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啊!这个事件是个宝藏啊!我已经挖了一下午,真特喵的是快乐源泉啊!
事情是这样的,早晨朋友圈里做传媒的朋友都在转 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流量却为0! 这篇文章,我也点进去看过了,当时心里还在想,蜂群传媒这个骗子公司也太可恶了,这年头骗子真多!
然后我就没关注这件事了。中午吃罢午饭正准备回去睡午觉,突然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了消息:
当时我只是觉得卖的贵,但我觉得贵只是因为我穷嘛,怎么能说人家是“被骗子骗的骗子”呢?所以我决定去看看这个产品,然后给朋友讲解讲解人家499的黑科技。
然后我就重新打开那个控诉蜂群的文章链接,于是就看到了这样一幕:
振动光波能量!OMG!原来他们在产品里内置了一个动感超人!真是黑科技啊!499买一个动感超人,谁敢说贵?连我这个男生都想买一打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于是我决定一探究竟,看看这个技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经过搜索,我找到了这个产品的一个说明:
Efficiency Enhancement Field Induction Technology!原来eefit是这项技术的缩写呀!牛逼牛逼!这个技术我虽然没听过,但看这个名字里又有Efficiency(效率)又有Enhancement(增强),甚至还提到了Field(场),那绝对是板上钉钉的黑科技啊!于是我打开谷歌学术,准备搜索学习一番:
咦?竟然没有……于是我打开了谷歌进行一番搜索:
第二个显然是商业宣传,第一个看起来乍看起来好像是科学相关的网页,于是点进去,却没想到非但不是科学介绍,反而是个吐槽文章:
这个新西兰网站的文章中吐槽说自己所受的科学教育中从未听说过这么个技术(和我一样孤陋寡闻啊!狗头滑稽),还提到了这个叫“E+”汽车引擎相关的技术。
汽车引擎?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不是在找缓解女生姨妈痛的技术吗,怎么扯到汽车上去了?于是我点进了链接,发现了这家叫做锦南科技 的公司,同时发现了更大的世界:
“業務涵蓋汽車工業、電子業、飲品工業、農業種植、醫療輔助、以及個人養生等。”不知道大家身体好不好,反正我已经吓尿了。
关于EEFIT技术的原理,网站是这么说的:
“提高分子的振动能级”,要是我所学的物理知识没出错的话,这指的就是利用红外线进行加热的过程……
网站还详细讲解了EEFIT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作用。
例如健康领域:
美容领域:
在车辆领域:
甚至还能够改善车辆底盘:
还能改善瓶装水: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大家有空可以自己去看看……
公司还贴心的制作了技术宣传视频:
视频中提到,该公司开发了这套“量子发射系统”:
并且成为了“量子力学普及化应用的先驱之一”:
我已经被震惊的无话可说了,果然是黑科技,黑到不能再黑了。
献上膝盖!
如果我是蜂群的负责人,我就会说这个转化率是量子化的,具体转化率取决于观察时的坍缩态。在你这里没有转化,但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已经转化率500%了呢。(狗头滑稽)
要是问我原理,我就说:
关于这件事儿,发表几点看法。
1
流量造假和数据维护在业内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常规的套路是kol骗媒介,媒介骗投放部门,部门骗老总,老总骗投资人,相关平台心知肚明但也有利益相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一层层骗下去。
这种事儿一般在注重品牌宣传的合作中不会有问题,所有人皆大欢喜,但在电商合作中,最终广告投放的效果最看重的是实际转化率,实际购买产品成交的量通过指定优惠券或者购买链接是可以监测到的,数据刷个几万转赞评很便宜,但购买商品的成交量是真金白银弄出来的,这个一对比,往往会让很多环节的人非常难堪。
2
算一笔账,可能会得罪很多很多很多人......
这次事件的投放小哥绝对是个新手,从他了解刷数据的渠道是找微信代理就知道了,这种刷数据的成本是经过很多中间商手的,所以他估算水货kol刷数据的成本在3500,我初步估计的话,老手200块钱就可以搞定类似的效果了。
600个最低级可能被屏蔽的转评,100转评在7毛左右,一共4块2,2500个不会被屏蔽的高质量赞,100赞4毛4,一共11块,这个时候的转赞评数据是机刷的,很容易看出来,成本一共15块2。
然后到水军群里找真人转赞评和评论点赞,300个转赞评都是真人评论的,而且是根据文案内容来的,绝大多数新手甚至很多老手都无法区别,更别说新浪的系统检测了。这么一覆盖,足够欺骗九成的甲方了,一个转赞评2毛,300个转赞评一共60块。
视频阅读机刷,一万阅读也就1.1块,我看小哥的截图那个微博50万播放量了,也就是花了55块。
这么一算,做到当事小哥文章里所介绍的爆红视频,只需要刷量成本130元,再花20大洋买些回复评论和评论赞,150元就基本上做到以假乱真了,这方面那个水货kol收了那么多广告费,连这20块都省,太不厚道了。
如果想更真实一点,可以准备七八个水货大V号,营造大V抱团转发带流量的假象,每个大号刷个一百真人转发,原始账号页面的转发页看上去,一堆大v转发,就更完美了。水货kol可能也是看新手实在太容易骗了,所以这一套也省了。
3
现在那些所谓的MCN机构做号实在太容易了,包括很多微博颁发的影响力机构,都太水了,机刷粉丝只要14元一万,花个1400就能变成百万粉大v,机构在按照我上面说的操作把账号数据包装一下,几千块钱、几个月就能包装一个一篇广告报价几千上万的水货大号,廉价的成本也导致很多MCN都不选择签约有内容创作才华、能创作优质内容的新人了,那种太费钱也太费时间了,内容为王成了口号,实质是营销为王的做号做量,也就是某些人口中的工业化生产网红。看多了很多怀才不遇的小号小作者,才能深刻明白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对于平台氛围的伤害。
很多做广告投放的要是看不出来账号数据上的真假,以后就看看历史内容的优劣吧,张雨晗被人曝光的这个广告视频已经删了,说实话我看了三遍都没能坚持看下去,毫无意义毫无营养的对白,一点点有趣或者具有美感的东西都没有,我一个路人怀着好奇心看了三遍都没看下去的无聊玩意儿真的能有多少人看吗?对比一下微博的天才小熊猫和papi酱的广告文案,就知道用心做创意的广告和所谓“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网红带货广告,差距有多大了。前者我往往是主动去看,因为有趣,后者逼着我看都看不下去,太难看了,比去电影院看了一部豆瓣三分的烂片还要让人难受。
4
有件事儿,很多人也注意到了,甲方的产品貌似也是个糊弄人的玩意儿,相当于把一个暖宝宝包装一下就变成了800大洋的高科技。所以很多人调侃骗子被骗子骗了。有趣。
其实KOL带货是一个费力不太好的事儿,绝大多数时候实际成交量很低是正常的。很多做广告投放的朋友还是要摆正心态,广告投放KOL的主要作用是品牌宣传+带货增加实际成交量。
前者投放有真实流量的博主效果是不错的,特别是和产品相关联领域的博主,可以做到精准投放,后者数据不好,主要的锅不能让KOL背,转化率这玩意儿涉及到产品自身质量、产品价格优势、产品和博主领域是否相关等等因素,而且影响都很大。像把暖宝宝包装一下800块卖掉的事儿,别说水货KOL,就算顶级的真实流量大号也做不到,毕竟这年头人傻钱多的人并不多。
所以建议做广告投放的朋友,投放的时候可以把品牌宣传和实际成交量分成的费用分开来谈,这样显得公道点。当然,大多数投放的朋友肯定会碰壁不少,因为目前全网各平台KOL其实都有水分,只是水分多少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KOL来讲,他们是没有带货能力的,或者说由于转化过程的复杂因素他们的真实流量是难以促成多少交易成功的单子的,所以他们一般都不会接这种带分成性质的单子,能找到一个纯接分成的KOL投放,真的是运气爆棚。
5
这次事件里做投放的小哥据说是准备花100万预算投微博,结果投了5万试了试水,结果被蜂群文化搞得怀疑人生,留下了心理阴影。说真的,电商类投微博还不如投知乎,作为全网第二贫穷KOL的聚集地(第一貌似是豆瓣),知乎KOL平均几千块一篇约稿,一百万能投放几百号KOL,这样的热度如果运营不使绊子,足够上知乎热榜了,而热榜集聚了目前知乎全平台绝大多数真实流量,是很可观的。
而且还会衍生出“哪些大V厚颜无耻地接了XX产品广告”的舆论热点,类比于电动牙刷在微博刷屏造成的影响,形成二次曝光。
最重要的是知乎的投放内容是可以沉淀的,不像微博的三天热度,是可以投放一次吃几年的。像几百号kol答案霸屏知乎搜索引擎相关产品的关键词,是可以持续引流的,品牌宣传作用被放大了很多倍。
6
实在想投放微博的朋友要小心,微博的水很浑,有认真做内容很厉害的流量大号和机构,但更多的是做垃圾营销号的机构,如果不会分辨,别轻易投,找个老手帮忙甄别一下。实在不行给我点手续费中介费或者请我吃顿饭什么的,我帮你们看看,总比把几万块十几万块的预算扔到水里好。
最后给各位想投放微博的朋友几个分辨账号水不水的建议:
1. 最低级的刷量,新浪的系统会帮你们甄别,会屏蔽掉转发评论,只要不瞎,都能看出来;
2. 高级点的刷量,水军的真人评论,和文案内容相关而且不会屏蔽,得找个熟悉微博氛围而且懂得创作语境的内容创作者帮忙看看;
3. 一般来说,账号刷量为了节约成本,都是机刷和水军真人刷各一半,机刷在前,真人刷覆盖,所以最好提前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观察要投放的账号博文,不要看已经发了许久的博文,要看他刚刚发布三分钟内的博文,一般来说三分钟内出现转赞评过大几十上百的都有有问题的,哪怕是上千万粉的大号,抛开僵尸粉和新浪的限流,没有粉丝头条也是做不到这种热度的。
4.别老是把“内容为王”当做一个口号,有些博主的内容创作烂得像一坨屎,又不是特别漂亮的帅哥美女,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也不是什么商业大咖,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的拥趸,大家都有最基本的审美,关注他图个啥,想想也不合理。
(文/星夜行)
0
上周在营销圈发生了一件大事:微博有近400万粉丝的大V@张雨涵yuhan,拍摄了一条广告,最终播放三百万+,产生了上千条转发评论,结果带货为0,堪称史上“最不能带货”的史诗级网红。
牛逼程度差不多相当于模拟考试状元在高考巧妙绕过了所有正确答案。
更诡异的是,这位被坑了的广告主在微信讨伐这位网红骗子的文章却成为刷屏檄文,喜提真实百万+,当代魔幻主义莫过于此。
我爱这个魔幻的世界。
1
事件还原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一家叫做eefit的智商税厂家,他们为韭菜量身定制了一款号称汇聚各种黑科技,使用光子效能技术,靠导入光波能量让你预防,缓解痛经一款“灯”?甚至宣称还能排毒、养颜、瘦脸?
说实话,这个产品本身的魔幻程度和这个大V五五开吧,光子技术量子技术一起上,堪称原理不够,量子来凑。
量子玄学对上水军科学,场面十分刺激。
他们找到一家叫做蜂群传媒的微博MCN机构,准备好好来个量子互联网+韭菜收割器,结果怀着发财梦,找投了一条Volg,很稳的喜提百万播放之后,最终竟然一个成交都没有。
厂家愕然发现,自己的镰刀还没掏出来,就先被这家MCN机构,割了韭菜。
说真的,从厂家觉得自己被割韭菜这一点上,就说明了厂家自己问题很大,因为一个搞光子和量子治大姨妈的公司,居然不知道量子测不准原理,量子行业测不准不是一天两天了,海森堡早在上个世纪就盖棺定论了。
所以投个大V没效果,这不恰恰符合测不准定理么?
当然由于厂家外行,所以不这么认为。
沟通维权未果之后,厂家写出一篇檄文,声讨这些MCN欺诈。
万万没想到,在微信这篇稿子竟然成了刷屏的爆款,至少获得了百万级的曝光。
花钱投的广告没啥效果,自己骂人的稿子倒是成了爆款,各路媒体。
胜者为王,败者为公号王,就是这样的,
与此同时,effit也把蜂群传媒和微博推上了风口浪尖。
于是韭菜变身镰刀,反戈一击,又割了MCN的韭菜。
量子测不准,真神奇。
蜂群作为微博的老牌MCN,从来没吃过这个亏,于是开始各种发声明,揭甲方的短儿,称对方为三无产品,推广费实际只有5万等等。
两边你一刀我一刀,都想把对方剁成韭菜馅。
双方拼刀的过程更是让人领略到杀敌1000自损30000的感觉,甲方的产品被群嘲,乙方的微任务金额对不上,非常有趣。
万万没想想到,两边几招下来,互相没啥事儿,倒是先把微博给弄痛了。
微博开市,股价飘绿,应声下跌。
谁能想到,两根韭菜牙子的战争,竟然能刨坏这片地。
这难道就是鹬蚌相争,戳瞎渔翁?
量子量子,都怪量子。
谁让量子测不准呢。
2
虚假流量产业链
以我做行业尽调的观察,水分其实各大平台都会有,哪里都存在刷数据的情况,各大平台也都自己的一套管控机制,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含水量的问题,行业里有一个说法:刷数据的价格,反映的是平台管控的决心,一个平台刷量的价格越便宜,也就意味着水分越大。
eefit投的那条volg最终的数据是300多万观看,评论总数过3000赞,超1000的转发,就当下服务商的内部报价,如果要刷的话,需要多少钱呢?
eefit那位头铁的蠢萌老哥被教育之后,心有不甘,于是自己卧底找了一个刷量的渠道,最终套出了对方的价格表,老哥最终发现:刷出同等规模的数据量,号称“百万级传播方案”,仅仅需要大概3500块就能安排的明明白白?
老哥的心态就此崩塌。
多年的风控经验,让我坚信一个事实:真相永远比想象的更残酷。
eefit老哥这次询价其实还是没能逃得了做韭菜的命运,因为老哥找的这个渠道报的价格,要比正常价格高很多,行业里面“维护数据”的真实的价格,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低。
有些人做韭菜,果然是一个体质问题。
我拿我微博私信里面那些号称刷量的人询价了一番,发现按照老哥的要求300W观看+1000评论+3000赞同+1000转发,统共算下来,不全部用机器刷,差不多1000左右就能搞定,如果要求低一点,或者能拿到更一手的资源价格,再整个包月至尊黄钻高级VIP啥的,大几百块也可以搞的定。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砍价真的是一门艺术。
畸形的投放逻辑
其实流量造假和维护数据在行业里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
当下的很多企业的广告投放,尤其是大公司,很多工作都是“汇报导向”的,我把这个钱花出去,就要有对应的“效果”,直接效果是很难量化的,所以各种传播数据就很重要,真实效果几何,执行层的员工不会真正关心,但是代表自己成绩的PPT,数字一定要漂亮。
甚至有的甲方会计算“单次曝光成本”,平台为了吃掉更大的投放预算占比,也在迎合甲方的“数据需求”,放宽统计口径,营造一种虚假的数据繁荣。
很多人都会把eefit这位老哥比作皇帝的新装里,敢于喊出真相的那个单纯正直的孩子,但是eefit哪有那么无辜,他也只不过是无数希望通过1块钱投放,产生1000块回报的不切实际的甲方群体的一份子罢了。
甲方的畸形的需求,也间接助长了各种刷量乱象,事件暴露出来的虚假流量绑架整个广告行业是比刷量更严重的问题。
3
“旧流量时代”的谢幕
沃纳梅克在广告营销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
但是,今天情况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果你碰到不靠谱的KOL,你很轻松就可以知道答案:因为真的一点效果都没有。
蜂群MCN并不是什么野路子公司,而是根正苗红,有官方认证背书的正牌MCN机构,甚至还是微博2018年度的战略合作机构,得到微博给颁发的“最具商业价值奖”。
这样一家位于行业头部的公司,最终却拿出这样产品,从某种程度上看,意味着行业出了大问题。
对于微博来说,最担心的还是这次事件持续发酵,可能会影响到各家投放微博的信心和力度,进而影响到整个广告板块的收益。
当前,甲方还是非常重视微博这个传播去的,微博在整个甲方的预算体系中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如果造假之后,引起整个甲方系统,规避风险性的暂停投放,甚至影响到微博长期的甲方投放预算占比,将会是一个大麻烦。
要知道甲方的投放是有惯性的,当下渠道有那么多的选择,调整容易,但是想要再调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4
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
流量在哪里?
其实行业里有一个共识,虚假注水和抄袭是会严重破坏社区生态的:
1、虚假的数据会让真流量卖不上价格,没有人愿意再做去优质内容
2、好看的高性价比“假流量”会倒逼“真流量”也靠刷数据来粉饰效果
这两点会让社区生态急速恶化,整个行业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真实的流量都去了哪里呢?
其实判断流行很简单,流行意味着可感知。我们观察一下身边的人时间都花在了哪里,最近的流行语和俏皮话从什么地方传出来,大致就会有个判断。
人在哪里,时间在哪里,注意力在哪里,主力的流量就在哪里。
新载体,新形势
微博成立于2009的8月,当时新浪利用自己手里的明星资源,意见领袖,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这种低成本,短篇幅,图文并茂的“微型博客”也在时代的浪潮中革了“博客”的名,成为当时最主流的内容形式。
微博的传播机制像是一个广场,其中汇聚了各式各样的新闻、观点、消息,由点到面快速的传播,汇聚成焦点,继而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微博也正是凭着这股能力成为了中文互联网社区里的流量之王。
但是时代在变,信息传播的载体在变,主流内容的传播形式自然也就会随之而变。
传播学里面有一个案例非常有趣,原先漫画很少有“条漫’这种布局形态,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人习惯使用手机看漫画,这种从上到下滑动阅览的内容消费方式,反过来影响了漫画的布局方式。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从主要消费图文内容过渡到主要消费视频内容的演化进程中,智能手机,网络,人群特征当下这些基础设施支撑下,短视频已经成为了制造流行的最佳形态。
作为一个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我也一直在观察注意力和商业机会的流动,流动的方向意味着新的机会,最近我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感受:
短视频平台正在成为新的流行文化策源地。
视频的内容,相较于文字或者图片,天然具备更强的传播动能,比如前段时间的无锡大桥垮塌事件,其实独柱墩桥倾覆事故在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但是其他的类似事件因为没有现场视频这个传播要素,就很难引发广泛的传播。
这也让我想到这段时间的一个观察: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第一时间的现场视频,往往都是最先通过快手,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爆发,然后才传导到其他平台。
记录时代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流行制造机
和鼎盛时期相比,微博已经太久没有自发产生影响整个中文世界的流行语了,“我太难了”,“我这该死的魅力”,“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这些全国老少爷们都经常挂在嘴边的土嗨俏皮话,大都出产自快手和抖音。
文化输出平台的演化意味着人群注意力聚集方式的改变。
网红,爆款商品,流行语这些现象级的事件,更多的从快手、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涌现,破圈,流行。
比如最早从快手起来的“暴走的小吉吉”,只需要一个几十秒视频,黄袍加身,帝王之相的金句,就能够制造出一个拥有顶级流量的红人。
真不真实看出圈的能力,红遍全网的快手“手工耿”同样是一个传播的奇迹,一系列的脑洞发明视频,从快手起势,很快就攻占了主流内容平台,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内容IP,这就是平台制造流行的能力。
乡村版《迪迦奥特曼》更是凭借着土味服化道营造的大场面,用代入感极强的极强镜头语言,引发了全网的土创狂潮。3锅儿团队创作的这些这些极具脑洞的鬼才作品甚至把影响力辐射到了国际文化圈,让原作者也要过来过来点赞。
只有最真实的主流流量聚集,才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内容造血能力和文化输出能力。
5
流量聚集背后的商业
一般来说平台的商业形态会稍微落后于内容的演化,这几年快手和抖音开放商业化之后,天量真实流量的能量也逐渐迸发出来,短视频+直播的带货能力简直恐怖,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真实流量的能量,
之前研究过快手上的辛有志,今年8月,辛巴靠一场婚礼直播,拉动了1.3亿的交易额,他的快手小店累计销量已经750w+万件了,还有更硬核的主播,靠着直播一小时就可以卖出10台重型拖拉机,真实到可怕。这些数据炸裂到甚至让我怀疑自己的商业认知判断。
做行业尽调的时候拿到了几个快手的数据:
快手的电商服务惟业科技宣布其服务的商家号在7月份交易额破2亿,在快手上粉丝十万的电商红人主播,平均每月纯收入可以做到五万元以上,这些数字相当体现快手电商的“厚度”
天下的传统电商可谓“苦流量久矣”,在快手这片新流量聚集地上,这些中小卖家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得真实有效的流量,构建自己的商业系统,这种开放性对于当下来说,这是很难得的。
巨大的流量灌溉也会衍生出很多有趣业态,比如一部叫做《另一个世界》长快手内容,没有任何宣发的资源下,在作者的个人主页售出了近50万份,这里还是很深的一个四级页面,这转化率简直夸张。
可能是看惯了虚假的数据繁荣,让我们对真实流量的恐怖威力失去了判断。
蔡徐坤和周杰伦的那次现象级事件,完全证明了沉默大多数的恐怖。
昼夜轮替,浪潮更迭,并不会因为谁恐慌就会停止。
流量从未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聚集,流量的流动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整个行业不好说(现在抖音的流量价格已经涨起来了)起码现在的快手在各大互联网平台里算绝对的流量价格洼地,一个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
目前的行业共识是,凭借手里真实低成本的优质流量,短视频平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对众多商业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至少可感知的,这两年短视频的广告投放比在整个甲方预算的结构中正在持续走高。无论是广告,电商,还是其他的商业玩法,短视频将会带来更多的可能。
过去,在内容端我们都见识过短视频的能量了,下一个阶段,短视频这种内容形态将会怎么改变已有的商业体系,创造那些新的业态,更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根据我司规定,五十人以上猿工群以及五万粉以上微博账号、一万粉以上抖音账号、不论粉丝多少的公众号,不管是因公注册还是私人持有,都必须填表上报。我司不知道知乎。
知乎上骂我司的负面消息比微博上骂的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