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天七小时班,但没有双休,是做六休一。
换我,我宁可一天九个十个小时我也想要双休。
996变成99G(酒精肝),下午6-9点从加班工作,变成了加班挨个上司串门送礼,接上司孩子,省着钱塞上司孩子手里,给上司做家政,和饭局陪喝酒,厕所里抠吐了再喝,直到达到淘汰掉同样多的人的效果为止。
其实东亚一直都没有“解决”过“我非得做人上人,做不了人上人就要掀桌”的“苦大仇深人”的问题,经济发展至多带来了可以“丧”,选择“不做苦大仇深人的权利”。
如果不喜欢听宏观叙事,那么像欧建新一样给自己标了2套房,资金链压到血红挤人上人的,用千蟑猜想论证,在一线城市的绝对不少。
光论小尊严,2021的监狱伙食和待遇都比1990的城市普通人好,但“经济发展”有阻止“苦大仇深人”吗?显然没有。
“非常严格的落实8小时制”,可以,现在8小时的工作有很多,晚高峰从来就不是10点。但996的看得上那些薪水吗?
退一步讲,强推965,“苦大仇深人”的确不用名义上加班了,但是他们会下班放假后在酒局上内卷,会去老板家送红包,给上级孩子送礼物,免费接上级孩子上下班,只求加薪升职,更狼人点的,试图找到上司的破绽把上级玩弄在手心里,这些事,在过去的时间里,并不陌生。
仍然会有人喊,“考985研究生就是为了做喝酒机器吗?”,“凭什么业绩一样,嘴甜活好会来事会陪孩子的比我升的快?”,“酒国”,“入关就是全球输出酒精肝吗?”,“Social networking能把年轻小伙子喝猝死,怎么了,陷深思”。
这还没完,“苦大仇深人”升了职以后,十有八九会像立婉婷一样搞出点“灰色收入”来买到4套房。私企里朋友交易也不少,大家并不陌生。
所谓“羡慕日本”,真学日本那么收税?得了吧,他们亲口说的“扶贫不算分配”。咱也做过点考验,这些人根本不会为了所谓“我们是一类打工人”就从literally带血的平台辞职。说好听点,叫试图靠炫耀组织能力和裹挟大众隔空讲价,说难听点,就是希望写点文章就能指挥人给他们做炮灰铺路。何况,这都说的太高了,如果能做到一个城市两年零人买房,房地产公司和中介就会成片的倒闭。但是相信我,没有房子,他们照样会“苦大仇深”些别的东西。
20年前人就懂“人比人,就得死,货比货,就得扔”,活在人比人里的人,数值上的生活质量并不能带来幸福。
这也难怪,咱们历史上又不是没有过“把穷人的那部分给喊的声音响”的人的先例,然后“喊得声音响”的人一直喊到了现在。
真是计划经济里,任何计划经济模型都容不下个人拥有大量投机交易资产,你问问他们,他们同意吗?
很有可能一些行业还是被国外垄断。
建国后,就是时不我待,大干特干。为的就是把被封建王朝、买办政府浪费的宝贵的建设时间,抢回来。
改开后,仍然提倡艰苦奋斗,忘我无私。为的就是在全方位落后的情况下,能有立足之地。
过去为什么不提8小时工作制?
因为过去奋斗的结果是很明显的。奋斗逼不是贬义词而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现在为什么提8小时工作制?
因为能够分到的饼少了,人们的要求也多了。
资本家也飘大发了。
这个问题以及下面的答案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社会实验 告诉我们民粹的危害
一阶段。平均工时降低,劳动力需求不足,单位时间工资发生爆发性增长。
二阶段。立足于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将被淘汰,产业升级加速,劳动力需求趋于饱和,工资增长结束,部分产业工资可能下滑一点。
三阶段。 劳动力成本与企业利润新平衡。
总体来说,单位时间工资会较此前有所上升。无产阶级消费时间与服务性需求激增,大量低利润工厂的工人投入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甩开第二产业,成为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头与GDP主力。
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会肉眼可见的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也同时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不信?你认真看完8小时双休制的历史就会明白,现在所谓的996、007,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8小时工作制的起源
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地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拼命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
那时候的美国工人,每天工作14-16个小时,有的甚至超过了18个小时,但工资却非常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1]
沉重的压迫激起了无产阶级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想要争取公平的生活,就必须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他们在罢工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大罢工,工人们走上街头呐喊,要求政府缩短工时,执行八小时工作制。
迫于压力,美国国会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是恶毒的资本家们眼里只有金钱和利润,压根不管工人的死活和法律的规定,依然换着法子压榨着工人,终于,忍无可忍的工人们决定把反抗运动推向新的高度。
1886年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四五万名工人涌上街头。
一下子,美国的工业部门集体陷入了瘫痪状态,火车停运,商店关门,仓库贴上了封条,整个社会机器停止了运转。
工人们挥舞着横幅和旗帜,高唱着《八小时之歌》,把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宣泄在响亮的歌声里: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
激昂的歌声引起了所有工人的共鸣,也感染了无数底层群众,他们自发的加入到游行的队伍,社会各界也纷纷声援这场浩大的罢工运动。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资本主义当局终于露出了吃人的獠牙。
5月3日,芝加哥政府开始用暴力镇压工人,他们让破坏者混进游行的队伍,故意制造骚乱,警察趁机开枪打死了六个工人,企图用杀人来威慑住游行的人群。
可是,工人们不但没有被吓倒,资本家的血腥镇压反而激起了无产阶级抗争的斗志,当警察强制疏散人群的时候,一颗炸弹飞入了警察中间,当场炸死1名炸伤7名警察,引发了一场大混乱。
事发之后,芝加哥当局以企图谋反的名义,审判了多名罢工领导者,并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强行逮捕了数百人。
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恩格斯组织召开了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并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八小时工作制才得到真正的落实和推行,1917年,苏联颁布了《关于8小时工作制》的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国家。
2年后,眼看国际工人运动声势浩大,迫于压力,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效仿苏联,陆续确认了8小时工作制。
双休日的来源
1917年实现八小时工作制之后,苏联又在1932年实现了7小时工作制,1967年又进一步全面实行了5日工作制,这样算下来,苏联人民除了96天的双休日之外,还有每年35天的带薪休假,以及8天节假日,累计休假时间超过了130天,占到了全年总天数的1/3。
▲70年代苏联街头
当时西方和苏联的意识形态之争愈演愈烈,为了证明自己体制的优越性,苏联有的,美国必须全都要有,苏联没有的,美国也尽可能要有,所以在很多福利政策的颁布上,英美都是紧跟着苏联的步伐。
比如,1919年,苏联无条件赋予妇女投票权,英美连忙在1920年给与妇女投票权。
苏联推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生活必需品补贴、住房补贴、水电通讯补贴,美国也在60年代通过《国防教育法》,用公共资金给在校学生提供营养午餐,让穷孩子也能吃饱饭。
双休日也是如此,西方很早就有人提出施行五天工作制,但一直没有全面推行,直到苏联在1967年实行了5日工作制之后,西方国家才终于在70年代,全面实现了五天工作制。
所以我才一直说冷战时期的美国人也许是最幸福的一代人。
▲7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
就像那句流传很广的话说的一样:“我走后,他们会给你们涨工资,为你们修建医院和学校,并不是因为他们变好了,而是我们曾经来过。”
如果没有苏联的存在,西方国家不知何年何日才能全面落实五天八小时工作制。
我国的五天八小时工作制
与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由于建国晚,发展落后,五天八小时工作制的落实时间,要晚很多。
我国最早提出双休日的是胡平同志,他在回忆录中说:在技术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主要靠时间的堆叠和劳动的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的是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盲目的增加劳动时间,并不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2]
根据他的观察,当时很多企业,虽然加班加点十分普遍,但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很多员工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报纸、织毛衣、溜出去买菜、接孩子,如果能提高工作效率,全身心投入工作,五天八小时一定可以完成工作任务。
他还谈了自己的出国经历:我经常出国,去过很多国家。慢慢地,我就发现,很多欧美国家乃至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国家每周仅仅工作五天,联合国每周仅工作四天半。这样算下来,这些国家每周工时大都不会超过40个小时。我统计了一下,当时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我就很困惑:为什么别的国家每周工作五天还能发展,而我们工作六七天还不够?生产效益那么低,速度那么慢?……我发现甚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44个国家中也有近28个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
正是这种切身经历,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五天八小时工作制实施的必要性,于是,他向国家提出了相关报告,但由于1989年和1991年国内国际形势的剧变,我国一直到1995年5月1日才施行一周双休制。
双休实施后,对老百姓是一个不小的“解放”,以前单休的时候,由于一周只有一天假,大部分人把所有的家务活都留在周日干:换煤气、洗衣服、看老人、购买必需品等等,当时有个说法很形象:“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人们压根就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
但随着双休的实施,星期五成了周末,电视台也纷纷调整节目编排,每逢周末,安排许多综艺娱乐、文艺晚会之类的节目,很多80后、90后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那些节目,都诞生于双休日施行之后。
比如,1995年6月1日播出的少儿频道《大风车》。
1997年7月11日播出的《快乐大本营》。
1998年11月22日播出的《幸运52》。
1999年播出的《同一首歌》和《今日说法》。
都成为了一代人永恒的回忆。
而且,双休日还诞生了一大批休闲娱乐活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肉眼可见的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也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历史已经证明,八小时双休制是人民真诚的呼声和先进社会制度有力的体现。
某些呼吁996,支持007的资本家,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彻底的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知乎上有个提问: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双休,社会会变得怎样?
一个答主 @ze ran 认真的回答道:“会变得正常。回到家的时候,天还没全黑,楼道里都是香气,有的人家炒鸡,有的人家烧鱼。吃了饭,还有时间遛遛弯,公园里爸爸在教孩子骑车,还有几个小孩拿着手电筒跑,光柱扫过树丛,叶子沙沙的响。快递大概不会一天就到,app也没有那么多奇怪的功能,市中心的百货大楼也还没有倒掉,陡然富起来的人也没那么多。还有时间约朋友打球,健完身也不必再回工位,有人来家里拜访也不会那么烦躁。这就是996之前的生活。
这是老百姓的心声,也是无数底层人最朴实的希望。
100多年前,无数无产阶级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争取来了五天八小时的权利。
我希望,作为如今无产阶级的母国,社会主义的旗帜,我们千万不要,再走回头路。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枫冷慕诗”。
这是原文链接,大家喜欢可以关注下。
劳动保障,不能是单细胞的思考。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市场。而市场有其固有的规律。
好的法规,应该是淘汰那些“劣币”,让市场回归良性的方式运转。
一刀切,严格执行8小时,显然不是合理的法规。美国的疫情期间,周末检测量下降,是因为周末很多检测人不加班。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基建的效率和中国比非常低下,因为建筑工人8小时而且上班摸鱼严重。从社会整体收益而言,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负向的结果。尤其本身是短板、瓶颈的一些领域,将导致整个社会一起付出巨大代价。
法规需要做的事情,首先应该是基本的劳动保障的贯彻落实。比如,劳动保险的强制缴纳、就业公平性、自由离职的权力、劳动合同的规范性等等。这些往往是求职的时候不太关注的点,容易被雇佣者抓住空子,隐性。
知乎上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如果我在公司上班期间,发生疾病算工伤不?工伤有什么待遇?人到中年,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公司能解除劳动合同不?如果因病没了工作,生活怎么办?离职后,上家公司不给开离职证明怎么办?离职证明上写着我是违反纪律被开除的怎么办?肺结核已经痊愈的患者,被拒绝入职怎么办?
这家公司是不是加班,加班有多严重,给的薪酬是否合理,往往在入职之前就能了解清楚。实在不行,在试用期内,劳动者随时也可以走人。这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用人单位需要考虑市场平均情况如何。
如今的情况是,部分领域(好吧,互联网),抢着以快制胜,导致如果不加班,企业活不下去。从有序的竞争,走向零和博弈。为什么一定要以快制胜呢?因为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很容易被抄袭,技术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专利。美团、饿了么、字节这些企业,危机意识非常强烈的。PDD就更不用说了,时间窗口太短。另外一个方面,新的行业成长,人才需求的缺口,短期内很难满足。码农的工作吃香也是这个原因。市场可以说是瞬息万变,逼着部分企业选择这条路。
个人的看法是,劳动监察的监管方面,短期内需要做的是,加大力度查处一下加班比较离谱、怨气集中的企业,淘汰劣币。干掉电影院里第一排还站椅子上那些。长期而言,应该制定更务实的,能适应时代的公时制度。我觉得理想情况下工时制度应该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有加班剥削996?
因为世界工厂在中国大陆,很多工厂需要一天24小时不停运转,跨国资本五百强也好,中国本土民族资本也好,需要压榨剩余价值。
不止是中国,全球都有市场经济跨国资本,财阀寡头垄断资本家。
不改变全球化跨国垄断资本,一国出台法律没有意义。欧美西方立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护工人穷人,结果跨国资本要么少用正式合同职工雇佣大量临时工,要么把工厂转移到海外亚洲等地本国铁锈带老工业区蓝领工人失业下岗,要么引进外国劳工甚至非法移民打黑工等等。
反面例子是印度,印度建国后是照搬英国劳工保障制度,雇佣十人以上不能随意解雇人,工会力量强大,严格八小时制等等。结果是什么?印度普遍缺乏成熟工业企业,一大堆小作坊,工业化迟缓。
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且仅有一个,就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这三十年来,在我们宽松的法制环境下,吃人血比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技术实力有竞争力的多。
所以,经过这些年的残酷市场竞争,留下来的企业都是最能吃人血的。
现在一旦不让吃了,立马就会死给你看。
我老在回忆一个问题,我究竟是不是比曾经过的更好了,以及这些所谓的好,到底是什么东西带来的。
说吃的更好了,其实我存疑。品种可能增多了,但就口味而言,只要不是饿死人的年代,其实大家总有办法让东西变得好吃。更何况,实际上,作为一个80后,我也不是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仔细想想,我真不觉得现在吃的本身比过去更好。但是,当然,他们更精细了,更贵了。我确实不可能在小时候吃米其林餐厅,但是我真的不认为小时候冬天里的熬大白菜比不上米其林——毕竟,就快乐程度而言,那个时候我明显更快乐。
说穿的更好了,但是其实就功能性,穿本来就足够好了,现在的所谓美不美观,好不好看,时不时尚,究竟是我们自己的真实需要,还是别人想让我们去需要呢。
用的东西,手机、电脑、电视、游戏机好多好用好玩的东西——但是他们是经济发展大家996才出现的,还是科技进步,他们想让我们购买才出现的呢?
说交通,是变快了。但是,以前走路就能去的学校,以前父母还能回家来给我做午饭,现在所谓交通便利了,反而都成了奢望。
所谓的经济发展,所谓996拼搏出来的发展,其实你真的那么需要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很久了,是不是努努力往高级阶段挪一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