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从来不在知乎评论具体的司法案例,因为我看不到案卷。
国内合法羁押时间能这么长
2003年,在美国工作的清华博士孙夕庆动员7名海外博士回国,并到潍坊创立中微光电子(潍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坊中微),孙夕庆担任董事长兼总裁。但他没有想到,自己多年之后会因为这家企业而陷囹圄。
2014年7月底,潍坊中微发生董事会纠纷,之后孙夕庆被免去董事长和总裁的职务。一个多月后,公司一名董事向公安机关举报孙夕庆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很快,孙夕庆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2015年11月,孙夕庆被当地检方提起公诉,被指控的罪名为虚开增值税发票罪和职务侵占罪。此案经过一审判决,之后发回重审。庭审笔录显示,这个案件4年来经历114次庭审。
2019年5月9日,潍坊市高新区法院对该案作出刑事裁定书,准许高新区检察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回对孙夕庆的起诉。10月18日,潍坊高新区法院作出《国家赔偿决定书》,向孙夕庆支付人身自由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合计54万余元。
从新闻来看,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有些复杂的股东纠纷,但是却介入了本应程序严谨的刑事程序,刑事调查、审查起诉、一审、再审一系列程序共4年多114次开庭,4年不可谓不长,国内一个大学都读完了。
两项并不复杂的刑事罪名,且并非涉及暴力犯罪,但是无尽的刑事程序却可以正当合法的羁押公民4年半的时间,不可谓不魔幻。这么长时间审前羁押,不仅具有难以估量的制度风险,造成公民人身权利的巨大损失,对国家公信力也是非常大的打击,同时客观上增加国家赔偿的成本。
审前羁押不是刑事处罚,有时却比刑事处罚更让人绝望。与被羁押1277天得以无罪获释、亲身接受赔偿义务机关道歉的孙夕庆相比,河北唐山涉职务侵占与行贿罪名被羁押515天的女企业家周广华就没那么幸运,周在羁押期间病逝,2019年11月18日,河北唐山警方向其亲属道歉。
“羁押为例外,取保为常态”是现代刑事法治的客观要求。降低审前羁押律与防治犯罪并不必然矛盾,羁押必要性审查是协调这二者的重要一环,审查重点应放在被羁押人涉嫌的犯罪是否具有人身危险性、被羁押人是否累犯、再犯可能性和能力高低、健康和心理状况。没有必要羁押的应尽早取保,等到判决之后再做其他决定。
降低审前羁押率,扩大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适用,不仅是国家法治对身陷刑事追究的公民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的表现,更能客观上降低办案机关与人员的职业风险、减少国家赔偿成本。让审前羁押手段回归其本来面目,避免用羁押变相替代刑事惩罚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
7月,孙夕庆向吉尼斯官方申报了“开庭次数最多的刑事案件”世界纪录,并获受理。
我钦佩他这种苦中作乐、笑对人生的精神。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宁院士至今已经被羁押5年还没有判。2019年2月,沈国舫、任继周等15位中国工程院及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致信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希望尽早审结李宁院士。
据猜测他被关了这么长时间不判的原因是中央14年改革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制度,并且承认之前的经费管理制度是“逼良为娼”(令狐安:不追究“逼良为娼”的科研经费报销问题)。检方也知道在新形势下法庭上没法给他定罪,但是如果放出来检方就要认错赔偿,就要有人担责任,所以就利用制度上的漏洞延长羁押时间。
最近这种事情频频曝光出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是好事,要知道这种事情在过去肯定只多不少。
现在这种可以在不定罪的情况下长时间羁押的制度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本来判刑是要由多方辩论、裁决才能做出的决定,现在这种羁押制度实际上允许检方在未经庭审的情况下单方面长期羁押他人,这种失衡的权利必然会被滥用。
有关李宁案详情,可以看以下视频:
这个案子实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中纪委和最高检都点过名,党媒光明网也写过社评为李宁叫屈,不知为何至今悬而未决。
此类案件为何不能取保候审?毕竟连华公主都可以!
科学家和资本家玩永远都是被玩的。
信誉什么的不是血槽,出点什么事就降一点。而是过个几代人,突然一下似乎就没了。
一堆人答不到点子上,我一看都是清北的,我就知道这哪是什么公务员考试,这是余杭区的定向清北人才引进。
给的当然是事业编制了。
那些说学历贬值的,还说什么读书无用论的。
拜托你们自己多上网查查相关资料再发表意见。
这是具体链接。
要说清北值得不值得,得慢慢分析来看。
自己上网查查2018年杭州余杭区清北人才引进公告就可以知道,人家硕士刚毕业就享受的是事业单位正科级待遇,博士毕业享受的是事业单位副处级待遇。
而一般硕博人才引进,是这样的待遇吗?据我所知,大多数人才引进给的都是管理岗八级以及七级的待遇,再加点人才补贴以及住房补贴就完事了。
但余杭区定向人才引进公告还写着:
聘为中层正职期间,根据工作需要且符合任用条件的,可择优提拔为党政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登记。
表现良好的,提拔副处领导干部。
这难道不香吗?副处领导干部啊!!!
薪酬待遇方面,余杭区给的是30万左右,看岗位差异。
那些说学历无用论的,你体制内啥身份?有编吗?
享受正科或者副处待遇了吗?
拿到30万起的年薪了吗?
没享受到的,还说学历无用论,你可拉倒吧。
酸不酸。
另外我所在的区今年定向选调
来了个清华学生物的硕士
一年待遇所有加起来也就到手11到12万左右。
工资待遇是不高,但人家升的快呀
组织部部长讲,本地定向选调去年有两个男生,刚工作两年就提了正科,这还只是985大学,而非清北硕博毕业生。
换了你进了体制,几年内能升正科?
还读书无用论?
还学历贬值?
简直不了解事实,门外汉瞎点评!
另外多说一点,18年的确余杭区人才引进只针对清北硕博,给的上面的待遇。
19年余杭区人才引进也只针对清北硕博,给的条件差不多。也是硕士事业正科待遇,博士事业副处待遇。
面对一些不怎么想要编制的人,推出了政府雇员灵活用工形式。
有趣的是20年人才引进,就不针对清北定向引进了,而是双一流建设高校!
当然给的待遇就降了很多。
博士给事业正科待遇,硕士事业副科待遇。
外加购房补助和安家补贴,博士是20万,硕士10万,安家补贴是8万和6万。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吗?
18,19年只针对清北的定向引进和20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引进的差距。
也就事业单位副处以及正科、副科的差距吧
哈哈哈
再多分享一个,一个哈佛博士后,南京大学副教授放弃了学术道路,毅然决然的去深圳南山区街道办当办事处副主任去了。
这什么行政级别?
副处应该有了吧。
从双一流高校副教授→街道办副处
你问问人家值得不值得呢?
另外再补充一点,深圳街道办这种副处级别的公务员,年终绩效应该很高。(这个不能说太明白了,反正年终奖数目很好看)
(副省级城市区直单位都是高配,基本按照直辖市来配的,区直机关正职,区辖各街道正职都是正处。)
最后再给大家贴个图,深圳龙华区教育局来我校招聘的时候,那场面相当的火爆。
相信看我知乎的,应该都不咋了解当今的校招行情。
给你们贴个图就明白了。
QS排名前100硕士或者是985硕博,能去当个小学老师。
都不一定能进的了初高中部!!!
你问问他们,这值不值得??
相比较而言,街道办值得不值得,想必大家有答案了吧?
最后看我回答的,给你们分享个福利。
杭州富阳区最近发布公告,也是人才引进。
乡镇事业编,一年到手差不多十七八万,外加每年补贴六万,购房的补贴15万,还有三万安家费。
说有加起来,前五年至少有23万一年。
竞争压力小,好入编。
我有一个师姐以及同学就是富阳区人才引进,有感兴趣的可以走值乎咨询我呀。
另外虽然人才引进难度低一些,对于硕士而言哈,但是依旧需要大家认真准备结构化面试。
我的建议是找几个小伙伴,大家围在一起练题,然后互相点评,因为答主曾经担任过某图公务员面试助教,当年某图就是这么培训我们的。
大家冲鸭。
另外针对评论区有人认为的
清北毕业生去街道办,完全只是为了图安逸,跟街道办天天泡枸杞的大妈一样,不能发光发热,都应该去华为才行,街道办简直浪费人才的观点。
我反正不能苟同,再普通的工作,也有发光发热的机会呀,清北就不能去基层工作了呀,相反我认为,能主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人一样是最可敬的人。
另外,给你们看看2018年余杭区面向人才引进的专业,你给我说说,他们这专业,去华为能干啥?
学哲学的,汉语言文学,法学的,难道去华为搞公文写作吗?
最后多说一句,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体制也是奋斗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涌入体制中去,这些新鲜血液成长起来后,体制就再也不会是养老图清闲的去处了。
整个官僚队伍的年轻化、高素质化必然会推动整个体制结构的跃升发展,那些以往体制里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人浮于事等等才会越来越少。
那样,于国于民,都是极大的利好!!!
有志于入党校系统工作学习的,可以了解我下面内容。
看完上面觉得清北学历真香的,点击下面,给你们来个更香的,保证流口水的那种哦。
另外,答主在知乎写了不少鬼故事,恐怖的啊,猎奇的啊,喜欢的可以点击下面。
胆小的,慎点
喜欢的,点个关注,爱你们,么么哒。
原答案之前,给大家看一个伏弟魔家庭的长大的可怜女孩。
赔钱货,吃绝户,倒贴。
听听多么令人惊讶的词语,从一个女孩子口中得出,好像在你眼中,独生女就是绝户,而你这个有弟弟的女孩才是光荣的。而女儿出嫁,陪嫁的房、车、现金,都是倒贴了婆婆家。我跟我的老公同姓,并且他很尊重我,生不生,生几个都是我说了算。
并且,我想告诉你,女人结了婚,是建立了独立的家,而不是什么进了婆家的门,带的东西和资产,都是建设自己的新家。不是像你说的,女儿出嫁要从婆家捞钱才是赚的,也不是只有你的弟弟才有资产继承权,你可以怪你的父母一定要封建思想生男孩,但是不要把怨气撒在独享资源的独生女上,我们也有我们的辛苦,我们要独立承担自己的老人。
————————以是原答案——————
全职妈妈,绝大多数时候,命运在别人手上。
我是奶奶带大的。
奶奶40年生人,今年80岁,中专毕业,当时奶奶成绩很出色,只是后战争时代,家里实在供不起两个大学生,于是哥哥去省城读了大学,奶奶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城医生。那个年代,都是儿女成群的,奶奶只生了两个孩子就不生了,带不过来,要工作。当时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婆婆不大来往了,老公也不理解,闹了一阵矛盾,身边的胡同邻居,尤其是在家专职看孩子的女人们,茶余饭后也不是没人编派过。
爷爷经常出差,奶奶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工资一半交了保姆费,另一半留作伙食费,有的时候口粮实在不够,要先赊上5斤粮票度日,下月发了工资再还。就是这么艰苦的日子,都没能动摇她工作的决心。
后来奶奶提前一年退休了,为了带我。
印象里,家里有个小药柜,胡同邻居们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奶奶看,奶奶就摘了围裙,拿起听诊器。小药片几毛钱,不按盒也不按瓶卖,几片能好就卖几片,拿个药片纸包好。
在我们不大的家属院里,老太太们有冠夫姓,被叫做李奶奶张奶奶的,有随宝宝叫的,超超奶奶,娜娜姥姥。只有我的奶奶被叫做周医生,从医几十年,给家属院里的老中青三代看过诊,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叫她周医生。
周,冠本姓不冠夫姓。
医生,社会价值而非家庭价值。
小小的我,竟也因此与有荣焉,暗自生出一丝秘而不宣的敬意。原来这个两鬓挂霜,整天灶边炉台,揪着我早睡早起的老太太,从前是个白褂加身,行医看诊的干练女性。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这是今年结婚,奶奶勉励我的话,上大学不是生活的终点,工作稳定也不是,婚姻更不是。
不攀附,不依存,不作菟丝,不改其志。
所谓家风,言传不及身教,是我毕生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