩子在清华的一切都是借着“残疾人”的这个名号得来的一样。在近两百人的“贵系”考到学年第九很容易么?人家站都不能站走都不能走还出色地完成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你四肢健全就会坐在电脑前面骂街,觉得自己很酷么?
成天说清华特奖唯分数论,这回选一个不唯分数的又嫌人家孩子成绩不够好,你就是典型我下面文章里说的那种人。
有很多人反对起清华特奖带有“引导性”,我告诉你们清华特奖之所以设立本身就是为了有“引导性”的,学校每年拿几十万发给十个人不是为了奖励他们有多优秀,是为了告诉其他那些没拿到钱的同学他们的努力方向在哪里。以前的确有些唯分数,所以学校近年来也在不断调整,选取多方位发展的典型性人物。
因此那位匿名答主所说的“残疾人”非常有资格获得特奖,他在自身条件与常人有极大差异的情况下,做出的成绩足以让清华95%以上的同学汗颜。
另外,关于这孩子演讲和辩论水平的问题。
什么叫“听个声音就觉得连决赛也进不了”,你以为你是谁?
他是实实在在代表校队去南京打过华语辩论锦标赛的,你当校队的人也跟你一样毛也不懂吗?
最后一点,这种背后骂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实名。
你口中的这位“残疾人”是个阳光善良的孩子,如果他有天发现自己的“好同学,好系友”平常跟自己嘻嘻哈哈,却在背后这么捅刀子,应该会很失望。
利益相关:
2014年研究生特等奖学金全程参与后台评选过程。
2009年清华校辩论队队长,至今任校辩论队教练。
—————11.12更新——————
谢邀。
我不太清楚题主想问什么,身在美国也没关注今年的特奖答辩,不过反正每年特奖答辩以后舆论反应都是差不多的。去年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清华特奖答辩的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研读间』上,这里贴上,可能对于今年也一样适用。
也谈清华特奖:我们为什么如此扭曲?
近两日,关于“清华学霸”的话题又一次占据了媒体与民众评论的高峰,印象中每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评比之后,都会掀起如此的热潮。但随之而来的,自然又是无数关于“高分低能”的讨论。今日凤凰新闻发布的一篇《清华学霸:15科100分 4科99分 1科98分》的新闻下默认出现的三条热门跟帖如下:
(1)你们创造不了中国的未来(典型愤青回应方式)
(2)分数不代表学术能力(保留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但又控制不了情绪的主导)
(3)天才,顶一个(真诚地为他人取得的成果叫好,不掺杂任何主观负面情绪)
三条评论也非常有代表性地折射出了三种不同的呼声,无怪曾有网友笑称现在不论发什么下面都是一片骂声,最和谐的竟然是那些最不和谐的网站,想来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从更多的留言看出来,很多发出讥讽、嘲笑乃至是咒骂声音的网友并不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反而是很多受过甚至是正在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学生,这就让人感到奇怪了。难道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事人”来说,我们真的没有见到过“高分高能”的人存在吗?
当然见过,只是不愿承认罢了。
那么,难道我们就无法接受任何比自己强的人吗?
当然不是,我们谈起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世界五百强的的企业家、拯救民众于水火的政治家时,比谁都要津津乐道,完全没有任何的心理障碍。而他们超越我们的差距,应该远比一个清华的特奖要悬殊得多。
所以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何如此扭曲,可以容得下天地洪荒宇宙,却独独容不下一个蓬勃发展的优秀青年?
小时候,我们最反感父母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看你们班XXX,成绩又好,又是班长,在家里还能帮妈妈做家务。你再看看你,成天除了吃就是玩,干啥啥也不会,你说你以后能干嘛!”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心里都会不服气地暗哼一声:“他有什么了不起!我跑步跑得还比他快呢!我运动会还拿奖了呢!”
是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思想上毫无长进,唯一比小时候进步的是自我反思的能力,不用父母再提醒,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我们不由自主地就开始比较:我成绩可能确实不如他,但是我学生工作比他做得好啊;我文章发得确实没他多,但是我在实验室里人缘好呀;我交际面可能没他广,但我的寝室打扫得比他干净啊!
但是如果我们真的看到一个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学习成绩惊为天人,科研水平出类拔萃,工作能力鹤立鸡群,知交众多乐于助人,偏偏生活自理能力还强得超凡脱俗。这时候除了嫉妒和咒骂,我们还能怎么办?
因此生活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人,你跟他谈学习成绩,他说高分不一定是高能,以后到社会上见分晓;你跟他谈科研水平,他说这么牛怎么还没拿诺贝尔奖啊;你跟他谈创新意识,他说有本事像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一样辍学创业啊。绕来绕去,就是不愿意承认:“是的,他确实比我强。”这就是我们的心理障碍,与我们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多强都无所谓,而与我们有可比性的人稍微优秀一点点就无法接受。因此我们宁愿崇拜一个来自星星长相俊美的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大学教授,也不愿意承认隔壁邻居家的小弟就是个少年天才。
每当讨论“高分”与“高能”的问题,“钱钟书数学曾经考零分”、“爱因斯坦小时候被人嘲笑很笨”、“马云靠补录取才能上本科”这些例子就会反复被拿出来讨论。其实,并不是只有全面优秀发展才一定会成功,在人类史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企业家、政治家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典范。然而成功的人一般来说人格都是健全的,他们会真诚地尊重、欣赏和学习他人身上的优势。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的冯·卡门在与亲传弟子钱学森分别时真诚地说:“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这不仅仅是认可,更是胸怀。恐惧导致愤怒,愤怒导致仇恨,仇恨导致苦难,总是害怕承认他人比自己优秀,诚然世界以后不一定是他们的,但也绝对不是你的。
因此,我们如此扭曲,不在其它,只在自己。
简而言之,我们如此扭曲,是因为曾经昙花一现的雄心壮志,和与之并不相符的,碌碌无为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