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太祖朱元璋,真如书本上所言的那般不堪吗? 第1页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很长,共五个章节。

最近正好在重读明初史事,主要是基于《太祖高皇帝实录》、《纪事录》、《国初事迹》、《明本纪》四本书的比对,正好借此机会,对朱元璋所谓的“不堪”(好色、睚眦必报、嗜杀)做一个梳理。

只要是人,就会有不堪,圣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再创造。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皇帝,从贫无以葬父母的佃农,到四方乞讨的和尚,到入赘郭家的赘婿,到郭子兴地位卑微的义子,到小明王的臣子,到吴国公,到吴王,再到大明太祖。在元末那个乱世人命不如狗年代,如果朱元璋真的如《太祖高皇帝实录》勾画得那么高尚仁慈,早就变成了路边枯骨或者锅中肥肉。因此,好色、睚眦必报、嗜杀的朱元璋,才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朱元璋。有“不堪”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没有不堪的人,只是舞台上的演员。

因此,我认为朱元璋并没有书本上或者说我笔下写得那么不堪,不堪只是因为真实,也只是朱元璋整个人性格中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

并且,很多在现代看起来很不堪的事迹,在当时朱元璋或者他部下看起来,真的无关紧要,因为和其他军阀相比,朱元璋的底线还是很高的。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

一、史料文本来源(简要介绍史料来源)

二、朱元璋之好色(讨论其后宫所掠夺的他人妻子)

三、朱元璋之睚眦必报(讨论杨希圣被黥面劓鼻一事)

四、朱元璋之心狠手辣(讨论郭子兴长子郭天叙被杀一事)

五、余音:枭雄与皇帝

一、史料文本来源

明朝野史众多,如果从浩如烟海的野史出发去梳理朱元璋发迹史,那么无异于海里寻针,并且也真假难辨。因此基本采用写作于明初的史籍作为史料文本来源,距离朱元璋时代太远的史料,要么是辗转摘抄,要么是道听途说,基本没有使用价值。本文采用《太祖高皇帝实录》、《纪事录》、《国初事迹》、《明本纪》四本书作为基本史料文本,杂取其它可信的文本,野史传说存而不论。

《太祖高皇帝实录》不用多说,官方最权威史料,胜在编年纪事,条分缕析。但是由于三修(建文一修,永乐二修再三修)最后才定稿,而对于元末明初的朱元璋发迹史避讳甚多,仅仅靠这一部书看不出真实的朱元璋;

《纪事录》主要是依据李新峰老师的《纪事录笺证》,《纪事录》作者为朱元璋手下亲兵俞本,胜在所纪事件真实,但是由于为俞本晚年所著,记忆难免出错,因此时间、地点、人物等常常有偏差,不能单独看,必须有其他史料进行对比;

《国初事迹》作者为刘辰,先为方国政部下,后降朱元璋,永乐初年由于熟知国初事迹,诏修太祖实录。《国初事迹》当为撰修《太祖高皇帝实录》二修或三修时刘辰所进的稿本,胜在未经史官润色,相比《太祖高皇帝实录》保留原始材料更多;

《明本纪》主要依据王崇武老师的《明本纪校注》,《明本纪》此书作者佚名,王崇武先生认为“可能为修史之原料,亦可能抄自(太祖)实录初修本,要就史料价值言,远胜于今本(太祖)实录矣”,保存元末明初史事之本貌较多,可以补《太祖高皇帝实录》之不足。

二、朱元璋之好色

历史上喜欢“少妇”的帝王不在少处,例如“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曹阿瞒、娶了儿媳妇的唐玄宗李隆基、“最大的快乐就是征服敌人,占有他们的战马和女人”的成吉思汗,但是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此类爱好,由于明朝永乐皇帝为尊者讳,导致永乐朝纂修的《明太祖实录》中关于此类事件的记载基本泯灭,后人关于朱元璋的特殊爱好也少了一份认识。
因此,本文将基于朱元璋亲卫俞本的回忆录《纪事录》、先是方国珍部下后降明太祖史官刘辰的《国初事迹》以及《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蛛丝马迹出发,勾勒出明太祖朱元璋在戎马征程中所占有的四个少妇,揭示一段近乎湮灭在尘埃中的历史。
这四个女人分别是:
1、部下韦德成之妻;
2、陈友谅次妃;
3、元顺帝妃嫔;
4、濠州胡氏寡妇


2.1、部下韦德成之妻

韦德成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出来打天下,属于后来明朝开国元勋中的最大集团“渡江旧人”中的一员,可惜在1355年,韦德成就战死沙场。对于韦德成战死的时间,《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并没有直接记载,只是在记录韦德成养子韦正之事时提到: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五》:正字正卿,凤阳寿州人,少为里中韦德成养子。元末,德成率乡兵从上克滁、和二州,遂度江克太平、建康,进兵击宣州,正与有功。德成战没,诏赠昭勇大将军、中翼元帅府副元帅、京兆郡侯,以正袭职,代领其众。

而俞本《纪事录》对于韦德成战死之事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纪事录》“丙申年(1356)条”:七月,韦德成、邵肆领兵攻宣州,不克,韦德成溺死,邵肆阵亡,大军回广德。塑德成及肆像,于卞壶庙祀之。

也就是在丙申年(公元1356)的七月份,韦德成战死于宣州之战
韦德成战死之后,按照俞本《纪事录》“丁酉年(1357)条”的记载:

故元帅韦德成妻美,上令移居后庭,通而生子,名曰“朱生”。或谏曰:故将之妻不可纳。遂以本妇配总管胡汝名,朱生随母往焉。 (胡汝名,其它书或作胡汝民、吴汝明)


也就是说,在其部下韦德成于1356年战死之后,次年朱元璋就贪图其妻的美色,将其纳入后宫,并且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后来又考虑到这种别人在前线为你战死沙场、尸骨未寒,你在后方就直接“爱像一道光、绿到他发光”实在吃相太难看,于是朱元璋就把这位少妇许配给了他手下的总管胡汝名,而且朱元璋之子朱生也随他的母亲一起到了胡汝名家。

有些人对于《纪事录》的记载表示怀疑,本着“孤例不证”的原则,我们继续梳理《南海卫指挥使韦公墓志铭》和《国初事迹》中于此相关的史料。
《南海卫指挥使韦公墓志铭》,韦德成战死之后,其子韦善:

在遗腹。及诞,命育于内府。

南海卫指挥使韦公即韦德成,而墓志铭是对其人一生光荣事迹的回顾,可能墓志铭的写作者并不清楚朱元璋和韦德成妻子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所以把“在遗腹。及诞,命育于内府”当做明太祖朱元璋对于韦德成的恩宠,但是把部下后代养育在内廷这种殊荣可是连常遇春战死都没有待遇,韦德成即使是“渡江旧人”,焉能有此殊荣?
而刘辰《国初事迹》的记载就更加清晰了:

元帅王玉、陈刚,以诸暨全城军马赴绍兴投降。惟总管吴德明弃妻子只身先回,太祖以其忠义,赐以小于元帅妻

由于元末明初朱元璋手下没有正式史官,所以很多人的名字常常有多种写法,那这个“总管吴德明”是谁呢?
考《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二》有:

乙丑,诸全守将枢密院判官谢再兴叛,杀知州栾凤,凤妻王氏以身蔽凤,并杀之,执参军李梦庚、元帅陈元刚等,奔绍兴,降于张士诚。总管胡汝明弃妻子,单骑走还

“诸全”即“诸暨”,再结合“奔绍兴”、“弃妻子,单骑走还”诸语,可以得知,“吴德明”即“胡汝明”,也即《纪事录》中的“胡汝名”。
综合《纪事录》、《南海卫指挥使韦公墓志铭》、《国初事迹》、《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等四份具有独立来源的国初史料,明太祖朱元璋占有韦德成之妻,并随后将其赐给胡汝名这件事相对来说比较清楚了。
所谓“臣之大者,为上接盘”,胡汝名用实际行动做到了这句话。其实我很想知道,娶了老大女人并且带回老大儿子的胡汝名,是不是时时刻刻感觉:


2.2、陈友谅次妃

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陈友谅,陈友谅中流箭而死,其得力干将张定边带着陈友谅之子陈理逃回武昌,继承王位。
1364年,朱元璋率军倾巢而出、亲征武昌,《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三》记载:

上命李善长、邓愈留守建康,复率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等亲征陈理于武昌。


马、步、水军齐头并进,四面围堵武昌城整整六个月,面对大军压境,才遭遇大败又刚刚登基的陈友谅之之陈理显然难以招架,很快就出武昌城投降了。按照《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的记载,朱元璋看着年幼且惊恐的陈理,安慰他“孩子别怕,我不怪你”,并且对陈友谅年迈的父母宽慰有加,其乐融融:

癸丑,陈理衔璧肉袒,率其太尉张定边等出降。理至军门,俯伏战栗不敢仰视。上见其幼弱,起挈其手曰:“吾不尔罪,勿自惧也。”命宦者入其宫,传命慰谕友谅父母。凡府库储蓄令理悉自取之,遣其文武官僚以次出城,妻子资装,皆俾自随。王师围武昌,凡六阅月而降,士卒无敢入城,市井晏然。城中民饥困,上命给米赈之,召其父老,复抚慰之,待友谅父母以礼,民大悦。


对于朱元璋纳陈友谅次妃入后宫之事,并无一言涉及,可能史官也觉得这种事儿非圣明君王所为。而俞本《纪事录》则照本实书:

《纪事录》“甲辰年条”:
二十九日,友谅子理衔壁于武昌东门。上纳其降,封为归命侯,以其祖父及所生母,并伯叔、后妃嫔宦载赴应天府。上纳友谅次妃为姬


并且,对于纳陈友谅次妃为姬这件事,朱元璋在后来的《御制大诰》中也以反省的形式说了出来,可能是朱元璋的《御制大诰》即使是后世君王,也不敢随意更改,故能够将这件并不光彩的事情保存至今:

《御制大诰·论官无作非为》:朕当未定之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有四年余,军中未尝妄将一妇人女子。惟亲下武昌,怒陈友谅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归。朕忽然自疑:于斯之为,果色乎?豪乎?智者监之。

朱元璋将自己抢占陈友谅次妃为姬的事情归因于“怒陈友谅擅以兵入境”,这本来就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当元末群雄混战时,不是你弄我、就是我弄死你,哪有什么边境一说?打下来了就是我的,打不下来就是你的。如果以朱元璋“擅以兵入境”这个罪名的话,可不止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赵普胜等等,每一个人都能“故有伊妾而归”,当然,张士诚的妻子姬妾们朱元璋没动,因为张士诚城破之时,其妻子刘氏放火烧死了张士诚的姬妾、侍女,然后自己自经而死。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五》:
初,士诚见兵败,谓其妻刘氏曰:“我败且死矣,若曹何为?”刘氏曰:“君勿忧,妾必不负君。”乃积薪齐云楼下,及城破,驱其群妾、侍女登楼,趣其自尽,令养子辰保纵火焚之,遂自经死。

至于陈友谅次妃后来如何,史不见明载,明末清初查继佐所著的《罪惟录》中认为陈友谅次妃即为定妃达氏,即《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中的:

乙未,册妃孙氏为贵妃,吴氏为充妃,郭氏为惠妃,郭氏为宁妃,达氏为定妃,胡氏为顺妃。

定妃生二子,分别为皇七子齐王朱槫、皇八子潭王朱梓: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五》:甲辰年 十一月庚申朔戊子,皇第七子生,定妃达氏出也。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五》: “洪武二年九月壬辰朔丁酉,皇第八子梓生,定妃达氏出也。

但是考虑到《罪惟录》所出时间距离开国近三百年,查继佐也没有拿出明确的证据,姑且存疑。


2.3、元顺帝之妃嫔


上世纪二十年代,明史学界最大的事件应该就是全国闻名的三位大学者朱希祖、傅斯年、吴晗混战于“明成祖生母考”这一话题,而他们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在一位据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异族妃子“碽妃”的身上,据傅斯年和吴晗的推断,明成祖朱棣并非马皇后之子,实际上他是这位抢夺于元顺宫廷的异族“碽妃”之子,只不过其篡位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从而宣告自己为马皇后之子。
“明成祖生母究竟是谁”这一话题姑且不论,只说这位蒙古妃子。明太祖朱元璋的确从元顺帝的宫廷之中纳了一位高丽女子进宫,该女子为高丽周谊之女,后来高丽曾数次派遣周谊前来朝贡,被朱元璋怀疑是要借机刺探军情。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前元庚申君尝索女子于其国,谊有女入于元宫,庚申君出奔,朕之内臣得此女以归。今高丽数以谊来使,殊有意焉,卿等不可不备,毋使入窥中国也。敕至,当遣谊至京,别有以处之。

至于这位元顺帝宫中的高丽女子之后的命运如何,正史无载。仅万历年间刊行,由严从简所著的《殊域周咨录》中提到:

初元主尝索女子于高丽,得谊女纳之宫中,后为我朝中使携归。(时宫中美人有号高丽妃者疑即此女)。

明太祖的后宫有一位周妃,为“珉王楩、韩王松”之母。但是这位周妃具体是不是元顺帝的妃嫔、高丽周谊的女儿,则存疑。


2.4、濠州胡氏寡妇

明太祖朱元璋的后宫里面有一位充妃,在甲辰年(1364)生皇六子朱桢,这一年刚好朱元璋平定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归降,这个儿子的降生让朱元璋大喜过望,当即表示:

子长,以楚封之。

楚王,自古以来就是顶尖诸侯之一,且以陈友谅的旧地封之,在朱桢一降生朱元璋就给予这么大的承诺,对其宠爱可见一斑。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记载:

乙未,册妃孙氏为贵妃,吴氏为充妃,郭氏为惠妃,郭氏为宁妃,达氏为定妃,胡氏为顺妃。

其中的“吴氏为充妃”应该是误写,因为《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三》明确记载:

皇第六子生,充妃胡氏出也。

《明史·卷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诸王》也明确记载:

胡充妃生楚王桢。

这位皇六子在朱元璋初设宗人府的时候,就被封为右宗人,永年初年更进为宗正,可见其尊贵。但是如此尊贵的皇六子,其母亲胡充妃却和达定妃一样显得十分神秘,对于其来历,明实录中没有蛛丝马迹。
但是幸好,刘辰的《国初事迹》对于这位胡氏充妃记载相当丰富且耐人寻味:

濠州胡家有女守寡,太祖欲纳之,其母不从。后闻随军在淮安,不曾适人,太祖遣人以书达平章赵君用,请求之。君用以胡氏同其母送至,太祖纳之,立为胡妃

胡充妃应该是当年尚在濠州寄人篱下的朱元璋年少时的梦想,她应该很美,朱元璋应该对她非常喜欢,在初次向其表明心意被她的母亲拒绝之后,依旧随时注意着她的动态,当得知她随军到了淮安,并且尚未嫁人之后,当时就请求当时淮安的首领赵均用为自己求之。最终如愿以偿,几年之后,这位胡氏寡妇为朱元璋生下了第六个儿子,也就是皇六子朱桢,当即被朱元璋许诺登基之后以楚封之。并且,通过上文提到的《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二》关于封妃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充妃的排名仅次于众妃之首的孙贵妃,连郭子兴的幼女惠妃都只能排在她的后面,朱元璋对其宠爱可见一斑。
部下韦德成之妻、陈友谅次妃、元顺帝妃嫔、濠州胡氏寡妇这四位或者曾经在朱元璋的后宫之后,或者一直陪伴朱元璋到他登基为帝,登基之后所初次封的五大妃子之中,就有两位曾经是别人的老婆。

三、朱元璋之睚眦必报

本章节主要讨论杨希圣被朱元璋黥面劓鼻一事,并探讨其背后的隐情。

公元1365年,岁在乙巳,时为大元至正25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

曾经的皇觉寺乞讨和尚、郭子兴义子朱元璋,已经在甲辰年春正月,也就是去年,被龙凤政权由吴国公进封为吴王,定都应天府,皇者之业初现。

而前年,也就是癸卯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大败不可一世的大汉皇帝陈友谅,陈友谅中流矢,飞箭从陈友谅的眼睛直冠入颅,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此时的朱元璋,立足江苏,奄有荆楚,坐望张士诚的浙江之地,然后准备挥师北上,一统中华。

都说饱暖思淫欲,食色性也,也是人之常情。此时退可封疆称王、进可建国称皇的朱元璋,决定在民间挑选一些容貌美丽、身世清白的女子进宫侍奉自己。和所有男人一样,朱元璋对于美女的八卦也是了如指掌,他听说相国李善长的部下熊义有一个妹妹,颜色殊丽,就决定把她纳进宫内。

于是派遣都事张来释说媒于熊义的母亲,熊义家人一看,这老大的老大看上了我们家闺女,简直是天上掉馅饼,马上痛快的答应下来。于是张来释把聘礼也送过去了、日子也定了,突然有一天,张来释跟朱元璋说:

老大,我搞错了。熊义的妹妹原来早就许配给了参政杨希武的弟弟杨希圣。

朱元璋一听简直暴怒,劳资日子都定了,你给我说这个,这不是让全天下的人看我老朱的笑话吗?直接派人把这个太会“来事”的张来释拉到了内桥之上,乱刀砍为肉泥。然后再派人去熊义家追回了聘礼,让他们照旧把熊义之妹嫁给杨希圣。就朱元璋这种尸山血海的性子,借杨希圣十个胆子也不敢娶啊,于是果断拒绝。

《纪事录》“乙巳年条”:
上闻相国部下宣使熊义妹色美,欲纳为宫人,令都事张来释为媒,通言于熊义母。允,纳聘财讫,择日归内。来释启曰:“熊氏女许参政杨希武弟杨希圣久矣。”上怒曰:“汝既为媒,令臣民知吾之过。”立命将士提于内桥,众刀砍为泥,示众。 追回财礼等物,仍令与杨希圣为婚。希圣终不敢娶。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除了把张来释砍为肉泥这个稍微血腥了一点,其它地方俺老朱做的还是挺地道的,咱都让熊氏继续嫁给杨希圣了,是杨希圣自己不敢娶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

史籍不能只看一本,需要多本一起看,才能发现历史的精彩之处。

刘辰《国初事迹》:

后参议李饮冰与希圣弄权不法,丞相李善长奏之。太祖将二人黥面,云:「奸诈百端,谲诡万状,宜此刑。」割饮冰之乳,即死;劓希圣之鼻,淮安安置。后希圣兄杨宪任江西参政,来朝,太祖谓宪曰:「尔弟弄权,我已黜之,仍给熊氏与他。」宪叩头曰:「臣弟犯法,当万死,焉敢纳之。」太祖曰:「与之熊氏随住。」

我们先看是谁举报的杨希圣?是相国李善长。一直以来,李善长都是以老好人的形象出现在朱元璋政权之中的,李善长亲自下场弹劾一个人可以说是相当少见的。因为在1353年,定远人李善长初次拜谒朱元璋希望投奔到其部下的时候,朱元璋就告诫他少一些文人习性,专心掌管案牍之事,决策大事,不要在非议自己左右之人上浪费功夫。

《明本纪》:
途中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诣军门而谒,与语,知其胸怀必能成事,使掌案牍。时掌案牍者已数人矣,特以善长与肩之,约曰:“方今群雄并起,吾见群雄中持案牍者及谋事者,多非左右善战之士,人不得尽其能,以至于败。羽翼既去,未久雄亦亡矣。卿智人,与决大事,掌行文案,无若前非。”

但是这一次为什么以宰相之尊,亲自举报小小的参议杨希圣弄权不法呢?很简单,因为将熊氏许配给杨希圣后来又收了朱元璋聘礼的熊义,正是李善长的部下,李善长深怕自己因此被记仇的朱元璋记恨上了,因此不惜亲自以宰相之尊下场肉搏,举报熊氏的未婚夫杨希圣,来向朱元璋表忠心。

不得不说,李善长的确很懂睚眦必报的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刚想睡觉,李善长就把枕头送过来了。于是朱元璋手起刀落,一点都不客气,宣判杨希圣“奸诈百端,谲诡万状”,先黥面(在脸上刻字),再割掉鼻子扔到淮安,最后再假惺惺的对着杨希圣的兄长杨宪(字希武)说:

尔弟弄权,我已黜之,仍给熊氏与他。

也就是说,你弟弟犯法,所以我惩罚了他;但是我这个人公私分明,熊氏依旧给她做媳妇。杨宪可是在朱元璋1356年攻下金陵的时候就投奔了朱元璋,作为跟随朱元璋这么久的老部下,眼看朱元璋将自己的对手一个个送下了地狱,,哪里会不知道自己的老大是一个你敢瞪我一眼我就敢杀你全家的枭雄,自己弟弟要真的敢娶朱元璋看上的女人,别说是自己弟弟的小命保不住,自己全家都得玩完。

于是赶紧表忠心:

臣弟犯法,当万死,焉敢纳之。

但是天子无戏言,君王岂能和臣子抢媳妇?朱元璋直接下令:熊氏跟着一起去淮安。

不看《纪事录》,则不知为何丞相李善长此时亲自下场肉搏芝麻官杨希圣;不看《国初事迹》,则不知杨希圣和熊氏之后的悲惨命运。所以,书不能只读一本,多本书同时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不同的惊喜之处,读史之乐,正在于此。

杨希圣和熊氏有错吗?杨希圣自己未婚妻被抢、妻家准备悔婚再嫁,自己面对朱元璋却无能为力;熊氏一介女流,婚事只能有其兄长熊义和母亲安排。可是杨希圣最后确落得个黥面劓鼻之刑,对于自己的未婚妻不敢娶也不敢动,因为那是吴王下过聘礼的人;熊氏被人追回聘礼,又配给明知道永远不可能娶自己的杨希圣,然后被发配一起到淮安戴罪。

两人的命运,虽然从此再也没有了记载,但是从朱元璋大怒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他们一辈子都是悲剧。

而可怜杨希圣的哥哥、那个生欲爆棚的杨宪呢?很明显,他的识相让朱元璋十分满意,不计前嫌。从此之后,“裁决明敏”、手段高超的杨宪在朱元璋政权中一路高升。在大明建国之后历任中奉大夫、中书参政,又升御史中丞,再升中书省右丞,为文官系统三把手,仅次于胡惟庸和汪广洋,之后再升中书省左丞,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一职咫尺之遥,可惜,马上就因为牵连到明初四大案中的胡惟庸案,于庚戌年(1370)年被朱元璋所杀。

距离他们弟弟杨希圣被黥面劓鼻发往淮安,仅仅过去了五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此时的杨希圣,可能尚存人间。当他得知自己作为家族荣耀的哥哥,死于曾经差点抢了他未婚妻的男人之手,不知道会有何感想?

也许,此时的他会想到《庄子·人世间》的最后一句: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或许,值此乱世,活着就挺好了!

四、朱元璋之心狠手辣

本章节主要讨论朱元璋借刀诛杀郭子兴长子郭天叙一事,毕竟,造反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死人的。

明朝建立后被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的郭子兴,育有三子一女,长子早年战死,次子郭天叙死于集庆之战,幼子郭天爵被朱元璋以谋反之名诛杀,幼女在郭子兴死后,由其母小张夫人做主嫁给朱元璋为妾,封惠妃。可以说,除了早死的长子以外,其余子女都和其女婿朱元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又在刻意隐瞒之下十分朦胧。其中,尤以郭子兴死后继承其濠州红军首领之位的郭天叙,在集庆之战中被朱元璋招降的元军将领陈也先杀害一事最为扑朔迷离。

今日,兹就664年前的“朱元璋诱杀郭天叙”一案,旧案重审。

4.1、郭子兴死后的濠州红军

乙末年,公元1355,郭子兴病死军中,由于长兄早年战死,郭家次子郭天叙此时成为了长子,东系红巾军的共主“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政权”于是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掌管濠州红军;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濠州红军二把手;郭子兴的女婿兼义子朱元璋为左副都帅,濠州红军三把手。

朱元璋对于自己曾受命于龙凤政权并且位于郭天叙和张天佑之下这件事一直不愿意提起,导致《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记载这件事情时十分的含蓄和隐晦,并且无中生有的为朱元璋加了一段“大丈夫不受制与人”的戏码:

天祐寻自亳归赍杜遵道檄,推子兴之子为都元帅,天祐为右副元帅,上为左副元帅。上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

将龙凤政权所封的职位变成了“推子兴之子为都元帅”,也就是借“杜遵道檄”,“推”郭天叙为都元帅,当时以“右为尊,“右副元帅”位于“左副元帅”之前。对于自己位居郭天叙和张天佑之下这件事,明朝诸帝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史官加了一句:

上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

也就是朱元璋很有骨气的表示:不当老大,我就不干了。

其实朱元璋受了,凭当时朱元璋的实力和声望,没有拒绝如日中天的龙凤政权的勇气。

被王崇武先生在《明本纪校注·序》考证为:

可能为修史之原料,亦可能抄自(太祖)实录初修本,要就史料价值言,远胜于今本(太祖)实录矣。

的《明本纪》,记载此事为:

自豪归,赍亳州杜遵道文凭,授滁阳王子为都元帅,张为右副,上为左副。


很明确的点出了当时濠州红军受龙凤政权节制的历史现实,并且朱元璋对于自己任“左副”这件事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意。

朱元璋亲兵俞本所著《纪事录》对此事的记载为:

《纪事录》“乙未年条”:
乃明王龙凤元年,称帝于毫,后迁都安丰,号宋徽宗九世嫡孙,臣民称为主公,实韩哥哥之子也,小名林儿,太保刘福通等扶以为主。于时上受节制。是年,郭元帅殇,众奉其长子郭天叙为都帅,张天佑次之,上次之。

也证明了朱元璋受龙凤政权节制这个现实,并且很不客气的指出了:

郭天叙为都帅,张天佑次之,上次之。

寄人篱下显然并不是朱元璋的作风,更何况,是寄在郭天叙和张天佑之下,郭天叙正年轻,其舅舅张天佑又正当壮年,即占有大义,又拥有实力,三人团队中老大和老二抱团,老三很有可能就被完全边缘化了。

但是朱元璋有一个优势就是他是三个人里面实力最强的,拥有最多的兵力。

对于这一事实,《纪事录》“乙末年条”记载:

是时,三帅虽共府置事,运筹决策皆自上裁。将士乐战,军民倾向,权归于上矣。

并且,《敕赐滁阳王庙碑》也证明了这一点:

归汝阳,时王兵共四万,其麾下仅万人,皇上所部三万有余。

也就是说,作为濠州红军实际兵力最多的人,朱元璋虽然不是最高统领,但是能决定大军进攻的大方向,毕竟其实力最强。但是名义决定了朱元璋不可能亲自动手除掉郭、张二人,只能借刀杀人。

请记住这一点,朱元璋能决定进攻的大方向,这一点在朱元璋诱杀郭天叙一案中至关重要。

4.2、首领郭天叙因何莫名被杀?

于是在1355年夏天刚刚成为都元帅的郭天叙和右副元帅的张天佑,正准备在天下大乱的元末大展手脚时,在9月攻打集庆(今南京)的战争中,就莫名其妙的被一个向朱元璋投降的元军将领陈也先以饮酒之名邀请到营中杀掉了,两人部下军队也被这位再次叛乱的陈也先联合集庆城中福寿的军队杀伤大半,于是朱元璋一下子从三把手变成了濠州红军的最高统帅,从此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由于朱元璋在郭、张二人被降将所杀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表现得实在过于诡异,实在是此事件的最大怀疑人;并且他是也此郭、张被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我们有理由怀疑,朱元璋一手策划了此次的借刀杀郭、张事件。

同样的,我们先从明朝最官方的史料《明实录》入手,去分析郭、张被杀一案。玩过剧本杀的人都知道,一个案件的时间线是最重要的,人物最重要的资料基本都在时间线中体现,而《明实录》最好的一点就是其类似于编年体的编纂方式,能得到十分完美的时间线,并且,整个剧本杀之中只有凶手可以说谎。对于这件可以说是朱元璋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之一的事件,《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记载了它的前前后后:

九月癸未朔,陈野先得书,知其诈不行,复谋以计致上。密约元将左答纳识里至其营,佯言生得之,绐上临其军受俘。上曰:“此贼多诈,最叵信。”姑许之不往。
戊戌,命元帅张天祐率所部军攻集庆。
己亥,天祐等至方山,攻破左答纳识里营,走之。陈野先遂叛,与元福寿合兵来拒战于秦淮水上。我师失利,天祐、郭元帅皆战死。郭元帅,子兴之子也
己酉,陈野先追袭我军于溧阳,经葛仙乡。乡寨民兵百户卢德茂恶野先反覆,谋杀之。

整个事件突出的是张天佑,淡化了郭天叙之死,并且淡化了其身份。如前所述,郭天叙是整个濠州红军的最高统领,张天佑只是二把手,整个郭天叙被杀案,其主人公都被隐藏了,郭天叙这个名字仿佛成为了一个禁忌,只以模棱两可的“郭元帅”代替。

无独有偶,在《明实录》回忆郭子兴的时候,提到了郭天叙之死,但是还是以“某”来代替: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
后上即位,追封滁阳王,配张氏封夫人。子某为都元帅,攻集庆路战死

剧本杀中高明的凶手可能并不会说特别多的谎,而是选择性的表述,九真一假最难辨认,你不能说他错,但是会把事件进行暗示到另外一个方向。

将郭天叙的死因伪装成简单的攻城而战死,事实真的如此吗?

考《南台御史大夫西夏永年公勋德诗序》(西夏永年公就是当时的集庆守将福寿):

下令,俾官军与也先表里合攻,遂生擒伪元帅郭、张二人及其余伪官甚众,杀死者无算。

可知郭、张二人是被生擒的,而不是战死,并且是元军统领和降将陈也先“表里合攻”之下,才能生擒郭、张二人。

攻城而死很正常,但是两位统帅以及他们的部下都同时被“生擒”,就十分不正常了。再结合《明实录》对于集庆之战选择性的忘记,于是我们

小小的脸上写满大大的疑惑

郭天叙和张天佑二人并不是只会依靠郭子兴的二世祖,而是实打实的身经百战,拎着砍刀一路跟着郭子兴从土豪变成一方军阀的,若说两人被陈也先的突然反水搞得猝不及防而大败,很正常。

但是打不过还可以跑啊,一人跑不掉,郭、张二人总有一人能跑掉,可要说两人和他们手下的将领居然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被“生擒”了,就很不现实,无论是陈也先还是福寿的兵力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幸好《明本纪》告诉了我们一部分答案:

九月戊戌,也先谋叛,诱杀郭元帅等数人。

可见,郭、张二人并不是力战不支被擒,而是先被诱擒,然后被杀掉的。那陈也先究竟是怎么诱擒郭、张二人的呢,是不是有什么精妙绝伦的设计?

并不是,俞本《纪事录》“乙未年条”告诉我们,非常简单粗暴:

也先邀郭元帅饮,杀之,擒张元帅,献于福寿。

直接让郭、张二人来自己军队饮酒,然后就直接手起刀落杀了濠州红军首领郭天叙,生擒了张天佑。

于是,郭、张二人如何稀里糊涂就丢了性命一事,我们基本弄清楚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为何郭、张二人居然能如此心大的什么防备都没有,就到了刚刚投降不久的元军将领陈也先的军营之中饮酒?

为何陈也先这个被朱元璋重点怀疑会叛变的对象,郭、张二人对此一无所知?

4.3、郭天叙被杀前的朱元璋

对于降将陈也先,我们可以看看朱元璋是如何看待的。《太祖高皇帝实录》中为了显示朱元璋的英明神武、料敌于先,常常将有些该删的材料保留了下来,最典型的莫过于记录下了朱元璋的对陈也先从一开始就不信任。

乙未年夏四月(1355),郭子兴刚死不久,元军将领陈也先就领兵数万攻城,败于徐达、邓愈、汤和之手,被擒,于是宣告投降朱元璋,没过多久,陈也先就有了再叛而回归元朝之意,而这件事朱元璋心知肚明: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
野先自念失计,心恒不安,及闻再出师攻集庆,私谓其部曲曰:“汝等攻集庆毋力战。俟我得脱,还当与元合。”有以其谋告者。上曰:“吾久知其不诚。然杀之,恐失豪杰心。

当有人把陈也先要背叛自己这件事告诉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居然说“然杀之,恐失豪杰心”,并且说对于陈也先的不忠他早就了然于心。朱元璋后来可是先杀郭天爵再杀小明王的枭雄,居然对陈也先生出了妇人之仁。

而朱元璋处理陈也先的手段也十分耐人寻味: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
乃召野先,谓曰:“人各有心,识见不同。从元,从我,任汝所适,不相强也。”野先自誓曰:“若背再生之恩,神人共殛之。”乃纵之还

居然就让陈也先立了个誓,直接就放了。

那是不是“天真无邪”的朱元璋对于立誓之后的陈也先完全放心了呢?显然朱元璋也知道“相信男人这张破嘴,不如相信世界上有鬼”: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
九月癸未朔,陈野先得书,知其诈不行,复谋以计致上。密约元将左答纳识里至其营,佯言生得之,绐上临其军受俘。上曰:“此贼多诈,最叵信。”姑许之不往。

也就是说,在“九月癸未”(郭、张二人被杀的前十五天),陈也先以自己生擒了元朝将领“左答纳识里”,邀请朱元璋来自己的军营亲自接收。朱元璋很明确的就表示:这个人诡计多端且毫无信用,我是不可能过去的。

由此可知,朱元璋从头到尾都没有相信过陈也先,也对其终将再叛之事心知肚明。

在明知陈也先始终有不臣之心,而且这种背叛已经注定将在集庆之战时爆发(参上引太祖实录卷三中陈也先之语),但是朱元璋依旧“戊戌,命元帅张天祐率所部军攻集庆”,考虑到当时朱元璋在濠州红军中的作用,用“命元帅张天祐”可能不太恰当,但当时朱元璋虽然仅为三把手,就像在上面所说的:他是手中兵力最多的人,并且负责整个濠州红军的统筹规划,能决定大军进攻的大方向。

于是朱元璋对于郭子兴死后濠州红军的下一步大动作就是攻击整个南方的中心集庆(南京),而朱元璋方面所出的军队就是其刚刚招降的陈也先,朱元璋自己亲自坐镇守太平郡。濠州红军中的另一只军队郭、张联军则由郭天叙、张天佑亲自率领,和陈也先合兵攻击集庆。

对于自己的这一提议,朱元璋深信郭、张二人不会拒绝,因为作为濠州红军名义上的一把手和二把手,两人的兵力和影响力加起来可能也赶不上朱元璋,这是十分尴尬的。因此两人迫切需要一系列的胜利来证明自己最高统帅的作用。

因此,两人在郭子兴死后没多久,就带着自己的军队活跃在潥阳、句容一带(参见李新峰《邵荣事迹钩沉》),寻找建功机会。

此时攻取集庆这么大一个功劳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压根无法拒绝。而且朱元璋的提议也十分合理,他们三个人之中必须有人坐镇太平州,因为此时尚且十分强大的元军时刻对太平虎视眈眈,一旦趁濠州红军攻取集庆之际,派人取了太平,那濠州红军真的就是进退两难、赔了夫人又折兵。

并且,朱元璋派出的是战斗力十分强悍、当初差点从朱元璋手里攻下太平的陈也先部队,而且陈也先以前和集庆守将福寿以前合作过,对其足够了解。而且,我猜测,朱元璋不仅没有告诉郭、张二人陈也先的必叛之意,甚至有可能还派人向郭天叙、张天佑传达过“此人十分可靠”的消息。因此,泼天大功摆在面前的两人,才会如此放心的接受去陈也先阵营饮酒的邀请,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朱元璋真的能狠下心将他们两万多郭子兴旧部埋葬在集庆。

4.4、郭天叙被杀后的朱元璋

一直以来,朱元璋都是一个睚眦必报之人。如果你曾经背叛他,他真的会把你剥皮抽筋;如果你不仅背叛他,还杀了他的人,那么,他会亲手把你烧成灰烬。

昔日的陈友谅部将陈明道曾归顺朱元璋,告知陈友谅虚实而攻克江州,并且亲自劝降了陈友谅的大将胡廷瑞,立下不世之功。但是后来被陈友谅抓获,于是其又背叛了朱元璋重归陈友谅。当朱元璋攻破武昌再次抓到陈明道的时候,将其凌迟而死:

《纪事录》“辛丑年条”(此处时间有误,当为甲辰年(1364)二月)记载:

广信擒山寨土豪李明道,凌迟而死,刳下之肉犬皆不食,衔而埋之。访其故,乃明道家所畜之犬也。

而当年背叛朱元璋并杀害了其爱将胡大海的苗军统领蒋英、刘震(《纪事录》作“刘益”),被朱元璋抓到之后,二话不说,直接活活烧死。

《纪事录》“丙午年条”:

十月,攻湖州,叛贼刘宝、蒋英、刘益出站,擒之。解至上前,生燃三人,以祭故参政胡大海。

那杀了濠州红军两大首领的陈也先和福寿后来是一个什么待遇呢?

陈也先在追击郭、张溃军时,被乡军杀死。朱元璋领军攻击由陈也先之侄陈胜率领的陈也先部,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该部,并且,没杀一个人,直接就让陈胜继续率领该军。

《纪事录》“丙申条”:
三月初三,上亲统大军克板桥营,擒陈也先侄陈胜,兵不血刃。仍令胜领其众。
《明本纪》:
三月一日兵起,三日抵其营。也先之侄出,不逾二刻,营垒皆破。也先侄陈七尽以其军降。明日,点视其军,马步三万六千。

可见,骑兵和步兵三万六千人压根没有发生什么战斗,就直接在陈也先侄子的带领下投降了。并且,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居然对这只归而又叛、叛而又归,并且刚刚杀了上万濠州红军的军队十分放心,不仅让其原来的统帅陈胜继续领军,并且还敢只带心腹冯胜一个人,直接选了这只降军中的五百战士作为自己晚上的守卫部队,高卧于他们的刀枪之下:

《明本纪》:
既得之后,也先诸将尚未安宁。时也先善战勇士五百人已收麾下,观其情状,人各有疑,至暮当严宿卫。
上以心腹旧人处于外,独五百人托以近卫。上不披甲胄处于中,独冯胜亲侍。上恬寝一宵,无疑彼心。黎明,其五百人自相欢庆,咸相谓曰:“诚生我也。”于是诸军雄威倍出,愿效前驰。

可见,朱元璋对于这只军队的信任非常之高。无论是杀郭、张二人,还是杀郭、张二人手下的将领,还是杀上万的原郭子兴部濠州红军,不能都将其归因于陈也先一个人,这支军队,特别是陈也先的继承人陈胜必然是重要参与者,但是朱元璋仿佛忘了这件事。军队从来不是首领一人说得算的,若因为首领一死,整支军队近四万人就在首领侄子的带领下就由奋勇杀敌变成不抵抗的彻底投敌,过于戏剧。

那,参与谋杀郭、张二元帅的福寿呢?

《纪事录》“丙申年条”:
初十日,上亲克建康。元守臣大夫福寿刎死,上令馆殓焚瘗之,命工绘像,附于晋忠臣卞壶庙

并且,在其登基之后,依旧对福寿念念不忘,尊崇异常:

“洪武四年”是月,诏立祠祀元御史大夫福寿。上谓中书省臣曰:“朕渡江以来,元之守臣如御史大夫福寿,仗义守职,保障其民,以身徇国,虽无甲兵外援,而能临难不避,可谓忠臣矣。宜立祠。”令有司岁时致祭

朱元璋对于陈也先军队和福寿的信任与尊崇,仿佛郭、张部队在集庆城下被屠杀这件事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4.5、尾声

集庆之战,郭、张二人被杀,郭子兴旧部元气大伤,朱元璋统领全军,成为了濠州红军名义上和实际上的最高统领,完全接受了郭子兴的遗产,奠定了自己逐鹿中原的资本。

“郭天叙、张天佑被杀”一案,无论是从被杀前、被杀时还是被杀后来看,都有朱元璋的影子笼罩着整个案件。

如果是剧本杀,那:

这一局我首投朱元璋!

五、余音:枭雄与皇帝

皇帝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打天下,一种是继承或者篡位。

继承或篡位者,可能单纯的皇帝身份就能概括,而开国之君,则必然兼具皇帝与枭雄的气质,其中,枭雄的气质可能更多。

皇帝要君临天下,所以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仪。而枭雄不必,枭雄要的是活下去、是赢、是杀戮、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皇帝要不自私,天下为公;枭雄要自私,不自私就要死。

所以,好色、睚眦必报、心狠手辣的枭雄朱元璋,才是大明建国之前真正的朱元璋。而建国之后,君临天下的朱元璋,慢慢的,会掩盖自己枭雄的一面,展现自己帝王的一面。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世界永远不会是以前的那个世界,人也一样。

兼具枭雄和皇帝气质的朱元璋,才是真正的他。建国前,枭雄为主,建国后帝王为主。

朱元璋不会因为所谓的“不堪”而被贬低,反而,将变得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

样板戏上的朱元璋,毕竟,谁都会看腻。

相比于那个完美的太祖高皇帝姓朱讳元璋的他,我更喜欢一路卑微逆袭的朱重八。


user avatar   man-zheng-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只是图片的搬运工


user avatar   li-ya-ting-19-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令人迷惑


user avatar   zhang-xiao-diu-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功臣杀戮过酷且不论(事实上大规模杀功臣源于朱标和马皇后去世后精神状态严重紊乱),就对老乡的态度来看,明太祖是个非常知恩图报的人。

朱元璋追封少年时的恩人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夫人娄氏为义惠侯夫人。明皇陵完工后,朱元璋下旨将刘继祖夫妇、汪母、赵母等恩人的灵位奉入陵寝大殿之中,世代享受皇家祭祀。

所谓明太祖忘恩负义论调可谓不攻自破。

而郭子兴对朱元璋并没有什么恩情。朱元璋初出道时,靠着郭子兴给的11人招降张家堡地主武装3000人,又转战豁鼻山、横涧山、洪山寨,获得兵力2万多人,他把这些兵力全部交给了郭子兴。

郭子兴是怎么回报的?听信谗言,把朱元璋下狱准备饿死,如果不是马皇后焦胸送饼,拼死求情,朱元璋就被扼杀了。这些乱世里的军阀哪个不是心狠手辣,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啊?

后来无论是郭天爵还是邵荣,甚至疑似被朱元璋设计弄死的郭天叙,没有一个是善茬,都确实地不服朱元璋,与朱元璋争夺权力而试图置之于死地,朱元璋杀死这些人,属于正常的权力斗争。

所谓郭子兴绝后也是不存在的。朱元璋明确下发给郭老舍圣旨 “说与郭老舍,再三留你不住,实要回乡守祖。你旧有二所庄田,我就赐与你耕种,教户部官开除粮草。” 这个郭老舍,就是郭子兴的庶子( 郑晓《今言》(郭子兴)又次李夫人生郭老舍 )。朱元璋之所以宣称郭子兴无后,而令郭子兴邻居宥氏守墓,是由于郭老舍 于洪武十一年被人骗到了贵州一个黑窑里打黑工。
而在郭老舍失踪的期间,朱元璋召太常司丞张来仪撰写了碑文,令郭子兴的邻居宥氏首率而祀之。
等朝廷为郭子兴封王、建庙、定庙祀、立碑、建坟与享堂等一系列程序都已经完成,郭老舍才被解救回到家乡,当时已经是洪武二十八年了。《名山藏》记,“洪武十六年十一月,太祖面谕太常承张来仪为子兴庙碑,碑言王无后。二十八年,太祖令旗手卫官李忠召老舍于黑窑厂。入四川候蜀王。蜀王母,子兴女,所谓郭惠妃也。”

嘉靖《定远县志》记载:“郭老舍,洪武中,朝迁以滁阳王故,赐第宅、田地、钞锭、孳牧草场,永复其家。至今,子孙藩衍,乡人称为郭皇亲云。” 又有“郭老舍墓,县西三里。”
《明孝宗实录》卷七十四又记:弘治六年四月“戊戌,赐郭琥冠带,令奉滁阳王祀事。琥,滁阳王子兴之后也。”

足见郭老舍一脉也是被明太祖善待了的。

——————————

明太祖对少年时给过他白眼的地主刘德的态度也颇堪玩味。

朱元璋早年,曾为地主刘德放牛。当他的父母死后,希望刘德能提供一块地安葬。

对此,刘德冷眼相对,断然拒绝。

这时候,笔者之前提到的朱元璋恩人刘继祖(也即刘德的兄长)帮了朱元璋。

“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当朱元璋衣锦还乡的时候,除了回报刘继祖等恩人之外,对刘德,他可以采取任何残酷的报复方式。但明太祖却选择了以德报怨。

朱元璋亲自起身,将求饶的刘德扶起来:“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朱元璋还赏赐给刘德三十亩田地,以表现自己的大度。究其原因,这时候的刘德在朱元璋眼里已经没资格算仇人,根本没有计较的价值。采取韩信式的以德报怨,反而能为自己换取美名,帝王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正是因此,虽然朱元璋作为一个君主,对功臣有刻薄的一面,但仍然能取得无数天下豪杰的衔草结环、拼死效忠。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就是背心上缺个logo吧。



user avatar   meng-qin-cha-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这些贵族多数人都罪不至死,比如说被杀全家的沙皇一家中的小孩,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丝毫不同情他们一家。

俄国贵族的子女罪不至死,那么在外东北地区死于俄国人屠杀的老百姓难道不无辜吗?他们的被杀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罢了。(我一直觉得俄国末代沙皇封圣是对东罗马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侮辱,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被封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是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而战死在绿教徒手上,尼古拉二世呢?)


user avatar   zhou-zhi-6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槽点,慢慢说

ps5有没有2080性能我不知道,但考虑到索尼一贯的吹牛本能我倾向于没有,至于题主说的是不是很多人不懂电脑,我想说,是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懂,不止如此绝大多数人都没搞懂游戏机立足于市场的关键点在哪。

国内玩家对游戏机的理解的最大盲区在于他们认为性能才是游戏机的一切,这我一直吐槽很久了,这压根不存在,以至于每次看到什么pc性能碾压游戏机,如果游戏机没了独占就会死,或者xbx性能完爆ps4pro(题主你还打成ps4por了),所以xb要碾压ps4了诸如此等言论,这些都是国内奇怪的市场导致的,众所周知,国内流行的游戏大多是网络游戏,传统买断制市场不大,导致国内单机游戏玩家(不包括十几年前的各种cs红警侠盗猎车手之类的)处于一个小众的状态,导致现在一讨论单机游戏不管怎么样先看画面,能不能数毛,这种奇怪的习惯也延伸到游戏机上,觉得游戏性能这么弱,一定会被pc击败的,然而事实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游戏机依然是传统游戏最主要的平台,为什么各大开发商都喜欢吹游戏机,因为利益是绑一起的,假如老黄花重金买断一款大作,该大作的性能优化标准只针对某一款显卡,使用该显卡运行该游戏能获得绝佳的视觉体验,同时该开发商还能获得一部分显卡的销售分红,换我我也吹这个显卡,至于你说为什么索尼微软总喜欢吹性能,那不是废话吗,王婆卖瓜啊,不吹性能吹,不管最终有没有达到那个效果,先吹一波再说。




  

相关话题

  奥斯维辛集中营到底是谁解放的? 
  关羽是否刚愎自用?如何看待他晚年的一系列所作所为? 
  如果中国有能力、有机会,你认为中国应该选择报复曾经侵略中国的日本吗? 
  为什么在克努特大帝死后,他创立的“北海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有人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 
  怎样看待「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 
  毛文龙走私通敌的事实,谁还有疑问吗?能不能让我一直解释到你明白? 
  同为欧洲的前殖民地,为何南美/拉美与美国和加拿大的差距这么大? 
  英国和法国在近代之前究竟谁更集权? 
  康乾盛世又被称为番薯盛世靠谱不? 

前一个讨论
如果凯末尔知道了埃尔多安的所作所为,会不会气的从墓里面爬出来??
下一个讨论
如何快速入门五种语言?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