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来说,造的快的航母有优势。
正如对当年日本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翔鹤,瑞鹤,大凤这样的精雕细琢,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造云龙这样的大路货,乃至隼鹰都行。。
我还真不赞同这里绝大多数人的观点
军事学里有个概念叫Rule of thirds:
The rule of thirds is a rule of thumb used when planning for the deployment and usage of a military organisation, according to which one third of the total military forces involved should be available for operations, one third should be preparing for operations and the final third, having been on operations, should be recuperating. Ideally, units and individuals regularly will rotate through each of the three phases.
这个概念对航母同样适用。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整个世界都处在比较紧张但是还不是特别紧张的状态(e.g. 目前是DEFCON 4但是随时有可能升级到DEFCON 3),你必须在每个区域拥有3艘以上的航空母舰,才能保证在每个区域内一直保持有一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投入战斗的航母。
注意:我说的是“每个区域”。也就意味着,假设我们以PLAN的情况来对比的话,那么就是必须在西印度洋有3艘航母,东印度洋/东南亚有3艘航母,本土有3艘航母。总计需要9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非洲/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南中国海-东中国海航道无时无刻都能在短时间内呼叫航母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建9艘6.5万吨的航母,会有非常明显的相对于建9艘8万吨航母的成本优势。
当然,这个只限于——假设8万吨和6.5万吨都是“燃气轮机”的前提下。实际上最合理的玩法——也就是目前USN的10艘尼米兹的玩法是(以下均以当前时间计):
1/3的航母在前线 = CVN-76(南太平洋),CVN-71(中太平洋),CVN-72(波斯湾)
1/3的航母在泡澡堂 = CVN-70(在Kitsap修),CVN-74/CVN-77/CVN-73(在Norfolk修)
剩下1/3的航母 = Norfolk的CVN-75和Kitsap的CVN-68。这两艘船虽然目前要么在本土的港内要么只是在本土附近随便晃荡,但是如果有必要,他们随时可以在短时间内飚着30节的全速从本土赶到全球任何一个热点地区。
这就是核动力航母的好处——常规航母很难长期飙30节的,就算发动机能撑得下来油耗也撑不下来。所以哪怕美国海军在一代又一代的s美e国n海a军t杀e手的带领下各种项目不断被砍,CVN也从来没有再次变成CV,理由无他:如果要保持全球存在,其实反而是CVN更便宜。至于不带N因此跟不上的护航舰,到了目的地附近再补就是了,实在不行用盟友的也不是不可以。
这个玩法,如果转移到PLAN身上就是:
2艘航母在前线,一艘在西印度洋一艘在东印度洋/东南亚
2艘航母本土整修
2艘航母在本土附近晃荡/在港内停留,并且可以随时客串辅助本土防卫 and/or 替换在前线的2艘航母。
这样的话就是6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哪怕是10万吨级的也很可能比9艘6.5万吨的要便宜。