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在以色列经常吃到的“美食”,比如说皮塔饼(Pita),鹰嘴豆泥(Hummus,音译胡姆斯,以色列国菜)、鹰嘴豆泥丸子(Falafel,音译法拉费)之类的,巴勒斯坦也能吃到,当然在周边的约旦、黎巴嫩等国也能吃得到。这几国还经常争这几样菜的正统,其实都是中东传统菜式,而且有一半以上的以色列犹太人祖上来自阿拉伯世界。不过有很多去过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国人表示,一般阿拉伯餐厅调味比犹太餐厅调味更好,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不过具体情况如何,本人也不清楚,不过口味这东西本身就见仁见智。
下面介绍的巴勒斯坦美食,是巴勒斯坦的国菜Maqloobeh(阿拉伯语中意为颠倒、翻转),也是巴勒斯坦常见的家庭菜式。貌似不同家庭有不同做法,不过总得来说,大同小异,关键在于“颠倒”的那一步。下面我分别来分享一个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穆斯林家庭本菜式的做法和一个在巴勒斯坦伯利恒基督教徒家庭本菜式的做法的视频。
等东西都煮熟后,把煲翻转过来将东西都倒在盘子上就可以食用了。
关于伯利恒的基督徒,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 @Mansour 老师的动态和他介绍他的爱豆的专栏。
关于伯利恒的圣诞节,感兴趣的话,推荐观看以下视频。
该视频介绍的巴勒斯坦美食也不仅有我上面提到的Maqloobeh一种,还有很多,比如说当地的圣诞糕点、茄子酱等等。而且也不少篇幅谈到了伯利恒基督徒在以色列围困下的迷茫和生活困境。
巴勒斯坦本土也有产啤酒, @锐意欲行 就去尝过了,感兴趣的也可以去试试。
至于美景,一般游客不会过错的当然是伯利恒的圣诞教堂啦。
不同于耶路撒冷的争议性,伯利恒属于巴勒斯坦可以说是无可辩驳,不要把伯利恒所属国给记错了!
2012年,圣诞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巴勒斯坦申遗的首次成功。
相较很多欧洲教堂,圣诞教堂可以算是比较简朴的,不过其宗教文化意义绝对不逊色于它们。
不过,我在想,何为“美景”呢?众所周知,去巴勒斯坦地区旅游的人更多时候是为了去看人文景观。相对而言,“美景”更多时候被用来形容自然景观。而人文景观之所以受欢迎,不少时候在于历史所赐予其价值,至少在巴勒斯坦大部分景点也是如此。但这历史很多时候并不“美”。
比如说,很多人认为巴勒斯坦不能错过的隔离墙。(这点我也举双手双脚赞同)但我真的不想将其形容为“美景”。
再例如,其实巴勒斯坦的宗教圣地也绝不仅是伯利恒一个,比如说希伯伦(哈利勒),这里葬着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的祖先——亚伯拉罕(易卜拉欣)和其家人。但一般旅游团不会来这里,毕竟不太安全,曼苏尔老师和梅华龙老师也在知乎上谈到过在此处不太愉快的经历。这里可以说是阿以冲突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从1929年的希伯伦大图沙,到1996年的“枪击案”(kb袭击),再到如今的正统派犹太定居点问题……也不清楚在此场面的易卜拉欣(亚伯拉罕)是什么感受。
历史实在过于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