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历史学家不承认刘备的蜀汉的正统地位?不将其视为汉朝的延续?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wu-xiao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至少在宋朝之前,各朝代的史书基本上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原因其实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因为三国志成书是在司马氏建立的晋朝,而晋朝的江山是从曹魏手里篡夺来的,如果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司马氏的合法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从三国志开始,都是以曹魏为正统,来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

而从曹魏时期开始,就以正统自居,把蜀汉和东吴都视为分裂割据政权。在刘备死后,曹丕就曾经让王朗、陈群等人给诸葛亮写信,目的就是让蜀汉自去帝号,称臣称藩,诸葛亮一开始没有理会,后面专门写了一封公开信作答。这就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王司徒阵前嬉戏的桥段的由来,也就是曹魏的诱降攻势。

当然,曹魏这么干,也不是毫无来由的。在曹操死后,刘备曾经派人以吊祭的名义去见曹丕,但是曹丕认为刘备是“因丧求好”,很不愿意,就拒绝了刘备,没有接待,让边境接了书信就把来使送走了。刘备这次写信给曹丕,其实就是想照猫画虎,先和曹丕搞好关系,为伐吴做准备。孙权在偷袭荆州之前,就先给曹操奉表称臣了。



所以曹魏始终不承认刘备和蜀汉的正当性。从曹魏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当然也是成立的。毕竟曹魏的皇位是汉献帝通过禅让程序交给他的,这是皇权转移的合法程序,而刘备称帝只是下属拥戴,没有什么正当性。东吴就更不用说了,孙权曾对曹操称臣,后来又对曹丕称臣,一直到曹丕死后,孙权才正式称帝,是毫无疑问的割据政权。

在曹魏的正式文献里,对蜀汉也一直称为蜀,而不称汉。蜀汉这边当然就不一样了,不管曹魏把他们叫什么,他们都是以汉朝正统自居的。江山是高祖打下的江山,汉献帝没守住,其他高祖子孙谁都有资格也有义务重振汉室。所以,在蜀汉这边,一直把曹魏视为篡权夺位的汉贼。这也就是蜀汉说的,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曹魏就是贼。

经历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西晋就在八王之乱和五胡之乱的内外打击之下,不得不渡江南迁,衣冠南渡,也就是后来的东晋。东晋虽然局面也已经很糟糕了,但毕竟在五胡十六国那样的时代里,还是个汉人政权,又是皇室正统,所以后来大多数也都是承认东晋的正统地位的。加上北魏早期曾经东晋有往来,所以东晋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隋朝的政权是篡夺北周而来的,也灭了南朝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南陈,但隋朝也承认东晋的正统地位。到了唐朝修订晋书的时候,仍然还是坚持曹魏、西晋、东晋这样的正统叙述,但同时也为北魏另外修订了史书,等于也承认了北魏的历史地位,所以东晋的正统地位其实已经有些动摇了。在晋书中,唐太宗嫌主持修书的大臣对司马氏还不够黑,干脆自己下手亲自写了评论,把司马氏黑得一塌糊涂。

即便如此,唐朝也不否认三国时期曹魏的正统地位。但司马氏的正统地位既然动摇了,连带的自然也会影响到曹魏的正统地位,对曹操的非议也就越来越多了,对刘备的同情也开始逐渐盛行起来。也是在这个时期,对王朝正统地位的认定标准也越来越严谨,对禅让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对曹魏正统性的彻底质疑出现在宋朝。虽然赵匡胤也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政权,但毕竟是他完成了统一,消灭了持续多年的封建割据状态。到了南宋,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因为为蜀汉的正统性辩护,就是为南宋自身的合法性辩护。南宋也对金国称臣了,如果按照之前的正统叙述,那么金国就成了正统,南宋就不是了。所以从南宋开始,特别强调蜀汉的正统性。之后元明清也基本上延续下来了。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每朝文士们在对蜀魏两国的正统之辩中都受到了当时政治的影响。一般来说,篡权得位或以臣代君者崇尚曹魏,他们通过赞美曹魏的正统地位,表明自己的禅位合乎古法,借此巩固政权的稳定。而只得偏隅之地者崇尚蜀汉,他们通过赞美蜀汉来表现自己的政治地位,彰显自己收复失地的战斗意志。

由于维护自己的合法地位是统治者第一要务,国家地位次之。所以当偏安政权和帝位不正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政治家们都倾向于尊魏。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一下就是这样:

  1. 篡夺者尊魏,偏安者尊蜀
  2. 尊蜀者未必偏安,尊魏者必定篡位


毕竟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神仙皇帝”都是统治者们的把戏。佛说业力化现,天道也受其约束,何况人间帝王。

但在这种污浊的政治“业力”之外,还有一种“净力”也参与其中,那就是百姓的意见。这既是封建社会最崇尚的“民心”,也是唯物史观下最权威,最根本的意见。它才是决定魏蜀尊贬的决定性力量。

总而言之,决定魏蜀正统力量共有三种,按影响力从小到大排列,分别是统治王国的地理位置,统治者的称帝程序,和百姓话语权

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百姓意见在朝堂上的比重越来越大,百姓尊刘贬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净力”的影响开始不断地超越“业力”的限制,从四面八方左右着史官们的书笔。三国的正统归于蜀汉,既是封建王朝的最终结论,也是人民和历史的最终选择。


一、尊魏的西晋时期,《三国志》以春秋笔法暗示蜀汉曹魏并为正统

尽管西晋尊奉曹魏为正统,方便给自己的禅位程序增加合法性。但实际上蜀汉正统观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上就已经有所表现。虽然陈寿迫于西晋的政治压力,按皇帝的标准给曹操写纪。但他在文中暗藏了诸多春秋笔法,以此为刘备集团正名。

  1. 曹操和孙权没有帝王自身的异像,自带特殊异像者只有刘备和曹丕。
  2. 三国立国时的告天文书,陈寿搬运了蜀汉全文,却拒绝转抄魏吴的立国宣言。好像魏吴在历史上就没有任何立国宣言,当的只是关门皇帝一样。
  3. 在对三国君主的评价上。陈寿把孙权比作古代诸侯王勾践,把曹操比作申商韩白这些或叛逆或不道德的文臣武将,唯独把刘备比做高祖刘邦。
  4. 《三国志》对曹操和刘备的姓名进行避讳处理。对于二人的死亡,陈寿也分别以帝王专用词汇“崩”“殂”来指代。而隔壁孙权没有得到其中任何一个待遇。

推荐一个答主贴的论文。我虽不认识作者,但我们都看出了陈寿的意思,证明这并不是我个人的一个臆想,而是很多人的共识。

zhihu.com/answer/195650

是不是陈寿作为蜀汉旧臣,故意在史书里暗藏私货呢?不可能,《三国志》是西晋官方文书,需要经过各种审核,它代表着皇帝的本意。事实上,司马炎似乎并不会抵触他这种做法。晋朝虽然继承了魏国的土地,但开国皇帝司马炎却号召臣子们学习诸葛亮,并把自己的相貌宣传成刘备的样子。

《晋书》:“(司马炎)发委地,手过膝。

关于刘备引发的长臂模仿风气我在这个答里说的比较清楚,这和当时百姓对仁君的渴望有关。司马炎有利用蜀汉影响力的倾向,自然也对蜀汉的精神有所认可。

zhihu.com/answer/199598

那么陈寿是什么意思呢?按三国志的各种暗示来看,陈寿认为曹丕有正统之地,刘备则拥有正统之质——民心。土地和民心孰重孰轻,成为后世蜀魏正统之辩的焦点所在。

帝庙之争自此开始。


二、东晋时期,著名史官习凿齿公开提出蜀汉正统论

随着政权的偏安和奸雄的再次弄权,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刘备集团在道德品质方面的高度。为了鼓励国家收复中原,抑制权臣篡位节奏,史家习凿齿写就《汉晋春秋》一书。书中认为,曹丕虽篡帝位,但有刘备继承大统,因此汉祚未绝。直到晋公灭亡蜀汉,天下正统才转移到了北方政权手里。

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

习凿齿的观点对中国影响非常深远,而且政治积极性相当地高。他解除土地和正统的物理绑定,认为国家信仰才是正统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点承接了孔孟思想对国家精神信仰的崇尚态度,给当时东晋王朝的合法性背书,更鼓舞了后世华人反抗异族压迫的勇气。

如果没有习凿齿这种观点,南宋失去了中原土地,正统就是金朝。民国不仅失去了中原土地,还进一步失去了都城南京和老家广州,日本鬼子妥妥地变成了中华代言人。这显然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根据习凿齿的理论,伦理和民心才是正统最重要的指标,这让中国人民对外寇的反抗意志更为坚韧,对伦理道德的坚持也更加决绝。


三、从南北朝到隋朝: 北朝或尊曹或尊刘,偏安的南朝四代却只尊奉魏国

北朝民族混杂,各种政权目的不一,各有各的看法。其中明确尊蜀的有汉赵政权,疑似尊蜀的有成汉政权。疑似尊魏的有北魏北齐政权。

而排队篡朝的南朝意见却出奇的统一,宋齐梁陈都尊曹魏而弃蜀汉。这就比较值得玩味了,因为南朝的偏安性质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他们不尊蜀汉呢?

看来对于统治者而言,篡位的恶迹要比偏安的地理形势更为丢人。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都选择遮掩前者。以下是金仁义教授在《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中的一段话,可以做为一个参考。

南朝各代是同时具备篡位和偏居两大特点的政权,但它们却无一例外的选择尊曹魏而弃蜀汉。足见在政治“业力”方面,曹魏其实比蜀汉更占便宜。部分曹粉一味拉偏架,只提南宋而回避南朝,未免太过下作。



四、唐朝再次将魏国奉为正统

李世民令房玄龄等作《晋书》,再次为曹操作帝王纪。而蜀汉并无列入。李隆基时为前代君王立庙,也是把曹操当做三国时代唯一的皇帝。

原因大家也是懂得,李渊曾是隋朝的重臣,李世民又得位不正,李唐自然要尊崇曹魏。更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小时候也有和“阿瞒”类似的小名,可以说李唐几乎没尊奉曹魏以外的选择。

但蜀汉能力压曹魏的关键恰恰就是因为唐代。由于唐代民众生活富裕,富农们有余力学习文化知识。而科举制度的普及更让民众的意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些都为蜀汉的反杀做好了铺垫。

与此同时,群众们在满足生活需求之余也开始出现对精神方面的享受。民间文化开始在“勾栏瓦舍”中热闹起来,三国故事登上戏台,为民众所熟知。而从李商隐的诗作来看,当时百姓显然对西北方面的战事更为喜爱,他们调笑的两位名将皆终于此地。

李商隐《娇儿诗》: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由此可见,蜀汉在唐代很可能已经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三国主角。


五、北宋时期,魏蜀正统之辩达到最高潮

北宋前期,百姓生活殷实,文化需求大大增加。精彩的三国历史进一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段子素材。时隔七百年,百姓们终于能在历史上证实他们对刘备的喜爱,而且还进一步地证实他们对曹操的厌恶。

苏东坡《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因为以往史官虽然对曹刘各有尊崇,但不会过于贬低另一位,史书中的帝王将相总得端个架子。但百姓们可不管这一套,他们只会记住珍惜他们的仁君和鞭挞他们的暴君,直白地赞美前者并辱骂后者。

换言之,比起对刘备的喜爱,对曹操的厌恶更能体现人民与统治者在价值观上的冲突。这处记载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冲突对曹操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封建王朝设立前朝庙宇,本质上是给自己的合法性增光添彩。如今曹魏风评臭不可闻,再为他们立庙明显是一个弊大于利的事。

同时,宋代的科举制比唐代更加完善。民间学士的入仕比例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百姓在朝堂的话语权大幅升高。民间开始步步倒逼官方的说法。

在著名史书《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中,司马光面对大量蜀汉粉丝的压力,不得不开始把蜀汉当成汉朝的延续。他虽然仍旧以尊魏为主,却称这种行为只是方便纪事而已。不仅如此,司马光还自称愚昧,分不清正统不正统,认为最好还是按三国来算,试图搅混水。

《资治通鉴魏纪一》: 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这种含糊不清的骑墙做法引来了很多争议。欧阳修就对此不满,他借批判《三国志》为由,试图继续维持魏国的正统地位。

《明正统论》: 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而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东晋、后魏,议者各以为正也。今皆黜之,作《东晋论》《后魏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蜀汉已经是民心所向,为什么它在北宋还是不得正统呢?

理由很简单: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篡位者。北宋统治者受此“业力”影响,即使民间对曹操骂声一片,他们也有必要维护魏国的权威,避免有人搞些恶毒的政治隐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 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魏。

下文是平先荣《宋代士人之三国正统观研究》。他也认为北宋尊魏的行为带有维护自身合法性的目的。


在魏蜀正统之争的背后,显然还有着一场百姓寒门和上位者的文化斗争。但即使在这样一个由篡位者建立的国家,蜀汉粉丝们的力量都足以让朝廷重臣司马光装傻骑墙,三国正统的最终的归属已经没有任何悬念。


六、南宋正式确立蜀汉为中华正统

尽管南宋政权仍然承继了北宋赵匡胤篡来的半壁江山,但作为偏安政权,它对蜀汉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加上皇权一度崩坏,南宋需要尽可能地利用百姓的信仰。蜀汉开始正式走上庙堂。

自此之后,南宋几乎所有涉及到三国的史书皆以蜀汉为正统。

朱熹作《资治通鉴纲目》,以蜀汉为正统。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寇履倒置,何以示训? 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

李巳开禧中改修《三国志》,以蜀汉为正统。

“尊昭烈后主为汉纪,魏吴次之。”

萧常撰《续后汉书》,以蜀汉为正统。

“初,常父寿朋,病陈寿《三国志》帝魏黜蜀,欲为更定,未及成书而卒。常因述父志为此书。以昭烈帝为正统,作《帝纪》二卷、《年表》二卷、《列传》十八卷,以《吴》、《魏》为《载记》,凡二十卷。”

苏天爵《滋溪文稿》,以蜀汉为正统。

《题孙季昭上周益公请改修三国志稿》载:“宋乡贡进士庐陵孙季昭三上书益国周公请改修三国史以正汉统……昔昭烈以汉室之胄,上承统绪,间关巴蜀,兴复帝业,诸葛忠武侯辅之,名义即正,规模斯张,其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陈亮:《三国志纪年》,1卷,按蜀、魏、吴排列。示正统在蜀。

李杞:《改修三国志》,69卷,以蜀汉二主为纪,列魏、吴其后。

翁再:《蜀汉书》,以蜀汉为正统。

朱黻的《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辩》,卷之一首列蜀汉,称刘备昭列皇帝,后以西晋续之。

黄继善《史学提要》“三国”条,即按蜀、魏、吴的位次给三国排列序。



七、跟风尊蜀的金朝

出乎意料的是,隔壁金朝也出现大量“帝蜀寇魏”的言论。

赵秉文: “西蜀僻陋之国,先主、武侯有公天下之心,宜称曰汉。汉者,公天下之言也。自余则否,书汉中王立为帝者,何着自立也?昭烈帝室之冑,辅以诸葛公王者之佐,乘中原无主,遂即尊位,以系远近之望宜矣。

王庭筠《涿州重修汉昭烈庙记》:“仁者未必成功,成功者未必仁。仁者之心以仁仁天下,不仁者之心以仁济其私。故善论人者,论其心之何如,而成败不与。以仁济其私者,发于其言,见于其事,亦仁也,盖窃仁以欺天下。夫窃仁者,是有大不仁根着于心。然窃者易穷也,而根着于心者卒不可掩,天下之人莫不腹詈臆唾,虽一时成功,旋与草木共腐矣。仁者之心,不以其身其家,而以天下,故天下之人亦相与讴歌戴仰,愿以为吾君,虽生无成功,天下之人莫不叹惜,至后世犹喜称道。先主,仁人也。当阳之役,不以身而以民;永安之命,不以家而以贤,虽不能如其言,要之其心如是而已。有厚爱天下之心,必飨天下之报,至今天下之人犹叹惜其无成,而喜称道之。涿之人又祠而奉之,宜哉!五季兵火之余,室庐焚荡殆尽,而庙貌岿然独存,悍夫暴客过堂下,敛兵肃跽不敢犯,则其仁之入民也深矣。大哉仁乎,蕴之于心,充于天地,被于万物,盖有□与死而俱亡者,幽而为神,其遗泽残烈,丐及天下后世,以达其生平未厌之心必矣,岂独私于一乡哉?祠而奉之者,特其乡人之情耳。庭筠既书其事,复作歌遗之,使迎送神,佐其鼓舞以乐之云。先主建安廿六年即皇帝位,后谥曰昭烈,若夫虚名未饰,非其心也,唐石题曰蜀主庙,今仍之。其辞曰:舜禹不可作兮古犹日溃,盗拓盗守兮恬不为怪。仁人起兮力砭其废,志天下兮岂独为汉计。

(文章读起来挺不错,就全贴啦~)

此外还有元好问杨奂王若虚等金国文人的言论,不再一一细说。

为什么我要特意提一下金朝呢?因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如下观点,认为南宋尊蜀是纯粹的政治目的。

“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唯恐中原之争正统也”(《文史文通·文德》

但既然连占据魏地的金国自己也在尊蜀,此说不攻自破。

事实上,蜀汉被尊为正统的真正原因从来不是某些人脑补的一些偶然因素,而是百姓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普及。蜀汉被推为正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八、元明清: 持续尊蜀贬曹的三个统一王朝,学界从此再无异见

我在南朝一段已经提到,很多曹魏粉丝宣称蜀汉的正统全都来自偏安政权维护自身的需要。但从实际历史来看,曹魏被当做篡位者遮羞布的次数要更多。无论是南朝六代,还是隋唐北宋,他们都有这方面的倾向。曹魏粉丝仅靠一个南宋来拉偏架,根本无法解释元明清三朝的共同选择。

1.元代

郝经撰《续后汉书》,以蜀汉为正统。

“特著此书,正陈寿帝魏之谬。即《三国志》旧文,重为改编,而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去取,参校刊定。原本九十卷,中间各分子卷,实一百三十卷。升《昭烈》为《本纪》,黜吴、魏为《列传》。其诸臣则以汉、魏、吴别之。”

郝经《书黄华涿郡先主庙碑阴》诗云:

磊落一片恢复心,始终於仁无少差。当阳之言永安命,三代圣王何以加。仲谋雄畧祇僭伪,阿瞒诡谲空奸邪。论议到此真不欺,文采绚缛森芳葩。书法二王作真行,得意韵胜如时花。歌谣慷慨燕赵义士风,但恨不能完汉军败崩三巴。百匝细读立复坐,不觉午日倾檐牙。徬徨欲去不忍去,饥马更系枯荆楂。东夷何以得此人,日出之图王气韬朝霞。灭辽服宋帝诸夏,礼乐制度无疵瑕。

赵居信撰《蜀汉本末》三卷,以蜀汉为正统。

“宗《资治通鉴纲目》之说,以蜀为正统。起桓帝延熹四年昭烈之生,终晋泰始七年后主之亡。”“所取事迹则载於《三国志》者尚十不及五。特於《资治通鉴纲目》中断取数卷,略为点窜字句耳。不足当著书之目也。”

此外,元代还开始展开对曹魏毁庙工作(夷陵私庙,官庙早就凉了)。这件事还引发了一个文化现象,四方文人都去围观发微。

唐肃《毁曹操庙文》: “操之不臣于汉,天下后世莫不知之,而夷陵独有庙。夷陵之民皆愚耶?”

成廷圭《毁曹操祠赋》: 西陵归来忽千古,操有何德称魏武.....今年偶值申屠君,削吾尊罍彻吾俎。茫茫穹壤复何之,夜夜荒林怨风雨。无颜可见山阳公,有恨犹思茂陵土。当时贼汉岂独孤,同日举兵皆可数。高文一落在人间,只得群公诮狂虏。寄与扶倾济弱人,慎勿欺心背其主。

陈旅《毁夷陵曹操庙》: 黄牛峡口滩声急,楚女传芭水庙秋。此地殷勤祠魏武,何人辛苦得荆州。莫令故国无遗祀,不见中郎尽发丘。千载有人伸大义,高风全似故安侯。

由于毁庙一事甚得众心,围观大V纷纷给毁庙官员转发点赞,不点不是中国人。


2.明代

明代尊奉朱子理学,他们对蜀汉的正统地位更为尊崇。

谢陛撰《季汉书》,以蜀汉为正统。

“自汉献帝迄少帝,为《本纪》三卷,诸臣为《内传》。吴、魏之君为《世家》,以其臣为《外传》。复以董卓、袁绍、袁术、公孙瓒、公孙度及吕布、张邈、陶谦诸人为《载记》,依附董、袁诸人者入《杂传》。”

明朝对蜀汉爱之犹深,有些极端的文人甚至认为刘备可吊打刘秀和李世民。

叶子奇:“ 帝王之盛节,三代而下,汉高为最,昭烈次之,光武唐太宗 ,伯仲耳。”

同时明朝还继续开展边隅地区曹魏私庙的拆除工作。虽然曹操的民间私庙已经毁完了,但曹丕还在。于是他们改曹丕碑为刘协碑。

《汉愍帝碑》: 古今簒窃之雄首称曹魏,其恶有不待论者,始其为禅受也,实在许之繁城。宝自领郡得达观。其故都有坛焉,曰禅受,皆夸诩之迹;有碑焉曰禅受,皆矫诬之词。千载而下,指而笑之,有不谋而同心者,在此所谓。存之足以为乱贼之戒者,存之可也。其地有庙以祠魏文,南面帝服,俨然临之。虽易姓改物,彼亦有不能冺者。

改曹丕庙为玄帝庙。

《高庙重修记》碑文记载:明代许州知州于玭,一日到此,谓“魏篡汉,统天下,后世尚有遗议。兹又设殿设像者何?”

(此庙至今尚在,但曹丕像被移到最后一间平房,前面的门楼供奉的是关老爷。)

元朝砸了老子,明朝砸了小子,曹系阉党的遗风在华夏大地上被一扫而空。


3.清代

王复礼撰《季汉五志》,以蜀汉为正统。

首为《昭烈本纪》,次为《诸葛》以下《传》,意在补陈寿《三国志》之阙。

《四库全书》以蜀汉为正统,顺便贬低一下陈寿。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寿事迹具晋书本传,松之事迹具宋书本传。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以理而论(魏蜀正统),寿之谬万万无辞。

学者毛宗岗要求文士以蜀汉为正统去研究历史。

《读三国志法》:“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朱熹)《纲目》之所以为正也。”

而习凿齿超前的正统观念,也跟着为世人所仰止。

谢兰生 《咏史》: 我生三十年,曾读汉魏史。我读汉魏史,仰止习凿齿。谓魏为正统,蜀乃以寇视。茫茫数百载,谁复能议此。赖公发聋聩,大声震里耳。独帝汉昭烈,分别冠与履。天道以不丧,人心以不死。煌煌良史才,下启紫阳子。

事实证明,蜀汉的正统不仅坐的广,而且坐的稳。一朝居庙宇,千年不下堂。非合天意民心者不能如此。


九、总结

从刘禅投降到清朝灭亡,总计共有1600年。其中西晋到北宋大约800年,南宋到清朝大约也是800年,历代尊魏蜀者各居其半。但尊魏的800年是充满争议的800年,尊蜀或不设正统之议的国家时有出现,学术界也一直持续不断地为蜀魏正统而进行或明或暗的争辩。而当尊蜀贬魏的风潮开始后,魏国却再无“复辟”现象,学术界的争议也基本结束。可见蜀汉是这场千年之辩中当之无愧的最终答案。

在中国封建历史里,尊蜀者为多,尊魏者为少。尊魏的文化是浮动的,是受统治者意见所左右的。尊蜀的文化是稳定的,是有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基础的。在人民的话语力量不足的时代,曹魏一伙尚能依靠篡位者的自保心理窃居神位。一旦人民崛起,并回忆起数百年前曹魏对他们虐待,阉党们的神像便轰然倒塌。

历史将蜀汉推为正统,这其中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其偶然性是历代政权的利己目的,必然性则来自于蜀汉本身的优秀(以及曹魏的助攻)。百姓们厌恶虐民的奸臣曹操,而向往着刘备这样的仁君,他们对蜀汉的尊奉也代表着对政府的诉求。

蜀汉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大家庭,更是一个以仁德闻名的进步政府。这群光辉夺目的政治家在沉浮近千年后,终于被中国人民合力奉在庙宇之中,从此百世永存。


p.s.三国有关的谣言甚多,特此辟去和正统相关的几个谣言。

谣言一: 现代中国尊崇曹魏?

评论区很多人关心现代我们尊什么。我可以打包票的告诉你,我们现代只尊人民。

这就是我们的“官庙”,远胜所有帝王偶像。

本文是按唯物史观的写的。人民是历史的主导者,他们的思想意志就是历史的方向。在唐宋之前,人民受到的压迫太大,确实发不出什么声音,只是一个个生产单位。在唐宋时代,生产力有所提高,他们终于有余力在文化和政治上产生影响,可以把对自己较好的历史统治者抬进封建庙堂。到近代以后,人民意识正式觉醒,发现自己才是中华大地上真正的正统。那么自然就不需要什么皇帝庙宇了。封建明君是荣耀,也是枷锁,获得解放的人民不应该重回过去,任何帝王将相也不值得我们叩拜。

后来两岸政治情况复杂,双方虽曾利用蜀魏问题互打嘴炮,但也只是嘴炮而已。谁都没有再为曹刘他们建立官庙祭祀。既然大家的国名里都有个“民”字,那么原则性的问题都不会出差错。

当然,这不代表研究历代政府尊奉的对象没有意义。一开始百姓们只能愚昧麻木地叩拜屠杀过他们的暴君,再后来可以尊崇他们敬爱的仁君,最后凭自己的力量成功站立起来,不再叩拜任何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段伟大的历史进程。

现在弯弯进取之意已灭,两岸已经有五十年没有相关争执。纠结那一场了无痕迹的嘴炮毫无意义。郭梅毒的《蔡文姬》逐渐被束之高阁,而中国在94年拍摄的央视《三国演义》仍是以尊蜀为主。


谣言二: “魏晋南北朝”就意味着“尊魏”?

还有些人用“魏晋南北朝”来说事,实际上历史正统和朝代承接是两回事。比如秦朝承接自秦国,秦国在战国后期还是天下第一强国。但真论起战国的正统,根本没有秦国的事,反而是东周小朝廷当仁不让。

实际上,我上文中引用的大部分尊蜀的例子里都没有否认魏国在体制上的承接。比如这首《咏史》。

谢兰生 《咏史》: 我生三十年,曾读汉魏史。我读汉魏史,仰止习凿齿。谓魏为正统,蜀乃以寇视。茫茫数百载,谁复能议此。赖公发聋聩,大声震里耳。独帝汉昭烈,分别冠与履。天道以不丧,人心以不死。煌煌良史才,下启紫阳子。

作者重复说着“汉魏史”,但依旧不影响他的尊蜀立场。所以“魏晋南北朝”的说法并不代表蜀汉会被无端排挤。


谣言三: 蜀汉是季汉的蔑称?

蜀汉从来都不是蔑称。蜀确实是一个地理名词,但汉其实也一样——它就是指汉中一带,那是汉高祖最早的称王之地。甚至魏吴两个国号也和地名有关,不存在相互嘲笑的立场。

连尊奉蜀汉第二人的朱熹也一样喊蜀汉。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寇履倒置,何以示训? 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

换言之,蜀汉只是不如季汉好听而已,其实没差别。


谣言四: 三国时期,魏晋吴都不承认蜀汉是汉代?

吴国承认。吴国陆逊之孙陆机在他的《辩亡论》里明确承认汉的国号。

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由是二邦之将,丧气摧锋,势衄财匮,而吴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请好,汉氏乞盟,遂跻天号,鼎峙而立。

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

《辩亡论》虽作于晋朝,但它确实是尊吴的,对孙坚孙权都以皇帝相称,可以代表东吴的政治立场。所以在外交方面,吴国应该是承认蜀汉为汉的。

而魏国曾要求蜀汉成为自己的藩属国,可见他们确实不承认蜀汉是汉朝的延续。西晋官方史书《三国志》为蜀汉做的史书名为《蜀书》,他们应该也是不承认蜀汉是汉的。但陈寿却提到刘备有“高祖之风”,可见当时文士们的态度比较模糊。


user avatar   luo-xie-92-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


user avatar   admin-63-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

YAMY本来就不好看,没必要因为这件事把她吹成美女,

这属于矫枉过正,是美是丑,自己判断,别被资本和大众洗脑。

这件事你问我一万遍,我的答案依然是YAMY不好看。

但问题是,徐明朝你不是观众,你是她的老板,YAMY是你公司旗下的艺人,

你要对YAMY的演艺生涯负责,长得不好看在演艺圈发展得很好的姑娘又不是没有,

韩红也长得不好看啊,但我很喜欢韩红的歌,也很喜欢韩红,

这说明啥,一方面韩红有实力,另一方面韩红老师背后的公司还是有本事的。

你如果嫌她不好看,那当初就不要签她,既然签了她,就得想怎么帮她发展。

举个简单通俗的例子,徐明朝是个厨子,YAMY是个苦瓜,

对于我这样看了苦瓜就想吐的挑剔食客来说,

你能把苦瓜做成一道名菜,我愿意尊称你为大厨,并且为你的苦瓜买单,

结果你这个厨子,对着苦瓜叽叽歪歪半天,怒批苦瓜不太好吃,太苦了,不太好做菜,

那你跟我这个食客有啥区别?就这手艺,你还是别开店了。

这对于我这样的食客,对YAMY这样的苦瓜,都是好事。


补充几个观点,顺便给大家科普一下影视圈的基本规则:

1、在其他行业,恶意评价女性的相貌,是一件非常恶劣而且没有素质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医生/教师/公务员/工人/程序媛等等,被你的同事、上级骂丑女,我第一个站出来帮你说话喷他们,并且强烈支持你维护自己的尊严。

2、但在娱乐行业,评价女性艺人的相貌与身材,是一件非常客观而且常见的事情,明星的相貌、身材、气质本身就是资源,如何根据艺人的自身条件,打造适合的人设,为其选择适合该艺人的艺术作品,是每个娱乐公司都要考虑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让金城武、吴彦祖、朱一龙这样的帅哥,去演个赵子龙,完全没问题。

你让郭德纲去演赵子龙,这叫闷声作大死,德云社被三国迷们冲了,我都要拍手称快。

那些说YAMY是美女的,你敢让YAMY去演小龙女、王语嫣、黄蓉这样的古装美女吗?

敢让她挑战一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的四大美女吗?

或者难度低一点,演个四大名著里的大小乔或者李师师?

你YMAY能演吗?她没这个能力,你知道吗?

说她是高级脸的,甚至达到亚洲审美标准的,

行,我让她演个《回家的诱惑》里的小三可以吗?

我看哪个倒霉孩子演洪世贤,对着她的脸说:你好骚啊。

当年西门大妈还没把你们这群玩政治正确的人恶心吐吗?

我都心疼刘德凯,为了赚点钱,太不容易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荧幕上的美女没多多少,

各种妖魔鬼怪倒是来群魔乱舞了。

3、这个世界上有美女,自然就会有丑女,有帅哥,就会有丑男。不要搞什么政治正确,什么每个女孩都是美丽的,这叫睁着眼睛扯犊子,和指鹿为马一样离谱,你既然尬吹YAMY是美女,为什么不承认八两金是帅哥?

气冷抖,中国的男人什么时候能够站起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帅哥?

这话你听着恶心不?我一大老爷们都觉得恶心。

4、我之所以要骂徐朝阳,因为你作为老板,你既然签了YAMY,要做的就是根据他的自身条件,去量体裁衣,去打造作品。相貌不佳,但是凭实力走红的女性艺人又不是没有,你自己没这水平,就不要怨天尤人,搞得自己多委屈一样。

骂员工能力差的老板,是最蠢的,因为当他们说出句话的时候,只能证明自己既不懂管理也不懂培养。

你见过刘备骂诸葛亮,孙权骂周瑜,曹操怒斥郭嘉的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管理学上来看,就是在嘲讽许多老板,压根就没有驾驭千里马的能力,更没能力当伯乐,只能当个喂马的。

要我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你徐朝阳实在打造不出来明星,那就承认自己水平不够,和YAMY好聚好散,在业内也不失一段佳话,闹成今天鸡飞狗跳的模样,纯属自找,但凡有点能力的老板,都整不出这么离谱的活。

就像我说的,把你那个破店关了,对你,对你手下的艺人,对于我们这些观众,都是有好处的。

---------------------------分割线---------------------------

本来呢,审美是一件很个人的事,但现在有的人,上个网发个言,都要搞政治正确。你要凹人设是你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觉得,既然上网了,跟你现实中身份都已经切割了,可以痛快做自己了,那咱们能不能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多一点爽快,少一点套路?

我就问你们两个问题,希望你发自灵魂深处来回答:

1、觉得YAMY很美的,如果你是女人,你愿意长成YAMY这样吗?

2、觉得YAMY很美的,如果你是男人,你愿意你老婆长YAMY这样吗?

就像有的网友说的,说她的长相只是不符合主流审美,不算丑,这个观点我都认了,而且我觉得这位朋友真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他的。

但求求你们别吹YAMY是美女,好吧?难道你从小到大,见到的班花、校花,都长YAMY这样,我的娘啊,你的学生生涯有这么不幸和恐怖吗?

再说了,你们这些伪善粉,嘴上这么吹,心里又不这么选,你这不是欺骗人YAMY感情吗?

说的不好听点,YAMY搞成今天这样,在座那些鼓吹YAMY是美女的粉丝们,要负很大责任的。

-------------------------无奈的分割线-------------------------

鉴于这个帖子里,依然有人睁着眼睛说瞎话,学习白左玩政治正确,鼓吹YAMY是美女,甚至声称YAMY达到了亚洲美女的标准,我觉得我身为亚洲男人的身份和审美都被侮辱了。

我懒得说服她们,因为我这个人能动手的时候,绝对不逼逼。我就上两张图,你们自己去选,哪个美哪个丑自己判断,尤其是某些男士,人家姑娘要面子,嘴硬一点,我还觉得挺可爱的,你一个大老爷们跟着凑什么热闹?想当舔狗也不是这么当的。

同为男人,我就直接点,直接问你:下面两个妹子,你选一个当老婆,你选谁?

为了符合亚洲美女这个身份,我特意没选中国的美女,否则上个范冰冰、刘诗诗、刘亦菲或者巅峰巩俐这样的,这游戏就结束了,而且没有亚洲氛围。

因此,我特意挑了一个亚洲网红妹子,据说是印度的,来,请大家告诉我,哪个姑娘美?这是知乎,不是豆瓣,别玩什么政治正确。




  

相关话题

  为啥汉朝要匈奴送质子而不是娶匈奴公主呢? 
  刘备为什么要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就托孤诸葛亮? 
  汉代的XX将军是不是没有俸禄只是一个名号? 
  如果把桃园结义二者关羽换成关胜,张飞换成林冲,三顾茅庐之孔明换成吴用,则刘备的最高上限是什么? 
  刘备、诸葛亮铸直百真的有压迫剥削巴蜀人民吗? 
  如何评价汉高祖刘邦?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是刘备,你会做些什么? 
  如果中国没有经历过元清两个朝代,一直保持着汉唐之风,(男如霍去病文韬武略,女端庄秀丽)? 
  法正活着的时候和诸葛亮相比,他俩在蜀汉的地位谁的高? 
  如果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集体穿越到《权力的游戏》中,他能不能统一维斯特洛大陆,并改变其传统贵族制度? 

前一个讨论
既然10/3等于3.3333除不尽,那为什么一根10米的绳子却能分成三等份?
下一个讨论
荀彧为什么要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且加九锡才决裂呢?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