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写过与曾国藩相关的五篇文章,分别反映出他长袖善舞、运气奇佳、长于宣传、知行脱节、言善行恶的特质。
曾国藩远不是一个完人,却是一个完美的官僚
一个在皇帝大丧期间娶小老婆的人物,他的品质如何?不多说了,和‘’完美‘’二字完全不搭界。而其大肆屠戮无辜民众,放纵部下到处烧杀淫掠,简直就是妖魔的作为,和‘’完美‘’二字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过,作为一个官僚,他还似乎真的没什么毛病。首先,他绝对对得起家人,他的家族因他而兴旺发达。只需看到湖南双峰的大夫第,我们就会由衷地感慨:曾家确实赚大发了。其次,他对得起上级,他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而又丝毫不给上级添乱。他不仅镇压了太平天国,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拒绝了称帝的诱惑,甚至为打消清廷的疑虑而解散了湘军。不但如此,他还对得起下级,使之平步青云尽享荣华富贵。据统计,曾国藩的部下位至总督、巡抚者近三十人,基本控制了清朝晚期的地方大权。能使如此多的部属实现其人生价值,(至少在那些老部下看来)曾国藩确实是“功德无量”。对其麾下来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了维护整个湘军集团权益不惜与清廷的慈禧翻脸,制造了“刺马”大案。当然,对清廷和当时的“精英”来说,大量杀戮无辜民众是无足挂齿的;如果真的足以挂齿,那也是“曾公”的一大功德。
如此看来,在“精英”、自视为“精英”和站在“精英”立场的人看来,“曾公”确实是一名完美的官僚。只不过,他们不会用“完美官僚”一词来评价曾国藩,而是捧之为“千古一完人”。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官僚这个圈子就是整个世界。
曾国藩运气太好了,古往今来没谁能比得上
如果1852年6月太平军在蓑衣渡彻底失败,那么它根本就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了。如果那样,他也许会安度晚年,多活个十年二十年,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学术大家。
如果1854、1855年他在多次玩跳水秀的时候偶尔发生一次意外,被呛死了,那么它的人生就此结束,历史很快就会忘记他。
如果1856年4月前后石达开不被杨秀清调走,如果曾国藩被活捉处死,那么历史也会被改写(当然如果天京事变按时发生,太平军也不会成功)。
如果1860年底曾国藩在祁门自杀成功,那么历史也不会再关注他了,将来攻克天京的将另有其人。
如果江南江北大营能多挺两年,挺至至1862年,始终没被攻破(或者两座大营始终没能引起太平军的高度重视,因此而维系到清廷“借师助剿”之时),则在洋人的支持下最终占领天京的将是和春、张国梁(张嘉祥)那些人,曾国藩根本就不会夺得首功了。曾国藩知道,在皇上心中,即便是土匪出身的张国梁,都比他这个进士出身(实为“赐同进士出身”)的高干更有地位,更值得信赖。面对此情此景,不知它的心理阴影面积多大。
如果洪秀全有清统治者百分之一那么无耻,敢于以卖国来换取西方列强的支持,答应成功以后与英国平分中国(1861年底,英国的何伯、巴夏礼访问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了共同打击清朝的建议,条件是事成以后英国要与太平天国平分中国),如果英国因此而大力支持太平天国,那么太平军可能会强势反弹,可能曾国藩就不会有成功的机会了。而事实是,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洪秀全拒绝了洋鬼子的无理要求。
当然了,曾国藩也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了重大代价。他本来就有牛皮癣,如果长期在北方静养,应无大碍;可是他偏偏要来到潮湿的江南,要在这里与太平军进行殊死搏斗。其后果可想而知:免疫力下降牛皮癣加重不算,还染上了抑郁症,以致自己感觉没有生趣。
据说,曾国藩曾立遗嘱不许后人从政、从军。如果真的这样,我们可以认定:他并没有从内心认可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认为自己还是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
众所周知,郭子仪和曾国藩都是中兴一朝、“于社稷有再造之功”的时代弄潮儿。就人物经历、后世影响、历史地位而言,二者似乎颇有可比性。下面,笔者就罗列一些事实,对二者进行简单的比较。
寿命:郭子仪生于697年,薨于781年,活了85岁;曾国藩生于1811年,薨于1872年,活了62岁。从阳寿这一指标来看,古人超出近人23岁。
功名:郭子仪参加武举,取得“异等”的成绩,大约相当于后来殿试的“赐进士及第”(前三甲);曾国藩也考取了进士,但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为“赐同进士出身”,在殿试中排位很低。当然,二者口径大不相同,可比性要差一些,可以算打平。
爵位:762年,郭子仪由代国公进爵汾阳郡王,封邑二千户;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无封邑。在清代,郡王之下还有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三等公之后才是一等侯。一为郡王,一为一等侯,差距当然不小。
职官:郭子仪位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司空(曾被授予尚书令一职,但因此前一百多年只有李世民在登基前担任过此职,郭子仪坚辞不就),共居相位24年;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居相位数年。就担任宰相年限而言,显然郭子仪胜出。
军职:在与安史叛军作战的的时候,郭子仪曾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是副总司令的级别;至于曾国藩,则于咸丰十一年十月获得了“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的权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副总司令,当然要比军区司令员高出一些。
战绩:郭子仪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另有四五千回纥兵助战),耗时七年多(755年底至763年初)平定安史叛军,并于乱后从吐蕃手中收复长安城,又屡次击败入侵的吐蕃军队;曾国藩在八旗军、绿营军、淮军、洋枪队、英法侵略军、各地团练的配合下,耗时十二年(1854年初至1866年初)才平定江南的太平军,又在其后的“剿捻”行动中遭遇了失败,被迫上疏请辞。就作战实效而言,曾国藩确实要逊色一些。
宠信: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资治通鉴》评语),总是身居高位,一直与皇家保持了密切关系。1854年10月,曾国藩率湘军收复武昌,被任命为署理湖北巡抚,但七天之后皇帝就收回了成命。总的来说,唐朝历代皇帝对郭子仪都很放心,而清朝帝、后与曾国藩的关系则非常紧张。
临危:765年,大将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和吐蕃进犯长安,面对数十万大军郭子仪毫无惧色,而是亲赴敌营,创造了“单骑退敌”的奇迹;曾国藩则是三番五次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跳水)的好戏,并且留下了“道途久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魂梦屡惊”“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帆之上驶,则绕屋徬徨”等文字记录。从胆略上看,高下不言自明。
文学:或是因为身为武人不擅写作,或是因为没有必要为自己辩白,或是因为年代久远文献难以流传至今,郭子仪并没有留下多少文学作品;曾国藩工于作文,仅留下的家书、日记就几乎可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来形容。在这一领域,曾国藩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结果:郭子仪应该是7胜1平1负占绝对优势,但是郭子仪只被认定为“一代名将”,只被视为唐朝的大功臣,似乎没有得到更高的评价;曾国藩则被一些人视为实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完人”,甚至被封为“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说过:“我早年要做曾国藩,中年要做曾国藩,晚年要做郭汾阳。”但是,郭子仪的被追捧程度似乎远不及曾国藩。
结论:光能干还不行,还要学会表白;包装自己,真的是很重要的。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为什么抑郁了?
虽然曾经强硬地对抗朝廷,甚至很可能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刺马”案,曾国藩仍被大清官方尊为楷模。虽然其人有些不拘小节,甚至会在国丧期间娶小老婆,曾大官人还是被有志之士视作楷模。百余年来,其粉丝对他推崇备至。在他翘辫子以后,有人甚至撰写了一副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且不算,在一些人眼中,他不但是“完人”,而且是“千古第一完人”。
既然是完人,既然道德完美,道行高深,其人应该是“百毒不侵”的,其内心绝对应该是异常强大的。但是,一些资料却显示:至晚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曾大人就“得不寐之疾”、“怔悸之症”,抑郁了。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言:“二更后忽然头晕,若不自持,小睡片刻,三点睡后弥复昏晕,右腿麻木,似将中风者,殆因昨夕忧煎不寐,本日说话太多,夜间治事太细之故,与然老境骎骎不复所有为矣。”后来,他更是发出了“心力交瘁,但求速死”的哀鸣。
既是完人,又何以抑郁(甚至是严重抑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曾氏之抑郁,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而且是无可避免的。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曾大官人得抑郁症的原因。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都知道,曾国藩本人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此病应是牛皮癣,特别顽固,极难治愈,虽经吃药,仍会不时发作。每次病发,他都会感觉奇痒无比,剧痛难耐(“遍身疮癣,且痛且痒”);有时候,他甚至要抓得全身血流不止。此病非同小可,据他辩白,他当年娶小妾也只是为搔痒而已。此病伴他近三十年,使得他“几无生人之乐”。皮肤病而外,他还患有耳鸣、眼病、中风等,甚至长期失眠。既然总是重病缠身,他的心情肯定不会舒畅。
除了身患重病,他还要应对来自官场的残酷斗争。1864年七月,湘军攻克天京。曾国藩大功告成,终于攀上了人生事业的巅峰。可是,他的门生左宗棠却向朝廷上奏折,极力弹劾他,只是因为他没能捉住幼天王。1866年底,因剿捻失败,曾大人更是遭到谏官的轮番攻击,被迫辞去了钦差大臣的职务。1870年,曾国藩受命办理“天津教案”。结果,他不但因处理失当而为千夫所指(某举子曾写对联斥责他: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三年早死是完人 ),还被西太后下旨严斥。慈禧说:“……朝廷令该割员赴津,实曲示保全之意。乃皆不能体会,置身事外。曾国藩率行给假他出,实属不知缓急。若再托词远避,国法具在,岂能宽宥! ”如此点名道姓,可谓丝毫不留情面。在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中,他经常站立在风口浪尖之上。长此以往,他肯定会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身患重病多年,还要在宦海之中沉浮,与同僚相互倾轧,进行无止境的斗争:曾国藩承受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不过,仅有这些,恐怕他还不会抑郁。事实上,如他一般长期卧病且深陷斗争漩涡的政治人物多如恒沙,其中也绝少有罹患抑郁症者。曾氏之抑郁,还当另有其因。
笔者以为,曾国藩能得抑郁症,与其知行脱节有很大关系。
知行合一说,乃是明代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来的修身之道。知,良知,道德意念也;行,行动,道德实践也。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他看来,知为始,行为终,二者应为一体。他又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在他看来,知行互为表里,二者不当分离。如此看来,至少对有志于修身的人来说,若是知行严重脱节,恐怕会有问题出现。
至于曾国藩本人,确实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从大局来看,他是知一套,行一套,二者完全是平行的,没有任何交集。
无论是上级咸丰大帝,还是同僚左文襄公,都一致认定曾剃头是个虚伪之人。知行完全分离,也算是能证明曾氏虚伪的一个方面吧?
尽管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名篇流传于世,曾国藩还是可以被视为文章大家的。别的不说,至少他的《家书》、《为学之道》之类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曾大人教人如何修身,教人如何读书,教人如何做事……他所提供的心灵鸡汤似乎还是很有味道的。从他的文章来看,他真的是一位学识渊博、道德高深、富有真知灼见的大人物。若以文识人,我们称曾氏为完人似不为过。
在文章之内,他的浩然正气也经常喷涌而出。在《讨粤匪檄》中,他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祇雪被辱之憾。”忠君爱国之殷殷深情,毕现于尺牍之间。
伐“罪”之外,他更是有志于安民。咸丰八年(1854年),他亲自撰写了一首 《爱民歌》,词曰: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万不可欺负他。言者娓娓道来,言辞句句在理;用语略显俚俗,却饱蘸爱民深意。
就“知”而言,曾大人真是无可挑剔。但其“行”如何?是否可以和“知”匹配?曾大人是否如他所标榜的那样,时刻把民众放在心坎里呢?
“曾国藩办团的方针是大张绅权,在省城设‘发审局’,凡团绅送被捕人到局,立即处死,禁止尸亲呼冤,又禁止向团绅讲理。他竭力提倡团绅捕人,地方官杀人,捕人要多,杀人要快,官杀人‘不必拘守常例’,绅捕人‘不必一一报官’。人民更陷入朝不保夕的险境,大家叫他‘曾剃头’,形容他杀人像剃头发那样多。”(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有一次,曾国藩所部擒获十一名据说抢劫了米行的农夫。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居然没进行任何审讯,便将其全部斩首。视民如仇,唯恐杀之太少,唯恐杀之太慢:这就是镇压太平军以前的曾国藩。
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这位被后世尊为“文正公”的曾大人又有何指示有何作为呢?
看到江西的“从逆”者太多(因为翼王石达开等人得民心,当地人“从逆如归”),湘军大将李元度便投信于主帅,主张大开杀戒,以杀立威。曾大人迅即作出批示:“示中所能言者,手段须能之,无惑于妄杀良民恐伤阴陟之说,斩刈草菅,使民之畏我远于畏贼。”(《致李元度书》)他明示部下:不要相信那些杀良民损阴丧德、死后会遭报应的无稽之谈,要像斩草一样杀戮百姓,无需客气,要让他们怕我们远甚于怕太平军那些贼寇!
太平天国经营江南数省,因举措得力,使之成为己方可靠的兵营、粮库、钱袋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败太平军,他竟然主张实施焦土政策,让士兵在所到之处大烧、大杀、大抢,以便使江南“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耕者无颗粒之收,相率废业”,使太平军“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 “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 (引文见于《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当其同僚胡林翼提议“见屋即烧,烧一屋则赏一次,无论是居民.是贼馆。能募团局散人入,专管烧屋……莫姑息以养奸”之时,他当然是极表赞同。
对胞弟曾国荃,他也经常加以指导。当曾国荃出兵攻打江西吉安时,他曾发信告诫:“但求全城屠戮,勿使一贼漏网耳。”(《家书》)安庆战役前,他又特别叮嘱:“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家书》)攻克安庆,曾国荃即率兵大肆屠戮民众;而后曾国荃却良心发现,向哥哥致信倾诉懊悔之情。曾国藩获悉,大为光火,回信斥之:“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家书》)
曾大人就是如此对待江南民众的。至于其后果,当然还是灾难性的。记录湘军暴行的文字很多,令人不忍卒读。
匪兵们“大呼直入东门,……一律斩剃无遗”,使得此城两个月后还是“城内外尸骸狼藉,无人收埋”。(《请简亲信大臣会办军务片》)。这就是1862年湘军攻克宁国府以后的情况。
湘军曾国荃、杨载福等收复安庆省城时已空无敌军矣。湘军入城,开始屠杀,全城人民,不分男女老幼,死者万余人,尸骸尽弃长江中,乱挤成团。时有英舰两艘泊限于江心,为围绕的尸体障碍行动。(《华北先驱报》)
“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
以上两段文字反映了安庆屠城的情况。
天京陷落以后不久,曾国藩到了那里。他发现:“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群尸山积”“白骨山积”。面对如此惨况,他感慨到:“自五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逾于今日。”(参考李锦全《〈 太平杂说〉的杂说》)
对湘军的所作所为,范文澜先生总结道:“事实上湘军攻破一城,就是屠灭一城,也就是洗劫一城,所谓’城破时,百物同归于尽’(《批示徽州知府刘传祺察》),就是全城生命财物,顿时化为乌有。”当然,没有曾大人亲自发布命令,湘军士兵断也不敢胡作非为。
曾大人平定江南,出现了什么后果呢?
其同乡谭嗣同说:“(东南城邑)乃一径湘军之所谓克复,(湘军)借搜缉逋匪为名,(使民众)无良莠皆膏之于锋刃,(湘军)乘势淫掳焚掠,无所不至。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数人于湘军,(东南数省)或至逾三四十年无能恢复其元气,若金陵其尤凋惨者矣。”(《仁学》,括号内文字为作者所加)
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就发生在曾大人身上。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甚至就在攻打太平军的过程之中,曾圣人确实是抑郁了。在1865年9月,他于日记中写到:“倦甚,不愿治事。烈风凄雨,气象黯惨。”此时,其麾下刚在湖北打了大胜仗,而他却感到疲惫不堪,感慨自己生命中缺少阳光。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严重后果,就是因为曾大人知行严重脱节。从“知”的角度来说,他学问高深,知晓万事,爱讲玄妙之言,常写道德文章,俨然是一位圣贤。从“行”的角度来说,他阴鸷残忍,暴虐嗜杀,喜屠无辜之民,爱发烧杀号令,简直是一个魔鬼。
曾大人时而是圣贤,时而是魔鬼,总是在不停地变换自身角色,经年累月,定会身心俱疲。他后来说自己“心力交瘁,但求速死”,绝对是发之于肺腑。
知行分裂,难免会出现精神分裂;精神分裂之后,抑郁也就难免了。
其实,时人对曾国藩到是否完人也有争议。当他还活着的时候,在天津教案以后,就曾有人写楹联评价他: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三年早死是完人。作者严厉地批评他,认为他在1867年死去才能算是完人。
曾国藩是否完人?我们不必深究,而是要从中汲取教训。我们要表里如一,要知行合一。一时知行脱离无所谓,若是长期如此,总会酿成悲剧得,说不定也会抑郁,如曾文正公一样。
曾国藩被认定为妖孽,有多重依据,应被称为“曾国妖“
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国称曾国藩为“曾妖”。那么,这是否太平天国的一面之词呢?或者说是否为孤证呢?
绝不是,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就是北京的老百姓和先秦时期的贤哲荀子(荀卿、荀况),也都或明或暗地直指曾国藩(或曾国藩一类人)为妖孽。
太平天国人士称曾国藩为“曾妖”、“曾妖头”,一般来说只是援引惯例。在天国那里,“妖”是清朝统治阶级的统称,如“清妖”、“胡妖”、“满妖”、“妖胡”、“妖朝”等皆为清朝的贬称;在太平天国官、文书里,康熙皇帝被称为“伪妖康熙”,咸丰皇帝被称为“咸丰妖酋”,清军统帅和春被称为“妖帅”,清军将领张国梁被称为“妖将”。这样,曾国藩被称为“曾妖”、“曾妖头”就极为自然了。当然,太平天国称曾国藩为“曾妖”、“曾妖头”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在老北京那里,曾国藩却被专门认定为“蛇妖”了。看一下这幅《西山十戾图》(康好贤绘),那个吐着芯子的妖精就是曾国藩。
应该说,在北京老百姓那里,曾国藩“妖孽”的身份进一步被坐实,而且被具象化了。在他们的心目中,曾国藩就是一条转世的妖蛇。
戾,凶恶残暴,在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凶暴的妖精”,或者理解成"妖孽"。西山十戾:按老北京的说法,北京西山有十只动物;在修得千年道行之后,它们投胎转世,成为从清朝开国到灭亡时的十个重要人物。这十个妖孽分别是:多尔衮熊、洪承畴獾、吴三桂鹗、年羹尧猪、海兰察驴、和珅狼、慈禧狐、曾国藩蟒、张之洞猴、袁世凯蟾。
《荀子·大略》有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嘴里能说出大道理,又能身体力行,这样的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能亲身加以实践,这样的人还不失为国家的重器;嘴里能讲出大道理,却在行动上完全做不到,这样的人还是能为国家所用的;嘴里能讲出大道理,却在行动上为非作歹,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妖孽。
刚读到这段话,洒家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荀子说这话,莫不是在专门讽刺晚生二千年的一代“大儒”曾国藩吧?曾国藩口中言善,而且是言大善。在他亲自写成的《爱民歌》之中,殷殷爱民之心天日可鉴。《爱民歌》的结尾是:“我的军士跟我早,多年在外名声好。如今百姓更穷困,愿号我军士教训。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至于他留下的家书,更是阐明了很多做人的大道理,令人观后肃然起敬。
按孔子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那么,曾国藩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呢?
答案是:根本就做不到。
曾国藩亲身行恶,而且是行大恶。曾国藩不仅对擒获的太平军将士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就是对无辜的民众也经常滥施淫威。在攻克天京以后,按目击者、曾国藩的亲信赵烈文记载:“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能静居日记》)曾国藩自己也说:“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 “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攻破天京以后,曾国藩就指使部下做了这些事情。后来松井石根在南京大搞屠杀,就是师法曾国藩。
当然,他绝不只是在天京一地作恶。他的同乡谭嗣同在太平天国失败30年后曾游览南京,且在《《北游访学记》》中写了所见所感。他说:“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现象。本地人言:‘发匪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太平军称曾国藩为“曾妖”,可能涉及人身攻击。对此,我们没必要太过重视。老北京说曾国藩是妖精(蛇妖)转世,也可算是无稽之谈。对此,我们也不必太过认真。可是,若是结合《荀子·大略》中的那段至理名言,我们把曾国藩认定为妖孽还是有充分依据的。曾国藩这厮口言善而身行恶,作为“两面人”,确实是妖孽一个。称其为“曾国妖”,绝不过分。
编辑于 2019-09-21
毛泽东
《浪淘沙 北戴河》《沁园春》两首 等等
虽然这些贵族多数人都罪不至死,比如说被杀全家的沙皇一家中的小孩,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丝毫不同情他们一家。
俄国贵族的子女罪不至死,那么在外东北地区死于俄国人屠杀的老百姓难道不无辜吗?他们的被杀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罢了。(我一直觉得俄国末代沙皇封圣是对东罗马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侮辱,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被封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是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而战死在绿教徒手上,尼古拉二世呢?)
虽然这些贵族多数人都罪不至死,比如说被杀全家的沙皇一家中的小孩,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丝毫不同情他们一家。
俄国贵族的子女罪不至死,那么在外东北地区死于俄国人屠杀的老百姓难道不无辜吗?他们的被杀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罢了。(我一直觉得俄国末代沙皇封圣是对东罗马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侮辱,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被封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是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而战死在绿教徒手上,尼古拉二世呢?)
虽然这些贵族多数人都罪不至死,比如说被杀全家的沙皇一家中的小孩,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丝毫不同情他们一家。
俄国贵族的子女罪不至死,那么在外东北地区死于俄国人屠杀的老百姓难道不无辜吗?他们的被杀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罢了。(我一直觉得俄国末代沙皇封圣是对东罗马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侮辱,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被封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是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而战死在绿教徒手上,尼古拉二世呢?)
虽然这些贵族多数人都罪不至死,比如说被杀全家的沙皇一家中的小孩,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丝毫不同情他们一家。
俄国贵族的子女罪不至死,那么在外东北地区死于俄国人屠杀的老百姓难道不无辜吗?他们的被杀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罢了。(我一直觉得俄国末代沙皇封圣是对东罗马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侮辱,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被封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是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而战死在绿教徒手上,尼古拉二世呢?)
虽然这些贵族多数人都罪不至死,比如说被杀全家的沙皇一家中的小孩,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丝毫不同情他们一家。
俄国贵族的子女罪不至死,那么在外东北地区死于俄国人屠杀的老百姓难道不无辜吗?他们的被杀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罢了。(我一直觉得俄国末代沙皇封圣是对东罗马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侮辱,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被封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是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而战死在绿教徒手上,尼古拉二世呢?)
虽然这些贵族多数人都罪不至死,比如说被杀全家的沙皇一家中的小孩,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丝毫不同情他们一家。
俄国贵族的子女罪不至死,那么在外东北地区死于俄国人屠杀的老百姓难道不无辜吗?他们的被杀只能说是天道好轮回罢了。(我一直觉得俄国末代沙皇封圣是对东罗马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的侮辱,同样是末代皇帝,同样被封圣,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是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而战死在绿教徒手上,尼古拉二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