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史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第2页

              

user avatar   zhang-da-shuai-80-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欧阳修的《纵囚论》是古文名篇。唐太宗放死囚回家,来年死囚悉数归队受死,太宗随即将其赦免,此事于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欧阳修对这种政治作秀的批判也成为经典。但还有一个细节引人注意。

贞观六年,唐太宗放走的死囚人数,按旧唐书记载为290人,按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记载为390人,按贞观时期200多万户的人口计算,虽然不是什么小数,但在死罪罪名甚多的古代也算是手段温和。但是只要把史书向前翻两年,就可以看到:

“...是岁(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旧唐书·刑法志》


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在此数字上与旧唐书完全一致。贞观四年的29人,是全年判决的死刑数量。而贞观六年的290或390人,是太宗在十二月复核时的在押数量,之前有没有本年已决的犹未可知。也就是说,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唐朝的死囚数量至少变成了之前的十倍。在一个政治清平,经济上升的年代,如果理解成单纯的犯罪增加,是有些可疑的。

那么在这两年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翻开贞观五年的历史,最大的一桩案件莫过于大理丞张蕴古的死刑案,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河内人李好德,风疾瞀乱,有妖妄之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贯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奏事不实。太宗曰:‘吾常禁囚于狱内,蕴古与之弈棋,今复阿纵好德,是乱吾法也。’遂斩于东市......”
——《旧唐书·刑法志》

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认为一位嫌疑人患有精神疾病,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一位好管闲事的纪委官员于是参了一本,告发法官与犯人家属的不正当关系,结局就是皇帝大怒之下,把这位倒霉的法官给咔嚓了。

做完此事,皇帝陛下产生了深深的悔意。由此对死刑的复核制度进行了改革。

“......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资治通鉴·唐纪九》

由于执行不力,唐太宗还特地细化了要求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资治通鉴·唐纪九》

复核不仅有次数要求,还有了时间要求。饶是史书上记了一笔“全活甚众”,但还是多了九倍的死囚。
因为,这些政策,根本没有什么卵用。

“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法官以出罪为诫,时有失入者,又不加罪焉,由是刑网颇密。帝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来刑网稍密,何也?’德威对曰:‘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则无辜,失出则便获大罪,所由吏皆深文。’......”
——《旧唐书·刑法志》

曾经有一个胆子大的法官,想要放过一个囚犯,等来的却是身首异处的结局。于是所有法官都学会了宁肯错杀也不错放的手段,这是血淋淋的生存法则。太宗用自己的屠刀抹杀了自己仁政的理想,最后也只能靠一出纵囚的大戏重新挽回人心了。

至于那个靠揭发同僚上位的权万纪,在群臣眼里成了卑鄙小人。最后死于皇子叛乱,乃至被肢解,下场也很是悲惨。

………………………分割线………………………

对于张蕴古案,在《贞观政要》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太宗一开始答应了张蕴古的请求,于是张蕴古偷偷告诉了李好德,大家一起愉快地下象棋/斗地主/打麻将……

好吧,这其实是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

由此看来,张蕴古与李好德的关系确实有些不清不楚,而李好德是否有疯病也值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张蕴古获死,导致法官不敢再轻易“出罪”,增加了冤案,却是不争的史实。贞观六年的三百死囚,中间有多少是不该死之人,我们无从知晓了。而这样一来,欧阳修在《纵囚论》中提出的,把这一批死囚都砍掉,下一批再放,实在算不上什么好点子

=========分割线============

四年以前写下这个答案的时候,我只是纯粹从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而2020年,一位政法大学教授的网络讲座让更多人对刑法的理论产生了兴趣。作为一个法律行业的门外汉,再次回顾这篇文字,我也对这段历史有了崭新的认识。

李好德作为妖言惑众的嫌疑人,从构成要件和违法性上都符合了犯罪的条件,而能否出罪的问题发生在责任阻却阶段。在今天,我们有鉴定和质证的手段来判断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在贞观年间,这样的事实判断只能依靠司法官员的主观决定,以至于司法官员责任重大无比,甚至承担了掉脑袋的风险。

严刑不一定是坏政策,宽刑不一定是好政策。但当宽严完全取决于法官的判断,而法官的判断则取决于君主好恶的时候,人们就很难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治世之一,然而透过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古时代那些揣摩上意的官员和噤若寒蝉的平民,生活中仍然充满着压抑感,“萨拉斯特罗的殿堂毕竟还是炼狱”。如果让张蕴古知道今天的法庭上有“公诉人”和“辩护人”这种角色,他一定会大呼生不逢时,并且为21世纪的法官同行们感到庆幸:虽然他们的法治还有很多不如意,但他们的脑袋还好好地长在脖子上,这比“贞观盛世”什么的要实在多了。


user avatar   shang-ze-wei-ri-xing-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是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某日清晨,一位乞丐来到一个绸缎铺门口,破口大骂,言语污秽,不堪入耳。不一会儿就引起众人围观,骂的愈久,人也就愈多,绸缎商户无法做生意,如此持续了数日。

这一天,乞丐仍在街上叫骂。忽然,人群中窜出一人,手执钢刀,手起刀落,砍死乞丐,掷刀于地,然后扬长而去。事发突然,众人来不及反应,定神之后,轰然散去。

大宋国都,当街杀人,开封府不敢怠慢,立刻赶赴现场,然而却未能抓到行凶者。

次日上报朝廷,太宗皇帝勃然大怒:“京畿重地,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当街行凶,严令限期破案。”

数日之后,开封府呈报,凶案已破,杀人者系绸缎铺老板,因乞丐当街叫骂,影响其生意日久,故而杀人。太宗皇帝说:“细审,勿使有冤案。”

又数日之后,开封府又报:案件审实无误,系绸缎铺老板杀人。

次日早朝,太宗皇帝令将案犯凶器呈上来,旁边的宦官拿出一个刀鞘,将刀插入刀鞘,严丝合缝。

太宗皇帝说道:“刀为朕所有,汝等定无辜者杀人,岂非冤案?”

说罢,拂袖而去。

出自《铁围山丛谈》


user avatar   tan-zheng-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个恐怖港片叫《饺子》,讲的是贵妇为了永葆青春而吃婴儿肉包的饺子,因为这个片子我很多年无法正视主角杨千嬅…

最近翻阅明清笔记寻找素材时发现,明代真的发生过富豪吃婴儿以求长生不老的案子。

嘉靖十三年,南京有个叫王冠的富豪,家财万贯、僮仆千人。

坊间突然爆出了一则惊天新闻,这个王冠在江湖术士“赤肚子”的指导之下,烹饪婴儿吃作为长生不老的药。不光吃婴儿的肉,还把婴儿的骨头磨成粉服用,美其名曰「延命剂」。

吃婴儿延命的事在南京城里甚嚣尘上,然而这个王冠手眼通天,应天府根本不敢管这个事,平头百姓就更是敢怒而不敢言。

南刑部侍郎王爌丧母丁忧三年后复任,一回到南京就听到了这件事,王公勃然大怒,直接越过顺天府把王冠捉拿归案。

具查,王冠以娶妾的名义养了十几个女孩儿,这十几个女孩儿只要一怀孕就给她们吃堕胎药,堕下的胎儿给王冠做长生不老药的原料,他的府邸成为了一个生产胎儿的生物工厂,

除了家中“小妾”堕的胎,王冠经过稳婆(职业帮人接生堕胎的女人)之手偷偷收买的婴儿更是不计其数。

如果案子到此为止,王侍郎把这个恶贯满盈的王冠斩了,那就仅仅是恐怖而不算细思恐极。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叫可怕。

王冠案事发后,如此情节恶劣、人神共愤的巫蛊杀人案,按理说毫无翻案的余地。然而,南京的达官贵人们居然一个接着一个地跑到王侍郎家求情。

一个南京本地的土财主,到底哪里值得这些南京城里的高官显贵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来求情关说?

这个世界上唯一比权势和金钱更能让人铤而走险的东西,就是生命。一个大胆的猜测就是,王冠和赤肚子制造的「延命剂」不仅是供王冠一人服用,而是南京很多达官贵人都在服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冠一个人养了十几个“妾室”堕胎还不够,还要冒着事情败露的风险向民间收买婴儿的原因。

好在,王侍郎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不顾高官同僚的关说求情,按律将王冠处死。百姓为了感谢王爌为民除害,在南京聚宝山为其立祠。

王冠食婴案被多本明人笔记记载,还见于《国朝献征录》等信史,是有明一朝最可怖的巫毒案。

如果大家觉得南京多位达官贵人集体食用延命剂就算是“细思恐极”的话,那我们不妨把脑洞再打开一点点。

这些达官贵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为王冠求情,会不会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王冠伏法之后,提倡吃婴儿延寿的“赤肚子”居然平安活到了几十年后的万历年间?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我故事的开始交代的年份,这件事发生在,嘉靖,十三年。

嘉靖皇帝朱厚熜,人称道君皇帝,在宫中修道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当时各地所进献的秘方和炼丹药可谓五花八门,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红铅法”,采集处女月经和药粉一起炼丹服用。

嘉靖皇帝为了采得足够的炼丹原料,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轻则损伤宫女身体,重则造成失血过多甚至血崩,许多人因此丧命。

受诸多达官贵人掩护的王冠府,有没有可能是道君皇帝的另一个秘密炼丹工厂呢?


user avatar   ankeweil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段时间看资治通鉴时候,看到里面记载石虎杀其亲子石宣的一段时,其血腥残忍的内容让我看完引起了生理性不适…

虎悲怒弥甚,囚宣于席库,以铁环穿其颔而鏁之,取杀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动宫殿。佛图澄曰:“宣、起皆陛下之子,今为韬杀宣,是重祸也。陛下若加慈恕,福祚犹长。若必诛之,宣当为彗星下扫邺宫。”虎不从。积柴于邺北,树标其上,标末置鹿卢,穿之以绳,倚梯柴积。送宣其下,使韬所幸宦者郝稚、刘霸拔其发,抽其舌,牵之登梯。郝稚以绳贯其颔,鹿卢绞上。刘霸断其手足,斫眼溃肠,如韬之伤。四面纵火,烟炎际天,虎从昭仪已下数千人登中台以观之。火灭,取灰分置诸门交道中。杀其妻子九人。宣小子才数岁,虎素爱之,抱之而泣,欲赦之,其大臣不听,就抱中取而杀之。儿挽虎衣大叫,至于绝带,虎因此发病。又废其后杜氏为庶人,诛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车裂节解,弃之漳水。洿其东宫以养猪牛。东官卫士十余万人皆谪戍凉州。先是散骑常侍赵揽言于虎曰:“宫中将有变,宜备之。”及宣杀韬,虎疑其知而不告,亦诛之。”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

翻译一下,其大意是石虎的太子石宣因为记恨更受父亲宠爱的弟弟石韬,一不做二不休整死了石韬,还准备在石韬的葬礼上刺杀石虎,发动政变篡位,石虎听完后悲痛愤怒,于是把石宣囚禁在贮藏坐具的仓库中,用铁环穿透他的下巴磕并上了锁。

之后,石虎拿来杀害石韬的刀箭,边舔上面的血边哀嚎,其嚎叫声响彻宫殿。

这时高僧佛图澄对石虎说:“石宣、石韬都是陛下你的儿子,今天如果因为石韬被杀,而再杀了石宣,这便是祸上加祸了。陛下如果能对他施以仁慈宽恕,那么大赵福祚的气运尚可延长;如果一定要杀了他,那石宣必定化为彗星而横扫邺宫。”

然而石虎没有听从佛图澄劝说,他命令在邺城之北堆了一个大柴草堆,并上面架设横杆,于横杆的末端安置辘轳,绕上绳子,又把梯子倚靠在柴堆上,将石宣押解到下边,又让石韬所宠爱的宦官郝稚、刘霸揪着石宣的头发,拽着石宣的舌头,拉他登上梯子;郝稚把绳索套在他的脖子上,用辘轳绞上去,刘霸砍断他的手脚,挖出他的眼睛,刺穿他的肠子,使他被伤害的程度和石韬一样。

对其施完刑后,又在柴堆四周点火,浓烟烈焰冲天而起。石虎则跟随昭仪官以下数千人登上中台观看死刑。

而石宣则在火堆之中被活活烧死,化为灰烬,待其火灭以后,又取来残存后的石宣骨灰分别放在通向各个城门的十字大路当中,令其日夜承受四方人马践踏。

除此之外,石虎对石宣的家人也没有幸免,杀掉了他的妻儿九人,其中石宣的小儿子刚刚几岁,石虎平素非常喜爱他,因此临杀前抱着他哭泣,意欲赦免,但手下的大臣们却不同意,从怀抱中要过来就给杀掉了。当时小孩拽着石虎的衣服大叫大闹,以至于连腰带都拽断了,石虎也因此悲痛欲绝得了大病,石虎还黜废了石宣的母后杜氏,贬其为庶人。

不单单是石宣的家人,盛怒的石虎还对石宣周围的亲信三百人,宦官五十人,全都是车裂肢解以后,抛尸于漳水河中,又将石宣居住的太子东宫被改作饲养猪牛的地方,就连石宣属下的东宫卫士十多万人都全都被贬谪戍卫凉州。

所以说论狠还是得石虎狠,灭自己儿子满门…当年汉武帝诛杀戾太子和史皇孙满门时,起码还留了个皇曾孙刘病已,石虎可是连最疼爱的亲孙子都没留…

而且像这类的记载在资治通鉴里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买来看


user avatar   li-jin-xia-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

《资治通鉴》这本书大概有300多万字,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经历了大概1363年,主要讲了中原历代王朝的兴衰,同时附带着讲讲周边民族的历史,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通史。

这个都是大家知道的,讲讲一些大家容易忽略的。

“大饥”这个词在《资治通鉴》中一共出现41次。也就是说平均每33.1年这片土地上就发生一次值得被写入史书的饥荒。

“人相食”这个词一共出现33次,平均每41年出现一次。

这三个字加起来一共20画,史书上出现不过一句,但背后就是无数个家庭妻离子散,易子而食,易妻而食。

我没见过饥荒,也没见过人相食的人间地狱,只能从过去人们的只字片语中推断那些惨境。

……到处是尸体:出洛阳不到一小时就看到第一具躺在雪地里的女尸,死了才一两天,脑袋上的皮肤已经皱缩;她一定很年轻;雪花飘落在他的眼睛上面;她躺在那里,没有人会去掩埋她,最后由飞鹰或野狗把她啃剩几根骨头了事……但是人吃人似乎确有其事。通常都有人辩解说,人肉是从死人身上取下来的。我在这方面所报道的每一件事都免不了有这样的辩解。在一个村子里,有人发现一个母亲正在煮她的两岁孩子的肉吃。另一个例子是,有一个父亲被控为了吃自己两个孩子的肉而把他们勒死;他辩解说,这两个孩子已经死了。另一个村子里还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案件:军队硬要农民收养弃儿。他们把一个八岁的男孩交给了一户农民。后来这个孩子不见了,经过调查,在那家农民的茅屋旁边的一个大坛子里发现了他的骨头……

《探索历史——白修德笔下的中国抗日战争》白修德

上面的例子发生在1942年,但这种惨境在这篇土地上,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至少发生了33次。

.


user avatar   zhu-yin-hui-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慈安太后的阴谋权术手段圆熟老辣,根本不是史书上描述的那样厚道老实。

慈禧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被人杀掉,背后的主谋就是慈安与恭亲王。

这是慈安太后对慈禧太后的一次警告,也是给慈禧布置的一个陷阱和难题。安德海臭名昭著,如果慈禧救安德海,就被牵扯入漩涡之中,如果不救,岂不是让手下心寒,兔死狐悲。

而慈禧太后在安德海被杀这件事情上表现了极其高超的权谋手腕。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慈禧能够掌握大清王朝的权柄整整47年绝不是侥幸。但是从整个过程来看,终究还是技差一筹,无法两头兼顾,被慈安压制的死死的,如果不是慈安突然暴毙,只怕没有慈禧什么事。所以说一个人的命运,不到要靠……,还要看……

而慈安能够不动声色间布置下这样的杀局,却给所有人留下忠厚老实的印象,让人不禁感叹还是太后会玩。

丁宝桢为什么敢于冒犯慈禧太后杀掉安德海?

安德海是慈禧最喜爱、最信任的心腹太监,这不仅在于安德海生性聪明伶俐、巧舌如簧非常善于拍慈禧太后的马屁,更在于安德海是辛酉政变的大功臣。

在八大顾命大臣嚣张跋扈,步步紧逼慈禧和慈安两太后交权的危险时刻,是安德海紧紧站在慈禧一边,陪伴慈禧度过了那段风雨如晦的黑暗时光,同时也是安德海冒着生命危险,来回给恭亲王送信沟通政变事宜。

所以慈禧掌权后,安德海自然成为最信任的太监。

但是随着慈禧大权独揽的性格逐渐暴露,她和慈安太后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在这个过程中,无比忠心于慈禧的安德海,自然就成了冲锋陷阵的主角,多次得罪了慈安太后和恭亲王。

慈安太后对慈禧咄咄逼人,大权独揽的性格已经非常不满,但是她不能直接翻脸,这和她“宽厚仁和,不喜欢争权夺利”的人设是不符的。

所以慈安要通过敲山震虎的方法,杀掉安德海来震慑慈禧。同时,她也不能自己动手,要通过借刀杀人的方法来执行,避免打蛇不死被蛇咬。

那么慈安要借谁的刀呢?那就是同治皇帝和恭亲王的刀,安德海为了获得慈禧的宠信,竟然秘密监视同治皇帝,把同治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举报给慈禧,导致同治皇帝心中也恨透了安德海。而且安德海嚣张跋扈,连恭亲王都不放在眼里,多次无礼冒犯。

所以,慈安太后在和同治皇帝在一起的时候,多次对皇帝流露出的要杀安德海的话语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暗示皇帝,恭亲王也不喜欢安德海。

同治皇帝和恭亲王很快一拍即合,选中的执行这个光荣任务的人,就是丁宝桢。

山东巡抚丁宝桢文武双全,又是出了名的清官,让他来整治安德海最好不过。

丁宝桢杀安德海的过程是严密策划的

1869年,同治皇帝皇帝大婚,26岁的安德海担任总管大太监也好几年了,可是他有一个心结。

那就是这个总管大太监再厉害,在宫里算不得什么,只有到地方才能抖起威风。

于是他趁机向慈禧请求下江南置办龙袍,慈禧答应后,安德海派人向同治皇帝请示,皇帝的回复说“皇上不管这事。”

这句话其实就是为杀安德海做准备,可怜安德海不知道,以为是皇帝同意了。竟然没有圣旨就出门了。

可怜的安德海不知道,慈安太后早就暗示和支持同治皇帝和恭亲王除掉他。他们选中的人就是山东巡抚丁宝桢。

安德海行至山东地面时,丁宝桢一面让与安德海有仇的泰安知县抓捕安德海,一面以奏折飞章禀报安德海“无旨出京”等数条大罪。

丁宝桢的奏章到了京城,同治皇帝直接表态该杀,恭亲王附和同治皇帝的表态。慈安太后依然表现出她一贯“善良温厚“的性格,表示看在慈禧的面子上,要从宽处理。大家都以为慈禧会刀下救人,没想到,慈禧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一言不发,并没有救安德海,而是直接称病,闭门谢客。

慈禧太后对于丁宝桢杀害安德海这件事上,一开始就表现的非常老到。她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安德海必死无疑。

而且安德海的名声太差了,丁宝桢又是有名的清官,清官大战权势熏天的嚣张太监,这正是老百姓们最喜欢看的戏码。如果此时站出来营救安德海,不但救不了他,反而会引火烧身,慈安和恭亲王一定会把慈禧也一起拉下水。

但是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要是不救他,会寒了手下人的心。慈禧只能称病谢客。

而丁宝桢也非等闲之辈,知道自己被皇帝和恭亲王利用了,但是他也有后招。杀害安德海后的表现,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情商。他把安德海的尸体曝晒五日。送了慈禧太后一个大人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坊间一直有传言,慈禧太后如此信任安德海,是因为安德海没有净身,他们之间有奸情。这下曝晒五日,一下子就澄清了谣言,送了慈禧一个大人情。

慈禧太后处置丁宝桢杀安德海的手段很老道

盛怒之下的慈禧太后不但没有失去理智,反而尽量做了补救。

慈禧太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安德海的随行人员全部斩杀。

第二件事是把安德海在京师的家给抄了,财产充公。

第三件事是把此事前后所有文件汇编成册,让有关人员学习,引以为戒。

这三条措施一出,几乎所有人都交口称赞慈禧太后大公无私,慈禧因为安德海被损毁的形象一下子又重新高大光辉起来。

更能显示慈禧成熟的政治手腕的是,慈禧不但至始至终没有为难和打击丁宝桢,反而对他多加提拔重用。1876年,慈禧把丁宝桢提拔为四川总督,丁宝桢在四川任上勤政爱民,兴修水利,为四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丁宝桢去世后,慈禧特赐丁宝桢太子太保衔,谥“文诚”,入贤良祠。演绎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这次较量中,慈禧还是吃了一个大亏,心腹手下被杀掉却无能为力,直接导致她在宫中人心中威信受损,这也导致安德海的继任者从此小心翼翼。

而慈安在整个事件中完美的达到了目的却置身事外,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一直被她压制的死死的。如果不是她突然暴毙,历史的走向还未可知。


user avatar   fei-hua-luo-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史书里面细思恐极的地方非常多,如果看书的时候不仔细,真的不知道它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从而不能理解历史真相的恐怖和残忍。所以说读历史是非常费心费智的。摘一处吧,当时这一段落晚上看了好多遍,大概好几个小时,翻来覆去的思考。

汉景帝起先立的太子,并不是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而是长子刘荣。而关于长子刘荣被废到汉武帝刘彻的立为太子,再到刘荣的自杀死亡,《资治通鉴》上的描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里面是这么写的:

孝景皇帝下前四年夏,四月,己巳,立子荣为皇太子,彻为胶东王。
孝景皇帝下前七年冬,十一月,己酉,废太子荣为临江王。丁巳,立胶东王彻为皇太子。
孝景皇帝下中二年三月,临江王荣坐侵太宗庙壖垣为宫,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后竟以危法中都而杀之。

这是刘荣的生平,短促简单,他的死亡看起来毫不起眼。这一段说的是什么呢,翻译一下。

在公元前153年的4月,长子刘荣被立为皇太子,而汉武帝刘彻被封为胶东王。而到了公元前150年11月,太子刘荣被汉景帝废掉,然后把汉武帝刘彻立为太子。而到了公元前148年,即两年后废太子即现在的临江王刘荣因为侵占祖宗宗庙之地,被中尉府郅都问罪,因为郅都监禁无法上书给皇帝申诉,最后忧郁自杀而死。

贬为太子两年就因为侵占祖宗宗庙之地就死掉了。比起在史书上顿不顿就死掉几十万人的战争场面相比,死一个废太子看起来很正常。但这里如果你真以为他的死很正常就错了。大家要想想,刘荣是什么样的人?曾经是太子!皇室宗亲!即便被废,还是临江王!那郅都有什么胆子敢审查刘荣?即便真正的铁面无私,而作为皇帝的儿子,郅都有什么权利敢限制刘荣为皇帝父亲上书?即便真有罪,刘荣这点罪才多大,也是罪不至死!

关于郅是什么样的人,司马光是这样写的:

是岁,以太仆刘舍为御史大夫,济南太守郅都为中尉。始,都为中郎将,敢直谏。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来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乃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都。都为人,勇悍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谒无所听。及为中尉,先严酷,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哦,这下我们明白了,原来是郅都铁面无私,那么刘荣的死,可以解释了。因为郅都铁面无私所以查倒了废太子刘荣。然而我们可以想想,刘荣才多大,父亲都没死自己要宗庙之地干嘛?所以,这真是刘荣死亡的真相么?!

答案是否定的。老谋深算的司马光将真相隐藏这句话中:是岁济南太守郅都为中尉。注意,济南太守!!!

为什么要注意济南太守这个官名呢?我们看到济南这两字,是不是心底猛然间回想起另外一个人,那就是现在被立为太子的汉武帝刘彻,他可是当年的胶东王!而济南毗邻胶东。郅都和刘彻在史书中隐约可以看出是同年被封山东,又同年一为太子,一为中尉的。所以,郅都很有可能是胶东王刘彻的人,随着刘彻被立为太子,汉景帝将刘彻身边的人提拔到中尉的位置,辅佐刘彻,而刘彻让郅都将刘荣逼上了死角。

所以,这一切都是刘彻给废太子刘荣制造的死局,即便刘荣的太子之位已经被废,然而只要在过去对你造成威胁,即便如今失势,也要痛打落水狗,也要从肉体上彻底的摧毁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

思考到这一步,我们大多数人一定会认为,自己思考的已经很深了,废太子是被刘彻害死的,这就是政治的残酷性,这里隐藏的真相就是刘彻害死了他的哥哥刘荣。那你又错了。因为如果你通读历史的话,你就会知道刘彻是少年登基,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才6岁,两年后废太子刘荣自杀身死的时候,汉武帝才8岁。8岁的汉武帝有这样的心智和智谋么?



那么逼死刘荣的人究竟是谁呢?

我们要注意这一段话。

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刘荣想给皇上上书陈述自己的冤情,而郅都勒令监狱里面的官吏不许给他纸和笔,魏其侯偷偷让人给了临江王,然后临江王给皇上写完了书信陈述了自己的冤情,自己就自杀了。

这里有3个疑问:

1、郅都有什么权利不让皇子刘荣给汉景帝上书申诉呢?

2、刘荣究竟到底有没有侵占宗庙?

3、即便侵占宗庙,刘荣也罪不至死,那么刘荣为什么会选择陈述自己的冤情后自杀呢?

答案是:

1、郅都没有权利不让刘荣上书,但有人吩咐了郅都,你上书也没用。

2、你侵占没侵占宗庙已经不重要,有人要你死,你无罪也得死。

3、刘荣知道是谁让自己死的,这一切那一瞬间刘荣看开了,他只是上书做最后一份自己人生的陈词。

一句话,让刘荣死的这个人,就是汉景帝——多么狠心的父亲,为了自己的一个儿子亲手将另一个儿子活生生的绞杀。这也就是为什么“窦太后闻之,怒,后竟以危法中都而杀之”的原因。因为窦太后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将自己的孙子迫害死,而她只能心陨如雨,不能怪罪自己的儿子,那么只能将满腔的愤怒全部倾注到杀人者郅都身上。刘荣死后,史书上居然没有汉景帝对这个儿子的死的描述。可见一个父亲的冷血。

就这几段文字,我当时反复读了好几个小时才看懂历史在说的什么。想明白之后,那一晚上我没睡着觉。冷血,愤怒,伤感,为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就可以狠心的杀掉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想想刘荣在身死之时内心对父亲已经多么失望,父亲你所做的这一切不就是为了让我死么,那我一偿你的心愿便了,于是留下那封书信后愤然自杀。历史的残酷性在这一刻彰显至尽,在权利和政治面前,有什么亲情可言呢,即便你为儿子,兄弟,如若挡在权力和政治面前也是该死的。

充分能证明这一点的是,《史记·酷吏列传》中提到,几年后汉景帝再次启用郅都做雁门太守,而窦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要杀郅都,汉景帝的辩护词居然是,郅都是忠臣。而窦太后惨然道,难道临江王不是忠臣么?

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郅都最终为窦太后所杀。可见窦太后对汉景帝和郅都的恨,人都说女人心狠,然而女人的心却也最善良。孙子的仇不能被记在儿子身上,那么只能记在郅都身上。一个慈祥而倔强的老奶奶的形象跃然而出。

在《资治通鉴》中,文字显的那么轻描淡写,仅仅只有6句,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与他们擦肩而过。而如果你扒下他们的皮看到他们的骨,深深的思索,真相实在是恐怖之极。


刘荣死的时候的情景,谢

@刘若愚

兄的提醒:

既已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府簿。中尉郅都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

译文;刘荣已经登上了车子啊,轴承断了车子废了。江陵父老流着眼泪聚在一起说:“我们的王一去不返了,一去不返了”。刘荣到了长安,到中尉府对质。中尉郅都责备审讯江陵王,临江王恐惧难安,于是自杀,死后葬在蓝田。成群的燕子衔着泥土往他的坟塚上填土,百姓无不痛哭流涕。

完。


参考文献: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 Ltd, 2009.

司马迁, 冯树梁. 《 史记· 酷吏列传》 译注[M]. 群众出版社, 1982.

谢绝转载。


user avatar   fan-er-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吕雉死后,吕氏一族被诛灭,还是代王的刘恒被拥上皇位,为汉文帝。

漫画出自横山光辉的《史记》,描绘的是吕氏一族的吕通、吕禄、吕媭被诛杀的情景。


而《史记》里有一段史料,可能揭露了刘恒原配王后是吕氏女,也被灭口的秘密。

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

刘恒为代王时的王后,没有记录姓氏。在刘恒入长安登帝位前去世,在他称帝后的两个月内,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通通病死。

电视剧里被编成汉文帝一生挚爱的窦氏根本就没有做过代王王后,刘恒继位的时候她也只是「窦姬」,因为王后的四个儿子都死了,窦姬的儿子刘启才被立为太子,窦姬才得以立为皇后。

刘恒还有两个没有生子的妾室:慎夫人和尹姬。慎夫人被《史记》记载的内容还是足够多,而尹姬只有一句「文帝幸邯郸慎夫人、尹姬,皆毋子」。只有半句话记载的尹姬,司马迁都记载了她姓尹。

要知道,司马迁本就出生于公元前145年,距汉文帝继位不过35年。连鸿门宴的细节司马迁都能通过询问樊哙的孙子樊他广得知,代王后的姓氏司马迁怎么会打听不到?他在顾忌什么而不写?

我的推测是:刘恒的结发妻子,便是吕氏女,吕后的族人。她和四个儿子死于政治清洗。

------------------------------------------------------------------------

这个论点最早是由台湾学者郑晓时提出的,中国知网上找不到郑晓时的《汉初诛吕安刘的政变过程与历史意义》和《汉文帝元配之死:政治考古学的发现》,但能找到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迁的错乱之笔,里面也有提及代王王后之死。

我是看过网络流传的《关于汉文帝原配代王王后出身的猜测》,才想到根据这个观点来分析的。力求在分析过程中论据不重复,按其他新的角度来分析。

--------------------------------------------------------------------------

这条史料太离奇,电视剧的编剧都很难处理这一史料:

  • 《大风歌》里,这位王后被设定为一个服侍薄姬母子的宫女瑞儿,和刘恒亲如姐弟。薄姬为了拒绝吕太后把吕氏女指婚给刘恒,就先行把宫女瑞儿指婚给刘恒,瑞儿生下一子后不到周岁就母子染病双亡。

  • 《美人心计》里则是说代王有两个前王后,第一任为吕太后指派的宫女细作青宁,为爱而选择死,没有儿子。第二任为周亚夫的妹妹周子冉,难产而死。留下一子刘尊,被细作紫苏自作主张摔死。

两部戏里的假设都经不起推敲:

  • 《大风歌》:以吕太后的强势,薄姬不可能用宫女来做王后就能拒绝吕家联姻,就算是她娘家的薄氏女做王后也得给吕氏女腾位置出来。再者,是个宫女也应该是有父母的,也是有姓氏的。窦姬本来只是一宫女,她也记得自己姓窦。

  • 《美人心计》:吕太后为什么要指派一个宫女细作来做代王王后?为什么不直接指婚一个吕氏女?这样更方便,可以光明正大地监视,还绝对忠心。

最主要的是,编剧都不好设定四个王子的死亡,所以都只编出一个儿子,而且死亡时间都不对。更多关于汉文帝的老电视剧,直接就省略了这位王后。


盘点一下刘邦的八个儿子,除了刘如意在十岁就被毒死,未婚无子。史料记载,其他七个儿子的配婚情况如下:

刘肥——史书里没有王后的记录
刘盈——张氏(鲁元公主庶女)

刘恒——史书里有王后记录,但姓氏未载

刘恢——吕氏(吕产之女)

刘友——吕氏(吕氏女)

刘长——史书里没有王后的记录
刘建——史书里没有王后的记录

注:汉惠帝娶亲外甥女的说法,是《汉书》记录有误。(详情见: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谣言八卦? - 凡尔礼的回答

「完全没有记录」和「有记录但无姓氏」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情况。代王后的那三个妯娌齐王后、淮南王后、燕王后,丈夫只是诸侯王,她们不出现在史书里很正常。但刘恒能做上皇帝,代王后也确实出现在史书里了,却只有记录,没有姓氏,相当诡异。

长子刘肥年纪最大,虽然未有记载他的出生年份,可他的次子刘章也只比汉惠帝小十岁。这意味着刘邦死时,刘肥的次子刘章都有五岁了。刘邦在生时对吕氏家族有防备之心,刘邦不可能让长子刘肥娶吕氏女。长子刘襄的舅舅是驷钧,驷氏是王后的可能性较大。

刘长、刘建两人的婚配情况有两种情况:

1)他们可能都没娶吕氏女

2)他们可能都娶了吕氏女

1)他俩可能都没有娶吕氏女,推理如下:

七子刘长因为是吕后亲自抚养的,如同亲子,和汉惠帝一样的地位。吕后有可能觉得不需要通过指婚吕氏女来控制刘长。刘长也是方便向养母吕后开口拒绝配婚吕氏女的。网上有说法是刘长的王后是雍氏,但我暂时找不到出处。

八子刘建,年龄比刘长(公元前198年生)更小。刘建去世于公元前181年,不会超过17岁。有可能是年龄还不够娶正妻,才没有娶吕氏女。刘建和姬妾生有一子,被吕后派人杀害,刘建一支因此继绝。这一段记载很奇怪。被诬告谋反的六子刘友,尚且留下了刘遂刘辟强两个儿子。吕后要将刘建断子绝孙,也有可能正是刘建拒绝娶吕氏女的惩罚


2)他俩可能都娶了吕氏女,推理如下:

史书明载:吕雉有两个哥哥吕释之和吕泽,有三个侄儿吕禄、吕产、吕台、吕则、吕种,有四个侄孙吕嘉、吕通、吕庄、吕庀,吕后的姐姐吕长姁也有一个儿子随母姓——吕平。还有吕更始等旁支亲戚。

在秦末吕家因躲避仇家迁居沛县,吕公作为外来户,就能与沛县县令混熟关系,家境很好是肯定的。汉朝开国后,吕家又成了第一号外戚。吕家男子的经济条件足够他们在正妻以外再娶上多位姬妾,生下很多女儿。参照外世的外戚霍光,霍光本人就有至少七个女儿。

而史书明确记载的吕氏女,就只有刘友妻吕氏、刘恢妻吕氏、刘章妻吕氏、少帝皇后吕氏四个。而且刘友妻吕氏,仅记载「诸吕女」,是出自旁支。

------------------------------------------------------------------------------------------

参照其他掌权的政治女性:

武则天因厌恶自己的异母哥哥们,很多年不愿扶植武氏家族,后来还是让武攸暨、武延晖、武延基、武崇训、武延秀五人嫁了李氏公主。而且本来是要让武承嗣娶太平公主的,因他生病作罢。武承嗣和武三思都有一女嫁给李氏公主的儿子。

只掌了五年权的韦皇后,也在这五年里让韦鐬、韦濯、韦捷三人娶了李氏公主。

----------------------------------------------------------------------------------------------

刘邦死后,吕后就掌握了权力。她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把吕氏女们一个个配婚给刘姓王族。嫁给刘氏王族的吕氏女应该更多。

刘长和刘襄的王后都没有记载姓氏,也有可能娶的是吕氏女,因为按常理他们都无法拒绝吕太后的指婚,特别是与吕太后如同亲母子的刘长。

吕太后也没有道理只指婚一些诸侯王,另外一些不指婚。比如刘襄,他的弟弟刘章都娶了吕禄的女儿,刘襄这个货真价实的继承了王位的齐王反而没娶吕氏女?

  • 刘邦第六子刘友娶了吕氏女,因关系不和谐,被吕氏女诬告而死。


  • 刘邦第五子刘恢娶了吕氏女,爱姬被吕氏女毒杀,愤而自杀。


刘肥的次子刘章已经是孙子辈的了,还是被吕后配婚吕禄的女儿。后少帝刘弘仅是一小孩,吕后也赶在逝世前给他配婚了吕禄的小女儿。刘泽是刘邦的族弟,属于长辈,还是得娶吕后的外甥女樊氏。刘章便是从吕禄的女儿处得知吕家的密谋,因此秘密通知自己的哥哥齐王。



在那个时期,刘氏家族的男人都得娶吕氏家族的女人,代王刘恒怎会置身事外?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受一些网文和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历史上的吕后和薄姬关系甚好

但这是因为电视剧里为了把吕后塑造成正面形象,而编造出吕后与薄姬、曹氏关系都好,仅与戚夫人针锋相对的情节,表明吕后只是被戚夫人步步紧逼才变恶的。

比如电视剧《楚汉传奇》里的吕后和曹氏一起在项羽营里做人质,共度苦难。回到汉营,吕后也相当欣赏有智慧的薄姬,表示愿意与薄姬做一辈子的姐妹。

但是电视剧里的吕后,不等于历史上的吕后。

《史记》的记载证明,吕后对刘邦后宫众女人都不怎么友好。

吕后除了虐杀戚夫人,也把站错队的那几个妃嫔们也都幽禁了(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吕后因为嫉妒也不愿救卷入谋反案的刘长生母赵姬,赵姬只得自尽。若吕后与曹氏关系好,吕后便不会试图毒杀刘肥。吕后对待刘建刘友刘恢三人的生母自然也不友善,不然也不会除去她们的儿子孙子。

薄姬能够出宫,就是她与刘邦见得少的缘故(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历史上真正的吕后与薄姬没有所谓「姐妹情」,只能算是没有矛盾。

没有电视剧编出来的「姐妹情深」,历史上的薄姬实在没有什么资本来拒绝吕后的指婚。

而且数年后,薄姬给自己孙子刘启选配了娘家侄孙女薄氏做太子妃,那她当年为什么不选一位薄氏女做代王王后?

由此推断,基本确定刘恒娶的也就是吕氏女,就是那位死因不明的代国王后。

刘恒继位这年他才23岁,吕王后应与他年纪相仿,为什么突然之间就莫名死掉了。属于正常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

历史上,吕王后这类政治斗争中败亡家族的女儿,都处境尴尬。

比如:

金日磾次子金赏也是霍光的女婿之一,汉宣帝诛灭霍光家族后,他上书要求与霍氏女离异,汉宣帝便没有诛杀他,但霍氏女难逃一死。

杨坚的弟弟杨瓒本是北周顺阳公主宇文氏的丈夫,杨坚篡夺北周后一再要求杨瓒和宇文氏离婚,杨瓒不同意,因此得罪杨坚,数年后暴薨。

大臣反对齐王刘襄继位的原因是「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反对淮南王刘长的原因是「以为少,母家又恶。

吕王后是刘恒原配,两人年纪轻轻就有四个儿子,日后必然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功臣派绝不愿看到第三个吕皇后的出现(后少帝刘弘的皇后是吕禄的小女儿),也不愿意看到未来会出现带着吕家血缘的皇帝和诸侯王们。吕王后和四个儿子是刘恒继位的障碍。

按前面的一种推测,成为皇帝候选人的刘氏诸王可能都娶吕氏妻,在此情况下,吕王后的存在就不显得特别突兀。只要吕王后她愿意死掉就可以了。

在古代朝鲜有一位王后与吕王后经历颇为相似即朝鲜中宗李怿的原配,端敬王后慎氏。晋城大君李怿本来只是前任国王燕山君同父异母的弟弟,燕山君为人残暴,杀害多位皇室成员和大臣,甚至一度还想杀害自己的养母,晋城大君的母亲贞显王后。贞显王后和晋城大君得以保全,也多亏慎氏的家族——慎氏的姑姑就是燕山君的王后,慎氏的父亲慎守勤是燕山君信任的大臣。

勋旧派大臣无法容忍燕山君的暴政,就发动兵变推翻燕山君,把晋城大君李怿迎上王位,成为朝鲜中宗。但由于勋旧派大臣在兵变中把慎氏的父亲和叔叔慎守勤慎守英也杀了,担心日后遭到新王后慎氏的报复。勋旧派就逼中宗把才当了七天王后的慎氏赶出宫外,中宗和慎氏终生不能相见。


参照勋旧派对端敬王后的恐惧,可以想象功臣派对吕王后的恐惧。

由于史书未载,吕王后的父亲不知是吕禄,还是吕产,还是吕更始。但吕氏一族无论男女老幼都被诛杀,自然包括吕王后的父母兄弟姐妹等全部亲属,吕王后与功臣派的血海深仇算是结下了,功臣派都是玩政治的高手,断然不会给自己留下后患。

吕王后与刘恒连生了四个儿子,而且在这期间,窦姬与其他宠姬都能与她分宠,还生下好几个庶子女。而娶了吕家女的刘友和刘恢是一宠幸侧室就遭祸的。吕王后可能并不像其他吕氏女那么彪悍泼辣,她能与丈夫刘恒和谐相处。

在政治风暴中,吕王后倒底是自愿自尽,还是丈夫的逼迫,就无从查证,历史不忍细读。


我还有一种不浪漫的猜测:刘恒与吕王后只是政治婚姻,没有感情。

历史上多的是皇帝与原配皇后没感情的,就拿西汉朝来说,刘邦对吕后,汉景帝对薄皇后,汉武帝对陈皇后,汉成帝对许皇后,都很薄情寡义。其他朝代也是一样,比如顺治帝对他的表妹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有一个很类似的例子是北齐朝的斛律皇后,斛律皇后是大将军斛律光的女儿,也是后主高纬的结发妻、太子妃。但斛律光被冤杀后,高纬毫不怜惜地废掉了发妻,将她剃度为尼。

而且从史书看来,刘恒并非电视剧里那样淡泊权力,不想当皇帝。

刘襄与他争过王位,第二年回齐国就「病死」了(年约二十几岁)。

刘恒本来许诺封刘章赵王的,但刘恒一知道刘章曾想拥立刘襄即位,马上不高兴,只封了刘章城阳王。刘章过了两年也「病死」了(年约二十四岁)。

这样就能解释,刘恒为什么没有拒绝功臣派了。


刘恒登基是在公元前180年的11月14日,而刘启被立为太子是在公元前179年的1月,吕王后四个儿子相继死去仅仅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

遗传病?疫病?意外?都无法解释四兄弟的死因。

他们四兄弟的真实死因,应该如同汉惠帝的几个儿子一样,「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於邸」死于功臣派的斩草除根之下。

------------------------------------------------

2016年5月21日修改:增加了新的假设。


user avatar   jiang-he-4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围荥阳急,汉军绝食,危在旦夕。陈平先将城内二千余女子穿上军装,在晚上放出东门,楚军以为汉军,四面合击;同时,将军纪信装扮成刘邦模样,乘坐汉王车驾,驰赴楚营,声称:“食尽,汉王降。”楚军信以为真,山呼万岁,奔到城东围观。刘邦趁机率领数十骑从西门逃遁,纪信则为项羽所烧死。

===================详细解释===================

关键在使用两千女子穿军装迎击楚军。这是一条妙计,也是一条毒计。

妙在何处:
1 使用女子,就能尽量节约男兵。同时制造汉军兵力紧张的假象。跟后面的假称兵粮耗尽呼应。
2 楚军短暂地迎击“汉军”之后,会发现这些士兵是女人,然后就会对之进行抢夺而不是作战。纪信扮演刘邦,更使得楚军长期绷紧的神经放松下来,觉得战争已经可以结束。所以会以更坚决地进行争夺眼前的战利品,而不是继续作战。
围了这么久,对面应该是必死之局,汉王投降应该是正常的。这样也就不好约束士兵了,这也是楚国将领的心态。
3 女人很少而楚军很多,这样就必须是几个士兵争夺一个女人。
4 前军有争夺的机会而后军没有,后军践踏前军,可以进一步制造混乱。真.刘邦才可以夹在汉军溃兵之中趁乱逃出。

毒在何处:
这两千陷入楚军汪洋大海的荥阳女子,无论是被杀死还是抢夺,后果都是相当悲惨的。即使挺过了第一波的战斗,第二波的抢夺,还有第三波的轮奸;为了保持军队战斗力,玩过这些女人之后楚国军队主官为了保持军队战斗力十有八九还是会下令处决她们(参考李陵对匈奴之战)。

毒就毒在用这2000女人的十死无生,换来了汉王的九死一生。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几天要为写小说准备点资料,查了查盛唐诗人的生平履历,发现了一个让人觉得难受的细节。

公元744年,名满天下的李白、初出茅庐的杜甫和仗剑游侠的高适三个人在河南梁园相会,三个人出则同行,寝则同床,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后来,高适还曾经跟王昌龄和王之涣相交甚好,甚至还有旗亭画壁的佳话。这个故事,想来熟悉唐诗的人都应该了解吧。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集异记

高适跟王昌龄的友谊,也就此结下。


接下来,是故事的后半段。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6年,因为高仙芝和封常清被诬不敢出战,被玄宗皇帝处斩。原来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被调到潼关驻守,此时正在哥舒翰军中任职的高适也被擢升为谏议大夫,随哥舒翰戍守潼关。高适屡劝皇帝不能出战,但唐玄宗急于求生,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最终哥舒翰兵败被俘。

而高适亲眼目睹了这一惨剧的发生。想来,他对于皇帝的昏聩,是有切骨之痛的。

几个月后,高适跟着唐玄宗逃到了成都。唐玄宗打算让自己的皇子分镇各地,各自为战。高适反复劝说这绝对不可以,唐玄宗不听。

诏令下达,在江南地区的永王李璘开始招募军队。然而永王李璘招募军队之后,并未直接迎敌,而是在江南逡巡不前。同时,永王李璘还聘请了在庐山闲居的李白担任军队的书记官。

这引起了刚刚登基的李亨的怀疑。在刚刚登基的唐肃宗看来,这是严重挑战自己权力的行为,于是命淮南节度使前去征讨,而这时的淮南节度使正是高适。

高适打败了永王李璘,那个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名动天下的李白、那个十二年前跟自己在梁园同游的李白,却成了自己的阶下囚。

就在高适跟永王李璘作战的同时,数百里之外的河南睢阳也正在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巡守睢阳之战。当时,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残酷的阶段,城内已经开始出现了吃人的情况。

恰恰,高适的家就在睢阳。

然而,尽管此时的高适离自己的家乡并不算远,但由于需要处理李璘的事务,他不能前往支援。于是他写信给离睢阳最近的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请求他迅速支援睢阳。在《旧唐书》的记载里,这篇文字被认为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想来高适在这里已经用尽了所有的文学技巧,说尽了好坏。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卵用。事实上,就在高适写信的前几天,睢阳守将张巡派他的手下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处求援,贺兰进明置酒高会,对于支援的事情充耳不闻,还打算留下南霁云为自己所用。悲愤的南霁云砍下了自己的手指,当众明誓,若能破贼,必杀贺兰进明。这些事情,在韩愈的《张中丞后传》有详细的描写。

在高适征讨完了永王李璘之后,皇帝又命令张镐为河南节度使统领其他四镇节度使驰援睢阳,其中就有高适。张镐急令距睢阳最近的濠州太守闾丘晓率先出兵救援,以为四镇节度使赢得时间,结果闾丘晓逡巡不前,在睢阳城破的第三天才出发。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旁支,那就是在仕途上屡屡不顺的王昌龄在闾丘晓出发前来到亳州,见到了闾丘晓。至于王昌龄为什么要来亳州,至今已不可知,或许可能是想要回家,也可能是想去河南节度使张镐的军中效力。但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是,闾丘晓杀死了王昌龄。目前最常见的说法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名和才华。这听起来不靠谱,但改变不了他杀了王昌龄的事实。

当闾丘晓达到睢阳的时候,叛军已经撤走。而这时,整个睢阳已经是一片死城。据史书记载,睢阳城破的时候,城内的数万百姓已经只剩下了四百人。

想来,高适的故乡与家人,也已经荡然无存。

而高适,就在离自己家乡最近的地方,看到了好友的遇难,也看到了自己家乡被夷为平地,自己的家人或被饿死,或被屠杀。

在这一年里,高适先是从一个普通从八品的军队机要秘书(掌书记)变成了监察御史,而后升为正五品的谏议大夫,之后又变成了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这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副连职干部一年之内就变成了军区司令。升官速度之快,实在让人咋舌。高适,也是唐朝著名诗人里唯一封侯的人。

这是这一年辉煌的高适。

当然,高适也经历了人生的另一面:名将的惨败,君王的固执,旧交的“投敌”,好友的遇害,家人的横死,故乡的毁灭。

这就是这一年的高适的生活。




              

相关话题

  大学生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 
  哪些书的开头让人有看完整本书的冲动? 
  如果宇宙只剩下太阳这一颗恒星,那么地球上的规律将会受到哪些影响,人类是否可以像现在一样生存下去? 
  如何以「我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刺客」为开头写一个故事? 
  中国的赛博朋克会是什么样子? 
  若能回到过去,该掐死襁褓中的希特勒吗? 
  假如你一觉醒来,屋外传来「搜索人类中,确认目标,猎杀模式已启动」,你会怎么做? 
  《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哪个比较精彩?为什么? 
  假设城市发生大规模暴乱,作为个人如何生存或逃命? 
  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变成了海豚,并自动地均匀地掉进太平洋,同时智商不变,能不能发展出现有的文明成果?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让你有感触的历史人物?
下一个讨论
白门楼上吕布说什么才能让曹操不杀他?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