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卷卷毛
[1917]一出来,除了那些奖项,人人都要提一嘴:这是个一镜到底的片。
不对啊,好像是伪一镜到底。
不过也不重要,这个序列上,还应该有[夺魂索],有[鸟人],有[俄罗斯方舟]等。也就是影迷们如数家珍的长镜头长到全片只有一个镜头,俗称“一镜到底”。
长镜头是个炫技花活儿。这东西往那一放,就是再不懂电影的人,也看得出这似乎有点厉害。
电影人嘛,但凡有理想、技高人胆大者,谁不想拍个牛轰轰的长镜头呢。看看毕赣的成名作[路边野餐](40分钟长镜头)和[地球最后的夜晚](60分钟3D长镜头)就知晓了。
但公允而言,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长片要完成真正的一镜到底,着实是太难了些。
于是,有了从人的视觉弱点出发、以障眼法闻名的“伪一镜到底”。[鸟人]和[1917]都是此中高手。
也就是全片分为数个十几分钟长短不一的长镜头拍摄,后期再运用各种手段和特效隐藏起剪辑点,实现全片完美无缝拼接。
[鸟人]中最长的镜头为15分钟,其他大多数在10分钟左右。[1917]拍摄过程最长的镜头为9分钟,全片其实有30多个隐藏的剪辑点。
但两部都是成功的视觉魔术,几乎做到了毫无斧凿痕迹。
当然,人家做了那么多工作就是为了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忽略甚至看不出剪辑点,所以导演们其实并不愿意在上映前就看人去揭秘魔术手法。
[1917]导演萨姆·门德斯说,“不透露不是因为我害羞,而是因为我不希望人们去想它。”
但本文还真要做这不讨好的工作,来说说伪长镜头/伪一镜到底那些事。
要说伪长镜头,得先说长镜头。
长镜头和时间概念有关,简单说,它是时间流逝的忠实骑士。长镜头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
正如毕赣所言:“时间是一只隐形的鸟,为了让观众看到它,我必须用个笼子装它。长镜头就是这个笼子”。
1948年,当希区柯克第一次拿到[夺魂索]的剧本时,他犹豫了,纠结了,因为原剧本的话剧版,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就是事情发展的实际时间。
这是个真实事件改编的谋杀故事,两个同性恋高材生合谋杀害了他们的一个同学,并将其掩盖尸体的木箱用作餐桌,举办了一场同学会。
希区柯克想做一点“荒唐”的事,用电影展示真实时间,拍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
但要说用电影展示真实时间这个事吧,其实在电影发明之初,不就这么回事嘛。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不就把镜头往那一架,有什么剪辑啊。
有意思的是,如果真要说机子一架就一镜到底了,那影史上最长的一镜到底应该属于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1964)。
全长485分钟,一台机子,对着帝国大厦从早上8点拍到了下午2点。千万别折磨自己,基本上电影不用看,看一张剧照即知全片样貌。
电影先驱这么拍,那就是电影初衷;艺术家这么拍,那就是实验电影。我们现今要这么拍,那就是懒汉!傻子!残忍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想偷懒,得先成为艺术家才行。
无论如何,回到电影发明之初的“长镜头”,那是因为还没剪辑的出现,人们一直拍到厌倦或者胶片跑完,也是没办法的事。而随着时间发展,剪辑诞生,电影镜头的长度也开始越来越短。
希区柯克拍[夺魂索],意图尝试一镜到底,反而成了一场电影实验。
不过,事实上,在数码技术诞生以前,电影人即使有这个心,也没这个技术拍出真正的一镜到底,因为胶片和摄影机所能允许的拍摄时长有限。
受技术所限,485分钟“一镜到底”的[帝国大厦]换了有10来盘胶片;而[夺魂索]也是,一卷35毫米的胶片只能拍个10分钟,怎么搞呢?
希区柯克想出个“停机再拍”的手法,一旦胶片用完就停机,镜头对准某演员(或沙发、墙角等)的背影,渐黑,再换上新胶卷,最后将这些10分钟左右的场景巧妙连接起来。
[夺魂索]全片80分钟,只有10个镜头。而在当时,一个半小时的影片通常由600-1000个镜头组成。
就这样,[夺魂索]成了影史第一部运用伪长镜头拍摄的影片,也成了第一部看起来像是一镜到底(实则伪一镜到底)的电影。
是[鸟人]和[1917]名副其实的老祖宗啊。
不过,后来数码技术的诞生并没有真的助推长镜头和一镜到底电影大流行,而由剪辑创造的视觉语言一直都是主流。
长镜头成了一些导演的个人偏好,比如侯孝贤、塔可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等人。又或是一些导演手痒炫技的存在。
比如乔·怀特在[赎罪]里拍摄的,那4分52秒优秀到和整部影片甚至有点格格不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海滩长镜头。
[1917]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伪一镜到底?
导演萨姆·门德斯说:“这部电影的设计初衷就是一个镜头。从一开始我就想以实时方式拍这部电影,让观众一同踏上旅程,与角色同步呼吸,一镜到底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法。”
沉浸感,成为关键词。
这是个多极简的故事,两个士兵要在8小时内穿越敌对区,去向前线送出一封信,以此拯救1600条生命。
多像是勇者上路,历经磨难,前去拯救公主/屠杀恶龙/寻找圣杯的神话或游戏桥段。
浸入式体验,从不断提升的屏幕尺寸,到3D、4K、IMAX,以及VR设备等各类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最重要的视觉追求之一。
观众浸入虚拟环境而忘记真实世界情境的感知程度越强,似乎一部视觉作品就越成功。
长镜头只是此目的的手段之一。
用巴赞话说,长镜头实际上就是在追求一种不容置疑的真实感。而非连续镜头组接产生的戏剧性,会提示观众剪辑的存在。
伪一镜到底说到底也是镜头的组接,但它就像是作弊一般,会让观众忘记剪辑这回事。
另一个很多导演要选伪一镜到底,而非真的长镜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真的一镜到底真的太难拍了!
[俄罗斯方舟]是最著名的一镜到底电影。在彼得堡的冬宫内,4500人的团队,30个展厅,90分钟,共拍摄了4遍才最终成功,这是一个技术上的奇迹。而在前期,他们已经排练了整整7个月。
电影是演员、摄影师、灯光师、音效师等众人通力配合的结果,导演喊Action,摄影师按下“录制”,全剧组屏息凝神高度集中。
任何一个很小的错误,或不可控的意外,都可能全数推倒重来,所有人都被NG。
[鸟人]导演伊纳里图说:“就好像你正在走钢丝,但你必须让观众觉得你是在公园散步。”
即使是个伪一镜到底,也绝不是个轻松活儿。
门德斯说,拍[1917]是他迄今为止完成的“技术上最困难的事情”。拍伪一镜到底,除了要考虑长镜头那些事,还得时刻忧虑如何搞点障眼法,隐藏起剪辑点。
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手段。
最明显的就是利用黑场,从希区柯克[夺魂索]时候就有。[1917]里,最著名的“中场休息”,男主被击下楼梯、陷入昏迷,时间也由白天转入黑夜,电影进入短暂几秒黑屏。
这时候,黑魆魆的,就可以光明正大切换镜头了,反正也没人知道。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利用遮挡物。
英剧《真相捕捉》里,有专门组织利用镜头造假来制造假新闻,其中手段之一就是利用遮挡物剪辑。
再来,还有利用急摇。
根据视觉原理,当镜头摇动时,是观众最容易走神的时候。切换就在观众注意力分散的一瞬间,跟随着镜头的急摇解决了。这种方法,[鸟人]中就用了不少。
还有,就是经过CG特效处理的剪辑。比如[1917]中28分02秒的爆炸镜头,或[鸟人]里男主推门而出的镜头。
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说:“如果说电影有时候像梦境,那么每一次剪切就是一次苏醒。”
但是,过度对技术的利用来实现一镜到底,也每每都有人提出质疑。从[鸟人]的出现到[1917],这种声音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有必要吗?
过度追求长镜头会限制故事和表演,会有诸多其他局限。但有舍有得,在剪辑长期作为主流的视觉语言里,即使再有几部一镜到底出现,也不会威胁到什么。
允许异类存在,允许试验存在,允许炫技存在。有人会喜欢的,比如我就很喜欢。
参考资料: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杂志
转载请私信联系,未经授权的转载将被我们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