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B乎军圈,大概只需要吹一下天朝,来一下鸡血就可以有一堆赞吧。
没错,我说的就是这货。
这货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存在,甚至连措辞本身都自我矛盾。
前面说,日本不敢出击,导致被喷火坦克血虐,被填坑战术虐杀。转头到了解放军就变成无后坐力炮和凝固汽油弹这种娘们武器了,美的自豪的机械化部队死哪里去了?
扯了这么多,我们先来说说硫磺岛的情况吧
硫磺岛的美军力量
看上去好像很不直观,尤其知乎各位对海上力量好像不太了解
那我们就来谈谈各位喜闻乐见的黑长粗大管子吧
先给各位看看陆军的小吸管
长相大概是这样的【我知道是脱穿,我只是说炮弹大小而已(主要是当时没空找图了,将就一下)】
你们要的155炮弹图(我TM当时就不该省事.jpg)
威力则是这样的。
看,一发155直接还原成零件,是不是很NB???(应该殉爆了)
但是,BOY,我给你康个好康的,让你知道什么叫做陆军马鹿。
密苏里406mm口径炮弹大概是这样的【单弹头】
(很好,这很海军,不愧为国贼之名)
自己对比一下体积吧...
然后是伤害表....这好像差的不是一个水平线啊,要知道,球体计算体积的话,直径增加一倍,体积要增大一个立方倍啊。
(疑似海湾战争战列舰的炮击效果)
(诺曼底登陆遗留的盟军战列舰炮击弹坑)
怎么样,各位,对战列舰的威力有直观的看法了吧。
然后呢,硫磺岛有几个BB去K头呢?
像我这么K头的,还有8个。
这TM还不包括盟军的航母+陆航支援+岛屿地势较为平坦,可以使用各种机械化武器,例如坦克装甲车等。
更不要说
我们的炮兵部队极其顽强,全程都在组织反击。
我们的空军力量极其坚挺,始终让美的拿不到绝对制空权。
我们的防空力量始终坚守,让美的根本无法轻松使用对付反斜面最有效的俯冲轰炸战术。
我们的步兵部队极其勇敢,上甘岭上的只有一部分守军而不是全部,可以多次补员,而不会被敌人集中兵力一锅端。
而且硫磺岛的日军则全部木大。
上甘岭我们志愿军是打的非常好,但是!硫磺岛这鬼地方谁去都只能等死,你懂吗???
先说结论:
1、换志愿军去守硫磺岛等等,一样守不住,但是由于战术和思想不同,可能美军伤亡更重,但是最终必然守不住,因为增援力量上不去……
2、换日军来守上甘岭,也守不住,因为日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风格和志愿军相差很大,而上甘岭战役,其实是比较符合美军进行要点封锁夺取战役那种模式的,也就是说,上甘岭战役为什么著名而几乎成为整个朝鲜战争的一个缩影,就是因为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和志愿军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都完全发挥出战斗力来了,但是最终美军还是输了……这次输了美军真的信心被伤害,就没有大打的欲望了……
简单回顾一下:
被建议修改了
3、上甘岭的过程有很多资料都说过,不多说了。两个关键点:第一坑道,志愿军守住了坑道,使得美军始终无法稳定占据两个高地,本来的手段变成了目标,美韩联军使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恶毒手段来破坏坑道,坑道内的坚持是以秒来计算的……第二、增援……对坑道的后勤支援损失极大,美军的战场遮蔽封锁非常利害……最后,志愿军是从后方一路筑藏兵洞来降低美军封锁炮火的杀伤最终守住了上甘岭……
4、不像长津湖,长津湖其实打得特别惨,中美双方都是不堪回首的回忆,尤其是中方,冻得太惨了,整整一个兵团都失去了战斗力……而在上甘岭,双方都没有任何限制,都使出了全力,美军空地火力,战场遮断封锁,志愿军坑道战术,强火力威胁下小兵群攻坚战术……双方都淋漓尽致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最终,美国输了……真正挫伤了信心,不自信了……
新中国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是在朝鲜半岛的硝烟烈火中,是在上甘岭闪闪发亮的探照灯下和漫天炮火、扫射中,从无数英勇无畏的身影中升腾和屹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补充:
这个帖子里有的人提到一个问题,就是日军能不能打上甘岭这样的防守战,我其实也想说明一下,从我自己的观点看为什么志愿军能打赢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能打赢上甘岭战役,尤其是上甘岭战役,基本上可以算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交战双方都基本上熟悉了对方的套路,在狭小的战场上就用尽了全力,都充分的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美军发挥了自己的物质优势,志愿军发挥了自己的素质优势,最终美军战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物质的优势,尤其是象志愿军对美军那种物质优势差距实在太大,基本上可以说是难以克服的,为什么志愿军能做到那种程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对美军的战术特点进行分析,我个人感觉因为我们多次强调志愿军英勇无畏,击败了美国侵略者,很多人有种错觉,感觉美军,尤其是陆军,贪生怕死,不过如此,志愿军缺衣少穿,土得掉渣都能干美国佬,那装备更好训练更精良的日本兵没理由说不行的……其实有些内容是我在别的帖子力发表的,就都复制过来大家参考下:
美军的特点
你仔细研究研究一下美军的战斗历史,就能发现,美军中陆军确实是最弱的。但是,这个弱是分跟谁比。美国孤悬海外,要参与大陆事物必须首先发现海军,穿越海洋来干涉,所以最先搞起来的就是海军。然后是受到二战巨大战争规模的刺激,美国工业机器逐渐转入全速运行(美国的二战工业机器到现在看都是一个奇迹,我看过的资料是1944年美国工业机器才逐渐满负荷运转,不考虑人员素质,如果光堆机器,美国一家可能就能用机器海淹没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无论正义还是邪恶,强大或者弱小都无所谓了),美国的空军有了巨大的发展。美国的海空军借助美国强大到可怕的工业机器和爆炸性的国力,绝对的世界第一,陆军因为是老三,就不如那两个受待见。而且美军陆军没有经过残酷战争的洗礼(内战以后就基本没打过仗,一战、二战基本都是摘桃子),苏德那种确实是陆战最高水平,工业化巨人之间拼命了厮杀,相对那种最高水平的陆战整整持续四年的洗礼,美国陆军如果不是有第一流海空力量的加持,真和穿开裆裤差不多。但是,这是和世界最强陆军相比确实差点火候,但是要比其他人,因为美国强到爆炸的国力,就给了美国陆军最强的火力支援系统,空地火力和被所有人都羡慕得口水一地的后勤系统(战争的一半是打后勤,都知道吧,还没开打美国先赢一半)。美国陆军,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那个会龙象般若功的金轮,金轮法王招式上有弱点,但是功力强到爆炸,所以他招式上的弱点一般人很难利用,只有象郭靖、萧峰这样功力深厚的实战达人(本身就很厉害,实战还有加成)才能有效利用……什么梅超风(德国大概属于这个档次,上限是裘千仞,下限梅超风)。彭连虎(日本大概属于这个档次,上限梅超风,下限彭连虎),根本吃不住他那个功力,实在太猛太强根本搞不了……美军的三板斧,情报破译、海空优势(空地优势)、无敌后勤,这三招,你能扛住这三招你才能去抓美国佬贪生怕死的弱点,否则是肯定没戏的……从战争历史上看,只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扛住了……德国和日本都扛不住,尤其是日本,日本很吃美军的火力战,其实日本在诺门坎就吃过重火力杀伤的大亏,但是太平洋战争开局太顺就好了伤疤忘了痛,后来在岛屿作战中被美军的重火力严重杀伤……
我说这些,就是想说明,美国军队,包括陆军,其实总体实力是很强的,美国陆军确实战术和素质相比志愿军是有差距的,但是,美国的弱点是镶嵌在其战争体系中的,这样弱点就很不明显了,就是说,你要扛住美国的三板斧(情报破译,空地火力和无敌后勤),才能去打击美国陆军的弱点,这一点极难办到。美国陆军很多将领都是乌龟战术,一线平推(巴顿那种小莽汉已经算另类了),和海空军凶悍野蛮的作战风格很不相同(英国佬也有这毛病)。这是因为美国的国力强大,所以美国人想稳赢战争的话就是把你拖入消耗战,任何人,任何战斗,你要和美国人进入消耗战基本必输无疑,因为美国能生产的物资比任何人都多……所以美国陆军的战略就是吸住你,只要能建立一条战线,就用飞机猛炸你的交通线和后方,等你的大后方都变成月球表面,没粮没油没弹,你再能打再顽强又能咋地?只要最后我赢了,那都是听赢家的,所有的弱点都会被掩盖,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所以,美国有两个战术很擅长也很厉害,就是战场遮断封锁,这个往大了说就是战略轰炸,就是搞德国人那中空中炸弹航班,中间就是在意大利战场使用过的绞杀战,小的也能玩,就是在上甘岭周围建立火力封锁带,这都是美国佬很擅长的战术,而且确实也非常厉害……美国佬搞火力战和封锁战都是行家里手……所以,美国陆军其实是一个实力非常强的对手(看到金轮法王了没有,就是龙虎般若功大成的金轮法王,美军大致就是那么一个对手),那种想着志愿军行××没理由不行的想法都是很危险的……
下面具体来说说志愿军有什么特点,是一支怎么样的军队,为什么物质条件差那么多还能搞美军:
1、毛主席的天才领导。毛主席这个人就不用多说了,大家看资料就知道,史上最强统帅(军政双超强),从原始人的历史开始,史上最强人类,就是毛主席。我就强调一点,以前有个词叫战争迷雾,就是说战争开始后一般作战双方都在极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放出各种花招迷惑对手,两个人就像走进迷雾一样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身处战场的指挥官可不想我们一样完全是事后诸葛亮复盘,一般的资料度娘马上跪献,在战争中的人很容易被各种情报、兵力、形态、异变搞迷糊了。但是,毛主席特别厉害的一点就是他有一套方法,基本上就是以实践论为横轴,矛盾论为纵轴,辅助各种情报、历史、个性分析等等综合,就成为一套厉害的不得了的分析一切形态的研究方法和模式(类似金庸写的那个破剑式,破尽天下万法,比那个要厉害千万倍),要知道旧中国是各种势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又夹杂各种帝国主义的影响和侵略,毛主席用他的方法,总能在历史危急关头准确的判断出问题的要害,并采取最正确的步骤……一次的蒙的,两次是幸运,但是次次都这样那明显就不是所谓运气的问题了……什么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真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说什么毛主席打仗都是靠破译蒋介石的情报,不正确,李德博古时期一样是大量的破译敌人的情报,不一样被打得极惨。情报不像我们想的,来一条,敌军从××而来要去××袭击我军。然后就只有这一个单项选择题。一个重点时间段的情报会很多,而且很多可能是自相矛盾的,需要指挥员结合综合分析来最终判定那些情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那些是假的。情报战是一项多重选择题,非常复杂。把胜利仅仅归结于情报是不客观的。而且情报战里有很多假情报,就是故意发很多假的现象和信息来迷惑敌人。总之,毛主席是至顶之人,是从立德、立言、立功三项都超越极限的人,你仔细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军事历史,从来没有任何人,从毛主席那个状态,面对那种混乱残酷到无以复加的社会状态最终完成那种规模巨大的历史改造,并最终改写中国的历史和世界的历史。我在别的回复里说过,毛主席的作用现在被大大的低估了。再过三百年或者五百年,人类进入宇航时代了,将来回溯新时代或新世纪的原点,就在毛主席身上……现在的人感觉不到,以后会感觉到的……这是第一个日本军比不了的地方,日本军队从未出现过象主席一样厉害的军政统帅……
2、彭总的优秀战术指挥。这是我以前的一个回复,基本上就是对彭总的基本看法:1、在朝鲜战场时,彭总的指挥艺术就已经趋于成熟了,我个人认为彭总最糟心的一次战役是西府战役,因为急于攻占敌后方基地宝鸡,被马家军和胡宗南夹击(我个人认为这一仗最大的问题就是彭总想攻占宝鸡的意图被敌方洞察了,因为我方后勤困难,只能打对方后勤的主意,想再次来个蟠龙之战,结果我军一动敌人也迅速合围而来,尤其马家军动作极快),差点就被重创,甚至有覆灭的危险。幸好国民党军队有不定时抽风的传统习惯才得以逃脱(马家军和胡宗南军火并,狠命打半天才通过俘虏知道打自己人了……好像还打了两次)。事后彭总大大的检讨一番。这应该是彭总最危险的一次了,以后就没这样过了。
2、…彭总抗美援朝打得相当不错,有些问题也是难免的,因为美军是远超以前对手的有难以置信物质力量的军队(战前已经有所估计,但是一旦打起来还是远超大家意料之外,因为那时真没见过那种物质力量)。我记得有两个人,薛岳和陈毅,土地革命战争中都很能打的两个人,到解放战争中就不行了,不能适应战争的极速变化了,就都后退出局了,脱离一线指挥……抗美援朝其实很难打,开始美军不适应我军战术,吃了不少亏,后来适应了一下就开始发挥物质优势,我军也不适应,也吃不少亏,后来坑道战术出来了,一直到上甘岭双方都发挥优势放手死命大干一场(美军:空地火力,战场遮断;志愿军:坑道战术,小兵群强火力威胁下攻坚战术),美国人才服气了,不打了……
3、论起来彭总真是革命老黄牛,从红军就一线指挥(红三军团),抗日还是一线指挥(副司令),解放战争一线指挥(西野),抗美援朝还是一线指挥(志愿军司令),其实这个战争跨度极大,超级难(真正一线指挥员非常难熬,对智力、精力消耗极大,粟裕脑袋里带者弹片,指挥完淮海战役人就不成了,陈老总说以后生儿子不当兵,这就不是人干的活)…彭总是真正打满中国革命战争大满贯的一线指挥员!虽然我们说他的指挥和林粟相比精细度上有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从更广泛的规模和深度上讲,彭总对国家和军队的贡献是要超过以上两人的……彭总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流的将领是完全当之无愧的!
我个人认为日军将领中没有能和彭总水平类似的将领,当然这个差距比毛主席那个要小。那个岗村宁次应该说是个比较厉害的角色,但是他的立足在日本对中国巨大的系统优势上去的(其实一直到抗战胜利,中国军队对日军占领的大中城市都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但是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就不同了),日本那些将领,在中国一般都打得不错,比较容易取得很好的战绩,尤其对国民党军队,但是去南洋基本上都扛不住美军的三板斧,尤其是优势火力的杀伤。你在日军和德军的战争回忆录中经常能看到对美军难以想象的炙热火力和优厚到令人不可思议后勤供应的羡慕嫉妒恨,尤其是日军。
3、军队的体系建设。被建议修改了
4、思想政治工作。其中政工是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秘密武器之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不太为人所知,大家都喜欢看机枪大炮炸碉堡那种表象的东西,因为有刺激又来劲。政治思想工作我就强调有一个诉苦运动,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厉害了,有本书,叫心路沧桑,是描写滇军60军改造成50军,成了志愿军最后上朝鲜战场,从60熊变成50凶的故事,里面对诉苦运动就有很生动的描述。你这别小看这工作,因为就中国思想特别乱,有很多人认为凯申是正统,就算坏但他就是正统,反对正统是不对的。这个诉苦运动从身边的各种事开始,就让士兵从身边事开始反思中国这些万恶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恶性发生在穷苦的老百姓身上,发生在自己身上……人的思想以通那行动马上就不一样了……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人越大越多,创造了战争奇迹就是用这工作马上改造俘虏,效果好得要命…政工工作是我党生命线,确保了我军不是谁枪多谁当老大(张国焘打了个喷嚏),党指挥枪,最重要就是思想过硬……日军也有这一套类似的东西,就是武士道。所谓骑士精神武士道这种东西对弱小者极端的残酷无情……从根本上体现这东西非常虚伪……当然是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虚伪,日本人本身就认为强者决定一切,只要我比你强,杀你和你无干……
5、土改。这个土改是搞什么,就是吧土地分给了农民,要知道中国的农民盼望有自己的土地几千年了,整个封建历史都是农民对土地可望不不可及的历史(毛主席有多伟大你从他把盘踞中国几千年的地主阶级,这整个阶级给连根拔起彻底除掉了就可见一斑了)。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和房子对现代人意义有相似之处,但是应该比那还要大。你能想象中国这么多人部分都是租房住没有自己的房子吗?如果是哪样那些搞房地产的得有多富,比现在还要富很多倍……中国的封建社会为啥最后都崩塌重新洗牌,就是到最后皇权和大地主阶级把土地完全霸占残酷到极点的压榨……今年房租5000,明年就8000了哈……怎么,没钱,滚出去睡大街!就都是这种调调……为了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整个农民阶级,因为中国最多的就是农民,豁出身家性命来支援解放军作战……你真不能想象千百万人被发动起来那种象火山爆发一样的洪流的不可阻挡性……更别说好多参军的都是农民子弟,那上战场肯定玩命,要么自己的地就没了……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是这种心情,美国佬把朝鲜炸得一塌糊涂,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经历过残酷战中的战士们知道这些人要是到了中国会是什么一样,后方的群众也知道,后方全力的支援前线(光一个捐款运动就够买一千多架战斗机,家家户户做炒面,功德林那帮开始阴阳怪气的国民党高官们也动手做炒面,据说质量都不错),前方将士全力作战,就是要吧这一切罪恶挡在国门之外……成了一个民族情绪被极度激发的利益共同体……就是这种激昂的战斗情绪和巨大的利益守护性,你能看到冰雕连,看到烈火熊熊的邱少云被烧成焦炭一动不动,看到黄继光拖者断腿猛扑到火舌喷吐的机枪上……上甘岭上出现了一个眼睛受伤的战士背着一个腿部负伤的战士继续向山顶阵地冲锋的一幕,以及无数的英雄们抱着炸药包、爆破筒扑向敌群、暗堡和盖沟……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6、人性:我在网上看过一个美国大兵的回忆录,他在朝鲜战争中和一队人被朝鲜人民军俘虏了,人民军把他们赶进一个山沟,看样子就是要枪毙这帮人了,这在这时,刚好有个路过的志愿军小战士,阻止了这帮人民军枪杀俘虏。这美国佬说他总能想起一个志愿军小战士,挥舞者一支步枪,说着他也听不懂的中国话,把他们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前一阵看过一个资料,说是一个韩国教授仔细研究了朝鲜战争,发现在战争中美军、韩军和朝鲜军都屠杀过俘虏和平民,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真一件都没有。大家知道这个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人性的控制。人是有兽性的,在失控的时候人会变得比野兽更凶残,而战争是最容易造成失控的,因为战场里面全是赤裸裸的暴力和杀戮、强奸,不胜枚举。你翻变世界战争的历史,除了岳家军那种极少数的有一定的类似性,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做到了对人性的最完美的掌控,攻击敌人的时候最凶猛,对待俘虏、对待对方的妇孺最文明。你翻番列强的历史,从贩卖黑奴开始,整个西方就是崇拜暴力暴力加暴力,西方对黑人的杀戮,美国对印第安人的杀戮,德国对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杀戮,日本对中国人的杀戮,即使到现在,美国和它一帮小弟的大兵在阿富汗、伊拉克等等国家进行的种种战争罪行(有资料说这帮野兽要干坏事的时候会提前设置电子屏蔽器),都是一个传统和风格……杀人、奸淫和抢东西,这三大特别,游牧民族的,一直到到现在,被西方完美传承了下来……整个西方就是披着科技和基督外皮的游牧文明,准确的说,海上游牧文明……海盗文明……其实他们除了会使用和改造机关枪,什么都不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和使用机关枪……不受控制的暴力,早晚会毁掉一切……会全面失控……如果吧中国现在移民到火星上生存……你就会看到美国统治下的地球完全是一副末日来临的惨状……我说西方怎么总有末日情节,丧尸围城什么的,中国从来没丧尸这种玩意……毒品嗑多的人不就是活丧尸吗?……一个新冠小流感(懂王语录),就把美国和世界搞成这样了……
说得有点太多了,反正我就是那么个意思了……
志愿军身上体现出太多的中国特点和强烈的时代特色,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是多重因素组合而成的,所以才能扛住美军。
首先感谢喜欢这个贴的朋友们。我建了一个知识星球(新人一枚),希望对历史、军事史、中国近代史、毛主席思想和事迹以及金庸武侠有兴趣的同志们来做客。我会整理一下这几年发表的贴子和评论在上面逐步贴出来,和有兴趣的同志们一起讨论。
二维码如果看不到的可以点击头像
发现了一个分析上甘岭的贴子,有些新东西,推荐给大家,不知为什么赞这么少啊:
刚看了停火的长津湖,也还可以吧,中上水平……主要是上次那个金×川把大家恶心坏了,都降低了预期,长津湖比那个比还是强多了……
刚看一个推荐剧,功勋,智勇双全李延年,我的乖乖第一集就爆灯啊拍得太好了……墙裂推荐大家看功勋……电视剧拍出了大片的感觉……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和同期电视剧《功勋》的「能文能武李延年」部分相比,各自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谈点自己的观点:
长津湖总体还是不错的,比金×川强很多(金×川这个作品真极大的拉低了大家对传统军功大片的预期,真是没想到能拍成这样。对长津湖的预期就相对低了很多),总算船头调过来了。可以总感觉有很多的不协调,看了能文能武李延年就越发明显了:
1、伍万里这个角色,特别不协调。他是伍千里的兄弟,要上前线可以理解,但是影片反应的那种情况实在太突兀了,首先没有经过父母同意,是自己跑出来的。其次就是三兄弟老大已经牺牲,老二、老三同上战场(先不说老三根本没经过军事训练,都到了朝鲜连子弹都没见过)这一旦牺牲了父母的养老是大问题。这种情况下老三肯定会被送回去。我记得朝鲜战场上有这么个事,有个人写信给彭总,要求送战场上的独子回家养老,彭总立刻就找人给送回去了。打朝鲜的时候兵员充足,不太可能让伍万里这么个新兵蛋子上前线,如果没父母还说得通,父母都在可能性几乎没有。关键是父母都不知道,这小子自己偷跑出来的。
2、看长城。可以理解导演的意图。但是总觉得有点刻意。不自然。
3、战斗开始。伍千里,就是吴京那个角色,是连长,看不到细致的战斗分析,而且一开战吴京自己就先莽上去了,冲冲冲,杀杀杀,打打打……靠战斗本能混战……本来也没什么,但是你一看李延年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立刻就能感觉这差距马上出来了……
4、抬钢板挡子弹……又是那种导演自己瞎JB脑补的情节……钢板要能挡子弹得多重,两人能抬起来吗,对面机炮一扫或者一颗手雷过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5、坦克对狙……和上面一个一样……吴京那个坦克已经冲下斜坡(冲得很深),一时很难上来了,敌人的坦克有什么必要非要冲下来搞一个坦克对狙……那下面全是小房子,视界也不好……
6、最后打北极熊团的时候战斗还没结束怎么一下情节就慢下来了……搞不懂……战斗还未结束这几个人在那里干啥?
7、雷公的死……开车拉标识弹出去被一炮炸飞就完事了(开车出去路上还有几辆敌人坦克也是够扯的),太拖拉,磨磨叽叽,反而影响效果(过于想表现这个情节)
8、没有最后的冰雕连,你都不知道这个电影叫长津湖……整个战斗行动没有体现出严寒对这个连战斗行动的影响……
9、最后的冲锋,又是人海冲(韩国拍的战争片中国就是人海战术,到中国导演这还是),拍出来很好看,但是真正的战场吃大亏,因为美军是强火力军队,人员越多越密集冲锋美军越喜欢……
总之,先这么多了,诸多的不协调。但总体效果还行吧,票价肯定值。
再说李延年,
最顶级的……真是到现在为止最顶级的军事单元剧,远超长津湖,既有对传统军事电影的继承,又充分结合了现代拍摄的一些技术特点,代表者传承和发展,非常好,非常棒,这个导演和演员都很不错,这证明中国,是完全有能力拍出不次于好莱坞大片的那种正能量震撼效果的
1、开头就很棒,要打仗了,结果小安东当逃兵,这个环节非常难以处理。结果李延年从最完美的方式处理了这个相当复杂危险的局面,开始我真以为他要一枪毙小安东……结果他用了更好的方式……其实革命军队的政工工作极其出色,内控很严很有效,这一点相当完美的予以体现……这就是能文……
2、从攻击346高地的战前研判,到通过炮火封锁线的时间和方位研究,到提前预留武器库,事事体现了李延年这个任务心思细腻,考虑问题举一反三,前瞻性很强……真到守高地的时候战术上想了无数的招数,包括战线前置,设置炸药线,充分利用夹沟屯兵等等……特别善于动脑子,利用一切的可能隐蔽自己,杀伤敌人……
3、面对政审……其实这一关最难熬(也特么的很难拍)……比正面杀敌还难……首先他救下了小安东,给大家都上了一课,其次他亲自带那六个兵去敌占区杀国民党的特务以证明自己,深入虎穴,这完全是古代推心置腹的翻版,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这几个人没有真正的特务,那就都是死士了……全连的人都看着呢……你怎么对别人,最后别人就怎么对你……当官的都这么玩命,当兵的还有什么好说的……后来哪些战士个个悍不畏死就说得通了,抢坦克的,拿爆破筒冲敌阵的,自己混敌营去炸弹药库的……到最后一颗手榴弹,要充入敌群赴死没一个扎眼的……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周围的气氛起来了,就会向风卷火一样带动更多的人冲锋陷阵……
4、演员找的好……非常符合各自的角色……情节设计、台词、环境都相当好……总体比长津湖强不少,金×川那种垃圾更不用说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英灵不朽,万古长存!
lyhx10-06
几个大亮点:
1、面对逃兵,反做思想政治工作,激励全连战士,也给了小安东新的生命……这一开始就是爆灯开局……从来没有那个影视剧演过这个……
2、把基层连队干部那种对己方思想掌控力度和对任务的举一反三、深入细致的前瞻性考虑演绎得淋漓尽致,有很多的细节,其中一个就是吧缴获的美式武器都藏一个小山洞里……回来的时候就用上了……否则弹药更加不足……这种细节真的很多……
3、面对政审……又是一个超级难点……亲自带这几个被怀疑的兵去清除国民党的特务……真的没治了……就一个字:服!跟着这种人,掉脑袋也要上!你可以看到后来在346高地上死守人人都玩命一样……榜样的力量形成了那种气氛会鼓舞一个群体性的行动……
4、战斗场面很赞……而且在战斗过程中也体现了很多的智斗情节,想了很多办法来延长防守时间,杀伤敌军……
唯一能想起来的弱点:
投资不足,道具还应该更真一些……
希望这个导演去拍更好的题材,比如重拍上甘岭,绝对是远超长津湖的爆灯大卖……情节、环境、气氛、演员(那个营长不错,脸上有杀气,看着好凶卧槽)等不错……终于有人拍出了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气息的顶级的作品来,完全不输美国大片……投资如果跟得上肯定效果更好……
墙裂推荐导演继续拍一部超级正能量大片!
简单说点感想:
1、内保人员有自己的工作条令和原则,这没什么可非议的。你看团长都很尊重内保人员。但是,正好在战斗之前,要查几个战士,本来就容易引发问题(因为七连解放战士很多),而且尤其危险的是小安东,这小家伙太小,被安保东问西问就容易出问题,安保人员可不是李延年,最轻的就可能留下这几个人不让上去(询问中还可能引发别的问题),尤其是小安东,你动摇过,怎么能保证在激烈战斗中不二次动摇?安保人员说话份量很重的,一旦决定了,李延年再想争取基本上没什么可能性了。你想要是一个人出了问题都影响大家情绪,要是小安东出了什么问题,比如被留下,那李延年开始做的巨大努力,调动起来的气氛不是完全被毁掉了吗?这对即将而来的激烈战斗有多危险李延年这种老兵能不知道?所以他马上争取了以晚上,就是要用时间差搞事情。
2、亲自带这帮小子去搞那个狗特务。几个细节:第一,那小子也不是吃素的,一直不露面,就怕打黑枪,连送钱都是一个美国佬,但是最后那个谁作势一枪打死了李延年,这下子那特务着急了(说了是连指导员而且刚开完作战会议回来),跳脚大喊大骂,结果中枪,这就叫我预判了你的预判,第二,假如说,这里面真有人有想法或者动摇了,几个人一起行动,相互受限制,你很难跑过去的,一旦杀了特务撤退,你就更无可能在跑过去了,这样就完全封死了这几个人叛逃的道路,也证明了他们的清白……当然这是李延年用生命在做赌注……第三,把意图向上级说明,寻求上级的配合,但是给了时间差,上级来不及阻止……这就吧上上下下的关系都理顺了……
救了小安东两次,救了这几个要被审查的人,保证了全连高昂的士气进一步提高没有受到影响,并进一步巩固了指挥员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
什么叫能文能武,有勇有谋,都在这里面了……
补充:
还有那个踩地雷的战士,叫啥来者,李源?已经中枪受了重伤,死命的坚持,知道一旦忍不住地雷爆炸不得了,整个进攻任务泡汤(类似邱少云)。最后进攻一开始,等到同志们以来立刻就不行了,为了防止其他人损伤自己松开了……还有李延年给小安东做思想教育时候说的话,大意就是小安东想保护二妞,因为二妞有救命之恩,美国轰炸机投弹的地方离你家可不远了,就几十里,几十里,轰炸机几分钟就过去了,你拿什么保护二妞?中国有千千万万二妞这样的好女孩,好女人,我们能让美国轰炸机在朝鲜、在安东发生的这些惨剧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演吗?只有狠狠的打击美国鬼子,才是真正的保护二妞,保护国家和人民!
原话说的真好,多少年没有见过这么质朴纯正的思想动员工作了……一点做作都没有,就是摆事实讲道理,震撼人心……也根本无须什么大场面……
中国军事电影,老一辈就是小兵张嘎,地道战,南征北战、奇袭、上甘岭、英雄儿女那种,极富时代特色, 到改革开放就是高山下的花环,可以称得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反应了那个转折年代的军人和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到后来就是大决战电影三部曲,体制下电影的巅峰之作(八十碗怼六十碗,优势在鹅),在往后,可以称得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就真是李延年了(集结号其实拍得不错,整体结构相当流畅,战斗场面借鉴了韩国的很多手法,令人眼前一亮,但是思想上是个大毒草,破坏了整个构架体系。至于亮剑,其实是另一类的抗战爽剧,但是这家伙比较高明,手法比较隐蔽,而且李云龙这个人物确实刻画得有点乱世草莽英雄那个架势。和梁大牙是同类人。这类作品的最大弱点就是主人公讲本事,讲兄弟,讲感情,就是不讲政治。政工才是中国军队的体系生命线,否则就是枪指挥党而不是党指挥枪。)
李延年虽然小,但是真是完全体,基本上没什么弱点,把志愿军的所有特色基本都反应出来了,就是投资太小,有些道具,坦克什么的不太像。将来拍电影多给些钱搞点特效就更好了。
智勇双全李延年的导演叫毛卫宁,希望毛导去拍铁原阻击战,重拍上甘岭,松骨峰血战……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爆灯大作……
硫磺岛和上甘岭除了都修筑了坚固的土木工事之外其他方面没有任何一点儿相似。
先说大的方面,硫磺岛美军投入约6万人,日军守军2.3万人左右,日军人数劣势十分明显,上甘岭志愿军投入兵力4.3万人,联合国军4万人,双方可以算是均势。
除了总兵力对比不同还有战场态势的区别,硫磺岛当时已经处于被围困的状态,美军有强大的海空军支援,日军陆军炮兵阵地也早就被扫荡一空,美军地面部队在坑道火力范围外可以无所顾忌的随意排兵布阵,缺乏重火力支援导致日军一旦丢失地面阵地就绝无夺回的可能。
而上甘岭不是被围困的绝地,对志愿军的补给线美军只能采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去干扰而无法彻底切断。战役双方在交战过程中都拥有重火力支援,联合国军只是更强。
美国空军虽然也对一线提供了强力的支援,但并未能扫清纵深区域的志愿军炮兵阵地。因为志愿军炮兵阵地依然存在导致联合国军无法在上甘岭周围任意施展,联合国军即便夺取了志愿军的地面阵地也会受到志愿军重火力的攻击随时可能丢失,事后根据统计歼敌数里有60%以上是炮兵贡献的。
总结来说就是硫磺岛是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使尽浑身解数对困兽的围攻,而上甘岭是用联合国军最利的矛强硬攻志愿军最强的盾。
其实坑道战并不是无敌的,这种战术只能在特定情况下才能发挥良好作用,在朝鲜半岛中部的丘陵地带装甲部队难以展开,敌方以装甲部队为箭头强行突破阵地直取指挥补给中心的战术是实现不了的,马奇诺防线就是这么丢的。
这也就意味着地面的主攻手注定是步兵和炮兵,坚固的坑道和堑壕可以极大的削弱炮兵和航空兵的攻击效果,敌人想拿下阵地必须要集结数倍于守备兵力的步兵部队才可以,而如此大规模的进攻行动我方重火力可以充分发挥,即便拿下阵地进攻方也必然损失惨重,这种情况下运用坑道战术可以说是非常合适,这种情况下坑道阵地可以以少数部队牵制住敌方多数部队,兵力对等的情况下敌方放手进攻坑道阵地就意味着别地方会被我方优势兵力暴打,而如果不以优势兵力进攻又拿不下坑道阵地。
但在硫磺岛这种补给线极其容易被切断的海岛就不太适合采用坑道战术了,海岛一旦失去海空军支援就会彻底陷入孤立,人员、弹药补给困难会导致重火力难以持续施展,阵地一旦丢失难以夺回,即便修建了紧固阵地也会被逐步蚕食,阵地失去完整性作战效能会急剧下降,这也是为什么丢了阵地一定要夺回来的原因。
在海岛上投入的兵力一旦丧失海空军掩护就会被各自孤立分割,即便双方总兵力相当,进攻方也可以从容的在不同时间点上在不同的地点分别集中优势兵力挨个拔除。可以说海岛本身就不适合陆军重点守备,一旦海空军被压制陆军尽快撤出保存实力才是正确的应对,修筑工事据守只是无意义的送人头,除非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其他行动争取时间。
志愿军火力比日军强多了。
10月30日上甘岭大反击战斗中,志愿军炮击的时间是四个小时火力准备,之后数次假延伸,到总攻为止,一共轰了八个小时。
上甘岭双方的火力差距不是因为志愿军火力不足,而是美军火力太过剩了。这跟日军严重的火力不足是两码事。。。。
另:无支援情况下志愿军坑道坚守记录是20天,并不比日军强。
坑道战术确实极大减少了志愿军的伤亡,且使美军强行肃清志愿军坑道的代价难以承受,战争打成了烂仗,而并非杜绝了伤亡。先明确这一点,然后我们才能继续分析原因。
原因有四:
1.朝鲜战争是一场有限战争,双方都无意扩大战争规模。
2.坑道战术本身就是一种能有效削弱炮火毁伤能力的战术。
3.志愿军坑道战术的背景是跟美军进行阵地相持,并非像日本一样被断绝外援且被围困。
4.志愿军的坑道战术不是单一战术,而是一个体系战术,融合诸如反斜面,棱线在内的一系列其他战术。
1.朝鲜战争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全面战争,当时冷战大幕刚刚揭开,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并不希望在亚洲投入过多的资源。仁川登陆取得巨大胜利后,美国政府产生了侥幸心理,加上麦克阿瑟的个人威望,美军才得以越过38线,向鸭绿江推进。但当时美国的决策层还是小心翼翼的,杜鲁门对麦克阿瑟在三八线以北作战的权力进行了诸多限制。在第四次战役结束后,美军将战线恢复至38线以北附近,这时杜鲁门政府开始坚决执行有限战争政策,并在1951年3月开始拟制一份总统声明,大意是美国愿意在撤回到战前分界线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这是朝鲜战争的本质,是以战促谈,而不是打到底。这是跟太平洋战争完全不同的一点。
接替麦克阿瑟的李奇微则严格执行了美国政府的有限战争政策,在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全线退却的时候,美军虽然也展开大规模攻势,但只是进行旨在扩大战果的短距离追击。也不敢违抗国会的命令,越过三八线太远,这也是为何战争末期的战斗主要是围绕着三八线的拉锯战。而不是不择手段杀伤地方人员,极力推进战线的战争模式。
(第五次战役)
所以,应当看到,美国一开始就投鼠忌器,不敢把战争扩大,这受制于美军当时的全球军事战略。而如果美军真是不管东欧的压力,一定要扩大战争,总体战下的志愿军是很难顶住压力的,因为战火不会只落在坑道里的志愿军头上,还有国内一切我们能想得到的地方。
2.坑道战术本身就是一种能极大削弱炮火优势的战术,但是其代价也是很大的,那就是牺牲了轻步兵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术突然性。这对于依靠运动战的志愿军,是个极大的损失,但是战争已经进行到这个阶段,阵地战是绕不过去的,所以坑道战术的使用,本身也是很被动很无奈的。在相持战前期,志愿军内部就广泛流传着“宁攻三个山头,不守一个钟头”的说法,足见美军火力的凶悍。
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联合国军自此可以开始从容不迫地施展它的重火力优势和消耗它那堪称奢侈的弹药数量。而志愿军则陷入了更为不利的境地,因为这时它还没有找出克制联合国军火力优势的有效战术,部队在阵地战相持阶段初期出现了极大伤亡。直到慢慢志愿军调整了坑道战术的战法,摸清了美军的攻击模式,慢慢才把伤亡降下来,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可以接受的程度。
志愿军的坑道战术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早期从单兵马蹄形掩体,但相互连通的“猫耳朵”,再到后来五六的掩体相连的鸡爪洞,是步步深入的。为了实现"防"与"打"的紧密结合,坑道口还与防御阵地上的表面野战工事连接,这样就可以使部队能在第一时间从坑道进入野战工事。炮火只要一停,人马上冲出去抢占防御阵地,顶住冲上来的美军。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在作战中伤亡明显减少。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联合国军”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一人;1952年1-8月,“联合国军”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所以,坑道战术,对于火炮,特别是榴弹炮这种弹道较为平直的炮种防御效果是很好的。(注意,这里所说的平直弹道,是相比迫击炮这种曲射火力而言的,诸位不要纠结诸如“加农炮弹道更平直”什么的了)
所以,之所以美军难以消灭坑道里的志愿军,是因为……坑道战术本身就是很难缠的战术,不能完全控制阵地,就无法给敌人有效杀伤。
3.志愿军的坑道战术,是在战争转入与美军的阵地对峙阶段的产物,这跟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被重重围困而发展出来的坑道战术有很大不同。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面临的是美国舰队铁桶一般的围困,弹药,粮食,食物,兵员,几乎任何形式的补给都断绝了。这种情况下,坑道战术虽然能抗住美军的炮火,但是并不能为日军争取到更多喘息的机会,而只是让喘息的时候不至于被炸死而已。坑道里的日军,其实是死一个少一个的,阵地早晚是要丢的。
(美军使用喷火器肃清地道和山洞里的日军)
(朝鲜战场上的补给线)
而志愿军的坑道战术,虽然看似是一种对美军绝对优势炮火的被动防御措施,但是志愿军的补给线是没有断过的。虽然经常受到美军的炮火阻拦和覆盖,但是后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一直保持着对前线阵地的补给输送。这意味着,“范佛里特弹药量”可以呈指数增长,但是坑道下的志愿军的伤亡却未见得是指数增加的。每一次炮火准备后,美军的部队冲上山头,会发现,本来要炸掉的装备全部转入了地下,现在原封不同拿出来对着他们射击。本来杀伤了不少志愿军,但是一夜之间通过补给线,新的兵员又送了上来,抵抗的力量还是很强。这是让美军头疼的地方。当然,对于没有反斜面掩护的后勤补给线,反而成了战争后期志愿军伤亡的主要来源。前线死人经常没有补给线上多。
所以,坑道战术之所以能成为志愿军跟美军周旋的工具,而不是沦落成仅仅是拖慢志愿军死期的垂死挣扎。就是因为后勤补给的顽强,后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供应是坑道战术能发挥功效的前提。
4.坑道工事在面对敌军远射轰击时固然存在优势,但单凭坑道工事仍很难与步步为营的联合国军进行正面对抗,因而志愿军在坑道工事的基础上仍然需要构筑反斜面阵地,两相结合得来进行兵力储备和躲避敌直瞄和曲射火力。此后志愿军利用坑道与联合国军作战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反斜面阵地防御作战的形式出现,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上甘岭战役。尽管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可以抵御美军榴弹炮、飞机轰炸的曲射或抛物线火力打击,但美军还拥有大量坦克、无后座力炮、M-2重机枪等直射火力。由于志愿军缺乏火炮,美军在进攻时仍然可以轻松地将坦克等直射火力部署到适当位置,对志愿军阵地上的坑道口、火力点进行压制,然后步兵上山占领表面阵地。随后就会出现,整排整连部队被美军几支步枪堵住坑道口的严重情况。这时候,本来效果不错坑道反而让志愿军自缚手脚。
(这张图比较好显示了反斜面战术的应用,虽然不是朝战的)
所以,志愿军构筑了大量反斜面阵地。所谓斜面,就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部分,在一个前沿高地上,朝向对方的斜面叫正斜面,背向对方的斜面为反斜面。反斜面坑道工事利用山体的遮掩,美军当面的所有直射火力就都成了摆设,曲射火力也存在很多死角,压制效果有限。
但反斜面阵地也不是坚不可摧,其关键就在于棱线的争夺。当志愿军棱线丢失的时候,美军会以极快的速度全力扑上,使反斜面坑道里的志愿军来不及预警来不及展开兵力占领阵地,直接被堵在坑道里。美军然后就调上无后座力炮、重机枪等直射火力,压制后山志愿军的阵地,最后肃清前山坑道里的志愿军部队。这时候一般志愿军就惨了。
最经典的持续好几天的棱线攻防战,美军稳扎稳打利用炮火优势逐步控制棱线,而志愿军就死守反斜面阵地拖时间,到夜间新部队运动上去重新控制棱线。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一场典型的反斜面防御作战。窝在反斜面,等炮火弱下来,冲上去打一波,打退就缩进反斜面坑道,继续等。后期,随着志愿军炮兵的展开,很多时候志愿军可以在美军冲上反斜面时直接呼叫炮火轰击表面阵地,或者直接在美军没冲上山头正在爬山时,算好时间差,给美军“火力覆盖”,而战争末期美军的主要伤亡,反而是这种火力覆盖所造成的。所以可见,坑道战术虽然有用,但是真正想杀伤敌人,还是实打实的火力来的实在。
所以,志愿军的坑道战术之所以有效,也有反斜面战术和棱线战术以及后期炮兵支援的配合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坑道战术的功劳。
欢迎补充和纠正
我来问好几个问题:
答案非常明显,就是态势完全不同嘛。你让德军被围,瑟堡啥的该丢还不是丢;你让德军兵力稀疏,巴格拉季昂一样开场被捅穿。咋现在到PVA身上就看不出来了呢?
上甘岭,它之所以能守住,我们撇开一些客观因素不讲,在物理上制约美军胜利有两个主因:
其一,美军当年没有好用的夜视仪------美军“尖刀师”第7师的伤亡87%发生在夜间、韩军第2师85%的伤亡发生在夜间。
驻韩美军几乎所有部队,他们都痛恨“中国的月亮”、而韩军最怕的是黄昏来临。
这个时间段,它是联合国军警惕性最高时段。
志愿军最喜欢的夜战+肉搏模式大多在此时发生。
一个多月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各部几乎所有的反击及攻势全部在夜间完成。
夜战,它是联合国军的最短的短板.................。
其实,志愿军们尤为擅长的夜战+肉搏模式也存在两个bug:因他们的饮食以单一的淀粉为主的原因,战士们普遍患有夜盲症,也因营养长期跟不上的原因,若志愿军与美欧军相互比教单兵身体体格的话,我军的战士的肌肉含量肉眼可见的偏低,如果排除意志力,在暗夜里单兵一对一肉搏时,瘦小的志愿军战士的扛击打能力、爆发力及反应速度上处于明显劣势。
其二,志愿军可以持续“添油”,这也是最终获胜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上甘岭战役开启后的头7天,做为防守方的志愿军第45师,也就是我国豫西北老乡们俗称的“老二团”,他们的战斗人员几乎全部打光了。
崔建功的这个15军第45师,它拢共有21个步兵连队(全部为加强连,多数连队人数超过200人,其中老兵占50%以上)。
我们都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之前,像第15军及第50军这类的“二流”部队,彭总是不怎么待见的,一直让他们扮演打酱油的角色。
这哪像"万岁军"第38军及接替第15军继续防守上甘岭的王牌部队第12军那样重用。
故而,15军的崔建功师被安排到“最不可能发生战斗的地方”-------上甘岭。
上甘岭,它虽是我方的突出部,但相对于紧紧相邻的右翼西方山来说山高坡陡,属于“易守难攻”之地。
而西方山,它地势平缓北面就是我方最重要的平康谷地。此地十分便于美军机械部队展开攻击,战略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第15军和志愿军的王牌第38军,这两只部队均把自己最能打的硬茬部队(15军派的是最能打的向守志的44师)叠加安放在了西方山,我志愿军全部坦克部队及重炮部队主力也均在此地大纵深层层设防坐等美军进攻。
可是,万没想到的是狡猾的范佛里特却在最不可能开打的地方-------上甘岭开打了。
直到上甘岭战役打到第四天夜里,秦基伟才终于判明认定:
上甘岭,它才是联合国军真正的主攻方向(而不是佯攻)。
在上甘岭战役即将发生时,已经有一些反常征兆了,却没有引起我方注意:
就在战役前3天,我军防守的两个高地的对面,韩2师同时有两名韩军(营参谋李正球、下士李朝东)穿越火线来投诚,他俩都坦露出上甘岭将在近期发生大战。这也太巧合了吧!秦基伟等高层均觉得这是“蒋干盗书”式的反间计,没有予以认可。
看来《三国》看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
也就在十天前,上甘岭右翼的白马山附近,我38军114师一个文化教员谷中蛟叛逃过去,泄密了10月15日夜间我军进攻白马山计划,韩9师相信了这个叛徒带来的消息,他们紧急叫停了正在举行的运动会,把白马山前沿的铁丝网层数由两层加密成让人咂舌的7层,前沿大面积加密布设触发地雷,并全员动员彻夜不休构筑了150座明碉暗堡,詹金斯急忙调集了金城、鸡雄山(上甘岭对面)等处准备进攻上甘岭的近百万发储备炮弹..........。
面对准备充分的韩9师,万岁军6700名身经百战的最后老兵在弹雨中血染白马山....................。
还有一点反常是,战前美军特种兵大队摸哨抓走了我军3名前沿哨兵。
美方资料解密:这三名岗哨,有一名是原国军老兵,1949年于成都加入共军(邱少云也在其中),属于主动投敌。另外两名岗哨都经过激烈搏斗才被抓获,美军精心选拔的特种兵身高都接近2米,在与一瘦弱小个子中国哨兵搏斗时,他俩一直从山顶打到山脚后,该中国人已经当场窒息死亡。
我们都知道第15军,它在上甘岭战役发起的9个月前,既在第五次战役撤退掩护途中被数次重创,随即补充了一大批刚刚运到朝鲜的四川仪陇县、中江县、铜梁县、金堂等县的新兵。
写到这,我本人先要地域黑一下川人。
我常常疑惑,川人是那么的爱安逸,“耙耳朵”们一天到晚琢磨怎么把食物搞的麻辣一点,可是,为什么他们一旦走上血肉横飞的战场就性情大变,一副视死如归、死不旋踵的样子呢?
你只要稍稍瞟一眼志愿军特等功臣名录,那满满的一大群四川人的名字让你印象十分深刻:
他们普遍的而不是特例地以身堵抢眼、用胸脯堵住美军往外推的爆破筒,跳进敌群拉响手雷炸药包、烈火焚身纹丝不动、他们战至最后一人死战不退、不死不休.....。
就是这群刚来朝鲜入伍不到1年的新兵们,让相对弱旅的第15军至此一战成名,昂首迈入我军主力部队、功勋部队的行列中去了。
我们的崔建功师,它在弹雨硝烟中硬扛硬顶直熬到第七天午夜零时,他们发起了一场十分悲壮的“总攻”,用秦基伟的话来说:婆娘娃娃都上去了。
崔建功把他的最后的6个仅剩的完整连队孤注一掷投入了这场战斗。(这群人里其中就包括黄继光等3名特等功臣。)
时间来到第八天,早晨5点左右,志愿军135团6连终于赶到天亮之前,炸毁了7挺机枪防守的美军最后一个地堡。
最后这个美军集群火力点,它就是原志愿军的著名0号坑道改建而成的,就在2天之前,它在美7师用火焰喷射器围攻下而易手的,就在那天早晨,已坚守了三天的20多名志愿军战士在134团一营长李正庸带领下误判形势,仓促突围中纷纷烧死在坑道外从而失守,最后他们仅有3人突围成功。今夜再夺此地,造成了黄继光等数十人为之而牺牲。
第45师第三次全部夺回了上甘岭所有表面阵地。
5点半左右,天色渐亮,美军第7师随即开始发起进攻。
这7天的表面阵地争夺战,美军的进攻模式基本是教科书式的完全一样。
首先炮火准备:
40架来至汉城的B26重轰炸机,以4架为一横排编队依次的倾泻重磅航弹,地毯式轰炸一轮,这其间夹杂着10架志愿军极为讨厌的P51“野马”和F84“油挑子”,它们低空盘旋“精确打击”那些在弹雨硝烟中志愿军尚存活的火力点,以此拉开了进攻的帷幕。
紧接着美军17个炮兵营320门重炮+29辆坦克再轰击一个小时。
这些美军重炮群炮弹弹着点异常精准,他们在此战役打响前整整用了三天时间来不断校正射击诸元,上甘岭两个山头每一米都已经标注了射击代码,同时,一架架超低空盘旋的炮校机也不断指示新发现的轰炸目标。
万幸的是,这时美军的弹药量稍显不足?范弗利特原准备用七天时间“饱和地毯覆盖”整个上甘岭,10天前,他们为了支援韩9师在白马山防御万岁军38军的进攻而消耗弹药实在是过大,目前弹药量“仅仅够饱和轰击4天了”。
美军发起进攻的这个第7师,它被誉为“滴漏师”。也就是说他们这个师把握战机异常精准。
该师在第五次战役时,就敏锐的发现我军180师反应迟钝且孤立靠前布防,马上就把180师战场切割出来,他们伙同美24师和韩2师一起合围了志愿军180师,在合围了志愿军郑其贵师后,这三个师又结伴韩9师,共四个师马不停蹄采用德军曼斯坦因的集群“坦克劈入”战术直指军事重镇----铁原。
防守铁原的志愿军19兵团傅崇碧的63军,这个断粮已4天的部队,军、师首长和战士一样穿着大棉袄在酷热的大夏天作战(志愿军所有的夏装、鞋、豆油.....全部在三登总库区被美机炸毁殆尽了),他们几天来主要依靠煮桑叶汤维持体力。
63军采用了大纵深散布“钉子”式防御法,并首次“发明”了坑道战,经过浴血拼杀13天,总算迟滞了美军大规模坦克集群进攻,至此,美军坦克部队再也不敢在半岛上尝试这个二战德军娴熟且屡试不爽的集群战术了------美军只能把坦克分散开来给步兵当移动火力点使用。
这次上甘岭战役,打满全场的美7师与韩二师又双双赶来参战。
在上甘岭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战役发起头7天,志愿军的表面阵地上每秒要落下6发重磅炮弹,也就是每天15轮地毯覆盖一遍、一遍又一遍....,
炮弹具体有多密集呢?
换句话说吧,如果你趴在上甘岭的东西两侧主阵地不动地的话,会被大口径炮弹直接击中3.8次。
从开打第二天开始,就苦了机枪射手们,他们在上甘岭被炸松软的地表再也找不到瓷实的机枪支撑点了。
就在(14号)美军突然全面进攻的那天凌晨3点半开始,经过一个多小时炮火覆盖,志愿军两个山头先后挨了30万发大口径炮弹及500多枚重磅(500磅)航弹的史诗级轰炸,阵地上空翻腾起了数百米高的浓浓的烟尘。
防守的我7连战士向天空发射3枚信号弹,试图呼唤身后五圣山的炮兵炮火给予增援,可是,烟尘的遮蔽让后方的炮兵观察所完全看不见它们,整整8个多小时的战斗守军没有得到一发炮火支援。
后来,参过战的这些志愿军老兵们回忆14号当天,大家异口同声说那天是阴天。
其实,那天万里无云,晴朗的天气持续到了15日下午,它才转成阴雨天。
你想想,空优美军怎么会选阴天开启战役模式?那是爆炸后蔽日遮天的烟尘,完全误导了我们这些老兵们的集体记忆。
参加过淞沪会战的国军老兵事后回忆录里,几乎都会提及松井石根的日军炮兵的凶猛。
然而,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小口径70mm炮兵数月发射的炮弹量(30万发),才仅仅与上甘岭上志愿军开战首日挨的轰炸数量相等。
15军在上甘岭北面五圣山反斜面的炮兵群很寒酸,拢共才有榴弹炮3门、山炮6门、野炮6门。这些炮大多是老旧的山西太原造(原缴获晋绥军的战炮)。
再说就算是炮兵观察员看见了那三枚信号弹也没用,我军的这些炮兵正准备攻击别处,所有的射击诸元全部不在上甘岭地域,而是指向遥远的注字洞南山......
我们再回头看硫磺岛,它面积(20平方公里)比上甘岭阵地大5倍多,开战后,它平均每平方公里总共承受了美军1200吨TNT当量的轰炸(其中最密集那天,既登陆日,全天美军共消耗127毫米以上口径舰炮炮弹38550发),只不过4天后,折钵山就宣告陷落,剩下的日军元山主阵地也就再也不用承受美军大口径舰炮的轰击了。
上甘岭上志愿军却承受了美韩军共投射的高达20000余吨TNT轰炸当量,所以,上甘岭阵地虽没有遭到舰炮上的超大口径巨型炮弹轰击,但是,单位面积上承受的爆炸当量远超硫磺岛数倍。
其实我们也不要过份迷信超大口径舰炮的威力,就在38线最东端的“伤心岭”,超大口径舰炮依然拿坑道里的朝鲜人民军毫无办法。
我们继续说:
一个多小时炮火准备结束后,美军重炮群开始延伸扩大成环状弹幕轰炸模式。
(环状弹幕可以有效遮蔽隔断志愿军来至后方的一切地面增援力量。)
随即,美步兵集群(出发线最多能摆开4个营部队,美韩军东西各一半,联合国军在此地摆开军队极限发生在第二天白天,当天一共有17个美韩连队同时在这么狭小的区域展开疯狂进攻。真心不容易)开始拉出散兵线,爬坡上攻......。
在发起进攻的首日,当炮火准备结束时,一群观战的美国战地记者们均认为,这时候的上甘岭上细菌都不可能存活。
当然了,就连那些站在东侧攻击出发线上看热闹的美第7师31北极熊团的麦克卢尔的第1营及纽伯尼的第3营的这些百战老兵们,他们也认同这种观察。
他们随后采用的是高姿6路纵队向上开进。
仅仅一天以后,这些美7师老兵沮丧地感叹到:即使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和爸爸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这一整天的战斗,美韩军伤亡人数是很吉利的444人....。当天就2倍完成了范佛里特估计的“摊牌行动”伤亡数,此数据还是美方公布的数据,我方的数据是毙伤敌1800余人。
真难以置信的是,在炮火已经反复深耕了数十遍的地方,依然能够冒出了一群活人,真是不可思议,他们居然用“手榴弹雨”打垮了6路美军的进攻。这次垮下来的美31团,是我军宣称已经在长津湖夺旗团灭的“熊团”,他们在釜山重建整补后刚刚到达就又遭此重创......。
在第三天上午拉锯战时,炮火刚覆盖结束后,非洲最强战力部队------埃塞俄比亚营参与了唯一一次进攻。
我这要啰嗦几句,说埃塞俄比亚营是非洲最强军队,并非恭维他们,它是很严谨的一句话。
1896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我们欧洲人,在非洲又签署了一份屈辱的不平等的条约,不过,受屈辱方却是----意大利...。埃塞俄比亚人歼灭了入侵的意大利军队。
顺便说一句,埃塞人古代也非常能打仗。
上午10点左右,胸前缀满勋章的这群干瘦东北非人,他们还没看清中国军队的样子,转瞬就被烟火中泼洒出的手榴弹成片炸倒,遗尸121具.....。
从此,埃塞俄比亚人只迷信石家庄步兵学院及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他们已经瞧不上西点军校了。
七天的表面阵地拉锯战再加上5天坑道夜战肉搏,美7师亦伤亡惨重。
该师拢共27个连队,被打垮了24个连队,多数连队人数降到40人以下。美军为了给第31“北极熊”团留点百战老兵,只有其第2营一直没舍得动用,这里,我们得表扬一下美军的“人性化”制度,美军在二战后,吸取了教训,团级部队总是留一个营做“种子”既免得成建制被歼灭坏名声,又能留下一些老兵。
我志愿军第80师宣称在新兴里夺旗全歼的正是这个31熊团,其实他们当天就又有一个营不在新兴里包围圈里。
美军同时根据“苏利文法案”规定,直系亲兄弟一起服役的,不能分配到同一战斗单位。
我军在这一点就做的不够好!!
在上甘岭,我们的王牌第12军106武团在11月大反攻中,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同时出现了两对亲兄弟一起冲锋陷阵的事情:
来至四川岳池县的邱大成兄弟俩,他们在我方最致命的6号阵地上,于11月18日上午,几乎同时双双阵亡。两天后,在邱家兄弟牺牲的同一地方,依然是这个106百将团,来至鲁北昌乐县的高守余兄弟俩又一次一起被放在这个最最重要的6号阵地防守。
20号黄昏准备到天黑时出发集结时,哥哥瞅见身边的弟弟高守荣大冬天的脚上的黑布鞋烂的不成样子,心疼不已,这个弟弟是他们家最宠爱的老幺,就说等打完这仗,把自己一直舍不得穿的胶鞋送给他,结果在翌日黎明时分,弟弟高守荣就在自己身边被炮火打碎了。
不远处的美国战地新闻记者肯尼德,他有幸亲眼看到哥哥高守余四个小时一个人打退韩军先后6次进攻。(战后,高守余获得“二级孤胆英雄”荣誉称号。)
美军第7师最终伤亡率定格在38%,挤掉硫磺岛战役的伤亡率而登顶。
在进攻第六天,韩军一个连队换防美17“水牛”团2营B连时,B连尚能走下阵地的美军只有6人,其中2人蓬头垢面不成人样的抬着一副担架木然下行,这时在距离他们很远的地方落下一发流弹,这几名美军丢下担架狂奔而去.......
至于我军:
作战科长宋新安哭着这样向军参谋长张蕴钰汇报的:
我们的老兵,他们在炮轰时,根据炮弹散布规律,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但第一轮轻伤、第二轮就重伤、等到第三轮炮击时就牺牲了。每天(上去的)三个连队完全打光........。
第八天,如果再守上24小时的话,崔建功的45师战斗人员就会全部消耗殆尽了。
不得已,兵团特批:可以放弃表面阵地
---------坑道战就此开始了!
这里,我不得不赞扬一下志愿军的斗志!
在人类战争史上,如果一只部队被完全打散失去建制,也就意味它们基本丧失了战斗能力了。数千年来,仅仅只有古罗马军队,他们的军团(Legion)被彻底冲垮打散时,散兵们会自觉的组合排成三角形或矩形等几何图形继续战斗的记载,因为,他们若逃亡会面临“十抽一”。
崔建功的最后的这6个连队,他们顶了几个小时的地毯轰炸后,残部被打散成8“坨”。
他们接到命令纷纷退入坑道,其中最大一坨的那部分,是进入1号坑道的一百多人,在这个70米长的“H”型坑道里,汇集了来至16个不同单位,互不隶属的志愿军各部残兵剩将。在离他们最近的(300米远)的0号坑道里也聚集了几十号人。
0号坑道里面聚集的一群战士主要由4连和刘邓大军王牌6连的残部组成.....营参谋长张广生也在其中。
1#坑道右侧则是3号坑道,这个顶部很薄且极为狭小的坑道里面,钻入的是第7连张计法连长、团报话员等20余人(小学课本里的《一个苹果的故事》就在这个3号坑道里发生的).........
这8个部分,七个马上建立了党、团支部,成立编成新的战斗建制单位。
1号坑道,它是上甘岭坑道战的主要支撑点。
当天,坑道里在官衔最高身高最高(1.89米)的营教导员李安德主持下,该坑道内所有能动唤的战士均编入“新”8连。
8连,这个著名的连队此战伤亡率是500%。几天来三次补充满员,三次全连打的仅剩5人以下。
当然了,这21天的战斗,45师其它连队伤亡率超过200%的高达16个,特别值得说一下,班长骨干的伤亡率是100%(也就是说,没有一位原45师的班长看到了最后的胜利),排级干部伤亡率87%......。
党员干部及战斗骨干分派到坑道南面,也就是那两个直接面对敌人伤亡很大的两个坑道口,占总人数一半的重伤员则安置到北面两个反斜面坑道口,其它伤员们负责给DP-28机枪盘状弹夹压子弹或者照顾比自己伤重的重伤员,坑道里的一些重伤员怕忍不住疼痛而呻吟,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他们都纷纷找一些东西咬住直至默默牺牲。
这个坑道里也有不少新兵冒充党团员,混到南面坑道口,获取了面对凶险的防守权。
这时上甘岭上三个高地棱线,反斜面均已经被敌军全部占领,就连北面反斜面我军1号坑道口上方都有韩军仓促修建的一大两小两层地堡,这些地堡的作用主要是绞杀坑道增援部队及物资,但是,坚守我方反斜面的美军日子也不好过,他们白天享受我五圣山方向志愿军炮火袭扰,晚上坑道里的战斗小组就会不断摸上来投弹.....。
这其中,最小的那个坑道(仅仅才15米长)塞进了1个完整的步兵班,这个5连4班很了不起,他们是上甘岭最“原始”的守军,他们在他们在班长丁鸿钧指挥下,与两个韩军连的不断围攻下在这个坑道里坚持了20多天,在“30号大反攻”时他们才被我军“发现”并取得联系获得给养(这个坑道幸亏有一壶水2箱饼干)。
“30号大反攻”:45师为了移交阵地给第29师时“好看”(表面所有阵地全部获得),在10月最后一天,我军采用了以往美军惯用的“奢华”作战方式---(耗时25分钟,平时我军炮兵最多只能给予15分钟炮火支援)炮火洗地战术,对上甘岭表面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这次炮击,志愿军25分钟时间,共动用了133门重炮(含24门火箭炮)进行炮火急袭。
为了这25分钟,志愿军15军用掉了高岗、洪学智准备了半年的炮弹,这一次是志愿军炮兵炸得上甘岭上地动山摇血肉横飞...,
当火箭炮“嗖”“嗖”拖着火蛇飞向上甘岭时,看着上甘岭上如炼钢熔炉一般钢花四溅,当时观战的崔建功师长说:如果战争不死人,这真是一幅很美丽的画卷....。
韩2师也尝到了每秒一发的饱和轰击量后的滋味了:守备表面阵地的韩军31团4个连基本没有几个能喘气的,当冲出1号坑道的志愿军抢夺表面阵地时,竟然没有遇见一个活着的敌人,就轻易捡到了1号阵地,只有屯在反斜面的2个连的韩军,才伤亡不大躲过这一劫。
实话实说,日军在硫磺岛上的坑道挖的比志愿军不知道好多少倍,上甘岭最原始守军26军和接替它的15军均属于“不擅长”挖坑道的部队,(上甘岭坑道是陈赓动员60军和15军一起仓促挖了4个月修成的。)那时候志愿军尚且称不上是基建狂魔,志愿军挖坑道的工具全部依靠DIY-----每个军自建小土炉融化炮弹皮做成挖掘工具。
而栗林忠道用7个月时间,用大型机械把折钵山都给挖空了,做了一个上下九层钢筋水泥堡垒。日军在该岛上的300余门重炮,均做成了半地下掩体,攻防起来都十分精妙,在美军前四天舰炮+航弹的“暴击”下,日军这些地下工事毁伤率才仅仅16%。
但是,这些日军所处孤岛完全没有后援了,他们只有“玉碎”一条路可走。
当然,日军全军覆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他们与志愿军一样悍不畏死,但是日军总的呆板教条的一套战略战术,他们要与坑道共存亡,日军统帅明令各部各军种不许出击、不许自杀性冲锋,除非杀死美军十人的人方可“自由”....。在后期,绝望的日军,感觉已经无望,高唱着《祈战死》自发性出窝发起了15次万岁冲锋,而他们不会主动灵活出击,去大量寻机杀伤敌人,相对应的是,在坑道里的志愿军在坑道战的头10天,既发起了148次夜袭。
(有人会说,志愿军去硫磺岛也一样守不住,其实,这个设想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因为,我军自成立起,从三湾改编以来,打了近30年仗,从来没有过战略上把部队放在“死地”的事例,不管这个“死地”有多重要,我们都会毫不犹豫放弃。
3年内战爆发不久中央就能放弃延安,各个解放区也能全部放弃170余座中心城市及根据地所有“首府”,抗美援朝毫不犹豫放弃汉城........硫磺岛已然是死地一处,以我军的脾气,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它。
别说置兵于“死地”,就算是打成了平推攻击的消耗战,我军历来都是不能容忍的,那些打赢消耗战回去的指挥员,往往都会被骂的睁不开眼的“败家子”,羞愧难当。
翻遍人类战争史,“死地”必败几成定理。但是,我们话也不能太满,历史上还真有例外,它们没有遵守这个定理------蒙古人围攻36年不下的钓鱼城)
所以,在硫磺岛美军可以放心专注的开着喷火坦克依次去填埋和密封坑道,从而窒息消灭顽抗日军。
志愿军可不一样,他们进入坑道第二天起就不安分,所有坑道不约而同的整夜整夜钻出坑道四面出击,袭扰美7师的守军,特别是在美韩守军最疲劳的下半夜,各个坑道基本上是编成一个个战斗小组倾巢出动,夜晚是属于志愿军的天下,联合国军的伤亡的大头都是这样来的。
美军第7师在夜晚异常被动的另外一个原因,那不仅仅是美军不擅长于夜战那么简单,而是,为了“公平”,他们在最恶劣的战区,所有人都要轮换着去“受罪”。所以,每天夜里,表面阵地上的美军都是刚刚轮换上来的“新人”,他们总是在陌生的环境中战斗,而对手却是一群熟悉地形地貌不死不休的“常驻民”。
坑道战开始仅仅5天后,美第7师就扛不住了被韩军替换掉了。
“统治”整个白天的联合国军,为什么不在这时候,像硫磺岛那样去消灭掉坑道里讨厌的守军呢?
他们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整个白天,他们可一分钟也没有闲着,忙着用各种手段试图“干掉”坑道里的守军,特别是韩军,他们“发明”了多种消灭坑道的办法,什么“掏顶法”、“封堵窒息法”“火油浇注法”......M40无后坐力炮、火焰喷射器、毒气(硫磺)弹、集束手榴弹、凝固汽油弹......什么招都试过,最后无功而返毫无办法。
每次他们聚在坑道口开始“干坏事”的时候,1号坑道里的发报机就呼叫五圣山背面我方的4门75mm山炮,让他们炮火覆盖坑道口周边地域。
1号坑道顶部是厚度达36米的花岗岩(虽然它与0号坑道是美军集中攻击的重点,但他们不怕韩军的“掏顶”战术,显得相对“安全”)。它面向敌人南面的2个坑道口,均可以用机枪支援300米外重要的0号坑道口,侧击那些试图破坏0号坑道的美军,它北面的两个反斜面“安全”坑道口,可以接受到15军及12军不断的援兵和食物、水.....。
这时候,1号坑道伤亡已经变得十分轻微了,每天平均仅仅牺牲一个班的战士。
坑道里的艰苦是我们今天所不能想象的:密闭的坑道被美韩军越打越短(2号坑道一天就被韩2师炸塌近30米),生存空间越来越窄,里面堆积着牺牲战士的遗体无法掩埋外运。
各个坑道还得喂养几次战斗抓获的共83名美、韩军战俘,这些战俘们也无法送不到我军后方战俘营,他们被迫挤在坑道里和志愿军们一起忍受饥渴之苦,甚至一起殉爆------12军在6号坑道里的一个排战士(20多人)和7名美、韩俘虏一起被重磅航弹生生同时震死。
在地毯轰炸时,依靠着坑道壁的战士很容易被震死。1号坑道在14日凌晨3点半的第一轮炮击时,深处地下36米靠“墙”休息的8连仅仅才17岁的小通讯员当场就震死了..........。
坑道里水源经常性断绝,1#坑道在最初的九天,就完全断水了,著名的“新”8连副连长侯有昌,他在第四天伤渴而死。
最惨的是最靠前的7号坑道,我军竭尽全力也送不进去东西,几天来,运输人员先后全部牺牲在路上了,该坑道共有17人因连续11天没有得到任何食物和水,在饥渴中生生牺牲掉了,最终该坑道只有6人在连指导员的带领下冒险成功突围.....。
援兵和食物等进坑道也是十分困难的,在漆黑的夜里,经常是一支一百多人的援军,能够活着与坑道中的战士汇合的人员不超过20人,如果能送进一壶水一个苹果的战士可以记大功,四川仪陇籍士兵胡照春5天送进去120壶水荣立特等功(又让川军把特等功搞走了,你能不能给我们外省的战士留点获大功的机会?在几天后的11月初大反攻,上甘岭上同时获得中朝两国颁发荣誉最多也最高的竟然是一名新兵战士胡修道,你再看看他的籍贯,我彻底无语了,难怪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拼命支援四川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援军进坑道有多困难?我们就拿最大的1号坑道来说吧,15军先后向其派出援军890多人,最终有300余人活着成功进入该坑道。
坑道与五圣山之间不到5千米的路上,铺满了烈士们的残肢和炸成零件的枪械,一路散落的被打的千疮百孔的水壶、散落着一袋袋平壤采购的苹果、一袋袋萝卜。。。我们在这段路上牺牲的人数占上甘岭战役全部牺牲人数的14%。
战役结束时,1号坑道活下来8人,支援1号坑道的那些15军军部警卫连的帅哥们却一个也没能回来。
在坑道战第三天(10月24日),美军32团发起了又一次“决定性总攻”,所有志愿军的各处阵地全面告急,仅这一天就有12名志愿军战士不幸被俘(这其中7号屯兵洞里134团5连副排长杨建金以下7人,弹尽粮绝全部被俘。注:上甘岭战役我军一共被俘55人),秦基伟在这一天把他最舍不得投入战斗的军部警卫连,派往1号坑道紧急增援。
这个连的战士都是精选出来的精兵-----一群帅哥+机灵鬼,他们在穿越漫天漂浮着照明弹的路途中,大多都牺牲了,这其中包括该连指导员王虏(王虏,他当过6年的秦基伟贴身警卫),最后,成功进入1号坑道的援军是带路的营教导员李安德及该连副排长等21名警卫连干部战士。
最终,志愿军15军和12军依次打垮美7师、韩2师、韩“白马”9师........。
后两个韩国师,他们都整补兵员高达数十次,直至他们油尽灯枯,再也挤不出一点儿生力军了。
纵观人类战争史,坑道战除去上甘岭以外,几乎全部是以失败告终,硫磺岛、塞班、松山、越南老街“三防坑道”、马奇诺......
所以,这几乎就是一个特例,我军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滥用------坑道战。
在表面阵地丢失后,美韩军也会退入坑道,他们会静静地呆在里面默不作声,企图蒙混过关。一旦志愿军进入坑道了,美军的抵抗并不激烈,他们更热衷于装死,等志愿军战士过去后再起来偷袭。吃了几次亏后志愿军也学精了,看到倒伏在地上的“尸体”先补枪再说。
我军的坑道与韩军坑道制造方法不同:我军是找个合适位置,用人力硬着头皮对着山硬挖,间或使用拆解美军未爆航弹的炸药帮忙,韩军建的坑道则是先挖个深壕,在用钢卯结构构筑顶部,他们这种坑道致命缺点是顶部可以用集束炸药炸塌活埋。
对联合国军来说,最恶心的事是--------志愿军每次都会有人敢不要命的往坑道里硬冲。也只有韩9师的部队敢于和冲进坑道的志愿军互相投掷手榴弹。。
1953年3月26日的梅靓里东山之战,志愿军120师358团1连仅用20分钟就攻战陆战一师5团驻守的表面阵地。56名陆战队员躲进坑道,1连派出4个战斗小组进入坑道,只用了不到30分钟将其全部歼灭。
一名叫多瓦迪尔的陆战队员躺在地上装死,因为紧张得牙齿打颤而被发现,一名战士一梭子扫过去将其打伤。不料死人堆里突然爬起5人跪地救饶。1连在一个坑道里就击毙50人,俘虏6人。
坑道战可不是谁都能打的。
基辛格的一句话说:“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一直在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一批人保护的很好!”
入1952年以后,随着我志愿军武器装备的改善,火炮数量增多,一些部队逐渐产生了依赖炮兵、忽视爆破,喜用野榴炮、忽视迫击炮的倾向。致使在作战中大口径炮弹的消耗量急剧增加。1952年战术反击第一阶段,前线各军消耗的炮弹数量远超预算。有的军打1个加强排,即预算炮弹3442发。有的军一天打敌1个连的几次反扑,便消耗122毫米榴弹3205发。这种状况不仅给后勤供应增加了压力,而且国家财力也非常吃紧。
因为志愿军的补给线一直没有被彻底切断过,可以不断地进行人员、物资和武器装备的补充。而日军做不到这些
同理,苏军也能通过坑道战的方式守住“小地”(新罗西斯克郊区直到黑海岸边的一块狭小地带),而自始至终没被德军赶下海过:
(以下选自勃列日涅夫的回忆录《小地》,不得不说,虽然勃勋章的执政能力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但他带兵打仗还是很有一手的,“小地”战斗也可以在某些方面看作是上甘岭战役的“高配版”)
......应当说,我们所处的地势极为不利。我方占据的是沿岸一条狭长地带,光秃秃,平坦坦,而德国人占据的全是高地和森林。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敌人的兵力数倍于我军,既然敌人从周围山头看小地了如指掌,那么我们的人又是怎么活下来的呢?我们对付这一切,全靠经验、冷静、运筹和每日的劳动......
......当时我清楚地记得,战争,其他姑且不说,也还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劳动。这是昔日的冶金工人、钳工、矿工, 农民、联合收割机手、饲养员、建筑工人、木工的劳动,这是穿上军装的老百姓的劳动。这不仅是忠诚和勇敢的反映, 而且也是巨大耐力、顽强精神、本领和技能的表现。 实质上,整个小地变成了一座地下要塞。二百三十个隐蔽得严严实实的了望所是小地的眼睛,五百个火力掩体是它的铁拳。我们挖了数十公里长的交通壕,数千个火力点、战壕和避弹壕。情况所迫,不得不在多石的土地上掘出许多水平坑道,修建了地下弹药库、地下医院、地下电站;情况所迫,不得不往来于堑壕之中。在堑壕中很不好受,你一探头,那就完蛋。大家长久坐着不动。到法西斯匪徒撤走的时候,好些战士得了我们所称的“坐病”。
工程部队显示了惊人的发明创造力。爆炸后的弹坑,有的简直可以叫做基坑,工兵们用战壕把它们连接起来,建成掩蔽部。在小地的狭长地带上建立了三道防线,每道相隔一公里。沿每道防线设置了布雷区,接通了可靠的地下通讯线路。登陆指挥部设在岩崖的六米半深处, 由此可以把部队隐蔽地沿着交通壕调往情况危急的地方......
......读者可能造成这样的印象:几千人在登陆场上过的日子,似乎就只是进攻、投弹、肉搏。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儿过着一种平常人过的生活:阅读报刊、出版报纸、举行党的会议、过节日、听讲课,有时甚至还举行象棋比赛,陆海军歌舞团在这里演出歌舞,那些塑造了许多保卫战英雄形象的美术家普罗洛科夫、齐加利、基尔皮切夫也在这里进行创作。
记得党中央派来了一个工作组,他们都是初次来到我们这里,要我领他们去看看小地的战士。那一次是乘鱼雷艇去的。鱼雷艇一开动,我们的人就发出信号弹,这是约定的暗号,说明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当我们驶近那里时,德国人就不停地向我们开排炮。他们的大炮是曲射的,因此必须紧贴着海岸,靠边通过。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一排炮弹又爆炸了。登陆场上有巨钟般的远射程海岸炮炮台,小地人把炮台变成了措挥所。我们不得不冒着炮火钻到那里去。我倒是习惯了,可是,我想客人们的印象一定太强烈了。我记得有个水兵,突然从黑暗中冒了出來,他背着一大包东西。
“帮个忙,老兄。”他请求道:“这是给大伙带来的。”
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世纪。每当回忆起当时落在我军战士、指挥员、政工人员肩上的重担,有时简直不相信竟会有这样的事。他们竟然能够支撑得住,而且也支撑下来了。大伙儿都支撑下来了,度过了重重难关,取得了胜利,击溃了法西斯匪徒。
在我把从莫斯科来到我们这儿的陌生客人带到小地上的那天,我一看到这些习以为常的景况,自己的眼光好象也不同了。这一切情景,我以前都见到过。可是,这会儿见到的,却是随时致命的危险与我军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当然,情况有时非常严重。我们与大地的联系被切断了,我们缺少盐,也断过粮。我们派出成队成队的战士到树林里去采集野蒜。再有,这些地下长形掩蔽部非常潮湿,夜间战士们冻得不行,政工人员不得不关心取暖问题,定制一批小铁炉,到处收集木柴。然而小地毕竟是苏维埃的土地,人究竟是人。他们想出各种主意,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甚至还庆贺生日。例如,2月15日,即第一次登陆后的第十一天,一个登陆战士叫沙尔瓦·塔塔拉什维利,正巧年满二十三岁。他的形影不离的朋友彼得·维列沙金,从自己的子弹盘中掏出二十三发子弹赠给了他。这是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子弹不够用,可是又要等待着敌人的轮番进攻。
在这种同死神为邻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乍看起来是和战争格格不入的。有一次,海军陆战队第二五五旅政治部主任多罗非耶夫发现旅内有十五名市、区和村苏维埃代表,于是决定召开一次会议。代表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就是和平生活里的一些问题:居民的需要、日常生活设施。他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建造澡堂,还居然建成了!这个挺不错的澡堂可以说完全是在业余时间里盖起来的。有一次,他们领我到那里去了一趟。澡堂虽不大,可是蒸汽倒很足呢。
在小地上,机智、有点子、会找窍门是很受重视的,而这种人材还真不少。我记得,有个挺机灵的小伙子,因某项工作被派往格连吉克去。他在山里发现一头没主的母牛乱跑,于是决定把牛牵到小地。他把牛赶到码头,要求艇长让牛上艇。周围的人都笑了,可是他的想法得到了支持,因为伤员这下可有牛奶喝了。牛被安全地带到了小地,安置在一个可靠的掩体里,每天绐一所坐落在原国营酿酒场地下室里的医院供应牛奶。然而问题并不在于牛奶。这头母牛给人们,特别是从农村来到战场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每次炮击和轰炸之后,战士们总要跑来问问这头黄牛是否安然无恙,是否受伤,并且亲昵地抚摸它一番。
所有这些,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是,这头不折不扣的和平动物,在极度紧张的环境中出现,帮助人们保持了精神上的平衡。提示人们:一切欢乐即将回到人间,生活在继续,只是要善于保卫这一生活......
所以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努力去掩盖战略上的无能
硫磺岛本身是一个死地,只要失去了制海权,战败是迟早的事
上甘岭虽然凶险,但却有后方支援,是一块有气的棋
硫磺岛的日军的中下级军官越是悍不畏死,越是体现以昭和天皇为首的大本营是一群蠢猪笨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