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于2019年底TOP2机械大类相关专业博士毕业,之后去了北京的企业,长年在大西北出差,实在是干不下去了,于2020年5月份左右开始找工作,发现没有了应届生身份,又没有工作经验,再去别的企业、设计院或研究所都限制诸多,所以还是回去找高校。历程如下:
其中,博士毕业的时候一作SCI论文2篇,后来陆陆续续发出来文章,2020.5-8月约有5篇,2020.9-2021.2月约有6篇。
有几点小感悟吧:
1.博士毕业以后不管是否还从事相关工作,尽量把工作发表出来。博士毕业的时候觉得将来再也不会搞科研了,但想起我导师说“文章是跟着自己一辈子的”,就业余继续写文章。在后来的求职过程中还是挺有用的;
2.联系学校或学院时,除非特别优秀,不仅要在网站上申请、给学校或学院人事发邮件,可能更要厚着脸皮和搞科研的老师或团队沟通。我和某大学某系管人事的老师联系时收到对方的回复说“稍后有消息我会通知你”。然后问对方“是不是需要联系好合作的团队或老师呀”,对方回复说“如果没有老师推荐,我是不会再联系你的”。T^T
想来也许当时联系北京的学校的时候,厚着脸皮去找一些老师,说不定也有一些机会。但北京卷得太厉害,也许可能也不一定有什么机会;
3.北京之外的城市,卷得没有想象中严重(也可能北京的学校也没那么卷,俺也不清楚)。就我拿到offer的学校来说,是我之前一直关注,但一直感觉要求太高自己达不到不敢联系的学校;而且也觉得这学校给我非升即走的讲师就已经很好了,我又很害怕非升即走walawala。如果不是当时万念俱灰,破罐子破摔,闭着眼睛发出去那个邮件,我现在可能还在原单位长期大西北出差,享受沙尘暴的洗礼。所以还是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枣没枣打三竿。
【个人情况】
生物方向,国外博后3年回国。申上某靠后985高校校级人才,入职特聘研究员。考核3+3,考核要求经费若干,文章若干。待遇在当地还算可以,有启动经费,租房补贴,安家费和购房补贴(仅限购房后发放)。但是有一些具体的细节,不方便说。总之,平台很艰苦,虽然要求不算非常高,但相比于提供的支持已经非常难。另外有一些隐性限制,性价比只能算一般。到期会考虑不做科研了,入职了半年,很没意思,天天整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根本没法做科研。
【求职建议】
早点联系学校,高校的行政手续都比较复杂和漫长。学校的招聘流程基本差不多:
(1)简历投递:学校宣讲会、直接联系学院人事或院长、官方招聘网投递(但几乎没用)。
(2)和学院沟通,达成初步意向,学院一般会单独组织面试,甚至要求试讲课程。学院一般会要求申请人才计划(学校级别、国家级别),需要准备一系列材料,包括学历证明、工作证明、推荐信、申请表等。学校级别的申请需要提交到学校审核,由学校决定结果。这个步骤可能不同的学校操作方式不同,花的时间也各异,总之都比较费时间。申请等待结果可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做好心理准备。学院能自主决定的职位应该会比较简单。
(3)给出offer,可能需要商讨职位的一些细节,包括职位名称和实际工作地点和环境、具体待遇、聘期、考核、招生等。
整个申请过程一般来说是非常耗时的,学院也会尽量争取“帽子”或其他资源,因此比较花时间。提前1-2年开始沟通和申请是比较理想的。就算没有理想的职位,或申请不成功,一系列流程和材料的准备也会为后边的申请省很多事。而且一旦申请上‘帽子’,皆大欢喜,基本啥也不用担心了。申请不上,还可以考虑延期回去,继续申请。
更新:
入职几月后,感悟如下:
不要短视于眼前一时的利益,眼光一定要放得长远些。——————————————————
---------------------------------------------------------------------------------------------------
经过近半年的求职,总算尘埃落定了,最后在某省会二线城市某垄断行业的科学研究院和某新一线城市的中国科学院大学xx学院中,选择了去了垄断行业。理由很简单,因为钱。国科大xx学院虽然有编制,但属于中科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薪资有30%是PI发放,科学院毕业的博士一定懂得青年博士在PI制度下的困境,这里就不展开了,一两句说不清。之前还拒绝了某新一线城市的厅级和副厅级科研院所、家乡省会的211、沿海某国字头科研院所、某211博后、以及两所分别排名170和300左右的师范高校。别看offer 拿得多,待遇都是一言难尽的,除开211博后和沿海科研院所,其余薪资不含公积金都是8-10万,生活拮据是必然,考核要求还不低。机缘巧合下,拿到了某垄断行业的offer ,之后就开始不断地纠结,并不断地拷问自己,要不要死磕高校?当年读博是为了什么?为了纯粹的科研?显然我做不到,我也不是水平很高的人,成果在本学科只能算中等偏上一点,毕竟中上211的在编教职拿不到。我相信大家读博都是为了一份体面的收入,更现实一些: 只有钱才能体现你的价值。所以,在纠结了很久之后,我放弃了看似很高的科研平台,去了一个待遇比高校翻两三倍的单位,光公积金加增量补贴就已经等同于一些高校事业单位的月到手薪资了,没有理由拒绝。最后,祝愿每一个博士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
更新:
最新感悟,找工作太需要动用关系了!之前就知道,如果你老板和对方有话语权的大佬很熟、关系很好,那么恭喜你,你去只需让你老板给对方打个招呼、说个情就没问题,而且去了就能报上大腿,能够充分融入团队。而如果你没关系,则完全看你对手有没有关系,对手有关系的,那么你去就是陪跑的,甚至你投了简历,别人都不一定会理你。要知道现在有些时候学院招人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招聘公告放出来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定好了人选,你能不能面上那个岗位完全看对方课题组大佬能不能看上你,所以有老板引荐和没老板引荐完全两回事,因为学术圈也是个重人际关系的小圈子,基金评审相互打招呼,没进圈子的人每年都是傻傻的投本子、熬时间等结果,而圈子里的人早就提前一个月就知道了自己的本子到底上没上。所以,你有三篇一区,而最后却是三篇二区的面上了,你也别惊讶,“规则”和“公平”一直都是针对没有关系背景的应聘者而言的,关系户和你玩的不是一套游戏规则。当然,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中下211及其以下的高校,越是排名靠后的学校越是明显。
985高校也有,只是打招呼的门槛变高了。一本高校,没啥好文章打个招呼就能进,985得满足学校的基本要求才能打招呼进去。当然,以上通过找关系入职的比例在整体上只是小部分。我们课题组的小老师一直给我说,在团队打工,能不能上位,和你“出生”有很大的关系。什么是出生呢?就是你是不是老板的嫡系,老板的学生是嫡系,老板的师兄弟推过来的学生也可以是嫡系,嫡系意味着适当的宽容与重视,与外来户是两个评价标准,或者说外来户想站稳脚跟,那么付出的要比嫡系多得多。嫡系可以多给一些资源,评职称有老板站台;团队上省部级奖励,嫡系可以上名单,并在排名中靠前;嫡系还可以分到学生,可以给论文共一,并且老板还会给嫡系的青年基金本子打招呼,来应对学校的考核。小老师说,老板们(校学术委员会这一级别)不仅仅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执行者,又当运动员,又做裁判,任何非升既走的标准说白了都是给外来户制定的,嫡系总会有运作和操作的空间。外来户一旦做得没有顺从老板的心思,那么大概率就会被抛弃,你也不会有学生、资源,全靠自己怎么会拼得过嫡系呢?说完,我想起了隔壁单元留校做博后的两个师兄,其中一个A博后出站没有达到留校标准(没拿到青基),按理说应该走人了,可谁知他老板又给他搞了个特聘副教授。另一个B博后期间挂了5篇共一,5篇文章4个不同方向......并且其中一区就有3篇,还都是排名共一首位,成功留校。
不免感叹,大多数人的科研生涯从你读博选导师的那一刻就已经定型了。
PS. 谨慎选择去有嫡系扎推的团队!
.........................................................................................................................................................................
更新:
奉劝大家尽量不要去碰博后。
首先国内政策一年一变,今年出的文件,到你出站时不一定兑现。
第二,博后留校不仅考核难度高,还存在达标后还需pk才能留校的情况,例如10个博后,8个考核达标,但只要4个,那么还需要8个人再pk。
第三,所有博后的招聘公告都是给你算的用人成本,一般给出的价钱需要乘以0.7才是你能够到手的最多收入,况且有单位平常只发一部分,剩下一部分需要考核达标后一次性给你,并且会被扣好几万的税。
第四,不要低估国青年的难度,各个口子的资助率不一样,天坑专业早就不足20%,19年中上等211全校的资助率(所有学科一起)也才20%出头。国青年是博后、特聘xx留校考核的基本指标,在今年博后扩招,211普遍实行非升即走的背景下,人人都在狠拼国青年,资助率会进一步降低,毕竟分母太大了。
第五,三年后会是博士世上最难就业年,虽然每年都难,但可以预计三年后难度会进一步指数上升。主要原因为这两年博士又开始扩招,985、211普遍实行非升即走、博后考核等高压政策,以及今年博后大规模扩招。三年后,扩招的应届博士,985/211未考核过的特聘,今年扩招入站但没达到留校资格的海量博后,以及目前高校逐步取消编制,岗位越来越饱和,这些问题会在三年后集中爆发。
第六,有些朋友觉得博士期间文章不够,想在国内其他好点的组刷点好文章再求职……说真的,不建议。首先,博后三年时间里,你实际上最多只有两年半的时间做实验。其次,你进新的组,idea要重新想,环境要再适应,两年半时间不见得有多大提升。当然,如果能上if10以上的大刊当然好,不过你我都清楚,科研是很讲究运气和方向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搞博后只适合能力很强的人,往往都是在博士期间就有很牛的成果,然后再到国外做几年博后,拼一拼帽子,这几年大多数青千都是这个路子。博士期间成果不好,再指望博后逆袭翻盘,真的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
最后,今年会是未来最容易找教职的一年。
……………………………………………………………………………………...........................................................总体的求职环境恶劣,内卷化越来越严重。。。
我是今年6月左右答辩,生物天坑专业,植物口,对口单位多为综合性大学、农林高校、师范高校,以及各省市的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自然不如工科博士好找工作。答案里不少朋友是CS方向的,老实说,现在CS方向找教职容易多了,体会不到我们这种天坑专业的苦涩。当然,目前最好找教职的博士应该是思政领域的博士,不接受任何反驳。
我现在手上有一篇中科院大类一区,一篇大类二区,一篇大类三区,代表作过5分,累积IF有12分。这个水平去211拿编制只能去Guizhou大学、ningxia大学这些垫底211,sichuan农业大学的话也能去,但只达到了人家的第6层次人才,川农在成都的强势优势学院几乎都只要第五层次人才(代表作5分,累积IF15分,我差3分),或者是有国外经历的第6层次人才,我这样的只能去雅安校区的生科院。实打实的说,如果以我目前这个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找,肯定还是能拿到不少offer, 但如果你限制地方,那就很难找了。一个城市对口单位就那么几个,有时候人家招人也不是说你文章成果达到了就行,文章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你的研究方向和人家课题组契不契合,以及你有没有关系背景(划重点)!
由于我想留在某西南新一线城市,所以找工作都是关注该地区的单位,目前在该地区拿到三个offer。一个是省级科研单位,安家费加人才补贴共33万,分三年发放,受领导重视,承若入职给50万科研启动金,中级职称月到手只有5000多,只算工资和一般绩效年到手只有7万,超高绩效部分完全看自己在这一年的成果产出。另一个offer是留校做高级博后,宣传税前每年35万,虽然是每月平均发放,但只发放70%,预计到手接近2万,剩余30%考核合格后发放,考核期三年,需求一个国青年或者一篇行业顶刊(顶刊是有个名单的),达不到走人,达到了能优先选聘留校。第三个offer是区县的二本,给140平房子,10万安家费,8年期满房子半价购买获得产权,总体上压力小、轻松,但是地方偏僻,去了科研也到头了。该地区的其他单位也投了,但目前还没收到消息,继续等待中。
另外,我之所以说不限定地方好找,是因为最近我找工作都是在网络双选会上投简历,比如高校人才网、学术桥等平台,你在这些平台上报名参加双选会,是要提前提交简历信息的,这样用人单位的老师就能够提前自主选择合适的人选。目前主动联系我的单位就有10个,当然基本都是二本院校,其中东北某省会的一师范高校十分热情,还专门打了两次电话,然而太远,放弃,我猜测这么热情也与东北高校引才乏力有关。另外一个广东沿海的科研院所也表现热情,提出可以解决配偶编制,但是对象不想去沿海,不过由于该单位平台不错,目前还在深度思考。其他的还有家乡某医科大学,山东某理工大学,东部一些农业大学和地级市学院,除开家乡,其余地方也都是陌生没去过的城市,没有亲戚,没有朋友。
现在我再稍微总结一下这几个月的感受:
(一)首先要求越来越高,稍好点的一本,现在都在搞师资博后,还要你承接教学任务,三年后考核达标留校,不达标走人,有的考核要求高,有的要求低,不过留校都有编制(编制是对岗不对人,不是10年前的老编制概念)。
(二)部署211以上高校都是全面取消了编制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也没有师资博后,都是高级博后,钱看起来多,实际上要拿全、留下并不容易。说个数字,天坑专业的国青年资助率早就不足20%,目前中流211的国青年中标率集中在20-25%之间,双非大多10%左右,某些新进双一流学科高校的国青年中标率还不足8%(chengdu中医药大学),由于目前博后扩招巨大,想要博后留校国青年是必要条件,并且很多非升既走的预聘制岗位也必须中标国青年,可以预见未来两三年国青年竞争会十分激烈!不出十年资助率降到个位数,也不是不可能。
(三)有编制的坑不多,是香饽饽,但收入都不高的。西部地区高校讲师到手基本5k到6k,年底有个一两万的年终奖,副教授的话到手6k到7k之间。我知道chengdu最低的单位为SC师范大学,在编税前9万。该省其他的一些单位,比如XN科技大学、CD大学等等,有编的都差不多都这个数,上下浮动也就1到2万,家乡211(垫底211)讲师也是5000到手,总体上都是不到10万的样子。而收入高的,都是没编制的特聘岗、博后,非升既走模式。师兄博后出站去了chengdu某二本,选择了特聘岗,月到手1万多,如果选择有编制,那么只有5000块。当然特聘要求也高,五年一个国青年,5篇SCI,其中二区以上三篇,达不到全额退回安家费和购房补贴(注:该校19年国青年资助率为8%,然而目前计划招100个特聘岗, 安家费8万,购房补贴50万)。
(四)安家费和购房补贴是两个概念,安家费是发钱,购房补贴是你买房了之后拿购房合同去单位,单位再给你报销。学校越好,安家费越低,学校越差,安家费会高点,但是签合同的服务期会很长,基本都是8年以上,辞职要被索要巨额违约金。而且,不要以为拿到这些安家费,就不被zf当韭菜收割。实际上大多数高校的购房补贴都是为了让你在当地买房,不排除是zf出资,不买房这个补贴你就不会有,购房补贴一般是20到50万,你总是要贷款买房的,所以这些补贴也就是相当于让你贷款少点利息,都还做不到免息的程度,说白了大家最终还是做了韭菜被收割,然后帮政府去了库存。最要命的是,安家费要扣税,好几万,并且有些单位招聘广告上打的饷,说是安家费和补贴能有70万、80万的,实际上是分年发给你。代表性高校:Chongqingyoudian大学(小木虫热点讨论的“坑”校之一,其他还有zhongguojiliang大学,ningbo大学等等)。
(五)就目前的天坑专业而言,海龟博士的paper成果很多被国内土博吊打,主因还是因为国内老板非常push。但是土博和海龟竞争还是存在明显劣势,举个例子,某直辖市师范大学的优秀博士档定义为:国内土博一篇T类期刊或A1类期刊2两篇以上,而海龟博士只需达到一般博士标准就可定义为优秀博士。安家费上,不少高校给海龟博士多5万。并且985/211十分在乎海外经历,这几乎是第一条标准,有海外经历的,再来看paper成果。
(六)目前,评职称难度直线上升,我老板直接告诉我,以后我们这代人,副高就是大多数人的天花板。
(七)目前主流的最低应聘条件为中科院大类分区二区两篇以上,或者一篇大类一区,材料和化学另说。我知道一个中科大本硕博的化学博士,一篇JACS找教职只找到博后,于是转而去了顶级中学。另一个本硕博985化学博士,一区两篇,二区一篇,在chengdu没有找到任何高校(注:只剩chengdushifan学院没有去应聘)。所以,不是你满足了人家招聘公告的最低条件就可以,材料和化学基本都是地狱难度,生物反而没那么夸张。
最后,我想说,我们这辈后浪真的不容易,房价高、物价高,内卷化严重,高校待遇又不高,但是我们还是要振作起来,乐观向上。我相信,现实世界里,像我这样的博士才是大多数。在知乎上老是看见各种大佬,各种牛逼,985/211offer拿到手软,只是因为他们更愿意发言,展示自己,而你我才是沉默中的大多数。
今年的fresh PhD,找了一圈工作,从985到211到普通四非,其中的有地理位置好,有的待遇好,有的平台好,还有的是有编制很稳定,各种类型的offer都拿了一遍。
说一个个人目前的观点吧:其实编制对青椒有点鸡肋。
找工作之前我也被武大中山当年3+3割韭菜的新闻吓到过,把编制看得很重很重,但真正找了一圈工作下来,发现对于青椒而言,有编的岗位不见得比非升即走更好。因为即使是是给了你编制,学校也会给你制定一套要求不低的考核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理论上是不会赶你你走,但你会面临降薪转岗等一系列操作,足够让你强行待在那里还不如辞职去找个下一档的学校来得舒服,所以领导真不想要你的话,逼也能把你逼得自己主动辞职。而且即使你是拿了帽子的四青级别人才,这个本质也不会改变,无非是给你更高的起聘岗位和待遇以及资源,但随之而来的是更高得多的考核要求。同时,愿意给你编制的学校其平台、待遇、地理位置一般都会比给你非升即走的学校更差一档,相当于你为了这个编制付出了比较高昂的代价,牺牲了别的很多方面。
其实大家向往编制无非是向往编制背后的那一份稳定,但现在高校早已经没有定人的那种编制了,目前这种定岗不定人的编制对青椒而言其实真的意义不大,没有好的平台和资源,干不出成果,一样可以解聘,而且即使不辞退你,也会让你备受煎熬;反之,你有平台有资源,即使这一个地方留不下你,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
最后说一下结论吧,除了较差的四非及以下档次的学校,目前高校教职已经不存在稳定安逸这个属性了,趁早放弃幻想,还是拿到手的钱和能让你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才是实实在在的。
很简单,你逼格比他高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