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和社革目前还没看,写一写孟什维克国际派为什么在1917年失败的吧。
1917年的孟什维克是这样的:大战爆发后就已经形成的护国派与国际派此时力量对比已经十分悬殊了,加上在二月革命之中为了参与政权,又有许多国际派成员投靠护国派,以至于国际派显得是那样势单力孤,不管是在首都还是地方,面对狂热的战争热情非常无力。护国派成员主要有普列汉诺夫、策烈铁里、波特列索夫、齐赫泽、唐恩、斯科别列夫,国际派成员主要有马尔托夫、拉宾斯基、阿克雪里罗得。护国派在全国政局中因为主张针对德国的“入侵”而发动“卫国战争”取得了空前的支持,不管是后方的市民还是前方的士兵都享有非常高的声望。
二月革命后,列宁执意选择根据德国人的安排快速回国。但是马尔托夫则认为为了防止人们对德国政府和俄国社会主义者移民之间产生误解,要等到彼得格勒和柏林在此问题上达成官方协议后才行动。这个举动让他比列宁晚了一个多月才回到俄国,列宁回国是4月3日,马尔托夫则是5月9日。就在这两个月的间隔期间,马尔托夫因为其与国内的长期隔绝加上对政局的误判让他要面对的党内反对势力更加强大。他的““打倒战争打倒赔款废除敌对的经济联盟,推倒分隔各国的万里长城打倒常备军和秘密外交和平与社会主义万岁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阶级斗争万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和平主张更加难以实现。
他在孟什维克的对手中声望最高的是策烈铁里,他因为在二月革命之后迅速地从流放地回到权力中心——彼得格勒而领导孟什维克护国派在苏维埃中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他指出:“临时政府应享有充分的行政权力,只要这种权力是加强革命、推翻和破坏旧制度的”“一旦临时政府抛弃革命的道路而选择妥协的道路,那么,同志们,你们和我们一起,毫不畏惧地反对政府,象废除旧秩序一样把它推翻。话又说回来,只要这个政府在革命事件的影响下,走的是革命道路,只要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行动符合全国共同的民主的利益,只要临时政府举的是立宪会议的旗帜……而且,只要它的措施是为消灭旧秩序而制定的,那么,我们,还有你们,就要支持它……”在古契诃夫辞职引发的四月危机之后,利沃夫亲王的政府面临倒台的危险,这就给了护国派进入最高中枢参政的机会,虽然不久前4月29日的孟什维克中央执行委员会才以一票领先的微弱优势否决了党参与政权的决议,在马尔托夫看来孟什维克刚刚才有可以自由组织工人运动的时机,当务之急是壮大力量,站在一个批评者的位置无疑是有利的,而贸然地参加临时政府,继续支持战争会消耗他们的群众基础。,5月1日的会议上以41票赞成、18票反对、3票弃权的多数票作出了参加联合政府的决定.虽然革命护国派最终加入了联合政府,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是不情愿的,是在特殊条件下被迫作出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马尔托夫所领导的孟什维克国际派没有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夺回自己的党,而是选择了党内反对派的策略。
他在4月这样说道:
“那样的状况对革命和工人阶级双方都是有益的,因为旧势力在几乎所有阶级的共同努力下瓦解了,因此革命有了更加稳固的基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获得了组织工人的机会,从而使无产阶级在整个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把权力机构推向`极左方向',同时又不必为政府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四月危机之后孟什维克及其盟友加入临时政府参与执政,但他们并不想在政府中承担任何实际责任。孟什维克及其盟友在第一届联合政府 15 位部长中占 6 位,他们自愿处于少数,甚至在公开参政之后,还继续推卸责任。尽管孟什维克起初坚决拒绝参与临时政府,但其从一开始就是政府活动的参与者,却不想对国家的实际发展和管理决策承担任何责任。在这一社会进程中,孟什维克的政治活动有一定优势,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达成和解,团结一致”的幻觉,即使经历了七月事件之后,他们仍未完全丢掉这种幻觉。此时的国际派和护国派至少得到了暂时的合作,党内路线因为有限地参与到了临时政府之中而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以维护临时政府这一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来捍卫民主。对于列宁的《四月提纲》孟什维克内部的精英人士十分担忧俄国“年轻的民主”不仅向“右”发展,还向“左”发展,好像事态一脱离他们的阶段革命理论,就变得不可收拾一样。
孟什维克参与了政权,而党内护国派又占据着主导,所以策烈铁里施加的影响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当时很多俄国政党的撕裂问题一样,孟什维克的一举一动都被视作一个整体,支持者们并不会在意台上是什么国际派还是护国派,这就意味着坚持正确路线的国际派要为护国派的错误政策而背锅。1917年7月俄军重新开始了进攻,这个对于渴望和平的力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克伦斯基攻势失败后反战运动开始迅速反弹,之前被护国派煽动起来的卫国战争热情被浇灭了,主张依靠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获得一个体面和平的护国派政策完全破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马尔托夫作为被架空的领导人,他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