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在2019年底上映后,最终1.6亿票房收关,可以说是市场反响平平。虽然启用了冯小刚上部电影《芳华》的同一男主黄轩,以及女主之一杨采钰,但终究未能续写票房口碑双收的成功记录。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冯小刚曾是中国影坛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从1998年开启冯氏“贺岁影片”系列,到2012年《唐山大地震》的票房记录被《泰囧》翻倍破掉,《一九四二》票房滑铁卢为止,冯小刚的国内商业片霸主地位,持续了大约15年。
冯小刚内地票房统计:
一共是6次年度冠军,3次亚军,4次第三,合计15次票房前十名,内地总票房合计48.63亿。
而2017年底《芳华》收获14.2亿票房,亦是冯小刚导演在商业片市场被新一代导演超越后,难得的“回光返照”,也创造了他个人的电影票房新纪录。
而2年后上映的这部《只有芸知道》,剧情和布景非常简单,只有几个主要演员,互相说说话,拍摄成本极低,票房的回本压力约等于无,难怪,敢将超过2个小时,132分钟的版本放在院线公映。
其实这片子,完全可以剪辑到90分钟以内,以此争取更高排片,获得更高票房,但影片舒缓的节奏就变得紧凑了,或者……也就因此不符合整体基调了。
美奂美轮的画面,平淡却隽永的剧情,人间童话一般的世界,里面出现的几乎每个人物,都是如此善良,如此美好,仿佛就是中国版的《海蒂与爷爷》,只是将重心从“亲情”换成了“爱情”。
如果这部电影,是某个日本导演、或韩国导演,或台湾导演,或某位新晋文艺片导演拍出来的,肯定会感动一大群文艺青年,被他们交口赞誉。
可惜偏偏是曾经骂过“垃圾观众”,又早被文艺青年和影评人们蔑视的冯小刚拍出来的,在各个平台的分数,至少因此减了1至2分。
冯导从前影片的那些受众,习惯了胡同串子和市井烟火气息的观众,并不会喜欢这类型的片子。
而喜欢这类艺术风光片的文艺青年和影评人们,绝大多数又根本不喜欢冯导……
确实可惜了。——当然,新西兰旅游部门肯定很满意。
当然,这部影片票房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时光马上将进入2020年了,如今的中国,国力早已一日千里,2018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30%,是美国(17%)、日本(7%)和德国(6%)等三大强国的总和。2020年,中国率先成功战胜疫情后,工业总产值更已经达到全世界的50%以上,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之和!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和经济中心,在100多个重要生产制造领域,中国都稳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虽然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确实还很落后,虽然14亿人口的巨大基数,让我们的平均gdp确定还不够高,但各个一线城市的先进程度和发达水准,早已赶超了欧美发达国家。
比起多个重要城市还在使用100年前的老旧地铁、甚至都没有高铁车站的欧美国度,今天高铁遍布神州、处处大厦林立的中国,是何等的优越而年轻。
因此,从今天很多年轻人的角度,看到两个北京户口的同龄人,在异国他乡的新西兰小镇,开个小餐馆,夜以继日地劳作,相濡以沫度过了15年时光,虽然是有车有房有狗,风景空旷美如画,还是不免觉得这样的生活单调了些,无趣了些,也很难让现在的年轻人产生共鸣了。
如果把时光拨回10年前,15年前,20年前,那时的“隋东风”和“罗芸”,肯定是羡煞旁人的人生赢家,父母口中的骄傲。
还记得那时候,太多的人,都将努力读书、出国留学、移民定居,当成了自己和子女的最高人生目标。而祖国的飞速发展,又岂是他们可以想见的?
正因为过去四十年的中国是人类史上飞速发展的奇迹,走完了欧美国家200年的历程。
除了《复联》超英系列这种“超级粉丝电影”之外的外国电影,越来越不卖座,也是同样的缘由。15年前很多人看外国大片,可以领略和体悟他们先进的现代生活,是最大观影目的之一,现在呢?
比如现在再看《萨利机长》,谁还会觉得这是个比《中国机长》的我们科技更发达、生活更先进的世界?
所以,先是港台、之后是日韩,现在是欧美,我们早已不再是国门初开时的仰视,而是理所当然地俯视他们了。
今天北京的“隋东风”和“罗芸”们,是肯定不会再把去新西兰小镇开一辈子餐馆,当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了。影片结尾,男主人公的原型,不也一样早早回国开始新事业了?
因此,落伍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很多功成名就的著名导演的必然。
他们如果专注于拍摄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芳华》之类,质量好的话,大家一样买账。然而拍摄现实题材,就无比违和了。
所以,这是一部笔者个人观感很舒适的电影,但确实也是一部拍迟了至少10年的影片,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