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马前卒B站睡前消息,文化产品由国家订货,建设文化平台,免费播放? 第1页

     

user avatar   lao-yu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是闲的,一下午答三个问题。

显然,这货不懂什么是文化产品,更进一步,这货不懂什么是文化(艺术)。

所谓文化产业的生产线化、规模化、平台化等等,原本是文艺界人士编出来哄投资人的。例如:宣传自己的编剧团队都是分工的,有人负责情节,有人负责人物,有人负责设定等等。投资人一到工作室,大大的白板上写满了歪七扭八的字,草稿散落一地,几位没什么头发的编剧讨论得不亦乐乎。等到投资人走了,几位编剧拿走自己的本子,继续各写各的。结果到现在,竟然有很多从业者们真的这么搞了,结果嘛很简单,垃圾越来越多。

我祖父在本市教育研究室主任任上退休,研究中学语文教学38年,组织了无数的教学评比。记得老人家讲过以下的观点:课堂教学做到高水平,要突出鲜明的教师个人特点,所有集体备课的课堂都很平庸,看似面面俱到,其实味如嚼蜡,根本记不住。优秀课堂一定是优秀教师独立完成的。

与上面类似,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独立完成的,集体创作不可能产生优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要带着其创作者鲜明的个人色彩。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必然是主创独裁的,你听说过哪个牛X导演在现场脾气很好吗?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文化产品市场是极具个性和特殊性的市场,以(马前卒所掌握的)粗浅的经济学来理解这个市场是非常可笑的。

同样一段《逗你玩》,马三立讲出来就可乐,别人讲出来就不可乐;宋江怒杀阎婆惜时,阎婆惜说的那句话“明朝到公厅上,你也说不曾有金子?”施耐庵写得出,换了第二人就写不出;同样一个曹操,鲍国安演的就是有味道,陈建斌演的就不对劲;这才是文化产品的精髓,不琢磨着解放创作人员,培养创作苗子。天天在宣发渠道上整幺蛾子。怪不得当今中国文化产业越来越垃圾。消费文化产品这一行为,绝大部分都是在欣赏创作者的个人特质。无视这一点必会被市场教育。

妄图在文艺产品上实现规模化的流水线生产;找到一个模型来拟合观众的口味;推出一套方法来指导这个产业的发展。以上都是在干预创作者。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打脸,持续不断地打脸。

用制造无缝钢管的理念来指导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的创作,可笑。


user avatar   lei-ting-zi-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逆说这段话的时候静静提出疑问:

让国家购买文化产品免费发放那外国人也看到了岂不是亏了?

马逆就附带了一个例子:国家汉办搞一个网站就花了三千五百万,与其把这些钱拿去做这些无意义的事,为什么不能拿来购买文化产品?

就这样,一个文化被马逆算成了经济账:给大家一个错觉:哦嚯,拿这些钱去买文化产品给大家免费播放是让大家得利益的行为。比起拿我们的税收拨款给建设孔子学院网站这种垃圾行为还不如拿我们的税收去购买文化产品让我们自己欣赏。

怎么样,这个经济账6不6。

可马逆始终没有给大家提,按下载流量给文化产品分成这种变相的资本主义特征最后让大家看到的都是什么文化产品。

和政府相关的人员流量给了地方政府制作的视频;和房地产企业相关的人员流量给了许家印王石的成功传记;和流量明星相关的人投票给了流量明星。

今日头条和抖音的流量可以真正意义的变成钱了,再也不用为了流量从风投那里拿钱再给大众塞钱,反正国家出钱。

瑞幸咖啡的低价模式有传承了,只要你看一段瑞幸提供的视频就能继续喝免费咖啡,反正是国家掏钱。

人是社会动物,一举一动都有社会赋予他们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困扰不是没有文化产品,而是文化产品能不能占用用户的时间,所以他们要给用户补贴,花钱买时间。

现在根据马逆的想法,他们给用户补贴的钱都由国家向用户征的税收给他们了。

可笑不?我觉得贼可笑。

有利于文化产品不?这钱从人民的手上出去转了一圈回到人民手上,消耗的却是人民的时间。

这样的文化产品,能输出的出去吗?!

现在来,咱们算最初那笔账,这钱转了一圈,除了增加了gdp,输出不出去,为国家工业国家文化做不了贡献,只能白白消耗所有人的时间去玩这个诙谐的游戏,这也是工业党干的事儿?


其实,马逆的这个想法在现实生活中有过实践,并且实践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现在大家都用的智能手机,打开以后手机桌面千篇一律,所以有人想换手机字体,有人想换手机壁纸,有人想换手机的各种交互界面,打造自己的个性化手机。

这就诞生了一个东西:主题商店:

你可以换字体,你可以换交互界面,但你必须给予这些设计字体,设计交互界面的人员酬劳,以满足你的个性化需求。

所以这些字体,这些交互界面一开始都是付费的,主题商店的很多东西都要付费,一部分给开商店的,一部分给卖家。

小米手机很早就使用的这个模式。但他们后来发现,用户很难为这些付费的文化产品买账,大家都免费习惯了。于是他们设计了一种主题商店代币叫做米币。用米币来购买主题和字体。

而米币的来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户充值,另一种是用户看广告,下载应用来兑换米币,用这些免费得来的米币购买主题字体,刺激了用户的消费欲望,占用了用户的流量,用流量换取需求文化产品。

怎么样,是不是开始有马逆这味儿了?


现在重点来了:


去年九月份,小米手机系统大更新,主题商店里所有主题全部免费,除了那些大IP(比如迪斯尼)授权的主题还要收费。


现在和马逆提出的方案简直一毛一样。

用户下载产品,小米为用户给制作者付费。

那小米主题商店有没有崩溃,出现我说的那种情况呢?

并没有,他们人气榜单里的产品,依旧是审美在线的好产品。


我曾经使用过的一款主题,作者制作的非常用心,在作者群里和他交流,他的收益也没有损失,甚至十分感激小米公司的这种新模式让他有制作的动力。因为以前为了吸引用户他得到的一部分收益都要自己私下偷偷返给用户以刺激用户消费。

很显然,在这个文化产品的尺度上,马逆那套理论成功了。

那么“手机主题”这个文化产品相较于影视书籍之类的区别是什么呢?

体量小,小米手机用户也就两亿多三亿不到,活跃于主题商店的用户也就五千万左右,管理这个商店的人员也就上百人。一份主题的收益最多也就上万。平均下来也就几十块。

不具备社会属性:制作主题的和消费主题的都是活跃在互联网的用户,他们之间并没有其他社会关系覆盖。

传播途径单一:好的主题只能由下载量人气这个指标反馈,顶多用户在论坛里自发宣传,制作主题的团队没有能力通过其他方式把主题传播出去,也就杜绝了垃圾产品薅羊毛的可能。


最后:

马逆提出这么一套拆屋子的破理论,他的目的也只是教材免费,我部分支持他的目的也是希望知网免费,开个窗子的事。


user avatar   luo-xuan-zh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资本家剥削形式——按件计酬法的一种变体。

2.把大众对文化的需求简单一元化,文化需求不是打游戏,全体人民需要n的文化产品,政府提供n就能满足这么简单。文化需求是有结构、成体系的,要求文化产品也必须多元化、成体系。

3.对文化产品的评价,除了流量指标外,还要考虑质量指标,即与既往经典文化质量比较的结果。单纯按流量分钱,最后留下的就不是大众文化,而是消费文化、流量文化。这点上马前卒的思路,和某团惊人的一致,而前车之鉴,就是香港文化的发展和衰落。关于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可以参考四川大学赵毅衡先生的论文《两种经典更新与符号双轴位移》。


user avatar   guujiandongl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让我去看视频,说的我好像没看过视频似的,我就是看了马匪帮的视频才回答的问题。你们看马匪帮的视频,大概只看到他说文化产品国家订货只有大众文化产品和学术科研作品这两个方向,我也看到了。你们认为这两个方向国家垄断订货就没问题吗?

现在国家没有垄断订货,文化研究领域就有诸多的禁区,如果国家直接垄断订货了,你想研究点敏感的东西你认为还有可能吗?当然,你们肯定认为有可能,在你们的想象里国家的所作所为都是好的,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你们想的有点美。

国家如果能垄断文化交易平台,那么最终的结果无论怎么开放文化产品市场,最后都不可避免的走到苏联模式的老路上去。现在国家还没完全垄断文化交易平台呢,文艺创作者就已经叫苦不迭了,如果未来国家垄断文化交易平台了,你们认为还会有好结果吗?

是的,在马匪帮的眼里,大众娱乐文艺市场可以保持现状,可是大众娱乐文艺市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依托于严肃文学市场和学术研究市场,如果这两个基础的市场被垄断了,大众娱乐市场会好吗?话说当年的大众娱乐的市场也不是完全封闭的,说是八个样板戏,实际上有二三十个文艺作品可供传播,肯定比八个要多,但是这就能说那个年代的文艺创作是开放的吗?真要论起来,我说那个年月只有八个样板戏,也算是造谣了,你们这群拥护者倒是可以去举报我造谣。

当年北京的副市长写《XX罢官》的时候,也没往那个方向去“联想”,结果怎么样,大家应该都学过吧?所以马匪帮提出的这套理论,就是奔着那个方向去的,无论它借口有多好听,最终的结果是不会变的。就像计生问题一样,原来可没说一个都不许生,但是后来“百日无孩”是怎么发生的大家心里都明白。

好经也怕歪嘴念!

==================================================

高尚光荣,典雅有内味儿。

对于国家管控文化产品,建设一个统一的平台让大众免费欣赏这种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8个样板戏的时代,相信大家没有经历过也听说过,那个时代人民群众欣赏文化产品几乎不需要花什么钱,不仅不需要花钱,对于广大偏远地区国家还会安排播放队专门给他们播放革命电影,然而那个时代文化产品是什么样子相信大家都清楚。马匪帮曾生活在那个时代,并对那个时代念念不忘我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他想把咱们全部拉回那个时代,我一定第一个起来给他两耳光。

如果按照马匪帮的逻辑,那国家完全不需要建设什么市场了,只需要搭建各种平台供人民选择,人民免费选择各种产品,国家在代人民向制作方付钱,那国家代替人民向生产方支付的钱是哪来的?不还是人民的税收嘛,这不就是完全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吗?马匪帮怀念计划经济那个时代我完全理解,但是如果他经历过那个时代,就可以清楚明白计划经济有什么问题,如果计价经济真的那么好用的话,我们现在也不会选择走这条路了。

国家垄断文化产品的结果就是8个样板戏,多一个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你以为真的建立这样一个平台之后,文化产品会很丰富吗?怎么可能!到那个时候国家就真是想让你们看什么,你们就看什么了。你们当然有选择,8个样板戏嘛,一天看一个,一周还能多一个。这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实在太幸福了,就像NS国行的eshop一样,你花897就能清空eshop了,哪个国家能做到?

所以,马匪帮就是不遗余力的想把全体国民拉回到计划经济那个时代去,他自己想回去我完全没有意见,但是他想拉我们回去就不行了。他要真想用一些武力让咱们回到那个时代,我也不介意让他感受一下那个时代是如何砸烂像他这种“走资派”的狗头的。


user avatar   zhang-zha-6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是的,大臣》中,汉弗莱爵士和哈克就讨论过这一问题。


他们在讨论,像歌剧、戏曲、芭蕾、博物馆这种小众的高雅文化更应该被补贴,还是唱、跳、rap和篮球这样的通俗文化更应该被补贴。


哈克的意思是:“凭什么让国家为少数中产阶级的高雅趣味买单。”哈克将国家补贴高雅文化称作是劫贫济富。而国家是公众的,国家应该根据公众需求来补贴。


而汉弗莱的意见很明确,政府补贴的目的在于教育,在于保护那些珍惜的文化遗产。而艺术没有政府补贴,就不能生存。



马前卒的问题,显然还是犯了一个很简单的错误:下载量很大,受众广的文化产品,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好的文化产品,最应该被推广的文化产品。


而文化补贴的更重要的目的,是教育和引导,是为了引导和推广小众但优质的文化向大众中传播,而不只是单纯的为大多数人的需求买单。


而这就像是新华书店和公立图书馆的区别。我很少去新华书店,是因为新华书店的书种类很少,基本都是三类书籍:第一:高考、考研和公考这类考试工具书籍。第二,各种通俗流行小说。第三,就是成功学心灵鸡汤。新华书店进口这三种书,是因为这三种书销量最大,受众最多。


而一般我去图书馆的原因,是因为图书馆的书种类很多,还有很多基本在市面上找不到的绝版书。这是因为图书馆不需要考虑效益产出,所以他能平等地对待所有书籍和所有书籍作者,而我在图书馆看到我特别需要的书以后,我想长期保留这些书,也一般只能去孔夫子旧书网上去花高价买,而更多的书甚至在旧书市场也买不到。


显然,书店和图书馆都有存在的价值。但如果按照马前卒这么搞,最后无非就是把所有的公立图书馆这种事业单位全部变成了现在的新华书店这样的企业。而事实上,这也确实是80年代以来存在的一些极端市场化观念的主要思路。就是把事业单位全变成企业,然后找企业要效益。比如曾经一段时间,社会鼓励公立医院要效益,鼓励公立大学要效益,要自负盈亏。结果导致的是,曾经一段时间,某些高校的冷门的文科系老师,没工夫做学术,不得不去陪老板喝酒,搞总裁班,找老板拉赞助,发文凭。


而今天马前卒的思想,无非是希望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快手抖音平台,一个巨大的QQ游戏平台,一个巨大的联合托拉斯。


user avatar   yang-ai-ho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几个对马逆持反对意见的回答点了赞,不过我还是要提醒大家,马逆的话是说得很活络的,他这个方案里留了至少两个暗扣——

——第一个其实很明显,马逆这个视频里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产品都由国家平台统购统销,国家平台只做两类产品,一是大众文化作品,二是学术、教材之类的正外部性很强的东西。

除此之外怎么办?按马逆一贯的套路,自然是维持现状、继续市场经济了(你看他这视频,说完文化产品,马上就讲口罩除了每户保底七天一个剩下的都开放市场),你愿意花大价钱去电影院包场,他也不拦着你。

换句话说,拿苏联模式去套马逆方案,其实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第二个暗扣,马逆在这个视频里只提了一句,说大众文化产品的界定需要仔细讨论。谁去讨论?怎么讨论?这他就没说了,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是真正的权利和权力。

有的朋友觉得马逆会乞灵于某种全知全能的理性权威,但如果你把马逆的几十期视频都看了就会意识到,马逆中意的其实是XXXXXX,没错,就是被自干五天天批判的西方那种XXXX,甚至抽签都比现在的XXXX强。马逆云“我不是工业党,我觉得公知挺好的”,懂?

所以我觉得,下面这图虽然被打脸过一次、但迟早还得兑现:

当然以上纯属我的推测,没准马逆只是深谙“欲开窗、喊拆墙”之道、单纯想让知网免费呢?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化产品发行模式”≠“电影宣发模式”,这完全是俩东西。

蹭囧妈热度接着卖私货。

他在视频里把文化产业类比成电影宣发,接着开炮说文化产业养了一堆低效二道贩子,应该绕过他们直接搞统购统销的大众文化,制造一个国家抖音,国家起点中文网和国家哔哩哔哩。

那作家出书以后就不用找出版社了,直接拎着四十斤稿纸去国家出版总署吧。

什么玩意。

实际上我们的大众文化产出方式是非常高效的,甚至比制造业高效。我举个栗子——

前一阵有个音乐选秀节目叫《即刻电音》,反正我车里有专门的一个歌单,里面有几乎dirty class的所有单曲和音乐教室的合辑,最喜欢《东邪西毒》里面侗族大歌的部分,

Anti General 也很牛逼,因为都是节目选手,播放软件也给我推了,《长刀大弓》我凑,炸裂了,循环了不下十五遍吧。真的好。


张军《长刀大弓》-《即刻电音》

后来我才知道,长刀大弓是昆曲的开蒙曲,所有学戏的小朋友都要学着唱的。


戏腔婉转,表情传神。“小戏骨”们合唱的《大刀长弓》颇具气势,而随后又分为生组和旦组向台下观众展示永昆的身段和动作。虽然孩子们的动作比之专业演员们仍显稚嫩,却也颇有永昆的神采风韵。台下的观众们也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观众祝红梅告诉记者,这么小的小孩子让老师教了才一个月的时间,登台演出是有模有样,真的都挺好的,小孩子没有舞台经验,让老师教的这个样子真的很不错了。

尚雯婕在节目里总瞎比比,针对的选手全是我乐意听的。

点评Anti General 和张军合作的《长刀大弓》时候,尚雯婕表示选手被昆曲压制了,

压制难道不是正常的?

昆曲流传几百年了,殿堂级的唱段,三字经一样,如果不是最恰到好处最牛掰,为啥都唱《长刀大弓》?

非得用电音盖住,把调子胡几把改一通,就像尚雯婕自己咿咿呀呀的,自以为特别国际化哼起来没完,或者谭维维那种自己神high,然后出来道歉?

没有官方保护,昆曲没了,侗族大歌没了,就没得听了。

其实这么搞是有传统的, 当年新世纪音乐那帮人,尚马龙、朱哲琴等等,“异域人声采样”就是这帮人先玩的,即刻电音里面选手也来弄,效果也确实不错。侗族大歌也好,昆曲也好,中国鼓也好,因为这些东西是传统的,是需要有人用新世纪音乐,电音这样的外壳盛出来,这个其实就是大众文化产品,在娱乐平台上的一个商品化的制造和宣发,其实是一步到位的,live三分钟效果出来就是出来了,没出来,玩砸了,没人理会或者剪掉了,就这么直接。

工业党们这么心系天下,估计《即刻电音》这种节目他们是不屑于看的,不知道他们车里听什么歌,是降央卓玛还是乌兰图雅,知不知道蒙古长调和呼麦也是很传统的需要保护的。没有昆曲传承公益班,怎么采到合唱《长刀大弓》童声的样呢?督公自己唱?

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就是鸡下的蛋,鸡蛋谁都爱,白白净净一颗颗摆在超市,一盒盒装好供人选。但能忍受鸡粪的臭味,忍受养鸡场远离人群的孤独的人毕竟是少数,应该补贴母鸡,还是补贴鸡蛋,是很明显的选择。蛋有自己找顾客的天然属性,可母鸡死了,没人养鸡了,蛋就没了。

一些艺人以为自己能平白无故掏出来一个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而不想借助任何殿堂的、有历史传承的文化元素,要么自我陶醉,整出的东西用不上几百年,几个月就没热度了。要么就是地库跳舞,车灯特别大晃人眼球,滤镜特别足,穿得特别少,从人的最基本的欲望出发。

《穿普拉达的女王》里最著名的蓝色毛衣之辩是如此地脍炙人口,有答主举了《是,大臣》里面的对话,也是说明文化市场成熟的西方国家早就对大众文化和庙堂文化有了非常客观的判断。政府只需要保护好母鸡,等待有心人去喂鸡取蛋,做成蛋糕蛋卷,卖相好的丢到文化市场就是大众喜欢的。当年一帮洋人全世界采样,用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这也算是文化上的斯文赫定,挪用了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并内销给尚雯婕这种“国际化”歌手,出口转内销了,所以尚雯婕提起侗族大歌有股视之为禁脔的感觉,但客观上还是起了保护和发扬传承的作用,如果不是那帮人采样,侗族大歌没了很可能也就真没了,无人知晓。

年轻人从娱乐节目里特意去了解昆曲,学习民乐,对京剧产生兴趣,因为瑜老板特意去找击鼓骂曹的大有人在,前提是这些母本还存在。自然保护区如果建在外滩,要三江源干嘛?

一旦大众文化借政府之手倾销给大众,就像别的答主说的,社会会摊平成巨大的抖音和油管,点击多的收益大,外国人会千方百计地翻墙进中国,不是为了学汉语,是为了看小姐姐。

至于传播汉语,接管国家汉办更是扯,东亚已经有现成的芭提雅了,没见哪个白皮先苦学五年泰语说流利了再去,花钱瓢都不会瓢吗,非要死磕天下第一难的汉语?那么多野生字幕组干嘛吃的?立马调转枪口,原来盗版英翻中免费干活,现在正版中翻英,钱国家付了,拿着免费资源刷点击拿到补贴转头又买国外,一鱼三吃,结果是大家学外语的热情空前高涨了。

看这视频我乐得鼻涕泡都出来了,用一部电影的宣发攀附大众文化平台,搞国家统购只能说是太想当然又没文化的一种表现,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又无辜躺枪,

我只能理解为中年男性在家没事干,打开网络电视发现电影全是大会员或者付费才能看,于是突发奇想让国家买下了得了,这样自己就可以白嫖各种大片了。贾跃亭表示,我自己只敢把乐视生态说成有各种版权的中国网飞,想象力也就这样了,这么多烂片网剧白看都没人看,竟然有人想打包卖给国家,我要是早点认识这哥们,还能多圈两百个亿再跑。

为梦想智熄了吧。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记得绿坝娘么

能提出这个想法,说明平时和官僚们接触不够


user avatar   allen-xu-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督公兜兜转转这么多年,还是没跳出“有一个伟大的、智慧的、全知全能的不可知物可以感知所有人的需求,并且调配资源生产满足所有人需求的产品”的老路啊。。。

道理很简单,均一定价必然导致产品均一化(最大众的、成本收益最高的题材绝对胜出),非均一定价则非伟大的不可知物无法合理定价(全部交给市场显然也会导致小众电影被淘汰)。

根据时期、屁股不同,这个东西可以叫国家计划委员会,可以叫“临高一号超级计算机”,可以是你想到的任何东西,比如这里的“国家文化平台”。

可以,这很工业党。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举个游戏界的例子。

任天堂switch大家都知道的。腾讯引进了国行,但是这个国行现在只有一个数字版游戏,腾讯承诺在数周后推出的游戏全部没有兑现,国行玩家成了烈士,纷纷要去举报315,说腾讯跑路了。

大家都知道这主要是审批的锅。

不过审批可不只是效率慢、版号少的问题。

最近因为疫情,《健身环大冒险》又火了。我买的时候是600多,现在涨到1800。

其实这个游戏一直都很火,很出圈,应该是腾讯推广国行switch的杀手锏。

但是这个游戏审批确实最困难的。

一个健身游戏,不黄不暴力,没有政治因素,为什么审批困难?

因为这个游戏不是只有一张卡带,里边还配套一个叫ringcon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健身环了。

审批部门傻眼了,他们审批过纯硬件的东西,也审批过纯软件的东西,但是从来没见过硬件+软件放在一起的游戏。

这咋审?

这玩意不在他们的审批清单里,他们打死也想不出会出现这种东西,所以既没有对应的规则,也没有先例,可难为死了。

那么,神通广大的国家,为啥就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东西存在呢?他们真的想不到。除了任天堂谁又能想到呢?

如果文化产品国家订货,他们打死也想不出《健身环大冒险》这种东西,他们甚至在这个东西已经被发明出来之后,都不知道怎么应对。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计划经济的窘迫,计划经济只能对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计划,而对于发明新东西它们就很无能了。现在疫情来了,我知道你们需要口罩、防护服、食物等基本必需品,每个人的使用量乘以人数,就是我要生产的东西,完美。

但是换做文化产品,要不是任天堂发明出来了,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健身环大冒险》这种“硬件+软件”的游戏,你让我怎么计划?

(不过有的文化产品确实可以这么做,一是全部都是套路的,妇联1火了,我2,3,4一直做下去;二是有国外成功案例的,你有《美国队长》,我来个《中国队长》,本质上和你有uber我再来个滴滴一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怕中国的产业政策,你耗费了大量研发和试错成本发明一个东西,验证了它的商业价值,我学过来,然后举全国之力打败了你。。。)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324期?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158期? 
  带“狗”字的成语和歇后语大部分都是负面的,是否认为老祖宗对狗不了解? 
  东亚黄种人国家以男明星主导的男性阴柔幼稚化风气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140期? 
  几千年来人类文化思想的脉络或者精髓,是什么?可否用几句话简要概述? 
  文化落后的清朝取代文化先进的明朝,是必然还是偶然? 
  西方制度国家为什么黑帮猖獗政府几乎不管?比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墨西哥的黑帮? 
  有哪些关于英国历史的冷知识? 
  有哪些十分惊艳的书籍值得推荐?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自媒体“财经无忌”发表的针对小米的万字长文?
下一个讨论
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壁纸网站或者电脑壁纸软件值得推荐?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