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很难,特别难。
是不是中国只有北上广深四个城市?是不是中国只有金融/互联网两个行业?一个个被这个题目下各种花样繁多的传奇故事刺激的像打了鸡血一样,争先恐后的给骗子交智商税。
是,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前几天和一个做尽调的老同学还在聊互联网确实是大势所趋,比如他刚接的两个案子,有个炒外汇的,其实这个现在是非法的,但是他就开发一个app,通过这个app告诉别人一些炒外汇的高手每天买进卖出那些外汇,就融到了1000多万,他也就是一个单纯的想法,连app都没开发出来。
再有,做网络咨询,套了个壳说通过网络收单,但实际上也都是线下签协议,与普通做咨询查不了多少,也融到了1000多万。
这些传奇而光鲜的背后,是成百上千倍的失败者的尸体。行业给你诉说的,或者你想看到的想听到的也永远是这些成功的例子。
没错,有梦想,有野心,有奋进的诉求,有渴望改变自身阶级的欲望,绝对是一件值得褒奖的事,但改变也要遵守基本法啊!别被欲望蒙蔽了心智。今天我就是给各位来浇浇冷水的,让我们看看月入十万到底有多难。
如果你是个打工者,月入十万,就意味着年入120万,众所周知金融行业是平均收入最高的行业,那就拿基金经理来举例子,年入120万的话,就意味着税前收入200万,而且还有一件悲伤的事实,45%的税,七七八八五险一金乱七八糟一扣,到手其实也就110万左右吧。
估计有稍微懂行的朋友会说,不难嘛,如果基金经理要求200万工资的话,那他给公司创造20倍的管理费,就是4000万,如果是1%的管理费,那就是40亿所以管理费他能分5%不也就拿到200万了嘛。
那你真的过于高看公募基金经理的能量和薪水了,你的产品给公司挣4000万,和你给公司挣4000万,这是两个概念。基金经理也不过是众多环节其中一个环节的大头兵而已离开我这个平台,你赚个4000万给我看看?而且,有时候公募上规模靠的并不是业绩。
销售,风控,交易,各个部门都有贡献,而且公司肯定是要拿大头的,所以能分给基金经理的应该不会更多了。
你真调动全公司资源,几个月路演销售,行政审批全走完了,给你陪了系统交易员行研,到时候赔钱了,你砸锅卖铁给公司还是投资者兜底?这个逻辑实际相当于和公司对赌,你给我40亿,我给你赚4000万,我要200万,但是你一个基金经理有什么资格和公司对赌?
而且你可以看看国内单只股票基金上40亿的有多少?不少基金公司全公司总规模,加上货基也不过小几百而已。基金经理只负责决策,具体交易有交易员执行。年薪百万的基金经理也是凤毛麟角。毕竟募,投,管,退四个环节,你只负责投这一个环节而已而已这四个环节很大程度上最重要的是资金募集。
如果你是个中小企业的老板,正好我也大概处于年入60万到120万这个层级,周围的圈子也多是这个圈子,让我们看看到底有多难。
都说这个几年是实体行业的寒冬,但不在其中真的很难品尝个中滋味。就我看到的,是一种普遍的焦虑和彷徨。各种实体行业的老板都在想着转型,都抱怨着这行难做,生意人是一群嗅觉很敏感的生物,通常执行力也很高。都在做着各式各样的尝试。
一对夫妻档,有三家洗车行,每家洗车行的月纯利大概是两万多,去年想转型做餐饮。今年一个平均日流水上万,专门出口中亚和俄罗斯服装外贸的老板,试图做红木家具,花了十几万考察后放弃了。一个有几百头牛,上千头羊的老板,今年也打算转型,代理净水器。有七家中等规模的川菜馆的老板,今年打算去做树苗生意。有两家废旧重金属回收站,年纯利润上百万的老板,今年打算转型做农副产品集散地。一个某品牌油漆的新疆总代理,今年打算转型做个个辣椒厂。诸多例子不甚枚举。
你以为大家为什么想转型?搁着现成的产业和积累不要.一是累,资产体量没上来之前,很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二是在自己行业经营许久,知道前景越发艰难。
我不是想劝阻大家的脚步,只是希望朋友们能够擦亮眼睛,勇猛精进的前提是未虑胜先虑败的谨慎思考。那个蓝海的答案被扒皮了,我就不多说了,当我看这个答案时,微微冷笑就过去了,稍微有点经营经验的人都知道他说的有多不靠谱。没想到还是有这么多人中招,出于给大伙提个醒的目的才有了这个泼冷水的答案。
望诸君早日财务自由,过上理想的生活,祝好。
楼上很多人提到努力、吃苦,这两项特质当然不可或缺,但它们肯定不是屌丝逆袭的核心能力。不信家庭收入上百万的各位,问问自己和父母觉得最累的是工作本身,还是和个人打交道。和顾客、下属、政府机关、生意伙伴、供应商、借款人打交道的能力,才是生意做到收入百万人的核心能力,也许他们本人都没意识到。
收入百万者,手下有十几个人很正常,监督、鼓励这些人工作,化解他们中间的矛盾;和各种政府机关打交道,从税务、工商、公安(消防)到检疫,你什么样的大爷都会遇到,你根本不能生气;生意合伙人之间,生意不好大家互相埋怨,生意好又各有算盘,彼此想吃掉对方的股份,生意更进一步就搁在一边了;和顾客打交道,有些意见还正常,有些人就是想惹你生气;和供应商打交道,押金、结账、质量把控等等,都会耗费不少精力;最后,生意一开始肯定牵扯到借钱,生意规模小向父母借,生意规模大借的人就多了,借钱能成功就要得到别人的信任。
管理人,和上下游人打交道,根本不是简单的利用利益关系,很多事根本不是钱能摆平的。有的人工作懒,你骂他一句,他很可能明天就不上班了,你就少了一个熟练工。有些供应商脾气很差,不停的催款,你把他辞了,就找不到同样便宜的货源。生意伙伴内除了隔阂,作为老大你拍桌子有多少用?政府有人来检查,你塞烟、敬酒看人家颜色,还要赔笑。维护客户关系,不是说你物美价廉就行,你还要让人家买的舒心。
你生意想要做大,最起码要和近百的人打好交道,这些人一开始往往是陌生人,和他们维持关系非常很不容易,你往往要顺着他们的脾气:这就如同一场Dota。我Dota就是1100分数的水平,前几天遇到一个仅仅小黑就玩了7000局的玩家。。。我都醉了,你说他能不努力么,但打了这么多还是1100水平。。。看Dota高分局和低分局最大的区别在哪?就是团队精神。低分局每个人基本都是单机,大家陌生人各打各的,优势路放养、没人买眼、没有沟通,结果没个人都没法冲分。把5个人团结到一起尚且如此困难,何况协调上上下下百人。一个人除非有逆天的才华,不然他想有不错的成就,就要把一群人团结到自己周围,收入百万者定是如此能力了得。
前两天看《欢乐颂》一个答案把我逗笑了,说做生意核心问题之一不是和税务等机关打交道。呵呵,那是你父母怕你在外面受气,他们挣钱就是想让你少受气而已,所以根本没让你接触这个环节。不信你自己看看,万达和政府打交道的环节,王健林让王思聪干了么?像王思聪这样说话直接是大部分官二代、富二代的通病。老一辈怕孩子和自己一样受气,不让孩子接触这方面,就使得孩子嘴硬,不会迎合别人说话,这就是很多官二代、富二代没能守住江山的原因。
不会嘴软,不会迎合别人说话,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你是很难逆袭年收入百万了。
拿薪水到这个数字很不容易,从做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个数值并不高。——但是“选准切入点”很难。
一,赚钱的大多数依赖“不对称性信息”。但普通人创业大多数依赖“公共信息”。
表面上看,我们是一个信息社会。这是相对于古代说的。实际上,还是一个个相互分割的信息孤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大多数蕴含在孤岛上。
我的个人体会是:真正赚到钱的事,多数从一个“直接需求信息”开始,而容易失败的事情,多数从“想做什么”、“商业模式”开始。
道理很简单,前者离赚钱需要走一步。后者离赚钱需要走两步。也许后者前景更大,但是更容易死在襁褓里。
有人创业是听说“发展文化产业”、“互联网+”这种信息。这就是“公共信息”。或者干脆没有信息,只凭个人兴趣、专业知识。想当然的开奶茶店、开设计工作室、开服装店、开淘宝。
什么叫不对称信息,比如说件实际发生的事:
给丰田做汽车零配件的企业到绍兴开厂,并不自己生产外包装的瓦楞纸包装箱。工厂附近的村民掌握了这个信息,有人就买一种做瓦楞纸的机器,造包装纸箱就近供应。这件事十年来成就了几个身家数千万的老板。——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就是“不对称信息”,从全国全省来看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
不过整体而言, 每个人都有 不同程度、 不同角度的不对称信息。
例如你父亲只是县规划设计院的一个编制外员工,但是你们县的设计院图纸打印,是用硫酸纸晒蓝,还是工程机打工程图,这方面的信息,你也许会比外人知道的更清楚。
例如你舅舅只是乡下的一个普通农民,但是他种了十年的西瓜,十年中亏了五年,总结出了某品种的西瓜甜度更高,要到市里面买种子不要在县里买,种西瓜最怕的是被偷,有开车来偷西瓜的,所以一是不能睡囫囵觉,要上下夜有人值守换班,二是规模大了就控制不了。西瓜在雨水多的夏天一定甜味小卖不上钱。一定要卖给南方的贩子,能拿到现金,不要卖给本地的贩子,会压资金,等等。
每一个人 的 不对称信息 , 藏在自己的所有社会关系当中。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 前五年 最好 是 识别和消化现有的不对称信息 ,而不是想当然 的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业 。
高手们是能够 自发的 拓展 不对称信息 的 , 但这 要 在有 一定的 商业经验和 社会阅历之后。
1.不对称信息的识别方法
1 ) 最简单的办法, 看有多少人知道。
你听到了网上宣传的加盟信息;走在街上感觉海澜之家赚钱;看“街客”奶茶店人流量很大。这些一目了然的事情,你知道别人也知道。这个就不值钱。
2) 不对称信息是特殊性的,公共信息是普遍性的
别人看你们班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班,都是十八九的小青年,看见的是共性普遍性。而你看到的是你们班全班男生酷爱梦幻西游,每天晚上都要联机网游,中午饭和晚上饭从来不下楼吃的特殊性。
3) 公共信息是有序的,逻辑清晰的。不对称信息是无序的,有明确的缺点、漏洞或难度 的 。
不对称信息因为有亲临现场的当事人,所以对事情有感性、零碎的、不系统判断,有大量的局部细节。又由于已经深入到一定程度,所以必然有难以打通的环节和逆境。而公共信息就是看着形势一片大好。
再具体说几个法则:
1.不对称信息,主要指的是需求信息。需求离赚钱是相对最为接近的。而不是生产等环节性的信息,懂生产不意味着能赚钱。你会做这个东西,远远不足以支撑你做这个生意。
1.即使做公共信息的生意,也不要做处于不对称信息相对弱的一面的生意。例如炒股,就典型的属于大资金的庄家居于不对称信息相对强的一面,散户处于相对弱的一面。
2.凡是说直接能赚钱的,并不需要劳动和辛苦过程的,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的。这种属于小道信息或者虚假信息。多数是对冲(赌博、投机),或者骗局。
(二) “驾驭无序化”的素质,是鉴别是否适合创业的首要条件
有不对称信息只是满足了前提,还要有实现能力。
将“不对称信息”加工成“不对称资源”。这种能力,我称为“驾驭无序化”的能力。这个素质我认为是创业的主要素质,很多人为了钱想当然的创业,你要看看你有没有这个素质再来干这个活。驾驭无序化也可以称为“驾驭不确定性”。
青年们想像创业,觉得有一套步骤:一开发产品,二拿到风投,三扩大产品市场,四再拿风投,五坐办公室,六谈企业文化——这种设想是规律化的,确定性的。在这种步骤里面,好像只需要把事情做好,心理环境永远是朝气蓬勃或锐气勃发。
而在实际的创业环境中,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要素不全。考验的就是要素不全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绝大多数人喜欢创业,喜欢的只是创业带来的副产品,“有钱”、“自由不用早起打卡”、“做自己喜欢的事”、“逃避家庭安排”,而在本性上,在工作层面上,喜欢的还是规律性、有序的劳动。而创业很多情况下是无秩序规则的、无法定性的、琐碎的。
很多人习惯了高中生活,连管理松弛的大学生活都不适应,更何况创业是一个资源全靠自己开创的事情,会更难适应。
创业能力有千千万万条,但是“驾驭无序 化 ”、“驾驭不确定性”是一条基础素质。
我写这一条,是为了能让一部分同志对自身能力进行识别。做一个医生需要七到九年的专业培养,临床还要再熟悉几年,但创业是一件无门槛的事,几乎人人做得,所以失败率也高。但是不做失败了,谁会觉得自己不行?
摆个卖衣服的地摊,就想着“要赚钱了”。现实中,你怎么避开城管的出没时间?那一片地方摆摊的撵你怎么办?定价怎么设计才是卖得最多赚得最多的平衡点?从哪里去拿货?是主要卖爆款,还是各种样式都来?全码要进的货太多,摆摊是不是只放均码?手里的存货设计到多少为合适?砸在手里怎么办?试衣怎么安排?
你是不是创业者,有没有创业者的素质,就你看对这些没有规则的无序性的东西,是否有兴奋感和破解欲了。如果你觉得痛苦,那你这种素质就不具备或者需要训练。
例如没钱了资金流断了,有人就认为客观条件不具备了。像任正非开发产品没钱,他在九十年代初的办法是,谁有关系给单位借来一笔钱,谁可以不上班,却按时拿工资。(符合当时人的思维方式)。我认为这个非常有特点,如果贸然的给一笔钱当奖励,就打乱了当时的人挣钱的节奏。
看似寻常,但我觉得这一手做得非常精通人性,非常高明,事实上任正非也弄到了钱。
有的企业很大了,一把手主要处理的还是无序 化 的东西,或者说是从无序中设计出 来 有序—— 而 有序性是员工处理的事。
总之,
假如你选择的领域有“非公共信息” 、 “不对称信息”的需求和市场 。
假如这个领域属于社会性行业而不是一两人捞偏门发财的冷门暴利行业
假如对无序化感兴趣 、 而不是感觉到痛苦。
那事情就可以开始启动了。
(三)论“ 民主决策、创新、制度化、理想 情怀 、做品牌 ”
大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比较容易学到这样几个书面知识。但在实践中用起来不是那么回事。
这几条分别是“民主决策、创新、制度化、理想情怀、做品牌”。这些东西听起来都是褒义的,伟大光荣正确。适合企业管理咨询人员,用来教育大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但有的人学了回家就要改造家族企业,给小卖部做个Logo、Vi,这就是“下车伊始,哇啦哇啦”(毛主席《反对本本主义》)
有这样几个见解:
1、建立独裁能力。
独裁不是一种道德术语或政治用语,而是一种能力,你想独裁也不见得做得到,你得有这个级别的心志和心智。绝大多数小企业主,自己心理尚且脆弱,很多时候找几个人民主讨论就变成了责任推诿、相互妥协。
2、抄袭商业模式。
创新是有试错成本的。事实上,华为、腾讯这样的大企业也主要是采用“跟随策略”。中国内地,发展经济也多年模仿新加坡、香港,所以更别提你小企业了,你误投资3万块钱就可能伤了你的元气。所以尽可能做别人做过的事情。你自己原创一个县级微信在线教育平台,没人做过,用户教、探索花的钱就能压垮你(备注,一不要抄袭知识产权,二,大中企业创新是有效益的)
3、小企业开始阶段靠老板不靠制度。
小企业能走下去的核心是老板的个人能力够强,拉到第一个大订单、积累第一个成功经验,以及调动起来几个骨干的积极性和能力。也就是说小企业阶段主要做的是情商功夫,但是过了这个阶段就要讲制度了。
4、以赚钱为企业核心战略。
不是为了理想,也不要为了自己喜欢不喜欢。也不是“小企业的唯一战略就是生存”,而是“赚钱”二字。生存是被动而消极的,赚钱是积极的。
5、小企业不要想当然的一上来就做品牌。
品牌是面向公众的。小企业做传播一定要做好“投入产出比”,因为我们可能不仅是要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而且,主要应该是“着眼于花最少的钱”。因为你花多了可能花错了,你花不起,投入和产出还有一个回报周期。
(四) 寻找 “ 社会关系支点 ” 比“关系”本身重要
小企业的第一步就是单子。
表面上第一步,要先设计商业模式、设计制度,实则在在第一步,大家心照不宣,处理社会关系显得比较实际(哪怕是新兴、高新技术企业)。
有社会经验的老司机习惯说:想赚钱就得有关系。没关系干不成。
这一类与热血励志创业相比,也算是毒鸡汤了,显得很有社会经历。
又总结出任正非、王石的岳父,比尔盖茨的母亲,柳传志、王健林的父亲。等等等等。
这一类总结多数来自于有社会经验的挫败者之口。
归咎于“天赋”、“先天资源”、“家庭背景”、“非能力因素”有个好处,可以让失败者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
你说有关系就行,我就举个卖气球的例子。假设市演艺集团每个月要采购两万个气球,你的亲舅舅是演艺集团一把手,你伸手去要,这个项目也未必给你做。
一,你舅舅替国家做事,给亲外甥做怕担政治风险,
二,你刚上社会办事不靠谱、不稳当,人情不练达,不知道哪里捅篓子,还得他来擦屁股。
三,你舅舅有个关系不错的高中同学,每个月现在正在给演艺集团供应气球。虽然说他并没有给你舅舅送礼有利益往来,但是合作久了,把他踢开也会让你舅舅显得不厚道。
四,你舅舅帮你,这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青年志大才疏,喜欢抱怨。如果不把饭送到你嘴里吃。肯定还会得罪你。
我如果是他,我最后的结果是劝你去考公务员,别整生意上的这些事。而且肯定能说服你父母。
但是这个外甥没办成事,肯定会总结为亲舅舅不讲究。
但实际上我的很多项目,有的只认识一个办事员,或者是一个门卫都办得成。为什么,人际只需要桥梁,其他的要分析人的动机、思维模式。看见有亲戚朋友有地位,就想当然的去要生意做,以为人家会捧上来给你,那太天真了。
关系(或者说其他资源),只影响成就的大小,并不决定企业的成与败。
李嘉诚的儿子上来做一个电讯公司。你上来先干一个早点店。但是电信公司虽大,也未必成功。早点店虽小,也未必失败。 —— 创业这类东西就跟造反当皇帝一样,亲爹是皇帝也不能决定你成功。
————————-
又有青年喜欢说一句话:我希望不靠家里的资源做起来,想自己独立做起来。
我认为,一个创业者必须穷尽自己的一切资源,有时候就算卖身,企业也不一定活得下来。说不想用家里资源的,我总是这么理解:成天说自己不努力,就跟努力之后成绩能多好一样。
经商做事,本质就是对所有有形、无形资源的驾驭能力。
理论上来说,资源越大,对驾驭力的考验就越大。你家有1000万你不想用,但是这1000万背后的社会关系、经营理念、行业知识,你想学也未必学得会。父亲是从0到1000万。你从1000万的起点上赚到2000万,难度降低了很多倍。但其实这种难度系数你同样有可能驾驭不了。
资源不衡量大小,只衡量驾驭资源的能力。越大的资源越难驾驭。
即使是普通中产家庭的社会资源,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至少要五六年才能消化透彻。
很多人所谓的靠自己的能力,无非是 “ 自尊 ” 、规避开那些琐碎又无力的事件、追求一种清新的状态 ,做自己喜欢的事 。
例如浙商第二代,家里的制造业很苦,多数就不愿意继承,更愿意拿来钱做创投之类。又例如山西首富海鑫钢铁老总去世,儿子(就是娶车晓那个)不呆在钢铁厂里,跑到上海做钢材期货,几年前钢铁厂已经空了垮了。
其实我想过。创业做生意,最相近的行业还是卖身。
如我初经商时的想法也是挣了钱读书写字。经商只是个手段不是目的。结果里面想像的好事都没有,全是苦心累事,想走也走不脱,不知不觉就是十年。打个比方就像流落风尘,想只卖卖笑换个跑路的盘缠,但浅尝辄止发现什么都赚不到,反而倒贴不少胭脂水粉钱。必须颠覆价值观把整个身子贴进去,最后想得到的东西固然得到了,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东西了。但是人也脱胎换骨,人也不是原来那个人了。
对于关系这件事。能够打造关系,才是致胜的法门。说做成要全靠关系的老司机,还没看到,关系是可以创造的这个特点。
一切关系,在理论上都可以平地筑建。难建立的不是关系,而是支点。
你用什么支点与这个关系衔接,用什么节奏和这个关系衔接。才是最要命的。
比如你姑父是上海市市长,你大学刚毕业。你用什么支点和他衔接?会有人上赶着找你,请你吃饭,让你找你姑父介绍个工程吗?你上门跟他要个项目?他主动给你安排个交通大学的教师岗位?——你有关系你也用不上。
那么,回到上面这个例子,如何把气球卖到舅舅当总经理的演艺集团?下面我来分析一下,以作为案例:
1 、 已知决策人是舅舅。那么经办人是谁?
有你舅舅在,传达室的保安还是愿意放行的。如果查不出来是谁,就直接找“办公室”、“综合处”。或者直接业务部门,例如“演出部”。一般碍于你舅舅的面子,他们还是愿意见一面的。揣上几包中华,两盒口香糖,男的发一根烟,女的发口香糖。——找到经办人的目的,是因为他是第一手负责人,无论肯定或否定,他会给你讲第一手的信息。
2、为什么不先找舅舅?一你舅舅好意思直接否决你,经办人不好意思;二先找决策人,被堵死了,回旋余地就很小了。
3、找到经办人了,说“请长辈支持”。我们排除运气好直接就成了这种可能。一般他会说出来这样几种负面情况:(1)好像已经和某某某合作了(2)教你做生意,告诉你气球量不大,赚不了几个钱。把事扯开成聊天。(3)你们气球多少钱?现在招商场只卖3分一个。——别管他说出什么否定性意见,不害怕。以小卖小先不回答或回答错也没关系。先听回去,针对反对意见想对策。
3、再次去,处理反对意见(总的来说:一共要去四次。三次是正常人的心理极限,一般曙光出现在第四次,让人感觉你这小伙子确实是认真的)。说这样几句话,以问问题为主:(1)张叔,你们和谁谁谁已经合作了,你得教教我,你看这里还有点别的什么能锻炼锻炼的机会。(2)气球不赚钱,那还有什么赚钱,你们这个行业有什么赚钱的门道。(3)我们这个气球是4分一个,但是厚度大,不容易爆,3分的容易爆,买1000个炸200个,还不如我这个划算。
4、用“等”处理“拖”。按照社会规律,第二次即使谈得顺利。你遇见的后续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是“拖”。客户会说太忙了,有会有事出门表演,想拖延过去拖到你也没劲儿了。处理拖没有好办法,只有笨办法,那就是“等”。一般趁八点左右上班的时间和下午五点下班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在的机率更高。
5、第三次一般是生死关,他见你一颗煮不烂的铜豌豆,不得不跟你说实情。实情一般比较残酷,不可辩驳:“已经买好五个月的气球了”、“今年预算已经花掉了”、“某某某是唐部长的弟弟,已经做了好几年了”。——回答:张叔,我来这儿也是跟你“建立个联系”,没有生意也要来学习锻炼,这个不关键。然后就开始不要脸了(1)针对五个月作具体深入了解,五个月的气球你们买了个多少个,后面是否可以考虑我(2)预算的事不要紧,这个账早点结晚点结无所谓(反正舅舅在上面)。(3)啊唐部长的弟弟也是干这个的,我得找他学习学习交个朋友。
你所有的回答他都会摇头,但他看你小子铁了心了,一般会形成一个“报偿效应”。会帮你打一个电话促使另一个订单转移压力。可能不是气球,而是彩虹门、话筒套。这是通常一个生意的规律。他做了这个人情,自然也会告诉你舅舅。
6、让你舅舅锦上添花做好人。这件事七七八八了,开始准备材料,技术参数表排版清楚、自己公司的业务介绍,能提供哪些适合演艺公司的产品。彩色的小批量印刷装订成册。去找你舅舅,声称“汇报工作”。事情已经成了,你舅舅现在怕的不是帮忙,而是怕你不靠谱。你穿得一本正经,带着正式的材料。说已经合作了,感谢舅舅的照顾。然后是人情世故了,要提一提经办人“我跟张主任汇报的时候……”,这时候你舅舅本能的就会打个电话“喂,小张,你上我办公室来一下”。老张来了之后,你要毕恭毕敬“张主任,谢谢你这一段时间的指导”——回到重点,这件事情办成功不关键,关键是围绕气球这件事,就建立了一个你和你舅舅之间的关系支点,你的目的不仅仅是做成这单生意,而是你从一个小孩,变成了一个“物料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他还可以介绍到市广电局等等。——人性是:永远愿意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
(五)如何设计商业模式——“工业化”
以我为例,我的企业规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难再突破,为什么?先期公司出现困难,为了发展从发达城市改到了落后城市,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我公司是第三产业,做项目的,利润不错,但是每个项目都要花心力)。
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词更妥贴“降维攻击”,说得更精确。像先进的行业。有个做电子政务软件的朋友,他在大城市卖不动,到了山西,湖北。反而卖得很好,那里的政府也很舍得花钱。
这种市场有个特点。高利润,难度相对低,易进攻,但是市场小。被称为“利基市场”。
一是市场小,二是走出大山之后也没有太大的竞争力。投资者最不爱投的就是这种市场。
但是,先期创业这样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成功率高。
参考党指挥的枪,部队先期就建设在崇山峻岭之间,经济规模小,交通不便,国军打不进来,也不稀罕打。也可以称为“井冈山模式”
遇见天花板之后,下一步商业模式怎么设计?
定律:商业模式越向“低边际成本”“零边际成本”贴近其商业模式就越好。
边际成本(做得越多,成本越低)。画画,一个画师一天只能画一张,多画一张还要一天,每次的成本都差不多。但一个印刷厂可以印一千万张,只增加纸张钱,数量越大,成本越趋向于零。
再这样理解——可复制性强,复制成本低。
任何一个产业行业,努力向“低边际成本”、增加“可复制性”就是优化商业模式的最佳途径。
不过,事情都有两面性。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越是“可复制性强”“边际成本低”,其 难度也越高,成功率越低, 门槛也就越高,就更 适合精英和有资源者。例如工厂就比小店难开,互联网企业又比工厂难开 。
你像李彦宏,世界搜索引擎领域一流专家,那肯定向最高点起始创业。我什么都不会,就从最低的贸易、服务开始,虽然难做大,但是好启动,成功率也高一点。你一定要选准你目前的资源、能力,所处的位置。
其次,在传统行业里面增加可复制性。
有人说,我一个软件工程公司,一个影视剪辑公司,本身就是第三产业,具有“利润高、规模小、边际成本高”的特点,怎么复制?每个项目都得自己谈。不是制造业才能量产吗?——这就是执著于书本知识了,举个例子:一个老板,自己很会来事儿,能谈得成很大的项目。这种能力可复制吗?但是如果每个业务员都能谈,在投入产出比合适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人就能增加一点产值,这就叫初级的“可复制”了。
“工业化”不要狭隘理解。工业化既是指工业生产。也可以指的是分工化。我们初中政治课本上讲了,一根针每个人分头做一天只能做五个,但是流水做,有人铸铁,有人穿鼻一天十个人却能做五百个。
电影称为工业。创意产业是最依赖人最讲灵感的。但也可以工业化,就是依托于大分工组织。电影都能工业化。一个软件开发公司、广告公司自然也可以工业化,也就是流程化。苏州比较领先,很多文化产业的企业都已用ERP了。
国美的成功怎么成功的?就在于黄光裕编织出来一本管理手册。可以管好一个店的同时,能复制到几百家几千家。开店无疑是典型的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分工明确了,就可以连锁化。况其他的第三产业乎?虽然是传统行业,增加了复制能力也可以插上一对大翅膀。
(六) 如何达到目的 —— “营造确定性”。
我以前讲过,我企业不缺钱的时候,我也在持续借钱,并给利息,让大家拿得到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付出一定的财务成本,从一定角度上,分享我的收益。
我现在既借银行的钱,也借私人的钱。整体这是营造积累我的信誉资产。
长期来看,我的融资规模是在上升的,可融资成本是下降的。在并非闽、浙商帮的条件环境下,我把同学亲戚的少量储蓄用到了极致。
人在创业过程中容易采用应急措施,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比如缺钱了开始到处打电话借钱。借了钱了,一时还不上,就权宜之计拖过去。
而我说过一句话,公司可以倒闭,欠钱不能不还,工资不能不发。信誉资产比实际资产值钱并不是道德水平高,而是务实之需要。我始终算一个信誉资产总账,我现在凭信誉,总共从社会上能筹集来多少钱?
信誉资产,可以防止我资金链不断,甚至有时候扩大规模都不需要,因为别人借钱给我都不是人情了,而是一种收益。
有的同学的家境比我好,比如出身发达地区,周边也有商帮,亲戚朋友比我有钱。你说不定就可以十年时间,经营出来一个亿的借钱渠道来。
我看电视剧里讲过一段话,婴儿为什么在洗衣机边能睡着?规律性,确定性。
坚持到底,与其说是一种品质。不如用数学描述为“连续性”和“确定性”。一个关系处了一次就要项目,叫贪心。花了一年,请人吃了十顿饭,帮了人家三个忙,才要项目,已经可以接受了,算是朋友互助。——规律性、律动、持续性是颠扑不破的一项真理。
客户如果非要在诚实和靠谱里选一个。靠谱更重要。
人类对靠谱的需要是绝对的,对诚实的需要是相对的。
普通人做事的自然规律是被拒绝、否定为单位。而我们以“营造出来一个确定性为单位”。打造关系,能做成项目,研究人性和对方的思维模式。这是经商的先期常做的事情。但是小生意靠的是情商,大生意就要更多的靠智商了。这不仅说的是一把手的行为模式。也是说企业盈利的来源。
—————————————————
9月20日补
我就不在这里提供项目了,我所举的服装、气球的例子都是虚拟的。世界上有一门生意叫“教别人发财”——我资质有限,觉得做生意算是件非常难的事。凡是有人简单的把“做生意”跟“赚钱”划上等号来引诱你,十之六七是你很难赚钱,但你的投资却可以让他赚钱(你买来了他的冰淇淋机,买了他的彩色印刷机,学了他的食品配方)。
——————————————————————————
9月26日更新
关于股权:
我为人、经商始终按照一个法则。就是 “ 不施恩 ” 原则。
即永远不创造道德优势。
例如,我经商之后,常有人跟我借钱,我凡是借钱,一律收利息,把这件事处理成生意。
不是为了利息,而是创造一个唯利是图的氛围。让人觉得我不是因为我有情有义,借钱给对方,而就是为了赚利息。
另外,世界上有一个“大恩如仇”的法则。如果社会经验少一点的同志,可能很难体会——借钱坏关系不是因为对方还不上钱,而是因为你借钱给他,这个行为本身就容易得罪他。这一点就不细说了,当悟者自悟。
占据道德优势的风险,比有钱露白的风险还要大。
回到股权上来。在股权上为什么“不施恩”?——因为人心有个定律,“给予者永远觉得自己给的多,获取者永远觉得自己得到的少”。一来二去遂成了情感关系上的“我对你好,你不同等报答就是对不起我”。
知乎上有一个回答,为什么老板早期给股份,后期给工资?答案是,因为他永远把认为不值钱的给你——算是客观反映了正常公司团队成员的潜在心态。
——但当老板的,不要奢望员工的道德水平高于自己。人同此心,同样自私,按照这个前提来想问题,往往能得到更好的答案。员工为了老婆孩子,有“零和博弈”思维是正常的,老板所谋者大,就要求你必须有“双赢博弈”的思维,谁让你理想远大呢。
最好的办法是,别致力于让对方感激你,也不要怕对方恨你,始终按照商业原则办事。
该什么时候涨工资就涨工资,该什么时候给股份就给股份。不要关心他的情感体验,按照你的预设原则来办。
另,现代人非常实际,就算有恩情,也不会为了恩情如何,更多的还是看有没有奔头。
翻了翻三年前的笔记。“相比优柔寡断的善,人惯于追随当断则断的恶,刘玄德是也”。刘备道德素养不算太高,所谓“刘备客居,如同养虎”,也就是说谁收留“养”他,会被他反噬。但他的追随者的质量一向是很高的。
股权具体怎么操作?一般来说:
A 、 先期创始人应该独资独股,不让其他人承担风险,给全体发工资。
或者只分割10%-20%股份,这样可以一个孤家寡人,独自挑起大梁。我在六年前写了个扇面:“独钓寒江雪”。在腾讯上写了个签名:“要彻底接受孤独”。
团队还是要的,要开放合作,但是始终要记得整座山峰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意思就是千万不要有心理依靠。——几个人均摊股份的公司倒闭得最快,原因就是容易相互推诿,没有直接责任者。
B、企业赚钱了,但是资产尚未定价,就是股权还未值钱快要值钱的时候,让做出贡献的核心团队成员进来成为股东。——你这时候给出的10%,可能很快就是1000万估值、3000万估值,是真金白银。你给得稍微早一些,不像后期占据那么大的道德优势(感谢老板发钱了)。
C、当资产定价,存在溢价(上市、股权翻倍)可能的时候,让10-100号员工出资购置一部分股权,并设置利润指标换取一部分股权奖励。总之别让他们拿得这么轻巧。——他们不感激你,他们会欣喜于自己的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注:我公司小、没到这一步,只是这么打算。)
我的主张归纳一下,大约是:在雪中分给别人 “ 炭 ” ,在锦上的时候分给别人 “ 锦 ” 。
雪中分雪,锦上添花。固然成本是低了,收益也低。
注:收益指的是出让股权,所换取的忠诚度、向心力、责任心。
PS:如果你的目标是让一个本来每个月值1万元的人,只需要付出5000块工资,省了一个月5000块钱。那你就别把股权投入进去了。曹操说袁绍的“办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大概可以用来形容此举。股权的分割动机,应该是为了获取核心战友和一众骨干。如果为了省钱,以明天的预期换今天的节流,是气度格局不足。
今日看到郭德纲、曹云金的一点事,随手更新一段。
————
我另外回答
创业公司应该如何开会? - 头颅的回答 销售最厉害的招数都有哪些? - 头颅的回答说难也不难。大家都是出来卖的,能赚多少就看你能卖什么。 在今天,一个人能合法地卖的东西,无非就四样:
1.卖信息;
2.卖钱;
3.卖他人的注意力;
4.卖自己的时间。
1、最高端的,靠卖信息赚钱
信息不对称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径,越不对称,越来钱。
古代消息迟滞,商旅靠A地买,B地卖的差价就能赚取巨额财富,这是因为“什么东西在哪里稀缺”的信息是差价的关键,一旦掌握,就站到了价值链的上游。
就我观察,许多高级打工者,因为最初没本金,只能从底层打工干起,但一旦做到高阶,掌握大量信息资源之后,几乎都会从做业务切换到做信息掮客,Rainmaker,靠撮合行业内的交易来赚钱了。
这种撮合交易只要做成一次就会上瘾,因为真是爽呆了,只需牵线搭桥,连本金都不需要,做成一单几百上千万的搭桥费,一年里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着了,这种钱赚起来,可比自己亲力亲为,当老黄牛要划算的多。
垄断了信息交换节点的人,往往在体系中拥有最大的议价权和规则制定权,什么都不需要亲自去干,光靠定游戏规则就能赚钱。
我身边一位资管公司的小头目,团队10个人,2015年项目分成1000万,自己一个人拿走850万,手下9个人分剩下150万,活都是手下干的,自己轻轻松松。手下那些人因为处在信息链的下游,所以汤是有的,肉是没的。
更low一点的例子有吗?也有,就是经常被白领们嘲笑的房地产中介。
尽管这十几年来穿着廉价西装的中介们一直被认为和洗剪吹是一个档次的,但这波房地产交易大潮确实让这个行业赚的盆满钵满,许多屌丝因此逆袭成功。
话说现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个不是千万元起跳,这其中的中介费按2%算就是20万。一年能做成2单就是40万,就算分到手也比许多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领们强。
赚卖信息的钱,天生就要要比和赚卖时间的钱容易些。除了有商业掮客,还有权力掮客,更加无本万利。
2、最轻松的,是用钱来赚钱
房产增值、房租、利息、股权收益这些都算靠钱赚钱。
年薪几十万,不如拆迁户。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这个时代,个人财富增长的主要载体就只有房产增值。什么都不如买房是过去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共识。但很多人没有再往深去想?为什么啥都不如买房呢?
答案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回报率增速高于劳动回报率增速的时代。
很多人说我在知乎上宣扬阶层固化论,其实并没有,我只是在客观描述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罢了。阶层固化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资本回报率开始高于劳动回报率:直观的体现就是房价只要稍微涨一点,普通白领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收入瞬间前功尽弃,赚的再多也追不上资产价格增值的速度。
香港人把买房叫“上车”,把工薪阶层购置的第一套楼盘叫“上车盘”,其实特别形象——想象一群人跟着汽车跑,只要你能跳上这辆车,你就是在车里坐着躺着,也比外面那些追着跑的人要移动的快。 这就是是靠钱赚钱的魔力。
当靠钱赚钱和前面说的信息垄断相结合时,威力就更大,我在知乎上看过有人在国内某景点外承包了一个庙,稍作装修,一年的纯收益是400万,接下去躺着数钱就好。
你们看那些投行精英,一堆又一堆sellside的人以跳去buyside为上岸目标,图什么?无非图钱多事少,但为什么钱多的同时还能事少,事少的同时还能钱多呢?其实这里面体现的本质,恰恰也就是劳动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的差异。
现在只有极个别的行业(如互联网),其劳动回报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于资本回报率的增速,所以这其实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是朝阳行业的标尺。
3、性价比最高的,靠卖他人的注意力赚钱
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其商业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远的大忽悠话来概括:“全中国只要每个人给我一块钱,我就是亿万富翁了”。
这句话大概20年前就有了,在90年代末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不知道忽悠了多少美国投资者,后来事实证明绝大部分都是胡扯。
现在20年过去了,技术手段可以让一个在边远小县城的人在一秒钟之内把钱支付给上海写字楼里的某个人,这句骗了20年的大忽悠话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注意力经济这个东西的规模其实很好计算:假设一个人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外,还剩8小时,扣掉吃饭拉屎,还剩下4小时的纯闲暇时间,那么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抢这剩下的4个小时。
而一个人愿意为闲暇时间支付的开销是固定的,那么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出平均每分钟的注意力停留时间值多少钱,再乘以关注数,papi酱之类的网络红人就可以开始定价叫售了。
卖注意力这个行当的第一铁律就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关键是跑量。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年几百万上千万的来钱,无本万利,玩的就是群聚效应。
这些新经济迅速催富的方式,有时会让许多传统的、循规蹈矩好好读书上班的人心里非常不平衡。
以现在特别火的网络直播为例,网络直播为屌丝提供了以最小成本获取和美女互动的虚拟体验的可能,你不能说这完全没有意义。我知道在比如陌陌直播这类的平台上,一个脸蛋还不错的漂亮姑娘月入十万不是问题(主页上直接有显示星光值,一算就知道),这凭的是什么?
男屌丝够多,男屌丝手机有支付功能,满足这两点就够了。
第一个条件以前一直有,第二个条件最近几年才达成,所以对于这些直播姑娘来说,尽管没有文凭,甚至也没有进入职场的能力,但这个以前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神奇的时代就这样猛然来到了。
4、最辛苦的,靠卖自己的时间赚钱
大部分人,没本金没人脉,空有大把时间,便只能靠卖自己的时间来赚钱,俗称讨生活。
我本身也是专业人士,所以很理解那些靠卖时间的人的困惑。
普通人生个感冒,收几十块钱的诊疗费的消费,读书实习好多年考取资质才可以。但老百姓一辈子的收入买个房子,中介两边电话一打就凭空收十几万;大部分女孩子从小刻苦念书,工作后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颈椎出问题,也不过就那么一个月几千的,网红直播们撒撒娇、唱支歌就一年上百万的入账。这样想想,确实很难让循规蹈矩一辈子的人接受。
卖时间的钱赚的最为辛苦,是因为同质化竞争者以十亿计,卖时间的人面对买方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只能在食物链的最下游任人宰割。
这当中聪明一点的人,靠逼着自己念书、进修、升职来增加单位时间的劳动效率,能稍微多赚那么一点。而大部分智力无法支持提升劳动效率的人,就只能靠增加劳动时间长度来增加收入。
凌晨3点就起来摆摊的重庆小面夫妻,和加班到凌晨3点的职场精英并没有什么质的分别——他们的收入和自己的劳动时间长短挂钩。
一个悲哀的事实是,但凡靠卖时间来赚钱的人,想要赚的比同行多,就只能在睡眠时间上打主意。
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再勤奋的人也要吃饭睡觉,也需要陪伴家人,这意味着靠卖时间来赚钱,是有产能上限的。这就是为什么卖时间赚不了大钱的关键。
想要跳出卖时间的泥潭,关键的关键,是降低劳动边际成本,或者寻找能降低劳动边际成本的领域。
知乎上讨论过为什么顶级的对冲基金比起顶级的投行业务,赚取的财富要高出一个数量级,恐怕也正因为如此——资金管理规模增加10倍等于收入增加10倍,工作时间并不呈线性地也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来差不多。
而那些收入增加10倍,工作量也跟着增加10倍的人,就只能继续依赖卖时间。
(未完待续,请加我的公众号“肥肥猫的小酒馆”)
写这个回答的时候,单纯只是吐吐槽。却没有想到竟然因为这个多了个家人。世界真是太神奇啦!
知乎多精英,也多脚不沾地的人.月收入十万 这是家父这几年生意好的月份的平均数 是的,既不是你们说的名企高管,也不是做什么年入上千万的大企业.家里经营一家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夜宵店已经有15年,在无背景,无关系,四十岁才开始创业的情况下,从路边摊熬到有自己的铺面,从只有一个工人到现在有十几个工人,这期间经历了什么,大家可想而知
作为子女,跟着父母一穷二白一路走来,知道年入一万是什么感受,也懂得了年入百万需要付出多少汗水,更知道钱不是你想赚就能赚到,前提必须是把事情做好,做踏实了。空想无用,实干才能翻身。
厌恶了知乎浮躁的氛围,总是谁家的谁年入多少,让一群满眼冒钱光的愣头青总觉得天上就能掉钱下来,天天刷知乎就能刷成精英.殊不知,能之所至,财之所达。
能之所至,财之所达。新的一年来了,希望各位知友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能顺风顺水,如愿以偿!
没想到仅仅是发牢骚的一些话却得到了这么多赞,所以其实我们仍然认可脚踏实地。
不难吧,移居津巴布韦。
我是通过到日本工作实现的。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
2016年2月21日更新:
感谢点赞的各位和评论区的汉子们!正好这两天我家那位把他的三角铁拿回来了,于是就拍张照在这里作为补充吧。他的主项并不是交响乐,比他装备NB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
这里面大概分为三个部分:三角铁、槌和夹子。
三角铁有两个,分别为4 inch和6 inch的。其实一般交响乐用6 inch的就够了,4 inch的用在一些现代音乐作品中。这俩三角铁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你可以看到表面那些不光滑的部分,都是一锤子一锤子砸出来的坑,所以每一个不同位置的音色都不一样。
槌有十几根,有金色有银色有粗有细形状各异的那端是用来敲击的,按乐曲的情绪和强弱记号来选择不同的槌演奏,声音也不尽相同。
那俩夹子是自己搞来的,用钓鱼线将三角铁挂在夹子上进行演奏。夹子的好处有两个:其一是手持演奏时减少对绳子的控制,从而尽量避免对三角铁震动的干扰;其二是可以将三角铁夹在谱台或者别的什么上面,从而可以双手进行演奏,在快速乐章中可以更好的保证效果。
---------------------------------------
以下为原答案:
看到还没人具体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所知道的好了。以下基本适用于大部分正规编制的交响乐团(主要是美国),越好的团越难越严苛。
信息来源:美国一线音乐学院教师以及他们的盆友口述(很多乐手都兼任教职啊)
1. 背景知识
在交响乐团中,广义的打击乐其实是分为定音鼓和打击乐,这两者其实大致可以看作不同的声部,不管是编制、招聘,甚至是在演员表名字的写法和位置,都相对独立。
定音鼓:顶级乐团中的定音鼓是不兼任其他任何打击乐的。也就是说,这个人,每首曲子都演奏且只演奏定音鼓。当然,混迹学生乐团多年的我,表示啥跟啥没一起打过啊 =3=
打击乐:其他的都算在这里。每个人每首曲子的分工都可能不同,一首曲子同时演奏数种乐器是常见的,分工一般由打击乐首席决定。善良的作曲家会把可以由一个人演奏的声部放在一张分谱上。
打击乐大致可以分两类——
旋律类:木琴,钢片琴,管钟,马林巴,颤音琴 (后两种为非常重要的打击乐器,但不常使用在交响乐作品中,故列在最后)
非旋律类:小鼓,大鼓,镲,三角铁,铃鼓,音树,沙锤,响板/棒,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玩意
大概情况就是如此,如大家所说,其实并没有所谓“专门敲三角铁”的人,但要是因为你三角铁敲得好,老让你敲,那就另说了。由于打击乐声部一人身兼多职,排练演出还是挺忙的!_(:3」∠)_
2. 顶级乐团面试
因为三角铁的演奏者属于打击乐声部,所以其实就是讲讲顶级乐团中打击乐声部的面试吧。当乐团有空缺时,通过各种渠道贴出招聘。招聘启示与其他工作无异,只是多出来一个repertoire list,也就是交响乐片断列表,一般涵盖所有常用乐器。
招聘流程:跟普通工作一样,求职者们将简历连同录有演奏指定交响乐片断的录像(DVD或其它形式)提交至应聘乐团,乐团进行审核和考量后决定final list进行实地面试(Audition),一般4人,最后择优录取。录取人数一般为0~1人。
面试(Audition)内容:上文说到了要考交响乐片断,组成一般是小鼓,大鼓,镲,三角铁,铃鼓,键盘类木琴和钢片琴至少有一个。曲目选择范围很广,比较经典的有肖七,肖十的小鼓,火鸟的木琴,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柴四的镲,勃拉姆斯四的三角铁,狂欢节序曲的铃鼓等等。
除去交响乐片断,有些交响乐团会有一个键盘乐器solo的曲目要求,一般为马林巴,曲目难度较低(相比独奏,但打好也不那么容易),通常是巴赫(大无或者小无)。
另外,一些基本功也可能是考量内容,例如小鼓渐强渐弱长滚奏、各种乐器的视奏等。
需要一提的是,寄录像阶段的片断和最后面试的片断可能会是两个list,面试的list通常一种乐器有好几个片断,供评委选择,录像的list更为简短(毕竟要看好几百份)。
谁是评委:一个职位,寄来的录像带成百上千,假如你实力运气都非常爆棚的成功进入了最终实地面试的final four,你会面对谁呢?评委一般5人左右,其中三人是基本固定的:乐团指挥、乐团首席(小提琴)以及打击乐首席。另外两人可能在打击乐副首席、定音鼓、木管首席、铜管首席等人之间产生。也就是说,评委里面真正的行家只有2人左右。
评审及结果:什么样才能面试成功?这个问题我跟别人讨论过无数次都没有确切的答案。在其他工作的求职过程中,我们常说,最重要的是适合。放在这里,我觉得也是非常正确的。
相信我,顶级乐团的招聘到了final four,演奏水平上基本都是神级,那挑的是什么呢?大概就是合适二字。面试其它工作是,这个合适可能体现在性格谈吐、沟通技巧、价格观、甚至是眼缘上面,在交响乐团面试里,可能就体现在音乐处理、用槌的方式和偏好、甚至音色、速度、音量上面。评委中的大部分人,由于对打击乐的技术不是非常了解,评判的也多半是“此人是不是适合在我们乐团中演奏”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跟乐团的风格以及个人的偏好关系太大,实在无法一言以蔽之。
为了达到这个“合适”,通常的做法是去找你要面试的团的首席上小课。除去提前认识认识扯扯家常这些隐性的好处,最重要的是让你了解你要面试的这家乐团的风格,从而对症下药。
至于结果,我上面提到过录取人数为0~1人——没错,很多时候招聘进行了几个月,最后一个人都不会录取。为啥呢?没找到完全合适的呗。说到这个,必须得提一提顶级乐团的待遇:高薪(100K+)、稳定(混到拿tenure之后无法被炒)、轻松(每周工作20~25小时左右,每年8周以上带薪年假)。这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招人的时候无比谨慎,非最好最适合的绝对不要,并且绝对不会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打击乐空缺。至于空缺,少一个打击乐是要紧事吗?并不是。大量浪漫时期以前的交响乐作品,只有定音鼓,甚至连定音鼓都没有。虽然美国乐团喜欢演浪漫时期之后的作品以及现代音乐,但是在选曲上面做做功课,抵消少一个打击乐的影响,撑个一年半载甚至更久根本不是问题。
3. 一名致力于投身交响乐团打击乐声部的年轻人的生存及升迁之路
作为一名打击乐手,可选择的道路有很多,进交响乐团是其中的一条。这条路的理想路径是:专攻交响乐的打击乐演奏硕士甚至是博士毕业 ——〉小乐团打击乐手 ——〉二线交响乐团(如SF,Honolulu)打击乐手 ——〉五大团打击乐手。能跳过任意一环都是生命的奇迹,可以买彩票!
乐团之间的跳槽,纯靠投简历寄录像去面试成功的,大概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很多都是靠推荐,或是一些其它的机会。这就是一个靠关系的世界啊,到哪儿都一样!顶级团的指挥(其实一般也是乐团的music director),也会跑去看其他团的演出,发掘一些好的乐手,推荐到自己的团来面试。这种情况下,通常可以保证你进入到实地面试环节,能不能拿下还是要真刀真枪的干掉你的对手,打服对面的评委。
混进了团里,就一个字——熬!熬够了年资拿到tenure,不用担心丢工作。想要团内晋升,只有等待。等啥?你前面那个人的退休或者跳槽,这件事,等个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常有。
我好像跑题跑得有点远…… 马上就回来!
4. 三角铁也有春天
如果你要问,看来三角铁一点也不重要,那三角铁到底能不能成就大师?我要响亮干脆地回答一声:能!
Alan Abel —— 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乐器制造家。曾任美国五大团之一的费城交响乐团打击乐副首席,执教于Temple University,于1998年入选打击乐名人堂(PAS Hall of Fame)。他所制造的三角铁已经成为他的标志,纯净、清亮的音色让他的三角铁成为了专业领域里最受欢迎的产品。他的学生基本上都走得是进交响乐团这条路,并且有种自带光环之感。
这里引用他入选名人堂时候的一句评语吧:
Many percussionists have a connection to Abel through one of their instruments: the triangle.
然后,在现代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三角铁也不只是一种交响乐团中的色彩乐器了。各种你能或者不能欣赏的作品中,三角铁的用处已经超越了三角铁本来的范畴。有个作品叫Three Angels, 是由三名演奏者,每人三个不同尺寸的三角铁,一共九个三角铁来演奏的。好不好听我就不评价了,毕竟作曲家是个可爱的老头,长相和穿着都像圣诞老人~ ƪ(‾ε‾“)ʃƪ(‾ε‾“)ʃƪ(‾ε‾“)ʃ
说到底,三角铁这件事,没那么玄乎,也没那么简单。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能看完的我敬你是条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