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院士原话是这么讲的么?掐头去尾???宁好过分
我刚看的报道,摘自中国日报,这篇文章中是这么写的
"高福特别强调,如果以目前流行病学上认知为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对于儿童等年纪小的人不易感。"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你想误导大家么?院士说的话是有条件的,只是一个假设,怎么到你这里成了一个肯定的事实了?宁好过分
————————————————————
(分割线)
修改一下回答,竟然有这么多人看了,那就补充一点相关常识啦
"勤洗手多通风,出门记得戴口罩(至于关于买什么口罩怎么佩戴,大家可以去"武汉协和医院"的公众号康康,那里有详细的介绍),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虽然目前病情很严重,但是大家没有必要过于恐慌吧,医护人员总会攻克难题的,只是需要时间来应对这个突发情况。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做好预防才是最重要的吧。"
野味没有检验检疫,我一直很难理解吃野味的人。
市场上大批饲养环境干净,出厂检验检疫的肉,为什么还要吃没检验检疫的肉。
又不是几十年没肉吃的年代。
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儿童几乎没有被感染的,这是事实。
但我们不能因为他说了这句话,就降低自家儿童的防护措施,这当然也不是高福院士想要看到的。
跟高赞回答差不多,我也认为传播源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在被感染人群中,既然传播源是非法销售的野味,那么儿童和大学生们肯定很少去这种地方,自然而然他们感染的几率较低。
如果野味被煮熟、煮透了再被人食用,那么被感染概率也会比接触活物低,所以儿童和大学生们病患少是可以这样解释的。
抛开“儿童不易感染”不谈,在这次疫情中,儿童和比较年轻的人本身接触感染源的机会也比较小,所以双重因素下导致儿童几乎没有被感染,因此“不易感染”不代表会一直维持现有的儿童被感染比例,更何况钟院士说病毒本身也在变异,未来怎么样谁都不好说。
我的建议是,虽然高福院士的一番话让有宝宝的家庭松了一口气,但却不能放松警惕,如果没有必要,就别让孩子去人多的地方了,大人们去外面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回来后记得勤洗手换衣服,防止把病毒传递给孩子。
防患于未然,等到有确切科学依据表明儿童不会患这种冠状病毒肺炎之后再高兴也不迟,毕竟“儿童不易感染”不等于“儿童不会感染”,但凡有1%的可能性,我们都要做100%的防护。
为什么那些人就喜欢吃野味呢,而且人们越是倡导禁吃,他们反而吃得越得劲儿。
因为人都是有各个层级的需求的,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在中国再失败的人,都能得到满足。但是往高层一点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了。
大部分城市的中产阶级、大学生们,这些人念过书、会上网,他们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一些炫耀性消费品得到满足,比如限量版鞋子、精修的朋友圈、几十个色号的口红。消费主义下的商家,给他们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
然而,在很多地方,比如小城市、县城、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些中老年人群,这些人到了一定岁数,职业和感情上都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了,但是他们如何满足自己的高层次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呢,“吃野味”就算是一种。
说到底,还是精神生活太贫乏,不能通过“自我”去实现价值追求,只能靠“外界”的东西来满足需求。
几个中年男人聚在一起,干了一天的活,酒又喝够了,一个人起头:“诶你们知道不,我带你们去个好地方,那里吃的东西才叫得劲”,然后另外几个人仿佛回到中学时追班花时的状态,兴奋的拍手叫好。
其实他们也知道班花是追不到的,但是就想一群人去凑凑热闹过个瘾。所以野味是否真的好吃,没人关心。而且要真的好吃,中国人能不把它搞成大范围养殖的吗。
野味,就是这样的存在,其实包括“壮阳”“养生”“阴谋论”“沸腾体”,也都差不多。它就是某些人群的椰子鞋、小红瓶、阿玛尼400。精神生活太贫瘠,也就有点这口爱好了。
只可惜,5000块的椰子鞋和200个色号的口红,只是把智商税交给了消费主义,而野味,则可能把命都给搭进去。
走好,李医生。
我只看到了两个字:目前、但是。
感谢钟南山院士的大实话,真心祝您健康长寿!毕竟还有好多真话需要您讲出来!
所以别掉以轻心!
尤其是那些还在跟你杠:我们武汉没事啊,我们武汉一切如常啊、你们外地人太夸张了吧、你们外地人根本就不知道武汉的情况、我们这里武汉远着呢、我就在家待着不出门的呢、我觉得岁月静好坦然自若的呢、我觉得不是野味惹的祸呢、我觉得我身体很棒不需要口罩呢、(爱情都不找、HiV都不怕,肺炎还找你、怕肺炎)……这系列的种种!求你们做个2020年的“人”!
真的不要再吃了!!!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的平衡之道吧!!!吃野味、卖野生动物的!闭嘴+收手吧!!!!
这张图,是该名博主收到的吃蝙蝠的私信图,不是他自己吃!
国内也不是没有研究印第安人与美国白人关系论文,但就华盛顿时期美国政府对待印第安人态度。觉得华盛顿会剥皮印第安人不大可信
美国真正开始以强制驱逐和屠杀是1812年第二次独立战争开始,当然这也是想获得印第安人土地为基点
人类没有“进化”(更准确的表达是:演化)出爱情,只是“发明”了爱情。
它不具备演化的以下特征。
1,演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物种存在的基础。爱情不是。
例如直立行走、大脑的应用,都是人类这个种群延续至今必要条件。而爱情在人类的延续的百万年历史中,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国历史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既没有影响人类发展的数量,也没有影响人类发展的质量。
2,爱情并非必现的结果,它充满了随机性。
爱情不仅不是人类的特征,它更像是一个神迹。人的爱情在不同时刻可以投射到不同人的身上,甚至同时投射到多个人身上,而很多人终生都不出现爱情。
3,爱情无法被明确定义,没有特征。
爱情的定义至今为止只有一个框架,而没有明确的定义。比如其生物学基础“荷尔蒙”,在很多爱情定义中解读为“性欲不是爱情”;比如其生殖导向,被解读为“繁殖恋不是爱情”。……实际上对爱情所有定义,都可以被特例挑战。他不具备任何显著特征。
为什么说爱情是被人类发明的?
我之前就回答过类似的题目,爱情这个概念的出现得非常晚。西方世界里类似于爱情的定义(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最早大约出现在1500年前,而且是柏拉图用来描述男性之间的情感。现代意义的爱情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产物,不到500年。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爱情的东西,但大部分是现代意义的“喜欢”,如心“悦”君兮君不知。直到80年代末,文艺作品的百花齐放,加上商业话语的逐渐丰富。爱情这个框架,以各种形式和定义“教育”大众,最终形成了今天大家所说的这个没有明确定义和内核的爱情云团。
脱离了这个教育的过程,爱情并不会自发的产生。比如经济和文化不发达的地区,人们会普遍的表现出“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的特征。
爱情不是演化的结果,而且和哲学、价值观这类东西一样,是人工发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