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是白人,虽然我从来没和任何一个中国女孩约会过,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去年待在中国的时候,被很多本地女孩追求了。这种疯狂的崇洋媚外行为一直都让我很不舒服。
白人不仅在中国很受欢迎,在全世界也很受欢迎,根本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欧美帝国主义。
由于欧美在近150年来实施的霸权主义,目前所谓的“全球化”世界实际上是一种“西方化”的世界,因此全球各地人民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极大的影响,不管是在服装、审美观、经济模式,还是在生活习惯、学习英语的趋势等方面。随着近几十年来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与日俱增,中国人的审美观也逐渐和西方人的审美观相似。由于美剧、西方杂志、还有好莱坞等的影响力,现在有很多中国女性认为双眼皮好看,有的女性甚至为了迎合这种审美观,把自己的脸整容成了白人的脸,但双眼皮其实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
同时,在很多中国女孩的眼中,欧美白人男性都是富有、高挑、时尚、浪漫、强壮、自信、高素质等形象。我猜这是由于美剧的广泛传播带来的错误印象,因为说实话很多欧美白人都喜欢去泡很多妞,他们的素质也并不一定比其他民族更高。美剧与现实生活确实很不一样。
假如这个世界最开始是被中国人征服的,那么我坚信全世界的女性都会认为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或者符合中国传统三庭五眼标准的男人才是最好看、最厉害和最优秀的。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这个答复,因为这个见解确实会让人心里觉得很不踏实。但是西方人天生的优越感和一部分中国人的崇洋媚外真的是刻在骨子里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所谓的历史洗脑了。中国人和欧美白人只有在开始质疑各自本质上的价值观之后才能真正觉醒。而在我们的审美观和恋爱观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的权力机制,也是我们价值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以下为2018年8月29日更新内容----------------------------------------------------
我想修改一下我的答案。有评论指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中有一白遮三丑这个概念,这确实可能会加强中国人对欧美审美观的崇拜,我也很赞同这一点。还有一些人提出了“异域风情”这个见解,这个也很有道理,不过黑人和印度人在大部分中国女性眼中应该没有白人那么受欢迎。我更新的观点如下:
1. 部分中国女性喜欢追求白人、黑人、印度人等各种各样的外国男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跟“异域风情”这个概念有关系,还有赤裸裸的崇洋媚外这个原因。但无论是看不起中国男性还是物以稀为贵,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外国男性的价值一般来说被看作比中国男性高。
2. 不过相对于其他群体的外国男人,白人肯定是最受中国女性欢迎的群体,这主要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
A. 欧美帝国主义的影响力
B. 中国人偏向“肤白貌美”的传统审美观
(意思就是说在所有的非亚裔外国群体中,白人是最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观的群体)。
我们无法评判哪个因素更重要,因为它们互相补充、紧密结合。不过,这两个因素才是我们辩论的核心内容。
*备注:喷子们,大家好!我当时没有谈恋爱就是因为时机不对,我并不是gay,这个你们懂吗?
18世纪,北京话在奉天府(沈阳)、锦州府 取代了原本一直通行到明末的昌黎话(由满文《三国志》对音可证)。
奉天府的北京话,是现代东北话(哈阜片~大碴子味)的正源,当时的沈阳话是大碴子味(饿=ne),跟近代闯关东之后受胶辽官话强烈影响的“曲么菜味”沈阳话不同。
锦州府的北京话,是现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区县(秦锦片)的正源。秦锦话从锦州府扩张,在卢龙(永平府城)取代昌黎话的时间应该晚于锦州,具体时间不明,可能是19世纪。秦皇岛由于形成市区的时间已经是近代,一开始就是说秦锦话。
18世纪的北京话另有两个分支:顺天府(北京)& 承德府。朝阳、赤峰的建置虽源自承德府,但近代受移民(主要是汴宋官话)影响形成的单元音化“干面子味”跟承德已明显不同。
了解了昌黎话之后,越来越发现,现代东北话虽然音系在17~18世纪被北京话洗掉了,但是词汇却可能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从明代辽宁(昌黎话)继承下来了。几个最基本的例子:
A、“没”的两个声调—— mei4来 vs mei2钱;
B、嗯呐,来自上古燕国【诺】(na:k),昌黎话最大特征;
C、唠嗑;;;D、屯里、屯下、老屯、XX屯 等等“屯”相关词汇;;
E、扔=leng,这个词原本以为是胶东话影响,现在看来是明代辽宁继承而来。
F、朝鲜朴氏=piao,这个很可能说明,丹东在明代并不说胶东话。
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觉得,东北话的历史纵深一下就不一样了,
他全面融合了 幽州(北京)、平州/营州(卢龙/昌黎)、登州(牟平/蓬莱)的文化厚度,
近代在黑土地上,迎来了空前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